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过年有关的心得体会分享热门九篇

2025过年有关的心得体会分享(精选9篇)

2025过年有关的心得体会分享 篇1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欢快、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又叫过年,含有辞旧迎新的寓意。我的家乡在周至,我们家乡春节的习俗很多,下面我就为你一一介绍吧。

春节前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也叫“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更加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都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的名字,可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的春联是在红色的纸上,用毛笔蘸墨,书写一些象征吉祥、祝福的话语,寄托人们美好的心愿。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习俗就是“守岁”。听妈妈说,守岁既有对过去一年的留恋,又有对来临的新年的美好希望。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傍晚开始,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一边吃东西,一边聊天,古人有作诗等风俗,而我们现在更增加了丰富的内容,除夕之夜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大多数人盼望的事情,连小孩子都非常喜欢。

家乡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每一个习俗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它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呢!

2025过年有关的心得体会分享 篇2

倡议“就地过年”是在特殊时期、特定环境下采取的特别方式。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多方联动,在严格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结合生产、工作和意愿,通过节日慰问、就业保障、人文关怀等多种方式嘘寒问暖、问需于民,及时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其感受到“家在远方,情在身旁”的温暖。此外,还要提前建立好畅通的沟通渠道,保障好输出地留守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生活,尽可能减少外乡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留下。

隔绝疫情,不隔真情;守住小家,温暖大家。相对于回家过年的期许和亲人团聚的情怀来说,生命健康才是第一位。倡议“就地过年”既是为了自己及家人,为了全社会的防疫大局,也是为了将来更加踏实的团圆。作为个人要积极响应“就地过年”的倡议,尽可能地减少人口流动和聚集,更扎实地做好个人疫情防护。同时,也期待更多地方政府为“就地过年”做足、做好准备,把握好力度,加之以温度,让人们无论身在家乡还是异乡,都能过上一个欢乐、祥和、安全的春节。

2025过年有关的心得体会分享 篇3

年俗之所以要适时改变,还是因为疫情的变化。现在,国内疫情呈零星散发的态势。随着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临近,节日期间公众出行意愿提升,新冠肺炎疫情的风险存在提高的可能性。所以,要保持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力度和节奏——口罩不能摘,手要勤洗,保持社交距离依然很重要。与此同时,就地过年非常有必要。具体来说就是,减少不必要出行,少聚集、少外出。尤其在室内密闭空间的聚集,更是要避免。另外,无论在哪里过年,家庭聚会聚餐也不宜人多,控制在10人以下是的。

就地过年,如何做到一呼百应?可以尽可能增加便利,发挥正向激励的作用。譬如,可以灵活安排休假。广东省卫健委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鼓励企事业单位根据生产、工作情况和职工意愿,灵活安排休假,引导职工群众在粤过年。有了灵活休假的安排,会更加有利于管控交通客流、减少聚集、保持社交距离。

也可以适当增加福利。在这方面,浙江“放了大招”。该省提出鼓励企业采取发放“留岗红包”、改善就餐条件、安排文化旅游活动等措施,吸引外地员工尽量就在当地过年,有条件的地区可给予适当补助。另外,还可以发挥“头雁效应”。湖北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一律取消集体团拜和大型慰问、联欢等活动,北京等地提出党政机关干部带头就地过年,都有向全社会做出表率的意义。

近年来,“云过年”逐渐兴起。尤其在疫情期间,“云过年”更为宅在家中的亲朋丰富了团聚的形式。“就地过年”不妨也和“云过年”结合起来。一大家子人试试在微信群里抢抢红包、拼拼手速,在朋友圈里晒晒美好祝福,同样开心喜庆,何乐而不为。

“就地过年”与“返乡过年”是一道命题的两个侧面。对确有必要外出和返乡的人,在严格落实防疫措施的前提下,也应做好出行保障,杜绝人为设障。返乡者要配合防疫工作,严格遵守报备制度,细致做好个人防护。期望普天下的人们都拥有一个平安健康祥和的春节!

