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代楷模王红旭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精选33篇)
驻拉祜山村、带老乡脱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10月,一场竞买会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塘子村进行,朱有勇院士扶贫工作站科技扶贫项目培育出的首批林下三七成功出土。现场,各企业代表此起彼伏喊出高价,他赶紧叫停,“我们要种的是好三七,是老百姓吃得起的三七。价格太高,不是我们种植的目的。”
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各种重大科技奖励18项,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朱有勇头衔众多,但他最喜欢村民们叫他“农民院士”。“更准确地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20__年,中国工程院决定对澜沧县开展对口帮扶。这里贫困面广、贫困人数多,是脱贫攻坚主战场。讨论会上,院士云集,环顾一周,当时已经60岁的朱有勇发现自己最年轻,毅然挑起了大梁,“我最年轻,我来干。”
进村考察,朱有勇连连叹气,漏风漏雨的篱笆房,放上几张床,堆着点玉米杂粮,就是很多人的全部家当。“是真的穷,但是不该这么穷。”朱有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澜沧当地主要是拉祜族,大部分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以种植野谷、玉米和打猎为生。在中国工程院进驻之前,这里的很多村民还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之下。
全面调研之后,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被确定为科技扶贫示范点,以此为突破口,朱有勇率领百余人的教授、博士专业团队,正式进驻蒿枝坝。
20__年,蒿枝坝就实施了道路硬化、安居房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却并没有让当地村民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这里不是资源贫困,是典型的素质贫困。”信息闭塞、语言不通、人均受教育年限短,正是当地贫困的根源。这里的贫困让朱有勇一股热血涌上心头,“越是艰难,科技扶贫就越有大作为。”
“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
调研分析当地的气候、土壤、降雨后,冬季马铃薯成为朱有勇及其团队试点扶贫的第一个重点项目。
但在项目推广初期,却吃了闭门羹。院士的名声,在这个小坝子上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迎接朱有勇的,更多是村民们怀疑和打量的目光。早年间,村里尝试种植新品种却惨遭市场“滑铁卢”,是不少村民心中的阴影。
“难道院士比我们农民更会种地吗?”“种地就是挣口饭吃,还能指望着挣大钱?”“冬天种了,卖给谁?院士还能管你卖土豆?”
村民的疑虑,是摆在朱有勇面前最实际的问题。为证明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选择了用事实说话。
在当地政府和云山村村委会的支持下,100亩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项目正式上马。带着新研发的马铃薯品种,朱有勇扛起了锄头。每天一大早,就在田里扎了根,有时候甚至直接跪在田里,双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质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20__年11月,冬季马铃薯的种子正式在蒿枝坝种下。从播种、看护、浇水,每个环节,朱有勇和他的扶贫团队都精益求精。20__年3月,密密麻麻的马铃薯破土而出,平均亩产3.3吨,最高亩产4.7吨,产值达90万元。
刘扎袜是第一批贷款入股种植的村民,这个项目让他增收上万元,“没想到院士还真的管我们卖土豆啊。”过去的冬季闲田,生出了金子,院士小站的门槛快被村民们踏破了。“要让村民们真正看到效益,我们可以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朱有勇的科技种子在这里结出了果实。
“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
冬季马铃薯只是当地致富的一块敲门砖。“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不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于科学种植有机三七,冬季蔬菜和水果种植提升效益……科技成果的转化,让朱有勇的理想一点点实现,“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
从20__年驻村蒿枝坝以来,朱有勇一大半时间都在村里度过。很多当地村民不会汉语,为能顺利沟通,他还从头学起了拉祜话。
朱有勇有晨跑的习惯,绕着蒿枝坝,每天5圈,雷打不动。开始,只要听见村里一大早此起彼伏的狗吠,就知道大城市来的扶贫院士又在跑步。慢慢地,村里的狗不叫了,来蒿枝坝参与扶贫的教授、专家也加入晨跑。
好几次,每当朱有勇要离开村子,村民就跟在后面,一起唱当地的民族歌曲《实在舍不得》:“最怕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最想么就是你再来,要多快乐有多快乐……”
“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朱有勇说。
眼下是今年冬季马铃薯种植的时节,连日来,在石屏县、建水县10万亩冬季马铃薯地里,村民们正忙碌着种下种薯,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冬春季节,北京各地餐桌上的洋芋丝,5盘中有4盘是云南产的。”提起冬季马铃薯,朱有勇很自豪。“每年春节过后至5月中旬,国内市场都没有马铃薯鲜薯,云南发展冬季马铃薯可填补市场空白,提高产品效益。”朱有勇说,利用云南“冬无严寒”的特殊气候条件,避开降雨导致的病害多发期,种植冬季马铃薯。从20__年开始,朱有勇带领团队在云南种植冬季马铃薯,并迅速推广了1000多万亩。由于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可种植产地较少,因此冬季马铃薯鲜薯的价格是正季价格的5倍左右。种植冬季马铃薯逐渐发展成为山区农民的一大致富产业。
无独有偶。10月9日,在朱有勇的院士扶贫点,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大塘子村举行了林下有机三七竞卖。当天,闻讯赶来的商家现场激烈竞拍,最终以高价拍走刚挖出土的有机鲜三七。
“三七种植有个难题,就是种完一茬后,十几年都不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种植三七,农业上称这种现象为‘连作障碍’。”朱有勇说,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不停地探索解决“连作障碍”的方法,但收效甚微。他表示,大肥、大水的高产栽培才是导致“连作障碍”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改变生产方式。朱有勇带领团队模仿三七生长最适合的温度、光照条件以及水肥的需求条件,形成了一套克服连作障碍的人工仿生技术,20__年以来已在石林、寻甸、文山、澜沧等地示范应用,较好地解决了中药材种植中连作障碍难题。
近年来,朱有勇结合云南多样化的气候地理特点,将生境多样性研究成果“注入”特色农业中,葡萄“打伞”的避雨栽培技术,解决了我省葡萄成熟时节与雨季重叠导致减产的关键难题;他带领团队在香格里拉干冷河谷区建立葡萄优质高产化标准种植示范基地,推动打造世界级高端优质葡萄酒产业;带领团队实现红河谷柠檬黄龙病的生态防控……一步一个脚印地穿行在田野间,一滴滴汗水撒在农作物上,一份份实惠送到农民手中,朱有勇正用实际行动将一篇篇论文实实在在地写在云岭大地。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朱有勇常说。
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今年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现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离休干部,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xx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
张富清老人是我们身边的英雄,是我们不断学习的榜样,他的先进事迹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必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坚持“功成必定有我”的实干拼搏,全身心地投入到来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争做新时代先锋,争做来凤楷模。
在了解了张富清同志的先进事迹后,除了向张富清同志致敬外,我更多的是感恩,感恩他们的付出,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他们劳苦而功高,却隐荣而清誉,风骨气节高山仰止。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模范,居功不傲,低调做事,真正的共产党人!
