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优秀4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有了解过故事赏析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浣溪沙【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浣 溪 沙 篇1

阅读理解答题的第一步是通读全文,把握主旨。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即文章的构建)。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浣溪沙洞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浣溪沙洞庭》阅读题:

1、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项(5分)

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 ,白鱼双尾玉刀明” 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2. 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 分)

《浣溪沙洞庭》参考答案:

1、CD

2、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浣 溪 沙 篇2

教学建议

一、《汉江临眺》教材分析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在去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临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眺”,有一个本子作“泛”,即泛舟汉江。从诗中所写景物来看不应是泛舟时所见,故应以“汉江临眺”为准。

汉水源于陕西宁强,流经襄阳东南折至汉阳汇入长江。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开头第一、二句总写汉江形势。汉江处于古代楚国境内,既与三湘之水汇合,又与来自荆门的众多河流连接,所以水势浩瀚。中间两联写作者纵目所见。其中第三、四句写汉江水流汹涌,似向天地之外奔流而去,远山由于被江面蒸腾的水气所笼罩,所以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第五、六句写襄阳一带的城郭楼阁,远远望去似乎飘浮在前面的江面上,翻滚起伏的波澜好像撼动得远处的天空也忽上忽下的。这两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苏轼曾评议他的诗和画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古人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可引导学生依据诗句想像并描述诗中所展现的富有动感的画面。

结尾两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中的山翁原指晋朝人山简。山简是“竹林七贤”中山涛的儿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据《晋书·山简传》记载:山简性嗜酒,在襄阳“优游卒岁,唯酒是歌”,当时有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此诗中的山翁借指的到底是谁,有两种说法:一是指襄阳地方长官。王维说:襄阳风景极好,自己愿意留下来与地方官同饮;一是诗人自指。是说襄阳这样好的风景,正是留给自己来饮酒赏景的。解作诗人自喻较能贴切地表达诗人对汉江风景的赞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味两种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

全诗集中笔力在写水,写汉水所处的地势是接三湘,连九派;写汉江水域辽阔,波澜起伏,江流直下。可以说是句句不离水,“山色有无中”是山的实景,但也还是由于汉江水气遮挡的结果,所以,水的形象使这首诗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作为律诗,不但每一联的对仗都十分工整,而且诗人还非常重视炼字,像“接”与“通”,“外”与“中”,“浮”与“动”,都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感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浣溪沙》教材分析

北宋初年词的创作主要承袭五代遗风,多为宴席间娱宾遣兴而作。所以要求协律,宜于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从内容看多是吟风雪咏花草,写离别道相思之作;在艺术上则以委婉浓丽为主导风格。

晏殊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其《珠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浣溪沙》词分上下两片,每片三句。主要写作者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它的好处在于摆脱了代歌女立言的代言体,直接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地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作者看见“夕阳西下”想到了岁月在不断地流逝。时间是不能倒流的。在这里,作者向我们倾诉的是他所感到的生活的空虚、无聊,同时也有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下片进一步写这种生活感受。时间永不停滞,春花纷纷凋谢,燕子又回来寻找旧巢。对春花落地感到无可奈何,燕子年年归来也不觉新奇。这一切都取决于自然规律,是人力难以支配的,而人只能在花开花落、燕去燕来中逐渐衰老,想到此他只有独自一人在小园花径间不断地徘徊。在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所以做到了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也深受后人的赞赏。

对于词人的心态及词中的情感,中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应多引导他们去分析作者对岁月的爱惜和对生命的珍视,并启发他们鉴赏这首词在语句和对仗上的艺术技巧。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材分析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聊且要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这就在大幅度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算差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关怀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晏殊的《浣溪沙》格调截然不同。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对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在创立自己的风格。

学习中可引导学生比较晏殊《浣溪沙》与苏轼这首《江城子》在题材、思想感情、艺术形象、语言格调诸方面的不同。

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分析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场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八百里炙;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事,这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它说明已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

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此句内涵丰富,可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有意地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可以让学生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辛弃疾作词多用典故,他的用典不只贴切,且寓意丰富,应适当讲解“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的意义。

