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辨认方向》教案范文【最新1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5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回顾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正确区分平移与对称现象。

2.在操作中,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美,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数据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目标解析:

本课是总复习的第三课时,在学生对图形的运动和数据收集整理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因此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在于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更侧重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1.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辨认。

2.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图形的运动

(一)回顾整理,梳理知识。

1.关于图形的运动,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3.利用手中的图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体会区别。

(二)动手操作,沟通联系。

1.猜一猜、想一想

(1)出示: 猜一猜:按照画的痕迹去剪,打开后是什么呢?

(2)出示: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怎样剪出来?先怎样折,再怎样剪?

(3)你会做风车吗?(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制作步骤)

2.剪一剪、做一做

小组四人合作,组长自己设计一个图形剪一剪,其余三人分工各选其中一种剪一剪、做一做,做完组内交流。

3.说一说,描一描

(1)在你剪的图案中,有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有,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用彩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2)全班汇报,复习对称。(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不同作品)

4.找一找,比一比

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旋转现象吗? (小花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成图形的平移;笑脸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又可以看成图形的旋转;风车则是物体的旋转现象等。)

(三)联系生活,完善认知。

1. 出示:

2.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和旋转现象吗?

3.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和对称现象,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平移和对称现象,发现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之处,沟通其与对称之间的联系,最后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沟通图形的变换与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的关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复习数据收集整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你们有的在生活中找到对称现象,有的找到了平移现象,还有的找到了旋转现象,以你们记录的第一条为准做一项调查。

(一)收集整理数据

可以怎样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举手、画正字等)

(二)记录分析数据

1.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设计统计表,记录数据。

现象 对称平移 旋转 人数

2.分析数据

(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通过这次调查,你有什么感受?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在生活中找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一方面复习巩固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巩固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2.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 巩固复习了平移、旋转现象。

3.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 巩固数据收集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以及整理分析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图形的运动与数据收集整理方面的知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2.小小设计师(机动)。

要求:

①画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基本图形。

②根据你画的基本图形,运用平移、旋转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③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④集体交流,展示自己设计的图案说说设计过程。(实物投影)

设计意图:复习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在交流收获中自我评价。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在创造中感受图形的变换之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

2020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9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一、 除法

第一课时:

除法(一)认识竖式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第3页 分苹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投影仪,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显示20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 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b. 用除法算式算:20÷5=4,所以可以放4盘。

(3) 同桌同学合作用20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20÷5=4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20÷5=4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教学内容

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的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体验1千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

米尺、表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二、玩中学。

1、走一走。

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2、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3、想一想。

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1)中街你们一定熟悉吧?请看课件:从文化大楼道光陆电影院、商业城、新玛特、沃尔玛之间的距离,约1千米。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中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1千米=1000米

4、读一读。

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5、填一填。

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完成数中42页填一填。

(2)(课件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学校到中街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①公路边的里程碑

②摩拖车的速度表

③限速标志

④指路标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6、估一估。

(1)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2)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xx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三、学中做

完成43页的第1题、第2题。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将下面口诀补充完整。

四()三十六()九六十三八九()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24÷8= 28÷4=

师: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出示课件例2。

1、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有3行气球,每行9个)

2、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3x9=27或9x3=27。

4、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一共有27个气球,那么你能看图列出2个除法算式吗?

5、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27÷3=9或27÷9=3

6、小组探究算法,说说你们各自的想法。

总结:我们在计算除法算式时,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

四、巩固练习

1、以开火车的方式,合作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3、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3题,看谁先采到蘑菇,并指名回答用到了哪句口诀。

4、完成教材练习八第6题。直接用除法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拓展提升

1、(2)x9=(18)(答案不唯一)

2、(27)÷(3)=9(答案不唯一)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知道了除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八第8、9题。

板书设计: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3x9=27

27÷3=9 27÷9=3想:三九二十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借助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新知。

不足之处:这节课因为有上节课的基础,要把充分的探究学习过程交还给学生。

教学建议:多做一些相应的练习,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5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练习知识点

一、填空。

1、时针走一个大格是时,走一圈是()个小时。

分针走一个小格是()分,走一个大格是()分,走一圈是()分。

2、2∶10再过30分钟后是()时()分。

3、现在时间是上午7时45分,再过()分是8时正。

4、现在的时间是1∶57,再过3分是()。

5、()时整,时针和分针成一条直线;()时整,分针和时针重合。

6、现在是11时,再过2时是()时。

7、分针从6走到9,走了()分,时针从6走到9走了()时

8、钟面上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是()时整。

9、钟面上时针走过7,分针从12起走了30个小格,这一时刻是()时()分。

10、钟面上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是()时。这时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

