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我的枕边多了一本书,那就是《人生哲理枕边书》,正如书名一样,是一本适合夜深人静时靠着枕头慢慢品味的书,在阅读中沉思入睡,感觉何等美妙。《人生哲理枕边书》通过故事形式,让我理解最深的人生哲理。我把书放在枕边,在闲暇无聊或苦闷彷徨的时候,打开她,使我在轻松中得到有益的启迪,不管我是浅尝,还是深味,她都会给我指导,给我安慰,给我鼓舞,给我力量!一个个短篇故事,一句句人生箴言,构成了书的格调。没有絮絮叨叨的说教,没有深奥难懂的哲理,平实恬淡如生活本身。
“成功的人不是从未被击倒过的人,而是在被击倒后,还能够积极地往成功之路不断迈进的人”、“只要你不屈服,不向命运低头,就能够把握命运,战胜一切障碍”、“聪明人会从失败中学到教训。而失败者却常常是重复同样的错误,却不会从中获得任何经验”……这一些哲理深深地打动着我。
是啊,当我们真正感到困惑、受伤、甚至痛苦时,我们会从柔弱中产生力量,唤起不可预知无比威力的愤慨之情。人立命于世,首先要自尊自重,遭到歧视,决不低头,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卑不亢,这样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我们应当消除自身的自卑感,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充满信心地进行努力应对。书中丽莎陷入自卑的沼泽中,看不到自己在新环境中生存的价值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差,使她自己感到不如别人,感到非常自卑,后来她听了心理医生的指导,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看到了自己面对的问题许多人也正面对着,看到了自己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使她渐渐地重拾了自信。
《要做自己的主人》中,通过一个小故事,我懂得了,要做自己的主人。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彷徨时,总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我们停下来,犹豫再三,去请教有经验的人,在心里权衡,甚至去拜神求仙,却从来不问问自己,我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是呀,当我们彷徨犹豫时,可以在自己的心灵花园里静静地走一走,扪心自问,我在做什么,做了我不后悔吗?然后就一如既往地去做,不管成功与否,自己尽力了就不要后悔。
《把行动和空想结合起来》中,爱默生曾经很欣赏一个青年诗人,在他给爱默生寄的信中,爱默生看到了他的才华横溢,于是力荐他写诗歌。但这个青年人只是有理想,或者说总在幻想中成功,但从不去努力实现,最后他销声匿迹了。爱默生告诫我们:“当一个人年轻时,谁没有空想过?谁没有幻想过?想入非非是青春的标志。但是,朋友们,请记住,人总归是要长大的。天地如此广阔,世界如此美好,等待你们的不仅仅是需要一对幻想的翅膀,更需要一双踏踏实实的脚!”对呀,我也曾在午后的阳光下,眯起眼睛,做过黄粱一梦。但真正把理想负著于现实的却很少。看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要根据自身,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详细的计划,去一步步努力实现每一个小的目标,最后争取最终的成功。
《不失希望就有作为》中,琼斯曾经是一个身体健康、工作努力的农民,突然有一天,厄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患上了全身麻痹症,卧床不起,而他已是晚年,几乎失去了生活能力。当人们几乎对他不抱有任何希望之时,他自己却对自己抱有希望,虽然身体上不能动,但他的大脑却还可以思考,他不断思考,最后发明了一种香肠,这种香肠成为了人们最喜欢的食品。人们常用“心有余而力不足”来为自己不愿努力来开脱,其实世上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只有不想做的人。积极的思想几乎能够战胜世间一切障碍,所以,不要对自己没有信心,要相信自己,自己可以做好。
随手翻开一页,都可以成为阅读的起点,因为每个短小的故事都是一盏启迪人生的明灯。书中的故事有真人真事,有传说寓言,每个故事后面都告诉我们一句人生哲理,让我们明白故事中所蕴藏的内涵。这是一本你可以随手拿来看,又能随时获取智慧的书。
这本书里讲的很多都是真实的故事,有风雨坎坷的经历,有灿若夏花的人生,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每一次的成功必定需要许多的勇气和时间,他们坚持了下来,并且有了很好的结果,是啊,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好的结果。世界对思考着的人来说,是一出喜剧,而对凭感觉的人看来,只是一出悲剧。
书中经常会提到遇到怎样怎样巨大的困难,其实,并不是它们很困难,而是你畏畏缩缩,不敢面对,所以困难变得越来越大,而如果你一开始就勇敢面对困难,那么困难则会越来越小,最后,就战胜了它。对于一只漫无目标的穿来说,不论什么方向的风都是逆风。曾经,那些名人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也会碰壁,那是什么使他们成功了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勇气、决心、坚持和适当的时机,所以,如果我遇到了困难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知难而进,而不是知难而退。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会如尘土一般落到我们头上,要想从这苦难的枯井里脱身逃出来,走向人生的成功与辉煌,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它们统统都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脚下。因为,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人生历程中的一块垫脚石。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烦恼,如果你摆脱不了它,那它就会如影随形地伴随在你左右,生活就成了一副沉重的担子。“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太阳不是每日都照常升起吗?”放下烦恼和忧愁,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有个年轻人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有毛病的脚踏车,年轻人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整理得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来车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年轻人被挖到那位车主的公司上班了。 ——原来要获得机会很简单,勤劳一点就可以了。 有几个小孩都很想成为一位智者的学生,智者给他们一人一个烛台,叫他们要保持光亮,结果好多天过去了,智者都没来,大部分小孩已不再擦拭那烛台。有一天智者突然到来,大家的烛台都蒙上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个被大家叫做“小笨蛋”的小孩,虽然智者没来,他也每天都擦拭,结果这个笨小孩成了智者的学生。 ——原来想实现理想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就可以了。
“人生如同赛跑,你必须知道终点在哪里,还要知道如何才能一直沿着最短的跑道不断冲刺。”这本书为我成功奔向理想、轻松潇洒地生活指明了一条捷径。 这本书可能没有一些名著那样有魅力,但就是这么一个个简短的故事,有的只是只言片语也会带给我独到的理解和思考,总是在不经意间,让我心弦为之一颤,让我在某一个瞬间打开心门,领悟生命的真谛。它所带给我的精神和生活上的愉悦和顿悟,细细品位,总有全新的感觉。如果你想领略枕边的人生哲理,那么,请你把这本书放在你床头!
