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七年级生物教案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关生物学的科学成就。
2.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学的内容和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3.了解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对比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
判断、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向全班同学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巨大成就,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我国生物科学研究的成就,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
2.通过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质。
3.通过学生活动,促进新同学相识,培养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全册教材的绪论课,分别讲述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两部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生物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科学,也是初一学生进入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门实验科学。这一节课也是整个中学阶段学习生物知识的绪论课,将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
教法建议
通过生物教学,除了要使学生了解并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智力;并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生物学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完成上述任务,必须通过认真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去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要极为重视这一节课的教学,精心准备、组织安排好,这将对激发学习兴趣起着决定性作用,也为学生今后积极主动地以科学的方法去学好生物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建议:
1.结合生物学教学特点,从学生升入中学开始,就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
(1)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物的照片、图片,课前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课上,让学生介绍他们身边生物的趣闻。
2.对于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和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或小组意见的基础上用学生的话加以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周围的生物现象入手,从生活实例入手,可以使生物课密切联系实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兴趣向探究规律及原理方面发展。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可以让学生列举自己从报刊、杂志、广播等各种传媒中获得的信息,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事例,加以说明。以感受生物学的地位和作用。
4.教材中有些内容在一个课时内完不成,有的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有的可以贯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探索生物的奥秘
重点: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要了解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教育过程:
引言:(从学生展示的生物图片作为切入点)大家展示了这么丰富多彩的的`生物图片,可见,生物是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同时,生物科学的知识也是日新月异,趣味无穷。
(可采取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并明确各组讨论的主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1.什么是生物,它具有哪些特征?
(通过讨论方式,师生一起总结出科学的结论)
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同学们列举身边的生物,并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生物学的发展史。
补充资料:
近代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
①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医生哈维开创了近代实验生物学,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
②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35年出版了《自然系统》一书,建立了新的动物、植物的分类系统,创立了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③1665年美国物理学家虎克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软木薄片的细胞壁,从而发现了细胞,将人们对生物的认识引入到细胞这个微观领域中。
④168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其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污水、牙垢等,发现了细菌和原生动物,成为微生物学的创始人。
⑤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
⑥ 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名著,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⑦ 1865年奥地利人孟德尔经过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发表了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提出了两个遗传的基本规律。
当代生物学的重大成果和发展趋势:
①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3年4月,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公布了他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的研究结果,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②人类基因组的研究。
科学家估计,人类约有10万个基因,编码序列约为1亿个碱基对。人体基因DNA全序列分析,即基因组研究。研究内容是:分析测定30亿个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破译每个核苷酸序列中包含的遗传信息,搞清每个遗传信息的生物学功能。世界上已有一些国家先后立项对此进行研究,我国也将人体基因组的研究列入国家研究项目。科学家预测,人类基因组研究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将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③生态学的研究。
生态学是生物学中古老的分支学科。生态学创立于1869年,是德国进化论者海克尔创立的。本世纪30年代,生态学初具规模。50年代以后,数学被引入生态学的研究,生态学发展为定量的科学,近几十年来,人口剧增、粮食短缺、环境恶化、资源危机,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都离不开生态学的研究,生态学则显得越来越重要了。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特大水灾,损失巨大,更加引起我国对生态学研究的重视。
3.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需要生物学知识。(讨论)
4.我国在生物研究科学中取得的成就。(参考课本)
5.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生物科学的密切关系。(粮食、人口、污染、资源)
(二)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1.生物课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可由学生通过图片、影像资料介绍)
2.什么是观察法?
3.什么是调查法?(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
4.什么是实验法?它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三)教师总结
手段:以学生讨论为主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绪论课,是学生共同学习的开始,所以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一课是以课小学生收集资料,课上学生讨论为主线,再加以老师画龙点睛的总结,采用设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的模式。
板书设计:
探索生物的奥秘
一、 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1.什么是生物,它具有哪些特征?
