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2、出示小黑板(诗全文),请一生读。
3、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组自学古诗,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5、学生汇报。
6、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
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7、知识讲解: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9、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本周内,我们小学教研组根据学校教研安排,组织新任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李文芳老师上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给各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本课时,李老师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语文味”来。
一、让古诗沉浸在浩瀚的文化中。杜甫作为“诗圣”,在当时文坛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让孩子亲近诗人,是李老师做的第一件事。“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是语文课该做的事。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知道了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二、让质疑讨论贯穿于整节课中。这个环节中,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交流、评议。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教师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
教学中也有几处不足:
一、教师对学生放手不够彻底。在学生自学完毕后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展示,不应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展示,学生会的不讲,学生懂得不讲,只做适当的点拨补充即可,对学生应彻底放手。
二、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对情感朗读的引导虽有层次,但没有很好的拓展,学生朗诵古诗的情感不到位。
三、课堂上的发言机会不够民主,许多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没有或是较少有发言的机会。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师:同学们,查找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今天,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想知道是什么惊喜吗?
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有请他的到来!(生鼓掌!)
4、出示杜甫肖像
①师: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②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③指生读
④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胜利的消息告诉前来听课的所有的老师吧!(学大声齐读)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着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难懂的典故。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会背诵这首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今天听了 张美丽老师的一堂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纵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这首诗的目标和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感受杜甫这一爱国的精神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首先,张老师在课堂开篇用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导入,让学生听配乐诵读,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入到情景当中去。接着介绍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以聊天式的宽松环境为之后学生的畅所欲言打下了基础,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纯介绍。然后介绍作者,通过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来畅所欲言,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也拉进了师生的距离。
其次,张老师上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以读贯穿全诗。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要求,张老师抓住了诗句中古今读音和词义的不同,如“裳、妻子”加以点拨,既教给了学生知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各式各样的读诗形式,如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等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张老师一步步的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浓浓的爱国情。通过“一听,一看,一想”不仅回答了前面的疑问,简洁明了的概括了作者喜欲狂的原因。把诗读薄读精,可谓是让学生受益匪浅。
再者,这是我第二次听张老师的课。我发现张老师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比如,张老师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学生都能很快的说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借助工具书;联系诗歌背景等方法。知识条的滚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诗文,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原则。除此之外,张老师还让学生运用“写批注”的读书方法来找出体现作者“喜欲狂”的诗句。张老师的教学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使学生在课堂上一步步扎实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还有张老师亲切的话语,温柔的语调创建了一个非常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可谓是一举两得。
最后,张老师通过对比教学,《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比较学习,从而更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进而表现出杜甫他这种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在课堂的结尾,张老师还给学生推荐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的相关诗篇,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学习领悟,升华了整堂课。
这堂课,可谓是循序渐进,学生掌握得很扎实。以上是我一点浅薄的看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