95岁的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获大军区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退伍后,他自愿申请转业到当时条件坚苦的来凤县工作。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深藏功名64载。20xx年底,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工作人员发现老人一张泛黄的“立功登记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最便宜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乌云密布、狂风怒吼、暴雨如注。8月10日凌晨,第9号台风“利奇马”突袭,导致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广德、绩溪等地受灾严重。这场超强台风不仅留下了满目疮痍,而且带走了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夏年仅33岁的宝贵生命。
“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以李夏同志为榜样,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发展好、维护好群众利益作为监督执纪问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在郎溪县纪委监委机关召开的学习李夏同志先进事迹专题会议上,委宣传部负责人吕昂深有感触。
“李夏同志的不幸遇难,让人感到十分痛惜。这几天我通过各个媒体不同角度的宣传报道,感受到了他那份赤诚的初心和质朴的奉献,不愧为当代青年的楷模。我将以李夏同志为标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一名准“90后”的郎溪县飞鲤镇民政所所长许易军,更加坚定了将青春扎根于基层的信念和决心。
8月15日,宣城市委面向全市印发了《关于追授李夏同志“宣城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向李夏同志学习,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心系群众、扎根基层的公仆情怀,恪尽职守、担当作为的敬业精神,以及不怕吃苦、勇敢无畏的优良作风。
宣城市各级党组织纷纷把学习李夏同志先进事迹作为即将开展的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召开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机关专题学习交流会以及撰写心得体会、对照查摆提高等多样化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真正做到思想上有触动、作风上有转变、工作上见行动。
“榜样的形象最直观,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榜样的力量最强大,感人肺腑、慑人心魄。”宣城市纪委监委驻市委组织部纪检监察组组长江艳表示,接下来,将围绕“学榜样守初心担使命”主题,组织各综合监督单位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向李夏同志学习活动。
作为革命老区的泾县,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学习的步伐。县纪委监委专门研究制发《关于开展学习宣传李夏同志先进事迹的工作方案》,就当前和下一阶段的学习宣传事宜作出细化安排,确保真正将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发扬光大。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狂风暴雨威胁时,李夏同志不惧艰险、奋勇向前,展现出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这给刚踏上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岗位的我上了生动一课,带来的是无限的动力。”泾县云岭镇纪委干部左鸿感慨。
“榜样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李夏同志与我们是同龄人,但他身处基层一线,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工作任务,都比我们要恶劣得多、繁重得多。”“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我们要主动向李夏同志对标看齐,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用美好的青春诠释初心和使命。”近日,旌德县借助青年学习型组织“慢城漫谈”,开展了一次李夏同志先进事迹专题讨论活动,40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干部踊跃发言。
日前,受灾最为严重的宁国市,党员干部都全力奋战在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一线。白天,他们奔赴各自联系点发放救援物资、督促施工进度、帮助清扫淤泥;晚上,他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学习李夏同志先进事迹,分享新感悟、新思路、新点子。“跟李夏同志比起来,我们吃的这些苦压根儿算不了什么。”这已成为宣城市参与抗灾救援的党员干部的共识。
同样作为灾区的广德县,通过“清风桐汭”等学习的平台,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李夏同志先进事迹,将其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真抓实干的崇高精神融入大家的灵魂深处,融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
“致敬英雄,我们心怀不舍;致敬英雄,我们充满敬仰;致敬英雄,我们继续前行。”“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党员干部要以李夏为榜样,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临危不惧、一往直前;要如李夏一样,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无畏勇气,践行责任、诠释担当。”“有一种责任叫担当,有一种情怀叫坚守。李夏同志告诉我们,条件再艰苦,弯下腰去适应;工作再困难,迎上前去拼搏。”……自掀起学习李夏同志先进事迹热潮以来,宣城市纪检监察网站刊发的党员干部亲笔撰写的手记,不仅寄予了对李夏同志的缅怀之情,而且充满了无限敬仰。
澎湃被捕之后,为了营救特科人员专门使用刚刚从法国商人那里购买的勃朗宁手枪,都是最高级的。由于行动匆忙,缺乏使用此手枪的经验,他们没有把枪身上的保护脂擦掉,所以手枪打不响。营救失败后,蒋介石大为震惊,便下令杀掉彭湃等人,一次“粗心”的营救终究没有成功,彭湃等人惨遭杀害。
澎湃的牺牲对于家庭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年少的彭士禄两次被关进监狱,多次和死神擦肩而过。或许是那次“粗心”营救的遗憾和歉意,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见到彭士禄后十分激动,紧握着他的手说:“终于到你了,你父亲是我的好朋友,你要继承你父亲的遗志,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在几十年之后,彭士禄两次为新中国掀起“核巨浪”,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卓越不朽的功勋!他是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彭士禄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宣传发布其先进事迹。
可以猜想,彭士禄从父亲的牺牲感悟到,安全工作实在是太重要了,容不得一点马虎,来不得半点虚假。他在长期从事核动力研究工作时,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敬畏,试想稍微出现一点差错,核潜艇、核电站将会怎样?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35年过去了,可阴影仍笼罩在人们头上。以该事故原型创造的歌曲《faded》,歌词里出现了很多次“Whereare younow(你现在身在何方)”,呈现出“寻找式”的迷茫感。在革命战争年代,稍微疏忽就会出现同志牺牲。和平年代研究和应用核能,更需要讲究安全,否则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道:“几十位‘母亲’给我的爱抚,感染了我热爱百姓的本能。父母亲把家产无私分配给了农民,直至不惜生命。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彭士禄于20__年3月逝世,父子两在天堂相见,相信彭士禄可以拍着胸脯对父亲说:“爸,我没有疏忽,一切安全!”
