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送给盲婆婆的蝈蝈》(3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案例《送给盲婆婆的蝈蝈》(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案例《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篇1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秋天来了,田野里有哪些昆虫?

生:有蝴蝶、蜻蜓。

生:有蚂蚱、青蛙。

生:有蟋蟀。

生:还有蝈蝈。

师;对。板书:蝈蝈。田野里有各种各样的昆虫。你们都见过蝈蝈吗?

生:见过。

师:谁能模仿蝈蝈的叫声?

生模仿。

师:学的可真像!如果你捉到了一只蝈蝈,打算送人的话,你想把它送给谁?

生:我想送给好朋友。

生:我想送给弟弟。

生:我想送给同学。

师:有一个小朋友把它送给了盲婆婆。板书完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盲”是什么意思?

生:很忙。

师:是吗?看一看这个字的下半部分“目”, 想想指什么?

生:我明白了!“盲”的意思是眼睛看不见东西了。

师:真聪明!那“盲婆婆”是什么样的人?

生:眼睛看不见东西的老人。

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盲婆婆的生活会有哪些不方便?

生:她会走错路。

生:会拿错东西。

生:会走路时撞到墙上。

生:没法做饭。

师:是呀!盲婆婆的生活太不方便了。她感觉生活真没意思。那小朋友为什么要把蝈蝈送给盲婆婆,蝈蝈能够给盲婆婆带来快乐吗?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看一看。

二、自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给每小节标上序号。

生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师出示小黑板。请生带拼音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自由读)。去掉拼音后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3、交流识字方法。

4、指名分小节读文,正音,简单评价。

三、学习课文

1、第一节

指名读。

师:自己读,找出描写“我”心情的两个词语。

生:我找到了,是“乐呵呵”和“喜滋滋”。

师:你真棒!找的又对又快!板书:乐呵呵  喜滋滋

师:从这两个词中,你能体会到“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

师: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这一节。

生读,师指名试读,评价。

师:“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时会说什么呢?一起看第二节。

2、第二节

师:谁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读这一节。

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那在“我”不上学的时候,“我”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

生:我”会为盲婆婆做饭。

生:我”会为盲婆婆洗衣服。

生:我”会为盲婆婆拿她想要的东西。

生:我”会扶盲婆婆走路。

生:我”会为盲婆婆唱歌。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看看图画,再来读读这一节,体会“我”对盲婆婆的关心。

生有感情朗读

师:现在,蝈蝈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了什么呢?继续看课文。

3、第三节

师读生听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画读这一节。生自由朗读。

师生一起看图

师: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入神的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录音)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仿佛看到家乡清澈的小溪。

生:仿佛看到外面美丽的风光。

生:她仿佛听到了小溪流淌的声音。

生:她的眼睛仿佛恢复了光明,又看到了一切。

生:她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光,听到了小伙伴那欢快的笑声。

师: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来到了原野,见到了原野中的一切。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指名读,评价。自由练读,检查朗读。

师:蝈蝈给盲婆婆带来了欢乐,盲婆婆觉的生活变的美好了。她会对“我”说什么呢?

生:谢谢你,好孩子。

生:你送我的蝈蝈太好了。

生:婆婆的生活多亏有你,是你让婆婆过的开心、快乐。

师:是啊!这确实是一个好孩子,为盲婆婆做了这么多。如果你是盲婆婆的邻居,你会为她做什么呢?

生:如果我是盲婆婆的邻居,我会为她收拾房间。

生:如果我是盲婆婆的邻居,我会为她洗衣服、做饭。

生:如果我是盲婆婆的邻居,我会为她拿她想要的东西。

生:如果我是盲婆婆的邻居,我会陪她到野外玩。

生:如果我是盲婆婆的邻居,我会给她唱歌听。

师:你们都是关心人的好孩子。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蝈蝈那动听的歌声。

4、第四节

生自由轻声读。

师:让我们边读边回想这个动人的故事

生配乐朗读

指名读,评价。指导读好最后一行“咯咯,咯咯,咯咯~~~”声音由重到轻。

师:故事我们都学完了,那“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请同学们通读全文。

四、通读全文,体会感情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关心人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尊敬老人的孩子。

师:同学们说的对,我们也要做这样的好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尤其是对残疾人,更要献出一份爱心。

五、学写生字“婆”、“绿”、“邻”

1、生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占格、笔顺,说需注意的笔画。

2、师示范、指导书写。

3、生描红,临写。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篇2

还没上过第一课时的公开课,很想尝试。以此来改变自己一贯懒散的教学思路。

于是“一人一课”,选择了上第一课时。开始还抱着偷懒的心理,第一课时嘛,思路比较清晰,备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可真正坐下来,才发现,原来,仔细思来,第一课时还真不简单。

一、体验,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前一天晚上,便布置学生闭着眼睛做几件事,看自己碰到什么困难了,心里

又有哪些感受呢?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慢慢地理解了盲人生活的艰难,简单地交流后,板书了“盲婆婆”这个词,立刻问道:“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盲是么意思吗?”学生的回答很是真实可爱。

“就是眼睛看不见了。”

