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优秀5篇】

《咏华山》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以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咏华山》【优秀5篇】,仅供参考。

《咏华山》 篇1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 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 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 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3、 课件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4、 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5、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自由读,指名读。

6、 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二类字比较难认。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引入

形式:开火车

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1、 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2、 学习第2、3自然段。

3、 画出讲华山高的句子。

4、 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华山的样子。

5、 指名读。

6、 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来。

7、 吟诵诗句。

8、 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9、 齐读第2、3自然段。

10、 分角色朗读。

11、 说说寇准为什么能作出好诗来?你受到什么启发?

12、 记一记本自然段的生字。

四、质疑

五、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能从学习课文从中去学习诗,更容易让他们理解诗的大意。

《咏华山》 篇2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读完以后,老师要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

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看来你们都觉得华山很高!是啊!小寇准和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后,他们的感觉就和你们的一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

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

师:你们读了这两句话能看到蓝天、很多山、太阳和朵朵白云。你们真会读书。

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

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

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板书:高)

师:小朋友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朋友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自己先试试。

师:第一句谁想读。

生读。

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

生读。

师:听了觉得怎么样。

生:听他这么读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对,像他这样读得轻一点,这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高,一起像他这样来读。

师:第二句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

师:读得真棒,一下子就把华山的高给读出来了,还有谁来。(指名读)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看投影)读了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顶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远远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华山多高多美呀!

师: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求小黑板。)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呀!

师:看到这么高的华山你们惊讶吗?这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怎么读?

生读。

师:你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吗?再轻点。

生再读。

师:华山是这么的高,具体写华山高的这两句话写得多美,多好呀!我们把它们背下来,好吗?

生:好

师:自己先练习背背。

生练习背。

师:谁试着背一背。

生背。

师: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背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还有谁会背?都会背了,一起来背好吗?

生齐背。

师:背得真棒,我们以后碰到像这样的好词好句就要把它背下来,好吗?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小朋友们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生自由读

师:读懂了吗?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是--

生:只有天高高在上,没有其它山与它一样齐。

师:“举头”就是--

生:抬头。

师:“回首”就是--

生:回头。

师:“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

生:抬头看,红日是那么近,回头看,白云是那么低。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联系上面的课文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读。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一样赞美了华山的高大,因此,这篇课文的课题是--

生:咏华山。

师: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想象自己就是小寇准来把华山的高、美读出来,自己先多练习几遍。

生自由读。

师:谁先来试一试。

生读。

师:练习背一背,好吗?

生练习背。

三、学习第三段

师:这首读写得太好了!小朋友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生:七岁。

师: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生:好诗!好诗!

师:这首读写得多好呀,老师想,小寇准的语文一定学得很好,很认真,小朋友们都要向他学习呀!看看现在谁学得最认真。

师: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看到华山真高、真美呀!回去以后,你们可以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好吗?

(下课)

《咏华山》说课稿

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 孙浩娟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 “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 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三、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  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  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3、4段

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又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本课时安排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

四、说板书设计

本文重点段第2自然段无论是写景写诗都紧扣一个“高”字,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只板书了一个“高”字,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咏华山》 篇3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读完以后,老师要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

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看来你们都觉得华山很高!是啊!小寇准和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后,他们的感觉就和你们的一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

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

师:你们读了这两句话能看到蓝天、很多山、太阳和朵朵白云。你们真会读书。

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

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

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板书:高)

师:小朋友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朋友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自己先试试。

师:第一句谁想读。

生读。

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

生读。

师:听了觉得怎么样。

生:听他这么读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对,像他这样读得轻一点,这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高,一起像他这样来读。

师:第二句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

师:读得真棒,一下子就把华山的高给读出来了,还有谁来。(指名读)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看投影)读了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顶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远远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华山多高多美呀!

师: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求小黑板。)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呀!

师:看到这么高的华山你们惊讶吗?这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怎么读?

生读。

师:你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吗?再轻点。

生再读。

师:华山是这么的高,具体写华山高的这两句话写得多美,多好呀!我们把它们背下来,好吗?

生:好

师:自己先练习背背。

生练习背。

师:谁试着背一背。

生背。

师: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背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还有谁会背?都会背了,一起来背好吗?