他是女儿眼中的好爸爸,妻子眼中的好丈夫,荆州乡群众眼中的好干部, 20__年8月10日,李夏在抗击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时,临危受命、一线救援,在转移群众过程中突遇山体塌方,以身殉职,年仅33岁。他把年轻的生命用这样壮烈的方式奉献给了祖国,作为一名基层的干部,我深感惋惜,同时更肃然起敬。
忠诚于党,兢兢业业。台风“利奇马”无情,席卷而来,李夏同志,为挽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迎难而上,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他用行动来完美的诠释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与责任。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李夏同志为榜样,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
平凡岗位,细致入微。李夏同志生前是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荆州乡监察专员。工作期间,主动申请去到皖南山区偏远乡镇工作,十余年来,一直战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正风肃纪的前线,用踏实肯干,助力荆州乡的脱贫;用细致入微,赢得荆州乡群众的真心。“有事情,找李夏”成为当地群众口头禅。
坚持原则,一身正气。在纪检监察工作岗位上,敢于较真碰硬,铁面执纪执法,突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这个重点,主办参办问题线索77件,立案审查32件,给予党纪处分31人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他不惧艰险、不畏牺牲,遇到困难危险总是冲在前面,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要坚守基层,坚守原则,踏实实干,做好每一件事,用实际行动向他看齐,向他致敬!
今年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xx年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光明日报)
看了张富清老人的故事,心中无比感动,深受启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张富清老人是光荣而伟大的,他是英雄,更是英雄精神的代表,浴血奋战的他初心不改,却隐藏功名60多年。张富清老人又是平凡而渺小的,他扎根基层,一心向党,退役转业选择最偏远的贫困山区工作,谱写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品质。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致敬张富清老人,就是致敬初心的选择,具体做到“三不忘”。
不忘恩,坚定信念跟党走。“天大地大,党的恩情最大。”在众多党员中,无论所处职务高低,岗位如何,都是在党的怀抱里成长,少不了组织的培养和社会的关爱。张富清老人,在,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这些都源于他党员的朴素情怀。今年,“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如期而至,开展好学习教育,就是要学习张富清老人这样,坚定信仰,坚定立场,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不忘本,始终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张富清老人本来有更好的选择,但他却把余生献给了来凤的人民,献给了这片大山,这是党员的为民情怀。新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应怀爱民之心、办为民之事、谋为民之策,做到既“做正确的事”,又“正确地做事”,把最终的落脚点落到为群众办事上,而不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老路,这也是今年主题教育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
不忘责,敢于担当善于担当。舍我其谁的担当是英雄气魄,也是人生的选择。张富清老人走到哪里就奉献到哪里,他干干净净、坦坦荡荡,展现了老英雄的奉献品质。致敬张富清老人,更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大事难事面前勇挑重担、敢于负责,在急事危事面前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在面对进退留转时不计得失、顾全大局,在鲜花掌声面前宠辱不惊、从容淡定,勇担当、善担当。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让我们学习张富清老人事迹,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弘扬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朱有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选择投身新战场——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__年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41%。这一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呢?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
说干就干,朱有勇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倡导种冬季土豆,农民刚开始不积极,他跟村组干部搞起了示范种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车子陷进了泥坑,他第一个下去推车,任凭泥巴溅了一身;寻找水源时,他拄着拐杖穿行在雨后湿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
驻村扶贫,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战服”。他要求参加院士指导班的学员都要穿上迷彩服,因为这样可以一扫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激发起奋斗的姿态来。
种出五斤重的“神奇土豆”,种出药企抢着买的“有机三七”,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把“冬闲田”变“致富田”,老百姓的评价,就是朱有勇脱贫战线上的口碑。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
他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代,对贫穷和饥饿的记忆刻骨铭心。“农民种地很辛苦,但再怎么拼命干活,种的粮食仍吃不饱。”他甚至做梦,一个玉米秆上结出五六个棒子,一株植物上面结西红柿、下面长土豆,这样大家就能吃饱了。
“让农民过好一点,就是我的初心,是童年最早理想。”朱有勇说。
恢复高考第一年,朱有勇考上云南农业大学。读大学期间,他成绩优异,名列班级第一。毕业前夕,朱有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党组织派人与他谈话,他表示:“我愿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毕业后绝对服从组织分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句承诺,映照了一名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的一生。
留学澳洲,他本来有机会留在悉尼,“一天的工资可能相当于国内一个月”,但他毅然回到祖国,立志“科研报国”。
20__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把云南农业大学奖励的200万元悉数捐出,在学校成立“有勇奖学基金会”;20__年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他又将200万元奖金捐赠给了基金会……
把论文写在大地,把农民装在心里。朱有勇说:“看到科研成果在千万户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兴。”
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0__年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
从事研究的30年来,朱有勇带领科研团队开创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效应、机理和推广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创建的“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和“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论”,经过国内外数千万亩的示范推广后,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标志该成果的学术论文于20__年在《自然》杂志全文发表。
朱有勇寄语农大学子们,“人倦了,天远了,唯有山水相依,守候着那束透过红尘的梯田之光。”
5天前,他还是一位在西南边疆拉祜族自治县村寨忙于种植冬季马铃薯的“农民”。5天后,11月29日,他在北京接受颁奖成为全国时代楷模。30多年来,他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近5年,他又在云南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躬耕山野科技扶贫,让上千农民学会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种植技能,带动了一批深度贫困中的拉祜族群众脱贫致富。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在拉祜族村寨旁一片刚种植的马铃薯地里,张六均等三个拉祜族村民手杵着锄头站在地边,全神贯注地听一位老人说话。老人蹲在地上,手握着竹竿,一边用竹竿丈量地块,一边耐心地讲解马铃薯如何规范种植。老人蹲着累了,便很自然地右腿跪在泥土里,面带微笑反复解说示范。在一旁的云山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何朝辉感动地用手机拍下了这珍贵的瞬间。这一幕发生在11月19日上午,地点在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小组。这位65岁的老人就是朱有勇院士。
20xx年,朱有勇带领中国工程院的专家和云南农业大学创新团队,在澜沧竹塘乡蒿枝坝开展100亩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当年平均每亩为农户增收3000至5000元,至20xx年在全县已推广种植1万亩。朱有勇团队还应用林下三七科技成果,在澜沧示范种植7305亩,带动三七种植农户749户,每户平均增收2.5万余元。
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8月31日,央视一套《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播出介绍了“时代楷模”邱军同志的先进事迹。他用心、用情、用力为脱贫攻坚事业奋斗,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邱军同志在扶贫一线的感人事迹在我省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
心中有多少责任,脚下就沾有多少泥土。邱军同志主动请缨投身脱贫主战场,到条件艰苦的革命老区挂职,千方百计引进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地方整体脱贫。邱军同志的先进事迹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备受感动。
我以后要以楷模为镜,向先进看齐,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中,而他,正如名字一样永远扎根在深爱的祖国大地上。有人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卢永根院士的家,从中可见其生活简朴。破旧的家,简单的饭,一点一滴都昭显着这位老人骨子里的淳朴。他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这就是正能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学习,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学习他的坦荡胸怀,我们要向这位中华民族的楷模学习,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热情的中国人!