2.生物学的发展史。
3.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需要生物学知识。
4.我国在生物研究科学中取得的成就。
5.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生物科学的密切关系。
二、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1.生物课的内容
2.什么是观察法?
3.什么是调查法?
什么是实验法?它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板书课题: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对不同的生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那么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尝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如果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4、 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学习目标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
(在尼日尔南部城镇马拉迪的一个治疗性给食中心,一位母亲背着她那因为营养不良而极度瘦弱的孩子。)
问:这2张图片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什么?
答: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动物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食物,草食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获得食物,民以食为天,人要每天从食物中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旦食物匮乏,就可能出现图片中的状况。总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多媒体出展示图片: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是什么动物?生活在哪里?你们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它为什么要浮出水面呼气?
(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讲:生活中的人每时每刻也都要进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进行呼吸
多媒体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该图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师提示:注意季节气候、身体状态)
讲:人在运动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为在运动中人体内产生了比平时更多的废物,这些废物要及时排出体外,排泄的途径除了排汗外,还可以通过排尿和呼气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虫的刺激作出什么反应?
(花瓣收拢起来了)
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叫应激性。
4、应激性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兔子发现天上的老鹰后向坡上猛窜;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一滴糖水会招来许多蚂蚁;我们吃饭时,会分泌许多唾液……)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图片,讨论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讲:一粒种子可以萌发生长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一头小象可以长成一头大象……这些都是生长。当生物体长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如蜻蜓点水等。
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学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讲: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还能举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吗?
(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生物现象,归纳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问: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会使土壤变得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问: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孩子一般和他们的长辈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了什么?
答:这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
问:生物都能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生物有没有共同的结构基础呢?
答:虽然各种生物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蘑菇、枯叶、钟乳石、机器狗,指出哪些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后回答:蘑菇属于生物,枯叶、钟乳石和机器狗不具有生长、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属于非生物。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能够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生命,观察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习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教材分析
本章是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章,该章内容对科学用药、保障健康进行了探讨。本章涉及的内容有家庭药箱建立的原则,大众用药存在的问题,重点是科学用药的方式、等。这些内容与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经历过的事例进行探讨如何科学用药,可以激发学的,通过让学生收集和整理药品标签并引发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学的同时获得一些终身的。通过科学用药的常识性,让学生了解和改进卫生方面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健康的意识。
学生分析
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已经对药物的使用和管理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 础,通过的适当引导,对药箱 的建立原则、治疗感冒的某些不良做法(如超剂量服用)、某些药的用药时间、用药方式,学生是可以通过思考找到答案的,而部分内容由于涉及到药理知识,学生对此接触较少 初一,因此需要的进一步讲解,如头孢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对病毒引起的感冒不起作用;药物联合使用会有不良反应;用果汁或茶水服药为什么不科学等。
设计理念
(一)
A.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B.(1)基于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安排了图片、分析多个探究活动,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自己构建知识。
(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倡导学生合作学习。
(3)创设开放性,尝试设计开放式的作业变“释疑解惑”为“起疑生惑”。提出问题,建议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
(4)通过大量课件展示、问题讨论,增加感性认识,从而突出重点。
(二)教法
A.综合启发式教学:应用个性化处理的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有争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B.引导发现式教学: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尽可能的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去,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学法
A.自主探究法:课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收集药品标签和了解标签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课外知识的`能力。
B.交流讨论法:依据学生的特点、逻辑推理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就 “科学用药时间、服药方式”、“营养药多多益善吗 ?”等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勇于陈述自己的观点,锻炼他们的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一些常用药的名称和作用 。
