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的角的观察和探究,初步建立角的概念,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直角,并能用直角尺测定和判断直角。
3、通过动手制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角与直角。
2、动手制作直角。
教学过程:
引入:
1、师:今天我们的课堂里来了4位生活中的好朋友,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上有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你看,他们藏在这里。Ppt
2、师:这些图形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朝上,有的朝下,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都是尖尖的,直直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之为角(板书)
3、老师在黑板上也来画三个图形,看看它们是不是角?(板书)
新授
1、认识角
①师:这个尖尖的点,直直的线在角中有特殊的名称。自学课本65页,告诉大家,角的各部分名称。看一看哪个小朋友学得又快又好。(顶点、边)
②汇报
师:你的自学能力真强,像这样由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有一个记号,画上角的符号。(圆弧)
师:看另外两个角,说一说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所以我们说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板书)
2、辨别角
师:你看一群图形来了,要我们帮忙把其中的角找出来,并说明理由。Ppt (练习一)
师:我们找到了4个角,想不想我们自己也画一个角?闭上眼睛想一想:怎样画角?角有一个顶点两个直边。
拿出练习纸,把你脑海里的角画出来和你的同桌分享,画在练习纸反面。
3、特殊角
师:其实啊,在角这个大家族里面有一类特殊的角,你看,像这样方方正正的角我们叫做直角(板书),他有属于自己的直角符号。
师:伸出手我们一起来画一画这个直角符号。横竖
4、探究直角
师:小博士听说我们的小朋友学得很棒,所以就想来考考大家了。你听,问题一、你能在学具、桌面上找到直角吗?
师:用手来比一比,我找到的直角在这里……
师:老师也找了一下,你看
拿出我们的三角尺,捏住直角,和我一起转动三角尺,现在直角在哪里,捏住他……
师:小博士又来了,听,问题二,黑板上的直角、数学书上的直角、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比较?
先验证黑板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播放PPT)
师小结: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用这个好方法让我们动手验证一下数学书上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看来直角是个乖宝宝,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师:回顾一下,刚才测定直角的过程。(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问:他是直角吗?(播放PPT)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黑板上画的角中有没有直角,你们说我来做。(是直角的画上直角符号)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啊?(练习纸)
汇报,媒体演示
师:量一量一开始自己画的那个角是不是直角?
师:直角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练习纸上就有4个直角,那如果是这样的一张纸,它还有没有直角了?(没有)
师:你听,问题三,如果什么工具也没有就一张纸,如何折出一个直角?同桌合作讨论
请学生讲,老师媒体播放
师:将我们折的直角打开,数一数一个有几个直角,并用直角符号标出来。
小结
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今天你的收获吧。(课堂知识梳理)
留下疑问
动手操作,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答与“可爱的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掌握已学过的口诀,进一步熟悉3的乘法口诀。
2、 能利用口诀正确、熟练地计算。
3、 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看图提出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想快快长大,它们每天都学习文化知识,希望早点找到妈妈,回到妈妈的身边……
二、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一群小蝌蚪离开妈妈太久了,心里非常想念自己的妈妈,它们在池塘里四处寻找,可是忘记了妈妈的模样,怎么也找不到。请小朋友帮忙把小蝌蚪送回妈妈的身边,好吗?
1、 连一连
汇报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你们真了不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在岸边向我们招手,表示谢意呢!
2、 比一比(渗透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德育教育)
(1) 谈话:请观察教材中的图,两只青蛙要过河,他们要比一比谁先到达对岸。同桌之间各代表一只青蛙比一比。
(同桌之间互相比赛,优胜者得到一个学习小五星,汇报结果,说出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2) 学生做,教师巡视
(3) 汇报订正
3、 算一算
(1)读题: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吃几只害虫?
(2)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3)汇报订正
进行环保教育: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三、提高练习
1、 完成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 ) 三九( ) 五八( ) ( )八二十四
( )五一十 ( )七三十五 ( )七二十一 二( )十六
3、 想一想,填一填,能填几个就填几个。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4、 完成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2、3、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有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2、3、5乘法口诀的巩固课,教材通过与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已学过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熟背下来口诀,并运用到式子中,课堂气氛活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课后习题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来量。
2、图钉的长大约是( )。
3、曲别针的长是3( )。
4、1米=( )厘米。
5、操场跑道长400( )。
二、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4厘米的线段。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分秒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一分能干什么的时间活动,体验1分的长短。
2 知道1分等于60秒。
3 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感受1分的长短,建立1分概念。
教学难点:
估计1分有多长。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想看吗?(想)
学生观看一分《猫和老鼠》动画片
2.师:你来猜一猜这段动画片大约有多长时间呢?(学生自由猜)你想知道到底是多长时间吗?(想)就是一分。
3.那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和一分交朋友,好吗?(好)(板书课题)
二、实践感知。
1.师: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分的时间有多长?
(听一分钟表声)
你对一分又有什么感受了呢?(感觉时间太长了)
2.(出示钟表)那你对钟表有多少了解呢?(学生自由说)
师:那一根针是秒针?你觉得秒针有什么特点呢?(最细最长走得最快的)
对钟表你还知道些什么?
