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2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12篇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过程

阅读教材

独立完成下列预习作业:

1、观察下列算式:

⑴ ⑵

请写出分数的乘除法法则:

乘法法则:分子乘以分子作为积的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类似于分数乘除法法则)

乘法法则:分子乘以分子作为积的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分式乘方:即分式乘方,是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计算:

⑴ ; ⑵

2、计算:

⑴ ; ⑵ .

4、计算:⑴ ⑵

四、课堂测控:

1、计算:

八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 篇2

分解因式

一、公式:1、ma+mb+mc=m(a+b+c);

2、a2-b2=(a+b)(a-b);

3、a22ab+b2=(ab)2。

二、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1、把几个整式的积化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是乘法运算。

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

3、ma+mb+mcm(a+b+c)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三、把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各项的公因式。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形式。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公约数;(2)取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低的;(3)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较低的。(4)所有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

四、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为:(1)若有-先提取-,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则再提取公因式。(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则根据多项式特点,选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分解因式的方法:1、提公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

2021年八年级下册最新湘教版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 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3、 P56页练习1、2

III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V布置作业: 1.P58页习题12.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望:

它是俄 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 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一:“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点。

示例三:海鸥的“呻 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 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四、学生交流“海燕的宣言”,深入领会海燕的内心活动。(师生共同评点,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肯定学生的合理想象。)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01×1999

(2)998×1002

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结

(a+b)(a—b)=a2—b2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约分的意义和步骤。

2、能说出最简分式的意义。

3、能说出分式的乘、除和乘方法则,并能用式子表示。

4、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乘除和乘方运算。

5、会归纳总结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6、能熟练地运用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主体知识归纳

1、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约分的步骤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3、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4、分式的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

5、分式的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6、分式的乘方(n为正整数)、就是说:分式的乘方是把分子、分母各自乘方。

7、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可归纳如下

(1)am·an=am+n(m、n都是整数);

(2)(am)n=amn(m、n都是整数);

(3)(ab)n=anbn(n是整数)、

基础知识精讲

1、正确理解分式约分的意义

(1)约分的根据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的实质是一个分式化成最简分式,约分的关键是将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

(2)进行约分的前提条件:分子、分母必须都为积的形式且有公因式。

2、分式约分的步骤是: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分母和公因式、约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若分子、分母都是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应约去分子、分母中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当分子、分母的系数是整数时,还应约去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若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时,要先将分子、分母按同一字母降幂排列、首项为负,提取负号放到整个分式的前面,将分子、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再约分。、

3、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式的乘除运算,实际上是分式的乘法运算,根据法则应先把分子、分母相乘,化成一个分式后再进行约分,化为最简分式、但实际运算时,常常先约分再相乘,这样做既简单易行,又不易出错、

(2)如果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一般应先因式分解,再约分。

(3)分式运算的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特别地,若分子(或分母)是公因式,约去公因式后,分子(或分母)是1而不是0。

(4)要注意运算顺序,对于分式乘除法来说,它只含有同级乘除运算,所以只要没有附加条件(如括号等),就必须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数学初二下册教案 篇7

一、知识回顾

1.命题与证明

2.平行线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5.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6.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二、例题讲解

例1.如图,直线AB,CD分别与直线AC相交于点A,C,与直线BD相交于点B,D.若∠1=∠2,∠3=75°,求∠4的度数.

例2.如图,△AOB和△CO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90°,D在AB上。

(1)求证:△AOC≌△BOD;

(2)若AD=1,BD=2,求CD的长。

例3.如图,等边△ABC中,AO是∠BAC的角平分线,D为AO上一点,以CD为一边且在CD下方作等边△CDE,连结BE.

(1) 求证:△ACD≌△BCE;

(2) 延长BE至Q, P为BQ上一点,连结CP、CQ使CP=CQ=5, 若BC=8时,求PQ的长。

例4.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连接AD,AE. ①AB=AC;②AD=AE;③BD=CE.以此三个等式中的两个作为命题的题设,另一个作为命题的结论,构成三个命题:①② ③;①③ ②;②③ ①.

(1)以上三个命题是真命题的为(直接作答)

(2)请选择一个真命题进行证明(先写出所选命题,然后证明).

例5.如图,△ABC中,AB=AC,AD、AE分别是∠BAC和∠BAC和外角的平分线,BE⊥AE.

(1)求证:DA⊥AE;

(2)试判断AB与DE是否相等?并证明你的结论.

三、随堂练习

1.如图,直线l1∥l2, ∠1=40°,∠2=75°,则∠3等于 ( )

A.55° B .60° C.65° D .70°

2.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cm和6cm,那么此三角形的周长是 ( )

A.15cm B.16cm C.17cm D.16cm或17cm

3.如图,边长为4的等边△ABC中,DE为中位线,则四边形BCED的面积为 ( )

A. B. C. D.

4.矩形的一内角平分线把矩形的一条边分成3和5两部分,则该矩形的周长是 ( )

A. 16 B. 22 C. 26 D. 22或26

5.平行四边形内角平分线能够围成的四边形是 ( )

A.梯形 B.矩形 C.正方形 D.不是平行四边形

6.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

A.对角线互相平分;B.对角线相等;C.对角线互相垂直;D.对角线平分对角。

7.写出命题“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条件: ,结论: .

