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
这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选材精当内容浅显学生易懂。对于这样一篇内容较为浅易的文章,如果仅仅解读文本了解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往事学生的学习收获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们的求知欲望强烈如果这篇课文没有一些新的东西或者没有一个新的角度他们往往就会觉得平平淡淡收获不多。怎样来教这样一篇课文呢?我反复考虑数易其稿最终定位在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即用指导学生写作的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受到写作的启示。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把阅读和写作组合起来,并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了。如果用写作的方法来解剖这篇课文课上起来肯定毫无生气,也缺乏阅读教学的韵味。有人形容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 我主要采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经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写作框架确定阅读教学的思路?即从结构入手?以“凤头、猪肚、豹尾”的篇章结构确定教学板块,以写作指导作为贯穿前后的主线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有所变化,最后引导到读书积累上来以一副对联作为结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人生的启迪,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整合。阅读教学的精髓在于学生的朗读积累,感悟和品味语言的能力。这些内容如果分开进行每一项都有很大的空间,但往往给人一种割裂的感觉。既然我的教学定位在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胆取舍把课文内容的教学引导到文章的选材上来,把语言的品味教学过渡到写作语言上来,使之有机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大声朗读之后明确作者围绕主题写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这些材料能删去一部分吗?能颠倒次序吗?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后自然得出写作启示。选材要丰富并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教学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阅读课,所以要有阅读的味道定位在阅读和写作融合,以阅读指导写作。所以教学的形式很重要。在教学中我采用写作启示录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乐于接受。在最后从结构、内容和语言上总结成三点给学生以清晰的印象。如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问:�
教学设想和实际教学效果总是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语言品味还不够到位,由于注重竞赛形式并兼顾写作启示,为了赶时间没能在语言品味上深入,另外教师预设的多而学生虽有发?因预留时间偏少而不能充分展示出来。二是在总结写作启示时对于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应及时关注并给予鼓励。三是作业的布置,应对学习的内容有所延伸和拓展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印象。
《往事依依》见于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初中语文第1册第6课,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是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来激发爱国情怀。
《往事依依》主要回忆学生时代时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国文课几件事,抒发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优秀文化,怀念恩师的炽烈的思想感情,表述了要多读书,读好书明事理的人生感悟。
《往事依依》中特别感谢两位老师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是我后来能热爱文学,走上文学之路的重要因素。作者回忆了两位老师的不同之处:教古文的老师喜欢大声朗诵,而且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这是对老师教课时入情状态的描写。也正是老师这种忘我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的慷慨悲壮,从而产生爱国情怀。年轻的老师采用的是另一种感染学生的方法,他是用自己满含深情的眼睛,在演绎着《南归》所表达的爱国之情,使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是作者“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的主要原因。文章通过细致的观察,精致的描写来刻画两位老师的形象,表达往事依依的由来。
《往事依依》写两位老师所讲的两首诗主题都是爱国,这正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文章主题是一致的,真可谓别具匠心。也有人把这两首诗说成是作者当年上课时的真实回放,这就更能说明两位老师对作者影响之深。
综上所述,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一、说教材:
《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往事依依”主题中的第二篇课文。作者通过回忆少年读书生活中的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全篇通俗易懂,充满趣味性,尤其是它的文学性很浓,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这篇课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正确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斐然的文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主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
二、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四、教学设想: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设想:按照新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五、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这首《童年》》是否勾起了同学们对于小学时光的美好回忆呢?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在回忆,她回忆了些什么呢?这些记忆对她往后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于漪老师的一篇文章——《往事依依》,一起去踏寻于漪老师的成长足迹,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二)检查预习
扫除字词的障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所以我设置检查字词这一环节。我会在幻灯片上出示需要注音的字,请学生朗读,并且在书上做好笔记。最后教师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三)初读感知
首先请学生带着“作者共写了几件依依往事?”这个问题通读全文。让学生概括文章中讲述的几件往事,以此进行对文章的深入分析。
(四)自读课文
1、以趣动人——看画、读水浒
2、以美动人——读《千家诗》
3、以情动人——听国文老师讲课
4、以理动人——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通过阅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
(五)分析课文
品味优美语言、感悟作品意蕴、体会作者情感,是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的重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把语言品味融入到对文章的精读