五、《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材分析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脁楼是南齐诗人谢脁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诗的开头两句起得突兀,他说:“以前的日子弃我而去已不能挽留,现在的日子只能使我心中充满烦恼忧愁”,开门见山地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诗并没有延续着写烦说忧,下面六句是第二层,诗人笔锋一转展现出另一番天地。三、四句写秋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正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五、六句写酣饮后的思想情绪。这两句涉及的历史典故比较多,应适当地讲解清楚。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脁,唐代时期,为把谢脁和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脁为小谢。谢脁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脁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想到这里,诗人的情感越发激动、高昂,于是就发出了七、八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呼喊。他们都胸怀壮志豪情,要高飞远翥到天上去摘取明月。当然,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要求解除烦忧,追寻自由的幻想,这在现实世界中是做不到的。最终他还是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来了!所以,作者笔锋一转,进入了第三层。第九、十句用了一个比喻,说道: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一样,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了,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更引发了内心的愁苦、愤懑。结尾两句是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就只有等待有一天能够抽簪散发驾着一叶小舟驶向远方了。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然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像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揽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讲解这首诗应弄清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产生的特定背景,如天宝初年李白之被谗毁,天宝末年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嫉贤妒能以及朝政之黑暗、腐朽等。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与“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不同艺术效果。以及“水”“愁”两字重叠出现的修辞技巧。

六、教学建议

反复朗读并背诵,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词中蕴涵的情感,与同一 时代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比较,这是欣赏古诗词惯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 中可以注意引导 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入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背诵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能力。

2.了解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柏和词的两大流派。

3.分析品味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词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语言。

3.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2.讨论一质疑一点拨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语言的感悟。

3.引申一比较法。通过引申比较,体会诗人、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词的两大流派的艺术特点。

媒体设计

1.录音机、范读带。(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

关诗词等。)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到了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代文人另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使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解说:这段激情澎湃的导语 ,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识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

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时仗。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

王维的《汉江临眺》就是五言律诗,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属于古体诗。

2.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三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词贵有意境,词人又各具自己的风格。清代张蜒将宋词大致归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本课晏殊的《浣溪沙》是婉约词代表作,苏轼的《江城子》和辛弃疾的《破阵子》则被称为典型的豪放词。

三、研习课文

1.结合注释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填文学常识表。

作品

作者

体例

出处

《汉江临眺》

王维

五律

《王右丞集》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古体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浣溪沙》

晏殊

《珠玉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东坡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稼轩长短句》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1)学生先默读这五首诗词,找出自己没有把握读准的字,用铅笔画出来。

(2)播放朗读带,学生为生字难词注音。

(3)出示投影片,强调下列字音、字形。

塞(sài) 邑(yì) 浦(pǔ) 襄(xiāng)

眺(tiǎo) 朓(tiǎo) 饯(jiàn)

扁(piān) 晏(yàn) 擎(qíng) 骑(jì)

鬓(bìn) 挽(wǎn)

3.再放朗读带,学生跟着小声读,读通读顺诗词。

4.教师范读,读出诗词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5.抽生朗读,纠正节奏、停顿等方面的缺陷。

6.串讲诗词大意,提示作者思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词内容,为背诵做准备。

7.学生背诵诗词。

(解说:本课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每首诗词的基本思路后,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复诵读,熟悉作品,背诵诗词,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做准备。)

四、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诗词。

2.以《汉江临眺》的内容为依据,运用丰富的想像,画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集体背诵《汉江临眺》和《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研习《汉江临眺》

1.抽生背诵该诗。

2.抽生以此诗为例,说说五言律诗的基本特征。

明确:

(1)句数字数: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

(2)四联:每两句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3)押韵:偶句押韵,韵脚为:通、中、空、翁。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本诗首句不押韵。

(4)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和“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都是严格的对偶句。首联和尾联则不作要求。

(5)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此步骤视学生接受能力而确定讲与不讲。)

3.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象,并弄清它们分别指什么。

明确:

楚塞:古代楚国的地界。

荆门:湖北宜昌附近的荆门山。

三湘:湘水、漓水、蒸水、潇水的交汇处。因湘水与漓水并称漓湘,与蒸水并称蒸湘、与潇

水并称潇湘而得名。

九派:指在汉阳附近流人长江的各条河流。

郡邑:州郡城镇,指湖北襄阳。

襄阳:晋人山简(即“山翁”)任征南将军镇守过的地方。

4.学生拿出自己画的山水画《汉江临眺》,分析诗中画意。

(1)让学生自告奋勇,将自己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至大屏幕,并说明自己的作画意图,分析诗画的关系,指出自己作品中的亮点。

