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大学生怎样写?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为了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大学生模板相关内容。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近年来,各地千方百计在引进人才上下功夫,“抢人大战”越演越热,然而人才“只向东流、不往西走”“孔雀东南飞”等现象仍然突出。我们可探索候鸟式、归鸟式、栖鸟式差异化引才路径,着力破除西部地区人才引进难题。
坚持“候鸟式”引才,对顶尖人才“不求常在,但求常来”。引才纳贤是国家强盛的根本,而人才,尤其是高才,并不那么容易引得到、纳得着。受限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顶尖人才引进难、留用难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此,必须结合西部实际找差距,聚焦“卡脖子”领域,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创新“候鸟”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结对帮扶、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多种渠道,“一事一议”“一人一策”“一项目一方式”柔性引才,形成“引进一名高端人才,带来一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新的增长点”的链式效应。对于已经落户西部的顶尖人才,要在用好用活“候鸟”人才上下足功夫,采取物质精神双重激励的方式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与其导师、同学、业界朋友等建立密切联系,通过“以才引才”的方式获得更多更广泛的顶尖人才智力支撑,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
坚持“归鸟式”引才,对紧缺人才“不求名校、但求实效”。对于产业紧缺型人才,应立足西部实际,紧扣本地户籍外出就学、就业人员或本地就学人员,抓住机会,趋利避害。在赴外引才时,必须紧扣需求精准发力,不能只紧盯“985”“211”以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高校,要重点聚焦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尤其是重庆、成都等高校以及省内高校,通过放宽学历、简化流程等方式“错位竞争”。要避免高峰扎堆,不能只在“毕业季”“招才季”才开展赴外宣讲,要与省内外高校建立人才合作模式,常态化宣传宣讲我市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人才政策,探索“提前签约”“引才直通车”等新方式“错时竞争”。此外,还可探索与市内各高级中学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人才回报家乡情结”,在“高考季”“录取前夕”与铜仁生源地毕业生签订合约,并承诺在其大学就读期间给予一定补贴,从发展的、长远的观点出发“超前竞争”。
坚持“栖鸟式”引才,对实用人才“不求学历、但求实绩”。引来才不代表能留住才,要想避免人才“群雁南飞”的窘状,就要立足长远,注重优化人才生态环境,让候鸟型人才变为栖鸟型人才。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接地气的“乡土人才”。从人才总量看,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技能人才较少,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基于此,要善用逆向思维,放宽眼界、放低姿态,既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也要大力引进中低端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致力培养出一批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形成合理的正三角人才结构。比如可聘请农业技术员到乡镇(街道)担任科技副乡长。同时,进一步细化返乡创业就业激励政策,推动和引导有资本、技术和创业经验的在外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助力人才回归回流。此外,还可以借鉴上世纪江苏农村引才的模式,引进一批城市退休人才参与全市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要在“育引用”上下大力气,增加人才工作的“长宽高”,全方位构建人才发展“立体图”。
分类施教、着眼长远,增加人才培养的“长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也是形成我国人才竞争优势的必经之路。培养人才的“前半场”要发挥好高校作用,综合大学利用专业师资、学科交叉的优势,激发人才专研热情,着力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专科学校利用专业、专精的优势,搭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平台,定向培养、定向输送专业人才。培养人才的“后半场”要发挥好企事业单位作用,从长远发展的眼光培养培训人才,将优质的资源、先进的技能“引进来”,让骨干职工“走出去”交流学习,组织同领域技能比赛,以赛促学,推动能力素质提升,多向发力加速人才成长成才,把人才培养的路径拉伸得更长更精准,推动经济社区更好更快发展。
不拘一格、广纳贤良,拓展人才引进的“宽度”。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优质人才多了,创新驱动就有了源头活水,国家发展就有了不竭动力。要广开进贤之路,既要面向海外、海归人才,补充“高精尖缺”血液,也要注重吸纳本土人才,“土专家”“田秀才”们对家乡有强烈的情感归属,又有丰富的致富经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才引进要注重多元化,既吸引高层次人才,也广泛吸纳各领域专业技能人才,既面向传统行业,也面向新兴领域。引进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要突出柔性引才,必要时敢于突破地域、户籍、身份等限制,比如,上海市崇明区将李佳琦作为“特殊人才”引进,杭州将一名快递小哥评为高层次人才等,都树立了“不拘一格引人才”的良好风向,让人才引进的渠道拓展得更宽、覆盖得更广。
