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教案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来告诉大家什么是三角形么?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讲得很好,也就是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所围成的。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我们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是(有些答不是)。
师:现在同学们从老师发的5根小棒中选出3根,看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好,开始。(板书:不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
生:摆一摆(上台展示)
师:任取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却围不成三角形,那么围成与围不成,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三角形的边。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
Ⅱ、自主探究,提炼规律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探究活动,请齐读操作要求,开始!
生:进行实验并完成表格填写(教师进行指导)
组别小棒的长度能否围成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关系
13583+5○8;3+8○5;5+8○3
245104+5○10;4+10○5;5+10○4
33453+4○5;3+5○4;4+5○3
458105+8○10;5+10○8;8+10○5
师:坐好。大家认为有哪几组是围不成三角形的呢?
生:前两组。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1,你发现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1:3+5=8,3+8>5,5+8>3(课件展示:3、5、8,围不成)
师:很棒,我们继续来看第2组
生2,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手指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生2:4+5<10,4+10>5,5+10>4(4,5,10,围不成)
师:为什么这两组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3+5=8,4+5<10(或有两条边的长度的和没有第三条边长)
师:说得很好,也就是说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所以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板书:两边的和≤第三边)
师:那围成三角形的就是3、4组了,对吧?
生:对。
师:生3,你发现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3:3+4>5,3+5>4,4+5>3看第三组的课件演示(3、4、5,围成)
师:这个呢?
生3:能围成,5+8>10,5+10>8,8+10>5
师:回答得非常棒,大家试一试将3、4组与1、2组进行对比,为什么3.4组能围成三角形?
生:它3个都是大于的(有些同学会回答:两边的和比第三条边大)。
师:那也就是说围成三角形是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两边的和>第三边?)
师:这个有问题么,大家看看屏幕,1、2组也有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呀?
生:都大于。
师:对!必须强调每组都是,即是“任意”,我们把它表示为: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擦去?,补任意)
师:我们发现的规律就出现在课本的82页,大家把它画起来。(5秒)齐读。
生: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Ⅲ、巩固应用,变式提升
例判断下列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1)6,7,8(2)4,5,9(3)3,6,10
(学生先用三条式子来判断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好方法)
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来判断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
教师指导学生: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
1、判断以下几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能的打“√”,不能的打“×”,并说明理由。
(1)3cm4cm5cm()
(2)3cm3cm3cm()
(3)2cm2cm6cm()
(4)3cm3cm5cm()
注:学生学会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从而提高做题速度。
2、生活中的数学
3、巩固提升
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
(1)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取整数)
(2)第三边的木条的长度是a分米,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a<()
四、回忆新知,归纳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等)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不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课件简介:
第二课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发现揭示并初步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做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经历探索、发现、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过程,增强勇于探索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数学的严谨和探究数学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交流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姚明是同学们熟悉而喜爱的篮球明星,他高大而帅气,有人说:“姚明特厉害,他一步就能迈3米”,对于这个说法,你信不信呢?
(背景资料:姚明身高2.26米,体重140.6kg,腿长约1.30米)
实验探究
1、分组实验:
每组准备四根木条或硬纸条,分别长为4cm、6cm、7cm、11cm尝试实验从其中任取三根首尾顺次相接来摆三角形,试试是否成功?做好实验记录。
2、交流发现:
问题1: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说说哪次试验是失败的,为什么?
问题2:从实验中你能发现什么呢?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实验来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能对线段的长度进行基本的测量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通过猜想—实验—结论的方式,感受数学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判定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能不能组成三角形。
预设过程
一、引入:
1、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穿在一起,(这电线穿在一起做什么用知道吗?)头尾相连,会得到什么图形?
2、首尾相连一定是三形吗?(举手表决)。刚才有的同学认为可能围成,有的认为可能围不成,那到底能不能呢?同桌合作,剪一剪,围一围。
二、展开:
1、学生操作: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绕一绕。
2、反馈:
把具代表性的三种不同情况的贴在黑板上。为了便于研究,给标上序号。
(围成的贴三个、围不成的各一个,)
3、同桌讨论思考:假如我们把吸管看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也就是三条线段。同样的一根线段,任意剪成三段,为什么1、2、3号能围成三角形,而4、5号却围不成呢?课件演示。
4、交流并作第一次。板书: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5、尝试:出示4厘米、10厘米、5厘米的三条线段。
符合两边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吗?
