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页是漂亮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0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比、咱、斤、答、阿、之、拾、灰”8个字。掌握“比”的笔顺。

2、积累词语,结合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故事

4、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阿凡提的聪明才智,试着提出问题,培养想象力。

教学重点:

1、识记本课汉字。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体会阿凡提的聪慧。

教学难点:

1、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汉字。

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个人吗?贴“阿”和“提”字卡。

大家听过阿凡担的故事吗?从这些故事中,你对阿凡提的印象是怎么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阿凡提的故事。一边听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听读课文

1、听录音

2、简述课文内容。

3、师领读,生跟读。

4、讨论:大力士那么高大有力,为什么连一块手帕都扔不过城呢?

三、再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

2、小组认读,识记。

3、交流。

阿:左右结构,左边是个双耳刀,右边是一个可字。

比:注意这个字的笔顺。、

4、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5、指导书写。

四、游戏活动

1、可请学生到前边当小老师,领大家读生字。

2、游戏:找朋友。

3、比一比,谁的字写得好。

五、课后作业

把阿凡提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卡片。

二、指导书写

咱、答、之、拾、灰

三、完成课后练习。

1、“读一读”,要读准要求会写的字的读音。听写。

2、“填一填”,考查学生生字的运用能力。

四、活动

1、读词语。

2、游戏“送桃子”

(1)自读句子:不认识的字词问问同桌。

(2)同桌商量括号里填什么。

(3)送桃子真空:注意引导“答”字的收写。

3、讨论“生活的智慧”。

多媒体实物投影出示讨论画面。

此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过程来完成。

五、作业

1、书写生字。

2、找找阿凡提的其他故事,选其中一个自己练习讲故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82~83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轻松掌握并运用关于6、7、8、9的除法知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掌握6789的除法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除法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谈话:冬天到了,小鸟们从北方飞回南方过冬了。这个冬天它们准备住在温暖舒适的“长颈鹿”宾馆。

小鸟:长颈鹿先生,您好!我们有42个小伙伴,想住在你这儿,请你安排房间吧。

长颈鹿:每间客房可以住6只小鸟,我要为它们准备几间屋子呢?

教师:同学们,请你帮助长颈鹿先生来算一算吧。

教师板书:42÷6=7(间)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帮助长颈鹿解决了问题。如果有48只小鸟,长颈鹿要为它们准备几间屋子呢?

教师板书:48÷6=8(间)

教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够利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除法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看谁做的好就奖励他一朵小花。

二、问题探究

1. P82练一练1后,投影出示反馈。

2. P82练一练2后,投影出示反馈。

3.小动物回家。

天已经黑了,住在长颈鹿宾馆的小兔和小鹦鹉旅游团也要回自己的房间休息了。请同学们猜猜看,它们该进哪个房间呢?P83练一练3。

4.猫捉老鼠。

游客们都进入了梦乡,可是,尽职尽责的猫保安却坚守自己的岗位,保护游客的安全。快看,小偷老鼠出现了,我们一起来帮猫保安捉老鼠吧。

每个口诀写出了几个算式?(4个)仔细观察这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能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5.餐厅里的故事。

看书P83“数学故事”你从故事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三、课堂小结

今天,在“长颈鹿宾馆”里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我们能干的小朋友们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你们高兴吗?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学到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呀!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感悟大海的美丽和渔民生活的幸福愉悦。

2、能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地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录像、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谁愿意跟老师、同学们说说你家住在哪里吗?

(句式:我家住在_______。)

那么,我们的小伙伴丁丁家住在哪里呢?仔细听。

(课件:丁丁说话:“我家住在大海边”。)

师:海边什么样,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家住大在大海边”。

(板书课题)

师:把“住”“边”这两个字一笔一画写在田字格中,请学生仔细观察。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大海边看看吧!

点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学习伙伴,很有情趣。注意了课题中生字的指导。

二、范读课文

播放录像:(大海场景)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看到大海高兴吗?带着高兴的心情来听老师读课文。

(贴图:鱼船,老爷爷……)

点评: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三、练读课文,随文识字

1、练读课文

(1)看书自己试着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2)丁丁和你们一样,也想读课文。

要求做好指读姿式,遇到刚才画下来的字要仔细听。

(课件:丁丁读课文)

(3)两人互读。

要求:如果他读对了,请你表扬他;如果他读错了,请你帮助他。

(4)集体练读课文。

出示第一句

①学生自由练读句子

②练读句中词语

快来看,句子中的词宝宝都跑出来了你们认识他们吗?