2025过年有关的心得体会分享 篇4

春节年年过,如何过出新滋味,需要开发想象、大胆创意。安徽合肥的一处公园庙会把网上流行的农场收菜搬到现实,让人们体验现实中的“农夫生活”;广东佛山的创意春节庙会通过现代手段模拟传说中的“桃源仙境”,将时尚与现代艺术注入传统民俗,引人关注。

虎年新春,各地庆祝活动中频现的新鲜创意,不仅丰富了节日文化娱乐活动,增加了节日的喜庆色彩,更让这个传统佳节多了几分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只有不断添加符合社会潮流、反映时代特点的新内容,传统节日就能够不断获得新鲜血液,不断展现勃勃生机,不断产生迷人魅力。近年来,从回乡迎新到出门旅游,从观看央视春晚到网上春晚、家庭春晚,以及短信拜年、网购年货等等,各种新鲜时尚、充满创意的过年方式,让人们尽享时代进步带给生活的种种便利,重新体验春节长假的温馨与惬意。

我的春节我做主。追求过一个创意新年,反映了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新的需求。年画、剪纸、春联、鞭炮、年糕等等,这些千年不变的年俗,让春节散发出浓郁传统风味的同时,或多或少也让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感觉有些“老套”。用创意创新,在创新中重新开掘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底蕴,既让传统年味变得更加浓香,也让节日文化活动红火起来。

创意过年,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推动。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富特色的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之根。传承并发扬好这一重要的传统文化,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早在20_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把春节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今年1月8日,国务院又举办“春节文化论坛”,探讨如何保护弘扬春节文化。不少地方政府也尝试开办各种展览、组织各类民俗表演等,丰富群众节日生活。各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表演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国内群众的节日生活,而且走出国门,让海外华人感受祖国文化的亲切,让外国朋友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容和独特魅力。

创意过年,离不开个人开动脑筋,提供创意。只有大家都为春节“新民俗”支招,传统的春节才能越过越有“味”。今年春节,很多网民积极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通过网络媒体感受过年祭拜文化的真谛;北京等地在现代商业街区举办传统的庙会文化,古典与现代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现代化的都市里洋溢着浓浓的新春文化气息。

2025过年有关的心得体会分享 篇5

在一年的节日之中,我觉得春节是最快乐的,因为过春节可以吃团圆饭、逛庙会、放烟花、看春晚。春节令我最开心最难忘的就是燃放烟花。可惜在城市里过春节,不允许燃放烟花。

我六岁那年和妈妈一起去外婆家过春节。外婆家在四川的一个乡镇上,那里可以燃放烟花。刚到达外婆家,我就缠着舅舅到街市买了许多烟花。

午饭后,外公陪着我和哥哥姐姐一起放鞭炮。看着外公用打火机点燃引线时,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一秒过去了,两秒过去了,已经过去十秒怎么还没有爆炸?我正疑惑着,突然传来了轰隆隆的巨响。我一看,这些炸开的爆竹像一架不停开火的机枪,发出一道道刺眼的火光。

放完鞭炮后,我和哥哥姐姐就开始玩我们自制的“手榴弹”。它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就是将玉米棒挖一个小洞,然后把一颗摔炮放在小洞里,再把玉米棒往地上扔,玉米棒就爆炸了,发出巨大的响声。当然,这种手榴弹的杀伤力很小,比较安全,大人也不阻止,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到了晚上,我们开始放烟花了。我们把烟花点燃后,先是见到一束火光从烟花头上冲了出来。然后天空就变成了一个大花园,各种烟花像一朵朵漂亮的花儿,在空中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那流光溢彩四散开来,把夜空装点得如此灿烂夺目。我沉浸在了这个美好的夜晚。