“是说看不见光明了。”

“是说他的'世界一片黑暗了。”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理解了这个字,同样也记住了这个字。再读“盲婆婆”这个词时,一双双小眼睛里满是同情接着,这一瞬间,又何尝不被他们感动呢?“婆”这个字的学习,让他们想想还有哪些字是女子旁的,为什么呢?学生一下报出了好多,有学过的,也有没有学过的,接着,他们发现,原来“姐、妹、姨、妈、奶、姑、娘”这些不都是女的吗?快乐在小眼睛里荡漾。再次观察,女作偏旁和作底的时候,书写一样吗?得出结论,“横”的变化最大了。书空的时候,小手画得可起劲了,还用最响亮最长的声音喊出那一笔“横——”呵,提醒我这个字怎么写呢!

二、插图,给课堂增添生机

灵感也许就在一瞬间。上课前一天晚上,琢磨着有些环节生硬了些。突然,就注意到课文中那一幅插图,一般都放在讲解课文的时用的图这时好象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就有了两次插图的运用,第一次,用图中盲婆婆的笑容留下悬念,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范读课文,思考盲婆婆的笑容从何而来。第二次,出示整幅图,让学生想象练说:图上画了谁和谁?他们干什么呢?从而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学生的回答使整个课堂“动”着。

三、倾听,使课堂更加和谐

喜欢看他们闪动的眼睛,静静地听老师、学生发言的样子。那时候的课堂和谐而又美丽。课堂上一句话、一个眼神,他们会立刻有回应,那时,会觉得,这真是你和孩子们的课堂。

正想着“绿、邻、居”三个生字还是没能够放到适当的地方进行字型记忆时,下课铃还是欢快地响了起来,尽管心中很不情愿,可也没办法,只好把这个目标留到下一课去实现了。

案例《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篇3

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二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2、通过不断的朗读,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三 教学手段

朗读法、说话法

四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五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六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 情境导入

1、 请同学们闭上双眼,听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

2、 请学生睁开双眼。

在这样美丽的野外,你想睁开眼睛看看吗?你想和小伙伴荡起双桨吗/

3、 可惜,盲婆婆看不到美丽的郊外,更不能和伙伴们玩耍,怎么办呢?

4、 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二、 精读训练

1、齐读课文。

2、学习和朗读第一小节。

(1)少先队员送给盲婆婆蝈蝈的时候,心情怎样?

从书上哪两个词语能看出?(乐呵呵、喜滋滋)

(2)指名说abb的词语,和“乐呵呵”意思一样的有哪些?

和 “喜滋滋”意思一样的有哪些?

(3)指导朗读读第一小节。

1)你会用什么心情读第一小节。

2)分男、女生读。(小组评价)

3)指名读。(个人评价)

3、学习和朗读第二小节。

过渡:蝈蝈捉到了,送给盲婆婆,少先队员要怎么说?

(1) 指名读第二小节。

(2)幻灯片出示:想一想,蝈蝈是不是真的会唱歌?

补充:不是所有的蝈蝈都会唱歌,雄蝈蝈的翅膀扇动身体会发出响声,那是在唱歌。

(3)幻灯片出示: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

设想:在我放学的时候,少先队员会为盲婆婆做什么?

(4)朗读朗读指导。

引子:少先队员急忙忙地跑到婆婆面前,婆婆,婆婆——

1) 指名读。

2) 小组读。

4、学习和朗读第三小节。

过渡: 歌声带给了盲婆婆什么?

(1)指名读第三小节。

(2)默读课文,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歌声会领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1)讲解喜欢的词语:领、看到、流淌、清波。

2)喜欢这句的指名读、齐读。

(4)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1)讲解喜欢的词语:带、想起、难忘、欢乐

2)喜欢这句的指名读、齐读。

5、学习和朗读第四小节。

过渡:蝈蝈的歌声好听吗?

(1)指名读本节。

(2)找一找本小节和前面哪一小节有相同的句子。

幻灯片出示:婆婆,婆婆,

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补充:第一次出现知识告诉盲婆婆,送来的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这里是强调送的蝈蝈是为了  让它陪伴盲婆婆,给盲婆婆带来欢乐,解除郁闷。

(3)幻灯片出示:您听,它唱的多好,

咯咯,咯咯,咯咯……

1)指名读。

2)省略号的意思,指导朗读,声音越来越远,越来越低。

3)齐读。

三、随堂练习

1、说一说,照第三节的样子说句子。

(1)出示: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               )。

歌声会把您带回(     ),

想起(               )。

(2)两人小组练习说话。

(3)指名说。

(4)出示多媒体画片。

(5)指名说话。

2、概括小节大意,请学生排序。

(1)小黑板出示:向婆婆表示心意。

相信盲婆婆满意。

送蝈蝈给盲婆婆。

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2)小组讨论。

(3)指名填序号。

(4)引读课文。

四、全文小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少先队员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一片爱心。你们读了这首诗歌,学习到了什么?(学生发言)

概括,我们不仅要对邻居中的残疾人要关心,对社会上的残疾人也要关心。对他们不歧视,不嘲笑,要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