(课件飞出词语)快自己读读。

(天蓝蓝住在海边海蓝蓝)

都来读读吧!谁认识,就快迅读出来。

③指导朗读

出示第二、三句

学生自由练读。

出示第四、五句

(课件演示:打鱼船老爷爷故事说不完)

自己读读。抢读。

(5)师生共同读。

师:快看,词宝宝都跑回课文中去了,都来读读吧!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好吗?咱们用什么方式来读?

(对读、接读)

点评:教师注意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读的练习和积累。注意了以学生为主体,处处尊重学生。

2、随文识字

(1)看课文中的认字表,两人互查,如果认对了画“☆”不认识的,请你帮帮他。

(2)问:谁愿意把新认识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

(课件演示认字表中生字)

①学生选自己认识的字进行教读

②读对了,字宝宝就会跑回课文中(课件演示)。

③仔细看一看,你们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他位住,发现,三个字都有单人旁)比一比,记一记。

点评: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多种方式生动呈现生字,帮助学生记忆。

3、巩固识字

(1)猜字游戏

一个同学上来,蒙住眼,师向全班指定一个字,全体学生默记在心蒙住眼的学生来猜字。

(2)组字游戏

师:谁刚才得到了老师奖给的小浪花?快上前面来。看他们多棒!举起来让大家看看!

师:咦,小浪花后面还有字和偏旁呢!

仔细看看,他们谁和谁是好朋友,两个人小声说说,拼一拼。

大家一起读一读。

(3)师:你们想像中的月亮湾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4、指导书写难字——有

(1)你们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学生经过观察,确认“有”字最难写。)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丁丁是怎么写的

(2)演示:“有”字的笔顺,请学生认真观察

第一遍演示:请同学们看清字的笔顺。

第二遍演示:再看清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书空练习

(4)描一描书上的字。

(5)在本上认真写一个。

(6)实投出几个学生写的字,进行讲评。

(7)学生再认真写一个,要比前面的字写得漂亮。

5、自主积累词语

(电脑演示生字宝宝手拉手。)

师:你们写的真认真,生字宝宝为你们高兴,看,他们手拉手是一个词,读读吧!

生读出词语。

师:谁能用“有”组一个词?

生扩词练习,班内交流。

点评:识字部分比较扎实,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书写习惯的培养,并注意鼓励学生把字写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朗读课文

师:你们说得真好,生字宝宝都回家了,现在,让我们和丁丁比一比,看谁读课文,读得最棒。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学生评读。

3、展示读

还想读吗?就让我们随着那动人的海涛声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点评:此时设计读的练习,提升的学生读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读的兴趣。

五、引发联想

师:老爷爷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他会讲哪些好听的故事呢?

六、总结

多么好听的故事呀!看啊!这美丽的大海看也看不够,看也看不厌,老爷爷的故事讲也讲不完,听也听不够,下节课,让我们再来听老爷爷讲浪娃娃的故事吧!

点评:老师的语言注意了书上内容的上下连接,为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观看动画,引出活动

问题: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3、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问题:

1、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2、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问题:

1、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

3、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

4、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7÷2=3(盘)……1(个)

问题:

1、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2、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四)圈一圈,填一填,及时巩固

要求:

(1)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问题:

1.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你动手摆一摆。

2.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3.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

4.11根、12根呢?

5.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问题:

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1、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例1学习是二下教材第一单元打头内容,第一次出现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式题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以看木偶戏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自己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综观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及方法,也有小括号的学习,另有乘加乘减解决问题,虽然例1和例2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但细细琢磨,从学生的认起起点及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分析,把例1作为单独一课时进行划分比较合适。

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例1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先再这样的方法进行思考,例2的重点笔墨则是让学生认识小括号,会用小括号。若把例1例2合并在一课时进行教学,会存在顾此失彼现象,学生对两步计算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及方法有可能不会较深的感悟,在此情况下,用短暂的时间来认识小括号,难点也无法突破。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小括号学习一直困扰着二年级学生。

解决问题第一次出现是一上年级的求总数和求剩余,而一下年级的两数比较解决问题,二上年级则是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都是依据新课程的一个显着特点算用结合来呈现的,也就是说式题教学都是辅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例1是解决问题在第一学段的第二次隆重出现。重点是落实在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在前几个星期已经能较熟练的计算加减混合两步计算式题,但他们并不清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先想(算)再想(算)。所以,我认为,例1教学,式题的运算技能培养不是重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及数学语言的完整表达。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步计算问题,能较熟练的解决两步计算式题,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方法,但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是陌生的,本节课不做教学要求,如课堂能够动态生成,提到小括号这一知识点,教师可适当提示,不耗学习时间。

