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
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
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
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
(2)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
(3)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也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
学生前来拿起铁块。
教师可提问:有什么感觉?
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课: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下面的教学主要是为了通过具体的实验去深入了解力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教学内容】
电流的磁效应;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教材分析】
电流的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认识到电流及其周围的磁场是同时存在而密不可分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在做奥斯特实验的时候,要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把小磁针放在直导线附近,通过观察导线通电时和断电时小磁针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步认识电与磁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探究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方法,再在师生相互交流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得出安培定则。
【学情分析】
学生已研究了简单的磁现象,知道了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磁场是有方向性的,并且能使放入其中的磁针发生偏转;对条形磁铁的磁场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通电螺线管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并总结得出简单的判断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或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2.过程和方法
(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奥斯特的图片、事迹介绍,感悟奥斯特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通过体验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形成乐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习惯。
【课程资源】
教具准备:电脑平台、实物投影仪、学生电源、螺线管演示器、小铁钉、长直导线一根、干电池3节(带电池座)、小磁针4个、导线若干、多媒体、铁屑、纸杯(内装 9 V 电池、小电磁铁组成的电路)。
学具准备:铁钉、铅笔(或木筷)、铁屑一小包、小磁针四个、长直导线一段、干电池三节(带电池座)、塑料圆筒一个、导线若干。(分12个学习小组)
【教学流程图】
魔术引入课题──探究奥斯特实验──介绍奥斯特实验,对学生进行物理史教育──由现象设疑,如何增强通电导体的磁场──学生探究活动:缠绕螺线管──学生探究活动:检验螺线管通电后产生磁场──学生探究活动:探究螺线管的磁场分布──学生探究活动:探究改变螺线管磁场的方法──师生探讨得出安培定则──学生课堂练习──知识回顾──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纸盒吸铁,然后提问学生:此盒中可能是什么?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断开开关,再去接触铁屑,由不能吸引铁屑引起学生思维冲突,此时教师将纸盒打开,让学生明白,刚才产生的磁可能跟电有关。
二、探究新课,释疑解惑(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相关知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1.探究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
教师提问:我们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磁性呢?
学生回答:看他能否吸引铁屑。利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来检验。
教师:一个电池能吸引铁屑吗?我们怎样做才有可能产生磁呢?
学生回答:要有电流……要形成一个电路,电路闭合才有电流。
教师: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检验你的猜想?
小组讨论后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所述对该实验进行演示。
学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向全班交流。
过渡: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早在1820年丹麦伟大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就发现了电和磁之间是有联系的,他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吧!
2.播放奥斯特实验的操作方法。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
教师提问:看了这个实验后,大家觉得与我们刚才做的实验相比,有哪些不同吗?
视频中的小磁针偏转的角度那么大,而我们实验的时候却那么小,可能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在实验中利用短路获得较强的电流来增加磁性。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增强通电导体的磁场呢?
设置问题过渡: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把导线弯成各种形状,发现把导线绕成一圈一圈的螺线管状,磁场就会强得多,这样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就大,下面我们也来制作一个螺线管,怎样做呢?
3.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探究1:制作螺线管
教师:针对教材内容演示螺线管的缠绕方法。
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制作两个螺线管,为了缠绕方便,请大家一个缠绕在铅笔上,一个缠绕在铁钉上,比一比,看谁绕得即快又好。
教师:你认为可能有几种缠绕的方法?
学生制作螺线管教师巡查,学生展示。(对展示的予以肯定和鼓励)
教师:你认为可能有几种缠绕的方法?
探究2:通电螺线管吸引铁屑
教师:很好,大部分同学都非常成功地绕好了螺线管,下面请每个小组给螺线管通电,然后去吸引铁屑,看哪一个螺线管吸引的铁屑最多。
学生实验。教师巡查,不能吸引的小组讨论解决,可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忙(通过吸引铁屑的多少让学生内心明了用铁钉的实际意义)。
探究3: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分布情况
教师设问:刚才同学们的探究已经证实了通电螺线管能产生磁场,它的磁场以前研究的哪种磁体的磁场相似?说出你的猜想及猜想的依据。
学生回答。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它的磁场分布情况呢?(教师播放幻灯片,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判定办法。)
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教材图示进行实验并在圆圈中画出小磁针,把小磁针的N级涂黑。
教师:演示用铁屑研究螺线管磁场分布的实验。
教师将用铁屑做的演示螺线管磁场的分布投影到银幕上并播放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对比图,引导学生分析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形状。即: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探究4: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教师提问:如何改变螺线管的极性?
引导学生思考:在电路不变的情况下,将螺线管掉头,看看螺线管中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
学生:实验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教师:我们知道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判定的方法呢?(出示投影),下面请大家看画面中蚂蚁和猴子是怎么说的,我们能否受到某种启示呢?
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看蚂蚁和猴子说的话,小组讨论。
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如果我们自己沿着电流方向走,北极在哪一边?你能用右手来概括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规律吗?
教师:伟大的物理学家安培通过实践发现在我们的右手上找到了规律,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总结的规律规定为安培定则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并教会学生安培定则歌: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顺着电流转,拇指指向N极端。出示投影,让学生熟记安培定则歌。
学生练习:将长直铝导线缠绕在黑色的胶管上,假设电流从螺线管的左流入右流出,应该怎样判断?如果电流从螺线管的右边流入左边流出呢?再改变螺线管的缠绕方向试试看?
教师投影,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三、交流小结、随堂练习、总结评估(帮助巩固知识,让物理走向应用、走向社会)
1.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新的体会。
2.布置作业:
(1)反馈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2)知识拓展:研究你家或附近住宅楼的电动门是如何工作的,主要靠什么控制门锁。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通电螺线管在生活中的应用。
(3)走进生活:研究牵牛花、菜豆的茎缠绕的方向与生长的方向之间的关系。观察葡萄、丝瓜的卷须的缠绕方向与生长的方向之间的关系。看看与我们研究的磁场与电流方向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电生磁
一、电流的磁效应
1.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2.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2.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也发生改变。
3.安培定则歌──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顺着电流转,拇指指向 N 极端。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然后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然后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5页图7.1-5,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书本第5页第2、3
第一节弹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然后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然后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然后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体验:课本P8——2、3、4
六.教学后记:
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然后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 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