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香蕉》课堂实录【优秀9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勤劳的编辑给家人们收集的《分香蕉》课堂实录【优秀9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分香蕉》课堂实录 篇1

《分香蕉》的具体内容是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建立除法和等分活动之间的关系;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在教学后我做了以下的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学伊始我讲述猴子妈妈分香蕉的故事,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让学生乐学、乐思、乐说、乐做。在“你还能怎样分12根香蕉”的活动中,有的学生说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多少?”和“把12根香蕉分成一份,每份是多少?”这是多么聪明的孩子。在练习中,有的学生说到了有剩余的分法。如 “把10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还剩2个”。这种分法在此时是多么富有创意。这证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极思考与创造。创新教育的目的和核心就是“培养创新人才”。这样既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结果,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既关注了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了其情感、态度等的发展。

2、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其口、手、脑融为一体。我在教学中多次设计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理解“除法的意义”,感悟“分香蕉”的多种灵活的分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动态中渗透了“平均分”的数学思想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寓教于乐。

3、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知识迁移和转化。从而培养其自学能力。

4、这节课的遗憾与改进措施:在实物操作演示这一活动中,学生未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展示。如果能用上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分香蕉”的多种方法,那效果会更加理想,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将会更精彩。另外,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还显得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活动。将数学生活化,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展。

《分香蕉》课堂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使学生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教学重点  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具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演示课件“分香蕉”】你们真是热情和懂礼貌的好孩子。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也不是笑笑,而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智慧老人拿出了12根又大又长的香蕉来招待它们,两只小猴子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智慧老人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两个小鬼一定会闹翻天,所以智慧老人想请我们二年二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行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二、问题情境。

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想一想: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

2、要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几份?请你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1)学生自主探索分小棒的方法。

(2)向智慧老人汇报分香蕉的结果。

3、智慧老人传授数学知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12÷2=6(根)

(2)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2等于6.

(3)在这个算式里,12叫做“被除数”,2叫做“除数”,6叫做“商”。

4、学生汇报所学知识,师板书,并介绍除号的写法,明确每个数的意义。

活动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里来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该怎样分呢?请你先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再用一道除法算式表示出你分的过程和结果。

2、板书: 12÷3=4(根) 算式表示什么?

活动三:小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①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②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活动四:课间操。

三、体验感悟。

同学们,大森林里的小动物听说你们非常聪明,它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用你学到的知识帮助它们吗?

1、帮助小猫分木材。

(1)小猫家正在装修房子,它要把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几根。你们能帮助它吗? 18÷2=9(根)

(2)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2、帮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细观察图,提数学问题。(12个果子平均分给4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运几个果子?)

(2)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说出你是怎样知道商是多少的。

四、课堂评价。

请你对你这节课的学习活动情况自我评价一下。

五、实践应用。

调查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分香蕉》课堂实录 篇3

一、教学思路:

《分香蕉》一课是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一个内容,在此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为后续的有余数除法打下基础,重点是理解除法等分性的意义,淡化等分除和包含除的区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经了解,学生通过之前的三个课时已经对平均分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从熟悉的分香蕉入手学生比较好理解。

1、创设情境,为小猴分香蕉,勾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分的时候有分给2只猴子的、3只猴子的、……其中穿插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以及读法的熟练。

3、专项训练,提高技能。

书本第38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注重学生意义的阐释,以及图、文字、算式三者的结合。

4、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数学只有联系实践才能显示其特有的魅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出示图) (教科书第38页)

2.分一分,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用小棒代替香蕉,帮猴妈妈分一分。(学生分)

交流反馈。

3.写一写,读一读,认一认。

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样表示吗?(12除以2等于6。)(师板书:12÷2=6(根))

理解12,2,6分别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两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4、读算式。

5、自学书本除式各部分名称。

6、猜一猜,分一分。

师:到了中午,猴兄弟家来了客人,猴妈妈把剩下的12根香蕉全部拿了出来,让兄弟俩平均分给客人吃。猜一猜,兄弟俩是怎样分的呢?它们家来了几位客人?把你的想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四人小组讨论,先分一分,再写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指导,学生在投影仪上演示。

