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习题精选6篇

《核舟记》同步练习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

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

2、了解结构形式,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把握结构。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举两个例子:

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让我们今天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路;

(屏幕欣赏《孙子兵法》竹筒微雕、鸡蛋微雕)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雕艺术,读来令人惊喜(屏幕显示课题)

二、题解(屏幕显示核舟形象)

核舟:根据课文内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题意:介绍说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识记下列词语的读音、字形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 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四、听录音范读,学生朗读课文

五、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结构形式:总分总

(第1段) (第2~5段) (第6段)

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本课时讲解分析前两段)

具体方法:请学生参照注释和老师的提示,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分别讲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后老师释疑并明确意思。

第1段(总说):

1、重要词语:⑴ 奇巧;⑵ 为;⑶ 罔不因势象形;⑷ 尝:曾经;

⑸ 贻;⑹ 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

2、根据以上词语,学生讨论译出大意,老师再明确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4、朗读:

第2~5段(分说)

提问:根据方位词语,这几段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各段介绍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

⑴ 空间顺序;

⑵ 各段介绍的重点:

第2段(船的结构)第3段(船头游览者苏轼、鲁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 第5段(船的顶部,题名、篆章)

疏通第2段文意:

具体方法:同第1段相似。

1、指出重要词语。

2、学生讨论后讲解大意,老师再明确。

3、概括出文段大意。

明确:

第2段:介绍核舟的大小和格局。

4、朗读。

七、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并背诵第2段。

2、完成阅读思考题。

〖结构图示

概说核舟之奇巧,引出由来(第1段)

船体设计的大小、格局(第2段)

核舟记 详述核舟之精妙 船中人物的神态、 m. 动作(第3、4段)

船背技师的题款、着色(第5段)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第6段)

《核舟记》同步练习 篇2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器皿(������� )罔不(�������� )贻(��������� )有奇(��������� )黍(�������� )箬篷(��������� )糁(�������� )峨冠(��������� )髯(�������� )衣褶(��������� )诎(��������� )楫(���������� )椎髻(������ )壬戌(��������� )虞山(������� )篆章(��������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7.箬篷覆之(������������ )(���� )(���� )8.雕栏相望焉(��������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 )12.如有所语(������ )13.其两膝相比者(�������� )(������� )14.佛印绝类弥勒(��������� )15.矫首昂视(���������������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17.珠可历历数也(���������������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19.其人视端容寂(������ )(������� )20.若听茶声然(������������ )21.其船背稍夷(����������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便要还家(��������������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诎右臂支船(������������� ) 4.左手倚一衡木(������������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7.选贤与能(��������������� ) 8.矜、寡、孤、独、废疾者(���������� )9.荡胸生曾云(�������������� ) 10.混黄华叶衰(������������������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③奇:明有奇巧人(����������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许(������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五、按要求填空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7.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8.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9.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六、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5.苏、黄共阅一手卷。�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七、回答下列问题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2.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6.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八年级语文(上)23课——《核舟记》试题答案一、mǐn�� wǎng�� yí�� yòujī�� shǔ�� ruò�� sǎn�� guān�� rán�� zhé� qū�� jí� zhuījì�� rénxū�� yú�� zhuàn二、1.奇妙精巧 2.无不� 顺着� 雕刻 3.曾经� 赠� 我 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5.大约� 黄米� 上下 6.打开 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盖� 代词船舱 8.正对着 9.缓缓地� 起 10.用石青� 涂抹 11.高� 帽子� 胡须 12.说话 13.他们的� *近 14.极像 15.举 16.不相类似 17.分明可数的样子18.椎形发髻 19.视线� 神色 20.好象……的样子 21.平 22.清楚明白� 黑 23.竟然� 满 24.长而窄三、1.通邀 邀请2.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3.通屈 弯曲4.通横5.通父男子的美称6.通拣 挑选7.通举 推举选拔8.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9.通层10.通花四、①木头� 树木②叫� 是③奇异� 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 通又⑤雕刻 是� 有⑥表示并列� 表示修饰� 表示转折⑦大约� 可以⑧句尾语气词� 说五、1.《虞初新志》魏学咿 子敬 明末2.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3.宋 鲁直4. 盖大苏泛赤壁云5.灵活精致6.“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7.豁达开朗8.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9.轻松悠闲� 专注悠闲10.列数字 作比较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11.嘻,技亦灵怪矣哉1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六、略七、1.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2.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3.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4.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5.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6.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7.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核舟记》习题 篇3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作者:魏学洢

