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

  【导语】: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和飞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实现形式。它不仅表现为破除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思想宣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一

  在什么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仍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从不同视角出发,我们当然可以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论属性,例如其实践性、人民性、党性、革命性、创新性等,但从当前人们易于产生错误认识的角度看,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具有科学性。众所周知,科学之所以是科学,不仅因为其具有系统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形式,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和理念客观地反映事实,勇于直面矛盾,不断追求真理,从而获得经受得住历史和实践检验的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具有完备的理论形式。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从实践观点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构成了严整的理论体系。其次,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一文中,对其方法即辩证法进行了阐释,他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实际上,唯物辩证法只是其方法论基础,而对于具体研究,马克思则要求自己首先“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此一论述为他按照辩证法的原则叙述现实的运动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再次,具有理论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总是站在时代高度,根据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时俱进,积极吸收和改造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最后,也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已被马克思主义产生170年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历程所证实。当代中国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所展现出的光明前景,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更加充满信心。

  马克思主义又是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观念反映,主要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是与阶级利益密切相关的观念体系,本质上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反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隐瞒了作为其产生的客观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的真实本质,为社会生活中经济和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正做辩护。马克思认为,我们在考察历史进程时,就不能“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使这些思想独立化”,不能“不顾生产这些思想的条件和它们的生产者而硬说该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这些或那些思想”,也就是说,不能“不考虑这些思想的基础——个人和历史环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考察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现象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

  列宁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论阐发中,把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科学看成是一个东西,并且强调意识形态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功能。意识形态总要代表某种利益发声,其性质从根本上取决于它所代表的利益的性质。马克思主义要维护和“实现绝大多数人本身的真正利益”。从学理上说,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及其所代表的利益的正义性,源于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的认识上往往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不是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因为科学不能脱离价值,特别是社会科学,虽然解决问题以客观地反映社会事实为前提,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总是蕴含着价值立场或利益趋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是通过正确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与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和解放道路展现出来的。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决不能忽视和弱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意识形态是否揭示了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实,是否客观而深刻地反映了本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是否正确地处理自身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其思想观点是否构成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思想传播方式以得到人们认同等,这些都是推动意识形态发展所不能回避的科学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来说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于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也就是说,从本质而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二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协同推进新时代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提供了根本遵循。

  奋力推进新时代的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和飞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实现形式。它不仅表现为破除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在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中,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找到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实现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又领导人民开始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可以说,我们党97年的光辉奋斗历程,就是团结带领广大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不断推进社会革命的历程;就是根据我国具体国情,顺应人民意愿和世界潮流,不断探索和拓展中国道路,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日益变为现实的历程。

  习近平同志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将带领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力推进新时代的社会革命,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扭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勇于进行新时代的自我革命

  习近平同志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我们共产党人永远是革命者,革命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这不仅表现为勇于推进社会革命,还表现为勇于进行自我革命。

  我们党之所以具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维护和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和宗旨。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就没有必要掩饰缺点、回避问题、文过饰非,就能够彻底检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正因为具有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我们党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克服自身问题、纠正自身错误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始终成为时代先锋和民族脊梁。比如,党的六大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明确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制定了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又如,遵义会议结束“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起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走上正确道路。再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可见,我们党97年的历史既是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奋斗史,也是不断自我检视、自我升华的自我革命史。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勇于进行新时代的自我革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祛除精神上缺钙的“软骨病”,在思想上构筑起拒腐蚀、永不沾的钢铁长城。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构建起严密的监督机制;以零容忍态度铁腕反腐,不断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加强作风建设,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四风”问题;落实好党内生活制度,自觉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不断清除自己身上的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

  党的自我革命与党领导的社会革命是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一方面,党的自我革命是党领导的社会革命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历史反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革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成功,而党的自我革命向来都是社会革命的先导。例如,延安整风运动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自我革命,它破除了曾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的主观主义,初步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空前团结,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党领导的社会革命是党的自我革命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指向。我们党领导的社会革命,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还是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根本价值追求。党的一大纲领郑重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1939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特别强调,我们共产党人永远是社会革命论者。97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不断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只有始终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努力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和作风过硬,练就以自我革命推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所必须具备的真本领、硬功夫,我们党才能把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向前推进。