生1: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6位客人,每人2根。算式是:12÷6=2(根),小猴家来了6位客人。

生2: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4位客人,每人3根。算式是:12÷4=3(根),小猴家来了4位客人。

生3:小猴家来了3位客人,每人分得4根。12÷3=4(根)。

生4:小猴家来了12位客人,每人分得1根。12÷12=1(根)。

师:你能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教师指着生3写的算式。)

生: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巩固练习,辩证运用

1. 第38页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师: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熟练地列除法算式,读除法算式,熟悉各部分的名称。)

2.看图写算式。

□÷□=□(盘) □÷□=□(个)

(初步感受平均分和包含分,只要求其感受两者都具有等分性,不要求学生掌握两者之间的明显界线。)

2. 连一连。

(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形式多样,集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枯燥的数字更具情趣,同时进一步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四)实践操作,拓展思维

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邀请了18位家长代表观看,校长请二(1)班的小朋友帮着安排家长的座位。怎样放才能使座位整齐美观?

按四人小组活动,先分一分,再写出对应的算式。(学生小组活动)

师:请各组的代表汇报你们的想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师同时板书)

交流反馈。

师:你认为哪种安排方法,校长最满意?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把评价手段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总结方法,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课末小结,归纳新知

〖教学理念〗

教师设计教案,必须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

1. 从学生熟悉的学习资料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并且以此为主线贯穿始终。使学生当家做小主人的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 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教好的展示学习的平台。教师只起到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注重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本质性理解。

3、过摆小棒,使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表象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4.开放性的习题设计,使数学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操作中合作交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甚至还有多个不同的答案,一片百花齐放的景象。

《分香蕉》课堂实录 篇4

一、分分填填,温故铺垫

师:昨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生答:(分桃子、一样多、平均分)

师:学得咋样?

生:好。

师:淘气今天可要考考你。

出示课件:考考你

1.填空:

二六( ) ( )十二 三六( ) ( )十八

3×( )=12 ×5=15 5×( )=30 ( )×4=16 ( )×6=18 ( )×9=9

2.☆☆☆☆☆☆

(1)平均分给了三个人,每人分( )个。 (生:每人分2个。)

(2)每人分三个,可以分给( )人。(生:可以分给2个人。)

(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班级回报)

(由“考考你”入手,既复习了平均分,又为新知的学习找到了知识的生长点,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二、情景创设课题引入

师:(出示课件)看,老师今天带谁来了?

生:小猴子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

生:香蕉

师:板书课题:—— 香蕉

(充分利用课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问题探究

1、看一看、找一找

师:(课件演示:我能行)认真看图,找一找有哪些数学信息?

生1:12根香蕉。

生2:2只小猴、一只猴妈妈。

师:看得真仔细。今天,猴妈妈给猴兄弟俩准备的早餐是香蕉,猴妈妈可犯愁了,怎样分才公平呢?你们能帮帮它吗?

生:能,平均分。

(师补充课题:分香蕉)

2.圈一圈,说一说。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圈一圈。

师:每只小猴分得几根?

生:6根。

师:对不对呢?火眼金睛的大圣来了,请他做裁判。(演示课件)

生:对。(拍手表扬)

3.读一读,认一认。

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用圈一圈的办法知道每份是6根。笑笑可不同意这种办法。你们想知道笑笑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想。

(演示课件:12÷2=6(根))

师:12,2,6分别表示什么?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两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师:谁知道这个算式怎么读?

生:读作“十二除以二等于六”。

(师板书:“12÷2”读作“12除以2”。)

师:我们看笑笑是怎么读的。

(全班同学跟笑笑一起读)

师:(演示课件)淘气又给我们带了一个问题: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需要几个盘子?

生:4个盘子。

师:这个算式中各部分叫什么名字?

生:不知道

师:像起名字一样我们给这个算式中各部分都起个名字好不好?

生:好

师:还是让淘气告诉你们吧。

(动画演示课件:12 ÷ 4 = 3(根))

被 除 除  商

数 号 数

师:谁敢上讲台教教大家吗?