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需要了解学生用一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节课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多角度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是先算出了什么?他是先算出什么?在说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感悟到解决两步计算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教学设想: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基点。

例1把数量关系隐含在问题情境中,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解决问题都有一个不变的基调:处理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本课教学将充分利用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先知道他是先算出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解决的步骤与方法。

2、 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落点。

把相同模式的问题解决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上车下车,图书出借、停车场开来开走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本课教学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模仿练、独立巩固练、选择练、拓展练),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自觉的对两步计算这种模式的问题解决体会更深刻,同时,不同形式的练习与表达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知道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2、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方法。

3、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流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1.小朋友们,桃园小学的二( )班小巧虎中队的图书角正缺图书管理员呢,要到实验小学的二( )班里来招聘图书管理员,你们想去竞聘吗?如果你能解决图书角的问题,知道书架上图书的数量变化,你就有竞聘的资格了!

2.出示书架情境图:

逐步呈现:

先出示:书架上原来有图书22本。

再出示:欢欢小组要归还13本,晶晶小组要借走6本。

问:从图上看,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汇报,标出数据)

问:把你找到的信息完整的说一说,好吗?(指名说,和同桌说,全体齐说)

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

引导:请你把这些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说给同桌听。(同桌交流)

二、探求新知,建立模式。

1. 同学们说得很完整,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 停顿,让学生独立思考。

3. 把你的办法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4. 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自备本独立练习)

5. 先写完的小朋友和同桌悄悄的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6. 反馈:不同方法展示。

(1)22+13=35(本)(2)22-6=16(本)

35-6=29(本) 16+13=29(本)

(3)22+13-6=29(本) (4)22-6+13=29(本)。

预设问题:你是先算什么?哦,你们猜他是先算什么?22+13是先算什么?再减6是再算出什么?22-6是先算什么?再加13是再算出什么?

7、归纳:这几个算式只是想的方法有点不同,但都能解决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这个问题。1和3的方法是相同的,2和4的方法也是相同的。

8、 二个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方法,用先算出再算出的样子,说一说想的过程。

9.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能做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今天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 巩固练习:解决水果卖进卖出问题。

2、 独立练习:解决乘车问题。(同桌互批)

3、 变式练习:继续解决乘车问题。(集体讲评)

4、 拓展题: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哪些本领?

2、教师总结:同学们只要用一双亮眼睛认真观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 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 随堂练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反映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

3、能在实际中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

4、 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与同伴交流。

5、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12页例1,课堂活动1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反映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

3、能在实际中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引出例1

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那你喜欢什麽体育活动呢?老师为了了解班上的活动情况,作了一下调查,出示统计图。

问图上有那些体育活动?

每栏中的○表示什麽?

二、小组讨论

问:体育委员调查了多少个同学?

喜欢那种体育活动的人多?那种人少?

你还能提什麽问题?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填统计表

1、根据上面的统计图,我们知道了打乒乓球,跳绳,游泳,踢球有多少人?

2、出示统计表学生观察,第一栏是什麽?第二栏呢?

3、学生填写

四、课堂活动

书114页1题

学生看图后交流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13页例2,课堂活动2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统计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反映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4、尽力简单的统计过程,对数据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1、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班上有那些课,各有几节吗?

2、出示课程表,学生观察。看右边统计图中是否有?

3、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

4、学生说方法:有一定的顺序数,横着或竖着数。

数一节就划一横线,表示已统计。

5、填统计图时,数一节划一节,用一格表示一节。

学生完成统计图。

6、根据统计图,你发现了什麽?你可以提什麽问题?

7、小组交流后集体汇报

二、课堂活动

115页2题

先让学生看调查的是什麽事情?要调查那些项目?再让学生分组调查,填统计图。

第1,2问小组交流

第3问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19页。

内容分析:

《买鲜花》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创设 “买鲜花”的问题情境,通过“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上节课又刚刚学习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学生的知识底缊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做奖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学方法:

用引导法、交流法、观察法。利用课件、图片,创建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用激励的语言、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整个课堂的学习,课后练习分层进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你准备给妈妈送点什么礼物?(学生说一说)小红准备买一束花送给妈妈,那么,现在我们陪她一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

2、谁来说说,在花店里,你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图片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看到那么漂亮的鲜花,小红真想能把它们全部买回家送给她亲爱的妈妈,可是,她口袋里的钱非常有限,只够买两种鲜花,而且每样只能买一枝。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红,你打算怎么买呢?