耳畔一席温存话语的问候,枕边一本哲理小书的陪伴,给我忙碌的生活带来片刻的轻松和宁静,一百多篇哲理故事伴我笑看朝花夕阳,平凡中的伟大,普通中的经典,《人生哲理枕边书》陪我共走漫漫人生路。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可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读书笔记(成功的因素)
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锦绣的前程,都想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赞美,成功是每个人向往的梦,如果把成功比作一把钥匙,那么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这把引导我们走向成功之路的钥匙,在寻找的路上布满荆棘,会有苦涩的泪与辛勤的汗。只有少数人能坚持下去,拿到这把钥匙,于是他就成了受人崇拜的成功者。
我认为人可以三类,第一类:空想不做,第二类:敢想敢做,第三类:不想不做。第一类人也就是所谓的理想主义者,把一切都想得特别美好,认为成功是水到渠成,他们想获得成功,他们心中也有自己的计划,或许这个计划是完美的,但是他们就是不能把自己内心的想法付诸于行动,他们大多数人都过于乐观,没有在一定的时间完成自己心中的计划,也许他们会有点失落,但失落总是短暂的,他们不会引以为戒,继续自己的空想世界,把计划一推再推,最后只能失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就是空想,黄昏就是失败。第二类人就是所谓的现实主义者,敢想也敢做,可是敢想不是盲目的想,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计划出对自己有利的感觉自己有一定把握做成功的事,比如你是一个出色的厨师,想开一家西餐厅,你必须吃遍这里所有的西餐,对比自己做菜的风格做一个定位,还有你必须选一个自己能接受的好的店面,计算一下这里的客流量,这里有几家西餐厅,还有预算出你店面需要多少员工,员工的工资,以及估算一下一天的营业额,必须方方面面都考虑到,这样如果你内心感觉自己能够盈利,那你就放手做吧!相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拿出好的方案好的计划,进行好的运作,我相信你会看到引导你走向成功的启明星。第三类人我认为是最失败的人,他们之中也有两种人,一种就是乞丐,为什么这样说呢?这种人和正常人一样,只是他们什么也不想做,以乞讨为生,不想奋斗赢得自己的人生的成功,因为这条路困难重重,他们太害怕吃苦,害怕流汗,过于懒惰的他们只有这样恍惚的度日。一种就是绝对的富人,他们的家族或他们的父亲有足够的家产供他们挥霍,他们开着奥迪,法拉利,林肯,住着豪华别墅,整天什么也不想,不用为自己的生活而发愁,他们认为的幸福就是花天酒地,游山玩水。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不管富人也好,穷人也罢,我们都应该追求我们心中的理想,为之奋斗。
面对阻碍我们成功的磨难,我们要拿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勇气,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魄力与勇气,每个人都想成功,我们在敢想敢做的前提下还需也从小的方面做起,我认为我们应该培养和具备:自信、改变自己的心态、制定成功的目标、懂得取舍、不能认命、学会坚持,永不服输。
自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自信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一所大学里,有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问他的学生们:世界第一高峰是那座山?同学们都笑着举起了手,的确,有谁不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喜马拉雅山呢?教授接着问:那么,有谁知道世界第二高峰的名字?这次,同学们都低下了头,没有一个人能举手。其实,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是紧挨着的两个名次,“第一”人们能够轻而易举的记住,“第二”却被人遗忘,这说明了做第一的重要性!做人也如此!要永不服输。自信自己是第一。无数受人尊敬的成功者 ,都曾经自信的宣称自己是第一人物。是不是第一勿需追究,关键是他们的确取得了成功。基安勒很小的时候随父母从意大利搬到了美国,在汽车城底特律度过了悲惨的童年,痛苦和自卑成为他心头抹不去的不良印痕,他那碌碌无为的父亲告诉他:“认命吧,你将一事无成。”这个说法令他沮丧,老是想着自己苦闷的前程。有一天,母亲告诉他:“世界上没有人比得上你,你是独一无二的。”从此,他燃起了希望之火,认定他是第一,没人比得上他。自信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他第一次去应聘,这家公司的秘书要他的名片,他递上一张黑桃A。结果立刻得到面试的机会。经理问他:你是黑桃A?是的。他说。为什么是黑桃A。因为A代表第一,而我刚好是第一。这样,他被录用了。想知道后来的基安勒吗?他成功了。成了世界第一。他一年推销1425
辆车,创造了吉尼斯纪录。咋么样?自信的力量厉害吧!成功没有捷径。有些人稍遇挫折,便自暴自弃。其实,一个人除了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遇到难题,如果没有信心去突破它的瓶颈,反而一味懊恼,颓废,则注定失败。从上则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自信,不服输,不认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好的心态也是成功的所不可缺少的,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朝外看,一个看到的是泥土一个看到的是星星。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有的人过的幸福﹑快乐﹑富有,有的人一直生活在苦恼和贫困。其实,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多大区别,只是由于各自的心态不同而造成截然相反的人生结局。曾经,有两个乡下年轻人外出打工。一个想去上海,一个想去北京。在候车大厅等车时,听到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健康路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想去上海北京人好,一想,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庆幸车没到,不然一到上海就掉进火坑。去北京的人想,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赚钱,我幸亏没上车,不然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时相遇,交换了火车票。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刚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也没干,竟然没有饿着,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喝,大商店里试吃用的点心也可以白吃,他整天偷着乐。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能赚钱。带路可以赚钱,弄盆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在花点力气就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10包有沙子的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想不见泥土而有爱花的人销售,当天他就赚了40元,一年后,他就凭着“花盆土”竟然在大上海有了一家小小的门面。最后他发现商店的招牌较暗,他抓住商机开了一家清洗公司,最后发展成为一家大公司。数年后,他坐火车,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空啤酒瓶,就在递酒瓶时,两人都楞住了,因为数年前,他们换过一次车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态是一柄双刃剑,积极的心态成就人生,消极的心态毁灭人生,如果我们要想成功,想改变自己的世界,首先就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世界著名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所说﹕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持什么样的心态。