生齐背。

师:背得真棒,我们以后碰到像这样的好词好句就要把它背下来,好吗?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小朋友们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生自由读

师:读懂了吗?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是--

生:只有天高高在上,没有其它山与它一样齐。

师:“举头”就是--

生:抬头。

师:“回首”就是--

生:回头。

师:“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

生:抬头看,红日是那么近,回头看,白云是那么低。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联系上面的课文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读。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一样赞美了华山的高大,因此,这篇课文的课题是--

生:咏华山。

师: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想象自己就是小寇准来把华山的高、美读出来,自己先多练习几遍。

生自由读。

师:谁先来试一试。

生读。

师:练习背一背,好吗?

生练习背。

三、学习第三段

师:这首读写得太好了!小朋友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生:七岁。

师: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生:好诗!好诗!

师:这首读写得多好呀,老师想,小寇准的语文一定学得很好,很认真,小朋友们都要向他学习呀!看看现在谁学得最认真。

师: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看到华山真高、真美呀!回去以后,你们可以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好吗?

(下课)

师:今天,有几位生字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来了,小朋友们想不想认一认。

生齐说:想。师出示生字卡片:艰难吟诵称赞,最后一张为空白卡片,生笑。

师:这张卡片上的汉字小朋友去哪儿了呢?噢,原来跑到黑板上了。

(师板书“山”字。)

师: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见过哪些山?

生:中学里面的假山。

师:那是假的山,真名叫“土堆”。

生:马陵山。

生:我还从电视中见过一些山。

师:你觉得这些山怎样?

生:高!

师:高!谁来读一下“山”字,告诉老师?

生声音响亮地读。

师:听出来了,山的确很高。

师:其实,在我国陕西省境内就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高山,它就是华山。师在“山”字前板书“华”字。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朗读课文,对华山已有了一定了解。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课文中那位小朋友一起去登华山,看看你觉得华山怎样?

师出示“他们沿着山路……飘着朵朵白云”一段话,生自由读。师在黑板上画一幅“高山”的简笔画。

师:刚才小朋友们一起读这段话,老师听说华山的山路很窄,如果大家一齐读,肯定登不上山顶。请小朋友们各自读,再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你觉得华山怎样?

生:很高!

师:用心读书了。

生:很漂亮!

师:能一边读书一边用心感受。

师:小朋友们,能通过读,把你心中感受到华山告诉老师吗?

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读一读?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师:老师觉得他们没费劲就登上去了。我们和那位小朋友、先生一起去登。(师指着简笔画山脚)现在开始:一步、两步、三步……累了吗?(师结合数画一级级石阶。)

生:没累!

师:接着登!一步、两步、三步……累了吗?(师结合数接着画。)

生:没累!

师:对,可能现在没累,可是,走了这么长时间,才刚刚离开山脚。

如果登到山顶,他们累不累?(师将石阶补画到山顶。)

生:累。

师:等上山顶容易不容易?

生:不容易!

师:这就叫“艰难”!再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注意将“艰难”读得慢一些、重一些。

师:老师听出来了,登山很艰难。请接着读。

生:啊!华山真高哇?

师:究竟有多高呢,老师没听出来。请接着读。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没听出来,好象还有两座山超过了华山。

生再读,注意突出“远远近近、都”等词语。

师:有点听出来了,谁再来读读这句。

生读。

师:没有山超过华山。(师随机画连绵起伏的群山见笔画,以突出华山之高。)

请接着读。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老师听出来了(师随机在山腰画朵朵白云,以突出华山之高。)不过“太阳显得那么近”老师没听出来,是这么近吗?(师随机画了一个很小的太阳。)

生笑:太阳应该有这么大。(边说边做展臂画圈的动作。)

师:咦,太阳为什么会是那么大呢?老师不懂。

生:因为在华山顶上,太阳显得那么近,所以看上去应该很大。

师:原来是这么回事。不过,你得通过读,才能将它读大起来。

生读“太阳显得那么近”一句,注意将“那么”读得慢一些,重一些。

师:太阳是近了一些。(师随机将太阳画大一圈。)如果,你能加上动作读,太阳可能会显得更近,变得更大。

生边做动作边读,师随机将太阳又画大一圈。

师:刚才老师通过小朋友们读觉得华山很高。究竟有多高,在老师脑海中还不是很清晰。谁能读好“啊!华山真高哇!”这句话?

生读。

师:老师觉得华山只有这么高。(师随机画一个短一些的感叹号。)谁能把它读得再高一些!

生跃跃欲试,一生读。

师:变高了一些。(师随机画一个长一些的感叹号。)小朋友们能不能通过齐读告诉老师。

生齐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高!实在是高!(师随机画一个更长一些的感叹号。)

师:刚才老师听了小朋友们的读,知道华山很高。小朋友们能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告诉老师呢?

