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的思想宣传四篇

【导语】: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需要广大青年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的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一

核心要点:

■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他在长期领导工作和治国理政实践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作出卓越贡献。

■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决策部署的哲学基础。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想问题办事情从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出发,又要看到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努力掌握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决不能因循守旧。

■ 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要求我们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深刻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丰富和发展。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他在长期领导工作和治国理政实践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作出卓越贡献。

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化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实际上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分别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学习。把“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列,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汲取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高度重视。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决策部署的哲学基础。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想问题办事情从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出发,又要看到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努力掌握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决不能因循守旧。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以及人的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原理。201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了题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讲话,对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专门的集中论述。他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出发。因为实际事物是具体的,而本本是对实际事物研究、抽象的结果,不能成为研究问题和做决策的出发点,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因为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是否正确还要接受实践检验并要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理论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进言之,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仅要靠实践出真知,也要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对实际情况作深入系统而不是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使思想、行动、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努力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搞清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真正搞清楚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真正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才能真正掌握客观实际中的“实事”。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和坚持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门必备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是重视和坚持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他一贯重视通过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实情,在充分掌握实情基础上进行决策部署。他曾说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这句话是他对县委书记、市委书记和省委书记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亲身经历的写照。他在河北正定县担任领导职务期间经常骑自行车下乡,摸清基层实际情况,坚持从实际出发出点子、谋举措。由他主持制定的《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指出,要在调查研究上狠下功夫,县委常委每年要有1/3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他在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后,马不停蹄辗转闽东九县调研,谋划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弱鸟先飞”的战略思考。他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后,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每年至少用1/3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几年下来几乎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在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和浙江实际基础上,提出“八八战略”并加以细化贯彻实施。担任中央领导后,他同样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研究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和概括。2011年,他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专门谈调查研究问题,深刻阐述了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坚持实事求是提出并有力论证了一系列观点,比如: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领导干部一定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加强党性修养,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自觉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这些重要论述,对有些干部提出的“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疑惑很有针对性。

二、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化对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的认识

唯物辩证法探讨的是世界本身的辩证性质,即世界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世界本身的辩证性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

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要求我们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在长期领导地方工作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很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比如,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他自觉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研究和解决闽东财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谈到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时,他强调闽东这个局部只能服从全省乃至全国这个全局。如果需要牺牲局部的利益,局部应当乐于承担。尽管闽东作为贫困地区还无法为国家大财政做贡献,但会尽力做到不该向上伸手的不伸手,可以少向上伸手的就少伸手。在主政浙江期间,他一再强调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力戒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他说:“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孤立地、片面地、简单地看问题,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比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抓稳定,善于全面分析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要用发展的观点抓稳定,努力做到在经济社会的动态发展中,不断发展对稳定提出的新课题;用辩证的观点抓稳定,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矛盾,善于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矛盾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在规划和决策中,我们也必须学会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努力在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把握内情、了解外情上下功夫”。

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主张“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认为重点和全面是密切联系的,全面是有重点的全面,重点是全面中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做到既兼顾全面,又善于抓重点,以点带面,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时,重点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以抓主要矛盾来带动全局工作。同时,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既要注重整体谋划,也要抓重点,牵住“牛鼻子”。比如,既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做出全面部署,又要重点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目标和总抓手。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要以党风廉政建设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四风”问题,着力构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笼子,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的保障机制。各项工作要抓出成效,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由此可见,牵住“牛鼻子”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