赏析中。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理清本文的结构。
本文从第二段开始叙述往事,第一段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分析往事“依依”的含义。接着对文中几件往事进行分析。最后,引出文章主题,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六)课外补充
1、《千家诗》诗句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简介作者辛弃疾
3、《南归》及简介作者田汉
因材施教,同学们不仅需要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补充课外知识,课堂内外相互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含量。
(七)课堂讨论
问题:同学们读过哪些名著?喜欢看的理由是什么呢?(大家互相交流讨论)此教学环节是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延伸,意在让学生在真正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在记叙后写感受,使自己的文字更加深刻。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的阅读积累中,去伪存真,寻找那些适合自己、对自己有益的书,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道理。
(八)总结提升
希望同学们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九)温馨寄语
“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同学们,希望你们 或许,你曾想亲近文学、打开文学之门。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想叠只纸船,送给远方的朋友;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我想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能学习并进行情况描写。
2、能学习文中的优美字句,语段。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同目标2
三、教学方法
独立合作研读课文
四、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注音
徜徉( )( )浩淼( )镌刻( )
2、解释
年华: 依依: 邱: 淼: 旷:呈:
3、作者简介
三、研读课文,探讨
1、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师引导:读得怎么样?(生答)还有哪个同学愿望再读一遍?(又一生读)这一次读得怎么样?
(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突出这点。
2、哪个词最能体现?
“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情了,不错。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投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
A、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b、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c、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D、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感叹,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跟下文的转折正好联系起来。
师评:同学们说得不错。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生齐声回答:依依)
3、请大家看书下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以这里我们已基本明白,文章的第1段很重要,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师边讲边板书)
4、这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5、下面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应该回忆往事了吧?下文回忆哪些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这句话力求精练、准确。(生充分阅读课文,准备回答)
E、主要写于老师小时候读《水浒传》和对《千家诗》的热爱,还有国文老师对于老师的影响。
F、还有小时候在家里看山水画。还有初中读书的时候新派老师教田汉的《南归》诗。
G、看山水画不能算一件事,它只是为引出读《水浒传》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
师评价: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概括得也比较准确。主要写了四件事情:一是读《水浒传》,二是读《千家诗》,三是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是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师边讲边板书)
师:根据于老师描写的情景,我们也跟着国文老师背诵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好吗?(生齐背)
同学们真不简单,没有学过,大家竟然背下来了。看来是被于老师所描写的情景感染了,也热爱上了这首词了。
6、想一想:于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回忆呢?可以讨论一下。(生围绕问题讨论)
H、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事都跟读书有关�
I、因为倒数第2段写了“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看出读书给于老师很多帮助。
师评价: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这些都包含在“往往依依”里,特别是“依依”一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也是紧扣这些事。开头是总领,这一部分写了四件事,当然就是分写了。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结尾,请同学们朗读末尾两节。(生齐读末尾两节)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读到位,没有把于老师那种深厚的感情读到位。文章开头写了:“年华——似——流水——”结尾又写道:“往往——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生情不自禁地齐声跟读起来)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依依”的分量,读出深情,读出前后呼应的感觉。(生齐读课文末尾两段)
师:于老师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好,我们还是回到题目上来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开头总领,中间分写了四件事,结尾应该干什么?(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师边讲边板书)同学们在文章开头抓了两个词语,结尾该抓哪些词语呢?
“青春激情”。
师:还有什么词语?
还有“不断奋进”。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其实,两个动词“唤”和“催”也很有表现力。
它们表达了回忆往事的意义,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师:我想,同学们讲的这些正是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目的之所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朗读中,再来品读这两节。(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
有承上启下的句子,我觉得是第3段。
师:请你读一下。(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已受到了感染,好像是被于老师的情感带进去一样。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呢?
师: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误读为lóu)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师:找得正确。“雕镂”的“镂”应该读作lǒu,者不读lóu(师边纠正边板书:镂lǒu)这一句中还有重要的字读时应该强调出来,是哪一个字呢?生:“也”字。
师:你为什么要抓这个“也”字呢?