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心态的改变,就是命运的改变。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懂得取舍是我们行动的依据。没有目标,我们的热忱便无的放矢,无处依归。没有取舍,我们会失去生活的主心轴,乱成一团。有了明确的目标懂得取舍,我们才会有斗志,才能开发我们的潜力,才能把我们带到成功的彼岸。的确,生活中那些有道理,有追求,有上进心的人,一定都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因此,我们应该懂得自己活着是为什么,并且围绕着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目标进行努力,这样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爱因斯坦小学、中学的学习成绩平平,虽然他有远大的理想,但他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凡事必须量力而行。他在进行自我分析时认为︰自己虽然总的成绩平平,成绩较好。因此只有在物理和数学方面确立目标才能有出路,其他方面是不及别人的。因而他但对物理和数学有兴趣,他读大学时选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物理学专业。由于懂得取舍和奋斗目标明确,爱因斯坦的个人潜能就得以充分发挥,他在26岁时就发表了科研论文《分子尺度的新测定》 。几年以后,爱因斯坦又相继发表了四篇重要的科技论文,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提出了光量子除了有波的形状外,还具有粒子的特性,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宣告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重大变革。取得了前人未有的显著成就。可见,爱因斯坦懂的舍取和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假如他当年把自己的目标确立在文学或音乐方面,而舍去物理,恐怕他就很 难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
我认为成功的因素就是这些,我们还要用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做好每一件事,才能达到成功的巅峰。相信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这样的人生
才是最精彩最值得回味的人生。
读《现在,发现你的优势》
09会计二班2014215257陈星羽
现在,发现你的优势;这句话用英语翻译为now , discover your strengths,这本书是由美国作家马库斯·白金汉与唐纳德·克里夫顿著的,由方晓光翻译的。
《现在,发现你的优势》这本书是一本以美国人为研究对象的关于研究人性问题与成功问题的书,它是继全球畅销书《首先,打破一切常规》的又一本对于发现自身优势的一本革命性的书,通过长达25年得研究,耗费数百万美元研究出了一套网上进行的优势识别器测试,它旨在识别最普遍的人类的优势,并告诉世人将这种优势应用在个人和事业上,以致达到成功的表现。
现如今的人们是越来越自由了,虽不能说想干啥就干啥,但至少从就业到择业,以至于出国,存在主义的计划经济的“上帝”都不干预了。对于不少人,机会终于来了。从过去梦想不到的机会到过去梦想不到的成功。我们国家的社会整个的翻了个。
然而焦虑任然存在,听人摆布的痛苦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选择的迷茫和自由的焦虑。还记得“牧马人”吗?“牧马人”是痛苦的:那场浩劫断送了他的事业。然而。“牧马人”又能找到“安慰”,因为浩劫解释了他的结局。现在不同的是浩劫结束了,“上帝”也退休了,别人成功了,而如果你作为一个“牧马人”一度渴望而没能实现辉煌人生,那你连怨天尤人的机会都没有了,有的只是自责。这种痛苦恐怕不亚于当年得“牧马人”。难怪有人说人又陷入了自由的厄运。
何为成功?见仁见智。有学者曾这样定义:成功就是充分实现你的潜能。在外部条件给定的前提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的识别并全力发挥你的天生优势。何为优势?就是你天生能做的一件事,不费劲,却比其他一万个人做得好。如果说得概念一点,就是做一件事的持续的、近乎完美的表现。
尽管优势如此总要,但人们历来并不太注意它,更妄谈珍惜和发挥。我们从小到大都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夸耀自身有点事不谦虚的陋习,做人应该谦虚,只有发现和改正缺点才是进步。这是否恰好与物尽其才有所矛盾呢?当我们只知道一味的去努力改正我们缺点的时候,那些注重优势的人早已走在我们前面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当然,缺点一点不在意也不好,应该适当加以控制就好,这才是最好、最有利于我们成功的做法。
那么我们如何来发现自身的优势呢?首先,如果你想揭示你的自身才干,就请关注你对你所遇到的各种情形的自发的、悠然而发的反应。这些反应提供了有关你自身才干得最好线索,他们揭示了牢固精神联接的位置。无论发生什么事,马丁总想开玩笑,或许他就靠这一手赢得越来越多的欧洲客户。布莱德天生得指挥欲是他当领导的基础。甚至加里的哭嚎也证实了他的懦弱性格(这不是一个天才,因为很难设想它如何产生效益)。诚然,这是些富有戏剧性的例子,表明人们如何在危急时刻原形毕露。但生活中充满了较为平和的时刻,同样能引发具有歧视性的反应。
你油然而生的反应固然揭示了你最清晰的【】才干线索,但你还要记住另外的三条线索:一是学得快,顾名思义就是你在学习的时候那方面的学习得最快,那么方面就很可能是你的优势所在。二是满足,意思个就是说什么东西或者什么样的感觉让你满足,因为这样的满足感的来源也许就是你才干的又一样源头。三是渴望,渴望揭示了才干的存在,特别是你幼年时期就感到的渴望。一切只要你留心观察,细心分析你就可以发现你的优势。
学得快提供了你识别才干的另一条线索。有时一个人的才干并不通过渴望而示意,由于种种原因,虽然才干就在你的身上,但你却听不到他的呼声,相反,在你后半生,某个事件将他突然点燃,如若你学习一种新技能特别快,就充分说明你具有某种强大的才干。
满足是揭示才干的最后一条线索,如前所述,你最强固的联结有一个结构性的特点,
就是你使用他们时,会感觉良好。既然如此,如果你从事一项活动时感觉良好,那么你就很可能在使用一个才干。我们每个人的秉性都与众不同,因而我们对满足的满足的体验也会各不相同。在这里,作者建议密切关注那些似乎给你带来满足的情形。如果你能识别他们,你就朝准确的判断自身才干迈了一大步。
不假思索的反应、渴望、学得快和满足都是能帮助你发现自身才干的蛛丝马迹。当你为生活二奔波时,不妨停下脚步来,避开从你耳边嗖嗖吹过的风,转而倾听这些线索。他们将帮助你发现自身的才干。
《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一书中还介绍了优势识别器的功能,也就是能够非常准确的识别你的优势,并且告诉你,它是通过测试来完成的。“优势识别器”意在帮助你提高你的观察精度,他向你提出一一配对的问题,捕捉你的选择,分析他们,揭示你的主导行为模式,继而告诉你,你的最大的优势领域在哪里。
优势识别器一共设置了34个不属于同一种类型的主题。他们分别是成就、行动、适应、分析、统率、沟通、竞争、关联、回顾、审慎、伯乐、纪律/体谅、公平、专注、前瞻、和谐、理念、包容、个别、搜集、思维、学习、完美、积极、交往、责任、排难、自信、战略、取悦。这34个主题有的是针对人的,有的是指范畴的,还有的是针对品质的,无论是什么样的都都对你个人作出了一个分析和判断。
自古以来,人类笃信好就是坏的对立面,因而孜孜不倦地关注谬误与失败。医生们通过研究疾病来了解健康;心理学家们通过调查悲伤来了解欢愉;家庭顾问通过探究离婚的原因来了解美满婚姻;世界各地的学校和工作单位鼓励我们每个人识别、分析和纠正我们的弱点,以求变成强者。此种忠告虽然用心良苦,却误入迷途。谬误和失败固然值得研究,但它们对什么是优势却无言以告。优势自有其自身的模式。
如果你想要在自己选择的领域中出类拔萃,并获得持久的满足,就必须了解自身特有的优势。你必须精于发现、描述、应用、发挥和增强你的优势。因此,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停止关注你的缺点,转而细细探究你的优势,做一遍“优势识别器的测试”,学会它的语言,发现你的优势源泉。
世界上的人数以亿计,测试出来某两个甚至某几个人的才干主题完全一致这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然而你的行为和他们却并不完全一样,因为你有的并不只是这这个主题,你还有其他比较弱的主题没有在测试中显现出来,所以不要奇怪你的行为为什么会和其他人不同,这都是天生的“才干”在领导你的行为。所以一个人的才干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忽视他,不然你会错过很多你想得到的东西的。
