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不仅展示了几代中国人为水而困、为水而“战”的感人故事,同时回答了南水北调工程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施工建设、移民安置、环境治理、文物保护等等。纪录片整体场景宏伟壮丽,从伟人构想到普通百姓情怀,从中国当代治水经验到国外调水得失,其空间之广,都得到了真切的表现,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关于观看水脉心得【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近日正值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之际,12月19日我院2014级博士党支部全体同学于会议室集体观看大型南水北调纪录片《水脉》,共同见证这项国计民生重要工程正式施行的激动时刻,同时也认识到我们肩负重任,任重道远。观看过后同志们各抒己见,集体探讨自己的感悟和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的看法,并积极参与趣味问答。
此次活动不仅增强了我支部党员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党员同志的民族自豪感,并结合我们水科学专业的自身特点,引导广大研究生党员学习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各位党员将个人理想同我国水资源及环境领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奋斗。
怀着一种兴奋,一种迫不及待,在子夜的安静中,我看完了中央电视台1套播出的八集电视纪录片《水脉》。
窗外是沉睡的北京。屋内是彻夜难眠的我。中线工程还没有正式通水,我却仿佛已经听到汉江水抵达内心轻盈的脚步。作为南水北调一个宣传工作者,我深深地为南水北调工程感到自豪!
十多年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顽强拼搏,攻关夺隘;移民征迁强度史无前例,移民干部的故事感人肺腑;库区治污壮士断腕,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水脉》立意高远。从世界水资源讲起,沿着一条条大河的古老文明,结合人类对水的治理与利用史,寻找并阐述水利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兴衰发展的重要作用。
《水脉》内容丰富。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角度,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紧扣南水北调工程,对东中沿线受水城市经济发展命脉解剖,并抓住一个关键点破题。我们在思考之余,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意义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新的认识。
蓄水、护水、调水、节水,上善若水,人水和谐,《水脉》善于从微小的个体和家庭切入,把南水北调工程的精彩故事娓娓道来。看似不经意的游离,却总有一条若隐若现的主题线索,伴随我们探索大江南北的水环境水文化,感悟工程将要带来的巨变。
《水脉》中,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2012年3月,法国马赛第六届世界水论坛大会上,一个来自北非马里共和国的小姑娘向我们讲述“渴”的感觉:我所谓的渴,不是大餐后的口渴,而是在令人窒息的太阳下等待3个小时后,从井里取水,喉咙像着火一般的渴;是经过整个季节的等待,天空降下唯一一场雨后,舀起水坑里的脏水喝,令人想吐的感觉……
由于贫穷和落后,她和她的家人可能还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忍受这种痛苦而绝望的“渴”。
感谢《水脉》为我们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不管你有没有干渴的经历和感觉,你必须珍惜,也只有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南来之水,才是对广大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对南水北调34万移民最好的感恩和回报。
我希望《水脉》这部纪录片,能够增加播出档期和范围,扩大宣传面影响面。让她出现在人流密集的火车站、高铁、广场、商场等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南水北调,关心南水北调,支持南水北调!
因为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希望,她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伟大梦想而挺起的脊梁。
有什么思想深度和视野广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纪录片。大型文献纪录片《水脉》难得之处在于,它以独特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场景,堪称是一部史诗性的巨片。
《水脉》不仅展示了几代中国人为水而困、为水而“战”的感人故事,同时回答了南水北调工程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施工建设、移民安置、环境治理、文物保护等等。纪录片整体场景宏伟壮丽,从伟人构想到普通百姓情怀,从中国当代治水经验到国外调水得失,其空间之广,都得到了真切的表现,也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纪录片的独特艺术表现。观众仅从以下两点就可以窥探其魅力所在。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我国复杂而庞大的水利工程,让许多中国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命运。
在河南淅川县仓房镇胡坡村王品兰,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下,她多了一个身份:34.5万库区移民之一。
《水脉》真实记录了王品兰的个人命运变迁。其实,她仅是一个代课老师,不是乡村正式编制,所以她一个月只有几百块钱的工资,但是她又很喜欢这个职业。
2011年5月30日,王品兰在胡坡村张湾小学给学生们上了最后一堂课。因为十天后,她与胡坡村将搬迁到500多公里外的河南辉县。
一向不爱打扮的她,戴上了搁置已久的假发。最后一堂课上,王品兰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最终她与学生们都哭了。其实,除了离别的伤痛,王品兰最大的担忧就是搬迁到了辉县那边,自己还能不能当一名代课教师。她真的很怕今天的这最后一课,会成为她教师生涯中的最后一课。
《水脉》不光找到了这样一个人物,还将人物塑造得很真实,作品并没有让王品兰最后真的当上老师,或者用一些方法可以促使她当老师,只是记载了一个人命运的自然变迁过程。
在《水脉》第五集,王品兰到辉县之后,因为辉县本身师资力量很强,让她没有当老师的机会,现在她在超市工作。
这样的描述很真实,体现了纪录片的魅力,以人文关怀来记录南水北调。《水脉》展现的是真切的民生话题,温暖的人性表现,自然而不做作,真实可信,感人肺腑。
古人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人的生命、智慧乃至于灵魂,都是由水分子支撑的。然而,没有鸟鸣的春天还叫春天吗?没有鱼游动的河流还算河流吗?