执教:上外大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岳化宇

教学目的:

1、 解决本单元教学要求——段篇质疑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2、 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探讨作者如何选材组材为中心服务的特点。

教学重点:围绕学生课前质疑的问题展开讨论,以便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目的何在?

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

教学难点:作者文章中蕴涵的深层思想。

教学方法:讨论、引导、评述。

教学步骤:

一。 课前3分钟“介绍”。学生介绍《小王子》及作者,点评。

二。 复习前一节课相关文言常识。(出示幻灯片)

1、字音:

罔不��� 贻��� 八分有奇�� 衣褶��� 矫首昂视��� 不属��� 锥髻�� 虞山�� 篆章

2、 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明有奇巧人������������������������ 特别手巧

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 模拟(如 象形字)

石青糁之�������������������������� 涂

其两膝相比者���������������������� *近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珠可历历数也���������������������� 清清楚楚(如“历历在目”)

其船背稍夷������������������������ 平 (“化险为夷” 的“夷”为“平安”)

钩画了了�������������������������� 清清楚楚(今有“清晰明了”)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3、 比较多义词的用法:

为宫室/ 中轩敞者为舱/ 为人五����� (刻——是——刻有)

能以径寸之木/ 以至鸟兽、木石����� (木头——树木,如“草木皆兵”)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长约八分有奇� (特别——零数)

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边——正,如“端正”)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大约——可以)

能以径寸之木/ 闭之/ 石青糁之/ 左臂挂念珠倚之� (的——窗——涂——左膝)

4、 找出句中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 “有”同“又”

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

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

三、新授:

前边我们扫除了字面障碍,简单明确了本文总分总结构及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为顺序的说明顺序,也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苏轼及其《赤壁赋》,今天我们来讨论同学们段篇质疑中提到的几个问题:(幻灯片显示)

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目的何在?

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

4、本文似乎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好像没表达什么更深的感情,是这样的吗?

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来看问题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后写船头?(同桌讨论)

学生:思考,但一时没有答案。

老师:齐读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总结一下作者笔下的核舟特点:

学生甲:小巧

老师:学会从文本中找有代表性的词语来表达

学生:奇巧、灵怪

老师:为什么说它奇巧、灵怪?

学生:那么小一个核舟,刻了那么多人和物。

老师:请同学们边看核舟的图示(幻灯片显示),边思考——核舟的大小(长八分有奇,八分,不足3厘米,高两黍许,即两个黄米粒高。这么小的一个空间内王叔远刻了什么?

学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三十有四。

老师:是不是刻画东西多,刀法精细就可以称为“灵怪、奇巧”?

学生:摇头,但不能说出所以然。

老师:雕刻出来的材料多但不能说明精,充其量只能说明他技术高超而不能说明他艺术性强。如果作品缺乏主题也就缺了灵魂。大家看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苏轼泛舟赤壁

老师:王叔远赠送核舟时明明确确告诉作者雕刻主题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那他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猜测出来的,他用了一个“盖”

老师:根据呢?

学生:船舱部分对联的描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句子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老师:那么这两个句子的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甲:是苏轼两次游览赤壁的环境描写,秋季和夏季

学生乙:它交代了苏轼仕途不得意时泛舟看到的美好景色,在这样的美好景色里他才能忘却忧愁。

学生丙:很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钴姆潭西小丘记》里的环境和感情吧?

老师:很好,能联想到刚刚学过的柳宗元,柳和苏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环境。《赤壁赋》中“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的环境与《钴姆潭西小丘记》多么相似。请同学们回忆

“清泠之状与目谋,瀴瀴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齐声背诵)

老师:好,眼前有多少恬淡与美好,心中有多少块垒之气不能宣泄呢!那么现在可以总结出两副对联的作用和作者先写船舱的用意了吧?

