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优秀10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品味词句。

2、角色复述,体验探究。

3、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人 ,寻求共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样做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快速默读,初步感知

1、教师默读指导: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默读效果:

⑴ 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⑵ 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⑶ “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⑷ “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⑸ “走”的结果如何?

三、重点精读,合作探究

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分组讨论,质疑问难。 重点在于心理感受。

教师可提供下列问题: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3、“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4、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在小悬崖上的一次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作者悟出了一个道理,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文中"我"的心理描写极为传神,是学习的重点之一。文中作者悟出的道理对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这也是教学本文时需要重点揣摩的。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具备初步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加之本文主题也较为浅显,学生掌握文章主题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此本文的学习,在引导学生继续巩固记叙文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默读方法的培养是重点,因此本文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学习目标】

1、赏析关键性语句,剖析人物心理;

2、联系生活实际,启迪人生智慧。

【学习重难点】

赏析关键性语句,剖析人物心理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文章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这一教学建议,设计本课时,以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突破口,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品读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获得人生的启示,懂得如何积极克服困难,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创意说明】

三环节:复述故事——剖析心理——启迪智慧

三切入点: 以赏析关键性语句为切入点,品读人物心理;

以赏读标点符号为切入点,感悟人物成长过程。

以品析关键词语为切入点,收获人物成功经验。

【探究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此环节设置意图:介绍作者事迹,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故事

请结合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故事

(此环节设置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默读文章,勾画出记叙文六要素,并提示学生运用六要素组合法复述故事,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剖析心理

(一)以旁观者的眼光看,依靠"我"的能力,"我" 能否脱险?说说你的理由。

(此环节设置意图:旨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在交流中,探讨"我"被困悬崖的根本原因是"恐惧",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二)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恐惧心理的句子。

(此环节设置意图:通过品析关键词句,探究"我"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猜读课文,借助句子补充爸爸心理描写四、启迪智慧

(一)跳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爸爸助"我"脱险的方法。

(此环节设置意图:借助抓关键性语句,提高学生关键信息捕捉能力,培养感知能力。)

(二)赏析标点符号,感悟人物成长经历

1、请找出脱险部分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 有感情朗读脱险阶段表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3、 为什么"我"一步步地走下了悬崖,文中标点符号却用句号?

(此环节设置意图:1.分析句号的作用,感知在爸爸的引导下 "我"变得越来越自信、淡定、从容,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重视标点符号的正确巧妙运用。2.通过变句赏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3.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关键性语句,培养和提高学生借助重音和语速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品析关键性词语,收获人生成功经验。

1、为什么文中说"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而不说"那一刻"或"那次经历"?

(此环节设置意图:通过品析关键性词语,明白是爸爸教给"我"的不仅仅是爬下悬崖的方法,更是在教给"我"人生路上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经验,从而让学生储备成长路上克服困难经验)

2、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像文中的"我"一样因胆怯而畏缩不前的情形,你是怎么处理的?

(此环节设置意图:联系学生实际,分享成功经验)

3、你又从"这一课"学到了哪些经验,如果你准备摘录文中的一句话作为成长路上的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试着背一背。

(此环节设置意图:学以致用,用摘录和背诵的方法,既积累了名言警句又把所学化为了己用)

五、课堂寄语

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的心灵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撷取了许多智慧。让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克服一个个小困难,实现一个个小目标,进而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吧!