(2)几个学生展示与说明之后,全班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每幅作品的优缺点。

5.结合学生作品,理性分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

(1)分析“诗中有画”的景物层次:

明确:本诗犹如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其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绘出了画面的背景、远景、近景和全景。

(2)用具体的语言描绘画中美景。

明确:

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的汉江水人荆门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近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仿佛眼前的城郭也在水面上缓缓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仿佛远方的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全景:襄阳城静静卧在三湘九派之间,仿佛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在这怡人美景之中,两位谈笑风生、呼酒买醉的朋友自得其乐。

(3)思考王维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融画人诗,以诗写画。

明确:

第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结构上吸取了绘画技法,善于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

第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色彩的运用上吸取了绘画的长处,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而又适当地把情绪、意境融于画中,利用光影的巧妙编织,使画面流光溢彩,更具立体感。

第三,王维的山水诗在遣词造句上,善于推敲琢磨,选择最传神的词汇将深远无穷的画意寓于简易闲淡的山水之中。如“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全动起来了。

第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充满了动态,而意境却异常幽静。这种画面与意境的张力也是王维诗的一个独特之处。

(解说:关于王维诗的研习,着重在欣赏画面美和分析为什么美两个方面。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点拨,而不宜死板地讲解。)

6.课堂训练。

试对王维其他山水田园诗进行赏析。(用幻灯片打出下面四首小诗,学生可任选一首进行赏析。)

一: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泉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

栾家瀨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三: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四: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说:课堂上的延伸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但要注意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求不能过高。)

三、研习《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1.过渡。

读王维的诗,仿佛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铺展在我们眼前,带给我们无尽的享受;而读李白的诗,我们同样会陶醉其中。

先找两个同学就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听完朗读后,请学生先自己谈谈这首诗为什么会令人陶醉。(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尽量给予肯定。)

3.分析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读这首诗,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新鸳鸯蝴蝶梦》的旋律便仿佛萦绕在耳边。(大家有同感,放歌曲。)

这一方面是由于李白的诗句直接被化用为歌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李白诗本身的句式就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

诗歌开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陡其壁立,直抒郁结。这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说“乱我心”,又说“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如歌曲中的高低强弱,急缓转折,以强烈的节奏感冲击着读者的听觉。

接下来又一连用了十个整齐的七字句,语言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其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更像是为歌曲量身定做,一种音乐的旋律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而腾挪跌宕,跳跃不已。那么,如果说王维诗是“诗中有画”,李白诗就是“诗中有乐”。

4.研习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归纳点拨。)

明确:

李白的诗之所以能像优美的乐曲一样激荡人心,让人久久劝忘,除了他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热情奔放的语言、磅礴健举的气势(这些学生应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了解,可略而不讲)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思想情感在诗中急剧转化,恣肆汪洋,带给了我们冲浪的感觉,也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诗歌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从九霄跌人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将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急速变化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5.补充李白的坎坷人生经历及其豪放不羁的性格成因。

(解说:赏析李白的诗,必须从其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入手,才能理解其飘逸豪放、汪洋恣肆的诗风。)

四、布置作业

1.以本节内容为例,阐述文学(诗歌)与绘画、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

2.阅读欣赏李白诗《行路难》(其一)和《将进酒》。

(解说:作业 设置较难,对尖子生有活跃思维、扩展眼界的作用;对中等以下学生要求可适当放宽。)

第三课时

一、抽生背诵《浣溪沙》《破阵子》和《江城子》

二、研习晏殊词《浣溪沙》

1.学生反复诵读,体味词中意蕴。

2.学生分组讨论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词中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该如何理解。

3.学生回答、辩论、领悟。

4.教师点拔。

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

明确: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不觉感到一丝惆怅。

(3)“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人生旅途中,在惋惜、欣慰,惆怅之余,我们是否应像词人一样独自沉思一番,反省一番,憧憬一番呢?

