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最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步混合式题的计算顺序,能够正确进行计算,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概括能力。

2、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掌握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我们学习了两步式题,你能把学过的。两步式题分成两类吗?怎样分?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总结分为含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的两类,进而归纳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二)课堂练习

1、学生比赛完成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第3题。

先说一说,这些是什么样的两步式题?应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独立完成计算。

小组订正。

3、趣味练习:小猴过河。(激发兴趣)

分析小猴过河遇到了哪些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计时,集体比赛。

找出获胜者给予鼓励。

4、练习二第4、9题。

学生解答问题。

引导学生去掉中间问题变成一道完整的两步式题,并列式解答。

5、完成练习二第5、6、7题

正确读出算式。

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

6、(带x的第8题)

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8=715-8=75×3=15

2、 8+7=155×3=15

7、思维训练题(对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根据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引导)

(三)总结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总结。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

平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习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在全是平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平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平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平移)

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平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动()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平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教学反思

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比较熟悉,我重点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抽屉的抽拉是平移现象,汽车运动是平移现象等,力争表达准确。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你还记得58-(14+6)它的运算顺序吗?

58-(14+6)

=58-20

=38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把不参与运算计算的部分落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二)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总结运算规律。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1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2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我们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讲解:左面的算式没有括号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右面的算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小结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通过比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计算结果不同,小括号还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2、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 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认为怎样分才是最公平的呢?什么是平均分?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平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 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 你能将下面5个算式分类吗?

84=2 (人)

94=2(人)1(个)

104=2(人)2(个)

124=3 (人)

114=2(人)3(个)

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习十四第1题。

(3)( )6 = 5 ( )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四第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没有余数 有余数

62=3(人) 72=3(人)1(个)

余数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

84=2 (人) 94=2(人)1(个)

124=3 (人) 104=2(人)2(个)

114=2(人)3(个)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课本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1. 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 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二、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 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三、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 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