(此环节设置意图:用简短有力的话语使学生形成深刻有效的记忆,感召学生运用本节课所获人生经验,走好每一小步,完成人生目标)

附:板书设计

成功

再走一步

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一、字词识记

灼热( )扒( ) 趴( ) kù热( ) 附和( ) 突兀( ) ( )然心动 嘲( )笑 晕眩( ) shēn呻吟( ) 恍( )惚 暮色( ) 安wèi( ) líng凌( )乱 惊yà( ) wèi 畏惧 参( )差不齐 哄( )堂大笑 惊( )失( )

啜( )泣 迂( )回 屡( )次 嶙峋( )( ) 颤( )抖

二、素材积累

1、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2、关于"战胜困难"的名言

(l)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罗兰

(2)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 ——拿破仑

(3)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 ——雨果

(4)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夫斯基

(5)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泰戈尔

(6)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 ——徐悲鸿

三、结构思路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把握好记叙文的六要素,能帮助你理清课文的结构。

时间:一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美国费城的一个小悬崖

人物:"我",五个男孩,父亲

起因:消暑纳凉去爬悬崖

事件: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课堂导学

四、【导学探究】

问题一请复述作者儿时发生的这个故事。

问题二默读中勾画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换的字句,标出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的关键语句,梳理基本的故事情节。

问题三 圈点勾画文中描写"我"爬悬崖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并认真品读,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词句突出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试加以分析。

2、请概括一下"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探究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从全文来看,在写法上你有哪些收获?

古诗文: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通过想像,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的句子是:

2、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了回家团聚后的美好情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篇3

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时2执教时间

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3、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板书: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走 一(小)步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再 走 一 步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成 功 下 崖

巨大成就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一个小故事引入:(本文前传)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2、回答问题:

上尉接到任务时,觉得任务怎么样?

上尉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成功地完成任务的?

概括一下他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上尉说成为孤胆英雄是受什么启发?

3、正音、解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了解大意

2、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提出要求)

(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三)研读和赏析

1、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学探诊”第二课1—10题

3、读课文,思考本课与《在山的那边》在主旨上有何异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合作探究:(出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3﹚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4﹚“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5﹚、“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五)多角度思考:

评价杰利——说说当“我”陷入困境,而杰利跟随其他孩子离开时杰利的心理活动。

假如“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伙伴,你会怎么做?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4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

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

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学习上的,家庭中的与人相处时的……,面对这些,你怎么办呢?其实,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需注意的:训诫(jiè)�迂回(yū)�啜泣(chuò)�纳罕(hăn)

头晕目眩(yūn)�颤抖(chān)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字词积累>

三、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2、�故事发生的时间?

3、�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4、�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5、�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6、�“我”为什么不下来?

7、�“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四、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时将全文分为两部分:①冒险。②脱险。

要求:①尽量完整。②详细得当。③生动具体。

在复述过程中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1、进行口语训练。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五、主旨研讨:

①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②“我”在走下仅几米高的悬崖后,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③结合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④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主,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二、�多角度阅读,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2、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

多的从一篇文章中获得知识和感悟。>

三、讨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

四、补充阅读:读课后汪国真的小诗,谈谈你的理解、感悟。

<本环节是扩展阅读>

五、作业: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

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反思:

本课完成较好的任务:

1、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2、对记叙文六要素及记叙顺序的强调。

3、精彩赏析环节学生参与性强,思维灵活活动。

4、本课中对学生口语训练基本到位。

5、拓展题确实使学生得到开拓。

出现的缺点和问题:

1、复述环节参与学生有限,而且复述中总有遗漏。

2、在课时安排把握上比较困难,由于学生积极性太高,在两课时

内完不成任务。

3、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把握不够深刻、准确。

4、拓展作业很受学生语言和写作水平的限制,不够理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5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积累词语如训诫、嶙峋、迂回、小心翼翼等

2.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朗读、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课文,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重点难点】

1.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设想】

1.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2.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2.读一读,写一写

蕴含(yùn )� 训诫(jiè)��� 颤抖(chàn )�����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着眼(zhuó)�� 纳罕(nà)(hǎn)�� 晕倒 (yūn)�� 头晕目眩(xuàn)

二、整体把握

1.检查学生自读效果,默读速度,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约1500字,4分半钟看完。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爬山的原因?

★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心理有怎样的变化?

★“我”是怎样爬下悬崖的?当时“我”的心理状态又是怎样变化?

