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藤野先生》教案优秀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学建议
对主题思想的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的可贵品质。这些看来似乎是十分零散的生活片断,却都是有机地统一在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如文章开头第一句就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是紧接《朝华夕拾》中的前篇《琐记》的。在《琐记》中,作者写到在南京求学时一片“乌烟瘴气”,什么也学不到,“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本篇由东京写起,觉得“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接着以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反衬出作者寻求革命真理的热切心情;描写作者回忆起“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描写的可贵品质,同时交织着对自己的责备和对老师感激心情,巧妙地突出了作者为祖国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描写看电影受到刺激,决定“弃医从文”,目的就是为寻找救国的道路。总之,鲁迅与相见、相处、相别的过程,也正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他只身到仙台学医是出于爱国主义激情,后来也正是由于作者怀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才与结成深厚的友谊,最后也正是由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他毅然离开了。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串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课文结构
一文大致可分三部分:
1.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
2.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断——受先生教益
3.离开仙 台后——对先生的怀念。
课文的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写与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的怀念。除回忆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课文的形与神
形是构成散文的材料,神是包含在材料的主题。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散文的形虽难以把握,但也并不是无规可循,只有把散落的材料加以归拢,才能使隐含的主题得以显现。在教学过程 中,应让学生理清散文线索,就为学好这些主题奠定基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 ,它的线索是什么呢?表面看来好象是人,是,其实不然。贯穿散文的真正线索是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不认准这一点,这篇散文的灵魂就没的捉住。试问鲁迅为什么要离东京去仙台?为什么对路过的“日暮里”、“水户”这两个地名记忆那么深刻?初到仙台为什么有“物以稀为贵”的感慨,对于自己应得的成绩而被人嫉妒所产生的忿懑又表明什么?为什么又中止学医?为什么怀念?这些问题。如果以藤野其人来贯串都是解释不通的。必须由表及里抓住真正的线索,那种爱国忧民的深沉感情。这样不仅主题明确了,而且一些词语也很容易理解了。否则甚至连开篇第一句话“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无非”二字 都不难理解了。
可见教师讲得精当引而得法学生就会学而有趣,心领神会,文,情,思 诸方面都会受到熏染,得到陶冶,讲而不当,漫而无章就可能使学生有 如"瞎子摸象",不得要领。
抓住特征描绘人物的手法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生生地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对的高贵品格的分析
一文在第二部分中记叙鲁迅先生在仙台求学的生活片断,作者围绕表现的高贵品格,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1.检查并订 正“我”抄的讲义——表现先生工作认真负责;2.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3.先生对“我”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表现他对学生的热情诚恳;4.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 ——表现他科学求实精神。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我们看到本文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
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
1 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3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的相识,并通过写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这些描写揭示了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 写,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 作者在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的崇高品质。
(1)写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二课时的)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 第36段,写“我”没有给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 第37段,写作者对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38段,写把对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的仰慕、怀念之情。
4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 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 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
1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 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学习目标:
1、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
3、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4、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学习本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1、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过渡: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此值得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学(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复习作者,回忆我们学过的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
三、了解藤野先生
1、这位藤野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给他画一个像,用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抓住黑瘦、八字须……)
鲁迅先生是如何描写的呢?请阅读第6-10自然段,思考: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明确:说明藤野先生的生活俭朴,不拘小节、治学严谨。反映他工作认真、全身心投入治学。
2、这样的一位藤野先生,鲁迅是如何来评价的呢?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学生回答:伟大
学生齐读第37小节,体会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这种情感。
3、为什么在鲁迅眼里和心理藤野先生都是伟大的?请同学们阅读11—35小节,思考:文中写了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又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品格?