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党的八大决议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指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并且指出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生产关系,而在生产力。生产力方面的内在矛盾(即社会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主要矛盾。党的八大决议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也是我们党在1981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雏形。这个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强调要善于把认识矛盾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2013年12月,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认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他同时强调,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这是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据。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当今我国已经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事实,适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既看到我国人民的需要已经发生转化的事实,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不再局限于经济文化,还日益扩大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又看到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的事实。这一对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不仅要求我们继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要求我们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生态文明等,注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完善。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对我党以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丰富和发展,是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运用于当代中国现实的最新成果,必将对解决我国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产生深刻的影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善于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转化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提出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走群众路线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把群众观点拓展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作是处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根本立场和方法。早在1989年1月撰写的《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他在叙述著名的延安“窑洞对”时,把毛泽东同志对如何克服历史周期率的回答理解为走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走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这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新路充满“必胜”信念,强调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在论述群众路线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密切干群关系、化解干群矛盾的观点富于启发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针对有些领导干部不会妥善处理与群众的关系,他深刻指出:领导在与群众的矛盾中始终处于主要方面。在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中,如果领导方面是错误的,群众方面是正确的,毫无疑问,领导是矛盾主要方面;如果群众方面是错误的,领导方面是正确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在领导,在于领导对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没有到位,在于领导的工作措施不适应于群众。因此,领导与群众产生矛盾时,领导要想方设法去做好教育和转化工作,而不能因为群众错了,你就站到群众的对立面去,把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深刻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丰富和发展。

【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信息革命发展大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总结我国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发展实践,提出了关于互联网发展治理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习近平同志在今年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推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更加成熟和完善。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发展治理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时代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还没有互联网,不可能对认识和驾驭互联网给出现成答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把握互联网规律,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信息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

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坚持唯物史观,深刻阐明人类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中华民族在农业社会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却与近代以来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机遇失之交臂。当前,信息化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出发,深刻阐明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渠道、生产生活的新空间、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化繁荣的新载体、社会治理的新平台、交流合作的新纽带、国家主权的新疆域。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这些重要思想和论断,突出强调了互联网在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网络强国战略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坚持全面、发展、联系地看待和发展互联网。互联网裂变式、革命性发展中涉及的一系列问题是辩证统一的,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全面系统地研究解决网络内容建设、网络安全、核心技术突破、信息化驱动、网信领域军民融合、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等问题。同时,互联网发展治理存在着技术创新与维护安全、保障自由与构建秩序、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资源汇聚与数字鸿沟、开放合作与自主可控等矛盾。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从矛盾论出发,强调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要坚持辩证分析和科学对待,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安全、自由与秩序、开放与自主、继承与创新、管理与服务、网上与网下、国内与国际等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并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揭示了互联网的社会空间属性。人们对互联网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从工具论到媒体论再到产业论的持续深化过程。然而,这些认识都只能反映互联网某个时期、某一方面的属性。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则高屋建瓴地揭示了互联网的社会空间属性:互联网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的网络空间。这无疑打开了人类科学认识互联网属性的大门。以此为基础,国家主权从陆海空天扩展到网络空间,网络治理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网络安全成为国家安全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互联网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

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网络空间日渐清朗,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在人类互联网发展史上书写了光辉篇章。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正是在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沃土中孕育的,是在解决互联网现实问题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立足实践、尊重实践。对于互联网这样一个新兴领域的各种探索和尝试,我们既没有盲目排斥和拒绝,也没有一味纵容和放开,而是始终坚持积极、审慎、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兴利去弊、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比如,在网络治理方面,鼓励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公共事务,让公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在产业发展方面,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给予支持,对“野蛮生长”问题加以规范。同时,处理好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现网络与社会有机融合,推动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共享出行等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奇迹。

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正视我国网信事业发展实践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思路和路径。比如,互联网已成为舆论宣传主阵地,但一些媒体尚未完全适应信息时代舆论宣传的客观需要。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强调要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再如,针对我国网络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强调要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各地区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网信工作、主动提高用网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企业、院校、智库以及社会组织的作用,汇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推动网信工作的进步。还如,针对互联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强调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从产业体系、技术研发、制度环境、基础研究等多个角度入手实现技术突破。正是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指引下,网信领域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体现鲜明的价值取向。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给人类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和伦理难题。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立足中国国情,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取向,为解决这些问题和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比如,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在网信事业发展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在网络空间治理中认真聆听网民声音,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再如,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坚持把依法治网作为网络空间治理的基础性手段,确立了法治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要把传统法律法规延伸到网上,同时加强网络空间的立法、执法、守法,对网上诈骗、网络、网络暴力、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惩处,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引领和推动下,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已成为普遍共识。