  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表明,只有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才能克服和解决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永远保持共产党人革命者本色,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都对我们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要求,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因素非常复杂。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如果不能通过自我革命清除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就容易不思进取、不谋变革,就难以继续推进社会革命。只有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锤炼自己,我们党才能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三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已经非常成熟,它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性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得到了充分证明。党的十九大报告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一点都不为过。

  自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强调我国当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可见,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已经非常成熟,它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部分经济指标的变化不影响基本历史定位的判断

  有人认为,既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出现了一些经济指标变化,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我们人均GDP即将跨越1万美元,当前较多行业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这就说明我们物质匮乏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这些人看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判断也应适时修正为“中级阶段”或“高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国情,需要提出新的理论框架来准确认识和定位我们的时代。这一看法是不能成立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着眼点是改革开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改革开放实践先行,但理论不能滞后,到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虽然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已经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展开,但我们急切需要对这一伟大实践作出理论说明,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应运而生。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指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并且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简单地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主张是,我国的社会主义依然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对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然是第一要务。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充分调动民间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判断,我们才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并进一步找准了改革开放的目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更加紧密地融入世界经济。如今,我们已经站稳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断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引领全球化,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各项成绩,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判断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偏差带来的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性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得到了充分说明。另一方面,那些没有认识到或者偏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行为也付出了巨大的历史代价,对于这些历史教训,我们也应该深刻反思。

  苏联就曾在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认识问题上犯下了历史错误。我们知道,苏联在1936年就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并提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路线,后来卫国战争短暂中断了苏联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进程,卫国战争甫一结束,苏联就重提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并没有纠正这一错误,而是继续推行超越阶段的做法,并提出了加快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口号,制定了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时间表。这一判断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演变成为“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直至1967年,苏联宣称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不切实际的口号给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伤害。

  由此可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路线问题,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不能急于求成。幸运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此为指导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如何理解“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间的关系呢?

  实际上,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特别强调的是时代主题的转变,“强起来”成为时代主题,这个强起来与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奋斗取得的巨大成绩息息相关,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息息相关,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历史变革息息相关。但是,这个转变不影响我们对所处历史阶段的总体判断,在强调新时代的同时,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全党必须继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与党的基本路线密切相关,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根本上要求我们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根本而言,当前,发展的任务一点都不比过去轻,我们更需要继续坚持与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动发展。在此意义上,党的十九大报告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一点都不为过。

  【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揭示新时代的新特点,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

  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研判经济发展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并处于深度调整期的当今世界,面对显著发展并仍处于历史机遇期的当代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出发,运筹帷幄,谋篇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于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新定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判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解析经济发展现实、研判经济发展态势、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依据,抓住“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必须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来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全新的视角和思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针对经济领域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问题,提出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强调必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针对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全面分析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构成的有机整体,必须一体建设、一体推进;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经济怎么看和经济工作怎么干等重大问题,是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和科学的实践指南。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发展、造福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以人民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增进人民福祉为重要内容,以满足人民期待和实现人民愿望为己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些理念深深嵌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要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是要采取各种经济政策措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是要真诚倾听人民呼声、真实反映人民愿望、真情关心人民疾苦、真切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更具公平性、普惠性,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鲜明特色。

  以历史性成就和深层次变革为契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经济领域,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但也应看到,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重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创新点主要有:第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在“稳”的前提下推进结构性调整和各项改革,才能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第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三去一降一补”的基础上提出“破”“立”“降”,即破除无效供给、培育新动能、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及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第三,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第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别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第五,跨越两大关口。第一个关口就是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特别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第二个关口就是常规性的长期性关口,也就是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增强国家治理能力。

  以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制定经济发展战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适应中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实践要求,在直面并回答新时代重大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坚持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针对问题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是其鲜明特点。理论的魅力和实践的威力,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

  比如,针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创新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了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支撑引领作用;针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等问题,提出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科学推进;针对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大、城镇化质量不高等问题,推进实施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在内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等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制定和部署经济发展战略,探寻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解决之道,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以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

  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和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高瞻远瞩地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是全面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二是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同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三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四是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实质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协同推进战略互信、投资经贸合作,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对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扩大开放和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促进中国加快自身制度建设、法治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可以促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