(生教)

师:大家会认了吗?同桌互相说一遍。

四、体验感悟

师:到了中午,猴兄弟家来了客人,猴妈妈把剩下的12根香蕉全部拿了出来,让兄弟俩平均分给客人吃。猜一猜,兄弟俩是怎样分的呢?它们家来了几位客人?把你的想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小组讨论,先分一分,再写算式。

学生汇报:

生1:小猴家来了6位客人,每人2根。算式是:12÷6=2(根)。

生2:小猴家来了4位客人,每人3根。算式是:12÷4=3(根)。

生3:小猴家来了3位客人,每人4根。算式是:12÷3=4(根)。

生4:小猴家来了2位客人,每人6根。算式是:12÷2=6(根)。

教师出示课件: “齐天大圣”来帮忙,补充并订正结果。

12÷6=2(根)

12÷4=3(根)

12÷3=4(根)

12÷2=6(根)

12÷12=1(根)

(老师补充:小猴家来了12位客人,每人1根。算式是:12÷12=1(根)。)

师:你能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教师指着算式2 。)

生:12是被除数,4是除数,3是商。

(充分利用课件,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圈一圈、说一说、淘气和笑笑来帮忙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五、实践应用

1、把( )根蜡烛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根。

列式:( )÷( )= ( ) (根)

2、把( )个苹果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个。

( )÷( )= (个)

3、火眼金睛(列式对的打√)

12个草莓装3盘,每盘装几个?12÷2=6(个) ( ) 12÷3=4(个) ( )

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6只小狗。平均每只小狗得几根骨头?

18÷2=9(根) ( ) 18÷6=3(根) ( )

4、把12根筷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

( )÷( )= (根)

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根? ( )÷( )=( )(根)

5、教师巡视,课件订正

(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形式多样,集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枯燥的数字更具情趣,同时进一步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六、小结

师:小猴子今天有很多的收获,你们呢? 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学生谈收获)

师:学习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学会了写、读除法算式,记住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但也有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火眼金睛的大圣引入新课,激发他们的兴趣。

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 充分利用课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 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以生活,数学就在我身边”。

4、在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与价值方面表现得不够,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改进。

《分香蕉》课堂实录 篇5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分香蕉”之前教材创设了三个“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运用具体的操作活动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地体验到平均分的意义。本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历“平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这就是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难点: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投入地学习。

1、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结合“分香蕉”的情境,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精心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特别是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和发现除法与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实实在在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是有用的,我们学的是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多给学生创造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除法算式的抽象概括,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寻找信息来加深理解,因为已经有了前面3节课的平均分的操作活动,所以这节课以观察为主。让学生多思考。除法算式的提出与抽象,算是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表示的意义都需要学生多思考。让学生多说。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要求学生应当把对数学语言的掌握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要训练学生多说。我认为,课堂上学生的说,比“做”更有意义。“说”是大脑思维内容的具体再现,学生能既清楚又有条理的解题步骤地说除法算式得意义,对应的平均分的过程说出来,才说明学生真正地理解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师:你们瞧,这两只小猴皱着眉头正在发愁呢!猜猜它们是为什么事发愁?(学生自由猜一下)对,它们为分面前的香蕉发愁。猴哥哥和猴弟弟谁也不肯吃亏,想分的公平一些,你们说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分一分的情境,符合学生帮助别人的心理,学生很容易进入问题的情境中。)

(二)操作探究。

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1)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请你分一分。

(2)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3)抽象除法算式: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板书:12÷2=6(根)

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指名读)

分别提问:12、2、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多次平均分的操作经验,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请学生用小棒摆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几根?有了正确的答案后,由教师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是考虑到第一次出现除法算式,由教师出示规范的写法,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学生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对于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能促进学生对具体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与抽象除法算式的联系的理解,也就是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有了现实的依托。只有解释清楚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才算是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所以应该重点让学生解释表达。)

2、如果又来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结果又怎么说呢?独立分——同桌互相说。

你会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吗?板书:12÷3=4(根)

分别提问:12、3、4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自由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环节中,由教师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给了学生解释理解的空间,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初步建立了解决类似平均分问题的模型,接着继续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并让学生尝试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说一说它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描述除法算式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第二次平均分之后就让学生尝试写除法算式,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对模型进一步的建立与巩固。)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中各个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谁能来当小老师说一说?(板书)

4、你还会把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几份?