11、时针在9和10之间,分针指着7,是()时()分。

12、从上海开往南京的火车,甲车是6:50开,乙车是7:30开,()车开的早。

13、小军每天6:20起床,小青每天6:25起床,()起床早。

14、1时=()分 1时-8分=()分

50分+40分=()时()分 1时+15分=()分

1个半小时=()分 1个半小时-20分=()分

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是6()。

3、看一场电影要2()。

4、工人叔叔每天工作8()。

5、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要17()。

6、李勇从家走到学校要15()。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1、计算要过关: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最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计算问题,计算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根据学校数学的学习情况,孩子还没有学习乘除法的列竖式,尤其是乘法的列竖式在二年级数学的学习中要求的比较多,比如数学课本下册第三讲速算与巧算中就多次用到了乘法,另外一些应用题中也会有所应用。

2、枚举是难点: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序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对于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愿意以凑数来尝试解答问题。而枚举法的问题需要的就是孩子的有序思维,比如数学课本上册几枚硬币凑钱的方法,下册的整数拆分都属于枚举法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孩子要有序,同时直观性不强,对于孩子理解有一定困难。建议家长可以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3、应用题要接触:

很多二年级的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仁华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三年级的内容要不要学,尤其是应用题要不要学?首先,二年级数学课本下册中的后几讲已经接触到了应用题部分,对于倍数等概念也有学习,我们建议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三年级中的部分问题,但是难度不要像三年级数学课本中那样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连加和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运用估算,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可以顺利运算。

教学重难点:

1灵活运用连加连减等有关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这两副画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左图是有关认识图形的知识,右表可以利用呈现的数据练习加减法。教师可以通过这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成长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教科书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比整理与复习(一)提高了一步。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当加以指导。

三.练一练

1.第1题

练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可以列竖式计算,要求学生计算正确,在速度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2.第2题

教材通过“五一”旅游的情境,提出了三个问题,不仅复习了万以内数的感受和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3题

复习认识图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8-9页分草莓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引导学生估商,培养学生估算,猜测的。意识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教学过程:

一、闯关游戏。

1.教师带领学生做“用掌声表示计算结果”的拍手游戏。

(1)用掌声表示商

9÷312÷418÷6

(2)用掌声表示余数

10÷315÷624÷5

2.下面几道题,你能很快想出商和余数分别是几吗?为什么?

59÷878÷967÷7

大部分学生体会到:由于被除数比较大,难以很快算出结果。同时,学生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教师借机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刚才的“难题”。

二、探索新知

1.呈现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55个草莓与8个盘子”

(2)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

信息:55个草莓,8个盘子。

问题:平均每盘放几个草莓,还剩几个?

2列出算式。

把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3.合理估商

请你先估计一下,平均每盘大约放几个?

学生可能会估计出“6个、7个、8个”等。

4.灵活试商

(1)独立探索

(2)小组活动

(3)集体交流:商6时,6×8=48,比55小;商7时,7×8=56,比55大了;其他的商都不合适,最后结果商6余7。

(4)检验:

①余数比除数小。

②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5)小结:试商: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

5.拓展应用

同学们,刚才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解决了“把55个草莓放在8个盘子里”的问题,你们的表现非常好,我们的老朋友小猴子还有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

课件出示:把55个草莓,每7个草莓放1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1)学生独立探索,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订正,全班交流:

商6时,6×7=42,得到余数13,比除数大;商8时,7×8=56,商比被除数55大,所以应该商7余6.

(4)怎样检验你的做法对不对呢?

生1:余数6比除数7小。

生2:7×7+6=55,说明算对了。

6.尝试练习。

师:淘气和笑笑在课堂上每人也做了一道题,你能判断出他们的计算是否正确吗?