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2.概述课文内容: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课文记述的是五十七年前的事,为什么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这样一件小事仍然记得这样清楚呢?他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最后一节)。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3.结构层次

★四分法: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经过(4- 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结果(16-2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启示(23-23)走一步 , 再走一步

★两分法: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4.朗读训练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三、问题探究

1.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看见了。”我说。

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2.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

3.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4.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5.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6.“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7.写作借鉴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见匠心。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我”的心理活动也写得很好,值得揣摩。

★本文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四、课堂小结

1.阅读这篇课文,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2.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3.拓展延伸

《走一步,再走一步》,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6

2.《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积累词语如训诫、嶙峋、迂回、小心翼翼等

2.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朗读、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课文,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重点难点】

1.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设想】

1.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2.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2.读一读,写一写

蕴含(yùn )� 训诫(jiè)��� 颤抖(chàn )�����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着眼(zhuó)�� 纳罕(nà)(hǎn)�� 晕倒 (yūn)�� 头晕目眩(xuàn)

二、整体把握

1.检查学生自读效果,默读速度,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约1500字,4分半钟看完。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爬山的原因?

★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心理有怎样的变化?

★“我”是怎样爬下悬崖的?当时“我”的心理状态又是怎样变化?

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2.概述课文内容: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课文记述的是五十七年前的事,为什么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这样一件小事仍然记得这样清楚呢?他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最后一节)。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3.结构层次

★四分法: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经过(4- 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结果(16-2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启示(23-23)走一步 , 再走一步

★两分法: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4.朗读训练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三、问题探究

1.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看见了。”我说。

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2.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

3.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4.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5.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6.“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7.写作借鉴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见匠心。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我”的心理活动也写得很好,值得揣摩。

★本文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四、课堂小结

1.阅读这篇课文,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2.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3.拓展延伸

《走一步,再走一步》,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课后小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7