卢永根同志的一生是共产党人的写实,究其一生,无论是学生角色、教师角色、院士角色,亦或是退休老人的角色,都在为共产党人的时代任务奋斗着,践行着,尤其是卢老同志改编的那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亦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深深地冲击我的神经,久久不能平静,这正是一名共产党人的纯正信仰、伟大精神,是我们广大时代青年值得也是必须去学习和践行的!
乌云密布、狂风怒吼、暴雨如注。8月10日凌晨,第9号台风“利奇马”突袭,导致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广德、绩溪等地受灾严重。这场超强台风不仅留下了满目疮痍,而且带走了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夏年仅33岁的宝贵生命。
“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以李夏同志为榜样,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发展好、维护好群众利益作为监督执纪问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在郎溪县纪委监委机关召开的学习李夏同志先进事迹专题会议上,委宣传部负责人吕昂深有感触。
“李夏同志的不幸遇难,让人感到十分痛惜。这几天我通过各个媒体不同角度的宣传报道,感受到了他那份赤诚的初心和质朴的奉献,不愧为当代青年的楷模。我将以李夏同志为标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一名准“90后”的郎溪县飞鲤镇民政所所长许易军,更加坚定了将青春扎根于基层的信念和决心。
8月15日,宣城市委面向全市印发了《关于追授李夏同志“宣城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向李夏同志学习,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心系群众、扎根基层的公仆情怀,恪尽职守、担当作为的敬业精神,以及不怕吃苦、勇敢无畏的优良作风。
宣城市各级党组织纷纷把学习李夏同志先进事迹作为即将开展的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召开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机关专题学习交流会以及撰写心得体会、对照查摆提高等多样化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真正做到思想上有触动、作风上有转变、工作上见行动。
“榜样的形象最直观,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榜样的力量最强大,感人肺腑、慑人心魄。”宣城市纪委监委驻市委组织部纪检监察组组长江艳表示,接下来,将围绕“学榜样守初心担使命”主题,组织各综合监督单位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向李夏同志学习活动。
作为革命老区的泾县,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学习的步伐。县纪委监委专门研究制发《关于开展学习宣传李夏同志先进事迹的工作方案》,就当前和下一阶段的学习宣传事宜作出细化安排,确保真正将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发扬光大。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狂风暴雨威胁时,李夏同志不惧艰险、奋勇向前,展现出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这给刚踏上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岗位的我上了生动一课,带来的是无限的动力。”泾县云岭镇纪委干部左鸿感慨。
“榜样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李夏同志与我们是同龄人,但他身处基层一线,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工作任务,都比我们要恶劣得多、繁重得多。”“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我们要主动向李夏同志对标看齐,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用美好的青春诠释初心和使命。”近日,旌德县借助青年学习型组织“慢城漫谈”,开展了一次李夏同志先进事迹专题讨论活动,40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干部踊跃发言。
日前,受灾最为严重的宁国市,党员干部都全力奋战在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一线。白天,他们奔赴各自联系点发放救援物资、督促施工进度、帮助清扫淤泥;晚上,他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学习李夏同志先进事迹,分享新感悟、新思路、新点子。“跟李夏同志比起来,我们吃的这些苦压根儿算不了什么。”这已成为宣城市参与抗灾救援的党员干部的共识。
张富清的事迹通过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当地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大家对深藏功名、坚守初心的老英雄张富清由衷敬佩。张富清身边的亲人、同事、朋友,从最初的惊讶到后来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
通过张富清的事迹的学习,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持续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不能不以恶小而为之,时刻认识到我们的职责。腐败的缺口,往往从小事、小节打开,从小节失守到大节丧失,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走向腐败的普遍规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链条最容易在薄弱环节上断裂。生活上不拘小节,思想上就会放松警惕,行为上就会放纵自我,最终就会滑入罪恶的深渊。一个人过于贪财,必然成为金钱的奴隶。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有平静的心态,当干部要有一颗“平常心”,不管地位怎样变,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心态不能变。始终要求自我努力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腐败分子的心理畸形是造成他们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不一样人的犯罪心理不一样,除了贪婪之外,法不责众心理、盲从心理、失衡心理都是常见的腐败者心态。因此,每个党员干部心态必须要平,千万记住“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最为一名基层党员,要有较高的标准,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执行廉洁自律规定上标准要高,落实党风廉政职责制上标准要高。要象郑培民那样,“不能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能让自我有一点腐败的念头”。要以身作则,廉洁勤政,要管住自我的脑,不绞尽脑汁谋私利;要管住自我的嘴,不说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话,不乱吃不该吃的东西;要管住自我的耳,听得进逆耳实言,听得进同志的提醒;管住自我的腿,不去不该去的场所;管住自我的手,不拿不该拿的钱物,不去追求不应得到的待遇和享受。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抱着一颗平常心,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向老英雄学习,做一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好党员。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原院士卢永根“时代楷模”称号。11月15日晚,央视一套《时代楷模发布厅》栏目播出讲述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的节目。我市各地文明办(党群工作部)、市直各单位纷纷组织干部职工收看,深入学习卢永根信念坚定、至诚报国,开拓创新、勤奋耕耘,勇担重任、甘为人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
卢永根是著名水稻遗传学家。他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将积蓄880多万元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20__年8月,卢永根因病在广州逝世。
15日晚,在市委宣传部会议室内,党员干部职工在大屏幕前观看节目直播,大家无不被卢永根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所感动。“卢永根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学识上孜孜不倦,生活上艰苦朴素,让我很受教育。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祖国建设时期,他都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忠诚,这很值得我们学习。”市委宣传部党员刘佩玲说,作为一名机关干部,会努力向卢永根学习,做好本职工作,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卢永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献出一切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知识分子楷模,为我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市委讲师团教研室主任刘红星说,卢永根始终坚守着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这让他深受感动:“他为我们提供了榜样的力量,在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们要以他为楷模,坚定理想信念。”
95岁的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的一名离休干部,六十多年来,除了他的老伴,当地无人知晓这位老人还曾是解放战争中的战斗英雄。战争年代,他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和平年代,深藏功名,张富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信仰与忠诚。
去年11月,湖北省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发现了一枚不寻常的军功章,红底金字镌刻着『人民功臣』四个字,而这枚军功章的主人就是看似普通的95岁老人张富清。