人岗相适、科学评价,提升人才发展的“高度”。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推动事业发展、实现更高人生价值,是影响人才安身立命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科学的人才使用、评价机制支撑。要推动“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把人才放到与其能力素质相匹配的岗位上去,对于一些急需紧缺型人才,鼓励到艰苦一线、急难险重岗位上去,让其最大程度施展才华;对于重大项目,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谁能干就让谁干,让有真才实学的英雄有用武之地。要推动人才评价“破立结合”,破除唯论文、职称、学历、奖项,树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人才有更多的时间潜心研究、专注创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也很关键,加大对人才的关心关爱力度,让千里马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竞相奔腾,推动人才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指出,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就要聚焦党建引领、理论创新、实践砥砺三个方面下足功夫,勾勒出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新蓝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人才动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争取更大光荣。
突出党建引领,夯实人才根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党的__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加强党对人才事业的领导。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通过党建搭台,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以党建引领人才,以人才助力党建。打好党建融合人才队伍“一手牌”,汇聚新鲜血液,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让人才汇聚到鲜艳的党旗下;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党员与人才的双向培养体系,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当地的人才发展优势。
坚持理论创新,校准前行坐标。
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__把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总结概括为“十个坚持”,其中坚持理论创新,就是党始终赢得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只有拥有科学理论的政党,才拥有真理的力量;拥有科学理论指导的事业,才拥有光明的前途。新的赶考之路已然起航,面对人才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想要团结鼓舞广大人才投身伟大实践建功立业,就必须引导人才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以理论武装提升人才把握方向、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牢牢抓紧理论创新这一政治任务,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用不断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提高广大人才队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聚焦实践磨砺,汇聚前行动能。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要将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落在实处,以实践锻造人才过硬的专业本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对各类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科技和人才已然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学与干中引导人才苦练本领、增长才干,鼓励人才主动担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在学与干中引导人才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在国家与人民需要的关键领域取得新的进展;在学与干中引导人才心怀“国之大者”,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团结引领广大人才在新征程上不懈奋斗、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指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笔者认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引”字大有学问,其又可细分为引进、引导和引荐三个方面来论述。
种好“梧桐树”,也寻“凤凰”来。
都说种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我们都知道,“种梧桐树”的方法无非两种:一是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健全薪酬待遇、激励措施等人才保障机制;二是给人才更广阔的发展舞台,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实践证明,通过“种梧桐树”引进人才十分重要,改变外在环境吸引人才也的确有效。但如果只靠“种梧桐树”的单一手段,则不能尽可能多地挖掘发现人才。因为,很多时候人才是求来的不是等来的。我们除了“筑巢引凤”之外,还要学会培养自己“沙里淘金”的“慧眼”,去善于发现、识别各类优秀人才;也更要有“水滴石穿”的毅力,即便舍得“一身剐”,也要“跋山涉水”,“三顾茅庐”把人才“请回家”。
“老兵”带“新兵”,“新兵”变“精兵”。
很多人认为人才的引进只局限于“引进”。其实不然,对人才的引导也是引进中很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人才的引进更在于引导。万事讲求循序渐进,人才引进之后必然不能立马解决基层复杂多变的问题,也必不可能为当地带来飞跃式发展。我们应正确地认识到,人才并不万能。面对复杂多变的基层环境时,新进人才难免束手无策,他们更需要充足的时间去适应。如果我们对人才不加以正确引导,而一味地期望过高,则可能导致“与基层尚在磨合”的人才,就被“盖棺定论”,贴上了“不合适”的标签。因此,基层在引进人才后,要注重对新进人才的细心引导,通过基层“老兵们”的“传帮带”,让新进人才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情况,适应基层,从而更精准地开展工作,变成实打实的人才“精兵”。
