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里是美丽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第18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优秀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 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进而使学生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近代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哪两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它们的理论和标志是什么?
比较项目 时间 理论 标志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牛顿力学 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电磁学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
教师导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它对于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催化剂”、标志各是什么?
2.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基因工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3.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哪些特点?
4.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怎样的正面影响?
5.对于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
(课件演示相关图表,辅导学生阅读和解答,教师讲评,分层解析、归纳概括)
讲授新课: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催化剂”、标志各是什么?
a.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b.“催化剂”(社会保证):
①二战期间军事科技发展,战后军事科技迅速转化为民用科技
②相对论等科学理论迅速发展和重大突破
③科学技术社会化
c. 标志: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基因工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a.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社会。
b.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克隆技术。
3.你认为对于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讨论后,教师归纳
a.“克隆”是什么意思?
克隆是英文 clone的音译,科学家把人工诱导生物无性繁殖的过程叫克隆。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如: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
b.怎样对待克隆技术?
我国应当掌握克隆技术,也应当有所限制。因为克隆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生命发生、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人类可以运用这种技术繁殖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以使其物种不致绝灭,也可以运用该技术繁殖供实验用的各种动物,还可以利用克隆技术复制出人类器官,以替换人类自身残废、缺失或功能不全的器官。但从社会角度看,克隆技术一旦应用于人类,无疑将是一场灾难。首先在该项技术实验阶段必将产生大量失败的“产品”,而这是对克隆人生存权利的侵犯和践踏。其次,克隆人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他们与母体的辈份关系、与其他人的亲缘关系,以及由于自身的特殊,他们是否会形成一个新的种族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伦理关系的紊乱等。因此,我们应当制订法律或相应的规定来限制这项技术的使用范围。
航天技术
激光技术 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绵羊“多利”羊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哪些特点?
a.速度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以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缩短为例:19世纪需要50年,一战前需要30年,二战后需要7年,70年代后只要3至5年。
b.范围广——科技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和新材料以及火箭技术→空间开发→海洋开发和生物工程→计算机更新换代。
c.影响大——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20世纪初,科技进步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80%。
2.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怎样的正面影响?
可组织学生举例说明新科技对自己学习、生活乃至衣、食、住、行的改变,然后从微观转向宏观进行总结
a.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
b.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信息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导致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出现,“技术密集型”企业迅速崛起。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大大超过“劳动密集型”企业,体力劳动者减少而脑力劳动者增加了。
c.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世界各国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除了欧洲有“尤里卡计划”外,还有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及中国的“863计划”等。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比较内容
第一次
(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
第二次
(电力革命)
第三次
(新的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完成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末20初
正在进行
主要发明珍妮机,蒸汽机,火车机车、汽船内燃机、汽车、电灯、飞机、汽艇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克隆)取得重大突破
标志性发明
蒸汽机的改良
电力的广泛使用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德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实质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
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垄断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进入的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网络信息时代
交通工具
汽船(轮船)、火车
电车、汽车、飞艇、飞机
宇宙飞船
动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机(煤炭)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
核能
共同影响
1.改进了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3.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不断调整;4.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形成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格局,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并形成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5.影响了世界工业布局,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思考、启示1.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扩展,都要依靠科学技术,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4.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5.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必须实行改革,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 …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积极迅速发展,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掠夺原材料和市场,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发动***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一方面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是中国逐渐陷入资本主义市场。思想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如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加紧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国再次成为被掠夺的重要目标。列强通过一系列侵略活动,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思想上有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为学习制度,如严复、资产阶级维新派。使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从整体上看,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发展民族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抓住机遇,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有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总之,我国应积极参与竞争,趋利避害。
启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
我国的对策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扩大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1、兴起时间: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后)2、主要标志: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3、核心技术:计算机4、开始国家:美国二。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的原因1.二战后,军用技术转为民用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自然科学理论迅速发展并取得突破3.科学技术社会化,成为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社会保证。4.国家是科学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特点1.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速度加快;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3.科技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2: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3. 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4. 改变社会生活结构,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思考:三次技术革命对人类产生什么共同影响?1.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2.推动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三百年里,中国曾丧失了三次发展的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 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请思考,并回答:1)三次科技革命发生时,中国社会处于什么状态?(6分)第一次,中国正处于清朝统治前期第二次,中国正处于***战争时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第三次,中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②每一次之所以丧失发展机遇的原因各是什么?(6分)1)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文字狱盛行,闭关锁国,无从受益;(2)第二次时,虽有洋务运动,但清政府已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更加反动和腐朽,半殖民地化的现实,使中国无力受益。(3)第三次时,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后,自力更生,缩短了与先进国家差距,但受冷战的影响和国内左倾思想的干扰,没能很快地实现现代化。★★我们如何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挑战?从国家发展角度: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为科技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②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重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④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从个人角度: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勇于开拓,才能适应经济知识时代的挑战。②从身边做起,把握全球化发展机遇,积极投身到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贡献。