学生讨论、交流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第11-19自然段)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所抄的讲义,纠正解剖图,表现藤野先生对教学工作极其认真负责,教学的严谨,对学生的严格和对作者的关心。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1)、概括这两个事例,写成小标题:──(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
(2)、文中的“讲义”有哪两个意思?──前者指讲课内容,后者指课堂笔记。
(3)、“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4)、“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5)、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6)、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不是。有两处可证明: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2、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7)、填空: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
最能表现改得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
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不但……连……一一”;
说明改得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便还我”。
○2(第21-22自然段)写藤野先生因“我”敢于学习解剖尸体而很高兴,表现他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关心。
○3(第23自然段)写藤野先生想知道中国女人裹脚使足骨变形的详细情形,表现藤野先生注重调查,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4(第24-28自然段)写“考试事件”,一方面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同时也表现了藤野先生和一些日本学生是主持公道的。
○5(第32-34自然段)写藤野先生听“我”说不学医了,要改学生物学时的表情,表现藤野先生尊重学生的品质和待人憨厚的性格。
○6(第35自然段)写藤野先生临别前夕送相片并题词“惜别”,表现藤野先生对作者的真挚情谊。
藤野先生为什么“悲哀”?为什么想说却没有说?鲁迅为什么要说谎?
要求学生完成下面的表格:
序号事例思想品质
浅层的深层的
1、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无民族偏见。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5、惜别友好与尊重
第二单元
·单元要点分析·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需要了解多种多样的生活,这样在人生
际遇中会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一单元的课文全是散文,但有的重叙事,
有的重抒情,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我们在学习这一单元课文时应
当重视作者们在反映各自不同的生活时,很注意他们优秀品质形成,这
对我们学会做人,学会选择生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很有帮助。
散文的阅读,分析和诗歌大不一样。读一篇散文,要从自然段,部
分到篇章,再从全文篇章到自然段,部分,反复研读。在理解字、词、句
的基础上,掌握好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而全文感知,这样才可能对
全文有较透彻的认识,对全文有了认识,可再深入部分,理清部分与部
分间关系,部分与全文间关系,这样便会对全文有较深刻的理解。学习
这一单元时,同学们也应如此,一环一环地进行,切不可急功冒进。学
习的过程,才是关键。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比较长,因此建议要注意力集中地进行默读。此外
继续使用工具书、养成利用工具书自觉扫除文字障碍的自学好习惯。
·教学设计·
6.藤野先生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本文难点较多:
(二)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
想——暗线。
(2)第二部分第三层是难点,因两件事促成作者弃医从文,中国医
学界少了一个良医,中国文坛却多了一名大文豪。
(3)结尾部分也是难点,它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yi4) 教诲(hui4) 系住(ji4)芦荟(hui4)
瞥见(pei1) 畸形(ji1) 匿名(ni4) 诘责(jie2)
杳无消息(yao3)深恶痛疾(wu4)油光可鉴(jian4)绯红(fei4)
2.解释下列词语。
(1)宛如:正像,好像。
(2)绯红:鲜红。
(3)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4)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
地方。
(5)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发
生过的一些事情。
(6)不逊:无礼。逊,谦逊。
(7)诘责:反问并责备。
(8)杳无消息:从此再没有消息。杏:远得不见踪影。
(9)瞥见:一眼看见。
二、导入
1.作者回顾:
鲁迅(1881一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小说(狂人日
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是中国
新文学运动的旗手。后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
集)。里近一千万字。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他写的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社戏》等。
2.导语 :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一个回忆散文集,写于1926年
2月至11月,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改名。
鲁迅说其中10篇作品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今天学习的(藤野先
生)重点在于社会人情世态的刻画,浸透着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对中
国国民精神的解析,写出了日本仙台生活的描绘中表现出弱国于民在
国外感受的耻辱。这些在阅读时一定要用心体会。
三、正课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明确。
课文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第二部分条理清楚,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德,根据事件,这
一部分可分为四层,请划分并归纳层意。
讨论、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写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写日本人民的友好
感情,为藤野先生出场作铺垫。
第二层:从“从此就看见”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写出膝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层:从“有一天”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写弃医从文的原因。学医为救国,此路不通,决定弃医,另寻救国
之路。
一第四层:从“到第二学年的终结”到完。
写与藤野先生告别。
3.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回答作者用怎样的笔法写在东京见到什么?
闻到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
作者抓特征运用比喻、反语等修辞写在东京看到了中国留学生“成
群结队”地赏樱花,闻到了中国留学生吵闹“响得震天”,污浊,’‘油光可
鉴”,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
看”埋下伏笔。
4.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
种什么情绪?