执“引荐”之笔,促“才尽其用”。
因为优秀人才总是稀缺的,所以我们在引进时,要考虑到的一个最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让少数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引荐有了“用武之地”。引荐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尽可能多地发现留住身边人才,并聚合不同的人才力量以发挥其最大价值,做到“才尽其用”。笔者认为的引荐,可分为两个方向——纵向引荐和横向引荐。纵向引荐,就是发动党员干部不定期地向上向下举荐优秀人才。一方面向上积极输送举荐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向下组建队伍“墩苗压担”。而横向引荐,则是指不同乡村之间的人才流动。这种人才流动,一定程度上也可称之为“人才共享”,即通过将不同但相似的乡村之间建立“人才联系”,实现“人才共享”,以达到带动全国乡村均衡发展的目的。
其实,人才引进工作的“引”字是门大学问,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细挖深挖的地方。作为基层干部,一定要常修常学,多看多想,通过更多有效手段为基层发展聚集尽可能多的优秀人才。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各级组织部门需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继往开来,当好人才选任“筛选器”。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各级组织部门要积极拓宽人才来源渠道、用好选人“放大镜”,以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标准去发现和挖掘人才。着重考量专业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破除“唯学历”“唯论文”的传统桎梏,重塑选才标准,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对职业技能人才采取适当降低学历条件、放宽年龄限制等措施降低进入门槛。加大从优秀“村官”中定向招录乡镇事业单位人员或乡镇公务员力度,发挥人才最大效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创新模式,做好人才激励“助推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人才对于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不言而喻。但当下“操之过急”的选人用人准则,让人才在任用上出现了乱点“鸳鸯谱”的痛点。机构冗杂、人浮于事、工作效率止步不前的弊端也进一步凸显。为此,各级组织部门在用人上应做好顶层设计、划好战略布局,以“谋定而后动”的统筹力,以培育“大国工匠”的向心力,强化人才归属感与获得感,建设人才发展新高地、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将资源的天平向人才、向科技、向技术倾斜,真正打造一批有才能、真实干的“精英战队”。
精准务实,打造人才推动“引力器”。对于青年人才、紧缺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明确好人才梯度的划分,摒弃人才培育中“一刀切”“均等化”的现象,杜绝“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敷衍态度,将论资排辈的落后机制彻底剔除,让人才任用真正达到接得住、用得好的效果,赋予人才更多的自主权、决定权。全党上下应树立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格局,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创新力、贡献值为评判准则,营造惜才、爱才的用人新环境,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
治国为邦,人才为急,只有加大人才发展投入,靶向吸引人才,精准发力,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国家发展大势向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稳步迈进。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各级组织部门要以责任落实推动任务落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全”字蓄力让人才“遍地开花”,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坚持“全方位”谋划,“人才选拔”突出“匹配度”。不拒众流,方成江海。在人才选拔上,组织部门要注重人才的能力素质与岗位需要的匹配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根据实际需要,以价值创造为引才导向,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标准,广开渠道、广纳英才,采取更灵活的措施柔性引才,以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和接纳各类专业人才,充分考虑个人特质、岗位特点、组织目标的一致性;构建人才科学有效的选拔标准,对选拔的流程和关键环节进行把控,提前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选拔方案,从整体上确保选拔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使选拔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及科学,确保优秀人才浮出水面、脱颖而出。
坚持“全链条”提质,“人才培育”突出“个性化”。人才存在个性化、差异化特质,人才培育要积极拓展培养渠道、建立多元培养模式,围绕个人的特质和潜能进行针对性培养,注重个性培养和优势发挥,优化人才培养的路径设计;要将人才培养放到时代发展大势、事业发展大局中去审视,放到发展战略、工作目标中去考量,增强人才培育的方向性、前瞻性,发挥导向作用;将人才放在急难险重的岗位上锻炼,在“磨刀石”上练就铁肩硬骨,在实践历练下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夯实基础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人才培育要持续跟踪和调试,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培育环境,搭建师带徒的大课堂、人才交流的大平台,推动人才能力的提升。