独立分——轻轻说——用除法算式表示

全班交流(板书)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对平均分用相应的除法算式表示这个模型的更进一步巩固。在这个过程中有无声的操作,有有声的语言,有动笔的练习,可以说,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把平均分的具体操作与抽象的除法算式进行了很充分的联接,对于除法意义的理解会比较扎实到位。)

(三)闯关游戏

师:你们帮小猴解决了烦恼,他们非常感谢你们呢!想邀请你们和它们一起去闯智力关,你们愿意去吗?

1、看图列式(课件)。

2、说一说,分一分。(看课件说,在练习纸上分一分)

3、看算式,分一分。

(四)课堂总结: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机动)排座位:马上就要召开校运动会了,准备邀请18位二年级的家长来观看,校长把安排座位的工作交给我们班去完成,你认为这怎么排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这是对模型解释应用的过程,有正向的看平均分图列相应除法算式的练习,有逆向的看算式进行平均分的圈一圈的练习,在正向和逆向的思维碰撞中对于除法运算的意义将达到更深刻的理解与应用。)

《分香蕉》课堂实录 篇6

设计理念

新世纪小学数学实验教材致力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教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分香蕉》是《新课标北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内容,是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决,口算表内乘法,及大量的等分活动,学生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分一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除法的意义,并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算式的读法。

素质教育目标

让学生初步体验到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思考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24个香蕉图片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好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教学情境图,教师讲故事,导入新课。

有两只小猴子上山摘果子,他们摘了许多的香蕉,就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请小朋友们帮小猴数一数,它们摘了多少根香蕉?(引导学生数香蕉,有12 根。)听!小猴子吵起来了:“我要吃更多,我更大。”“我要吃更多,我摘得更多!”这该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自己想的办法,引出平均分。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容易被生动的故事吸引,创设故事情境,能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通过帮助猴子分香蕉,懂得两只猴子分得一样多才公平,诱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分香蕉活动。

同桌学生两人一组,用小棒代替香蕉,取出12根进行分香蕉活动。

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并上台演示。

生1:我是1根1根地分,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2:我是2根2根地分,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3:我是先每只猴子分5根,还多2根,再每只猴子分1根,

生4:我是想乘法口决二六十二,每只分得6根。

……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香蕉,结果都是相同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通过不同的方法分香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探究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探究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谁能用算式把分香蕉的过程表示出来?

生1:2×6=12

生2:12÷2=6

师:大家小组讨论,2个算式,哪个对,为什么?

[学生前面学过乘法,能马上说出乘法算式,如果学生能说出除法算式,教师要给予表扬,学生不能说出除法算式,教师趁机导出。再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的意思,肯定学生的正确想法,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顺势在算式的结果中写出单位。]

板书:

2 × 6 = 12(根)

12 ÷ 2 = 6(根)

师: 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6根。也就是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用除法算式表示:12 ÷ 2 = 6(个)读着:12除以2等于6。

(2)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12”在除法算式中称为“被除数”;“ ÷”称为“除号”,表示平均分;“2”称为“除数”;“6”称为“商”。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样,在算式中标出各部分名称,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12 ÷ 2 = 6(根)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知识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而获得,有的教学内容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就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记忆。当然,也可让学生猜一猜,增强趣味性。]

4.学生分香蕉活动。

师:2只小猴正准备吃分好的香蕉时,又来1只小猴,12只香蕉,现在要平均分给3 只小猴,每只小猴可分多少根?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分香蕉活动。

请动作最快的同学上台演示分香蕉的过程并板书算式。12 ÷ 3 = 4(根)

师:请同学们一起说说算式12 ÷ 3 = 4(根)中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并说说它的名称。

