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避免不了阅读课文,阅读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课文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从整体到局部的多方面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把握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本文段首中心句的作用,学习作者文心周密,层次清晰的说明结构。
3.领会园林设计者和建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趣,理解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激发学生对园林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并条理清晰地突出特征的写作思路。
2. 领会园林设计者和建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趣,激发学生对园林文化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苏州园林文化寻访微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说园林:由学生假期文化寻访说起,播放吴昱林微课。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从学生视角去看苏州园林,迅速拉近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也有一篇文章来写他眼中的苏州园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位大家的眼中,苏州园林是怎样的。
二、自主学习读园林(一读明特征,二读知结构)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
苏州园林具有怎样重要的地位?(明确: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作者看来,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作者认为,苏州园林是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的?(四个“讲究”)
2.跳读课文,抓住关键信息缩写课文。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在整体上讲究亭台轩榭的自然之趣,讲究假山池沼的自然之美,讲究花草树木映衬的图画美,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美。他们还在细节上注重每个角落的图画美,注重门窗的图案美,颜色搭配上的闲适美。
方法总结:抓住第二段中的四个讲究和3-9段中每段中的总起句,基本上就可以抓住全文的主要脉络。
明确《苏州园林》在结构上的特点:总分结构。先总写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然后从四个主要方面和三个细节上说明特点。
三、合作学习品园林之美
问题一:作者说,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问题:
你们可以从苏州园林中找到几幅画?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图或者哪几幅图?
这些图画的美有不同之处?用一个词语准确概括出来(可以是文中的词语,也可自己概括)。
示例:亭台轩榭图——自然之美
假山池沼图——灵动之美(变化之美)
花草树木图——活力之美
花墙廊子图——层次之美
阶旁墙上图——图画之美
门窗——图案之美(简朴精细之美)
色彩——安闲之美
共同之处:以江南的自然为模范。体现了自然灵动之美,小巧精致之美,朴素安适之美。
问题二:小学里大家学过《故宫博物院》,很多同学也游览过北京的颐和园。你觉得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和苏州园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故宫博物院:规模宏大,对称结构,红墙金瓦,色彩浓艳。皇家威严。
颐和园:规模宏大,建筑、山、湖都是巨制
四、探究发现悟园林
1.赞园?赞人?
作者从一个鉴赏者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他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吗?
——对园林设计者和匠师的赞叹。
从哪里看出来的?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他们唯愿游览者……”
“……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月里,胸中有丘壑……”
2.何人?何缘?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究竟是什么人,你们好奇吗?我们一起来看两则材料。
材料一:
沧浪亭,初建于北宋中期杰出的爱国者和文学家苏舜钦之手。苏舜钦状貌魁伟,慷慨有大志,欧阳修认为他有宰辅之才。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因此深为朝内保守派所忌,后遭弹劾,削职为民,闲居苏州。于是买水石作亭,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命名为“沧浪亭”,为读书会友之所,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一时豪俊,多从之游,诗文名满天下,被誉为开有宋一代诗风者。
材料二:
拙政园是嘉靖时的御史王献臣和挚友文徵明共同设计营构的。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为人疏朗峻洁,博学能诗文。为官古直,不阿法,敢于抗中贵,时有“奇士”之称。因受东厂特务的诬陷连遭贬谪,愤而弃官回归故乡苏州。
文徵明是诗文、书、画“三绝”的巨匠。自明中叶到清代,文徵明成为文人画家普遍敬仰的宗师。他的书法清劲秀美,洒脱而有韵度,工行草书,尤精小楷。诗歌风格清新妍雅,有《甫田集》,收其700余首古、今体诗。文徵明不仅才艺冠代,而且人品峻洁。他和王献臣志趣相投,绘制了拙政园31景图,每个景点都配有诗一首,并亲撰了《王氏拙政园记》一文。
小结:中国古代没有专职的造园师,苏州园林是园主、诗画家和匠师合作的结晶。这些园林的主人们都是“学富五车”之辈,造园就是为了既在城市里享受丰富的物质供应和服务,但却又向往自然山林的闲情逸致,于是凿池堆山,营建亭榭,莳花植木,以自然山水为楷模,用种种造景手法构成引人入胜的景象,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五、拓展反思说园林
提示:可以从文章严整的结构对自己写作的启示方面说,也可以从苏州园林独特的文化内涵说。
作品鉴赏
叶绍钧是新文学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是叶绍钧“教育小说”的基调。他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和同情,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贫穷悲苦的生活状况。与此同时,他对作为知识阶层一部分的教员,也有着严峻的解剖与审视。
叶绍钧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的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绍钧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的谛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里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文中。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的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作者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不又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的把笔锋穿过这些人而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叶绍钧小说中的小知识分子形象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是卑琐和庸俗型。其代表是《饭》中的吴先生和《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