6、第二次:板书: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自学:书上是怎样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自学书本第82页。
三、巩固:
1、书上86页习题,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钩。集体交流,能不能用刚才的算式来说明?有没有用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或你认为哪个办法能快速判断?
2、对习题进行变式练习
①3厘米4厘米5厘米:观察边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所有的三个连续自然数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举例:1、2、3或0、1、2或7、8、9。
想象一下,这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是怎样的?(初中会学到勾三、股四、弦五)
②3厘米3厘米3厘米:三边有什么特点?围成的图形是怎样的?(正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是不是所有的三条相等的线段都围成正三角形?
③2厘米2厘米6厘米:怎么变才能围成?怎样判断呢?
④3厘米3厘米5厘米:用手势表示一下围成的样子,知道是什么三角形吗?如果换掉其中5厘米的这条边,可以怎么换?讨论一下。
交流: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都以取厘米的数。
331:搭起来的三角形会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来说:细细的、尖尖的。
332、333(这是什么三角形)、334、335。发现图形有什么变化?(扁了、胖了、矮了)
如果要换调3厘米的边,可以怎么换?
四、拓展
1、哪条路最近?请用今天所学知识来解释。
2、抽象出三角形: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边关系
3、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剪三段围成三角形中的奥秘解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打下基础。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定理主要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依据,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教材积极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会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让学生对演绎推理和反证法有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力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引申思考中,经历“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实践应用”的过程,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做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在学具的准备上,运用了胶片上画线段的方法来摆三角形,尽可能地减小了操作中的误差。
【学生分析】
对于三角形,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以及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进行学习的基础。学生乐于动手,喜欢实践,并在前几年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方法和思考方式,同时比较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也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教师上班路线图)
师:老师从家里出发到学校上班有三条路可以走,你认为老师走哪条路近呢?
生1:我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因为第一条和第三条路都是弯的,只有第二条路是直的。
生2:我也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
师:是啊,弯来弯去的线总是比直的线要长。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连接老师家、公园和学校三个地方,接近一个什么图形?连接老师家、国贸大厦和学校这三个地方,又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老师走一、三两条路就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而走第二条路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一条边,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是否可以从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老师上班走哪条路近的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开展探索活动,体验边的关系
1、发现问题。
师:老师手里有一根吸管,想把它随意剪成三段,什么是随意呢?
生1:随自己的意思,可长可短。
师:把这根吸管随意剪成三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2:能。
生3:不一定。
师:每人从材料袋中,取出一根吸管来剪一剪、围一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有的围成,有的围不成)
师:看来不是随意剪成三段就能围成三角形的,这里面肯定有学问,大家想研究吗?(想)那谁愿意把没围成的作品提供给大家研究?(一学生将作品呈上)
师:有谁觉得能围成,想来帮帮他?(一学生上来帮助,教师也帮助围,还是围不成)
师:怎么会围不成呢?是什么原因?请同桌同学小声商量一下。
生4:因为其中的两根吸管太短了,再长一些就围得成了。
师:同学们认为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所以围不成,那么,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多长时才可以围成呢?
2.进行猜想。
生1:我认为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
生2:我认为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
生3:我认为要随便的两根吸管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随便)
师:这些都只是同学们的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怎么办?
生:可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
3.实验验证。
师:在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些不放心,“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这个实验的材料怎么找呢?
生1:可以量一量,剪一剪。
生2:把一根吸管对折剪开,其中的一段再平分成两段。
生3:拿三根一样长的吸管就可以了。
师:这样的话,两根吸管的长度和还等于第三根吗?
生4:大于第三根,可以用做第二个实验的材料。
师:现在就请同桌合作完成实验,特别注意是否要“随便的两根”。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实验结束了,我们来开个实验结果发布会吧!谁愿意第一个上来发布实验结果。
生5:我们做第一个实验。先挑选两根一样长的吸管,并把其中一根平均剪成两段,我们发现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边说边演示围的过程)
师:大家的实验结果与他们一样吗?