《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书,我为看过这本很好的书而高兴。
前言:2007年11月17日是路遥逝世十五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路遥文学纪念馆在路遥的家乡延安大学开馆了。路遥是笔者所敬佩的一个伟大的作家。如《平凡的世界》等,品读路遥的作品,除了领略文学艺术本身的内涵,更多的还有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感动。这也是路遥与其其他许多作家所不同的地方。斯人已逝,但精神不朽!谨撰此文,以示对路遥永远的怀念和敬意!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以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路遥在西安西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离世,年仅42岁。
认识路遥,源于《平凡的世界》。记得还在上学那时,有一年的生日,一个要好的同学送了我一份特殊的礼物,那就是一套三卷的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初读《平凡的世界》,不禁甚为亲切。如书中的背景,也许自己同是农村出身的缘故,也许是小说的情节实在是太“平凡”了,总之,看了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们,只有平凡的才是大众的,也才是最真切最感人的。可以说,只要是70后的学生,都曾为《平凡的世界》深深打动过。小说从主人公孙少平和田小霞身上所透射出来的对爱情对人生的美好追求与向往,无不激励着每一个读者。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和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作品既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温馨动人的情愫,又体现了路遥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读来严峻悲壮、真切动人。
《平凡的世界》共三卷,洋洋百余万言。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洪流的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一次次苦难中展现出的顽强坚韧使人精神升华。《平凡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和抗争意识,它深情关注着普通劳动者的命运,体现了路遥一贯的创作特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我国城乡广阔的社会面貌。《平凡的世界》里着墨最重的是主人公孙少平,那个黄土高原上有着成熟思维,脚踏实地,重情重义,忍辱负重,不卑不亢的少年。孙少平那种以上进求尊严,从不好高骛远的情怀也深深的打动着少女的芳心。田小霞的出现,让我们的主人公人生有了目标与方向,从此他也可以用自信去面对生活的不幸与艰辛。小霞一度上是他精神最大的支柱与鼓舞,让孙少平有了奋起的支点和勇气,成为照亮彼此前进路上的一盏灯。他们的爱让人奋进,是纯真、向上的,在物质上他们没有太多的要求,而在精神上却相扶相携,那是跨越了所有界线的心与心的交汇。这种爱情上最真挚的追求,也正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们所缺少的。
路遥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关键在于他的作品贯注了昂扬的奋斗精神。“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咀嚼着这些至理名言,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从这个意义上看,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将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个平静背后都有激情澎湃,无声有时胜似有声。读过不少的小说,也有一些情节特别引人入胜读读不愿放下的,却没有一本像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绝笔之作——《平凡的世界》那么深入我心的。看其中一个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们正生活在我们身边。
《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我读了不知有多少遍,每一次捧起都会令我一种热血冲顶的感觉,令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在这部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的巨著中,作者围绕着主人令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事业和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着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人生苦难所展现的人物的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能飞!”
从孙少平,到孙少安;以及田晓霞,田润叶;少平的师傅及师娘,少安的山西老婆等。还有那个山村里面所有的人际关系,世故的,淳朴的,农村特有的风情和地域色彩。里面包容了路遥太多的写作功底和技巧,他对农村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赞扬,都在作品中得到了良好的显现。他崇尚艰苦奋斗,坚信承受苦难是成功的必然,他不忘歌颂中国农民那一颗质朴的心,敢于拼搏,敢于吃苦的精神,不忽视属于农民的那种特有的爱情表达方式,以及由于文化差距而引起内在素养不同而造成的爱情悲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世界就是农民的世界。而路遥,用敏锐的眼光注意到了这点,取材于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坡一个普通的农村,然后,在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中展开整个故事情节。用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小世界折射了整个中国,整个人类的平凡的世界。
小说中对于人物的刻画极其独到,注意人物的现实性。比如,孙少安,是个耿直、质朴的农村男子,他善良,能吃苦,有责任心,同时血气方刚,真心地爱着润叶。但是却因为他出身卑微,而润叶却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他在润叶面前表现出退缩,爱,却没有勇气,爱,却自卑。这样的心理矛盾,路遥刻画得细致入微,尤其逼真。同样,也很符合现实状况及现实心理。他,最终错过了润叶。但是,同样因为他的小农意识的局限,他娶了山西姑娘之后,生活便替代了爱情,一切平淡了,生活便是真实的生活了。
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无不让人感到惋惜,那么好的一个姑娘,受过良好教育,活泼,勇于追求,热爱生活,爱着孙少平。却最终生命赋予她只有那么短暂的二十几年。后来,少平和师傅的妻子结合。一切都很平淡,没有轰轰烈烈,故事的深刻性,我们却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它在我们心里烙上了深深的烙印。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着实是一本太好的书。当然只有自己感受才最具有说服力。里面还有太多的蕴涵丰富的内容,等待着大家去挖掘。我想:读了《平凡的世界》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能够认识到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最伟大的,能够让我在努力奋斗的同时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平凡的心。但愿自己在今后的人生岁月中,不管是失意落魄,还是辉煌兴奋的时候,都能够想起路遥,想起《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信和自强、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我很喜欢路遥对于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成千上万座村落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路遥为我们讲述的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