(解说:讲解这首词,应着重从两点入手,一是词中蕴涵的人生哲理,二是其委婉、含蓄的风格。)

5.归纳词风,过渡到《江城子》。

三、研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5.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解说: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四、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解说:训练1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做到;训练2只要求有能力有兴趣者完成即可。)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象、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六、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浣 溪 沙 篇3

在语文考试中,古诗文阅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提高古诗词的阅读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和练习。这篇苏轼《浣溪沙》阅读答案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发挥想象,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所展现的画面。(2分)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苏轼《浣溪沙》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6.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评分意见:景物全1分,适当合理想象,语言优美1分。

7.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评分意见:意思对即可,不必苛求字字对应。

浣 溪 沙 篇4

教学建议

一、《汉江临眺》教材分析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在去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临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眺”,有一个本子作“泛”,即泛舟汉江。从诗中所写景物来看不应是泛舟时所见,故应以“汉江临眺”为准。

汉水源于陕西宁强,流经襄阳东南折至汉阳汇入长江。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开头第一、二句总写汉江形势。汉江处于古代楚国境内,既与三湘之水汇合,又与来自荆门的众多河流连接,所以水势浩瀚。中间两联写作者纵目所见。其中第三、四句写汉江水流汹涌,似向天地之外奔流而去,远山由于被江面蒸腾的水气所笼罩,所以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第五、六句写襄阳一带的城郭楼阁,远远望去似乎飘浮在前面的江面上,翻滚起伏的波澜好像撼动得远处的天空也忽上忽下的。这两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苏轼曾评议他的诗和画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古人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可引导学生依据诗句想像并描述诗中所展现的富有动感的画面。

结尾两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中的山翁原指晋朝人山简。山简是“竹林七贤”中山涛的儿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据《晋书·山简传》记载:山简性嗜酒,在襄阳“优游卒岁,唯酒是歌”,当时有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此诗中的山翁借指的到底是谁,有两种说法:一是指襄阳地方长官。王维说:襄阳风景极好,自己愿意留下来与地方官同饮;一是诗人自指。是说襄阳这样好的风景,正是留给自己来饮酒赏景的。解作诗人自喻较能贴切地表达诗人对汉江风景的赞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味两种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

全诗集中笔力在写水,写汉水所处的地势是接三湘,连九派;写汉江水域辽阔,波澜起伏,江流直下。可以说是句句不离水,“山色有无中”是山的实景,但也还是由于汉江水气遮挡的结果,所以,水的形象使这首诗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作为律诗,不但每一联的对仗都十分工整,而且诗人还非常重视炼字,像“接”与“通”,“外”与“中”,“浮”与“动”,都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感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浣溪沙》教材分析

北宋初年词的创作主要承袭五代遗风,多为宴席间娱宾遣兴而作。所以要求协律,宜于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从内容看多是吟风雪咏花草,写离别道相思之作;在艺术上则以委婉浓丽为主导风格。

晏殊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其《珠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浣溪沙》词分上下两片,每片三句。主要写作者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它的好处在于摆脱了代歌女立言的代言体,直接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地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作者看见“夕阳西下”想到了岁月在不断地流逝。时间是不能倒流的。在这里,作者向我们倾诉的是他所感到的生活的空虚、无聊,同时也有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下片进一步写这种生活感受。时间永不停滞,春花纷纷凋谢,燕子又回来寻找旧巢。对春花落地感到无可奈何,燕子年年归来也不觉新奇。这一切都取决于自然规律,是人力难以支配的,而人只能在花开花落、燕去燕来中逐渐衰老,想到此他只有独自一人在小园花径间不断地徘徊。在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所以做到了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也深受后人的赞赏。

对于词人的心态及词中的情感,中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应多引导他们去分析作者对岁月的爱惜和对生命的珍视,并启发他们鉴赏这首词在语句和对仗上的艺术技巧。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材分析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聊且要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这就在大幅度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算差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关怀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晏殊的《浣溪沙》格调截然不同。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对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在创立自己的风格。

学习中可引导学生比较晏殊《浣溪沙》与苏轼这首《江城子》在题材、思想感情、艺术形象、语言格调诸方面的不同。

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分析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场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八百里炙;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事,这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它说明已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

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此句内涵丰富,可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有意地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可以让学生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辛弃疾作词多用典故,他的用典不只贴切,且寓意丰富,应适当讲解“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的意义。