二是正直和理想型。其代表是《城中》的丁雨生、《抗争》中的郭先生,最典型的是《倪焕之》中的倪焕之。其中《倪焕之》被茅盾称为“扛鼎”之作。
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是叶绍钧小说风格的又一方面。
叶绍钧对外国小说的借鉴了无痕迹,他的小说文字整饬、严谨、平实、纯正,既无欧化的成分,又没有半文半白的现象,十分讲究规范化。叶绍钧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息,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严肃踏实的写作态度,使叶绍钧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纯洁、健康作出了贡献。
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
教学本文,要抓住以下两个重点:
(一)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经过周密观察,准确把握园林特征,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写说明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准确把握客观对象本身的特点。本文要介绍的苏州园林是我国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共有一百多个,颇负盛名的也有十来个。这些园林集中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巧夺天工,争奇竞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要在一篇短文内详细介绍苏州园林,一定要经过精细的观察,才能以简驭繁地把握它们的共同特点。
作者叶圣陶,原是苏州人,“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而且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他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中之同的特征,以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文章指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各个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具有图画的美感,这正是苏州园林建筑最重要的共同特点。接着根据园林景物的种类,分门别类说明园林的“画意”主要表现在“四个讲究”上,即: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文章下文有四节文字,详细阐述每一方面园林景物体现出来的图画的美感,使各种材料博而不杂,均有归属,丝丝入扣,并体现出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后面又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发端,领起文章最后三节,分别说明园林的画意还表现在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每一角落景物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雕镂美、屋内布置的色彩美。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和分析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一条线索贯串全篇,联结园林各类景物的说明,不仅使文章各部分先后有序,联结自然,就是对园林某部分景物的说明也条分缕析,层次分明。如文章写假山、池沼这一节,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着生气。举凡有关景物,均循序渐进,一一写来,有条不紊。这节如此,其他各节无不皆然。经过有合有分的反复说明,园林的特点阐述得十分透彻,留给读者的印象也十分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用心体会精细周密的观察是写说明文最重要的基本功的道理,培养通过观察把握事物特征及其内在规律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对文章组织结构的分析研究,彻底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有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法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苏州园林,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熔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就记叙景物而言,它的手法与游记有很大的区别。游记描述景物,常在某个特定时间、某个固定的角度观察环境,或者移步换景,境随人迁。本文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记叙景物如登高鸟瞰无遗,像中国画透视画法那样,一应园内景物,大至假山池沼、亭台廊墙,小至阶边丛草、门窗图案,都可一一摄入镜头;又如守望一年四季,任何时候的景物,如夏秋季节“鱼戏莲叶间”的动人情景,花时不同的花树相继开放,香飘四时的美好印象,都已一一呈现笔端。文章的记叙语言简洁、生动,赏心悦目地表现出景物的形象。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情景,古老的藤萝枝干“盘曲嶙峋”,开花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这些地方,稍加点染,便显得生意盎然,沁人耳目。类似例子,俯拾皆是。
文章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又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使人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如文章指出,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因为园林不是图案画,而是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这使人想起黑格尔所说的话:“当然也还有一种造园艺术,以复杂和不规则为原则”。作者抓住园林和绘画原理的相通之处进行分析,他的看法是很能给人启示的。有的时候,虽未明点出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如文章叙述园林中常有花墙隔、廊子界,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使园林建筑显得波澜层叠,气势纵横。这实际上启示读者认识到,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诸如此类的分析说明,大大增加了行文的情趣和魅力,能丰富读者关于园林建筑的知识,启迪读者的智慧,陶冶读者的心灵。
教学本文,要加强写法和语言分析,使学生体会到本文为了准确介绍苏州园林,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借鉴课文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要点、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具的使用: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步骤 和实施
一、导入 课文:
(修路的联想)同学们是否了解近几天苏州城交通不太顺畅、空气轻度污染的原因?