语文课上,人声鼎沸。学生们正在热烈的讨论《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学生很多都是佩服文中的父亲的:善良、和蔼、慈祥、有智慧、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这么冷静的指挥自己的孩子克服困难,不但让孩子体会了成功的感受,而且给了孩子一辈子的勇气。甚至有学生感叹,我怎么就没有这样的父亲,我要是这个儿子该子该多么幸运。我看讨论得差不多了,正准备进入下一个讨论“你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时,一个名叫王寅的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的人是那四个小伙伴。”我有些吃惊,按一般人的理解,那四个小伙伴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因为他们不但嘲笑“我”,还对“我”弃之不顾。这种没有同情心的人,是我们所不齿的。不过,我还是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什么?你喜欢他们什么呢?”“我喜欢他们勇敢,他们敢于去爬悬崖;我喜欢他们为了自己达到目的,敢于舍弃。”“哦?他们敢于舍弃什么?”“老师,我知道,你们都会觉得那四个小孩无情无义,你们会认为他们四个没有同情心,把身体不好的‘我’扔在悬崖上。但是,老师,你们有没有想过,第一,那四个小伙伴并没有要求‘我’和他们一起去爬悬崖,第二,他们也有自己的任务,就是如何最快的爬过悬崖。第三,如果他们都去帮助‘我’了,有可能,他们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也不能下来。还有,现在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谁没有能力,谁就会被淘汰。”说着说着,在有一部分学生的不赞同的嘘声中,他越说越小声,但还是十分坚持。“那你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吗?”“有必要同情弱者吗?”“我觉得有,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是强者,所以,要大家一起进步!”“邓小平还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呢?”“并不是富起来就不管别人吧!”我还没有要求讨论,一场辩论赛就已经拉开帷幕。我耐心的听着各种各样的意见,心里说不出的激动,我喜欢这种氛围。这才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如果你一天都去管别人了,你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吗?比如街上这么多乞丐,你再有钱,管得过来吗?如果你去应聘一个高薪职位,你会不会因为同情别人而把这个位置让给别人?如果在奥运会上,刘翔看见那个什么逊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来,他能得冠军吗?. 王寅虽然势单力孤,但一点儿也没有胆怯。他连续几个棘手的问题把同学问住了,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我。我在思考:“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才七年级,他怎么会想得如此深沉?其实他讲的都是事实,有一部分应该说是正确的,至少是客观现实。那我又该如何引导他呢?”我微笑着看着王寅,遭到大家的反对,他表面上很坚持己见,但已经有点气恼了。我说:“我个人是很佩服王寅的!一是他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一定的深度。而是他善于思考生活,你们也听到了他刚才的一番话,如果平时不动脑筋是说不出来的。!”王寅的脸上明显的放松了许多,甚至有了一些得意的神色。虽然他极力掩藏。“今天,其他同学表现也不错。在这里,我也不对你们两方的意见做出‘终审判决’,我将两个故事:一个是大雁的故事。说是每一个大雁的雁队中,如果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是受伤,这个雁队一定会有两只健康的大雁留下来照顾它,和它一起越过田野、飞过小溪,对付所有的突发事件和困难,面对所有的困难和危险,直到它痊愈或死去。第二个故事是一个测验:一个外国女士到了中国的一所学校,邀请了五位小学生做一个实验,把五个拴着线的小球放进一个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们在30秒以内把自己手上牵着的那个小球拉出来,如果没有拉出来就会被海水淹死。听完要求以后,其中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见他和几个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开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见最小的那个孩子首先奋力一拉,他的小球出来了,5秒,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最大的那个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刚好完成。那位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连声称赞中国小孩了不起。她说‘我在许多国家都做过这个实验,但其他孩子都是在命令下达后,争先恐后的往外拉,结果全部被淹死了。只有你们真正完成了这个实验!你们真是好样的!’”故事刚讲到这里,下课铃声响了。我给同学留了一道思考题:你知道奥运会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吗?你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互助?这堂课结束很久以后,我还一直在思考着这节课上发生的一切。  感悟: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习惯了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什么我们总是想着要他们“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呢?但是,学校既然是教育社会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认为,潜移默化比较好,如果是生硬的说教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以小见大、从切身体验的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的写法。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的阅读文章及正确使用工具书阅读的方法,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3、感受我终于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难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教学难点:

从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哲理写法,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是如何由胆小怕事到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转化过程,从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忘了,尤其是到了老师这个年龄。但是有些事情,不管过去多长时间,却永远也忘不了。同学们,你们遇到过令你难忘的事吗?(引导学生谈)这些事情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他深深地影响了你。尽管有些事情可能给你带来过辛酸和痛苦,但同时也许给你带来过启发与深思,有些甚至会成为你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宝贵财富。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体会作者是如何从一件难忘的小事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的。

二、默读课文,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试用两到三句话概括文中的故事。

(提示:第一小题小组合作,将疑难字词分头查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第二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将思考结果与小组交流,共同完善。两个问题都学要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

检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

1、字词方面还有疑难吗?老师考考大家:

(出示幻灯片)

2、读读写写用用:

训诫 陡峭 嶙峋 啜泣 着眼 纳罕 凝视

小心翼翼 头晕目眩

3、解释:

训诫 嶙峋 纳罕 啜泣 小心翼翼

4、提问第二个问题。

明确:文章写了我童年时父亲帮我脱险的一件事。

教师进一步启发:能说说我是怎样脱险的吗?

明确: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下悬崖的。是啊,对困难、对问题都需要一点点去解决。今天,老师就把这篇文章交给大家,请大家一点点去解决你认为应该解决的疑难,去理解你认为应该理解的道理。

三、速读课文

要求(幻灯片):

用你敏锐的眼光去发现:

1、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

2、发现精彩的字词句段。

3、发现你认为有争议、值得探究的问题。

(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去发现)

(提示:把你的发现先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如果属于疑难问题,可以与小组的同学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四、指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的发现与全班同学共享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谈,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现重点引导解决以下问题:

(学生如果发现不了,教师可以以发现者的身份提出重点问题)