那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春节,虽然已经过去四年了,那些燃放烟花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我希望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2025过年有关的心得体会分享 篇6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辉煌的文明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春节是大家最熟悉最喜爱的一个传统节日。

传说从前有个怪物叫“年”。它喜欢吃人,某天它又去吃人的时候反而被人们吓住了,匆忙逃了回去,人们便把这天叫做“过年”。

快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帖、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各家各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喜庆气氛。

除夕的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于西晋。除夕之夜,大家终夜不眠,以待明天,称为“守岁”。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新衣服,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同族挨家挨户拜年,有的是同事相约去拜年,还有的是大家伙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怎么样,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你是否为身为炎黄子孙而倍感自豪呢?

2025过年有关的心得体会分享 篇7

地过年有什么好处?春节临近,外出、返乡人员增多,聚集性活动频繁,疫情传播风险进一步升高,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在此背景下,提倡春节假期非必要不流动,并做好广大群众就地过年的服务保障,对于减少节日期间疫情传播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让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健康安全的新春佳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地过年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增强信心、战胜疫情。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同时,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多措并举,织密疫情防控安。有关部门要做好人员疏导,避免出现扎堆、拥挤现象,为群众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最重要的是我们个人自己要做好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不聚会。

就地过年要做好保供给、稳价格工作。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叠加春节来临消费需求旺盛,做好保供稳市工作尤为重要。有关部门要强化货源组织,指导商贸流通企业根据今年春节消费新情况、新特点,切实加大货源组织与调运力度。督促商贸流通企业对照行业疫情防控指南查找短板弱项,加强商品特别是冷冻食品进货把关,进一步充实地方储备,重点增加耐储蔬菜储备量,适时组织投放蔬菜、肉类等地方储备。

就地过年要做好便民服务工作。为减少疫情传播风险,确保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健康安全的新春佳节,各地纷纷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以北京为例,制定《关于做好市民群众在京过年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发放消费券、免费开放市属公园、赠送礼包、发放20G流量……等一系列措施,关心关爱困难弱势群体,鼓励流通企业针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以及就地过年群众实际需求,推出物美价廉的“年货礼包”“爱心礼包”。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做好就地过年工作,倡议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疫情防控有力度更有温度。

2025过年有关的心得体会分享 篇8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回乡省亲对工作学习、辛苦打拼乃至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是割不断的乡愁,更是少不了的传统节目,每年都在隆重启幕的、被称之为“春运”的节前节后大迁徙,就是明证。

回家过年,对中国人乃至华人来说。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阖家团圆,文化寻根,魂牵梦萦、挥之不去,凝聚着华夏民族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

眼下,疫情仍在全球扩散蔓延、肆虐,我国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返乡过年必然会出现大批量人员流动,增加疫情扩散风险。于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成为目前最严最迫切的要求,相应地就地过年便成了疫情防控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回家过年也好,就地过年也罢,坚持自觉减少聚集外出,坚持遵守“用公筷和公勺、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离”等防疫要求,顾全大局,听从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及单位疫情防控管理那是必须的。

就地过年,可能会让外地籍务工人员一时难以接受,这也是人之常情。这就需要我们多一些耐心解释、多一些情感疏导、多一些人文关怀,把工作做扎实、把道理讲明白,通过微信、电话拜年排解思乡心绪;需要我们多一些志愿服务和优惠政策,多一些生活保障和困难应对,温暖就地过年人员,让他们感受更多当地的年味儿;需要多一些企业通过鼓励留守员工弹性休假、发放过年压岁红包等奖励方式,让外地员工在本地安心过年;需要多一些具体化、人性化、可操作的就地过年指导,限度提升就地过年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面对疫情,我们既要顾念人们回家过年的正常情绪,更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培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

就地过年,就是要留住人,留人重在留心。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打消就地过年人员的顾虑,赢得更多认同,让就地过年从简单的倡议,化为更多人的行动自觉,既要就地过年,又要就地过好年。

2025过年有关的心得体会分享 篇9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