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3篇

塞字的组词如下:该页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3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了解寓意。

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

4.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2.了解 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难点:

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一、检查预习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提示:①准备以前学过的一两则寓言并能口述出来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

契其舟( )

二、 导入新课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如:掩耳 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 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3.介 绍作家、作品:

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 。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 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三、范读正音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学生找出应注意的字音和字型。

度其足 ( duó ) 吾望持度( dù ) 履 ( lǚ ) 遂 ( suì ) 宁( nìng )

2.学生散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郑人/有欲买履者。(主谓之见停顿)

而/置之其坐。(关联词前后的停顿)

何不/试之以足?

3.老师再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边读边注意事物的发生和发展)

四、合作翻译

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在笔记本上抄写原文,抄一行空三行,字间距稍微大一点,学习时,便于整理记录。整理时间已用不同颜色的笔。

示例:

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欲(且):想要,打算 。

履(lǚ)鞋子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

1.圈划重点的文言词(履、度、坐、之、操、反、及、遂、宁、无、其、以)

A、 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

B、 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

C、 老师巡回释疑。

D、 小组汇报

E、 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师生讨论)

(1) 操、持、取的意 义

(2)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 宁信度、无自信也

2.重点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 “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 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倒装 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3.反馈交流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① 置之其坐 ( )

② 反归取之 ( )

(2)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① 置之市( )

②而忘操之( )

③何不 试之以足( )

(3)翻译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

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4.复述故事,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5.学生整理翻译,师巡回检查学生的整理方式。展示整理得好的笔记。

五、质疑交流

1. 构建画面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2.结合《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说一说你认为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示例:《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作者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3.理解文章寓意

(1)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示例: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2)明确寓意: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六、自主小结

通过这则寓言的学习,我知道了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同时我也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七、反馈练习

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的故事

八、布置作业

1.在笔记上整理本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和特殊句式。

2.背诵这一则寓言。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韩非子》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2

师:现在,我给大家来一回现场作画,请大家看后猜一个成语。(作画)

生:(个个面露笑意,答)画蛇添足。

师:真聪明!今天的课就跟这个成语有关。请大家翻开课本第29课,我们一起学习《寓言四则》。这节课我们采用说读的形式学习。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

首先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5分钟,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准字音有三种方法:(1)借助文 章下面的`注音:(2)查工具书:(3)举手询问。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减字,不换字,不哽字。

(生自由大声读书5分钟)

师:时间到了,读得怎样?还是先听听大家的齐读。(生齐读)整体听来,很流畅。如果能读准这几个字的读音,就更好了。

宣王悦(yuè )之 堕(duò )而折其髀 引弦(xián)而战

我不仅喜欢听大家齐读,还喜欢听大家一个一个地读。谁先来试一下?

生1:我读《滥竽充数》。……

师:声音洪亮,还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生2:我读《画蛇添足》。……

师:有点紧张,只重复了几个字,还可以。

生3;我读《买椟还珠》。……

师:节奏感很强,读得很准确。(没有人读第四则)第四则有点长,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谁能拿下?

生4:我来试试。……

师:相信自己,你看你表现得很好。

读通课文后,请大家再自由、大声朗读课文5分钟,力争做到读懂词义,读懂文意。还记得解决字音障碍的方法吗?回顾一下,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词义障碍,对于书下没有注解的,更要注意。读懂文意,就是能把故事讲出来,当然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和联想,尽量讲得生动活波。

(生自由读课文5分钟)

师:时间到了,字词学得怎样?先来进行一场比赛。左右两队各提出字词方面的问题,考考对方。看哪一队能考住对方,而不被对方考住。

生1:我想问“乃左手持卮”的“乃”字怎么讲?

生2:于是,就。

生1: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大恰当。那个人拿到酒后,应该喝下,怎么会左手持卮,右手画蛇呢?我认为应当“竟然”讲。

生2:你这样理解是忽略了这个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别人还没画完,我再来给蛇画脚 。

师(问生1):你接受他的分析吗?

生1:嗯,我明白了。

生3:“父子相保”的“保”字怎 么讲?

生4:“保全,没事”的意思。

师:(问生3)你同意吗?

生3:我本来不清楚,现在我懂了。

生5:“此独以跛之故”的“以”作何讲?

生6:“因为”。我问一下,这里的“故”字怎么讲?

生7:“原因”。

师:我来考考大家,“滥竽充数”的“滥”字如何讲?

生8:“坏的,差的”。

生9:“滥用”。

生10:我觉得他不会吹,混在里面假装能吹,可能是“假的,不真实的”的意思。

(学生于是议论起来了)

师: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自己去思考吧。

接下来,咱们来一个讲故事比赛,两个队各推 出一个代表上台表演,可配以表情、动作。

(有生小声问:能找个搭档吗?准备一下,行吗?)

师:当然可以。

(学生准备)

生:我来给大家表演《滥竽充数》。表演不好,别见笑。……这真是“宣王听竽三百人,南郭滥竽来充数。泯王——把竽听……”谢谢 !

(掌声响起)

师:不用我多说,这掌 声已经说明了你的表演水平。

生甲、乙:今天我俩给大家表演一段《画蛇添足》。……

生甲:我的蛇脚 下生风,快速前进。

生乙:蛇长脚 ,那……还叫蛇吗?你看我的蛇帅呆了!

生甲:等等等等,那个时候,有“帅呆了”这种说法吗?

生乙:那让大家评评,蛇有没有脚?(“没有!”)谢谢!……

师:太棒了!太棒了!欣赏了这两个精彩的故事后,我们静下心来想想,从这四则寓言中,我们有些什么领悟 呢?请每个人用“第×则寓言告诉我……”的句式说句话。看谁说得独到,有见地。

生1:第三则寓言告诉我做人要真实,不可以靠蒙混过日子。

师:嗯,有警戒性。

生2:第一则寓言告诉我做事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师:我觉得你说话很严密,你说的“有时”怎么理解呢?

