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人教七上【优秀9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文是可爱的编辑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绿色蝈蝈》人教七上【优秀9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绿色蝈蝈》 篇1

教学内容

年级学科 初一语文

教学课时

共 两 课时?

第 二 课时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究研讨课文内容

2、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细节感悟,品味语言

4、发兴趣,培养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的文学特色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调板听写,提问词义。

蟋蟀 果酱 狩猎 篝火 和睦 雌雄 糖浆 篡夺 姊妹 干涩

2、问作者;本文作者( )是( )国 ( )学家,从体裁上看,本文是客观说明与文学色彩并重的( )。

3、文主要写了蝈蝈的叫声,( )及其( )。

二、研读课文: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本文为什么以法国国庆开篇,这与本文内容有何联系?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一闹一静两种气氛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2、 作者是如何引出蝈蝈的?先从哪个方面介绍了蝈蝈?

(明确:本应在夜间休息的蝉的一声哀鸣,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先从蝈蝈的歌声写起。)

3、蝈蝈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它有哪些习性?

( 明确:外形: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5、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明确:通过细致的观察。)

6、8-10段对说明蝈蝈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蝈蝈的食性的补充说明。)

7、最后一段写什么内容?

(和睦共居)

8、本文在说明蝈蝈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绿色蝈蝈》 篇2

《绿色蝈蝈》是一篇略读课文,安排在网络教室上课,当我引出《绿色蝈蝈》课题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学生问题就来了:蝈蝈就是蟋蟀吗?蝈蝈到底长啥样?它既是素食者又是荤食者吗?面对学生的问题我并不急于回答,也不把自己查找到的相关图片、资料提供给他们。而是把鼠标交给他们,告诉他们怎样利用关键字进行资料查找。

几分钟后,孩子们就喜滋滋地举手向我汇报他们的发现。他们从昆虫网站、科技网站等相关网站找到了许多蟋蟀和蝈蝈的图片与资料,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发现后让他们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分析法布尔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孩子们受到了表扬,学习的热情更高涨了。

图片给了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他们很快就把蟋蟀和蝈蝈区分开来了。但是,他们的疑问又来了,他们认为法布尔观察描写并不详细贴切,因为图片上的蝈蝈的外表特征一点儿也不象法布尔写的那样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我很赞赏他们的观察力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就借机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描写更形象具体生动,一时间,不少精辟的语句接二连三地从他们口中跳出来。这时,又有几个学生告诉我课文中拿螽斯和蝈蝈作比较,可他们发现我们中文网站中国科普博览有一篇《轻音乐演奏家螽斯》却介绍说螽斯也叫蝈蝈,螽斯和蝈蝈是同一种昆虫。得到我的嘉赞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了,我趁机让他们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比较之下他们很快就发现科普文章介绍语言教平直,而法布尔在描述蝈蝈时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读来更亲切自然、形象生动。但他们同时又发现作者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食物特性与科普资料略有差别。课文说蝈蝈主要是荤食,而科普文却说蝈蝈主要是素食者一连串的发现使学生的求知欲望不知不觉被激发起来了,他们更加积极地查找搜索资料,与同学交流探讨。在学生查找掌握了大量相关资料后,这时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出本文写作上的特色、感悟作者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已是水到渠成的事。

短短4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这一堂课始终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度过。在查找资料过程中不断质疑、不断释疑,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虽然这堂课的教学与我原先的教学设计略有出入,表面上看似放羊,但却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或者自己探讨,或者和邻近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着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的心理氛围,鲜明地体现了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内涵。

《绿色蝈蝈》 篇3

绿色蝈蝈

1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2 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3 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1 说说“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作者把谁比做鹰,把谁比做云雀,它们有什么相似 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

3.在这一段文字里作者赋予了蝈蝈以人的什么品质?请你也选择一种动物,看看可以赋予它什么品质?

4、蝈蝈为什么首先吃蝉的肚子?

5、画线的句子中两个加点的“它”分别指代什么?

6蝈蝈的食物之谜是什么?

7、《绿色蝈蝈》的作者法布尔是 国著名 学家。

8第1段介绍了蝉哪些方面的特点?