因为不仅把上面的内容——读书和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雕镂在我心上,还把后面的事情也……
师:噢,你是说“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38页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也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这里也有一个“也”字。于老师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字,却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特别紧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这几处过渡语句吧。(生齐读几处过渡句)
师: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4段,跟随于老师一起陶醉《千家诗》的意境中。(生齐读课文第4段)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难忘的课就要结束了,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五、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一、总提(感叹)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读《水浒传》(古典小说)文
二、分写读《千家诗》(古典诗歌)学
听教辛词《南乡子》(宋词)作
听教新诗《南归》(现代诗歌)品
三、总结(呼应)
青春激情、不断奋进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浅显,初中学生阅读文字上无多大障碍,文中引用的《千家诗》中的诗句可讲清大意,其他内容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教学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我们带进了亲近文学、走进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的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第六课,首先,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于漪老师。
二、【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徜徉水浒水泊停泊浩淼歌咏重读
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依稀铭刻意境
2、作者简介
于漪(1929—),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于漪老师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三、【学生活动二】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是对往事的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4、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四、【学生活动三】总结全文。
①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②结合所选四件事,� 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五、分层作业:
A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B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A3、完成导学练知识积累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欣赏语言,品味描写;情感熏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学生活动一】默写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学生活动二】
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件件往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品一品。
问:文章的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提示:
1、生动的字词
2、特殊的句式
3、恰当的修辞或艺术手法
4、丰富的思想内容
5、动人的情感
6、深邃的人生哲理
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学生活动三】模仿秀
请你也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三、悟一悟:
【学生活动四】
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相同: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闻学的激情。
不同: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作用: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动感地带。
【学生活动五】
1、从“依依往事”中寻找作者成长的源头:
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2、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迪?
“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3、你最喜欢什么书?书中的故事、情感、或形象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制作一张读书卡片,向你的朋友推荐你最喜欢的一本书。
五、总结全文,唤起共鸣。
【学生活动六】
美的书可以吸引人,美的语言可以打动人,美的情感可以震撼人,亲爱的同学们。请热爱读书吧!让我们尽情抒发对书的激情吧!
学生齐声朗诵有关读书的一段话:“读书真好!她使足不出户的我可以欣赏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欣赏到高山流水,小桥人家。读书真好!她使我可以穿越历史隧道,走马塞上,看楚汉交兵,金戈铁马;看火烧赤壁,笑关羽败走麦城。读书真好!她使我徜徉于想象的时空,和李白举杯邀明月,与李商隐共剪西窗烛。”
结束语:同学们,读书能使人充实,使人明智,使
B2、完成导学练阅读理解部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材分析:
着力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主体部分描述的四件事的内容,引导生尝试对比阅读。
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易懂。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想亲近文学、打开文学之门。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想叠只纸船,送给远方的朋友;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我想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板书课题)
2、预习反馈:(出示幻灯)
师:昨天,老师布置了回家预习课文内容的任务,下面先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样,同时也测试一下大家的记忆力。请一位同学来读生字词。
徜徉(cháng yáng)素蛾(é)婵娟(chán juān) 浩淼(miǎo) 雨晦(huì) 慷慨(kǎi) 雕镂(lòu) 镌刻(juān) 谆谆教导(zhūn zhūn) 心旷神怡(yí)
3、作者简介 (出示幻灯)
于漪 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于老师。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执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多,成就斐然。这和于老师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的深刻影响。那么,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用笔画出这几件往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事?(出示幻灯)
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听老师讲课……
2、大家想一想,看山水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都可以归纳为看什么?能不能概括地再精练点?(明确:看图)
3、作者主要回忆了三件往事:看图、读诗、听课。(板书)
4、这三件事都与什么有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都与读书有关,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5、作者在小时侯读了哪些书?看了哪些图?
看了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出示幻灯)
6、作者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的感受如何?(明确:身历其境,津津有味)(板书)
7、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原话,并齐读。
8、作者在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领悟到了一种什么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往事二:读诗
1、作者小时侯看图,那么到了学生时代,作者读了哪些书呢?
读《千家诗》
2、:从文中找出作者读了《千家诗》中的'哪些诗句?