当前的中国,环境污染是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为了保证“一江清水向北流”,南水北调沿线地方作出了巨大的奉献,经过十多年的治理,现在沿线流域及周边流域,水质大为改善,并已达标。《水脉》在其中作了具体生动的展现,再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理想的强大魅力。
《水脉》第七集《激浊扬清》讲述了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及污水治理工作。这样的治理过程描述很有说服力。许多人都知道,当初国家决定南水北调工程时,天津河北都不要东线的水,认为从长江调来的水无法使用,主要原因是经过江苏、山东这两个经济大省,沿线的水污染情况相当严重,他们不相信苏鲁两省能够治理好污染。
2002年12月29日,就在南水北调工程宣布开工后仅两天,位于东线调水源头的扬州传来消息:由于水质污染,卲伯湖水域内的十多万斤鱼虾死亡,湖区生态遭遇灭顶之灾。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的污染曾经遭受质疑。
然而,因为有了这个工程,促进了南水北调沿线的水环境的强力治理,最终形成了一江清水送北方的可喜局面。《水脉》正是通过记录这些污染及污染治理情况,传递给人们关于环保的概念。
提高排放标准、关停大量企业、实施环境治理、培育人工湿地……在《水脉》的镜头下,南水北调工程用不到十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几十年才能治理的污染问题,创造了一个生态治理的奇迹。拭目今天的南水北调工程,无论是东线,还是中线,处处清流,两条分别穿越南北的上千公里清渠,镶嵌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就犹如两条巨龙腾起,勾画出了现实中国人水和谐的壮美场景。
综观全片,《水脉》所展示的众多细节,有的甚至是寥寥的几个镜头,但人物的性格跃然而出,宏阔的场景让人难以忘怀,描述的是历史与现实撞击中的中国故事,令人震憾,令人感慨。这就是《水脉》锤炼准确细节所体现的艺术感染力。
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站在全球的视野去看待南水北调工程,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主题的八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水脉》,在央视掀起几轮热播潮。近日,央视大型文献纪录片同步书系《水脉》出版,翻开散发着油墨的书籍,让人再次触碰南水北调工程的壮阔。
正如书中前言里写到,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论证建设历程中,南水北调工程倾注了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和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智慧、心血和关心;自2002年南水北调开工建设以来,数十万工程建设者、1000多家参建单位铺展在长达近3000公里的工地上,用智慧和力量攻克一个又一个世界级难关;为了工程建设,40多万群众移民搬迁,离开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故土,到异地开始新的生活,数万名基层移民干部无怨无悔,日夜奋战在移民搬迁第一线……在这项宏伟浩大的工程建设中,孕育了“负责、务实、求精、创新”的南水北调核心价值理念,传承和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勇拼搏、开拓创新、奉献牺牲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为全方位记录和展现这一世纪工程的论证建设历程和世纪壮举,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8集南水北调工程大型高清文献纪录片《水脉》。
在此基础上,摄制组将《水脉》文稿整理成书出版发行,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编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主线,全面系统介绍南水北调实施背景、工程前期论证、建设历程、技术创新、征地搬迁、移民安置、文物保护、水污染治理和水质保护、工程效益等方面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展现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望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巨大效益和重要作用。
《水脉》让看不见的南水北调精神被世人看见,让容易被遗忘的历史被重新记起,让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变成充满温度和热情的民心工程,让断裂的历史片断串连起文明的脉络。
由于每年超采地下水超过50亿立方米,全省形成地下水漏斗21处,总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河北东部平原深层地下水位已经下降了近60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2012年开始,邢台启动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 有170多口自备水井被关闭,由此减少开采的地下水2000多万立方米。市区地下水位开始有了明显的回升。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每年带来的30多亿立方米水量,将拯救河北这个地下水正接近崩溃边缘的农业大省。
2000年,北京西城区西什库小学一个名叫靳争程的六年级学生,对北京西城区的洗车店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调查。靳争程发现,仅西城区的600多家洗车店,一年就用水131.4万吨,相当于两个半什刹海的水量;而2000年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不到200万辆,全年冲洗汽车的用水,竟要用掉整个昆明湖。
而北京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1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极度缺水的警戒线。
2013年底,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540万辆,比2000年增加了一倍半。现在,北京市拥有大大小小的洗车店两万多家。每年洗车消耗的水,整个昆明湖的水量已经远远不够。当南水北调工程为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带来宝贵的调水,如何节约用水、珍惜与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保证北京这类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在今天发展中的城市,节水已经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北京市西城区庄胜二期居民小区,有1500户住家,一万平米的绿地。小区利用中水处理系统,将所有住家的洗漱用水收集起来,经处理后,再送回各户冲洗抽水马桶,同时也满足了小区绿地的浇灌用水。仅此一项每月可以节约自来水至少5000立方米。
从2011年5月开始,北京要求市区新建的5万平米以上、日用水量达150吨的小区,逐步实行再生水入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后,每年10亿立方米长江水将源源不断地流进北京、流进一个相互调配、完整稠密的城市供水水网。
对于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北京来说,这些水无疑是战略性水源,它将支撑这个中国首善之区的生存与发展。
2012年3月,第六届世界水论坛大会在法国海滨城市马赛举行。中国首次以世界水理事会成员的身份参加了这一国际盛会。
开幕式上,一位来自极度缺水的国家,西非马里共和国的青年麦·瓦利,与大家分享了“渴”的感觉。她说,我所谓的渴,不是大餐后的口渴,而是在令人窒息的太阳下等待三个小时后从井里取水,喉咙像着火一般的渴,是经过整个季节的等待,天空降下唯一一场雨后,舀起水坑里的脏水喝,令人想吐的感觉,是经过数月的干旱,牲畜死亡后,那种折磨人的焦虑……
水资源问题事关人类生存发展和各国人民福祉。确保水的普遍享有权,实现水资源的安全保障,已成为人类共同应对的挑战。
本集重点反映南水北调工程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及水资源合理利用。沿着南水北调工程所流经的省市,通过沿线普通百姓因水而改变的生活以及城市因水的到来而焕发的新的生机,通过在大量详实的数据,系统而通俗的反映出南水北调工程为整个中国的发展所带来了综合效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终将南水北调这一世纪梦想变为现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