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

活动导入法:

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⑴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⑵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⑶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⑷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⑸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⑹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2、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3、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4、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6、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③、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⑤、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⑴、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⑵、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⑶、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⑷、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②、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⑴、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⑵、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⑶、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24+63= 46+53=

62+17= 35+24=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42+3=72

1 7 5 04 2

+ 2 + 2 6 +3 0

1 9 7 67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 3 74 5

+ 2 ? +? 4

5 97 9

开放题: 3 6

+ 6 3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 9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习,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习。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1、总复习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习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练习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后反思:

通过复习,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1.课件出示(教师讲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昆虫们欢快地飞舞,瞧,它们正向我们飞来,可是我们只能看见它们的半个身影,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昆虫吗?

2.学生猜想,课件呈现完整的昆虫。

3.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二)交流引入

1.观察交流:这些昆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些昆虫上下或左右两边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从大自然中的昆虫引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在猜想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初步感受对称现象,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剪一剪,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1.初剪对称图形,思考探索。

学生动手剪一只“蝴蝶”,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优化剪法。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却不像呢?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的一半?

3.再剪对称图形,感受对称。

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它的对称图形。

(二)赏一赏,认识轴对称图形。

1.互相欣赏作品,感受对称美。

2.回顾剪法: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是怎么剪出来的?

3.揭示特点,完善课题。

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板书:两边完全重合),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4.巩固认识:指出你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折一折,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你有什么发现?

2.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

(四)辨一辨,辨别轴对称图形。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根据教材第29页的“做一做”改编)

2.学生独立辨别,有困难的可以先折一折再判断。

(五)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轴对称现象,请大家睁大眼睛到我们生活中去找一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剪一剪、赏一赏、折一折、辨一辨、找一找”等学习活动,在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中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会用“对折”的方法辨认轴对称图形,同时感悟生活中五彩缤纷的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题

2.教材第33页练习七的第2题。

(二)变式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习七的第3题

(三)拓展练习(教材第35页练习七的第11题)

1.将一张正方形纸如下图所示,先对折两次,再剪去一个角,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2.想一想,再剪一剪。

3.展示不同剪法展开后得到的不同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认识及辨别方法,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课件配乐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的同时,伴着优美的音乐,走进生活中的对称世界,不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领略到那无处不在的对称美。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

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二、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2)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三、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认识路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辨认方向的基础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借助认识路线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难点:

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笑笑一家特别喜欢旅游,他们听说抚顺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决定开车到抚顺来旅行,可是他们没来过,不知道车往哪开,谁能帮着想想办法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再向 行驶 站到劳动公园。

1、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线图。仔细看图,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劳动公园?请你当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自己说一说。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再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习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答案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三、自主参与、拓展练习。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笑笑游完抚顺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龙潭大峡谷游玩,这是龙潭大峡谷的路线图,她应该怎样走?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导游路线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 110页例 2。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独游戏, 经历稍复杂的推理过程, 获得更多简单推理的经验, 培养有序、 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 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

3、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用途,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学会合理的推理方法进行全面、有序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方向。

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在玩这个游戏时有什么规 则和技巧呢?

看来,只有熟悉游戏规则,掌握技巧才能玩好游戏。这节课,我们也来玩一 个叫数独的游戏。 (板书:数独)

二、从简引入,初探技巧。

1、课件出示:

在右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 1~3这三个数,并且每个

数在每行、每列中都只出现一次。 “?”应该是几呢?

2、谁来说说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题你会填吗?在练习纸上试试看。

3、汇报:你怎么想到要在“?”处填 3呢?

根据游戏规则, 观察行和列, 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必须出现两个不同的 数才能准确填写。先填出能确定的空格,然后根据规则,补填其他空格的数。 (板书:先填能确定的空格。 )

三、迁移类推,学习新知。

同学们, 我们已经会做三行三列的数独了, 那么四行四列的数独你们敢挑战 一下吗?

1、出示例题,生读游戏规则。

刚才我们在做三行三列的数独游戏时, 先填的空格所在的行和列里必须出现 两个不同的数。 我们猜想一下:要做四行四列的数独, 先填的空格所在的行和列 里必须要出现几个不同的数?(板书:出现不同的三个数)观察数独盘,你能直 接确定 B 是多少吗?为什么?

2、那么,这个数独盘面上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里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 所以,我们可以确定这个空格是几?那接下来,你能确定 B 是几了吗?

3、 掌声为我们喝彩!真是太厉害了,刚才,在无法直接确定 B 是几时, 我们是怎样做的? (看有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 不同的数)对, 凡是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在 3个不同的数,那我们 就能直接确定这个空格是几, 也就是先填能确定的空格, 再来解决我 们所需解决的问题。

4、翻开数学书 110页,我们刚才所解决的问题就是书上的例 2。 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掌握了四行四列的数独技巧,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看你是否已学会?

1、数学书 110页,做一做。

2、介绍四宫格、六宫格、九宫格。

五、全课,畅谈收获。

同学们, 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的数独游戏,现在谁能谈谈你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吗?

数独游戏就是应用我们上节课学的推理的方法来解决的。只要同学们掌握了方法,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一定能完成更多更难的数独。说不定你还能发现更好的方法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