1、如果学生发现了用得好的字词句段,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心理描写的精妙,如: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的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啜泣、恐惧、纳罕等语句写出了我爬上悬崖时的恐惧与害怕,开头第一段中的至今感觉到写出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之深、影响之大。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心理描写的段落,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并记下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如果有的学生发现我的小朋友的做法值得争议,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假如你是那群小朋友中的一个,你会怎样做?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质。

3、如果有的学生对父亲的做法产生异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帮我脱险那一段,理解父亲是如何进一步让我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的,从而认识到正是由于父亲的正确引导,才使得我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4、疑难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对最后一段或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教师可以顺势引导:

八岁时遇到的一个小小的困难,从而改变了作者的一生,你能谈一谈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吗?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明确: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对待困难只要不畏惧,一点点克服,持之以恒,我们一定会是一个强者。

五、大家谈体会

脱险的经历,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你读了以后,有何感想?用简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文章。)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谈感想,小组长归纳汇总,并有代表性的感悟写到黑板上。)

(齐读,进一步感受。)

六、归纳小结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正是由于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与波折,我们才一步步快速长大起来,老师赠给大家一句话:用心去感受生活,你一定会得到生活丰厚的回报。

七、推荐作业

1、一篇作品:课后阅读《盼望》,注意与本文比较着读,也许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2、一个活动: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

【设计思路】

1、导入:

由学生生活中的切身经历入手导入课文,目的在引起学生的共鸣。

2、整体感知:

扫除字词障碍,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使用工具书,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疑难:二是从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锻炼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抓取主干,概括要点。

3、发现探究: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把课本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去发现文章的疑点,挖掘文章的亮点,探究文章的异点。本环节中教师的思维要紧跟着学生的思维走,但要适时调控,不是事先做好套子,让学生网教师设计的套子里钻,教师做学生学习的指导与合作者。

4、成果共享:

在学生自己学习与探究的基础上,把学习的结果与大家共享,交流体会,交流问题,共谈收获。收获可以从不同角度谈,目的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文章,感悟道理。

5、拓展学习:

该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与技巧,帮助学生确立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

【反思】

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浅显的故事,对初一学生来讲,读懂并不难,但读到什么程度却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无论是从知识水平,还是从生活阅历讲,学生有各自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个考虑,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想放手把文章交给学生,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 读懂文章。

就这节课的设计来看,有几个问题还值得探讨:

1、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没有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因此,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则显得有点杂乱无章。

2、这节课设计有两个优点:一是我爬上悬崖时的心理描写,对这个点的处理,使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我当时的惊恐、紧张、害怕;二是父亲帮我脱险时的语言描写,原计划是分角色朗读,但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得恰到好处,只好布置学生可下降对话编成课本短剧。

3、和学生共同学了了这篇文章以后,也许学生对怎样去阅读类似的文章把握了一定的技巧,但总感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有散、乱之感,平平淡淡,缺乏高潮。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9

(板书:我听见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考一考大家,黑板上的这个句子,缺少了什么?

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标点!

师:这里加何标点最为恰当?为什么?

(生疑惑,但众说纷纭)

生1:句号。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师:似乎很有道理,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叹号。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感叹句。

(底下学生谁也不服,引起争辩)

师:不要着急,我们到文章中找到这个句子。

(生发现文中答案是叹号)(部分学生仍然不肯接受)

师: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考虑,探究一下用叹号的原因。

(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希望从中找到答案,片刻开始举手发言)

生3:老师,我发现这是小亨利在爬悬崖过程中,进退两难之际的心理活动。

师:看出了句子出现时人物的处境,哪个同学能深入谈谈当时亨利的心理状态?

生4:“我”当时已在啜泣,又恐惧又疲乏。

生5:还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师:可能当时有人在,情况还会不大一样,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当时的环境谈谈。

生6:那时开始暮色四合,周围变得苍茫、昏暗,又非常寂静。

师:说得多好呀,在这个时候“我听到杰利和父亲的声音的感受会是什么样的?