讨论、明确。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
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5.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
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
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6.提问:论一论下几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上野的樱花烂慢的时节,望去确也绯红的云。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
富士山。
(3)实在标致极了。
讨论、明确:(1)比较(2)夸张、比喻(3)反语
7.提问:“形成一座富士山。”这个比喻: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
这句话抓住了部分中国留学生外部特征是什么?揭示了他们什么心理
和政治倾向?
讨论、明确;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是形成,
抓住特征是:头上盘着辫子,揭示心理是“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
嘲笑”,揭示这些人的政治倾向是:效忠满清王朝。
8.读一读文章,想一想文章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转换作者
写了哪些地点?叙事线索是什么?感情线索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在东京——在仙台——离开仙台之后。叙事线索是作
者与藤野先生相融,相交,相知,相别的经过。感情线索是作者对祖国、
对民族的爱。
9.提问:读一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想一想“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
的优待”这句话的内涵。
讨论、明确:(1)这句话:“优待”含有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
还为我的食宿操心的含义。(2)优待肯定是作者戏谑的说其真实原因
是一般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情谊。(3)写自己受优待的目的
是表现出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为藤野先生的形象作陪衬_
(4)“优待”美中不足是“蚊子叮咬”和“芋梗汤”难吃。可是因为优待是
实在的就不能去否定。可生活的缺撼是难免的,即使是受到优待的时
候。
10.提问:笑着面对生活窘境,敢于自嘲,敢于调侃自己,是一种心
理健康的表现,选文哪个地方表现了这一点?
讨论、明确:“初冬已经颇冷……居然睡安稳了。”
11.提问:根据第二部分第二层作者与藤野相识相处的几件事,其
中包含了藤野怎样的高尚品质
讨论、明确:(1)课堂教学,治学严谨。(2)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3)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4)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5)了解裹
脚,求实精神。
四、小结
课文的开头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见到的部分状况不满、失
望、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作铺垫。在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
先生以及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与藤野相识、相交、相处、离别、
怀念这是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其实文章内在还有一条线索,这就是
作者的思想感情“东京”“仙台”“弃医从文”这些在下节课中同学们应予
理解。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
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菩,一到北京就请进
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
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
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
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竞无从插嘴。
居然睡安稳了。饮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
饮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凡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
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
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
汤。
1.“我到东京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话中“优待”包含了哪些内容?
2.依你看,作者在仙台受优待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喂蚊子”“喝难以下咽的宇梗汤”,是否讽刺“优待”,为什
么?
4.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表。
┌──┬────┬──────────────┬───┐
│名称│所处环境│待 遇 │共同点│
├──┼────┼──────────────┼───┤
│我 │ │ │物 │
├──┼────┼──────────────┤以 │
│ │远往浙江│ │稀 │
├──┼────┼──────────────┤为 │
│ │ │请进寝室,美其名曰“龙舌兰”│贵 │
└──┴────┴──────────────┴───┘
5.笑着面对生活窘境,敢于自嘲,敢于调侃自己,是一种心理健康
的表现。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
2.就课文不明处大胆质疑。
二、导人
这篇课文编写很有特点,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这一细节,反
映这些人的思想效忠清王朝的本质。清末,已有不少仁人志士剪去辫
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这些人既要时髦,又要效忠清朝,于是只好盘起
辫子。作者这里用夸张手法,椰喻口吻,对这些人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
的描绘,揭示这些人思想本质,反映了自己对这些人的厌恶。写在东京
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写法上仍要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
勾勒,就很精神如写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
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这
一切画出了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记事很注意选用典型事例,如第二部分第二层就选用了四个典型
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下面我们看看第三层后半部分“看电
影事件”作者终于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
三、正课
1.读第二部分第二层,想一想“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
能儿。”这句话的含义。
讨论、明确。(二)这不是反语,只是一种愤激之辞。(2)这个推理,
省略了一个中间环节——弱国的人是低能儿(小前提)正是这个环节判
断失误,正是这种浅薄,偏狭的认识,才导致了结论的荒唐。(3)这句话
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遭受诬陷和人格侮辱时极大的愤怒。
2.提问:“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
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讨论、明确。(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2)麻木的,同样毫
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3)被刺痛了的人(我)。
3.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讨论、明确。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4.提问: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
讨论、明确。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5.分析:“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二)“那”是相对于“这”而言,作者在一个什么样的时空位置上说
“那时那地”?这个词语表明了文章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作者是在离开日本回国之后,也就是在写作本文之时
说:“那时那地”的,这表明这是回忆性作品。
(2)“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么,原来“我的意见’”是什么?变化了
以后又如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服务,为科学服务,
“变化了以后”是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变化的原
因是学医难以治国人的麻木。
6.细读第三部分,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
*)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讨论、明确。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
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勇气和力量。
(2)课文结尾中“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各指什么?
