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听课心得【三篇】

导学案听课心得(精选3篇)

导学案听课心得 篇1

近两年来,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学校积极开展新课改探索,营造了新课改的大环境。本学期,我们学校继续大力推行学案式导学新的教学模式,努力使新课改进入深水区。我积极响应学校新课改的号召,践行学案式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之后,我获益匪浅。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单位时间课堂教学效率,总结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下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合理分工,群策群力。

传统的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而在新课改导学案编写过程中摒弃了这一点。它注重的是教师的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在每一单元备课前由备课组长精心安排,谁负责出哪一部分的知识点和学案。学案的编写在学校总的“读、议、讲、练、评”方针的指导下,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反馈,以及课后的巩固练习。如果我们备课组集体认为这三课时衔接比较紧密,就设定由同一个人构思比较的好。然后集体讨论。集体讨论的时候先由主备人阐述自己的教学构思,然后其他的老师质疑,讨论,补充。最后才形成定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我们设计的导学案增强了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学生借助学案,完成课前的预习部分,通过预习就理清了学习的思路和线索,明白了自己的学习的障碍在哪里。教师通过批改预习作业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上有目标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一个老师如果不把课堂的效率放在第一位的话那就不是个称职的老师。

另外,学生可以从学案上看到教师教学设计预计的课堂全过程,这样既节约了教师呈现问题的时间,也避免了学生看完了课文头脑里仍然是一团浆糊的情况。甚至部分学生还能够在学案上补充问题,给其他的学生回答。真正的做到了举一反三。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

三、及时练习,当堂巩固。

学生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说就懂,一学就会,一走就忘”。意思就是说老师在时什么都会,老师一离开教室,讲的东西也跟着老师走了。这不是因为老师没讲透,而是学生缺少相关的巩固练习。知识是需要反复练习,加强理解的。特别是我们的思品,有的知识的应用,解题的技巧是需要反复举例练习,才能加深记忆。

导学案的大容量就是为这一点而设计的,而且上面的习题都是教师精挑细选出来的。真正的做到了精讲精练。

四、教后反思,精益求精。

导学案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后反思。一堂课下来,对于预计的教学效果,教师哪些地方做到了,怎样做更好;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怎样改进。都是值得坐下来好好反思的。在反思的基础上,那些好的经验要整理下来,加以推广,让大家共同学习。而不足之处更要好好想想,错在了哪里?为什么?怎样处理才会合理呢?要给每堂课一个小结。这样才是一次完整的教学。“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是导学案的三大特点。

教学不是作秀,要真正的,切实的,有效地去开展导学案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我们需要探究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将继续为新课改而努力,为导学案教学而努力。

导学案听课心得 篇2

教学的本质原本就是交往、互动。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从教几年,一直按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习惯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几乎很少静下心来思考教学的真正本质。这个学期刚开学就听闻章校长倡导教师使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的教学理念,但个人却固执的认为这不过又是一个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某种“看上去很美”课堂新模式,所以在思想上一直都没引起哪怕一丁点的重视。但想归想,做归做,我还是在本学期的公开课上即《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使用”了导学案教学。这堂课下来,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和导学案有了新的思考。

下面我就我的这堂课的具体情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这课的历史教学中,我设计了小组竞赛、小组讨论、探究学习的思路。所有活动都基本在男女分组的形式下进行的。此外教学资源也准备得很充分,我收集了大量的音像资料,自我预测这将是堂精彩的视听盛会,能够让学生很轻松的掌握教材内容。

课前准备中我给我的学生下发了自己从网上随意下载的导学案,并且对于这篇东西的使用,我对学生只字未提。因为在我的思想深处,这个东西可有可无。在实际课堂中,我也没对我的导学案有任何的作为,既没有在课前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更没有在课堂中按照导学案的思路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总之,现在想来,导学案于我这堂课说来,就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了,所以就无同谈及导学案对我的课堂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

如果要给我的这堂课定性的话,它仍然是堂“披着导学案外衣”的传统课,从某种意义来讲,这是次失败的尝试。而失败的根源就是我根本没把导学案这个东西当回事。

就像我的很多同仁和领导所说的一样:课堂上我貌似充分展示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风采和魅力,展示了自己本专业的“扎实”功底,但我恰恰忘了教学的真正本质,我忘了“教学的本质原本就是交往、互动”,我没有很用心的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我过分的把讲台变成了自己个人的“舞台”。整堂课下来,我几乎滔滔不绝地向学生或描述,或解释,或感慨,或议论,我甚至没有空闲停下来去了解学生想说什么。

在课堂设计中,我充分挖掘了相关的历史题材。通过回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和课前播放《七子之歌》情景的设置,学生确实感受到了这一历史的屈辱,对朝廷的腐败,对列强的剥夺,对国家的强盛的关系有了一个看法。而邓小平在谈判中的讲话和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运用也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当学生看了邓小平讲话的视频后,他们明显感受到了中国态度的坚决,这时学生的情绪已经有了一些波动,紧接着趁热打铁,立即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学生的自豪感随着英国国旗的下降和中国国旗的升旗油然而生。这正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表现。但美中不足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有部分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仍然游离在课堂之外。现在我想,假如我能很好的应用我的导学案的话,效果可能会有很大改观。如果课前督促这部分同学按导学案去预习,他们上课就能跟得上我的进度,在某些问题上就可能“有话可说”。而对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如果用好了导学案的话,后面一个讨论题,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通过反思本堂课,我发现自己对导学案没有产生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很多行为被我“扼杀”。所以,今后在导学案的使用上,我要重视它,只有我重视了,学生才会在意。

其实,让我们做出一份形式上的导学案并不难,也就是说导学案这种模式很容易复制,但难的是如何编制出一份真正能达到高效的导学案呢?通过对这堂课的反思,我还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导学案内容决不可以随意设计