明确:处处修路,处处施工,整个苏城像个大工地……
(世遗会的思考)1如此大兴土木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城市的急剧膨胀、明年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
2、世遗会为什么被选在苏州召开,作为苏州市民你有何感想?
(视频资料的播放)带着问题看《苏园六记》的开头片段)
明确: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市民不能不骄傲 。视频结尾处说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
二、讲析
(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幻灯显示2课题、作者及英文)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苏州古典园林)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幻灯展示3-6)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⑴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⑵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⑶(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上学期我们学过的瓜州于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
⑷(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⑸(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幻灯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 ,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链接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看网上论坛帖子)
4、(提供相关网站)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可以了解苏州园林的网站:
四、提高和延伸(代作业 )
1、古木深深,绿荫如盖是惠荫园水假山的又一特色:花木的栽培按春花、夏荫、秋果、冬阳的景观效果布置;山顶轩外曾有一棵盘根错节、势若虬龙的大紫藤树,上面密密匝匝的藤萝,覆盖在屋子四周。春来紫藤花怒放,就像一串串悬垂着的紫色缨络……
以以上段落的内容为蓝本,结合所学自己编写几道题目。
2、给以下四幅图各起个好听的名字,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幅写上一段美文。(蕉窗听雨、晚意金秋、苏园冬韵、深院幽庭)
3、我们一初中就是极富吴文化韵味和苏园风格的姑苏名校,课后各小组结合学校的园林资源写个调查报告,介绍惠荫花园一初中。
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 孟永刚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更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所以我认为本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学说明文,还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扩而大之会看传统艺术,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苏州园林》虽然是“谈”苏州园林,其体裁是说明文,但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很有一种“画意美”,因而我认为教学本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苏州各名园的图片和资料,并加以简要生动的文字说明,在班上展览;课上则通过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的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传统说明文学习时的单调、乏味一扫而光,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唤起了他们对祖国美好风物的热爱,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本课的教学中,我没能及时抓住契机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主人翁”的地位还可以有更充分的体现新课改,新课堂,给每一位老师的启发是多样的,也是深刻的它对每位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参与者”的责任更重了。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学生纷纷动手,擅长画画的用彩笔勾勒,长于写作的用语言描绘。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缤纷,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我上完这堂课后,感觉时间有点赶,我设计这篇教案的时候,初衷是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和图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同样的,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一、文学常识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认真、严肃、聪慧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三、重点字词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丘壑(hè) 模样(mú)
相间(jiàn) 嶙峋(línxún) 庸俗(yōnɡ)
蔷(qiánɡ)薇 斟酌(zhēn zhuó) 重峦叠嶂(zhànɡ)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
俯仰生姿: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四、艺术特色
总分结合,结构清晰:
文章开头就对苏州园林做了总体概括,即“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说明这个总体特征,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突出了它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方面的特色。最后再说明其他方面也体现了这一总体特征。对苏州园林的介绍有总说、有分说,总说和分说紧密结合,思路清晰。全文不是笼统地说明介绍,而是始终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