讨论、明确。“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
动;“增强勇气”指作者早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想到藤
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指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
7.体会全文,思考一下鲁迅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对日本“爱国青年”
表示愤怒。这是什么道理?
讨论、明确。鲁迅的爱国思想是建立在企盼祖国强盛的进步思想
上的,是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公正之上的,日本“爱国青年”爱的是侵略和
强盗行为,理应受到谴责。
8.归纳课文大意。
讨论、明确。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
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
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小结
这篇课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
来记叙,全文结构明白,材料虽多但安排得井然有序。在描写方面,本
文极有特色,写人抓特征,用白描手法人木三分表现了人物。如藤野先
生如德国留学生为日本所谓“爱国青年”。在记事上选取典型事例,突
出人物的品质,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匿名信”“看电影”等事件。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篇课文语言方面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有感激教
师之情的如对日本“爱国青年”。总之,文中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是统摄全文的中心。
五、作业
l.课后练习第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在我记忆深处,有一张欧洲人的脸。那棕色的略带卷曲的头发覆
盖着的宽阔的前额,那高高的鼻子,碧蓝的深深凹陷的眼睛,那抿成一
条线的双唇,那蓬松的络腮胡子,便构成了一张坚毅而又开朗的脸盘,
这就是我的法籍教师——伊凡先生。
和伊凡先生分别已经两年了,但我们初逢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
那天,在语音室里,我们静静地等候着先生的到来。不料,进来的竟是
一位着蓝色中国式大襟上装,穿牛仔裤的中等个的年轻人。面对他这
身不伦不类的打扮,我们顾不得初逢时应有的札貌了,哈哈地笑起来。
伊凡先生先是一愣,随后看了看自己的打扮,耸了耸肩、也臾朗地笑了
起来。他整整衣服,像中国人似地鞠了一躬,说:“我就是伊凡……”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共同的师生生活。
节选,自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作文选(写人·伊凡先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覆盖凹陷络腮大襟
耸耸肩爽朗鞠了一躬
2.解释词语。
(1)历历在目:
(2)不伦不类:
3.文字开头外貌描写,鲜明勾画出人物外部轮廓。哪些句子突出
了伊凡先生作为欧洲人的特征?
4.第M段衣着描写,一段看作。描写的从属部分。这里抓
住了伊凡衣着的什么特点?这样特点和对中国人某方面刻意模仿表现
了什么?
第二单元
6.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1.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
食宿操心。2.其实原因是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情谊。
3.不是讽刺,这只是反映“优待”的美中不足,因为优待是实实在在
的,不存在否定,而生活的缺撼是难以避免的,即使是受优待的时候。
4.到仙台,受优待,北京的白菜、由红头绳系住菜根,尊为“胶菜”,
福建野生芦荟,一到北京5.“初冬已经……居然睡安稳了。”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1.fu4 ao1 sai1 jin1 song3 shuang3 ju1gong1
2.(1)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映在眼前。(2)不像这一类,
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3.“那棕色的……络腮胡
子。”4.外貌、依凡衣着特点:中西合壁,表现对中国对东方文化的
热爱。
<--EndEditable-->
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生轨迹”为内容,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悟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讲读课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通过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思念,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的确立《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要求本单元教学,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本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和线索;体会作者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段落,深入领会重点语句。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教学中始终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是: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是:
1、正确朗读,理清思路和线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是:
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把握不准确的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思考讨论: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藤野先生是一个xx人
3、思考: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4、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5、学习小结。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 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 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目的
①认识、记忆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②理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④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内容和主题,理清思路和线索,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重点
①文章中“无非”“竟”等副词的运用的妙处。
②对“我”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引出本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鲁迅和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话题作介绍)学生自主说话
课文讲解
(一)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⒈本文涉及到的地点有哪些?
⒉作者写了不同地点的哪些事情?
⒊这些事情是依靠什么组织起来的?
