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计划措施【3篇】

帮扶计划措施(精选3篇)

帮扶计划措施 篇1

xx省xx县不断总结扶贫经验,加大扶贫力度,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新的扶贫模式,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今年以来,提出了“12346”工作思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立足一个中心

以扶贫对象稳定脱贫为中心。把“六个到村到户”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立足于扶贫对象稳定脱贫这个中心,积极创新扶贫方式,对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精准化扶持,摒弃了“穿开发新衣,走救济老路”,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突出两个重点

以对象识别为重点。根据贵州省、毕节市的安排部署,立足“五个结合”(即结合“”规划、结合前期调研情况、结合扶贫工作实际情况、结合乡镇具体情况、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启动了全县141个类别村和30.53万贫困人口的识别工作。在识别工作中,严格按照省、市明确的识别贫困户九个步骤和识别贫困村“一高一低一无”(即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高于27%,行政村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819元,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的要求进行识别。

以建立帮扶台账为重点。通过详细记载扶贫对象的姓名、家庭人口、所在乡镇(村)、收入情况、收入来源、帮扶责任人、帮扶内容、帮扶目标、帮扶措施、帮扶进展等情况,建立统一标准的帮扶工作台帐,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帮扶措施的制定、帮扶目标任务的设计、帮扶成效的实现等情况。帮扶台帐的建立有利于准确了解帮扶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利于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

把握三个结合

与“试点”工作有机结合。把“六个到村到户”暨精准扶贫工作和“试点”工作结合起来,在全面推进“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实践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先行先试,创造和积累新的经验,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把“六个到村到户”暨精准扶贫工作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最实在、最具体、最直接的行动和内容之一,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践行群众路线,沉下去、接地气,洗心灵、提境界、锤炼自我,真心实意为贫困对象查实情、办实事。

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把“六个到村到户”暨精准扶贫工作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的建设资源,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建立四个机制

建立健全帮扶机制。以今年全县6万人脱贫为首要目标任务,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充分进行资源整合,以“六个到村到户”为主抓手,制定了相关帮扶计划,建立了帮扶台帐,确保贫困村、贫困户扶贫措施全覆盖。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扶贫项目监管,积极落实省财政厅和省扶贫办将目标、任务、资金、审批权下放到县的“四个到县”政策,确保所有扶贫项目覆盖到户。强化扶贫资金监管,严格执行《贵州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及时更新“贵州省涉农资金监管系统”数据。

建立健全进退机制。通过民主评退、返贫核查、落实政策三个步骤来建立扶贫对象进退机制。对识别出来的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帮扶范围,落实帮扶责任人并按规定落实扶贫政策;属于民政救济范围的,及时给予救助;已脱贫的扶贫对象,取消其享受的扶贫政策。

建立健全督查机制。将部门和乡镇“六个到村到户”暨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动态跟踪督查考核体系,分时间分阶段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考核,考核结果在全县范围内通报,并作为干部工作业绩和提拔使用的依据,对扶贫开发工作不力、工作滞后的单位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实行问责。

做到六个精准

结对帮扶精准。采取“百个单位扶村、百家企业帮村、百所学校助村”的方式,按“4321”开展干部接对工作,确保全县干部职工和贫困户真正结成帮扶对子,做到“一村一同步小康工作队、一户一脱贫致富责任人”。目前,已将8227名干部职工与14523贫困户60001名农村贫困人口结成帮扶对子。

产业扶持精准。紧紧瞄贫困村、贫困户,根据产业分布特点,按照凉山类型区、半凉山类型区、河谷类型区三个地型类别,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对每户贫困户实施1-2个优势产业,确保其增收脱贫。

教育培训精准。紧紧围绕贫困乡村“一户三人”培训计划(即1户1人接受中职以上学历教育或者1户1人接受培训后转移就业或者1户1人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坚持“四个需求”培训原则(即按照项目需求情况进行培训,按照乡镇需求进行培训,按照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培训,按照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进行培训),确保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农村危房改造精准。对今年贵州省下达的11828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结合20xx年度减贫任务,按照 “四早”(即早宣传、早发动、早实施、早竣工)和“六公开”(即改造政策、改造对象、贫困类别、补助资金、建房标准、改造时限)的工作要求,及时开展分解指标和工程建设工作。