学生甲:交代环境,利于突出主题

学生乙:打破时空局限,移来江上风月

老师:很好很好,有了这样的背景,兴趣相投而又神态各异的人物出场就合情合理了。

老师查过一些资料,桃核舟是雕刻的禁区,因为纹路比较粗,而且多有小孔通内部,能用的材料万中选一,明清只有极少的人敢向桃核下手。王叔远也只雕出了两三枚核舟。又因为传说桃木能辟邪,一如我们学过的王安石《元日》中的描写“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样,所以桃核雕一般存于宫廷,贵于金银。你觉得王叔远把这么珍贵的核舟送给作者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他们关系好吧。

老师:除了这一点,还有吗?

学生:王叔远觉得作者能读懂他,能理解他的苦心吧。

老师:很好。知己。下面看作者怎么样读懂王叔远的。请同学们思考第2个问题——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

学生沉思。

老师:音乐家通过音乐说话,舞蹈家通过形体说话,文学家通过语言说话,那么雕刻家通过什么来说话呢?

出示幻灯片——课文第三自然段。老师范读,请学生上台表演三个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注意人物的细微差别。

学生三人上台,分别模拟苏轼、鲁直和佛印。其余同学互相提醒学生突出“执卷端,抚鲁直背,如有所语,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又臂”等动作。

老师:能分析三人的动作神态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甲:三人都比较放松,自然。好象心情也都比较好。

老师:对,宽松的气氛里能看出他们豁达的胸怀。但我们看过《赤壁赋》。里边交代过苏轼与谁游赤壁吗?

学生:只说过“客”,但没说谁。

老师: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来,王叔远有意识地把仕途不得意、有退隐思想的苏轼与好友鲁直和皈依佛门的佛印请到了一起,可见他真是读透了《赤壁赋》读透了苏轼。这样的三个人物面对如画的江月,很自然能产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思想。同学们再来看,三位主人公神态一样吗?

学生:不同。苏轼和鲁直更为谨慎一点,而佛印是目中无人了。

老师:为什么会如此呢?

学生:苏轼和鲁直毕竟还在做官,而佛印已经出家。

老师:对。前两位并未退出官场,也未脱出红尘,从他们“共阅一手卷”的如痴如醉可以看得出,而佛印已看破红尘,所以能放浪形骸。

主人公如此,两个舟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下面再请两个同学来模拟两“舟子”的神态。

学生两人上场,根据理解和老师的朗读来做动作。学生互相提醒“锥髻仰面,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的神态刻画。

老师:两个舟子是随从人物,写他们两个是否多余?

学生:不是,应该也是一种衬托。船浆闲置不用,水手没有在岗位上,一个仰天吹哨,一个平静如水。可见真是“泛舟”,可见主人给他们的环境也是很轻松的。

老师:对,水手如斯,可见主人更是如斯。这样愉悦的环境,这样优美的景色,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能与自然溶为一体,物我合一,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我想两个舟子也是王叔远向主人公送去的会心的微笑吧。下面请大家再来看文章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个问题——最后一段与核舟关系不大,能去掉吗?

学生:不能,是在总结。

老师:好。老师现在也来总结一下

有苏轼泛舟赤壁,方有了《赤壁赋》,有了《赤壁赋》,方有了核舟,有了核舟,方有了《核舟记》。一根红线穿了几粒明珠,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实属罕见。魏学洢看似在一板一眼地介绍核舟,但全文却充实而又光辉。作为雕刻艺人,王叔远捕捉并刻画了瞬间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组合在默然无声中说话,他读懂了苏东坡。而魏学洢又读懂了王叔远,他在审视核舟时聆听了这种奇妙的“说话”,借助了一系列的动词来为人物添色。我认为他在构思本文时,胸中有赤壁的如画江山,有苏轼为之神往的人生佳境,有审视和赞赏“灵技”的灵感,有把这一切混沌起来加以升华、融如自我的创造力。(幻灯片)他在文章结尾处连用了九个“为”字,我们可以设想,他是怎样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第一一点算。这里边有有朋如此的自豪,有对这一微雕精品的真诚而又热烈的赞叹。同学们,魏学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枚小小的核舟,他还教会了我们如何阅读:不仅用眼睛看,还要用心来思考。