“万紫千红总是春,......骚人搁笔费评章。”
3、好的诗句,不仅要多读,还要像于老师那样,在平时要善于积累词句,能够信手拈来,熟记于心。下面我们就分组来背诵这四组诗句,看哪组背得又快又准确。
分组背诵诗句
4、同学们都背得非常准确。思考:这些诗句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
5、对,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描写四季风光的。除了这些好的诗句以外,作者还从《千家诗》中读了什么?
“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
6、这些都是描绘五彩纷呈世界的精妙词语。作者从读《千家诗》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往事三:听课
1、作者回忆的第三件事是听课。听课给作者的启发是什么?两位老师讲课有何异同?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段。(师范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幻灯)
2、听课给了于老师什么样的启发?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老师入情入理的讲情……阅读的兴趣)(板书)
3、两位国文老师讲课有什么不同?
一位是教古文,一位是教。
4、两位老师教的内容也不一样。第一位国文老师教《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在讲课时的神情是什么样子的?(明确: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5、作者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明确:爱国)
6、第二位国文老师是教的。老师讲了什么内容?(明确:田汉《南归》)学生齐读田汉《南归》。老师在讲课时,神情又是怎样的?(明确: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了。)老师的讲课,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发?
此后,……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三、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1、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 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呢?
(1)读书。(2)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往事,当然离不开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同学们, 值得于老师回忆的往事太多了。那么,于老师为什么选择这三件往事来回忆呢?于老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第六自然段。齐读第六自然段。(板书)
2、通过与大家合作学习,我们一起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品味到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假如你是于老师,此刻的你想对往事说些什么呢?
(出示幻灯:与往事说声”谢谢”)
3、请大家思考五分钟,并在练笔本上试着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过会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佳作”。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篇范文。(出示范文)
谢谢你,小屋里的山水画,……
谢谢你,一幅幅“水浒插图”,……
谢谢你,石印本《千家诗》,……
谢谢你,入情入理的国文课,……
范文: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闺中密友,每次面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俊美……
四、延伸拓展,布置作业:
通过刚才大家对往事的“真情告白”。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我们犹如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爱文学,青少年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 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和于老师一样的读书经历呢?想一想,文学与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关系?把它写下来。
作业:《文学与成长》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2、过程和方法: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读中注意圈点勾画。
(2)精度探究,揣摩文章的思路层次,寻求过渡语段,感悟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3)比较阅读,将本文与后面的几篇文章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比阅读,找出异同点,加以感悟、品味。
(4)心领口诵,在反复诵读中引起感情共鸣,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难点: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
1、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在独立、合作研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理解本文选材的精当,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第二课时:讨论、品味语言。小组讨论交流,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精神生活的描写,进一步体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
四、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二、课前预习
预习内容及要求:
1、自学生字词:
徜徉浩淼绚丽雨晦镌刻雕镂婵娟
感慨万端谆谆教导搜索枯肠
2、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3、搜集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三、导入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到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四、预习展示
1、展示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效果
2、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课前搜集)
五、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复述出所回忆的四件事。
(1)学生自由朗读。(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概括文中所写四件事:
(一)读《水浒传》(二)读《千家诗》
(三)听老师教《南乡子》(四)听老师教《南归》
(3)复述四件事:
方法指导:复述事情大体过程,抓关键语句。
小组交流、补充,推举一人,准备全班复述。
全班交流。
2、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2)结合所选四件事,� 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
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六、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七、作业
1、熟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1、过渡: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2、阅读思考:
(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
(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3)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等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3、体会描写方法:
(1)重点阅读文中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点拨: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闻学的激情。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况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聚在眼睛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2)全班齐读,说说描写这些情状的可借鉴之处。
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1、训练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2、写作后选3—5位朗读所写内容,全班点评。
五、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作业
1、将文中优美语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加以点评
2、制订一份初一读书计划,按计划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教学目标
1、理解文学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的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1、介绍作者:指名学生朗读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2、检查字词:根据《附录》的字词,完成练习出示答案互批。
3、学生讨论:阅读《往事依依》课文的和体会感受。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三、分组讨论 理清内容
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第1段,开头简述对往事的两种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2段,回忆小时候观察图画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动人情景。
第3、4两段回忆学生时代读书尤其是读《千家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的情景。(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5段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第6段,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四、理清脉络联想拓展
少年时代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文学如此多奇妙的感受,“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仍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往事依依》主体是回忆往事,描写了哪几个片段场面?这些往事,又给于漪带来了什么影响?