坚持“全覆盖”识别,“人才考核”突出“精准性”。知人、识人是育人、用人的基础,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要建立在对人才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人才适用于什么样的岗位与人才的特长、能力、优势等方面密不可分。组织部门要对人才“精准扫描”,既要关注人才能够被直接观察到的显性特征,如知识储备、能力本领、实践历练等,也要关注无法被直接观察到的隐形特征,如个人品质、学习力、意志力等各个方面,为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使用提供指引。要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总结梳理人才在岗位上的具体表现,将定性与定量的标准相结合,充分了解人才的品德、能力、业绩和担当作为情况,把工作勤勉、实绩突出、群众信赖的人才选出来、用起来。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指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对广大的乡村基层而言,欲学好“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这门大“厨艺”,需树立地道的老农思维,完善种田、选料、炒菜各环节,最终呈上乡村人才振兴这道“大菜”。
让培育人才像种田,在灌水施肥之中积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人皆知在单位或者本地区内部培养人才的好处,但这却是一项长久之计,犹如老农种田,先是灌溉、犁地、耙地、插秧,插秧中又要注意深度、水层、密度,插秧后还要施肥、防虫,林林总总,一个老农对于自己的田地有操不完的心。对于乡村人才培育而言,首先需要坚持“党管人才”这个“大气候”,一旦气候不对,付出的努力再多也只是南辕北辙。要自人才培育之初便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人才培育工作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其次则是要有耐心。制定完善本地的人才培养计划机制,在培训教育、实地考察、结对帮扶等计划的落实中不断向人才施肥,耐心等待秧苗的茁壮成长。
让引进人才像选料,在衡量选择之中精准匹配。古人判断人才时善用“联想大法”,许多人认为一个人“形容俊美”就必然颇有才华,再比如,“举孝廉入仕”这一选官法的基本逻辑是一个有仁孝之心的人必然也可胜任一方的父母官,何其荒谬!这样充满浪漫色彩的“联想大法”在现代社会依然以“唯学历论”“唯名校论”等形式存在着,并在某种程度上误导着人们对人才的看法。一个人爱吃什么口味的菜,并不以菜的名贵程度决定,而单纯以个人喜好决定。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特定规律,一个地区亦有一个地区的发展现实和特点。熟练的“老农”当因地制宜引进适合的“稻种”,以“乡愁”筑基、以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和政策倾斜搭台,最后以当地“水土”为考察依据,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环境里选出真正合适的人去匹配合适的岗位。
让用好人才像炒菜,在烹调加料之中爆发美味。食材匹配完毕,重头戏便是如何烹调加料。不少地区重视人才培育和引进而轻视使用环节,却不知,决定食材美味的除了原材料本身之外,合理的烹调方法和调料使用尤为关键。首先,需选择合适的烹调方法,建立、完善人才数据库,对人才成长轨迹进行数据跟踪,打造好内部“人才林”,让人才管理工作体制化、机制化;其次,调味料需合理使用,不能味道过重,避免出现少数地区存在的过度使用人才,即鞭打快牛的现象。最后,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工作成绩、同事评价、群众口碑、道德考察等多种标准进行考核,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激励人才在大舞台上不断地比学赶超,把乡村人才振兴这道“大菜”真正做好做香。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为此,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惟有厚植“人才沃土”,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人才力量。
坚持党管人才,要“严管厚爱”。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回答“谁来管理人才、人才发展为了谁”。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广大人才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未来发展中方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此同时,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对人才进行系统性管理,不是用简单的条条框框限制束缚人才,而是把“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培养、帮扶、考核等管理机制。如今我们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人才工作,每年都会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优秀科技人才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工作中大力支持、在生活中真诚关心,激励广大人才为国奉献、勇攀高峰。
坚持发掘人才,要“墩苗育苗”。我们党善于管理人才,更善于发掘培养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战略资源”,更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新时代发掘培养人才,要以国家需求为目标,突出科学技术高精缺导向,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用“人才加速度”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虽然现在我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世界第一,科技人才群体、大学生群体、职业技能人才群体的数量也位居全球首位,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人才现状不容乐观。当前,我国的人才基数大但顶尖人才少,论文专利多但转化运用慢,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因此,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要善于识别人才特质,采取最适合的方式培养人才。还要注重在基层一线墩墩苗、压压担,通过多岗位、多职务锻炼助力人才茁壮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坚持留住人才,要“爱才惜才”。俗话说,得地千里,不如一贤。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要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就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的桎梏,鼓励广大人才担当作为,让有“真本领”的人才拥有自己的“舞台”。