《核舟记》教学参考

魏学洢

阅读提示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浙江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著有《茅檐集》。本文是记一件工艺美术品(一位民间艺术家在一枚桃核上雕刻的苏东坡泛舟赤壁的故事),文章对核舟的描述也就是生动的说明。全文只用了400多字,却描述了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练习

一 本文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精读课文,回答下边的问题。

1.简洁:文字少,传播的信息量大。

(1)以第二段为例,用了_____字,写了________景物。

(2)翻译古代汉语,文字应力求简洁。下边是课文第二段的现代汉语译文,文字不够简洁,大约可删去30字左右,请你修改。

这只船从头到尾的长度大约是八分还多一点,高大概是两个黄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间高大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的上面盖着一张竹篛做成的船篷。船舱的旁边开着小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户一看,可以看见左右两边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正好相对。把窗户关上以后,又可以看见右边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每个字都用石青给它上了色。

2.周密:用语前后照应,互相关联。

指出下边加黑词语和什么照应,和什么关联。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生动:一般来说,描述出特点的就生动。如“中峨冠而多髯者”,写出东坡外貌特征;“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写出舟子的姿态特征。类似的例子,文中还有,试举二三例。

文言文使用数量词和现代文不同,把下边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比较一下,不同在哪里?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又用篆章一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三 背诵第三段。

作 文 训 练

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特征。写说明文,如果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解说事物,阐明事理,那么,所介绍的知识也就不能表述准确,甚至还可能发生误解。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多样和灵活,必须以准确为前提。现在分析一下

关于注意交通安全的几句常见的话:

①遵守交通规则。

②为了你和他人的幸福,请遵守交通规则。

③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④车走车行道,人走人行道,各行其道。

⑤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⑥一看,二慢,三通过。

①语言概括,一般号召;④⑥语言具体,把遵守交通规则的要求具体化了;③似对行人的祝福语,恳切、和善,句式对称;⑤犹似司机的誓言,表示对遵守交通规则的决心,简明干脆;③⑤虽没有说明指什么而言,但遵守交通规则的含意却不言而喻;②意在教育,警醒,用语礼貌。

以上六则话语,讲的都是遵守交通规则。如果仅仅用“遵守交通规则”一句话来表示,语言就显得过于严肃,给人的印象不深。表达简单的内容,尚且要讲究语言的灵活多样,那么表达复杂内容,语言的灵活多样就更重要了。《苏州园林》是这方面的范例。

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就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平实用语和生动用语两种。下边这段话引自《辞海》:

死海(dead sea)西南亚著名的大咸湖。在约旦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16公里,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平均深度146米,最深395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处。有约旦河等注入。因温度高、蒸发强烈,湖水含盐度高达23%-25%,水生植物及鱼类不能生存,沿海草木也很少。氯化物储量在420亿吨以上,并有溴化镁。可提炼各种盐类,尤以钾盐和溴最有价值。20世纪40年代于西北岸岩洞中,发现2000年前希伯来文经卷,称“死海卷轴”,富考古价值。把《辞海》的“死海”解释的语言和课文《死海不死》的语言比较,前者是平实的例子,后者则是生动的例子。

初学写说明文,主要学会用平实语言说明,同时也可学习用生动语言来说明。

参考题目

1.生动的说明

①电子手表趣谈

③香烟的自白

⑤雪花的自述

⑦请到蜂房作客

2.平实的说明

②电子手表的构造

④吸烟的害处

⑥为什么瑞雪兆丰年

⑧蜜蜂

附:资料

1.蜜蜂是不能单独生活而必须过群体生活的昆虫。

2.蜂群通常是由一只蜂王和一二万只工蜂组成。

3.蜂王也叫母蜂,身体比工蜂长,也比工蜂重,它的职能是产卵,一昼夜可产1.5万到两万粒卵。蜂王的寿命三年到五年,*工蜂采集花精供养。

4.工蜂担负采集花粉、花蜜,酿制蜂粮,哺育蜂儿,饲喂蜂王,修造巢房,守卫蜂巢,调节蜂群内的温度和湿度。最多活六个月。

5.开花时节,蜜蜂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6.在漫无边际的大自然中,蜜蜂怎么知道什么植物在哪里开花流蜜呢?原来是有很多蜜蜂,先出巢四方侦查,回来把侦查的结果告诉它们的同伴。蜜蜂这种告诉方法,是它们特有的一种“语言”——蜜蜂的舞蹈。