人的一生就像这本书一样,不在于结局如何而在于过程是否精彩,人生就该象主人公孙少平那样对生活从来不低头,不断地去探索和追求在命运的道路上走出一种让所有人都为之叹服的人生之路。
著名作家日高邦彦被杀了。
经过层层筛查,警方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就是和日高邦彦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儿童文学作家野野口修,对杀人一事,野野口修供认不讳。但是在谈到杀人动机后,野野口的回答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野野口称虽然他和日高从小一起长大,但长大后的两人并无交集,两人重新联络是从七年前野野口拜访日高开始的。当时的日高邦彦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而野野口只是一个热爱写作的、想以写作为生的新人。他写了一部作品,想让日高邦彦帮忙引荐,但是当时的日高总是敷衍他,而且,日高又遇到了创作瓶颈,不仅不想帮忙,反而抓住他和自己妻子有染的把柄,并利用手中拍好的野野口修要杀掉自己的视频,把野野口修的作品据为己有,重新修改后出版了。意外的是,这部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日高邦彦也因为这部作品收获了极大的荣誉,拿奖拿到手软。从那以后,日高邦彦又继续利用这些把柄让野野口修当他的影子作家,替他写了一部又一部作品。
在野野口修家搜查到的笔记也显示,野野口确实有那些作品的初稿,只是后来被日高发表的时候,稍作了改动,但故事的脉络大体还是那样的,种种迹象表明:日高邦彦真的剽窃了野野口修的作品。一切都昭然若揭,日高成了人人唾弃的冒牌作家,而野野口修,才是那个才华横溢、忍辱负重的影子作家。
舆论的风向马上出现了逆转:虽然日高邦彦是被害者,但是舆论一边倒地认为野野口修是因为不堪他一次又一次的骚扰,才痛下杀机,一切都是他罪有应得,野野口修作为嫌疑人,本应被千夫所指,不料却收获了一大票同情,甚至没有人来谴责他。
凶手被缉拿归案,案件到此也已经真相大白,按理说,法官们大可松一口气了。但是,有一位法官却凭借对破案过程中细微的观察,觉得案件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就是加贺恭一郎。
说来也巧,加贺和野野口修多年前曾在一所学校里供职,通过和原来学校的老师交谈和他多年来对野野口的了解,加贺觉得野野口修并不像他自己说得那样无辜。同时,加贺拜访了野野口修原来的同学,在同学们的口中,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野野口修:
野野口并不像他在狱中写得那样纯良无害,中学时候的他,为了躲避校园暴力,曾经帮助那些施暴者欺负那些善良的孩子们,日高邦彦便是被他们欺负得最厉害的一个。而反观日高邦彦,虽然他一直被同学欺负,但却心怀美好,因为和野野口家离得近,每当野野口因为害怕不想上学的时候,日高总会安抚他、陪他一起去。这样真诚善良的日高,真的很难让人和那个剽窃朋友作品的、面目狰狞的日高联系在一起。
加贺有过多年的教师从业经验,结合日高上学时的经历和其作品里对校园暴力的描写,以及无论何时都一直存在无法遏制的校园暴力事件,推测出了整个案件的前因后果。
从小和日高一起长大的野野口,其实心底里对日高是非常不屑的。他憎恶他的出身,厌恶他的成长环境,虽然不得已和日高生活在一个地方,但他从不觉得自己和他是一类人,他的心里一直是有某种优越感的。当他们长大后,在他眼里平凡无奇的日高竟然成了畅销书作家,而自视甚高的野野口修写作道路却一直很坎坷,为了自身发展,野野口修找到当时已经声名鹊起的日高邦彦,而日高虽然手中掌握着他帮别人施暴的视频,却还是没有怨言地把他引荐给儿童文学编辑,让他成为了儿童文学作家,就这一点来说,日高对野野口修有着知遇之恩,野野口修应该感谢他才对。
但实际上野野口修不仅没有感激他,反而对日高邦彦有很多不甘的,那不甘里,有嫉妒,也有仇恨,终于,在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野野口修的嫉妒之火熊熊上升,化作了无穷无尽的恶意,制造了这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
凭什么你成了畅销书作家,有名有利,而我却只能写自己并不喜欢的儿童文学?凭什么你的生活那么惬意,而我却在正当年的时候得了癌症?凭什么出身如此卑微的你却能收获幸福,而本应过得幸福的我却如此落魄?
凭什么?你凭什么抢走本该属于我的幸福?
这股恶意的力量强大到惊人,因为怀着恶意和种种不甘,野野口修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抄写日高邦彦的作品,并在情节脉络上稍作修改,让人以为真的是日高剽窃了他的作品;为了抹黑日高邦彦,野野口修不惜编造出自己和日高已故妻子有染的事情,也不惜通过在日高寄往加拿大的行李里做手脚,偷拍潜入日高家作案的视频和其他一件件小事证明日高是多么地凶狠残暴,而自己又是多么的可怜和无辜。可以说,野野口修的手法之凶狠,心思之缜密,也是前所未有。
我将不久于人世,既然我过不好,那我也不让你过得好,我不光要让你死在我前面,还要竭尽所能搞臭你,让你死后都不能保全自己的名声,让人们提起你来时都是鄙视和唾弃!
无法想象,是怀着怎样的恶意,才能让野野口修做出这样违背良知又近乎疯狂和变态的事情呢!野野口君,午夜梦回时,你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东野圭吾的作品一直以情节跌宕诡异,故事架构匪夷所思著称,尤其擅长从极不合理处写出极合理的故事。在我看来,东野圭吾的书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读到最后一章,你永远无法预知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但是,一旦读完整部书,心里就会豁然开朗:这个世界上当真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人性也真的能恶毒到我们无法想象的程度。毫无疑问,《恶意》是对人性的拷问,也是对人性最深刻的剖析。
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小说,是虚构出来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哪有人会狠毒到这种程度?”现实生活中确实没有人会如此恶毒,但是,一旦人们心中被嫉妒包围,所衍生出来的恶意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朋友小兰有一位亲戚,那位亲戚从来见不得别人好,但凡别人升职加薪,她就会明里暗里嘲讽;看到别人婆媳相处融洽她也嫉妒,经常话里话外挑拨人家间关系;村里的大小事务,不管懂不懂,总要插上几句话,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听。她的一生都生活在农村,她的全部世界也仅限于村里那巴掌点的地方,所以她的见识和她的人一样,都很狭隘和局促。她巴不得天下人都生活得不如她,但凡别人有一点比她好的地方就受不了,但她不知道:她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而已,这个社会上有千千万万个人都过得比她好,正是因为她的狭隘和嫉妒,她的生活才越来越糟糕;正是因为每天只盯着别人看而忽略自我成长,她才一步步沦落到今天这钟地步。
我们家乡有一名医生,这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收费也合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人品也非常好,他在家乡属于那种德高望重的人物,但是,正是这样一位本该被人们爱戴的人,自家建的房屋刚打好地基的时候,就被人们恶意毁坏了。医生扪心自问:自己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从没多收过一分钱,也没怠慢过一位病人,实在想象不出到底哪里做得不对,让别人这样报复他。
直到后来我们才知道:有些人本身不学无术,在看到医生凭自己的本事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却又嫉妒得牙痒痒,他们不能明里陷害医生,就只能在暗地里用一些别人看不到的勾当来对付他。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心态能够平和一些。“哼,你不是过得好吗?你过得再好,我一样能整你,我就是见不得你好!”