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学生应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背景和情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对世界经济结构及国际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学生还应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学会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畅谈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以强化学生对科技革命的感受和体会,或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让学生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气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这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技术群。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诸多领域。第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如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三,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了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如生物工程这一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兴起。第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进步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第四,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对中国而言,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整理有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影响等方面的文字、数据、图片资料,制成幻灯片,以备学生分析、思考、体会之用。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准备:查找、了解有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科技成果,结合自身体会形成自己的感受,做好发言、交流的准备。
--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计算机网络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学生听讲并回答:什么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克隆技术。
学生回答,并就自己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了解自由发言。内容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如通讯手段的变化、交通运输的变化、家用电器的变化、饮食衣着等方面的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互联网技术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影响,或对网络技术发展的了解。还可以推荐几名代表演示互联网给自己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师和其他学生还可即兴补充。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或收集的资料介绍克隆技术。
②学生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③学生展开讨论,形成正确观点,即:在科技发展中应当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
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思考,体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①认识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涉及多种领域,显示出技术群的特点。
②从中得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的结论。
③体会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各领域的相互交叉、渗透。
④悟出科技进步已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学生通过分析、体会材料和讨论,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产生的重大影响。
通过了解各国制定的高科技发展计划,加深由于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而许多国家大力发展科技的印象。
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本课学习。
方案一:“很多同学都看过科幻影片《黑客帝国》、《魔鬼复制人》,你可曾想到,这两部电影涉及的正是当今方兴未艾的两大高新技术,分别是──?”(待学生回答后进入正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诞生并迅速发展的。
方案二:“当今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使人类社会的面貌日新月异。”有人曾戏言:“马克思没有坐过飞机,列宁没有看过电视,毛泽东没有用过手机。”的确,与生活在50多年前的人们相比,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状况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一切变化就是由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
介绍二战期间军事科技的发展,如美国为计算炮弹弹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利用原子能技术研制了***并用于实践,德国人制造液体燃料火箭用于空袭英国。战后,这些军事技术转为民用并迅猛发展,形成了风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由此可见,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何时?你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你比较熟悉、体会较深的是哪些技术?
在这一系列科技成果中,大家比较熟悉、感受较深的首推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这一技术的感受。
除了互联网技术之外,生物工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型跨学科技术。
简要介绍生物工程技术的特点,引申到克隆技术。
提问:
①你对克隆技术有哪些了解?
②你认为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是否应该克隆人呢?
③科技的高度发达,给人类带来了种种便利,但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对此你有哪些了解?你认为在科技发展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将有关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文字材料、图片、数据分类展示:
①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的科学技术分类设计成表格,连同有关的一些图片提供给学生。
②将三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中蒸汽机、电动机、原子能、移动电话、激光、电子计算机等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数据和相关图片提供给学生。
③介绍生物工程技术兴起的情况及其综合性特点。
④将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数据提供给学生。
援引相关史实和数据对教材内容适当拓展。
向学生提供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达国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的数据,“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大大超过“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情况,以及相应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比例变化的数据。
除“尤里卡计划”外,还可向学生介绍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及中国的“863计划”。
背景资料
网站
当代世界科技
论现代科技革命与世界文明中心转移
;sid=363
参考文献
1.三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蒸汽机从研制到18世纪定型投产用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xx年内就投入应用,从发现雷达原理到制造出雷达用了xx年,原子能的利用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晶体管4年,移动电话4年,激光从发现到应用不足2年。此外,据美国国会有关报告统计,战后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到今天已有40%过时了,电子领域中已有50%过时了。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的30年中已进入第五代,而微型计算机诞生后几乎每隔两年甚至半年就换代一次。
2.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
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期间是1.7%,而在1950~1972年高达6.1%。1953~1973年的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 8xx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的总和。其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起初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到80%。
3.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还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自然科学不仅开始成为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有机统一体,而且由单一技术发展为高科技群,主导技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大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兴起,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其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使各门科学之间的间隙得以弥补。由于物质世界的复杂性,随着认识的深化,单一学科的发展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各门科学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如果说前两次科技革命实现了各学科内部综合的话,那么新科技革命则是对各学科进行综合,使自然科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最近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变化呈现了新的动向。首先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方面比重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农业的比重下降。其次工业结构中发生新旧工业的分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逐步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小型化的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如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半导体、宇航、激光、人工合成材料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迅猛发展,钢铁、采矿、纺织等传统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下降。
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内部的白领工人(以脑力劳动为主)人数开始超过蓝领工人(以体力劳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