9、“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低劣”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通过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鹰的 和对蝈蝈的 。

10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1“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中,“也许”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2、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

(2)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 )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 )

13 “津津有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14“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低劣”在何处?

参考答案:

1 蝈蝈嘴小,蝉大,应该是蝈蝈在一口一口地啄蝉,来把蝉啄死,而吃和咬都没有这个意思。

2答:作者把蝈蝈比做鹰,把蝉比做云雀。相似的是捕猎的关系,不同的是鹰比云雀大而强壮,而蝈蝈比蝉小得多,看起来也没有蝉强壮。 作者在介绍蝈蝈捕蝉时,拿鹰追捕云雀相比。那么蝈蝈与鹰相比有何异同点? 答:相同点:动作勇敢凶猛不同点:鹰是以强欺弱,而蝈蝈是不甘示弱,敢于向比自己强壮的敌人挑战

3 作者赋予了蝈蝈勇敢的品质,比如蚂蚁是一种非常善于团结协作的小动物,还有蜜蜂非常勤劳,狗很忠实等等。

4“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

5 前者指“以劫掠为生的鸟”(或:鹰),后者指蝈蝈。6、捕蝉为食

10(1)弱肉强食(2)隐隐约约(3)连续不断(4)惊慌失措 3、(1)句子: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野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作用:很生动地写出了蝈蝈在夜晚发出的细小的声音,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句子:它们对这道菜吃地津津有味。作用: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把蝈蝈吃食的情景描绘地活灵活现,很是吸引人。

11、不能去掉,因为这里是猜测“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带着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12拟人(2)设问(3)比喻

《绿色蝈蝈》 篇4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内容。

2、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

3、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1、培养阅读能力。

2、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由猜谜语引入课文。(关于昆虫螳螂、蜻蜓、蝴蝶的谜语课件)

2、简介作者法布尔及其作品《昆虫记》:

法布尔(1823~1915年),1823年生于法国南 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物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47年,来到阿雅克修中学,在那里遇到了影响了他人生选择的两位学者,他从此打定主意,教学之余潜心研究昆虫。著作有《昆虫记》,人们曾称他是昆虫观察家,到晚年公认他为昆虫学家。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两位学生上黑板听写)

狩猎 喧嚣 喑哑 静谧 篡夺 喙开膛破肚

弱肉强食 窃窃私语 惊慌失措

三、观察图片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蝈蝈的外形吧!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对蝈蝈的外形描写的语句。

通过比较,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和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四、思考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蝈蝈除了外形可爱之外,还有哪些可爱之处?

学生自由发言并总结:声音的可爱、动作的可爱、性格的可爱等。

2、这样可爱的蝈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引出来的?

明确:蝉的哀鸣。

3、蝈蝈的叫声又是怎样的呢?请从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句。

明确:窃窃私语 像是滑轮的响声 喑哑 尖锐 短促 清脆。

4、蝈蝈有哪些食物习性?

明确:喜欢吃蝉的肚子、甜食、昆虫等,是杂食昆虫。

5、在介绍蝈蝈的食物习性部分,你最欣赏的是哪一段,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品味课文精彩语段和语句。

6、作者是怎样知道蝈蝈的生活习性的?

观察和实验。

7、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了蝈蝈的外形、叫声和食物习性。

8、本文介绍的对象是蝈蝈,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变化对蝈蝈的称呼,从书上找出来,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使行文更生动,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五、课外延伸

你听过知了唱歌、蟋蟀鸣叫吗?你观察过蜘蛛织网、蚂蚁搬运食物吗?希望你用一段话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形象地描绘出来。(可在课堂完成,也可放在课外。)

六、作业

1、完成片段练习。

2、完成同步练习。

《绿色蝈蝈》人教七上 篇5

【目标导航】

1、了解昆虫学方面的知识。

2、把握文中说明的要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运用拟人手法写科学小品的`方法,体会本文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课时导学】

一、日积月累

1、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192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出生于农民家庭。四岁时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小学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时回到父素养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因家庭生活所迫,几度迁居,少年的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也无法读下去。他靠自学考取了师范学院,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工作,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昆虫记》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词语积累:

扰乱 狩猎 喧嚣 喑哑 静谧 劫掠 酷爱 篝火

嗉囊 吮吸 贪婪 和睦 篡夺 惊慌失措 更胜一筹

津津有味 毫不犹豫 开膛破肚

二、知识点拨

1、内容结构: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第二部分,第3节,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蝈蝈的叫声。第三部分,4~11节,写“我”对蝈蝈的观察,着重介绍蝈蝈的食物习性。

2、写作亮点:

⑴ 通过比较显示特点。本文写蝈蝈的特点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写叫声时,拿蝉与之比较;写吃肉时,拿螽斯与之比较;写捕蝉时,拿鹰与之比较;写同类相食方面,拿螳螂与之比较。这些比较始终以蝈蝈为中心,突出了蝈蝈的习性。

⑵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作者描写蝈蝈时,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蝈蝈人格化,如“蝈蝈在窃窃私语”“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从不吵架”“出于妒忌”等等。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传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⑶ 语言生动传神。本文运用了文艺笔调来介绍蝈蝈的习性,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避免了一般说明文的呆板,语言的运用上充满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爪擦擦脸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这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表达性,有助于表达喜爱之情。

三、疑难探究

1、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户等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户”。作者这样不断地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文章第三部分重点介绍蝈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节都很短,试分别概括每一节的意思。这五节合并为一节行不行?为什么?

第6节分析蝈蝈与蝉搏斗是为了获得食物──蝉。第7节写“我”的观察有新的发现:蝈蝈喜欢甜食。第8节写蝈蝈的其它食物。第9节概括写蝈蝈喜欢吃昆虫的特点。第10节介绍蝈蝈“同类相食”的 www.jingyou.net 特点。这五节不能合并为一节,因这第6节是对蝈蝈与蝉搏斗原因的分析,7、8、9、节是介绍蝉的其它食性。第10节是对蝈蝈“同类相食”特点的介绍。这五节每节的意思都是独立的,共同说明蝈蝈的食性及特点。

【知识整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⑴ 静谧( ) ⑵ 喑哑( )

⑶ 螽斯( ) ⑷ 莴苣( )

⑸ 大鹗( ) ⑹ 嗉囊( )

2、下列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两句是( )

A、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声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B、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C、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D、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扰乱 守猎 喑哑 弱肉强食 窸窣作响

B、喧嚣 静谧 窜夺 夜色苍茫 惊慌失措

C、劫掠 酷爱 哀鸣 津津有味 断枝残腿

D、篝火 凉爽 薄膜 毫不犹豫 更胜一筹

二、素质升华

阅读课文第三节,完成下面问题:

1、蝈蝈歌声的特点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的“艺术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乐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段”是指_______。

3、这节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这节文字拟一个标题,下列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各种昆虫的活动 B、蝈蝈大合唱

C、听音乐会的感受 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链接

(20xx济南市)阅读下面3段文字,完成题后问题:

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1/5的巴古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区1700~2100个植物物种中,39%~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概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1/4的鸟类和11%~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到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的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要迁移到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物种,1/3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1/3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是山龙眼类花卉。

《绿色蝈蝈》 篇6

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与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绿色蝈蝈》 篇7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3、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4、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5、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绿色蝈蝈》 篇8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绿色蝈蝈阅读答案:

1、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2、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绿色蝈蝈》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可以看一看原文以增加对文章阅读理解哦!

《绿色蝈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设想:

《绿色蝈蝈》是一篇自读课文,它妙趣横生,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1、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

2、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开始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度过35年余生。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 (用简洁语言归纳 )

讨论并归纳:声、形、斗、食、居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明确: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兴趣的地方或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原因。

形式: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评价,教师总结指导。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小结写作特点:语言传神,生动,拟人形象,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1、学生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

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学生发言,教师夸赞有所体验的同学,调节说出具体细节和规律,避免泛泛而谈。

五、课堂小结

(1)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2)我们应该去读读《昆虫记》,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世界,也让我们更加富有爱心。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只要同学们专心探索,还有很多个世界等待我们去打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