1948年,张富清参加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战斗中数次当前锋、打头阵,说起战火中的九死一生,他历历在目。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不对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矝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接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最便宜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一个人的魄力是包含多方面的:包括个人的工作作风、日常表现、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多方面。有的表现的谨慎有余,开拓不足,优柔寡断,缺少应有的胆识和果断。要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增强老师的自身的工作魄力就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学多才的人才能对事物作出全面分析、准确判断和科学决策。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教师要不断 补氧 、 充电 ,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实践积累,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新时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
还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其次要加强实践锻炼。一个人魄力大小与自身阅历息息相关,个人阅历丰富可以增强对事物的感应、适应能力。魄力必须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努力适应环境对自身要求,尽量多熟悉身边的一些基本情况,迅速进入角色。善于搜集信息,平常注意交流,工作中注意广言纳谏,寻师问策。在调研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还应该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鼓励学生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 亲其师,信其道 。
最后要有过人胆识和果敢作风。教师要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知行统一。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光明正大、实事求是的人。在活动与管理中,教师要临危不惧,迅速决策,采取有力措施,放手的让学生去开展工作,使活动顺利进行。要敢于拍板和果断地处理一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近日,中央宣传部追授在抗击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时以身殉职的李夏“时代楷模”称号。李夏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在紧急关头,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冲锋在前、英勇无畏的崇高风骨,体现了在群众危难时刻,心系群众、舍己为民的鱼水深情,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铮铮誓言。李夏同志用信仰的力量书写了平凡中的伟大,他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担当敬业的奉献精神、舍己为民的大爱情怀值得党员干部用心学习、用力传承。
学习李夏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李夏能够在危难时刻响应组织号召,挺身而出绝非偶然,李夏殉职时年仅33岁,但却把最高宝贵的8年时光奉献给了党的事业,他在最后时刻体现的无私无畏,既可以从他平时工作表现中窥见,更能从他坚定的信仰中探寻,是他对党忠诚品格的自然展现。学习李夏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就是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在急难险重面前挺在前面,始终立场坚定、经受考验。
学习李夏担当敬业的奉献精神。李夏做过党建工作,也抓过纪检监察工作,无论在那个岗位,他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他不但肯干事、肯吃苦,还善于把事情做好。在精准扶贫中,他走村入户帮助村民种上高山贡菊;在纪检一线,他恪尽职守、真抓实抓,充分展现了纪检铁军的风采。学习李夏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就是要保持勤勉工作、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始终本着对党的事业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单位负责的态度做好工作。
学习李夏舍己为民的大爱情怀。正是怀着对群众的真挚情感,平时这个穿凉鞋还怕有沙子硌脚的“城里娃”,变成了一个爬坡上坎的“本地干部”。正是始终心系群众,面对肆虐的台风、山洪,李夏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群众安全。学习李夏舍己为民的大爱情怀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带领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 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际,我们要深入学习李夏等先进榜样,自觉学先进、做先进,以榜样力量引领前行之路。
“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对记者的回答。朱有勇有很多头衔,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但是他最喜欢的是村民叫他“农民院士”。他的心里装着黄土地,装着老百姓,他是一名接地气的院士。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他考取了云南农业大学,接着又出国深造,之后毅然谢绝悉尼大学的挽留回到祖国,为祖国,为家乡,为老百姓做科研,做实事。他说他是人民培养出来的科技工作者,那么一定要让家乡的老百姓享受到科研成果,因此,在20__年已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申请到云南省的蒿枝坝村,去调研,去扶贫。
朱有勇带着自己的扶贫团队来到这个边疆山村,扛起锄头,背上背篓,将他们的实验室搬到了田坎上,将他们的科研论文写在了这片黄土地上。村民起初对他们是心存疑虑的,但朱有勇团队用他们的诚心,他们的坚持打动了村民,他们的“冬季马铃薯”将村里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在不曾开发的“人工松林”里成功科学种植有机三七,创办的技能培训班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学会了科学种植技术……
不止是朱有勇,越来越多的科研学者活跃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他们走入基层,扎根土地,既是实践他们的科研成果,也为广大农民解决了实际困难,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科技产业支撑。
为了和当地群众交流,朱有勇从头学习拉祜话;为了改变老乡们的观念,他进村入户去动员;为了给乡亲们示范,他挽起裤脚,直接跪在了田地里;先后收了1500个农民学生……
连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用科学技术改变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落后面貌的事迹,在云南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热议。
时常陪着朱有勇到处考察的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乡长龚老五讲起朱有勇,一脸钦佩,“在朱院士的带动下,我们老百姓走向现代的科技生产方式,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
“他把自己的专利无偿献出来,为当地的脱贫攻坚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澜沧县扶贫办副主任李平感慨。
12月2日,云南农业大学组织师生集中观看了朱有勇的先进事迹。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委书记吴伯志动员全体师生向朱有勇学习,“勇登科学高峰,扎实耕耘大地”。
“学习朱有勇院士,就要学习他把个人的人生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潮中。”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彭德远说。
朱有勇的事迹感染着莘莘学子。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玉应罕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传承和发扬朱院士的精神,胸怀家国,脚踏实地,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王艾菲说:“不管将来在哪个岗位工作,我们都要做一个勤奋敬业、心系人民的人。”
众多网友纷纷在网络媒体留言,为这位“农民院士”倾情点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才是超级明星。”网友“旅人”说。“院士的身上有土、脚上有泥,让农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这样的院士是农民最贴心的院士。”网友“菜菜”说。
这是前所未有的成功典范。
12月2日,朱有勇荣获“时代楷模”称号。多年来,他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已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
这是坚守初心的科研示范。
30多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不断创新突破,从利用物种多样性创建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体系,到如今把生境多样性研究应用在三七、冬季马铃薯、早熟葡萄、冬早蔬菜、柠檬等特色产业,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让农民得到实惠。
有人说,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而朱有勇总是难以割舍对土地的感情与牵挂。正如他所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赖化学农药控制作物病害不足百年。然而在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是朱有勇的研究生导师段永嘉先生留下的“一道不会回答的考题”。为了解答这道题,朱有勇开始了数十年的科学探索之路。
作物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病虫害爆发流行,是世界农业生产的重大难题。如何既减少农药用量又控制病虫害?这个命题难倒了全球的农科专家。
人类的智慧往往从“问号”开始。如果换一种思路,在栽培上实现品种多样性,是否会简单一些?朱有勇在思考、在探索。
上世纪80年代,云南很多地方的水稻稻瘟病很严重。一次,正为稻瘟病防控之法苦苦思索的朱有勇出差路过石屏县,路边田野里一个奇异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有些稻田出现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间栽了高矮不同两种水稻的田里患病现象很轻微。“难道稻瘟病的发病率与水稻间栽有关?带着疑问,朱有勇展开了近千次的试验研究。
然而,想要走通这条途径需要回答3个问题,一是能否控制病害?二是控制病害机理是什么?三是能否推广应用?