生2:比如,这里的蛇没有脚就不要画,而像写文章,就不能说一次成功,需要反反复复去修改,才能写好。

师:有道理。

生3:第二则寓言告诉我看问题要重实质,不能只重表面,像那个郑者,那损失就惨重了。

师:是的,那个郑者的行为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谁 再来谈谈。

生4:我觉得这个郑者倒便宜了那个楚人。那个楚人的行为难道不可笑吗?买宝珠就买 宝珠,干嘛要那么大张旗鼓地去装饰那个匣子呢?我认为,这叫喧宾夺主。

师:有见地。

生5:我不认为楚人可笑,我倒觉得他很聪明,为了使宝珠更显价值 ,他想到了“包装”,再说他并未因此而吃亏,倒是郑者因小失大。

师:我觉得你也很聪明,有经济头脑。

生6:第四则寓言使我想起了老子的一句话:“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师:真是了不起。《塞翁失马》传递给我们的也许就是这种神福祸相对论吧。

下面我再来考考大家:能不能用成语、俗语或者警句之类来解释这四则寓言呢?

生1:我用“多此一举”来解释“画蛇添足”。

生2:我用“混水摸鱼”来解释“滥竽充数”。

生3:我用“不学无术”来解释 “滥竽充数”。

生4:我用“有眼无珠”来解释“买椟还珠”。

生5:我用“一分为二”来解释“塞翁失马”。

生6:我用“鱼目混珠”来解释“滥竽充数”。

生7:我想可不可以用“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来解释“买椟还珠”呢?

生8:当然可以啦。

生9:我想用一句话来解释“塞翁失马”,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掉进了一个池塘,不要难过。也许当你站起来的时候,你的口袋里会兜上几条鱼呢。”

师:谢谢你给我们这样一句精彩的解释。

今天这节课让我感觉 到了大家知识的丰富和认识的独到。有这么一句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古典文学无疑是使我们思维之渠清亮如许的活水。但愿我们大家能更多地积累文化,运用文化,将自己打造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下课。

这是教者异地借班上课时的课堂实录。这堂课的特色有四。

一、自主。课堂上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主动性。这是由这堂课型(说读课)所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整堂课上学生自由独立习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另外,教师非常尊重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教师不是以个人的或是教参上的或是约定俗成的解释去约束学生。再者课堂的表演活动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鼓励下临时决定的,完全没有教师的导演,是学生自个儿的活动。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最突出的表现是学生对寓意理解全然是个人的一种阅读行为,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拘泥守旧。另外,对课文中疑难问题,教师让学生自己去解答,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目前缺乏的正是这种“教”和“学”的行为。

三、有序。整个教学活动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教者是按照板块教学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设计的,整节课共分三个教学板块:初读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再读课文(读懂词义、文意)——理解课文(读通寓意)。这几个教学板块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严谨和有序。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四、创新。课堂教学过程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我们平时常提创新,但到底如何创新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的。有时去参加一些优质课竞赛活动,也听到、看到别人创新;他们所指的创新大多是一些有一点创意(或者说是有一点新意)的“活动尾巴”,有时甚至是生搬硬套上去 。这节课的创新我认为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一是师生有创新的动机和目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共同完成”;二是教师能随时提供创新的时空,如学生的表演,学生互相供“疑”,学生用成语释寓意;三是师生有创新的成果,如教师的教学机智,学生有新意的表演和答问等。整个教学过程闪现着创新的光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3

30、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3、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4、能从寓言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故事情节。

2、多角度概括寓意。习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复述学过的寓言,讲出其中的寓意。

2、引入寓言后,再讲解寓言的有关常识。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读出人物的语气。

2、赫耳墨斯:一笑、二想、三问 (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现出来。)赫耳墨斯是个妄自尊大,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3、概括寓言的寓意:

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改编篇: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改动了故事情节的结尾)

三、学生自学《蚊子和狮子》

根据《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教学步骤,学生自学感知《蚊子和狮子》一文的情节、明确寓意,设疑、探究。

四、布置作业:

(一)根据所给的题目自编寓言:

1、嘴和眼睛的对话;2、树和斧子;

3、筷子和勺子;    4、画笔和颜料;

5、猫和老鼠。

要求:注意情节是否合理、情节和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一个故事最后点明寓意。

(二)预习后两则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二、疏通文意

1、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2、学生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学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3、根据学生对文意疏通的情况,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4、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然后教师打出课件,学生解释加点字词

《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入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三、复述故事情节:

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加深理解。

四、寓意讨论:

(一)《智子疑邻》中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寓意

1、宋人家被盗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2、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

3、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

4、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

5、读罢本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塞翁失马》寓意探究中提出以下问题:

1、本则寓言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2、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最后通过事件流程表看一看结果祸事是怎样和福事进行转化的。

3、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祸福是相互转化,互相依存的,不必为一时的得失而忧喜。)

4、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你知道是什么吗?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相关格言:

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2、 利与害同门,祸与福同邻。(文徵明)

3、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如果你掉进了一个池塘,不要难过。也许当你站起来的时候,你的口袋里会兜上几条鱼

请你诊断:

案例如下: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五、小结  :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最后幻灯呈现: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学生复述学过的寓言,讲出其中的寓意。

(2)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庄子》《孟子》《韩非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印度的《五卷书》,及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谢德林这些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寓言大师,都为我们留下了独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寓言的世界:《寓言四则》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师生同评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

学生揣摩分析

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寓言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它的写作取决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寓意。

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2、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3、智其子而疑其邻。

4、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5、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此题旨在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课后反思: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