应该来说导学案的内容是决定这份导学案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决不能出现设计随意、粗糙的情况。

首先,导学案中创设的问题不应是对教材现有知识点的简单分解,更不是依据教材内容布设的问题阵,而应当层层推进,前后呼应,形成有效的问题链。现今历史学科的教学特别注重史料的运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真选取跟主题相关的史料,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认知史料、分析史料、解读史料、提炼史料、整合史料,从而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其次,导学案中创设的问题要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停留在让学生读教材、学教材,从教材中来,回教材中去的肤浅层面。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打通历史与现实的关节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的发展脉络,获得丰厚而深沉的人生启迪。第三,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有情感,有意义,能激活学生的反省精神和探求渴望。我想这些是很多历史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都会体会到的,但是真要做起来却真的非常困难。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去了解我们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历史学科的新动向,了解国内基础教育的新气象,以使我们的课堂真正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呼应。

二、导学案决不可以取代教学设计

如果只忙于做导学案,而忽视教学设计,那么整个教学反而被导学案所束缚,非常的沉闷、枯燥、乏味,课堂也缺少生成性,根本谈不上高效。反思之后,认识到一定要加强二次备课。只有把二次备课做到位了,将导学案自觉融入到教学设计的整个流程中去,使其服从于、服务于教学的目标设计。所以导学案的精彩决定于教学设计的精彩,良好的设计能够确保教学流程的完整运作,能够确保课堂生成的有效调控,能够确保教师个性的充分发挥。

三、导学案决不能代替教师的指导

导学案重在“导”,引导学生去自学、去合作、去探究。同时,是不是还要强调一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同样可以是“导”,是科学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材料、如何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如何理解重难点、如何分类整理、如何构建体系。

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实施导学案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轻松了,相反其幕后的准备是更加繁复了。要想使导学案在打造高效课堂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做太多的事情。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还需不断的尝试、探索,不断的创新,希望能取得的更好的效果。

导学案听课心得 篇3

一、角色转变,精心设计

1、“课堂公关”能力。教师必须在“导学案”的辅助下,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创设宽松氛围、表扬闪光点、小组竞争、个别座谈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参与,我快乐,我提高”“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思想,实施“三先”:题目让学生先做,问题让学生先想,答案让学生先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教学导演”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导学案”,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减少语言密度,精讲教学重点,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3、“指导催变”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要求每个备课组选定一名首席学法指导教师,开展经常性的集中学法指导,在每周固定时间组织班级开展学法交流活动,为自主学习提供方法保障。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彻底抛弃以往那种“不讲不放心;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学生在下面浑浑噩噩;老师只为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关心学生学的情况”等种种传统做法,不包办,不搞一言堂,不要认为课堂上多讲几个题就是课堂容量大了!要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容量”、不要认为喧嚣的课堂气氛叫“活跃”,要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成功的机会。

二、学案编写,至关重要

学案的编写是整个导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环节,要求老师对教材要有很深层次的理解、对知识点要正确地把握、对学生的“学情”即“认知程度”要有足够的了解。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进行学案的编写。在突破某个知识点时,以往“教案”无非就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然后“灌”给学生。而“学案”的不同点就在于,把新知识点“问题化”,就是把新知识点拆解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就能解决的“小”问题,每个小问题点解决后,新知识点即所谓难点的解决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了。一篇好的学案,应能充分体现导学的功能,把知识问题化,即通过学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去阅读课本,带着问题去主动思考课本知识,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最大程度的还原科学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学案的实施,看似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变“懒”了,实则不然,课下需要很多的付出才能达到目的!倒是原来的“满堂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懒”了。

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较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自己将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要突破的难点知识。

2、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对课本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的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三、课堂教学,精心组织

课堂操作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单纯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不管不问,“放羊式”;二是学生预习后教师再逐一讲解,对答案,“灌输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有目的地运用导语、演示实验、归纳总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对疑难信息适时点拨引导,对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给予精讲,要画龙点晴,以实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的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准确把握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另外,在课堂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模式就是“兵教兵”,这种模式在讲评课及复习课中比较实用,“兵教兵”抓住了学生出错后急于纠错和学生乐于讨论,喜欢轻松活泼课堂的心理特点,放手发动学生,通过板演、解析、点评、提问、讨论等形式使问题暴露,不知不觉中解决。例如板演环节,不一定只是计算题,还可以是选择、填空。因为这类问题暴露不明显,通过出错学生板演、解析,其他学生点评、提问、讨论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兵教兵”讲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来说,第一,课前要进行更详尽的备课,统计出错率、出错点、出错人,设置有层次的问题,有必要的辅以变式题、补救题,进行方法提炼等。第二,必须做到精讲点拨,“兵交兵”效果虽好,但耗时较多,教师必须驾驭好课堂,适时设问、启发、提炼,尽量少讲,把机会留给学生。第三,灵活机智应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对学生讨论结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到位的评点、总结。这要求教师有更深厚的知识储备。对学生而言,第一,“兵交兵”能激励学生。做题时能认真对待,出错后能认真纠错,上课时认真听讲,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就调动起来了。第二,学生乐学,不再是老师一个面孔一个声音,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这节课的“教师”。学生兴趣高了。第三,锻炼了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巩固,能力拓展

这是一个教师接受学生汇报结果或进行总结、评价的过程。它主要是立足于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在课后设计的巩固练习是让学生通过课间学习后对知识的一个反馈。学生能学以致用,做到当天知识当天消化。通过导学案的实施,学生有了自己寻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学习,让学习更加有效率。

总之,学案导学的优点很多,但对教师的要求也响应的提高,我有成功,有收获,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发扬学案中的优点,弥补不足,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偏离主体,做到活而不乱、难易适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