不得不承认,当一些人的心里真的升腾起那股恶意来的时候,他们会动用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做一些害人又害己的事情,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让心底的恶意消散。
我们总在歌颂生活的幸福快乐,但是正如张爱玲说得那样:“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我们的生命中也会不时出现一些煞风景的人,他们的出现也在无时无刻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上,真的不是所有人都希望你过得好。那些见不得你好的人,就像墙上的那抹蚊子血,开始的时候是鲜红,随着时间的风化,慢慢褪色消散了。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提醒我们:你要努力,要做得更好,别人越是要毁灭你,你愈要过得更好。
有时候我想,这本书为什么不叫《嫉妒》呢?后来想着,嫉妒也只是一种贬低、排斥、敌视的心理状态,带着浓浓的感情色彩;而恶意,就像是一张无边无际没入深渊的黑色的网,你猜不透里面到底装着什么,但你知道,这些东西是威力无穷的,能致人于死地,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某种感情色彩就能概括的了。
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恶意比比皆是,但我从来没见过像东野圭吾的《恶意》里写得这样,能仅凭心中的恶意就将人置于死地,所以,这正是东野圭吾的厉害之处,他反其道而行,从别人观察不到的地方下笔,然后步步紧逼、环环相扣,用缜密的逻辑和冷静的头脑策划出一场跌宕起伏的惊天大案!
只能说,我从没读过这样的小说。
只能说,《恶意》太可怕了,东野圭吾太可怕了。
花了很长很长时间,读完了这部砖头一样厚重的人类历史。一次又一次被作者优美诙谐的语言,出其不意之处透露的机智,以及犀利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所折服,并深深佩叹作者的博学和才智。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以及看待世界的角度的改变,让我有了记录和分享一些读后感的强烈动力。
与一般学术味浓重,刻板枯燥的历史书不同,这部长篇巨著把抽象的历史以平常生活的角度来解释,以你我能体会理解的方式阐述,让人很容易被吸引到历史情节中久久放不下书籍,是一部集趣味和思考深度为一体的历史著作。
除此之外,本书另一个亮点是提出了很多大胆的,挑战传统历史学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比如"帝国主义"真的是万恶不赦的吗?民族主义者宣扬的所谓传统文化真的是来自于纯粹的”传统“吗?科学真的是独立于政治或资本利益的完全基于好奇心的探索吗?不管是人文主义还是共产主义这些所谓的“意识形态”,本质上和宗教有什么区别吗?人类社会本身也许越来越和谐,但我们是否牺牲了其他动物的感情需要和生活质量?
接下来,就书中的一部分感触最深的观点进行了一些探讨。
首先,就人类历史的开始,作者提出了和传统历史学不同的划分方式。相对于经常被提到的。“史前社会”和人类历史正式开始的“农业社会”(大概至今一万多年前)相比,作者认为人类的历史早在7万多年前就开始了--“史前社会”的称呼忽略了农业社会之前漫长时期,人类的广泛活动和创造成就,以及其对整个地球生态的深刻影响。
其次,仍然清晰地记得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写道,进入农业社会是人类的一个巨大历史进步。作者却毫无保留地反驳了这一观点,并以实例为证:农业社会的个人,由于能耕作的食物种类有限,比石器时代行动自如的猎人们更容易遭受营养不良;加之很多在当时来说致命的流行病,都来自圈养的家畜,而一旦流行传染,由于人类的固定聚居方式,立刻大范围扩散,后果不堪。
那么,如果生活质量是一种落后,为什么人类仍然选择放弃自由的游猎生活,而选择安土重迁?作者的其中一个解释是,人类是短视的,短期的便利带来的是长期的损失。第一代的游猎者受到小麦这种拥有迅速种子散播能力的植物的诱惑,以为终于可以有安定的食物来源;于是他们停下脚步,花时间播种,耕作,犁地;经营麦地往往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于是人类渐渐地越来越离不开这片土地。一代接一代,等人类变得完全依赖某一片土地的产量的时候,他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从这一种意义上来说,人类,自以为选择了一条捷径,最后却被套在了历史的陷阱里。
广而推之,历史的前进总是朝着对人类有利方向发展的吗?作者举了一个很绝妙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电子邮件,由于其速度远远快于传统的书信邮递,我们都认为它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但实际上,正因为这种秒传的速度,导致我们的邮箱往往塞满了不必要或我们永远没来得及打开的信息。邮件,到底是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效率,还是更多的信息垃圾和噪音?
历史的演变,与人类的根本利益毫无关联。历史,有自己的逻辑和方向。
由此逻辑推展出去,作者进一步问了一个历来被历史学家们忽略的问题:史学家们自古以来研究革命,研究历史转折点,研究征服者和艺术家。.。.。.但是却很少有人问,人类越来越幸福了吗?从现代人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有比古人更卫生的条件,更先进的医疗,更便捷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赞成现代人更加幸福的观点。但是,别忘了我们得出这一结论时,是站在我们的角度去揣测古人。但如果幸福的决定因素不是外在条件的绝对优越性,而是期望值和其是否被满足的话,那么古人生来就没有要求夏天一定要住空调房,或者假期一定出国旅游购物然后发社交媒体,或者自己的短信必须在5分钟之内收到回复之类的期待—从这个角度来讲,古人不会因为期望没有达到而焦躁失落,他们的幸福感应该不会比越来越难满足的现代人差。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作者提出,现代社会中“第三世界”人民的受挫感和反抗的动因,与其说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毫无改善,不如说往往是由于全球媒体的传播力量,被“第一世界”发达国家(往往是白人中产)的生活状态所刺激并引起不平之感。比较,往往是焦虑和失望的源泉。
通过阅读这一部漫长的历史,我开始更全面地看待自己所处的当下社会的历史位置:作为一个MBA学生,也更能够客观地看待”资本“,”市场“和”消费主义“这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似乎觉得理所当然的概念;也更加清醒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其实被刻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它也让我开始反思什么是“幸福”,“成功”这些哲学性的议题。在商学院,我们学到的很多技能的最终目的和衡量标准基本上都是:怎么赢得更多消费者?怎么给企业带来更多收益?怎么为股东或投资者增加价值?在一个资本为王的社会里,我们不自觉地把这些目标等同于终极意义,却很少去追问--当消费者购买了更多或更贵的商品,当创业者为自己创造了更多财富,当投资者有了更多利润回报以后,so what?人类,或者我们每一个个体,会更加满足和幸福吗?