7.蜜蜂要酿成一公斤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假如蜜蜂采蜜的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一公里半,那么,蜜蜂采一公斤蜜,就得飞上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11圈。

8.一窝蜂,一年能割几十斤蜜。在广东,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蜜蜂吃得不多,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糖就行了。

9.蜜蜂轻易不蛰人,你要伤害它,才蛰;一蛰,它自己也就耗尽了生命,活不久了。

10.大黄蜂常常来到蜜蜂窝洞口,专干坏事,它们会咬死蜜蜂的。

语文活动

作文修改:重复罗嗦

避免重复罗嗦,使语言表达简洁明快,这是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这方面常见的语病:第一、同一句内的字面重复。第二、同一句内的词义重复。第三、堆砌成语。

练习

一 下边三段文字有的同一句内字面重复,有的同一句内词义重复,有的堆砌成语,根据文句意思,作必要的修改。

1.我走到水渠边的绿色的菜地里,我找到了李静,只见李静他正小心翼翼地伸出两只

手正向一只叫着的蝈蝈儿扑去。我大声招呼他快过来,他答应了一声,却把蝈蝈儿给吓跑了。

2.早晨,非常通红的太阳刚从东方地平线上才升起来,我们小组的同学已经登上了小石山的顶峰上。放眼望去,崭新的新住宅楼,整整齐齐的厂房,高高的电视发射塔,都沐浴在美丽好看的阳光中。

3.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一处不是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呢?工农业战线上,经济改革深得人心,到处出现了“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局面。文艺百花园姹紫嫣红,万紫千红,气象万千,新的电影、戏剧像朵朵烂漫的山花竟相开放。科技和教育领域不也是春意盎然、春光明媚、百花齐放、繁花似锦吗?一项项科技成果,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葱茏的校园里,青少年学生正如茁壮的树苗在长大成材。

二 下面一段文字中,连用了五次“两只喜鹊”显得重复罗嗦。你认为哪两处可以删去,哪两处可以用“它们”来代替?

自从这两只喜鹊到我家屋旁的腊梅树上安家后,我就多了两个伙伴。每天早晨我都要到树下跳一跳,唱一唱,与喜鹊同乐。两只喜鹊好像懂得我的心意。早晨,我挎上书包去上学,两只喜鹊总要跟着我到离校不远的小山上,等我到学校操场上以后,两只喜鹊才“喳喳、喳喳”地唱着歌儿返回去。下午放学,两只喜鹊又在那个小山上接我来了。

《核舟记》同步练习 篇4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计划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具体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7.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10.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

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1.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五、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七、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

备用资料:

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比——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核舟记》习题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3.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那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讲解3—6段

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

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小结:

1.提问: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

讲解: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点明确。(详见“教学设想”)

2.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

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

《核舟记》习题 篇6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二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领会和掌握本文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3教时

二为了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讲完《石壕吏》以后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能参看注释。

查阅工具书,试作书面翻释;上课时,抽查上、中、下三类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

三描述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是教学重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少数几个句子是教学的难点。

四布置预习,解答下列问题:

(一)“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二)划分本文段落,概括段意。

(三)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重点?