下面算的对吗想一想,说一说。

(1)学生独立想一想。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订正,全班交流。

三、基本练习

教材第9页“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

试商要有有目的。

①余数比除数小。

②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

一、教学思想:

上学期情况分析:本班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审题能力较差,缺乏检查习惯,理解能力较差,对乘法、除法意义认识还不够。

为解决这些问题,预计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 与语文教师做好时间上的协调,平时多在一起交流、分析学生情况。特别是偏科生,多想办法,尽量的做到优的更优,差的努力补上去。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除法、混合运算、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大数、测量、整理与复习、加与减、认识图形、时分秒、数学好玩、调查与记录。

三、教学重点

有余数的除法、加与减、时分秒。

四、教学难点

加与减、时分秒。

五、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方向与位置》,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调查与记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统计,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六、教学课时

一、 除法 ——10课时

二、 方向与位置 ——4课时

三、 生活中的大数 ——8课时

四、测量 ——5课时

五、 加与减(一) ——16课时

六、 认识图形 ——7课时

七、 时分秒 ——8课时

九、 调查与记录 ——5课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9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所学额统计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描述、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统计

难点:根据统计数据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还有谁和你一天过生日吗?你想知道那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统计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情况。

2、实践操作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知识,不仅知道了怎样收集数据,还学习了很多统计的方法,下面请你在的小组讨论交流,怎样统计同学们的生日情况。

(1)小组交流

先收集同学们的生日数据,(同学们可以用写字条的方式,由小组长收集交给老师,也可以组长举手统计……)

再整理数据(举手统计,画正字统计,画其他符号统计等等)‘

最后全班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方便大家共同整理,老是把12个月的表格贴到黑板上。

全班同学生日情况统计表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2)贴一贴

说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到组长处取彩色小圆片,并贴到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3) 整理数据

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数据,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结果

(4)说一说

根据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小熊文具店(书96页1题)

2、汽车的快慢(书96页第2题),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喜欢的动物。(书96页第3题)能够准确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4、下面是丁丁小组14名同学喜欢看的漫画书统计情况

西游记 熊出没 喜洋洋和灰太狼

3人 5人 ( )人

(1)补充完表格

(2)看了上面的表格,你知道喜欢看( )的人最多,喜欢看( )的人最少

(3)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买6本需要( )元。

(4)买一本《西游记》要18元,买一本《喜洋洋和灰太狼》要9元,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丁丁带了40元去买这三本漫画书各一本,他的钱够吗?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滴答滴答响,,催人早早起(打一物)是什么?2、钟有什么用处?

3、出示图,小朋友什么时候上学?你们每周一什么时候到校?小结:我们生活里经常需要知道时间,每天按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生活。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钟面

1、出示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同桌说一说,然后交流。

2、钟面上有几个大格?集体从1数到12

3、每个大格有几个小格?一共有几个小格?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涉及几个5)

三、认识时分

1、长针叫什么?短针叫什么?

2、分针走路看小格,一小格是什么?2小格呢?分针走过一大格是几分?从12走到3是多长时间?,到5呢?到9呢?到12?

3、体验一分钟:1分钟做些什么?

(1)从1开始数数,看能书到几?

(2)看人的脉搏1分钟能跳几下?

(3)1分钟能做几节眼保健操

(4)1分钟能做几道补评:

(5)1分钟能写几个字?

(6)1分钟能跳几下绳?

4、时针走路看大格,一大格是1小时,走2大格呢?从12走到4是多少时间?走到7?

5、时与分进行走路比赛:老师示范,分针和时针在同一起跑线12上,学生也动手拨一拨,你们发现了什么?时针走了多长时间?分针走了多少时间?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小时=60分)

6、体验一小时:

(1)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2)晚饭同学们从在5时进食堂吃饭,然后洗澡结束时针指向6时,请问用了多少时间?做了哪件事情?

四、联系实际

妈妈早上8时上班,到中午12时下班,爸爸上午工作了几小时?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什么?有关时间的名句有很多:时间是生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们还能说出有关的吗?

板书设计: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60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连加和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运用估算,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可以顺利运算。

教学重难点:

1、灵活运用连加连减等有关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

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这两副画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左图是有关认识图形的知识,右表可以利用呈现的数据练习加减法。教师可以通过这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成长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教科书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比整理与复习(一)提高了一步。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当加以指导。

三.练一练

1.第1题

练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可以列竖式计算,要求学生计算正确,在速度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2.第2题

教材通过“五一”旅游的情境,提出了三个问题,不仅复习了万以内数的感受和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3题

复习认识图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大家喜欢玩捉迷藏吗?老师把我们学过的两个平面图形藏在了这两张图片里,一张是数学书的封面,另一张是邮票,你能找出来吗?

