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优秀5篇)

这首《采桑子》,乃是苏轼的即兴之作,这首小令,倏忽来去,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曲折含蓄,言尽而意隽的境界之美。本文是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采桑子(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采桑子 篇1

诗歌阅读已成为高考相对固定的考查内容,,采桑子·杂忆诗词常常出现在语文阅读题的考试当中。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采桑子·杂忆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采桑子·杂忆》诗词阅读原文

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采桑子·杂忆》诗词阅读题目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 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 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 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15.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两个,试简述。(6分)

《采桑子·杂忆》诗词阅读答案

14. CD(C作者是认真品味了的,要不如何能知字字清妍呢?所以没有好好品味不对。D身逢乱世,如何能专心学艺?诗歌并非责怪艺人,而是借音乐说时事说兴亡之感而已)

15.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1分),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2分);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1分)。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诗歌当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

采桑子 篇2

课型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

1、清本词的思路,体味作者精妙的构思。2、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3、分析全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 1、体会本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2、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胸怀,学习他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

教具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  新课

重阳是传统的登高赏菊的日子,文人骚客也少不了吟诗为文以记,但凡作诗文咏重阳,大抵离不了《登高》赏菊、吟秋的内容。多有凄凉之慨。在青年革命家毛泽东笔下重阳节所见所感的又是什么?

板书:采桑子·重阳

二、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帝国主义在华矛盾随之尖锐,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加剧,给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发生和坚持焉提供了条件。1929年,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第三次入闽,这次入闽,天高气爽,秋色烂漫,胜利在望。诗人的心头充满了喜悦畅抒胸臆,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饱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词作。

三、讲授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2、 解释词语黄花 秋风劲 万里霜

3、引导学生讨论、赏析

(1) 第一句有何哲理?

提示:这是一句带有大彻大悟意味的警句,出得非常的突兀,给人的出头捧喝之感,亦使课接下来的内容平添一般渺远苍凉之气,以自然万物的永恒写人生的短暂。

(2) 诗人为什么会觉得“战地黄花”分外香?

提示:乐观的精神,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3) 下阕应如何理解?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讲的是一般的自然规律,通常人们也都能具备这样的感受和境界,但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味到的。这里的霜,不仅仅是“霜白”的意思,还是五彩斑斓,包括了黄花,叶红和各式草树,还包括了各种秋实和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

(4) 末句为什么用“万里霜”而不用万里秋?

提示:A、押韵B、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再现诗人炼字之精当。

板书提纲:

采桑子·重阳

特点:富含哲理:人生易老天难老

情景交融:战地黄花分外香     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 篇3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此词的特点。

三、 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群芳: 狼藉: 残红: 飞絮: 阑干: 始觉春空: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

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四、课堂重点内容

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诗歌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4.分析“游人去”与“燕归来”两句在全词中的关系,进一步把握此词的特点。

5.课堂讨论:很多文人面对晚春都不由得产生忧伤之情,此词也是如此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欧阳修,字 ,号 ,又号 ,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 ) 笙歌( ) 狼jí( ) 帘lóng( )

3. 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 狼籍

B.飞絮濛濛 濛濛

C. 垂柳阑干尽日风 阑干

(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 和 。从结构上说,上片写_________,通过 、 、 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六、联系拓展

见《同步课课练》。

采桑子 篇4

【自学指导】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领略其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

2,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及其作用:使清空幽寂的春天景象表现得优美可爱。

3,理解诗歌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之美,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课文提示】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4,《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又称《丑奴儿》《伴登临》《罗敷媚》《忍泪吟》《罗敷艳歌》等。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中学语文在线

籍jí  蒙méng  笙shēng  栊lóng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此词是作者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上片写景物。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先写郊外景。“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写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就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能理解“狼籍残红”是“好”。最后两句,再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从句式上看,这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雨中衬托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制造轻灵、欢娱的意境。“双燕归来”与前面“游人去” 互为映对。

此词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群芳凋零,残红狼籍,常人对此,觉得索然无味,而作者不但不伤感,反而有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的独到之处。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狼籍残红      (   )(   )

②飞絮蒙蒙      (   )

③垂柳阑干尽日风   (   )

④垂下帘栊      (   )

2,词以“好”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受?