8.写出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命题: ,它是 命题(填“真”或“假”).

9.边长为6cm的等边三角形中,其一边上高的长度为________,面积是________.

10.在等腰Rt△ABC中,∠C=90°,AC=1,过点C作直线l∥AB,F是l上的一点,且AB=AF,则点F到直线BC的距离为 .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P(2,2),点Q在y轴上,△PQO是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Q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若等腰梯形的周长为80cm, 高为12cm,中位线长与腰长相等, 则它的`面积为____________cm2.

13.已知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BC上,把△BDE沿直线DE翻折,使点B落在点B?处,DB?,EB?分别交边AC于点F,G,若∠ADF=80 ,则∠EGC的度数为 .

14.将边长为8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中点E处,点A落在点F处,折痕为MN,则线段com的长是 .

15.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下列四个命题:

①如果a∥b,a⊥c,那么b⊥c; ②如果b∥a,c∥a,那么b∥c;

③如果b⊥a,c⊥a,那么b⊥c; ④如果b⊥a,c⊥a,那么b∥c.

其中真命题的是 .(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16.在菱形 中,对角线 与 相交于点 , .过点 作 交 的延长线于点 .

(1)求 的周长;

(2)点 为线段 上的点,连接 并延长交 于点 .

求证: .

17.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PBC、△QCD是两个等边三角形,PB与DQ交于M,BP与CQ交于E,CP与DQ交于F.求证:PM = QM.

四、课后作业

1.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EF为边AD、BC上的点,且AE=CF,连结AF、EC、BE、DF交于M、N,试判断MF与NE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E、F分别在AD及其延长线上, CE∥BF,连接BE、CF.

(1)求证:△BDF≌△CDE;

(2)若AB=AC,求证:四边形BFCE是菱形.

3.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点M,N分别是AD、BC边的中点,点E、F分别是BM、CM的中点,若要使四边形EMFN是正方形,MN与BC需满足怎样的关系?写出这一关系并证明。

4.如图1,在等腰梯形 中, , 是 的中点,过点 作 交 于点 . , .

(1)求点 到 的距离;

(2)点 为线段 上的一个动点,过 作 交 于点 ,过 作 交折线 于点 ,连结 ,设 .

①当点 在线段 上时(如图2), 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 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 在线段 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 ,使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一、创设情境

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如何简便地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画一次函数图象时,取两点即可画出函数的图象).

2.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经过哪一点的直线?

(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y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我们画一次函数时,所选取的两个点有什么特征,通过观察图象,你发现这两个点在坐标系的什么地方?

二、探究归纳

1.在画函数的图象时,通过列表,可知我们选取的点是(0,-1)和(2,0),这两点都在坐标轴上,其中点(0,-1)在y轴上,点(2,0)在x轴上,我们把这两个点依次叫做直线与y轴与x轴的交点。

2.求直线y=-2x-3与x轴和y轴的'交点,并画出这条直线。

分析x轴上点的纵坐标是0,y轴上点的横坐标0.由此可求x轴上点的横坐标值和y轴上点的纵坐标值.

解因为x轴上点的纵坐标是0,y轴上点的横坐标0,所以当y=0时,x=-1.5,点(-1.5,0)就是直线与x轴的交点;当x=0时,y=-3,点(0,-3)就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

过点(-1.5,0)和(0,-3)所作的直线就是直线y=-2x-3.

所以一次函数y=kx+b,当x=0时,y=b;当y=0时,.所以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0,b),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

三、实践应用

例1若直线y=-kx+b与直线y=-x平行,且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求直线的表达式。

分析直线y=-kx+b与直线y=-x平行,可求出k的值,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可求出b的值。

解因为直线y=-kx+b与直线y=-x平行,所以k=-1,又因为直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所以b=-2,因此所求的直线的表达式为y=-x-2.

例2求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并求这条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分析求直线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根据x轴、y轴上点的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为0,可求出相应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例题讲解

引入问题:有甲乙两种客车,甲种客车每车能拉30人,乙种客车每车能拉40人,现在有400人要乘车,

1、你有哪些乘车方案?

2、只租8辆车,能否一次把客人都运送走?

问题2;怎样租车

某学校计划在总费用2300元的限额内,利用汽车送234名学生和6名教师集体外出活动,每辆汽车上至少有1名教师。现有甲、乙两种大客车,它们的载客量和租金如表:

甲种客车乙种客车

载客量(单位:人/辆)4530

租金(单位:元/辆)400280

(1)共需租多少辆汽车?

(2)给出最节省费用的租车方案。

分析;

(1)要保证240名师生有车坐

(2)要使每辆汽车上至少要有1名教师

根据(1)可知,汽车总数不能小于____;根据(2)可知,汽车总数不能大于____。综合起来可知汽车总数为_____。

设租用x辆甲种客车,则租车费用y(单位:元)是x的函数,即

y=400x+280(6-x)

化简为:y=120x+1680

讨论:

根据问题中的条件,自变量x的取值应有几种可能?

