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习新课改的心得体会(通用3篇)
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了解教材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学年要交给学生那些知识,并知道各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同时要领会教材意图。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我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课本P17的“比大小”时,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观察了一下,很快就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有的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我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我问:“谁多谁少?”学生齐口说:“一样多”。我再说:“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我又出示3个桃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说:“桃多,香蕉少。”最后,我再出示3个桃和4个梨,学生马上说:“桃少,梨多。”这时,我又问:“刚才你们说桃多,现在又说桃少,到底桃是多还是少呢?桃、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桃比香蕉多,香蕉比桃少;桃比梨少,梨比桃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学生发言很热烈,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这样一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时,“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1.按铅笔的颜色分;2.按铅笔的长短分;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确实让我惊叹。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
要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发言之前,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种球,特别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
3.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一个学生思路没理顺出错了,老师要给予提示,不要立即批评,也不要急于把答案说出来,要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面对着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第一: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已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结构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了,而以教师为主体了。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介绍一下就该课堂结构。
(1)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
(2)讲:在的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5)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第四:情感关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能弥补现实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缺乏“情感”,最终也达到了以“情”致“动”的良好效果。
最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多听课,多评课,更重要的是要多钻研,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学科思想,去引领学生学习。
总之,有思想的课堂才是有生机的、成功的课堂。
为促进初中历史课改经验交流,探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9月29日,由德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全市初中历史“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在渤海中学隆重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聆听了渤海中学贾荣艳老师和高保新老师的两堂示范课,两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我对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创造高效课堂不亚于行军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分秒必争。要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两位教师都采用学案式的教学方式,贾荣艳老师在《洋务运动》一课中采用印发学案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学案设计了学习目标,重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收获平台等环节,课件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又紧扣教材重难点丰富了课堂内容。高保新老师的《蒸汽时代》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三个自主学习问题,每个自主学习后紧接着设计三个思考探究问题,环环相扣,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从两位授课老师的教学设计及课件都充分看出其用心用力,充分挖掘有用的材料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做了大量课前的准备工作。
巧思妙引,化难为易
有创意的引导,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很快投入对问题的思考。从而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贾荣艳老师在《洋务运动》一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大清国比作病入膏肓的病人,分析洋务运动背景,目的、人物,形象的比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洋务运动内容是重点,这一环节贾老师具体划分了四个药方,同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时利用根基腐烂的大树嫁接苹果的漫画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可谓是教学设计的巧思。高保新老师《蒸汽时代》一课的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布鞋和皮鞋,联系生活,使学生初步感受工业革命,诱发学生内在的知识潜能,可谓是教学的妙引。
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抓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摆正位置,只起引导的作用。此次两位老师都以学案导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点,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提出并解决问题。在学生学习、合作的过程中,老师也在巡回点拨、提示、交流。当问题提出后,先把权力交给学生,由学生回答,学生解决不了的,由老师通过讲解或补充资料,来帮助解决。
学习大事,必作于细
做于细,首要的一点就是抓具体。教学过程是有诸多具体要素构成的,这个特性决定了课堂就是抓具体。具体了才能突破,具体了才能深入,具体了才能落实。贾荣艳老师在《洋务运动》学案中设计了学法导航提出了内容、方法、要求、时间,可见对课堂做了细致的研备,高保新老师《蒸汽时代》一课中教授瓦特改良蒸汽机一环节是特别强调了“改良”两字并提示了蒸汽的“汽”的写法,可见老师对考点易错点把握精准,细致入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反观自己,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并且在备课时尽量地让我们的历史贴近生活。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听课学习的时间虽然是短暂的,但我的学习、反思的热情一直都受鼓舞于老师的高超教学技能和细致的教学思路,张弛有度、开合有法,我将以今日之所学为我将来之所用,如此亦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