4、小组内交流。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买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买1枝菊花和1枝玫瑰……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加混合运算顺序

师:小红听到同学们那么热情地帮她,内心非常地高兴,她还让我替她谢谢你们呢。而且啊,她还说,她最喜欢就是某某同学所想的配法,也就是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么,你们能否动动小脑筋帮帮小红算算,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价钱)

(2)1枝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钱?(4元)

(3)先求什么?(1枝菊花的价钱)

(4)再求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尝试列式解答。

(6)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说理由。8÷4=2(元) 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过,像这样有联系的两个算式,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综合算式,谁会?(8÷4+4)那么,这条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们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设计意图:难点就在于此,通过小组的合作,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意识。]

(引导学生说出:1枝菊花的价钱不知道,所以必须先算1枝菊花的价钱,也就是先算除法,再来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总价钱,所以最后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算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讲解示范,边板书)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减混合运算顺序

师:谁来帮老师想一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题目里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小红的问题,我们一下子就把它解决了,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现在让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并尝试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

(3)嗯,大部分同学已想好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说说吧。

(4)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4÷8=3(元) 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后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价钱比较谁便宜了。)

(6)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24÷8

(7)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8)你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我们在计算时是先算减法呢?还是先算除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需要先算出来,所以先算除法)

(9)小结:像这样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减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减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谈话:花店老板知道,同学们都想送礼物给妈妈,他很受感动,所以特意抱出来一大束鲜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鲜花就送给你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智慧给妈妈献上一份的礼物呀?

⑴出示花朵计算卡(P19试一试)(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来计算,只要你计算对了,花店老板就会把那朵花送给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强调:计算时,先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动笔计算,而且要注意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延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仔细观察我们刚算过的这6个算式,都出现过什么运算?(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

⑶归纳小结: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我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

⑷师:恭喜这些同学得到了这么多美丽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智慧得到的,妈妈一定会很开心的。

2、老师想知道大家对刚才总结的规律掌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们,敢不敢?(P20第4小题)

3、森林医生。(P20第3小题)

大树爷爷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让我们帮助大树爷爷把病治好,使它们健康地笑起来,好吗?(先引导学生找现病因,再重新更正)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40分钟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你有什么收获,快和同伴说说吧。(学生畅所欲言)

2、好,我们明天继续相约快乐40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3的乘法口诀,然后记住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类推、概括、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各式和样的练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教学难点:

对“数学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教学准备:

挂图、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自己的这双小手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周末,方方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

二、问题探究

谈话: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需要6个,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要几个轮子?

三、体验感悟

1、拿小棒摆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用几个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吗?编制口诀?

3、板书:1×3=3;一三得三。

4、组织学生摆2、3、4、……个三角形,写算式,编制口诀。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题:找朋友。

2题:找规律填数。

3题:动物运动会。

数学故事。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10页。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1×3=3;2×3=6;3×3=9;3×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5=15;3×6=18;3×7=21;3×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10

一、班内情况分析

班内共有28人,基础比较扎实,课后能认真完成作业,但自觉性不高,在计算方面准确率有待提高,在实践操作方面有欠缺。本学期在坚持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对知识的灵活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培优辅差方面下功夫。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除法、混合运算、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大数、测量、整理与复习、加与减、认识图形、时分秒、数学好玩、调查与记录。

三、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加与减、时分秒。

四、教学难点:加与减、时分秒。

五、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方向与位置》,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调查与记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统计,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六、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与语文教师做好时间上的协调,平时多在一起交流、分析学生情况。特别是偏科生,多想办法,尽量的做到优的更优,差的努力补上去。

七、教学课时

1.除法----------------------------------------------------------6课时

2.方向与位置---------------------------------------------------4课时

3.生活中的大数----------------------------------------------8课时

4.测量---------------------------------------------------------5课时

5.加与减(一)------------------------------------------------16课时

6.认识图形-----------------------------------------------------7课时

7.时分秒--------------------------------------------------------8课时

8.调查与记录----------------------------------------------------5课时

总复----------------------------------------------------------5课时

八、教学进度安排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