生:数学书封面后面是长方形,邮票的后面是正方形。

(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师: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

生: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长方形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

生:长方形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那到底是不是像我们说的那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板书:长方形与正方形)看看它们的边和角都有哪些特点。

二、探究体验、加深理解

1、长方形特点。

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请大家找出一张长方形纸。

(课件出示要求)要求:你可以借助直尺和三角板,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都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出边和角)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长方形两条短边的长度一样,两条长边的长度一样。

生:我用折一折的方法,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两条边一样长;再将长方形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这两条边也一样长。

师:大家通过量一量和折一折的方法,都发现了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上下边是相对的边,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对边,除了上下这组对边外,还有左右也是一组对边,所以在长方形中,也可以说是,对边相等。(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2、正方形特点。

认识了长方形的特点,你能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的方法来研究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吗?

要求:请你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我用了折一折的方法,先将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左右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对角重叠,发现相邻的两条边一样长,所以说,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教师板书:四条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

师:同学们太棒了,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都找了出来,请再仔细看一下黑板上它们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它们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相等。

3、认一认

师:其实,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条边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请你自己看答题卡的认一认,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长长的边叫做长,短短的边叫做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叫做边。(教师板书:长、宽、边)

师:长方形中有几条长?几条宽?

正方形的四条边中,只有这一条叫边吗?

生:长方形中有两条长,两条宽。(边指边说)

生: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所以四条边都叫做边。

三、实践应用、巩固概念

1、你能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在格子图中)

学生动手画一画,交流汇报。

2、、用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折正方形,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动手操作折一折,集体交流、讨论,教师最后用课件演示操作过程,得出结果。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进一步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各个知识点,对读、写、组成、比较等各知识点有个系统的回忆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复习重点

对万以内数的读、写、比较等知识进行回忆与整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的基本概念

1、计数单位

(1)按顺序说出我们学过计数单位。

(2)最小的一位数是几?同时它又是一个计数单位——个。

(3)提问:

①的两位数是多少?比99多1的数是多少?

②的三位数是多少?和的三位数相邻的四位数是多少?

③的四位数是多少?和的四位数相邻的五位数是多少?

(4)提问:仔细观察,这些计数单位之间都有什么关系?

2、数位及数位顺序表

(1)提问:这些计数单位能不能随意排列?为什么?

(2)小结:这些计数单位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下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就叫做数位。比如:计数单位“个”所站的位置就叫做“个位”,“十”所站的位置叫做“十位”,……构建“数位顺序表”。

(4)提问:这个数位顺表,你们能记住吗?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1位是什么位?第2位是什么位?第4位呢?第5位?

(二)复习“写数、读数、数的组成及数的大小比较”

1、写数:

用两个0,一个6,一个9你能组成哪些数?(可任意组合,没有位数限制)

2、读数:

(1)读出这些数

(2)总结:

数中间有两个0时,也只读一个0,如6009。在写数时,这两个0只写一个,不行?在这里,0是用来占位的。

3、把组成的`数按顺序排列

总结:

(1)位数不同,位数多数的大。

(2)位数相同,从位比起,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位上的数相同,就比后面的一位数。

(三)基本练习:

1、填一填

(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三位是()位,万位在第( )

(2)一万里面有()个千。

(3) 一个数是四位数,这个数的位是()位。

(4)最小的四位数与的三位数的和是(),差是()。

(5)比497大,且比502小的数是()。)

2、写出下面各数。

(1)二千六百零七(2)二百八十三(3)九千(4)五百(5)一千零一十(6)一万

3、数学书92页4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4、数学书92页第5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5、数学书93页第6、7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6、数学书93页第8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变式练习:

1.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括号里。

(1)一个四位数,千位上是2,个位上是4,其它各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① 204② 20xx③ 2400④ 20xx

(2)550比150多()

① 600②700③400④500

(3)的三位数加1是()

①10②100③1000④10000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1)1090 1009 1100 1909

(2)9999 8900 9990 8909 10000

(四)拓展练习:

1.你有几种填法?(最小能填几?)

7□23 〉7667

2.用7、0、2、3、0五个数按要求填空。

(1)组成的四位数是( )

(2)组成最小的四位数是( )

(3)组成比3000小的四位数是( )

(4)组成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是()

(5)一个零也不读的四位数是( )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