生7:得救了!肯定十分欣喜,激动。

师(满怀激情):这种景象就像茫茫大海里的一个落水者,他在绝望之中看见了

远处渐渐驶近的一条般,肯定会冲口而出:船!此时该不该用叹号?

生(恍然大悟):该!

师:通过对一个小小的感叹号的分析,我们捕捉到了那么多的信息,今天老师就

是要教给大家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读书方法。接下来,我们还是从感叹号

入手,看看这些感叹号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深意?

生8:我找到一处感叹号“嗨,我们现在就去吧!”这里用叹号是因为,同伴们

在号召杰利一起去爬悬崖,是一个祈使句。

师:说得挺有道理,还能想得更深吗?

生9:对小伙伴们来说,爬悬崖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

师:你的意见是这处标点不仅仅是一种呼唤,也反映了说话者当时的心理活动是

吗?

(生点头)

其它同学能不能设想一下听话者当时的心态?

生10:我想听到这句话的人肯定惊心动魄。

师:为什么?

生10:课文第四节写着,“我”小时候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母亲也时时告诫“我”

不要去冒险。听到小伙伴们的挑衅当然心惊肉跳。

师(带头鼓掌):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的潜力是无限的,这样吧,我们小组合

作起来,去找另外用感叹号的地方,按刚才的方法去刨根究底,到时交流。

(生自觉分组,热烈讨论)

师:我看大部分小组都已准备妥当,现在能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了吗?

生11:老师,我代我们小组的同学说说那句“来呀!”的理解。这是好朋友杰利

对我的鼓励,也是一种激将法。让“我”不要做胆小鬼。

师:言下之意?

生11:你不来就是胆小鬼。

(其它同学会意一笑)

生12:我说那句“我来了!”面对他们的挑衅,“我”下了决心,似乎宣称“我

不是胆小鬼,虽然体弱多病,但还是很要强的。

师:这个性格也促使我后来战胜因难,爬下了悬崖,对吗?还剩最后一处了,哪

一小组的同学来?

生13:我们都觉得这个“再见!”跟平时的招呼没什么区别,因此没什么好说的。

师:是这样的吗?提示一下,你们看这里主要从谁的角度出发,用上叹号的?

(生似有所悟,沉思片刻之后,几个学生举手发言)

生14:如果从听者的角度出发,好象被人抛弃了,所以同伴轻描淡写的一句话,

听在心里却如雷贯耳。

师:我们把这两个字置换一下,可以怎么说?

生15:你一个人呆着吧!

生16:我们不管你了,你这胆小鬼!

(生哄堂大笑)

生17:我补充一下小亨特当时不仅被抛弃了,还受到了嘲笑,讽刺。

师:当时我再也无法往上爬,在最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小伙伴们却轻描淡写地

说了一句“再见”就离我而去了,以致我又惊又怕地被困在崖上,直到父亲

和杰利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我是完全陷入困境了。

那我后来又是怎样走出困境的呢?

(板书:陷入困境、走出困境)

生18:在父亲的指引下。

师:能再说得具体点吗?

生18:父亲对我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

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父亲的一长段话念给大家听了,能不能概括一点说?

生19:父亲指点我最科学、最可行的方法!

师:概括得很精当,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父亲刚看到我时说的那句话:“下

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句话给你什么感觉?

生20:似乎与当时的场景不符。一般人看到儿子身处险境肯定会大呼小叫的,

不可能这么平静,但这位父亲那么平静而且还说些无关紧要的话,真是不可

思议。

(一语既出,众人哗然)

师:说得很有道理嘛,难道你们还有其它意见?

生21:我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不正确,当时父亲如果大呼小叫的话,对我

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会增添“我”的恐惧。说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也

是为了分散“我”的注意力,有助于消除恐惧。

生22:而且从文章看,这位父亲非常懂得教育孩子,他耐心地安慰我,鼓励我,

让我凭自已的力量战胜困难。

师(顺着此生的话锋):结果我不但顺利地从悬崖上下来了,而且产生了巨大的

成就感,同学们,什么时候你会说“我很有成就感?”