生6:我们的实验结果是: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能围成三角形。(学生上台演示围的过程)
生7:老师,他们的实验材料有问题,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已经大于第三根了,所以这个实验的结果是错的。
师:数学是非常严谨的学科,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
生8:老师,我们的实验结果也是围成的。(学生上台演示围的过程)
师:对于他们这一组的实验情况,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9:老师,他们在围的时候,两根吸管的端点根本没有接触,其实是没有围成三角形。
师:老师请你们再试试好吗?(这一组学生按要求再试了一次,果然围不成)
师:现在你们想重新发布实验结果吗?
生10: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虽然这组同学的实验有问题,但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来解决疑问,学习就是要有这种精神才会进步。
师:谁来发布第二个实验结果?
生11: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学生边说边演示围的过程,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12:我觉得你说的不对。这是我开始没有围成三角形的那三根吸管,其中一根短的吸管与一根长的吸管的长度和也是大于第三根的,可是却围不成三角形。所以,要随便的两根吸管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三角形。(全班学生都赞同他的想法)
师:你想问题很全面,老师和同学都很佩服你,真了不起!现在谁能把实验的结果再来发布一下?
生13:任何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把“随便”、“任何”说成“任意”。(板书:任意)
4.得出结论。
师:那么,对于已经围成的三角形,是否意味着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请大家拿出课前画好的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
生1:我量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2厘米、2.6厘米,经过计算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学习,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不同长度纸条若干张、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
政府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想一想从老师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
(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说出这样几条线路:从老师家直接到学校;从老师家经过政府再到学校,或者从老师家经过新华书店再到学校。)
师:你觉得老师走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
(学生会说出中间这条线路最快,但原因说不清楚。)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从数学的角度眼研究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2、大胆猜测
师:请同学们观察,在这幅图中,你可以发现几个三角形?
(学生边说边用手指出两个三角形)
师:在每个三角形里,老师从家直走到学校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又是这个三角形的什么呢?
师:根据大家的判断,你们猜猜看,三角形三条边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通过观察会猜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教师板书。
师:是不是所有是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你们能肯定吗?
现在,我们就用数学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自主探究
1、 动手实验1:用三张纸条摆一个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些不同长度的纸条,请大家随意拿三张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同桌合作)
教学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之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它是在熟悉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力求从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判定如何才能搭成三角形,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操作验证、修改完善、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最终发现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这一特殊关系。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和研究经验。
2、以活动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节课的设计我改变了“教师重讲知识、学生轻听知识”的模式,而是改为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作为目的,使学生的主题地位得到了落实,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的过程:猜测----实验----结论,感受数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象猜测,近一步深化空间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猜测、实验,研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法方法:
采用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并结合先进手段实施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达到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目的;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回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渗透新课
师:今天我们打开课本的82页来认识一位小朋友——小明,你们看,他在干什么?
生:他去上学。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观察后指名说)
生:3条。
师:现在小明遇到麻烦了,我们帮帮他的忙好吗?
生:好。
师:小明今天想快一点去学校走哪一条路最近?(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生:走中间哪一条路最近。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呢?谁来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生:我量出来的。
师:谁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直走进,拐弯走远。
生:我们以前学过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是用测量的方法知道的,有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但是生活中的这些路线我们是不可能用尺子去量出他的长度的,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师:下面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知识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从小明到邮局再到学校近似于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三角形。
师 :那中间这条路线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线实际是三角形的什么呢?孩子们仔细看一下?