扶贫生态移民精准。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结合20xx年度减贫任务,精心实施今年下达全县的723户3163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任务,确保“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精准。以贫困村、贫困户为主要目标,以村镇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设施为抓手,打造农村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村容整洁、管理有序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帮扶计划措施 篇2

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一些计划生育家庭由于独生子女死亡成为失独家庭。我国每年约产生7.6万失独家庭,按此统计,我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数量巨大。他们在精神慰藉、生活保障、养老照料、大病医疗等方面遇到了特殊困难,特别是高龄老人行动日益困难,亟需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扶助关怀。随着失独家庭数量逐年增加,社会影响逐渐扩大。如果处理不好,必将严重影响广大育龄群众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性,也可能成为西方国家和媒体攻击我国人权政策的新口实。

20xx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国卫家庭发〔20xx〕41号),对计生特困家庭(包括失独特困家庭)的经济扶持、养老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意见。但据调查了解,《通知》下发一年后,一些措施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一、主要问题

一是现有政策作用未能全面发挥,扶助资金严重滞后。国家有关部委针对计生特困家庭问题下发文件,自20xx年起,将女方年满49周岁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夫妻的特别扶助金标准分别提高到:城镇每人每月270元、340元,农村每人每月150元、170元,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但是由于人员组织不清,资金不足,扶持力度有限,难以全面落实,尤其是精神慰藉方面难以实现。

二是现有扶助措施过于单一。现有扶助措施主要依靠政府通过各种补贴扶持,力度有限,一些地方政府限于财政能力,往往造成补助对象遗漏和补助资金发放滞后。

三是养老和孤儿领养政策存在不合理因素,影响解决计生特困家庭的渠道。目前多数的社会养老机构,由于没有子女签字保证不愿接收无子女老人养老,失独老人养老无门,度日艰难。很多不具有生育能力或失去生育愿望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希望能收养一个孤儿,但是,孤儿一旦被收养后,政府将停发孤儿的基本生活费,而当收养人是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时,其原本的补助也将被取消,两笔资金的减少和生活支出的增加成为了阻止大量失独家庭收养孤儿的障碍。

二、建议

一是利用现有的计生机构和人员建立合理、规范的联系人制度,成立综合协调机构。失独家庭分布零散,计生部门特别是计生协会组织对其具体情况最为熟悉,建议由计生协会等部门或部门负责落实该制度,保障扶助资金全部及时发放到位。

二是引入商业保险模式,发动社会志愿者力量,多渠道保障失独家庭基本生活。建议由各地政府出资,由各地计生委牵头,与保险公司协商,为计划生育家庭办理“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救助保险”,对因遭受意外伤害导致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和因意外伤害发生医疗费用的被保险人,按保险合同约定给予相应的赔付。组织发动计生协会会员和志愿者共同对计生特困家庭进行一对一长期联系、帮扶。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全覆盖,而且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有利于带领家庭成员重新走向社会,释放心中积怨,舒缓社会矛盾。

三是优化养老和孤儿领养制度。政府应出资建立或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建立专门的失独家庭养老机构,解决失独家庭因无子女签字造成养老机构不愿接受的事实。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的父母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有些老人经不起其他老人经常有子女探望的心理刺激拒绝入住养老院。政府设立或鼓励社会力量建立专门的养老机构,为这一特殊群体的集中养老、互帮互扶提供条件。这有利于失独老人在“同病相怜”、“抱团互慰”的环境中平衡心态,步入正常生活。同时也有利于专业的医生、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等开展工作。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合法收养孤儿予以政策上的特殊照顾,除现有规定政策外,建议政府对此类家庭合法收养孤儿的,在孤儿未满18周岁之前应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补助金额应等同于“失独”补助。

帮扶计划措施 篇3

基本情况:

实验区是19xx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下辖三个镇乡,一个景区管理处,总面积201平方公里,总人口13.6万人。建区以来,区工委、管委始终坚持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的指导思想,把人口计生协会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以协会活动为抓手,建立载体,完善机制,创新人口计生工作方法和措施,全区人口计生协会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通过对计生家庭开展节日慰问、医疗救助、精神慰籍、心理疏导、生活照顾、生产帮扶等活动,使其切实感受到党的计生政策的温暖,他们的身体、心理等状况明显改变,逐渐走出悲观的阴影,为重塑生活信心,提高幸福生活指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做法:

在工作中我们以宜家工程为载体,建立了三项“卡片”。 一是暖心卡。我区13位特扶计生家庭中,其中有一位女特扶对象叫张,现年72岁,是毛集镇梁庵社区居民。她于1970年结婚,并于同年11月产下一子。初为人母的她满怀喜悦,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与渴望,然而,现

实却事与愿违。就在儿子刚上上中学那年,婆婆却不幸被查出患青光眼,紧接着儿子被查出患有白血病,经过多方治疗无效死亡,这一系列家庭的变故给张秀梅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自我省开展生育关怀活动以来,区、镇、社区把张秀梅列为首选对象开展了多种形势的关怀关爱活动。首先是将其如实申报为特扶家庭给予及时的救助,与此同时,社区根据其实际生活现状,将其纳入租房补贴范畴,镇党政领导、有关单位、社区在节日期间对其开展一系列帮扶慰问活动。此外,社区计生协理事、协会会员及部分志愿者主动上门对其进行精神慰籍、开展心理疏导、抚平失子创伤。并引导她参加再就业培训,通过社会各界关怀关爱,张秀梅逐渐走出家庭变故的阴影,积极重新面对现实,并如愿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脸上也逐渐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与此同时,每年的“计生贫困母亲”、“计生困难家庭”等民生工程均对其进行了特殊救助。在一次计生困难家庭基金兑现仪式上,她眼含热泪说道:“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计生协会、感谢各位领导的关爱,我一定会生活的更好来回报社会”。她是这么说,更是这样做的。面对一些跟她有相似遭遇的计生特殊困难人群,她总是苦口婆心,现身说法,鼓励困难对象重塑生活信心。为他们谋生创业、再就业出点子、想办法。在她的真情感召及悉心帮扶下,其他计生特殊家庭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积极经营美好生活,也使其他计生家庭切实感受到和-谐

计生的魅力。

二是“连心卡”。区工委、管委安排,区直部门单位、企业负责人,人人手持一份计生特殊家庭“连心卡”,帮助联系户解决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困难。如夏集乡朱岗村村民邵元奎的女儿学习成绩优秀,考上了清华大学,邵元奎拿不起学费,东挪西凑也只有1000多元。区里获悉后,从关爱女孩工程基金中拨出6000多元解决了其学费问题。每年区工委、管委领导都要到联系的“二女户”家慰问,如每年春节前,区工委、管委领导班子分成3个小组,为全区430多户“二女户”送去了米、面和8万多元慰问金。

三是建立“帮扶卡”。区计划生育协会开展给计划生育家庭送去“千头牛、千头猪、千头羊、万只鸡、万只鸭、万只鹅”的帮扶计划,区协会给每名会员发放了一张“帮扶卡”,上面写有2名要帮扶的计生户姓名,参加帮扶的区直机关干部每人要捐助帮扶对象200元,区财政另外再补贴帮扶对象200元,需要贷款的农户由帮扶人员担保信贷20xx-5000元,确保受帮扶的户每年养猪养牛不少于5头,或养鸡、鸭、鹅不少于百只。受到帮扶的340户计生户中,有70%的户当年家庭经济收入就超过万元。

四是办理“计生绿卡”。为转变群众的传统生育观念,解决老有所养问题,20xx年起,在全区范围内对“两女户”和“独女领证户”发放《计划生育先进户优待证》,郑重承

诺:女孩上学杂费全免,中考时可以加10分,为女孩父母办理20xx元养老保险,当男满65周岁,女满60周岁时进敬老院安度晚年。群众高兴地将《优待证》称为“计生绿卡”。办理“计生绿卡”后,全区有200多人主动放弃了二孩生育指标,男到女家落户的有150余人。

经验和体会:

实验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协会在区工委、区管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等部门的支持、监督和关心下,在市计生协会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协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促进了协会的发展。

一是进一步健全协会组织,完善工作网络,继续打造好“三张卡片”。

二是抓好村、社区协会组织建设。运用好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通过民-主推荐,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制度,选举出热心计划生育事业,责任心强,有能力人组建基层协会机构。

三是抓好流动人口协会组织建设,突破难点。在流动人口多而集中的社区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设立固定宣传阵地,开展生殖健康讲座,在人口集中居住地设立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便民箱,为外来人员提供良好的计生服务。

四是抓好个私、民营企业协会建设,延伸触角。在个私、民营企业,单独成立协会或也成立联合协会,由协会协助计划生育部门管理服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