正如书中提到的,资本主义的开始伴随着西方科技的发展以及海外殖民的兴起。人们开始不再如宗教中宣讲的一样,觉得最好的时代属于过去,生存的意义就是努力修复过去的美好。相反,大家开始相信未来,开始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开始相信探索未知的世界会带来更多的利益。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资本家。他们把通过商业积累下来的利润,不是用来挥金如土,而是进行再投资,由此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然后更多的财富,带来更多的投资。
于是这个世界出现了两种人--消费者和投资者。消费者,被广告和永远不断翻新的商品激起无穷的欲望,无止尽地帮助社会消费过剩的产能(如果营养过剩得了糖尿病?太好了,这时候医疗产业有了用武之地并由此获利--对拉动GDP增长真是一箭双雕)。投资者,反倒会生活节制,谨慎对待利润,并把大部分剩余用来创造新的财富。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内容爆炸的时代,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两极分化日益明显--消费者被各类信息产品卷入不能自拔的怪圈(想想多少人一天对着“抖音”花了多少时间?),而投资于这些“科技公司”的创投和私募基金的利益增长前所未有。
这样看来,科技的发展,不是填补了世界的不平等,反而加深了世界的不平等。
如果说历史有自己的逻辑,不一定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前进;如果我们人类没有停下来,先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并想成为什么,那么科技本身的高速发展,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但并不等于幸福;人类最终会走向哪个方向,恐怕我们自己也无法掌控。
前不久,知乎上有人邀请我回答“有没有那种让你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我仔细想了想,脑海中不时浮现出若干本读过的书,但最后都“放下了”。今天,我刚刚读完《宇宙》(卡尔·萨根著)。我想我有答案了。
今天回家路上,车里播放着主播汪洁播讲的《科幻世界漫游指南》。满脑子的外星人、人马座阿尔法星。如果眼前有一个外星人飘然落在车子的引擎盖上,而ta对地球的各种事物不甚了解。我一定会推荐ta在亚马逊商城购买此书。因为这本书讲了自人类诞生以来一切“值得一说”的事。如果ta想对我们有所了解,而不陷入尬聊的话,读这本书就够了。如果外星人的机场也卖书的话,这本《宇宙》的书名一定有个副标题“二十天了解关于地球人的一切”、“从陌生到老铁:一本书看透地球人”。
我本想尽可能地简述该书的内容,让朋友们全方位地了解该书的有趣之处。可是该书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了。我只能选取其中几点来略做介绍了。
该书出版于1980年。冷战渐热。所有生物数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个时候出现的这本书,仿佛像是一个将死之人,写下的回忆录,以及遗书。说是回忆录,因为这本书回顾了自古希腊时期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类为了了解宇宙,了解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说是遗书,因为这本书深刻检讨了过去所走的弯路,总结了过去的失败教训。同时还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然而这个憧憬也是悲壮的,因为这个憧憬的背景是掌握几万颗***的人正在控制按钮边上打蟑螂。如果在最后的最后,最后一拨人类要封装一本书向太空深处发射火箭,表明“我们曾如此如此活过”。这本书就很合适。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精确的科学知识,二是天马行空的浪漫。“如果我们被随机插入宇宙中,会发现自己位于一颗行星或其附近的概率是十亿忆亿亿(1的后面有33个零)分之一。”
书的开篇就详细介绍了公元前3世纪埃及的埃拉托斯特尼因为一件日常小事就断定地球是圆的,并用现在初中生就有的数学知识、木棍、眼睛、大脑,就测出了地球的周长为40000千米。看到书中的图解,和介绍,我是震惊的。我特意查了用目前的技术测得的地球周长,40076千米。
同时期的巨星还有欧几里得、狄奥尼修斯(语言学上的贡献与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贡献相当)、希罗菲卢斯(奠定生理学基础——大脑才是智慧之所)、郝仑(第一本关于机器人的著作《自动机》)、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阐明了圆锥曲线的各种形式,18世纪以后被开普勒用于描述行星运动)……人类以这样开局,连我都感受到了一种稳稳的幸福。然而,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建馆700年后,灰飞烟灭。亚历山大图书馆50万册图书被毁。有多遗憾?“书架上曾摆放着萨摩斯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斯的著作,论述地球只不过是众多行星中的一颗,与其他行星一样绕太阳公转,而恒星极为遥远。每一个结论都正确无误,但我们足足等了近2000年才得以重新发现这些正确的观点。”这一关灯,就要到中世纪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才开始再次睁眼看宇宙。期间的曲折挫折,常人难以想象。
这又说回本书的特点。虽然是介绍科学发现的历程。内容却不是干巴巴的文学描述。如书中就详细介绍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托勒密的地心说是如何对统一天文现象作各自的解读,哥白尼和托勒密还各自总结出了解释的理论。关键是这两个学说竟然基本都是奏效的。也就是可以用来预测行星的位置。之前一直好奇古代的人是怎么预测行星位置的,这回得到了部分答案。然而,开普勒的三大定律才是真正的答案。开普勒一直郁郁不得志,直到他遇到了第谷。第谷,一个有天文梦想的纨绔子弟,死于暴饮暴食和酗酒。但他死之前将无价却一直没在意的观测资料交给了开普勒。开普勒三大定律之妙处在于,人在家中坐,用纸和笔就可以精确知道天上星星的过去未来。现正被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在介绍完太阳系、银河系、星际物质后,本书进入另一部分,天马行空的浪漫。卡尔·萨根从破译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象形文字开始说起,说到寻找古老而奇异的另一个文明的信息,寻求理解地外智慧的方法。他认定各个文明之间的共同语言:科学和数学。看到这里,我想起卡尔·萨根的一部科幻小说《接触》(也曾被改编成电影《超时空接触》)。卡尔·萨根之所以有这个自信,是因为自然的法则在各处都一模一样。“遥远恒星和星系的光谱图样与太阳的相同,都能通过实验室中的实验而被理解。宇宙各处不只化学元素相同,而且主导原子辐射吸收和发射的量子力学在各处也同样适用。遥远的彼此绕转的星系与地球上落地的苹果遵守同样的引力定律,旅行者号飞船前往其他恒星的运动也同样。”