为使240名师生有车坐,x不能小于____;为使租车费用不超过2300元,X不能超过____。综合起来可知x的取值为____。

在考虑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你能得出几种不同的租车方案?为节省费用应选择其中的哪种方案?试说明理由。

方案一:

4两甲种客车,2两乙种客车

y1=120×4+1680=2160

方案二:

5两甲种客车,1辆乙种客车

2021年八年级下册最新湘教版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

2、 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2、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总结代数法求几何角度,线段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简洁的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与AC重合,点B与点 C重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B=∠C。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 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则其周长为多少?

二、新课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

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

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

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

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 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

问题1:本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

问题2:求∠1是否还有其它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判断下列命题,对的打“√”,错的打“×”。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

b.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内角也为60°( )

2、如图(2),在△ABC中,已知AB=AC,AD为∠BAC的平分线,且∠2=25°,求∠ADB和∠B的度数。

3.P54练习1、2。

四、小结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

五、作业: 1.课本P57第7,9题。

2、补充:如图(3),△ABC是等边三角形,BD、CE是中线,求∠CBD,∠BOE,∠BOC,∠EOD的度数。

初二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

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高次指数的转化,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案例:

我们数学组的观课议课主题:

1、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

2、如何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

1、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是___,如何用语言描述?把上述公式反过来就得到_____,如何用语言描述?

2、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若能,请写出分解过程,若不能,说出为什么?

①-x2+y2②-x2-y2③4-9x2

④(x+y)2-(x-y)2⑤a4-b4

3、试总结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是什么?

4、仿照例4的分析及旁白你能把x3y-xy因式分解吗?

5、试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

师巡回指导,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合作。

生交流热情很高,但把全部问题分析完已用了30分钟。

生展示自学成果。

生1:-x2+y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y+x)(y-x)

生2:-x2+y2=-(x2-y2)=-(x+y)(x-y)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第二种方法提出负号后,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各项要变号。

生3:4-9x2也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2+9x)(2-9x)

生4:不对,应分解为(2+3x)(2-3x),要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

生5:a4-b4可分解为(a2+b2)(a2-b2)

生6:不对,a2-b2还能继续分解为a+b)(a-b)

师:大家争论的很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两个整式的平方的差的形式,另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反思:这节课我备课比较认真,自学提示的设计也动了一番脑筋,为让学生顺利得出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我设计了问题2,为让学生能更容易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我又设计了问题4,自认为,本节课一定会上的非常成功,学生的交流、合作,自学展示一定会很精彩,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练习很少,作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独立完成,反思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我在备课时,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2中的③、④、⑤多数学生刚预习后不能熟练解答,导致在小组交流时,多数学生都在交流这几题该怎样分解,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难点、重点不突出,若能把问题2改为:

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可能效果会更好。

(2)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习题要循序渐进,切莫过于心急,过分追求课堂容量、习题类型全等等,例如在问题2的设计时可写一些简单的,像④、⑤可到练习时再出现,发现问题后再强调、归纳,效果也可能会更好。

我及时调整了自学提示的内容,在另一个班也上了这节课。果然,学生的讨论有了重点,很快(大约10分钟)便合作得出了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练习量大,准确率高,但随之我又发现我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点不能应对自如。例如:师:下面我们把课后练习做一下,话音刚落,大家纷纷拿着本到我面前批改。师:都完了?生:全完了。我很兴奋。来:“我们再做几题试试。”生又开始紧张地练习……下课后,无意间发现竟还有好几个同学课后题没做。原因是预习时不会,上课又没时间,还有几位同学练习题竟然有误,也没改正,原因是上课慌着展示自己,没顾上改……。看来,以后上课不能单听学生的齐答,要发挥组长的职责,注重过关落实。给学生一点机动时间,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释疑,练习不在于多,要注意融会贯通,会举一反三。

2021年八年级下册最新湘教版数学教案 篇12

一、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2节乘法公式的第二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

二、教材分析:

完全平方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乘法运算知识的升华,它是在学生学习整式乘法后,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算式的总结, 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完全平方公式是学生后续学好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的必备知识,它还是配方法的基本模式,为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完全平方公式属于代数学的基础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研究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公式的发现与验证为学生体验规律探索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模式,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代数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很有帮助。使学生了解到完全平方公式是有力的数学工具。

重点:掌握完全平方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即对公式中字母a、b的理解与正确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感受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

(3)通过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及分析结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4) 体验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简化运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学情分析与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节课就是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式的乘法运算及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开展的,具备了初步的总结归纳能力。另外,14岁的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创造欲、表现欲,所以只有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内容才较易掌握。但八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差异,逻辑推理能力也有待于提高,而且易粗心马虎,这都是本节课要注意的问题。

学法: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合作交流

总结反思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

教法:以启发引导式为主要教学方式,在引导探究、归纳总结、典例精析、合作交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处于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

五、教学过程(略)

六、教学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在精心设置教学环节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教师通过情境引入、提供问题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学生解决问题要以独立思考为主,当遇到困难时学会求助交流,教师也要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让学生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学生的想法或结论给予鼓励评价。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