生自由边读边做动作。

师:我们登上华山山顶,(指着简笔画)看到太阳公公变得胖胖的,白云姐姐在山腰间自由自在地散步,远处群山连绵起伏……看到这样景色,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啊!华山真高哇!

生:华山太美了!

生:真漂亮!

师:小朋友们是这样夸奖华山的,(师板书“咏”字),和我们一起登上华山的那位小朋友是怎样说的?

师小黑板出示“小孩儿情不自禁……回首白云低”一段话。生自由读。

师:能读懂吗?

生摇摇头。

师:读读前面这段话。生自由读前面一段话。

生1:我知道“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是举起头看到太阳很近……

师:“头”怎么举起?

生2:我知道,“举头”就是抬起头,边说边“抬头”做动作。

师:知道了“举头”就是抬起头。

生1:回过头来看看,白云很低,在脚下。

师:不对,诗句中没有“头”这个字。

生1:“回首”就是“回头”。

师:我懂了。前两句意思呢?

生1:不懂。

师:再读读前面一段话。

生自由读前面那段话。

生:老师,我知道“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于齐”是说只有天在华山上面,其他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师:“齐”什么意思。

生:奇怪。

师:可不是奇怪的意思。(师拿出两支一样长短的粉笔),这两支粉笔怎样?

生:一齐。

生:一样高。

师:有没有山和华山一齐、一样高?

生:没有。

师:老师知道了,这首诗也是说华山很高。能读读告诉老师吗?

生自由读。

生读

师:能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吗?

生:一边动情地读,一边配上动作。

师:好诗!好诗!

师:华山是“五大名山”之一,登上华山,看到这雄伟壮观的景色。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生:舒服。

师:你喜爱华山吗?

生(齐答):喜爱!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们自由读2节,边读边想象登上华山看到的美丽景色。

生自由读2节。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那位做诗的小朋友一同游览了华山,大家知道那个小朋友是谁吗?

生:寇准。

师:他是我国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做这首诗时才7岁。和小朋友们一样大。你觉得寇准小朋友怎样?

生:非常聪明!

生:有学问。

师:这节课我们大家一同游览了雄伟险峻的华山。大家愿不愿意把这美好的风光记在心中。课后请小朋友们有感情地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下课!

《咏华山》 篇4

教学目标 :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22

爬山艰难

感叹

红日近

白云低                 高

作业 安排和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1. 板书课题:22。(齐读)

2. 学习生字"华"

3. 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 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 范读课文

1. 范读课文。

2.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 学习生字词

1. 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 开火车读生字。

3.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 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 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 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认读。

2. 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 讲读课文

1. 学习第一段。

(1) 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 指名读。

(3) 小结。齐读。

2. 讲读第二、三段。

(1) 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 指导朗读。

(2) 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 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 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 指名读古诗。

b. 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6) 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 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 指导朗读。

(7) 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 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生字。

2. 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 朗读训练

1.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 同桌互读。

三。 指导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古诗。

2. 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 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 指名背诵。

四。 练习

1. 口头扩词。

顶(  )(  )(  )   齐(  )(  )(  )

2. 写笔顺。

与   华

《咏华山》 篇5

教学目标 :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⒉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课前谈话。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去干什么?”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样写的?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方法。

⑷练说:你能用“什么时间, 谁跟谁去干什么”说句话吗?

⑸齐读第一自然段。

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两节课文。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

②设疑:爬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③指导朗读。

④此时,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惊叹?

相机出示句二、句三:啊!华山真高哇!竞读齐读

⑤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相机出示句四、句五。

a 指名读句子。

b 质疑问难。(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理解)

c 设疑:从这两句话,你品味出华山的什么特点?

d 齐读句子。

⑥谈话:相机出示句六。点拨:“情不自禁”

⑦学习古诗:

a 指名读。

b 小组学习:要求: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并用划出。( 师巡视)

c 指名读句子,点评。

d 质疑问难:

e 诗文分组对照对应朗读。

f 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义。

g 竞读古诗。(评价)

⑶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点评),表演读。

②延伸:这首诗好在哪?这孩子是谁?当时几岁?

⒊齐读第四自然段。相机进行思想教育

三、课中休息。

四、齐读全文。看板书、总结课文。

五、课中巩固

⒈竞背古诗。

⒉课外延伸:

⑴多媒体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⑵收集有关华山的资料。

⒊指导书写生字:沿、顶、除

附板书:

22 咏华山

白云低

红日近

高 除了……都……

艰难地爬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