三。活动探索

小组合作,分香蕉。

师:我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12张香蕉卡片,请你和你的好朋友组成一组,每组人数1——7人都可以,进行分香蕉活动,每人分的香蕉要一样多,分好后请写出除法算式。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香蕉活动。

学生汇报活动结果。

生1:12 ÷ 1 = 12(根)

生2:12 ÷ 5 = 2 (根)……2(根)

生3:12 ÷ 3 = 4(根)

生4:12 ÷ 2 = 6(根)

生5:12 ÷ 4 = 3 (根)

生6:12 ÷ 7 = 2 (根)……5(根)

生7:12 ÷ 6 = 2 (根)

引导观察归纳

师:从你们刚才活动中和上面的式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了有的可分完,有的还有的多,分不完。

师:把算式分成二类,你会吗?

生:把没有余数的分一类,有余数的分一类。

没有余数的 有余数的

12 ÷ 1 = 12(根)

12 ÷ 2 = 6 (根) 12 ÷ 5 = 2 (根)……2(根)

12 ÷ 3 = 4 (根)

12 ÷ 4 = 3 (根) 12 ÷ 7= 2 (根)……5(根)

12 ÷ 6 = 2 (根)

[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探索,获取知识。]

四。教师小结,课外延伸

1.我们学会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回去后,同桌互相讨论:20平均分,用算式表示出来。

2.观察生活中,用平均分解决的问题,用算式表示出来到班级与同伴交流。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大纲的要求。教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指导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分香蕉》课堂实录 篇7

《分香蕉》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从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在学生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及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的分一分、说一说,体现让学生在玩中学的理念。

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给激发出来了。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拔。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分香蕉》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由胡主任负责我们二年级的教学常规检查,我欣然接受了,只想在这个活动中得到更多老师地指导,以求自己在教学艺术上的更大进步。

按照课时进度我将要《分香蕉》这一课,可由于这是同学们初次接触除法,在教学上可能会存在一定难度,本想给领导求求情,让她下节课再听。可想到听课后可以得到更多老师的指导,我决定就在今天让同学们来认识除法。

本节课是要学生结合平均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

课前,我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 “小猴分香蕉”一故事情景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由于有了分东西的基础,学生很快分出结果,这时我问:“你能不能用一个简洁的算式来表示?”这时有学生说出:2×6=12,很不想听到的答案居然被同学们说了出来。这时,我只好停下来,请另一位同学说一说:刚才这位同学所列的算式到底求出的是什么数学问题呢?很快,同学们安静了下来。思考之余,大声喊到:求的是一共有多少根香蕉?我紧接着重复了先前的提问:请同学们用一个算式表示刚来我们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和结果。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下面有同学在小声的说道“用除法”。唉,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这时学生才猛然想到所见过的除法算式,很快地举起了小手。教师写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看书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部分的意义。可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问题:有的学生会摆,会圈,却不会列式。有的学生会摆、会列式,但却不会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还有的学生不知除数是谁?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他列式:12÷4=3,学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动笔列式时不知除以哪一个数,但是通过数数学生在括号里都能填正确,这种情况必须具体学生具体分析,进行个别指导。在以后的做题中慢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己。

我给任景业老师的留言

我在巡听二年级(北师大版)“分香蕉”一课时,主题图是“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个猴子”教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学生是两个、两个分小棒,最后形成6小堆。而老师强调的是两小堆里有6个小棒,算式是:12÷2=6。在“试一试”中(1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教师先让学生圈一圈,结果我发现又有很多的学生是两个两个地圈,而教师巡视的时候也看到这种情况很是“着急”,反复强调是“平均分成了2份,应该圈几个?9个吧!”这引起我的注意和思考:难道圈两个就不对吗?圈两个就是一个一个地拿放在一起。拿了几次结果就是几,我想那些学生或许就是这样想的吧?和老师们交流的时候,她们不太同意我的意见(我没有教过低年级)。请任老师给予指点。谢谢!!