2.举例说出常用药的正确服药方法。
3.概述安全用药的知识及急救方法。
技能性目标:尝试收集、处理资料。
情感性目标:认同协同配合的团体协作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一周指导学生收集家庭常备药的标签,保留有参考价值的,以备课上与同学交流、讨论;教师准备课上用的课件,包括:导入(方案一)、家庭常备药、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治疗感冒的种种做法、服药时间、服药方式、营养药多多益善吗、想一想、错误的服药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方案一):
动 画展示(幻灯片一)
观看画片,联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进入学习情境。 所有课件附在最后
导入(方案二):
生病吃药,这是生活中的平常事,然而药物能治病,也能产生不良后果。有资料显示,我国有逾3亿人滥用药物,药品不良反应已成为继心脏病、癌症、脑卒 之后的第四大杀手,全球死亡病例中,1/3属滥用药物造成的,由此可见,科学用药以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由此引出本节课题“科学用药,保障健康”。 领悟资料内容,进入学习情境。
组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好的常备药 标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 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对收集的药品标签进行分类,统计出家庭常备药的名称,并将自己的统计结果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根据不同组统计出的不同结果,教师总结,并用(幻灯片二)展示一般家庭常备药。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 分组讨论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并推荐出小组发言人在班内交流,阐述本组的看法。各组之间相互评议。
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并用(幻灯片课件三)动画展示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并提议建立自己家庭药箱贮存的常备药。 依据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及自己家庭成员的实际情况,拟定家庭药箱常备药并呈现自己的拟定结果。 对课件三的补充: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时令性疾病的 药物为主;急救药放在易拿到的地方;药箱要定期检查。
问题探讨: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得病,不同的人得病之后有不同的做法,请大家分析以下治疗感冒的做法哪些合理,哪些不合 理。(幻灯片四)展示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及生活经验对教师给的例子进行分析,并呈现结论。 头孢霉素是一种抗生素,但有些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之不起作用,还会引起药物性发热,合并真菌感染。
不合理的用药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可能使病情加重,那么如何才算科学用药呢?就用药时间、用药剂量、服药方式等谈谈你的看法。 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阐述自己的观点。
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小结,并用(幻灯片五)、(幻灯片六)展示。 注重观察画面,积极思索,领会相应的道理。 某些药物之所以饭后服,是因为胃中食物可减轻药物的刺激性。
药物嚼碎可增大与胃的接触面积,润喉片含化可发挥对咽部的止痛、消炎作用,硝酸甘油含化1—3分钟缓解心绞痛。
讲述:除了需 要注意以上这些正确的服药方法外,药物在联合使用时也要注意科学性。研究表明:同时接受1~5种药物的患者中,18%受到药物 毒副作用的危害,同时服用5种以上的药品的患者,发生药毒反应者高达80%以上。因此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会降低药效,甚至发生意外,因此不要认为服药越多、时间越长就越好。
提出议题:(幻灯片七)展示(注:幻灯片处有相应的议题) 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课件七中将议题与举例分成两部分,等学生讨 论之后,举例以动画效果出现。
对议题进行阐述并列举事例。
小结:药物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除了有益的治疗外,往往伴有各种副作用。这就充分证实了“药物能治病也能致病的道理”。
组织学生总结“科学用药”包括哪些方面,实际用药应注意些什么? 各组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和各自的生活体验,小结出本组的意见,然后在班内交流, 同时要相互评议,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
想一想:(幻灯片八)(注:幻灯片处有相应的问题)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答案设成动画。
布置作业:很多人平时这样服药(幻灯片九),你认为正确吗?组织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说明原因。 对课件九中这些错误的服药方法的解释设成动画,待下节课展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1课时)
一、动物的种类
1、大约有150万种
2、两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 (分类依据:体内有无脊柱)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二、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
1、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链鱼、鳙鱼
2、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鱼类的形态特点:
a)体形:呈梭形(流线形),能减少水中阻力
b)体色: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是一种保护色
c)体表:被覆鳞片,体表有黏液,减少水中阻力
d)体表感觉器官——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e)运动器官——鳍
胸鳍:平衡作用,帮助转换方向
腹鳍: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摇摆
臀鳍:平衡身体作用
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防止身体侧翻
尾鳍:控制前进方向,产生前进的动力
躯干部和尾部:妆生前进的动力
f) 鳔:使鱼能够浮停在不同的水层中
g) 呼吸器官——鳃 鳃丝 :气体交换的场所
鳃弓
鳃耙 :过滤水中的物质
4、鱼: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适应水中生活。
六、作业
1、目前已发现的动物种类约有( )
A、150种 B、100万种 C、150万种 D、200万种
2、观察水中生活的。鱼,会看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相互交错地时而张开,时而闭合,这是鱼在( )
A、摄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鲫鱼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 )
A、胸鳍和腹鳍的不断摆动 B、尾鳍的不断摆动
C、尾部和身体的左右摆动 D、各种鳍的不断摆动
4、鱼呼吸时,水流流经的路线是( )
A、体外 鼻孔 鳃 血液 B、体外 口 鳃 血液
C、体外 口 鳃 体外 D、体外 鼻孔 口 鳃 体外
七、教学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2课时)
一、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的动物。如:贝、螺、蚌、乌贼、章鱼等。
3、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水蚤、虾、蟹等。
4、其他动物:海豚、鲸、海豹(哺乳动物)、龟、鳖(爬行动物)等。
二、动物间的联系: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四、作业:
1、下列不属于鱼纲的动物是( )
A、鲫鱼 B、金鱼 C、鲸鱼 D、青鱼
2、在常见的腔肠动物中,能食用的是( )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虫
3、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
A、工厂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项
五、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酸雨探究实验,其他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2、难点:设计酸雨探究实验的方案,掌握实验的注意要点,进一步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探究提示、练习设置、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需要,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培养、观察、记录等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导入]
