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设计探讨与总结【实用三篇】

有效教学设计探讨与总结(精选3篇)

有效教学设计探讨与总结 篇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被教育界渐渐提上日程。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地区现在正在实行高中新课改,所以平时的时候自己会比较特别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最重要的由于自己教学经验尚浅。前一段时间,看了赵亚夫教授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全书56个教学案例涉及31位教师和学生作者,呈现出一幅视野广阔且色彩斑斓的历史教学新图景,没有晦涩难懂的道理却无形中形象生动给我上了一堂有效的课。仔细阅读后令我受益颇多,现将些许感触诉诸笔端。

记得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关于鹅生金蛋的故事。大意是说,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更贪婪更急躁,每天一个金蛋已无法满足他,于是农夫异想天开冲动的把鹅宰杀,企图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来。结果不难想象,鹅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了,农夫什么也得不到了。这则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到不同的寓意。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人不能贪婪,是否大家也发现,农夫那么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可是方法不正确,忽略了有效产蛋的规律,最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效的,真的是鹅死蛋没,吃力不讨好。 做事情我们都希望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就如同我们去上每一节课一样都希望是有效果的有效率的,那究竟怎样的课才是有效的?什么是有效的课堂呢?也许,我们无法给它最确切的答案,因为它也是随着课改的深入而不断的变化着。这本书呈现给我们别样的风景,同时也在这些问题上给了我一些体会。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赵亚夫教授在《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中指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应该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课堂有效无效不是老师个人感觉良好,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由此不难看出,要想达到课堂有效性,必须树立一个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以学论教,应该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评价标准。而我们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做足工作。

首先,要明确目标,落实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核心,是判断历史课堂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俗话说“教书容易育人难”。事实上,面对新课改,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人认为高考的大纲和新课改的目标不能很好的协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无法量化的目标,玄之又玄,要做到三者合一谈何容易。而高考成绩是目前对学校教学质量终结性评价的最重要指标,谁也不能也不敢掉以轻心,作为学校管理者和学科执教者更是如此。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教授曾举了一个例子:内地一位校长对香港中文大学一位教授说:“中考、高考不改革,课程改革寸步难行!”这位香港教授反诘道:“难道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测量,我们就可以不给予关注吗?”历史教育就其学科特色来说,本身包含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所以,如何在现实课堂中真正的把握好三维目标,落实好三维目标的实践这条慢慢长路上,我们还需要上下不断求索。用基本的知识技能作基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通过过程与方法的体会中形成正确价值观,个人情感得到提升。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其次,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赋予新生命。会有学生说,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为什么?对于他们来说,书本的一些知识,传统课堂的讲学方式,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兴奋点。如果把学生认为如古董般尘封的历史变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不仅指要求特别强烈。” 所以,尊重学生,把他们作为课堂的主力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在课堂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换位思考,多从他们角度考虑,解放思想创新设计,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学生活动、体验、表现来使课堂活跃,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理解知识,自主完成一堂课。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但是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问题,有些老师一提到课改就谈讲色变,以为讲授就是传统,花过多精力在教学过程方法花样化上,这样只能是丢掉了课堂教学的精髓原则,一堂课下来剩下只是空虚的框框,有生命的课堂教学不排斥三维目标中的任何一个。这本书中的一些案例就在这里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形成自己有特色的鲜活的课堂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对于课堂教学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并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个人魅力,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所以我们讲课有一个基本就要有学生的眼神交流,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交流和表达的方式。有效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共同分享与协作。

主编赵亚夫曾提出:“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在比较多的是关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加强师生间交流、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等方面。但是,如果不区分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关于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就值得商榷了。”所以,教师必须清晰了解自己的学科特点,我们课堂教学追求什么,才能真正的做到课堂的有效性吧。 怎样让自己不会变成那个“农夫”,怎样让那个我们的课堂变成能产“金蛋”的鹅需要我们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努力用心的去探索,有效的课堂学生和教师共同创造。

有效教学设计探讨与总结 篇2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和谐互动的前提。

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有效备课。怎样才能算是有效备课呢 第一。备而能用。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第二。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于学。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所有的知识过手,培养能力到位,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

曾经有老师认为,现代课堂强调师生互动和动态生成,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尚有许许多多的不可预见性,那么似乎可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

二,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和谐互动的保证。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和谐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实施和谐互动的基础。

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和谐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摈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和谐互动的课堂需要对话和共享。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和谐互动的重要条件。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

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平等相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得以在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亲切可信,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

五,兴趣是激发学生真实互动的内在动力。

激发鼓励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是培养兴趣的重要前提。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课堂互动中与别人交流和商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通过激发学生的思想和观点,教师可以使学生们共同对他们的学习负责。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共同阐述的空间,自由选择的权利,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六,关注与倾听是实现课堂和谐互动的必要的修养。