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攻克病虫害的“细节”慢慢勾勒出来,效果越来越明显了。经过30多年的研究,朱有勇和他的团队逐渐掌握了作物多样性是如何控制病害的科学原理。
20__年,朱有勇的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在《自然》杂志发表。如今,这项成果已大面积推广到了滇、黔、川、湘、赣等省份,及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天拉长、地拉宽、站好队、换好位。”为了能把这些复杂的机理简单化,让老百姓易懂,朱有勇把作物多样性抗病害的机理,编成了十二字简单的顺口溜。“其实就是改变播种节令,打破传统的农业结构;以前都是散种,现在排好队,科学地排列行距和株距;今年这里种这样,明年就种另外一样,利用植物间的相克相生减少病害,达到优质高产。”朱有勇笑着说。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的消息传回了他长期工作生活的广东,在初冬的岭南大地引发了热烈反响。广东各界,尤其是来自高校和农业农村系统的党员干部们,追忆着“布衣院士”矢志报国的初心,坚定了自己在新时代干事创业的信心。
恰逢华南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消息传来,让学习、工作于这所卢院士倾注一生心血高校的同学和老师们更添激动和感慨。“岁月更替,精神永恒。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就是要学习他胸怀坦荡,做一个纯粹的、高尚的、大写的人;就是要学习他一生勤俭甘愿奉献,燃烧自我的蜡烛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爱国情怀。”“长江学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少奎说。
“安于清贫,是卢院士一生的写照;不忘初心,是卢院士终生的信仰。回望卢永根的奋斗历程,他爱国、爱校、爱民,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了‘丁颖精神’,一心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和远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虚名。”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20__级硕士生丁允贺表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他会努力学习老校长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卢永根院士一生报效祖国,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学科炽热的情感,贯穿一生。生活中节俭朴实,是‘布衣院士’,毕生积蓄回馈教育事业,他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情怀献身农业科研和教育。卢院士的事迹激励着我更加努力,以卢院士为榜样,践行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责任。”谈到如何将卢永根院士的精神与高校教师的工作实践相结合时,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全国模范教师高昊动情地说。
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广东省“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总决赛上,来自华农外国语学院的辅导员党林夕以《七十载党龄的院士情怀 永不褪色的坚定信仰》为题,向大家讲述了卢永根院士的故事,感染了现场众多观众。“卢院士是我们华农人学习的榜样,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对于我来说,我将继续讲好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让他的精神成为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火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党林夕表示,在讲述院士故事的同时,自己也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人生方向。
作为一名奋斗在基层的农业系统工作者,来自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张文芝认为,身为农业系统工作者,在被这样心怀家国、品德高尚、节俭朴素的学界泰斗深深感动之余,更应该学习大师的奉献精神,时刻不忘毕业时的初心,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服务农民,服务农业,在农业基层平凡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与张文芝怀有同样想法的,还有肇庆市农业农村局干部李向阳。“对于我来说,作为奋战在基层‘三农’工作一线的党员干部,我们唯有立足岗位,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作为,努力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三农’事业作出贡献。”
邱军坚信"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他用最短的时间助华池县脱贫,做到了把双脚扎在大地,把帮扶送到群众心坎,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奋战时却把生命定格在了"永远的红区",年仅39岁。邱军同志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邱军同志曾说,只要发扬好"南梁精神",就没有困难是战胜不了的,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他用行动践行使命,我们应做到见贤思齐,向邱军同志学习,把个人前程融入时代征程,向时代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他是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也是舍身忘我的英雄。他用青春守护初心,勇于担当作为;用生命诠释忠诚,坚韧不负使命。我们要以他为明镜,认真查找自己在理想信念、时代担当、履职尽责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认真查找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始终把责任牢牢扛在肩上,用忠诚、担责、担当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旺盛斗志,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奋进新时代、开拓新征程。
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古人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在信息时代做个好老师,犹如所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潭水”。有了这“一潭水”,教育学生才不会捉襟见肘,才能游刃有余。