应对全球网络空间挑战的系统方案

互联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给世界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带来许多新的挑战。网络空间这么大、问题挑战这么多,应该如何应对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大课题。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逆历史潮流而动,单纯从自身的利益和喜好出发塑造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结构。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注定将由世界各国共同书写。网络强国战略思想顺应这一趋势,强调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导各国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开放中合作、以合作求共赢,实现全球网络空间的“美美与共”。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网络空间的具体体现,贯穿着“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的和谐理念,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

从各国实践看,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维护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是互联网发展治理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部署、全面推进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不断开创互联网发展治理新局面。从高规格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并进一步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到推进全国网信工作体系建设、形成“一盘棋”格局;从制定发布《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等一系列战略性、制度性文件,加强网信领域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到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一批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指引下,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治网之路,为世界其他国家平等自主地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从世界范围看,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新兴领域和重要方面。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拉大,现有的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世界范围内侵犯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问题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倡导尊重网络主权、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并用“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深刻诠释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这是我国推动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探寻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创新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正不断为解决网络空间发展治理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三

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我们纪念马克思,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为什么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以来,历经实践的反复检验,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创立170多年来,世界上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理论像它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仅我们承认,而且得到全世界的认可。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就“谁是人类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汇集全球投票结果,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出现了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资本论》的热潮。影响颇大的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其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近百年艰辛历程,创造出诸多人间奇迹,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改革开放40年,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从2008年开始,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每年都在30%以上。

再次,在今天,我们仍然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个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根本指导思想,那么这个党或国家就没有前途。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党的生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今天,我们要进行现代化建设,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共同团结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团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下,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奋进的活力,这是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首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针对特定条件所做出的个别结论,随着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化需要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永远不会过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今天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基本立场。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只有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才能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明确强调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9个方面的思想,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等等。

其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基础是坚持,关键是发展和创新。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前进,可以使我们的方向更加明确,意志更加坚定,道路更加宽广。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是辩证关系。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是前提。不学习马克思主义,不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那坚持什么,怎么坚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学好弄懂,还要真信、真用。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我们既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也反对教条主义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过去有一段时间社会上有一种思潮,对西方的理论盲目崇拜,照抄照搬。应该自觉地克服这种思潮,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信。

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既没有结束真理,也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为我们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指明了获得真理的方法。只有在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首先,要聆听时代的声音,直面时代重大课题,做出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向世人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同时代步伐密切衔接,只有与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永葆其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反映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其次,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实践上大胆探索,理论上不断创新。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实践。实践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的检验中发展。必须注重于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抽象,注重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揭示,注重于对未知世界的理论探索,注重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经验,不拘泥于已有认识,总结新经验,提高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再次,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善于吸取世界各国文明成果,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秀的文化,要弘扬这些优秀文化,使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焕发生机和活力。同时,要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这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各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早就说过:“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借鉴外国经验,但在借鉴中一定要用实践去检验理论,分清楚科学的与非科学的,坚持去粗取精、择善而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

【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党全社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中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更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要注重科学理论的时代性

历史证明,从马克思主义创立到今天,虽然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要真正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

同时,实践也证明,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要注重科学理论的时代性。马克思、恩格斯都强调“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他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而是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是我们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责任。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就曾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

当前,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进一步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要在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我们要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方面,都提出了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

其二,要在当代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对马克思最好的缅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继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资本主义的性质及其内在矛盾发展变化、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如何更加深入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弊端、资本逻辑的病根和功利主义的危害,在研究回答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上不断取得新进展,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作出开创性的探索。

其三,要在人类社会的新样态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源于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是以机械化、工业化、资本化、全球化为特征的大变革时代,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工业生产方式确立、市场经济机制发展、现代文明传播。当今世界已发展到一个新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全球化更加充分发展、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变、资本化向观念化转变,正发生着新一轮大变革大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观念化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更为明显的时代特征。人类置身这一世界巨变之中,人与人、自然、社会的关系,甚至包括人的本质会有什么样的相应发展变化,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前沿时代课题,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时代特征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的中国贡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