和谐互动要求要学会关注。教师不仅要自己关注学生,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生不只是关注教师,还要关注其他学生。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关注教师和其他学生,课堂上就不可能呈现出和谐乃至高效的"互动"。教师关注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今天,更要着眼发展;不仅要关注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偏差的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意志等等。学会关注是"和谐互动"所必不可少的。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形成以"静听"为主的学习定势,使学生养成心理上的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走出"静听",学会"倾听"。"倾听"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一位善于"倾听"的教师就像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能够准确把握学生脉搏的跳动,能够及时预测学生情绪的波动,能够巧妙调整课堂的气氛,把师生的沟通上升为一种艺术。教师的"倾听",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教师不仅要自己学会倾听,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有两层含义:一是倾听教师,二是倾听学生。学生倾听的质量是"和谐互动"的重要保证。

七,高超的提问艺术,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和谐互动的真实有效和生成。

提问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师生和谐互动的平台;提问是一种交流,是师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能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类,一是问题比较简单而直观,学生可以不假思索便可以回答,或者仅是让学生做出"是"与"否"的回答,没有体现出提问的真正价值;二是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老师和学生间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的小组讨论一次接着一次。但是问题和讨论都没有质量,对老师和学生都缺乏挑战性。这两类问题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看似互动充分,而实质上平淡乏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而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这句名言正好揭示了课堂提问的最为关键的问题,那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艺术的提问,切中学生的要害,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新的问题。课堂提问需要体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好奇心,产生求知欲望;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会想问题,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三是培养学生的勇气,让学生敢想,敢说;四是要让学生能够产生新的问题,生成是课堂提问产生的最好效果。

有效教学设计探讨与总结 篇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被教育界渐渐提上日程。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地区现在正在实行高中新课改,所以平时的时候自己会比较特别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最重要的由于自己教学经验尚浅。前一段时间,看了赵亚夫教授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全书56个教学案例涉及31位教师和学生作者,呈现出一幅视野广阔且色彩斑斓的历史教学新图景,没有晦涩难懂的道理却无形中形象生动给我上了一堂有效的课。仔细阅读后令我受益颇多,现将些许感触诉诸笔端。

记得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关于鹅生金蛋的故事。大意是说,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更贪婪更急躁,每天一个金蛋已无法满足他,于是农夫异想天开冲动的把鹅宰杀,企图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来。结果不难想象,鹅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了,农夫什么也得不到了。这则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到不同的寓意。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人不能贪婪,是否大家也发现,农夫那么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可是方法不正确,忽略了有效产蛋的规律,最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效的,真的是鹅死蛋没,吃力不讨好。做事情我们都希望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就如同我们去上每一节课一样都希望是有效果的有效率的,那究竟怎样的课才是有效的?什么是有效的课堂呢?也许,我们无法给它最确切的答案,因为它也是随着课改的深入而不断的变化着。这本书呈现给我们别样的风景,同时也在这些问题上给了我一些体会。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赵亚夫教授在《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中指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应该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课堂有效无效不是老师个人感觉良好,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由此不难看出,要想达到课堂有效性,必须树立一个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以学论教,应该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评价标准。而我们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做足工作。

首先,要明确目标,落实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核心,是判断历史课堂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俗话说“教书容易育人难”。事实上,面对新课改,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人认为高考的大纲和新课改的目标不能很好的协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无法量化的目标,玄之又玄,要做到三者合一谈何容易。而高考成绩是目前对学校教学质量终结性评价的最重要指标,谁也不能也不敢掉以轻心,作为学校管理者和学科执教者更是如此。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教授曾举了一个例子:内地一位校长对香港中文大学一位教授说:“中考、高考不改革,课程改革寸步难行!”这位香港教授反诘道:“难道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测量,我们就可以不给予关注吗?”历史教育就其学科特色来说,本身包含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所以,如何在现实课堂中真正的把握好三维目标,落实好三维目标的实践这条慢慢长路上,我们还需要上下不断求索。用基本的知识技能作基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通过过程与方法的体会中形成正确价值观,个人情感得到提升。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其次,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赋予新生命。会有学生说,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为什么?对于他们来说,书本的一些知识,传统课堂的讲学方式,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兴奋点。如果把学生认为如古董般尘封的历史变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不仅指要求特别强烈。”所以,尊重学生,把他们作为课堂的主力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在课堂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换位思考,多从他们角度考虑,解放思想创新设计,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学生活动、体验、表现来使课堂活跃,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理解知识,自主完成一堂课。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但是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问题,有些老师一提到课改就谈讲色变,以为讲授就是传统,花过多精力在教学过程方法花样化上,这样只能是丢掉了课堂教学的精髓原则,一堂课下来剩下只是空虚的框框,有生命的课堂教学不排斥三维目标中的任何一个。这本书中的一些案例就在这里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形成自己有特色的鲜活的课堂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对于课堂教学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并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个人魅力,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所以我们讲课有一个基本就要有学生的眼神交流,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交流和表达的方式。有效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共同分享与协作。

主编赵亚夫曾提出:“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在比较多的是关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加强师生间交流、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等方面。但是,如果不区分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关于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就值得商榷了。”所以,教师必须清晰了解自己的学科特点,我们课堂教学追求什么,才能真正的做到课堂的有效性吧。怎样让自己不会变成那个“农夫”,怎样让那个我们的课堂变成能产“金蛋”的鹅需要我们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努力用心的去探索,有效的课堂学生和教师共同创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