教育是一门科学,好的教育则是一门艺术。好老师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有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努力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情、意的统一,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坚持知与行的统一,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努力使自己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知识引导人生,学习成就未来”。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个人,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在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的当今时代,做一个好老师,更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按照提出的始终“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的要求,以锲而不舍的学习研究,以源源不断的进取创新,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知识清泉。
张连印从军报国40载,解甲不懈志。退休后,他深念组织培养之恩,心怀乡亲养育之情,抱定治理风沙、植树造林、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舍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毅然扎根在风沙漫天的毛乌素沙漠边缘植树造林18年,将昔日连绵的荒山秃岭变为绿水青山,是新时代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个生动缩影。
张连印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榜样。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一个56年党龄的老党员,张连印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后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是党把他培养成一名军队高级领导干部。退休后回到故乡,他把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转化成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一干就是18年,诠释了共产党人爱党为党、服务人民的政治品格。
张连印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标杆。军人的血性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军人的本职是履行使命、担当尽责。张连印以军人特有的勇气和毅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为人生信条,始终坚守在防风治沙最前线。即便身患癌症直至癌细胞转移扩散,他依然斗志不减,手术不到一个月就重返荒山继续植树。他用生命书写了革命军人不负韶华、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张连印是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后,他本可以在大城市里安享晚年,却选择在家乡改善生态环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带领乡亲植树造林。为了种树,他动员家人解囊拼凑启动资金,坚持不要林权、不要地权,承诺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他的无私奉献生动诠释了领导干部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境界情怀。
学习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广大党员要永葆赤子之心,汲取前行力量,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奋楫扬帆。
在云南,有这样一位农业专家,他扎根云岭大地,奉献三农事业,几十年如一日,恪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辛勤汗水育希望之苗、浇幸福之花,用渊博学识尽兴党之责、务为民之实。这位专家,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群众说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贴心人,学生说他是彰学者风范、显师者情怀的传道者,同行说他是“顶天立地”、矢志创新的科学家。而他自己却说: “我不过是一名农民教授,农民在前,教授在后”。
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州个旧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四,家乡独特的风土民情给这颗日后闪亮的学术明星打下了独特的烙印,历经时代纷纭变化造就了他一以贯之的自称“农民教授”。
从我们朱院士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独特品质和个性,做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霸气十足,不作出一番事业决不罢休,正因为这样,他坚守自己的领域,一头钻进自己的植病学,一干就是几十年,行程万里,走遍大半个云南省,深入田间地头,为了农业的发展,为了穷苦的中国农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的朱院士励精图治,辛勤耕耘,有人疑惑朱院士为何如此孜孜不倦,我想这首先得有坚定的信念,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兼农业人口大国,然而现实不容忽视,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从大的范围来讲是不高的,一代一代的农民兄弟总是难逃脱贫穷的境地,作为农民的儿子吗,这样的现实一直是他心头的一块病。其次是敢于突破勇攀科学高峰的那份执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深入农业一线,就不能和中国的农民心连心,情系情,把农民的事情当自己的事业来干,如今朱院士的事迹已经传遍云岭的大街小巷,当年和朱院士一起激情燃烧过的知青们都成了当代中国的脊梁,教导指引中国的青年一代。
朱院士作为云南省本地首位晋升为中国工程院农业领域的第一位院士,激励了云南农大的所有人,振奋了5000万云南同胞,为云南农业乃至整个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像朱院士一样不平凡。得做到,不怕寂寞,潜心研究;不甘平庸,勇攀高峰;不辞辛劳,敢于吃苦;不求名利,教书育人;不图享受,爱岗敬业。
每年的桃花节、黄桃大会,黄诗燕都出面“站台”吆喝;北京、广州等地的供销对接会,黄诗燕现场促销;央视推广炎陵黄桃,黄诗燕琢磨出推广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每到黄桃成熟季节,黄诗燕还会到路边水果店转一转,要求有关部门两天报告一次全县黄桃销售信息。
黄诗燕为炎陵黄桃的品牌推介不遗余力,有人好心提醒:“领导干部为产品站台代言,不妥。你是县委书记,更容易招来非议。”
“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黄诗燕很坦然。
如今,炎陵黄桃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炎陵黄桃”获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出口新加坡、阿联酋和香港、澳门。目前,炎陵全县8000多户种植黄桃8万多亩,近6万人进入黄桃产业链,近60%贫困人口通过种植黄桃稳定脱贫。
“农业产业需要培育期。没有当年黄书记花大气力抓黄桃产业,炎陵脱贫摘帽不见得有这么早。”炎陵县县长文专文感叹。
20__年11月11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已担任炎陵县黄桃产业办副主任的谭忠诚在红军标语博物馆最后一次见到黄诗燕。临走时,黄诗燕叫住他:“老谭啊,炎陵黄桃发展进入了瓶颈期,你怎么看?我们找个时间探讨探讨”
“炎陵黄桃确实碰到了同质化竞争等新问题,他一直在思考黄桃的未来。可惜再也不能和黄书记探讨了。”谭忠诚遗憾地说。
黄桃是炎陵老百姓脱贫的大功臣。但炎陵脱贫的舞台上,单靠一个黄桃撑不起整台戏。
如何增强脱贫攻坚的‘造血’功能,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以农为主的炎陵怎样才有发展后劲?