谢谢一叶轻舟老师,很难说我的意见能给你具体的答案,只谈谈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思考,供参考。

小学生从具体实物的动手操作到算式抽象是很难的事。

先要有借助具体实物的动手操作,然后才能脱离实物操作到心象操作,再到抽象的算式。教材注意到了这一点,安排了几节分一分:

第一节《分桃子》:8个桃子,两个猴子分,数目较小,没有余数。

——借助于学具圆片、木棒实物操作以及图画,让学生圈一圈,连一连。

第二节《分苹果》:12个苹果分到4个盘子中,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数目相对较大,分一分时有了余数。可以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与乘法口诀的联系。

——借助于具体操作或图示,分一分,圈一圈,连一连。

第三节《分糖果》:20块糖果分给5个小朋友,大数目平均分。试商,平均分的合理性,策略的多样性。

——借助于具体操作、图示、表格,分一分,圈一圈,连一连,填一填。

第四节《分香蕉》:12根香蕉,两只猴子分。认识除法意义和算式。

——借助于具体操作、图示、算式。

从教材的编排看,从实物操作到算式抽象,一直是借助于具体操作和图示。虽然前面已有了三节的教学作基础,但学生的发展不会这么顺利,仍然需要一个过程,由实物操作体会什么是平均分,然后,他要摆脱实物操作,到用心去想象着如何分,到把这个算式表达出来,看到算式知道且能想象到这个算式是什么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是容易事。我认为,三节课的铺垫是远远不够的。

我听过一节《分桃子》,在学生解决分桃子问题时,学生用圆片代表桃子,很快得出了答案。但在解决第二个问题给小狗分骨头时,学生并没有仿照上题的摆法再用手中的小圆片表示骨头去做,而是把圆片收起来,换成了长长的小木棒。我问陪同的听课教师,学生的小圆片有多少?他们说,有二十片,和小木棒的数量一样多。学生把圆片换成小木棒,不是因为手中的圆片不够用,而是因为长形的小木棒比圆形的纸片与骨头更相像。他们还不知道用“圆形”的东西也可以代表“长形”的东西。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手中的“一个”圆片也可以对应于书上画出的“一根”骨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从具体实物的分一分到脱离实物的抽象有多么困难。

这样来看,教师先让学生圈一圈,结果发现又有很多的学生是两个两个地圈,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但为什么教师看到这种情况很是“着急”,反复强调是“平均分成了2份,应该圈几个?9个吧!”我不知老师的想法,只可做一猜想,老师在前面的分一分的几节课中,已让学生体会分一分与乘法口诀的联系,在上节分一分时已作过分一分的策略方面的比较(也就怎样分可以一步到位,简便快捷,不易出错),学生应当出现直接的结果“分9个”。如果前面几节课老师已有过这样的要求,学生出现的情况与老师的预设不符,老师当然就会着急了。

在具体的内容的教学处理上,老师有调整的权力。但我建议,引出算式不要忙着做试一试,回过头来再看《分糖果》《分桃子》《分苹果》,让学生将前面的分一分写成算式,使原有的经验与新的知识结合起来,不要象黑熊掰玉米,掰一个,掉一个。成人的思维有联系性,小学生这方面还太弱,需要我们教学中引导与示范。

你说“那些学生或许就是这样想的吧”,我很赞同你的观点,老师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但是最好的老师也不会阻挡学生不能这样想。这是规律,也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学生出现了这种想法,我们要思考学生的基础到了什么地方,只有明了这个问题,我们才可能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否则,就象两个学生走到了不同的*路口,你却发出指令让他们都同时向右拐一样的荒唐。

再思考:

我询问了很多低年级老师关于“平均分”让学生摆或圈的具体指导操作方法。她们都说是平均分成几份就是圈几个“大圈”,然后让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拿或两个两个地拿”分别放进大圈里,最后看一个大圈里有多少个结果就是几。然而我多次听此类的课时发现很多学生在自主操作的时候总是喜欢“平均分成几份”就首先拿出几份放在一起作为一堆,然后数出一共分成几堆结果就是几。