五、《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材分析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脁楼是南齐诗人谢脁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诗的开头两句起得突兀,他说:“以前的日子弃我而去已不能挽留,现在的日子只能使我心中充满烦恼忧愁”,开门见山地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诗并没有延续着写烦说忧,下面六句是第二层,诗人笔锋一转展现出另一番天地。三、四句写秋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正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五、六句写酣饮后的思想情绪。这两句涉及的历史典故比较多,应适当地讲解清楚。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脁,唐代时期,为把谢脁和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脁为小谢。谢脁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脁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想到这里,诗人的情感越发激动、高昂,于是就发出了七、八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呼喊。他们都胸怀壮志豪情,要高飞远翥到天上去摘取明月。当然,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要求解除烦忧,追寻自由的幻想,这在现实世界中是做不到的。最终他还是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来了!所以,作者笔锋一转,进入了第三层。第九、十句用了一个比喻,说道: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一样,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了,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更引发了内心的愁苦、愤懑。结尾两句是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就只有等待有一天能够抽簪散发驾着一叶小舟驶向远方了。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然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像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揽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讲解这首诗应弄清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产生的特定背景,如天宝初年李白之被谗毁,天宝末年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嫉贤妒能以及朝政之黑暗、腐朽等。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与“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不同艺术效果。以及“水”“愁”两字重叠出现的修辞技巧。

六、教学建议

反复朗读并背诵,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词中蕴涵的情感,与同一 时代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比较,这是欣赏古诗词惯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 中可以注意引导 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入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背诵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能力。

2.了解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柏和词的两大流派。

3.分析品味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词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语言。

3.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2.讨论一质疑一点拨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语言的感悟。

3.引申一比较法。通过引申比较,体会诗人、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词的两大流派的艺术特点。

媒体设计

1.录音机、范读带。(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

关诗词等。)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到了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代文人另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使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解说:这段激情澎湃的导语 ,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识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

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时仗。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

王维的《汉江临眺》就是五言律诗,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属于古体诗。

2.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三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词贵有意境,词人又各具自己的风格。清代张蜒将宋词大致归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本课晏殊的《浣溪沙》是婉约词代表作,苏轼的《江城子》和辛弃疾的《破阵子》则被称为典型的豪放词。

三、研习课文

1.结合注释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填文学常识表。

作品

作者

体例

出处

《汉江临眺》

王维

五律

《王右丞集》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古体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浣溪沙》

晏殊

《珠玉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东坡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稼轩长短句》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1)学生先默读这五首诗词,找出自己没有把握读准的字,用铅笔画出来。

(2)播放朗读带,学生为生字难词注音。

(3)出示投影片,强调下列字音、字形。

塞(sài) 邑(yì) 浦(pǔ) 襄(xiāng)

眺(tiǎo) 朓(tiǎo) 饯(jiàn)

扁(piān) 晏(yàn) 擎(qíng) 骑(jì)

鬓(bìn) 挽(wǎn)

3.再放朗读带,学生跟着小声读,读通读顺诗词。

4.教师范读,读出诗词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5.抽生朗读,纠正节奏、停顿等方面的缺陷。

6.串讲诗词大意,提示作者思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词内容,为背诵做准备。

7.学生背诵诗词。

(解说:本课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每首诗词的基本思路后,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复诵读,熟悉作品,背诵诗词,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做准备。)

四、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诗词。

2.以《汉江临眺》的内容为依据,运用丰富的想像,画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集体背诵《汉江临眺》和《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研习《汉江临眺》

1.抽生背诵该诗。

2.抽生以此诗为例,说说五言律诗的基本特征。

明确:

(1)句数字数: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

(2)四联:每两句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3)押韵:偶句押韵,韵脚为:通、中、空、翁。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本诗首句不押韵。

(4)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和“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都是严格的对偶句。首联和尾联则不作要求。

(5)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此步骤视学生接受能力而确定讲与不讲。)

3.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象,并弄清它们分别指什么。

明确:

楚塞:古代楚国的地界。

荆门:湖北宜昌附近的荆门山。

三湘:湘水、漓水、蒸水、潇水的交汇处。因湘水与漓水并称漓湘,与蒸水并称蒸湘、与潇

水并称潇湘而得名。

九派:指在汉阳附近流人长江的各条河流。

郡邑:州郡城镇,指湖北襄阳。

襄阳:晋人山简(即“山翁”)任征南将军镇守过的地方。

4.学生拿出自己画的山水画《汉江临眺》,分析诗中画意。

(1)让学生自告奋勇,将自己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至大屏幕,并说明自己的作画意图,分析诗画的关系,指出自己作品中的亮点。