生:另外两条边的和。
师:根据大家的判断,走过的三角形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条边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出认识的生活情景,很自然的引入课题,容易产生亲近感。但后来的知识障碍让学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必须用一种新的知识来解决,从而激发求知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实验一:从准备好的小棒中任意取出三根摆一个三角形,观观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结果。
生:能。
生:不能。
师:有的同学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情况做一个深入的研究。
【设计说明:学生自然已经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但对于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还处于模糊状态。此时的两种结果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实验二:进一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
(1)从小棒中任意拿出三根,看观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把能摆成三角形和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分别填写在表格实验内。
小棒的长度(厘米)
设计说明
1.三角形3条边的关系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主要学习三角形3条边的关系及应用三角形3条边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提供机会,也可以为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打下基础,还可以为学生应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作铺垫。
2.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喜欢玩的天性,首先设计让学生拼摆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到学习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学生发现三角形3条边的关系后,出示教材上的情境图,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由行动生问题,由问题生假设,由假设生验证,由验证生新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度不同的小棒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如果用一根小棒代表一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任意给你3根小棒,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究竟谁说得对呢?我们亲自用小棒摆摆看,请大家打开学具袋,从中任意取出一些小棒试试看。可以换小棒多试几组,注意小棒要首尾顺次相连。
设计意图:通过“3根小棒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1.拼摆尝试。
师:任意取3根小棒,看能不能摆成三角形。(学生任意取3根小棒试着摆一摆,多摆几次,记录下来)
师:你发现了什么?(3根小棒有的能摆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
师:在什么情况下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3根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让我们用手中的学具通过小组合作来寻找答案。
2.合作实践。(出示课堂活动卡)
3.小组汇报。
预设
小组1: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借助测量数据、分析数据,我们发现只有当三角形的其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才能摆成三角形。
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的时候就不能摆成三角形。
(教师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4.我们在判断3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时,是不是一定要写出3个算式才能判断呢?
讨论后得到以下结论:利用“两短边的和大于长边”就能判断3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5.教学教材62页例3。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判断3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的示意图,如果小明想走最短的路上学,你认为他会选择走哪条路?(他会选择走中间这条路)你是怎样判断的?
预设
生1:因为中间这条路是直的,其他的路是弯的,所以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生2:如果小明走通过邮局到学校的这条路上学,小明家、邮局、学校则构成一个三角形,由三角形的3条边的关系可知,小明家到邮局,邮局到学校这两条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即中间这条路,所以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教师小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拼摆三角形的活动,使学生发现三角形的3条边的关系,并能以此为依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教学难点:判断怎样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
教学关键:让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实验和观察PPT课件,从中体验三角形的三边关
系及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并从中探索出解决这种问题的实质。
教学准备:教材、PPT演示文稿、小棒
教 法: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观察、归纳,分析归纳教学法; 学 法:实验操作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对比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上课后,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
二、 展示学习目标
放幻灯片2-3
放幻灯片4 导学案反馈。
老师:讲出现的问题及强调得到的结论。放幻灯片5、6知识应用。
三、 合作交流 (8分钟)
放幻灯片7 合作交流的要求。 老师巡视观察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
四、 高效展示 (8分钟)
放幻灯片8 高效展示要求。
五、 点评(约15分钟)
展示完成后 ,放幻灯片9点评要求。2分钟以后按照分工开始点评。 点评【活动一】完成后放幻灯片10,老师点拨。学生继续点评。
学生点评完【跟踪练习1】后,放幻灯片11 变形练习 。完成后学生继续点评。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学习,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准备:、不同长度纸条若干张、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a怎样的三张纸条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让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2、动手实验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三张纸条才可以摆成三角形。
师:每组同学任意选择下面三组中的任意一组纸条做进一步实验,并完成相应的实验记录。(1)4c5c9c(2)3c6c10c(3)6c7c8c
学生汇报展示: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1)不能4+5=94+9>55+9>4发现:两边之和有时大于第三边,有时等于第三边,不能摆成三角形(2)不能6+10>33+10>63+6<10发现:两边之和有时大于第三边,有时小于第三边,不能摆成三角形(3)能6+7>86+8>77+8>6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摆成三角形师: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体会任意两边的含义。
三、拓展应用:
1、说一说老师为什么走中间的这条路最近?
2、判断:哪一组中的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
(1)3,6,9(2)4,4,10
(学生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来判断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好方法)
3、解决问题:
师: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
(1)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取整数)
(2)第三边的木条的长度是a分米,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a<()
四、回顾反思:
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3、导入新课。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2)学生独立探索。
(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4+25、4+52、5+24。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
(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4)总结规律。
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