生23:自已通过努力,战胜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之后。

师:如果父亲当时不是让“我”自已一步一步走下来的话,“我”会有这么大的

收获吗?

生:不会。

师:通过对父亲看似十分平常的语言、动作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位父亲确实十分

难得。如果不去细细品味的话就很有可能突略这点。这里又给我们提供了一

个信息,除了先前分析过的标点之外,其实作者的很多语言都值得我们好好

赏析。你们还能试着举出几例吗?

(生埋头看书,思考)

生24:老师我发现这里的“啜泣”,用得很好,好像已经不单单是伤心了。

师:那还可作何理解?

生24:他走下悬崖之后的喜极而泣。

生25:他被小伙伴们抛弃了,看到父亲好像要倾诉自已的委屈。

师:历险的余悸,被抛弃的委屈,脱险后的欣悦,当然还有对父亲的感激。开的

头不错嘛。继续。

生26:这里的心理活动很真实。刚开始“我下不来”是完全没有信心的,接着

“似乎能办到”再到“顿时有了信心”,最后是信心大增。

师:什么东西促使他的心理活动有层次的变化呢?

生26:“我”的处境变化,我的心理也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

师:还有另外的地方吗?

(生默不作声)

师(提示):你们看这个“似乎”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态?

生27:不敢确定,跃跃欲试,小心翼翼。

师:“我”经历了这件事后,得到的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让我们从课

文中找到相应语句。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28:我们碰到任何事情,都要着眼于最初,走一步,再走一步。遇到困难,

不要畏难怯步,而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来,而后,会有战胜困难的

快乐。

师:一个小小的感叹号,一个“似乎”,一个“啜泣”已经够我们咀嚼、品味许

久了,其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小事如果你细细去想的话,也能悟出深刻的道理。

我们应该学会从生活小事中领悟道理的本领。这篇文章作者仔细地观察生

活,感受生活,他从爬悬崖这样一件小事,告诉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踏踏

实实克服困难的道理,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

生29:以小见大。

师:不错,这种以小见大,以事寓理,对作者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于细微之

处见精神“的写作手法。

课文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同学们不妨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谁

还说过类似的话?

生(齐背):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

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师:作者在57年前学到的这个经验令他终身难忘,对我们同学来说肯定也是受

益非浅。但同学们能否再进一步思考一下,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除了要

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之外,还需要些什么?

今天就把这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完成,写在课堂练笔本上。

板书:

于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细 陷入困境为者常成

微 走一步,再走一步 行者常至

处 走出困境

见 (以小见大, 以事寓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篇10

一、导入:

同学们,先给大家讲个故事:“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1、看导语

师:先请大家把导语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导语

师: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那么是什么险呢?作者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后来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又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注意默读速度,要求五分钟内看完。

2、默读课文

3、复述课文内容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试着复述一下课文情节,先来个抢答

——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哪个国家?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其中重点提到了哪个孩子?

——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师:如果把故事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冒险”,第二部分为“脱险”,该如何划分?

生:1~15段为第一部分,16~23段为第二部分。

师:好,那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复述第一部分,也就是“冒险”部分。注意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还有心理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生:

师:现在请另一位同学来复述第二部分。注意父亲怎样引导“我”走下悬崖的过程。

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陷入的是什么险境?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后来又是怎么脱险的呢?

2、从课文看,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3、作者“爬悬崖”和“脱险”过程中,分别有哪些心理变化?

4、第15小节环境描写的作用?

5、文中两处“啜泣”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6、课文哪些地方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安排的好处?

四、主旨探讨

师: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把具有启示意义的句子划出来,用自己的话总结归纳。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师: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写作指导:以小见大,以事寓理,详略得当

交流课后第二题。

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