(2)几个学生展示与说明之后,全班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每幅作品的优缺点。

5.结合学生作品,理性分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

(1)分析“诗中有画”的景物层次:

明确:本诗犹如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其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绘出了画面的背景、远景、近景和全景。

(2)用具体的语言描绘画中美景。

明确:

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的汉江水人荆门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近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仿佛眼前的城郭也在水面上缓缓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仿佛远方的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全景:襄阳城静静卧在三湘九派之间,仿佛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在这怡人美景之中,两位谈笑风生、呼酒买醉的朋友自得其乐。

(3)思考王维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融画人诗,以诗写画。

明确:

第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结构上吸取了绘画技法,善于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

第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色彩的运用上吸取了绘画的长处,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而又适当地把情绪、意境融于画中,利用光影的巧妙编织,使画面流光溢彩,更具立体感。

第三,王维的山水诗在遣词造句上,善于推敲琢磨,选择最传神的词汇将深远无穷的画意寓于简易闲淡的山水之中。如“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全动起来了。

第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充满了动态,而意境却异常幽静。这种画面与意境的张力也是王维诗的一个独特之处。

(解说:关于王维诗的研习,着重在欣赏画面美和分析为什么美两个方面。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点拨,而不宜死板地讲解。)

6.课堂训练。

试对王维其他山水田园诗进行赏析。(用幻灯片打出下面四首小诗,学生可任选一首进行赏析。)

一: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泉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

栾家瀨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三: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四: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说:课堂上的延伸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但要注意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求不能过高。)

三、研习《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1.过渡。

读王维的诗,仿佛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铺展在我们眼前,带给我们无尽的享受;而读李白的诗,我们同样会陶醉其中。

先找两个同学就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听完朗读后,请学生先自己谈谈这首诗为什么会令人陶醉。(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尽量给予肯定。)

3.分析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读这首诗,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新鸳鸯蝴蝶梦》的旋律便仿佛萦绕在耳边。(大家有同感,放歌曲。)

这一方面是由于李白的诗句直接被化用为歌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李白诗本身的句式就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

诗歌开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陡其壁立,直抒郁结。这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说“乱我心”,又说“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如歌曲中的高低强弱,急缓转折,以强烈的节奏感冲击着读者的听觉。

接下来又一连用了十个整齐的七字句,语言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其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更像是为歌曲量身定做,一种音乐的旋律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而腾挪跌宕,跳跃不已。那么,如果说王维诗是“诗中有画”,李白诗就是“诗中有乐”。

4.研习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归纳点拨。)

明确:

李白的诗之所以能像优美的乐曲一样激荡人心,让人久久劝忘,除了他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热情奔放的语言、磅礴健举的气势(这些学生应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了解,可略而不讲)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思想情感在诗中急剧转化,恣肆汪洋,带给了我们冲浪的感觉,也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诗歌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从九霄跌人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将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急速变化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5.补充李白的坎坷人生经历及其豪放不羁的性格成因。

(解说:赏析李白的诗,必须从其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入手,才能理解其飘逸豪放、汪洋恣肆的诗风。)

四、布置作业

1.以本节内容为例,阐述文学(诗歌)与绘画、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

2.阅读欣赏李白诗《行路难》(其一)和《将进酒》。

(解说:作业 设置较难,对尖子生有活跃思维、扩展眼界的作用;对中等以下学生要求可适当放宽。)

第三课时

一、抽生背诵《浣溪沙》《破阵子》和《江城子》

二、研习晏殊词《浣溪沙》

1.学生反复诵读,体味词中意蕴。

2.学生分组讨论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词中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该如何理解。

3.学生回答、辩论、领悟。

4.教师点拔。

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

明确: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不觉感到一丝惆怅。

(3)“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人生旅途中,在惋惜、欣慰,惆怅之余,我们是否应像词人一样独自沉思一番,反省一番,憧憬一番呢?

(解说:讲解这首词,应着重从两点入手,一是词中蕴涵的人生哲理,二是其委婉、含蓄的风格。)

5.归纳词风,过渡到《江城子》。

三、研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5.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解说: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四、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解说:训练1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做到;训练2只要求有能力有兴趣者完成即可。)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象、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六、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