向学生展示一些“温室效应”与“酸雨”带给环境危害的图片和没污染环境图片,以对比的形式展现,呈现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之大,引起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共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北极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白雪茫茫,北极熊、、、、、、
教师:冰天雪地,就像图片这样对吧?但是啊,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雪地融化掉了,北极熊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想象中的森林应该是这样子的,茂密葱郁,但是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在欧洲的建筑上他们经常会采用一些雕塑使到建筑更加华丽美观,大家看一下这些雕塑,经过了60年的变迁,已经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还有我国著名景点乐山大佛,非常雄伟、壮观,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它从当初的炯炯有神变得千疮百孔。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老师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吧”,并不是,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有时候却牺牲了环境作为代价,同样环境也将反作用于我们,大家刚才看到的图片就是“温室效应”和“酸雨”带给我们危害。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采用小组竞赛的课堂形式,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一题倒扣一分。让学生阅读实验探究和PPT图片上的信息,完成给出的两道填空题。
教师:讲解PH值(酸碱度)的相关知识,并对两种溶液作酸碱判断。结合图片描述酸雨的形成原理以及过程,普及我国酸雨类型以及分布地区。分析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原理。适当提问学生,并且与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原理。再让学生了解完整实验过程,鼓励学生有兴趣可以回家去做实验。提问“如果将实验中的20颗绿豆改为5颗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不好,因为5颗绿豆实验结果有随机性。
教师:结合实验数据表格,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酸雨对植物有抑制作用。讲解酸雨的危害以及控制酸雨问题的相关措施。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
2、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
学生:
1、成分有差别,真实酸雨由水、硫酸、硝酸所构成。模拟酸雨由水和食醋构成。
2、不一定,那些物质会随着大气流动,到其他地区形成酸雨。
教师:点评答案,再用两道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析回答。
教师:讲解废旧电池给环境带来什么危害,还有如何控制废旧电池污染的措施。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的危害,以及普及两个废旧电池危害的例子(水俣病、痛痛病)。教育学生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给予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回答。
教师:除了刚才说的全球性污染问题“酸雨”和“废旧电池污染”,还有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讲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其导致的危害。再给予同学两个思考讨论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答完之后点评答案。讲解“臭氧层破坏”的成因和它导致的危害,再给出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对整个课堂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从表格填空中重新回顾所学的知识内容。播放“保护环境公益视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整个课堂的表现给予点评,赞扬第一的小组并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
课堂结束,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
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设计
什么是生物?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或实地考察大自然。(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提出问题:“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生物的录像。
2、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3、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8、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9、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2、其他植物激素(Ⅱ)
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
2、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3、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4、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方式及相关实验探究
【教材回放】
1、画出达尔文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2、画出詹森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3、画出拜尔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4、画出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并补充画出对照试验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5、右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 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6、如右图,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一云母片,从右侧用光照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直立生长 B.向光弯曲生长 C.背光弯曲生长 D.不生长
7.2,4-D(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在麦田中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以抑制或杀死杂草(双子叶植物),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请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原因。
8、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种激素的浓度不同可能会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
B.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受生长素的调节
C.用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D.无子番茄的获得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9、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预测
①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 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 装置。
②根据 和 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③根据 号与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④根据 号与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⑤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 。
【考点整理】
考点一:生长素的发现
1、实验总结
部位 作用
尖端 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
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③、受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
尖端下部 ①、生长的部位(生长素作用的部位)