(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钩、钓;椎、推;楫、缉、揖)。

五作背诵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笔记;指导学习课文第一、二节。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和解题。

解题:核舟记,即用文字记叙用桃核雕刻成的一只小船。标题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写的内容,是一篇描写具体物象的文章。

作者魏学(约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省嘉兴县)人。小时候就刻苦学习,好写文章,著有《茅檐集》。

本文通过对古代一件工艺美术品──核舟的介绍和说明,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民间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远,名毅,明代虞山(现在是江苏省省熟县)人。

二检查预习。

(一)正音和正形:

正音:轩、糁、诎、属、罔、黍、袒、髯、为、髻、虞、篆、啸、褶、壬、弥。

(二)教师巡回检查学生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对预习情况加以简要讲评,表扬好的,帮助差的,并且再次强调预习的作用。

三指导学习新课。

(一)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提问: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本文是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头,用归纳作结,中间主体部分的描述,按船仓、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加以描述。

(三)提问: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明确:重点在第二段的第二层(第3节),这一层中,又以苏东坡为中心,因为这是核舟雕刻的主题所在,这说明,写文章一定要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四)提问: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

明确: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更好。就本文来说,应当先抓整体,即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至于每一节,也有背诵的规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背诵出来。这一点,放到讲每一节时再来提示。

(五)指名学生翻释第1节(要求分三步完成:先朗读一句,然后逐字解译,最后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下同)

教师补充:明:明朝。“有”:后面可以加上数词“一”。奇巧:(手艺)奇妙精巧。曰:在这里是活用,释成“名叫”、“叫做”,不能释成“说”。以:介词,用。径寸:直径一寸。之:结构助词,的。为:,动词,做,在这里是“雕刻”的意思。罔:否定副词,没有;罔不:没有不,无不。因:动词,顺着、按照。势(木头的);样子。象:动词,模仿。形:名词,(雕刻物体的)形状。具:动词,备、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成现代汉语是:没有不顺着木料原来的样子,模仿所雕物象的形状来雕刻,使雕刻出来的艺术品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尝:时间副词,曾经。余;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单数,我。核舟一:一只核舟,数词放在名词之后,表数量。盖:句首发语词。表示肯定语气,译成“原来是”。云:句末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不必译出。这一节是总叙,先介绍王叔远是一位精于雕刻的手艺人,接着引出他送给作者的核舟,最后点明核舟的主题,注意这一节小层次的安排,有助于背诵。

(六)指名学生翻译第2节,教师补充。

开头一句总写核舟的概貌。有:同“又”,读。奇:零数。黍:古代制尺以一个黍粒的纵长作一分的长度。这一句给人以整体感,并与上节“径寸之木”相照应。接着分四层描述核舟的各部分。

第一层(第2节)先写船仓。者:代词,与形容词“轩敞”组成名词性词组。为:,是。之:代词,指仓。这里先写船仓中部的外观。然后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依次分写船窗、船栏、对联。“旁开小窗……共八扇”点明窗的位置和数目。以上都写舟外。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开。用一“启”字又引导读者从舟外到舟内。观:集中目力看。

“闭之……石青糁之”。“闭”与上文的“启”相应。用一“闭”字又从舟内回到舟外,上面写窗,只概括点明它的位置和数目,这里写窗,却细致地介绍了窗上的文字。

提问:上面两个“之”,意思相同么?

明确:不相同。前一个“之”代小窗,后一个“之”代窗上刻的字。

提问:窗上的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明确: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摘录下来组成对联,刻在小窗上,不仅与上节“大苏泛赤壁”相应,非常切题,而且也可以启发读者联想到核舟外的赤壁景色。同时,作者真切地将它们描述出来,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归纳:第2节主要写船仓。作者是按观察顺序依次来写。以写船仓为主。其次序是先写仓,次写篛篷、小窗,再写栏杆,后写对联,其中又以写窗和对联为主。同学们按上述顺序加以理解记忆,有助于背诵(这点也可视具体情况,启发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

板书;概貌;首尾长分八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仓:篛篷、小窗、栏杆、对联。

(七)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回忆第1.2节的层次(不看书),然后教师念一句译文,学生朗读一句原文(反复两到三次),再要学生合上课本,教师译一句译文,学生背诵一句原文。

四课堂作业。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以、曰、尝、贻、盖、云、有、许、覆之、闭之、糁之。教师巡回检查以后加以补充纠正,要求学生课后誊正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五课外作业:继续背诵第1、2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习课第3、4节。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