⒋具体写那与藤野有关的事情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学生讨论以后回答:
⒈东京、仙台、北京
⒉①在东京看到听到的有关“清国留学生”的故事;
②初到仙台我在吃饭和住宿上受到的“优待”
③认识藤野先生,并且与之相识相处以及离别
④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
⑤在北京对藤野的怀念。
⒊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
⒋①修改我的讲义
②纠正解剖图
③关心解剖实习
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三) 析四件事表现出来的腾野先生的品质:
①正直热诚、工作负责、一丝不苟
②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③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④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四)思考藤野先生的 品质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什么?
明确: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
(五)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是文章却写了很多看似与先生没有什么关系的文字。找出来,对其内容做概括。 主要有: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观景赏花;到仙台的路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在仙台受到了优待;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在北京的寓所写文章。
(六)思考:这些文字作者是用什么线索将它们贯穿起来的?他们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形散神聚。
与藤野的关系是:
见先生的原因——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为先生的出场作铺垫
离开先生的原因——弃医从文,拯救中国人的精神。
对先生的思念,先生的精神激励着我前进。
(七)表达方式的分析,以及修辞的分析。
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法
学生用“从 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的……精神(或品质)”的句式说话。 教师作出总结和点拨
学生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个别回答。
课堂练习
阅读电影事件一节学生自由命题,相互出示题目,互相评改,疑问提出来,全班讨论。
同桌互相交流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 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悬挂照片;相别神情 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 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 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2)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
(3)关心解剖实习
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投影显示如下:
事情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可贵的求实精神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从上述两件事情,我们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样关心鲁迅的人非常少,这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热情关心在鲁迅心中显得犹为珍贵。因此,鲁迅对他特别感激,感情也特别深挚。
3.请一个学生朗读3235段,要求学生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寄照片和写信。
4.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鲁迅后来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了吗?写过信了吗?他把老师忘了吗?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①珍藏讲义②悬挂照片③多写文章
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今天都讲了,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小结(投影显示如下):
1.把握全文的结构层次。
2.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
3.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4.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作文片段练习: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提示:先确定写谁,然后确定要表现人物什么思想品质,最后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组织成文。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线索。
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线索,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最难忘的老师,并说说原因,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散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是对零散的散文语言材料加以整合,加工,使之更加有序,情感或观点更加鲜明的语言组织方式。)
朗读全文,独立思考,本文详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明确:改讲义、匿名信事件、观看教学影片、送别)
同桌讨论,与藤野先生相关的是哪几件?另外两件如何归类?
(明确:改讲义、送别是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间的互动,次两件是照应了标题《藤野先生》,是文章的明线;匿名信事件、观看教学影片是与作者的爱国情感相关,属于暗线。)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通读全文,学生独立思考:关于藤野先生,本文写了几件事?几件详写?几件略写?
(明确:详写的有改讲义和送别;略写的有被当做扒手、询问裹小脚、担心作者不参加解剖课。)
同桌讨论,改讲义这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A。作为学者,治学严谨;作为教师,认真负责B。尊重他人,没有民族间的偏见。)
小组合作,探讨一下其它几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送别——没有民族间的偏见;询问裹小脚——治学严谨,对自己专业领域里的知识盲点非常感兴趣;担心作者不参加解剖课——作为教师,认真负责;尊重他人的信仰,没有民族偏见;被当做扒手——不拘小节。)
独立思考: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中不拘小节,工作中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人格上非常尊重他人,没有民族偏见的教师。)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本文提现了作者怎样的爱国思想?
(明确:体现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以及设身处地思考如何唤醒中国人麻木思维的深切的社会责任感。)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对比阅读本文与《阿长与山海经》,分析一下从人物描写的方法上看二者有何异同,从所反映的中心思想上看,二者有何异同。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xxx
六、教学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内涵,把握本文情感,须对鲁迅先生个人生平以及时代背景有一定地了解,在这个问题地处理上,可以预先留下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对此进行材料收集和分享,在导入环节讨论。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
1 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3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的相识,并通过写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这些描写揭示了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 写,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 作者在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的崇高品质。
(1)写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二课时的)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 第36段,写“我”没有给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 第37段,写作者对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38段,写把对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的仰慕、怀念之情。
4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 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 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
1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 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