②、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部位
③、向光弯曲的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结果)
2、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
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在 比 分布多,使 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 。
例1.复习讲义 P171 典例1
例2.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到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甲、乙、丙、丁从左侧给予光照,戊均匀光照,培养一段时间。
(1)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甲 ;乙 ;丙 ;丁 ;戊 。
①直立生长 ②向右弯曲 ③向左弯曲 ④不生长也不弯曲
(2)要探究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应该是 与 作对照。
(3)据此实验推测,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 ,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 ,这是通过丁与正常胚芽鞘的对比得出的结论。
(4)据此实验推测,单侧光对生长素的作用是 ,此实验能否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 。
(5)本实验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 的,实验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考点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特性
1、生长素的作用特性——两重性解读
(1)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如图甲):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单子叶植物。
(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根>芽>茎(如图乙)
(3)生长素对所有植物及所有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均表现两重性
①图甲解读
图甲中a、b分别代表生长素对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效果, 分别表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浓度阈值(上限)——大于该浓度时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 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生长。
②图乙解读
曲线在 三点分别代表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促进效果, 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浓度阈值——大于A′、B′、C′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 根、芽、茎的生长。
(4)植物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生长的原因
例3.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的幼小植株,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三组植株均切除顶芽。然后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组植株切口处放置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②将上述4组植株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回答下列问题:
(1)各组植株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分别为:甲组_______________;乙组__ ______;
丙组_______ _;丁组 ____________。
(2)比较甲组与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乙组和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丙组和丁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下图中甲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乙表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植物幼苗的生长状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DE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②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BD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DE段
③生长素对Ⅰ、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生长素对Ⅱ、Ⅲ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④若乙图中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则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考点三:其他植物激素及生长调节剂
1、五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比较 2.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例5.复习讲义P174 典例4
例6.(多选)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浓度高于10-6的生长激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考点四: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原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影响程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2、实验流程
(1)配制梯度溶液: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0.2、0.4、0.6、0.8、1、2、3、4、5 mg/mL)(其他试剂也可)
(2)操纵变量实验:将新剪下的长势相当的植物枝条分成9组,将插条的基部分别放在上述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浸泡几个小时,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
(3)观察并记录结果:一段时间后观察插条的生根情况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基本技术要求
(1)本实验中,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光照、温度、通气状况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则。如用相同的花盆,选用相同的植物材料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3)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4、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1)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①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②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2)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①温度要一致; ②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③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例7.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下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C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乙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该激素对叶和果实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4) 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被称为“第六大植物内源激素”。现已证明该激素能促进芹菜的生长,但不知其作用是否具有两重性,请用所给材料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株高相同的同种芹菜幼苗,高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溶液、蒸馏水、喷壶等。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