有人说老师那样分是“平均分”而学生那样分就是“包含除”。我不太赞成这种观点。因为在孩子的思维里他并不知道什么“平均分”、“包含除”这么专业的术语。对学生而言,是一次圈起来9个方便呢?还是一次拿两个(就是平均分成两份)圈在一起,然后再一次拿两个(还是平均分成两份)圈在一起……最后看分了几次,结果就是几这种方法简便呢?由此想到似水流年老师写的《 孩子的心是透明的玻璃》一篇文章,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很单纯的,只不过被我们成人想复杂了、繁琐了,抑或我们“根本没朝简单的事实方面去想”吧。

《分香蕉》课堂实录 篇8

《分香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平均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

首先利用“分香蕉” 的具体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由于有了分东西的基础,学生很快分出结果,这时我问:“你能不能用一个简洁的算式来表示?”学生很快说出算式,教师写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看书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部分的意义。可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问题:像我班韩子宣,万雄飞等同学会摆、会列式,但却不会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还有的学生不知除数是谁?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他列式:12÷4=3,学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动笔列式时不知除以哪一个数,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个别指导。

《分香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小棒练习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总体的感觉不是很好,上完课我就及时对这节课做了反思,不足的地方还很多:

1、在备这节课时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对要以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设问题考虑的不是很全面,在提出问题时语言有几处不到位,比如:从“分一分”“摆一摆”中引出除法,当时设想的是“同学们的分法都很好,那你们知道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怎样来计算?”而在上课时说成了“用小棒分是不是很麻烦,那你们谁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计算”这个问题说的很没有水平,说明我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够。

2、这节课是要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的意义,从平均分来引出除法,在我提出两只小猴子争吵怎么分时,学生回答平均分,紧接着我有提问“那谁知道什么是平均分?”有一学生这样回答“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样多”,学生这个问题回答的很不错可是我没有抓住,应该抓住这个问题来再次强调分均分的含义,让孩子更具体理解平均分,为下面的环节打好基础。

3、建立平均分的意义也是很重要的,要让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知道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每个数代表的意义,此处考虑的不是很到位,在本节课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包含分,可是我对这个重点没有抓住,以至于学生对此处的概念比较模糊,在遇到问题是不知道怎样去选除数,总是把除数和商搞混。

4、这节课是用“分一分”来引出除法的,所以在学生用小棒分完之后应强调分的结果,平均分重点是在结果,而在此处我没有重视,以至于在学生分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去分,例如:用12跟小棒代替香蕉来分给两只猴子,有一位孩子是这样分的,先给同桌4 根,再给自己4根,可是剩下4根不够分了。

5、数学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很重要,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从主题图中去思考!

这些都是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分香蕉》教学反思

经过前面几节“分一分”的除法意义的感受课,这节课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

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由于有了分东西的基础,学生很快分出结果,这时我问:“你能不能用一个简洁的算式来表示?”学生很快说出算式,教师写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看书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部分的意义。可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问题:有的学生会摆,会圈,却不会列式。有的学生会摆、会列式,但却不会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还有的学生不知除数是谁?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他列式:12÷4=3,学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动笔列式时不知除以哪一个数等等,这让我相当的苦闷。

针对以上部分学生没能很好的掌握的种种情况,我做了以下总结: 在前面几节的感受课中未能把分东西时的总数,份数和每份数明确。在前面的感受课中应让学生边分边说分的过程,和明确分东西有一个分的总数,还有分成的份数及每份分得的数量。

另外,在教学中未能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除法算式的意义。例如,让学生用12个圆片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再指出这样的过程可用一个算式(12÷2=6)来表示。教学时如能在这个环节后增加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算式的意义,或结合小猴子分香蕉的情境来说说算式的意义,相信学生对本课的难点就能迎刃而解了。

另外,还要多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会一举两得。

《分香蕉》课堂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仪器及自制课件

学具准备:

香蕉图片12张,小棒1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你们真是热情、懂礼貌的好孩子。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和笑笑,也不是机灵狗,而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把12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二、问题情境

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请你用学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谁来说说你分的结果?

3、如果我们都没有学具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吗?

4、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屏显:12÷2) ÷叫什么名字? 除号长什么模样啊?

(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领学生读2遍——“除号”)

5、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表示什么?这2又表示什么?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边。

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读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