(一)检查《文言词语积累本》誊正情况,并加以讲评。

(二)指名学生背诵第1、2节,并加以讲评。

二学习新课。

第2节写的核舟的中部,主要是写物,第3节则是写人。

(一)指名学生翻译第3节。教师补充。

第3节写船头苏、黄、佛的姿态和活动。“船头坐三人……鲁直居左”。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而:连词,连接“峨冠”和“多髯”,表示并列关系。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的”,指人。这里先总记人数,后分记三人姓名。在分记中,对于东坡,着力展示其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写,鲜明地突出这一主要人物,照应“大苏泛赤壁”一句,紧扣核舟主题;对黄、佛,却只点明他们的位置,行文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下面分两组描述三个雕象。

先写苏、黄。“苏、黄共阅一手卷……各隐卷底衣褶中”,如有所语:“所”和它后面的助词“语”组成名词性词组,直译成现代汉语是:好象在说话似的。这里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述,以“手卷”为界,先写苏、黄上半身。具体写法是先总后分:先总写苏、黄的动态,后分写时,则先苏后黄。写苏、黄共阅手卷的状态时,极其传神,把两人共同欣赏书画的兴味,情投意合的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雕刻艺人把人物刻活了,作者也把人物写活了。从“东坡现右足”起,转为写两人的下半身,写法正好与上面相反,是先分后合。“现”与“隐”正好相对,“微侧”补述“坐”的姿态。两人的衣褶都看得很分明,可见刻工技艺之高,作者描绘之细。

次写佛印,“佛印绝类弥勒……珠可历历数也”。绝:极。类:象。作者先写外形,次写神态,后写次势。写佛印的“矫首昂视”与前面苏、黄的共阅手卷,一俯一仰,互相对照,足见艺人的匠心独运;写神情不属是由于僧俗不同,各具特色。这种区别,又是由他们各自的教养与身分决定的。这说明雕刻艺人和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观察很细致,很深刻。“珠可历历数”,细致至极,写尽刻工的奇巧。

第3节写船头苏、黄、佛的雕像,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先总述,后分述。

板书:船头:苏、黄、共阅手卷,佛印欣赏江景。

(二)指名学生翻译第4节,教师补充。

第4节写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舟尾横卧一楫……若听茶声然”。横卧:平放,说明不用“楫”;与首段“泛”字相应。居,站。若……状;像……样子,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呼:喊出高而响亮的声音。“啸呼”可以译为“大声呼叫”。抚:摸着。其:指示代词,那人,若……然:像……似的、像……样子,然:句尾助词,这一节的描述,用词造句,很有分寸,居右者“仰面“啸呼”,以动为主;居左者俯首“听茶声”,以静为主。一动一静,绘声绘形,极写核舟的奇巧。足见雕刻艺人之精工,体现了作者揣摩体会细腻入微。

这一切写船尾,作者先写船桨,便于描述两个舟子的位置。他们以横卧的(楫)为界,一个居右,一个居左。居右者在啸呼,显得活泼,居左者在烹茶,显得很沉静。

板书:船尾:舟子二个,居右者啸呼,居左者烹茶。

三课堂作业

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髯绝类属诎衡。

教师补充纠正后,要学生誉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四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3、4节(做法同前,在此从略)。

五课外作业:继续背诵第3、4节。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讲读课文第5、6节,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归纳本文古今词义的异同和一些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

(1)检查《文言词语积累本》誉正情况。

(2)指名学生背诵第3、4节并加以讲评。

二讲读新课。

(一)指名学生翻译第5节,教师补充。

第5节写船背上所刻的题名。“船背”二字,点明观察和描述的部位。其:指示代词,那个。船者:船底。交代船底较平,才可以题名篆刻,照应“罔不因势象形”。则:顺承连词,就。题:书写,这里指雕刻。题名:即雕刻了名字。其上:其,代词。指代船的底部,“其”的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

船底本来没有东面可以雕刻。现在刻上题名和篆章,可见雕刻艺人能充分利用桃核的空间,构思精巧,又一次与首节相应,接着记题名内容。文曰:文字是。甫:也写作“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常附在表字之后。“虞山王毅叔远甫”译成现代汉语是:虞山人姓王名毅字叔远。