黄诗燕对炎陵脱贫攻坚有着长远的考量。
要实现高质量脱贫,关键是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除了绿色农业,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工业,也是黄诗燕紧紧抓住的大事。
目前,炎陵全县已形成北有红军标语博物馆、西有炎帝陵、东有神农谷、南有一批红色革命旧址的旅游格局。20__年1月7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炎帝陵景区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黄书记在天有灵,会为此欣慰。”炎陵县炎帝陵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园平感慨。不久前,黄诗燕来炎帝陵考察时还对他说:老李,5A要抓紧,千万不能功亏一篑啊。
为了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让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安心就业,黄诗燕下足了功夫。听说企业老总来炎陵,他连夜从凤凰赶回来。一家企业诉苦说招工难,他要求相关部门开着车,带着招工信息直接进村入户……
“功成不必在我, 建功必须有我。 但脱贫功成, 务必在我。”“精准拔‘穷根’, 必须在感情上真心实意、 工作上真抓实干、 投入上真金白银。”这是湖南省炎陵县最美扶贫书记黄诗燕的誓言, 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黄诗燕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把心血汗水洒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新时代英雄赞歌。
20__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扶贫攻坚, 精准扶贫, 新冠状病毒性肺炎防控, 在全国都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而奋斗的新年中,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 一名新时代的教师, 到底该怎么做呢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按照坚定信心、 同舟共济、 科学防治、 精准施策的要求,找差距、 补短板, 切实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诗言志, 燕衔泥, 感天动地音容在, 英魂不泯浩气存。”为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 用心用情,真抓实干, 担责于肩, 履职于行, 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深深烙在心中。 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 统一协调、 统一调度, 做到令行禁止。 不信谣, 不传谣,坚决反对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 不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 不搞本位主义, 敢担当。不因善不而不为, 不因恶小而为之。
在全国人民都在为战胜疫情而努力的时候, 作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 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为积极复课、 复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比如防疫情值班、停学不停课, 积极学习新的方法和手段, 实现网上授课等。 春蚕到死丝方尽, 腊烛成灰泪始干, 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名疾风中的劲草,烈火中的真金,我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听完陈俊武院士的先进事迹,被他的那种不忘初心、用毕生精力报效国家的崇高精神深深感染。一个人踏入社会,离不开一个岗位,一份使之生存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一番成绩的想法很多人都有,然而只有在工作中脚踏实地才会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才能让自己有更多的收获,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
近日,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也让全国上下所有党员群众知道了这个深藏功与名的老英雄。张富清同志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第一位,只求为人民出力,不求国家回报,是当之无愧的共产党员。
新时代,我们更要学习张富清同志的奉献精神。张富清同志一生奉献无数,不论在还是在地方,他都将为人民服务摆在第一位。当张富清同志听到“在湖北,恩施地区最艰苦,最缺乏人去建设”时,已是连级干部的他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自愿转业到偏僻的湖北来凤县工作,为当地人民服务。时光荏苒,张富清同志在湖北这一呆就是整整64年。而在上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减担减负的号召,时任副区长的张富清同志率先动员妻子“下岗”,自谋生路。到了老年,张富清同志不幸得了白内障,当他儿子为他选了原可国家报销的七千元人工晶体时,张富清同志却自己找到医生,要求换成三千元也是最便宜的人工晶体,这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给国家增添负担。
新时代,我们更要学习张富清同志的淡泊精神。张福清同志戎马一生,年轻时的他跟随大东征西战,并先后立过一次特等功,三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还两次获得战斗英雄的称号。20xx年,因政府要采集退役军人信息时,94岁的张富清才让儿子去打开那个箱子,拿出已尘封63年之久的军功证明。看着这些泛黄的功章,大家这才知道在这偏僻的小城里居然还藏着一位特等功臣。而当记者问他为何不让大家知道,张富清同志却说“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一个排、一个连的战士,都倒下了。他们对党忠诚,为人民牺牲。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
8月3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邱军同志先进事迹,追授邱军“时代楷模”称号。当晚9时,庆阳市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各种渠道收看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奋力担当作为的优秀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邱军同志的感人事迹,深切缅怀邱军同志。大家纷纷表示,要向邱军同志学习,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学习他胸怀大爱、无私奉献,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把学习党史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投身老区发展和祖国建设。
“邱军同志以生命赴使命,他将永远活在老区人民心中。”南梁干部学院副院长徐振伟说,邱军同志时刻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积极担当,创新作为,将央企优势和地方实际相结合,抓项目、育产业、解难纾困……他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用生命和行动对传承和发扬南梁精神作了最生动的注解。
华池县乡村振兴局干部闫育刚说,邱军给自己留下许多深刻印象和难忘回忆。“邱军同志在华池的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一心扑在工作上,为群众的事情耗尽了心血。每每看到他的事迹,脑海中都会浮现很多回忆,总感觉他一直都在。”闫育刚说。
华池县城壕镇庄科村的主导产业沙棘和金丝皇菊,是邱军一手促成的。“邱县长争取资金给桥沟组修建了一座漫水桥,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村里老人至今都感念邱县长的好。”庄科村党支部书记闫鑫仍清楚地记得他与邱军第一次见面的场景:邱军像兄长一样拍着他的肩膀说,“只有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才能把工作干好。”
开展群众工作,需要用脚步去丈量,用真心去感知。“邱军同志始终与老乡同甘共苦、心手相牵,凭一颗赤子之心、一股干劲韧劲,一步一步走进老百姓的心里。”庆阳市委机要和保密局报务科科长、环县天池乡曹李川村原驻村干部辛荣钰说,邱军同志带着遗憾走了,却给脚下的土地带来了温度和希望。
邱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首壮丽赞歌。“邱军同志经常在访贫问苦,两年里,他把群众的困难和需求牢记心头,帮助解决了一大批‘急难愁盼’问题,当地群众常常感念在心。他虽然走了,但他焕发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庆阳市乡村振兴局农村帮扶科科长南元平说。
庆阳网友纷纷留言追忆:“您不是华池人,却胜似华池人!”“您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老区人民会永远记得您!”“您的精神永存,将激励更多党员干部竭力奋斗、热血奉献……”
当我们走在上班的路上,享受着阳光赐予的温暖,当我们陪伴父母,报答养育之恩之时。却不知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委书记李夏在应对超强台风“利奇马”时,突遇山体滑坡不幸遇难,年仅33岁,和他未完待续的事业一起,也永远留在了这个夏天。初心不灭,青春不悔。李夏,如同一盏闪烁耀眼的明灯,正日夜照亮着你我前行。
学习他“爱岗敬业、心系群众”。坚持人民之事无小事,在基层平凡的工作中做到脚踏实地、无私奉献,不负人民之重托,不辱时代之使命;学习他“对党忠诚、恪尽职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无论前路是否艰难,都要坚定初心,用“忠诚、干净、担当”践行纪检监察干部的光荣使命;学习他“不畏风险、不惧艰难”。他在危难时刻挺身向前、义无反顾,将年轻生命镌刻在抢险路上,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
“用生命践行初心使命,用热血书写满腔忠诚”。有一种责任叫担当,有一种情怀叫坚守。或许,他一直都为群众、为家人忙碌奋斗在路上。李夏同志告诉我们工作总要有人干,条件再艰苦,弯下腰去适应;工作再困难,迎上前去拼搏。反观自己,从家门到学校门,从校门到工作岗位,自己工作不扎实、不在状态,觉得自己不能适应工作,对照李夏同志,思想境界上的差距是太大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李夏同志为镜,对照自己、鞭策自己,立足岗位职责,扎扎实实工作,不愧组织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