1. 看图画:家里的山水画和《评注图象水浒传》。
感受:身临其境,津津有味。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
2. 读诗歌:四季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童”“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
感受:眼花缭乱心旷神怡,五彩纷呈情趣浓郁
3. 听讲课:
①国文教师:朗读《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感慨万端。
②代课老师:教田汉《南归》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4. 聆教诲:
恩师教导:“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感受:一生受用不尽。
5、总结归纳:
看——山水画《评注图像水浒传》品——《千家诗》
听——两位国文老师精彩讲课 听----老师读书教导
6、课堂小结:采用对比引出回忆—回忆往事—收束全文的结构形式;将文诗句补充完整,整理到读书笔记上。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讨论理解情感
1、自由朗读,画出表现作者读书产生的感受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3、把难以理解的句子总结出来,以供集体讨论。
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这些事的叙述中,你最喜欢哪一段的叙述?为什么?(重点)
提示学生从多角度如精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大量引用诗句增强形象性等去思考讨论)。交流中穿插有感情的朗读。
三、独立思考自由讨论
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发?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受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四、字词正音词语解释
徜徉(cháng)(yáng) 浩淼(miǎo)雕镂(lòu)
镌(juān) 谆谆(zhūn)雨晦(huì 婵娟(chán)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雕镂:雕刻。 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考。 依稀:模糊。万端:极多而纷繁。
五、朗读欣赏 归纳主题
“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漫长曲折。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
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六、布置作业 组长主持 “文学伴我成长”手抄报 。
附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看山水画甚得其乐 读《水浒传》历其境爱自然
读千家诗心旷神怡 听国文课 爱生活抒情怀
登北固楼感悟天下兴亡事多读好书开阔知识视野
《往事依依》,是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写的一篇回忆往事的散文。这篇课文被安排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以“金色年华”为主题的第二单元,不难看出,编者的目的很明显——意在唤起中学生的青春激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并 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会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天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的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
之所以这样设计导语,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到每一篇课文都是紧密联系的,赵丽宏为青年学生打开的是一扇文学之门,而于漪老师则是用回忆往事的方法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文学天地,让学生认识到文学的妙处与乐趣,引导他们产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赏析阅读课文、拓展知识
文章中的第二件往事是写作者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的情景。课文中作者按照《千家诗》中的编排顺序信手拈来的关于春、夏、秋、冬的诗句,读来让人钦佩作者自小那种对诗的酷爱之情。此处有几首诗课文注释和《教参》并没有给出全诗或出处,因为,那些诗学生做到了解就可以了。因为苏教版的教材很多老师都是第一次接触,对内容并不是很了解,所 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补充了《春日》、《寒食》、《山亭夏日》、《题榴花》、《霜月》、《雪梅》等内容,并在课前打印发给学生(一个学习小组一份,便于交流)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了课文,还认识了很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课后再让学生搜集关于季节描写的诗句,积累到“百味杂文”本上。或者做读书卡片,还能够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模拟于漪赠言,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学中我有这样的设计:
创设情境:
设想一下:于漪老师,一位七十多岁的长者,如果就在现场,你猜她最想对在座的你们说点什么呢?
于漪赠言 :
(1)——抓紧时间,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
(2)——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
小结:青少年应该:
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二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这样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本文写作主旨。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那么同学们有过哪些阅读的体会?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
(提示:结合自己想一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电影。)”
这样安排,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谈文学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孩子们的独立感悟能力得到了精彩的展示。
不足之处: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应该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我们教师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由于大家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再加上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学校一味要成绩,所以仍然很难摆脱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束缚,学生的需要有时被忽略,课堂改革有时是在作秀。我认识到,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做得不够,多数问题以教师引导、解析为主,没有很好地做到教师应是“引导者”的角色。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注意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