3.师:仔细观察,看钟面发生了什么变化?(秒针走一个小格)
再来观察,秒针又走过了几秒呢?(3秒,5秒)为什么呢?(因为秒针走了3个小格)
4.师:可以拍一次手记住一秒(拍一声),跟老师一起来一次(一起拍一声).
你还能想出什么好的办法记住一秒?(学生介绍,全班体验)
5.分与秒有没有关系呢?就请小朋友跟着钟面上秒针的走动一起来数一数,看看你会发现些什么?(课件演示秒针转一圈)
你发现什么了吗?(找2-3名学生说,教师演示课件)(板书:1分=60秒)
三、活动体验.
1.师:1分的时间究竟能干些什么呢?(板书:能干什么)
你来猜一猜1分的时间能干些什么呢?跟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吧.(学生小组讨论)
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呢?(学生汇报试猜)
2.给你1分的时间你想做点什么呢?(学生自由谈)
其他同学把你的学具袋拿出来,选择一件你自己喜欢做的事,看谁的动作快.
给你们1分的时间,看看你们在1分的时间里做一件事能完成多少?(学生动手做,教师记时)
3.时间到了,给你的朋友说一说你在1分里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同学之间交流)
谁愿意给大家说说?(学生汇报,4-5名)
4.你现在对1分又有什么新的体会了呢?(感到一分能做的事很多)
四、实践拓展.
1.估一分.
师:如果我们没有钟表,你想用什么方法来估计1分有多长呢?(指名3-4名学生)
屏幕上有一个计时器,一会你趴在桌子上,用你的方法估计到了1分,就抬起头来,看谁估计的最接近1分.(课件计时,学生估计)
师:谁来说一说,你睁开眼睛时,计时器上显示的时间是多少?
2.估两分.
师:来听一段音乐,请你边听边估计这段音乐大约有几分?(放音乐学生估计)
想好了吗?大约有几分呢?(指名3-4名学生汇报)
其他同学呢?想说得就大声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吧!
实际上就是两分。
3.师:你们知道吗?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1分还能做许多许多的事,老师课前收集了一些资料。(课件播放资料,师介绍)
4.师:这节课就只剩下最后的1分了, 刘 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份关于时间的礼物,你想得到它吗?(师读时间名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8~p9
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培养数学问题的意识与应用数学的意识。
2、会应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版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体验、比较和区分似“3个6”和“6个3”的不同含义。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4节课(第8页至第9页),结合“动物聚会”的童话情境,发展学生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乘法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应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可爱的小动物,这一天,它们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小动物们带来许多好吃的。同时它们还想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小朋友们愿意参加吗?(课题)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图上有几只小鸟前来参加聚会?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图上有9只小鸟。我是用加法计算的,3+3+3=9(只)。
生:我是用乘法计算的,3×3=9(只)。每根树枝上有3只小鸟,有3根树枝,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也就是求3个3只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
师:猴子一共端来多少个桃子?
6+6+6=18(个) 6×3=18(个)
生:图上一共有多少个胡萝卜?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生:一共有12个胡萝卜,15个松果。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看了一幅图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而且解决了。谁能说说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是什么?
师: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三、巩固应用。
1.连一连。(理解6个3和3个6所表示意义的不同,干扰信息:6+3,强调3个6和6个3)
注意:弄清题意,再连线。
2.说一说。
结合不同的情境,解释同一个算式2×3的意义。(2个3和3个2的意义,在不同情境中表示的意义不同。)
3.摆一摆。(一个算是可表示两种意义。)
教师先出示乘法算式3×2,让学生说一说它表示几个几。
3×2表示2个3或 3个2。
(○○○ ○○○)(○○ ○○ ○○)
4.每样东西各买多少个:(提出问题——列式——含义)
生: 16个胡萝卜,因为4+4+4+4=16或4×4=16(个)。
生: 12根香蕉,因为5+7=12(个)。
作业:p9实践活动: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板书设计:
动物聚会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3=9(只)
教学反思:
1、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深深地体验到学好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学生还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动手活动积累直接经验,并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案例点评:
1、呈现“动物聚会”的主题情境后,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选择信息、提出并能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出数学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有自己的结构,它是由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两个部分组成的,如“图上有3根树枝,每根树枝上都停着3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来参加聚会”才是对“动物聚会”情境中隐含的一个数学问题的完整描述。本节课教师与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时,都忽视了描述数学问题的重要部分――已知条件。也许他们以为在描述情境问题时,已知条件可以省略,因为它在图中是明摆着的。其实,提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就是建立具体情境中一些已知数学信息与一个未知(可知)数学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数学问题是揭示这个关系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过程。
2、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中,还带有“集体作业”的倾向,即一个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后,老师就问“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一个学生站起来接受挑战,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补充,他们顺利地把问题解决了,就以为全班同学都会了。苏霍姆林斯基尖锐地提出,这种“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表面顺利的假象,其实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并没有获得独立解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比较好的做法是,对学生相继提出的每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都让其他学生接受挑战,在草稿本上各自尝试列式解答;最后再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反馈、订正。
3.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学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个实践活动如果提前布置,让学生课前做些小调查,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再到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可能学生受益的面会更大些,体会将更深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