正所谓,英雄不问出身,各级政府、各部门单位不能因为人才的年纪较轻就“不想用”,也不能因为人才的阅历较浅,怕承担风险而“不敢用”。爱才惜才敬才不能简单地停留在面上,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落细落实激励奖励机制,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筑巢架梯”“雪中送炭”。当前,人才“抢夺战”在各地展开,多个城市纷纷升级人才引进政策,给予优秀人才落户优先、安家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等一系列政策,以解决后顾之忧,将拴心留才落到实处,让广大人才“既来之,则安之”,持续激发其内生动力,从而实现“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坚持党管人才,就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发掘人才,就能“百舸争流千帆进”;坚持留住人才,就能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总之,厚植“人才沃土”,广大人才在祖国大地上自信展才华、从容显身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添人才动力,一定能共同托举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曾写信告诫两个侄儿。学习龙伯高这种敦厚周慎的人不到家,就像雕刻天鹅不成还可以像一只野鸭,而学习杜季良这种豪侠仗义的人不到家,就像画老虎不成功反而像狗了,这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由来。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能只有“刻鹄”的谨慎而没有“画虎”的果敢。“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年轻干部是干部队伍中最朝气蓬勃的群体,在新的赶考路上应当踔厉奋发,敢于“画虎”。
自信人生二百年,胸怀大志不妨“好高骛远”一点。干事创业应当脚踏实地,可少数年轻干部将眼光局限于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上,缺乏谋事的主动性、担事的积极性,看起来勤勤恳恳、忙忙碌碌,实则陷入了简单重复、低效循环的怪圈。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年轻意味着能力素质还有巨大提升空间,意味着人生事业发展还有无限种可能,不要自己给自己在心中设下了“天花板”。年轻干部应当摒弃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心态,在“仰望星空”中把目标定高一些,将眼光放远一些。要敢于为一个目前看起来高不可攀的梦想而不懈努力,这样即使通过奋斗最终未能“尽善尽美”,回望来路也已经在很多人的成功之上。
苟利国家生死以,使命在肩不妨“胆大包天”一点。干事创业应当谋定而后动,可少数年轻干部在工作中过于守成求稳。有的缺乏当仁不让的意识,面对难题明明有更好的思路却不愿“当先锋、挑大梁”,在领导同事面前故意“藏拙”。有的缺乏敢闯敢试的魄力,又想品尝成功的喜悦又怕经历失败的苦涩,在机遇面前犹犹豫豫、缩手缩脚。做事总是有风险的,正因为有风险,才需要担当。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为官避事平生耻,重任千钧唯担当。”愿不愿谋事、敢不敢担事、能不能成事,既反映出党性修养和精神状态,也体现出眼界格局和能力水平。年轻干部要增强“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在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中砥砺实干真功。要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在打破常规、创新实践中抢抓发展机遇。
不要人夸颜色好,胸怀公心不妨“棱角分明”一点。人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都应当主动融入集体,可少数年轻干部受到某些消极官场哲学的影响,错把“圆滑”当成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与领导同事交往见风使舵,看到不良现象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当起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有人说要“爱惜羽毛”,也就是所谓“声誉”,那也要看看你爱惜的是哪家的“声誉”,究竟是个人主义的、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喝彩的“声誉”,还是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的声誉?干部的成熟应当体现在大是大非旗帜鲜明、小事小节坚守原则,而不是心机复杂、城府深沉,甚至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年轻干部要时刻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坚决同歪风邪气、顽瘴痼疾斗争到底。要不求闻达于天下,但求无愧于本心,做一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不粘人”干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关于青年的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全面发展,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理想信念更为坚定,身心素质向好向强,知识素养不断提升,社会参与积极主动,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征程上,广大中国青年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复兴路上激荡青春力量,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理想信念更为坚定,立心铸魂拨亮思想航灯。