这里交代核舟制作的时间、雕刻者的籍贯和姓名,以补足首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的叙述。下边记题名的笔画和颜色。若:像。其:代词,指代“文”。笔画像蚊足一样细,其小可知;而一钩一画又都清清楚楚,又可以见出它的“奇巧”。接着再写篆章的内容和颜色,篆:,汉字的一种书体,有小篆和大篆之分。

初平山人:雕刻者的别号,古代文人往往喜欢用某某山人、某某居士之类作别号,题名的笔画细若蚊足,篆章势必也是这样,所以作者略去不写,而图章习惯用红色印泥,所以要提“其色丹”。其:代词,指代篆章“文”。

第5节写船底,主要写题名和篆章。先写题名,交代制作年月和雕刻者的籍贯、姓名,后写篆章,补述雕刻者的别号。

以上四节是本文的第二段,是分叙,由船仓、船头、船尾到船底,层层写来,井然有序,而在一般的描述中,又细写船头三个人的形象,重点很突出;同时,文章处处照应第一节,紧扣“奇巧”二字行文。

板书:船者:题名和篆章,文字内容、字迹笔画、颜色。

(二)指名学生翻译第6节。教师补充。

这一节是全文的总结。先总结人。通:共、总。一:满、全、整个。为:动词,雕刻。接着总结窗户。再总结物件。最后总结雕刻的字数。从“为”之后,数词全放在名词后面,省去量词,做补语,表示数字的强调。与现代汉语词序不同,译成现代汉语要补出量词。以上统计,足见人和物很多。下边却写核舟之长。而:转折连词,可是。其:代词,指代核舟。曾:副词,作竟讲,表示意想不到的语气。

核舟“不盈寸”,上面竟刻了这么多的东西。作者以数目之多对比体积之小,更见雕刻艺人的“奇巧”。接着交代核舟的原料。盖:句首发语词,原来是。者:直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的”,指代修狭的桃核。之:代词,指代核舟,可以不译出。这里点明核舟之“核”,与第2节开头相呼应。

作者作了上面的总结,末尾以赞叹收束全文。亦:也。灵怪:神奇,含有“鬼斧神工”的意思。“灵怪”与音节的“奇巧”相呼应。以上是第三段,总计核舟上的人、物、字等,以赞叹作结,再次突出艺人技艺的高超。

板书:总计:人五,窗八,篛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题名、篆文三十四字。

三指名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众多的人、物的情态,生动地反映并赞扬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水平,以及雕刻艺人卓越的技巧,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四指名学生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二)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五课堂作业

1.做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三。

[参考答案]

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一部分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如“人、窗、手”等。但是不少词,现代的意思与古代的意思已经不相同了,如“1”句中的“曰”,现在说“叫做”。“2”句中的“贻”,现在说“赠、送”。“3”句中的“髯”,现在说“胡子”、“胡须”。“4”句中的“夷”,现在说“平”。

2.做课文后面“思考练习”四。

[参考答案]

词序是指词在句中的先后次序。古今汉语句子中的次序大体相同。

如“1”,词序是相同的(不过,在数词“一”后面要加上相应的量词“幅”);“2”,词序也相同(数词“一”后面也应当加上量词“支”);“3”词序也是相同的。“4”中,“通计一舟”的词序相同(在数词“一”后面要加上量词“只”或“条”),但“为人五”、“为窗八”的词序却不同,现代汉语要说成“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子”,名词和数词的位置要倒过来,并在数词后面加上相应的量词。

六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5、6节(做法同前,在此从略)

七课外作业:

1.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二段。

2.自选一件制作精巧的工艺品,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然后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概貌:首尾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仓:篛篷、小窗、栏杆、对联

核舟船头:苏、黄共阅手卷,佛印欣赏江景,

大苏泛赤壁船尾:舟子二人,居右者啸呼,居左者烹茶,

船背:题名和篆章,文字内容,字迹笔画、颜色,

总计:人五、窗八、篛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题名、篆文三十四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