3,“群芳过后”的意思是什么?表现“群芳过后”时节的词语有哪些?

4,“西湖好”具体表现在哪里?(不要用词中的原句回答)

5,“始觉春空”中的“春空”指什么?

6,怎样理解“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描写的景象?

7,从整首词看,哪一句是本词的纲领?

8,最后一句写出了什么心情?以此结尾,有什么作用?

9,作者晚年退职闲居时写的此词,上片刻画了     ,渲染了    ;下片描写了      ,抒发了      。

10,作者从赞美的角度写残春,角度新颖。整首词表达了作者     ,而且体现了     。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苏轼词三首》。

采桑子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说明: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表达效果及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如词的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见到欢愉喜善的作品,即使有也不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那些使人深受感染的作品往往都是愁思穷苦之词。中国古代诗人也好将“愁”字入诗,在中国古诗词中含有“愁”字的诗词不胜枚举,如“愁如塞月恨边云”,“百年愁里过”,“吴山点点愁”“无愁不到心”,“新月与烟愁”,“明日黄花蝶也愁”,几乎无处不可用“愁”。文人可能是多愁的,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具有愁思,也善以愁入诗。因此,借助本文也可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学中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2.难点:理解词中“愁”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说明:    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词重感情,词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通过诵读,引发出独特的想象,进而产生个性化的审美,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对于词中的“愁”,学生通过诵读是能够理解到的,但“愁”之外欧阳修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及积极的人生追求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除了文本的理解之外,还引入了冯延巳的《采桑子》进行对比,以凸显欧阳修的积极的人生追求。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目的导入新课1.  介绍“西湖十景”,点出有关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点,导入本课的学习。2.教授词的一般常识。(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词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1.  根据已有的经验,回忆、判断。识记有关常识。(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词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大部分都分为片,“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积累词的一般常识。 诵读感知,理解文意1.  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停顿及语调的抑扬顿挫。2.  组织学生集合智慧,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词中的西湖美景。 (“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双燕归来细雨中”)1.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2.  自由交流,博采众妙,代表发言。3.  落英缤纷、柳絮纷飞的暮春景色,常会引起人们的惋惜之情。昔日湖上游人不断、笙歌相随盛况已不复见,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始觉春空'四字既表达了若有所失的空虚感,又有一种繁华喧闹过后的清醒感。反复朗读感受词的韵律美与情境美,从语言的品味、内化提升到对词的意境的自我表述。阅读鉴赏提问: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为什么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四人小组思考问题,交流学习。(此词上片写西湖景色,下片写人,关键在“游人去,始觉春空”,游人一走,诗人才感空虚寂寞。可见西湖的好与不好,与群芳的关系并不大,而在于游人在不在。游人走后,又有燕子飞来,取代了游人的位置,一阵喜悦掠上心头,所以诗人仍然觉得西湖好。)感受作者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的情怀,理解他寄情湖山之外的重视人文景观的审美意识。拓展延伸引入冯延巳的《采桑子》,组织学生朗读,并与课文比较。(重点放在“群芳过后西湖好”与“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的不同情感的比较)1.  朗读后交流感受。2.  在描绘的景物及作者流露的情感两方面进行比较。(冯延巳的“愁”是肝肠寸断无法排遣的,欧阳修的“愁”是胸襟开阔,积极包容的。)从词所描绘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布置作业选做题:1.  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课文。2.  收集欧阳修的另九首《采桑子》,就喜欢的一首进行研读,准备交流。 完成作业。通过改写,深化学生对本课的理解。收集其他的《采桑子》词,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拓展学习范围。  思路点拨    本文的教学,也可与四十一课柳永的《蝶恋花》进行比较阅读。两首词中所描绘的春景的残照狼藉,与两位词人所流露“望极春愁”和“群芳过后西湖好”,在同与不同之间,把握词人独特的审美情趣。练习举隅1.  积累——名诗佳句颂西湖。(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题临安邸》)(4)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宋·孙锐《平湖秋月》)2.探究——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1)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唐·白居易《长相思》)

(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宋·辛弃疾《菩萨蛮》)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     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宋·李清照《武陵春》)

(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     美人》)

附答案:2.(1)闺中怀人之愁;(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3)思念、孤独之愁;(4)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附冯延巳《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