牢牢把握理想信念的思想航舵是中国青年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的命脉所在、根本所在。从缺衣少食、挨冻受饿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艰苦跋涉,到枪林弹雨、流血牺牲的抗日战争的深刻洗礼,再到艰难摸索、砥砺前行的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激流险滩,中国青年在接续奋斗中持续拨亮思想航灯、擦亮青春底色,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点点星星之火汇聚成闪耀神州的璀璨星河,书写了恢弘壮阔的“青春史诗”。新征程上,广大青年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将其作为指引人生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在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立心铸魂,进而为铸就无悔青春夯实根基和充盈底蕴。要坚持党的领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把党性修养作为终身必修课,忠诚信党、真心爱党、热情向党、永远随党,牢牢记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坚信中国道路、坚守价值追求、坚定文化自信,在赶考复兴路上毫不动摇地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身心素质向好向强,强健体魄塑造昂扬风貌。
在无与伦比的“双奥之城”北京的赛场上,争金夺银的奥运健儿向全世界展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自强不息的坚韧品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千锤百炼的强健体魄,用铿锵实事证明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不仅是有志气、骨气、底气的中国人,更是身心素质过硬的中国人。中国青年拥有向好向强向上向美的身心素质,是建设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这既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广大中国青年理应将锻造过硬的身体素质和涵养自信豁达的心理素质作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勾勒更加青春靓丽的身影一起向未来。一方面,要发挥青年应有的积极性、主观性和能动性,深刻认识提升身心素质对于贯彻体育强国战略、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确保在思想认知层面上与国家主题主线一致。另一方面,要弘扬体育精神、加强体育锻炼,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全面锻炼促进身体各部分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同时,还要保持对事物的热爱、正视对困难的态度、把控对生活的情绪,真正做到把自信达观的境界贯穿于人生之中。
知识素养不断提升,守正创新展现时代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教育事业作为兴国之基础、强国之支柱,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着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让受到教育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不仅在数量呈现“几何式”增长,更在质量上得到极为显著的提升,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培育了丰富的智力资源。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瞬息万变、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抓住发展机遇、占领科技高地、开拓前沿领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为此,广大中国青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保持“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在深入学习、反复学习、系统学习中不断提升知识素质,进而掌握更多的传统知识和突破更多的科技桎梏。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诠释者和践行者,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永续传承。要在解决人工智能、生物育种、深地深海等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上持续发力、精准发力,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又要敢于以“十年磨一年”的科研精神“另辟蹊径”,全力攻克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社会参与积极主动,凝聚共识谋划发展蓝图。
青年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和支撑。近年来,中国青年的社会参与日益广泛与深入,参与领域不断扩大,参与渠道丰富多样,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加自信的态度、更加主动的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广大中国青年积极参与,要发挥中国青年知识量足、见世面广、思维活跃、胸襟开阔的特质优势,把握好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青春性、突进性、有力性,进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汇聚澎湃青春力量。要追求政治进步、发扬斗争精神,不“躺平”、不“内卷”,以实际行动落实入党、入团的意愿,参与各级人大、__履职尽责、参政议政,在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凝聚民心中找到最大的社会公约数。同时,还要从青年的角度出发,积极为国家制定社会公共政策尤其是青年政策建言献策。要积极主动参与社会事务,在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生态保护、文化传播、养老助残等社会事务中绽放青春芳华,为加强政府与社会的有效沟通和衔接架起桥梁。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长着中国脸,拥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富有中国味,应当努力争做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追求卓越、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永远奋斗,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不辜负党的期待,不辜负人民和民族的重托,不辜负伟大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