卡尔·萨根在不断缩小寻找的范围,不断细化寻找的方法。由于自然法则的原因,如果我们主动发出信息,接收到并回应信息的会是比我们落后的文明。如果我们收到陌生信息,那么,该信息来源于比我们先进的文明。
当时最先进的工具是阿雷西博天文台。几个星期之内就可以将《不列颠百科全书》发送给15000光年外的天文台。顺便说一句,当前及未来三十年,最先进的天文台在中国。地外文明似乎触手可及了呢。这仅仅是明天,还是后天的问题了。这么一来,世间的科幻小说似乎都落入俗套了。两个文明一旦相遇,不大可能是在同一水平上的。其中一个必然是“虫子”。
按照估算文明数量的德雷克公式,银河系现存文明就数以百万计。不过,有一个不知是好还是坏的消息,我们可能是第一个文明。卡尔·萨根又提出几个猜测“也许星际空间飞行中存在着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毕竟在光速的速度下很难看到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会有什么样的阻碍出现。又或者地外智慧就在那里,但由于某种银河系中的公约、某种不要干预新出现文明的伦理规范,他们隐藏了起来。我们可以想想他们正好奇又冷静地在观察我们,来确定我们今年是否能再一次避免自我毁灭,就像我们观察一盘琼脂中的细菌文化。”一个文明可能像蔓延的葡萄藤一样向外探索。“任何一个以我们(人类)目前技术进步速度发展了百万年的文明,其超越我们的程度就好像我们超越夜猴或者猕猴一样。”根据卡尔·萨根的推算,最快与我们相遇的文明,起码发展了一百万年。为什么我们如此执着于星际航行?可能是为了永生。一个由永生个体构成的文明是否会觉得星际航行有点幼稚呢?
作者提醒我们,不必担忧地球人能不能对抗到访的地外文明。因为根本不可能有对抗的余地。科幻作品中描述地球人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战胜外星人的梗,可能是一种对地外文明的恐惧。其归根结底是对自身的恐惧。因为我们的历史就是弱肉强食的历史。而被我们毁灭的文明,也仅仅落后不太多而已。如科尔特斯和阿兹特克。不过,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纯粹接收到星际广播。那时我们就该担忧文明的碰撞了。
卡尔·萨根还提供了星际信息接收指南。一是发送类似质数这样的信息,因为自然界形成这类信号概率极低。二是如何解读信息。
“射电技术允许传播的信息丰富得不可思议。也许当我们收听到信号时,会发现我们自己正处在《银河大百科全书》的第3267卷。”
“无论耗费多少时间,我们终将回信。我们会发射一些关于自己的信息——最初只是最基本的——作为我们发起的长长的星际聊天的开头,由于星际空间距离的广袤以及光速的有限,这场对话将会有我们遥远的后来来继续。有一天,在某颗遥远的恒星的一颗行星上,一种与我们非常不同的生命可能会要求我们发送最新版的《银河大百科全书》,以获悉最新加入银河文明部落的社会的零星信息。”
在一番天马行空的畅想后,作者带着对核冬天造成自我毁灭的恐惧结束了本书。
《人生》是路遥的小说代表作,小说中没有浓墨重彩浮夸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稀奇古怪的秘密,作者用质朴简单的语言,向读者传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年轻人的忠告,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在这篇小说中,我感受到了幸福、美好,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自私与社会的黑暗,还有生活的不易。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漫长人生?面临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又该如何把握?人生曲曲折折,时而得意,时而失意,该如何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起伏不定呢?读完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
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在高家村当民办教师,他有能力有才华,不仅关心时政,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命运的第一次转折很快来临,因为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高中毕业了,书记要将自己的儿子安排到公家干活,所以高加林被顶替下来,(可见,那是的社会就已经很黑暗了)一时间,生活的沉重负担压在高加林的身上。没有了经济来源,他只能像父母那样当个农民下田种地。但一个堂堂男子汉,苦苦读书的高中生怎会甘心呢?所以,遭受打击的高加林一蹶不振。他闷在家里不出门,烦躁不安,但又无可奈何。最后他决定不能这样窝在家里窝囊,要出去挣钱,当他鼓起勇气带着母亲蒸的一筐馍去城里卖,本来就自尊心强的他又遇到了同学黄亚萍和张克楠,黄亚萍在县广播站上班,张克楠毕了业也是吃国家饭的,都是一个教室里的同学,他却回农村做起来农民,高加林心里更不是滋味了,后来一个馍也没有卖出去,垂头丧气地回了家。
在路上他遇到了在大马川道桥上等他的巧珍,巧珍是村里生意人“二能人”刘立本的二女儿,她家境好,人又标致,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姑娘,巧珍喜欢高加林很久了,她没有上过学读过书,却不俗气,打心眼里喜欢文化人,所以一心想要找个识字的人嫁了,高加林是村里的民办教师,懂得多,还经常发表文章,所以村里人对他爱慕的姑娘也不在少数。这天,巧珍热情地帮高加林把馍拿到县城去卖,回来还给他带了纸烟,并向高加林一诉衷肠,处于人生低谷期的高加林,,也喜欢上了这个善良质朴大方的农村姑娘,于是两个年轻人就幸福地开始了恋爱。但高加林的心里却有点矛盾,一方面是他不想一直呆在土地上,他有知识,向再翻身走出去,但现在他和巧珍在一起,就意味着要永远在土地上不能翻身了。
这样纠结矛盾一段时间之后,他决定适应新生活,拿起锄头,卖命锄地,这个血气方刚的男儿汉想要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便卖力干活挣工分,手全部都磨烂了,爱情给了他巨大的力量,虽然高加林还是不得不承受变身农民给他带来的痛苦,但他和巧珍每天都沉醉于爱情的甜蜜和幸福之中,也不再显得那么忧愁了。
命运的第二次转折又悄悄来临,高加林的叔父当兵退伍,对国家贡献突出,安排为地区劳动局局长,高加林一下又看到了一线曙光。但高加林的叔父坚持正义立场,说不能把高加林调走。之前把高加林从民办教师位置撤下的高明楼和刘占胜害怕得罪劳动局局长,又让高加林去县委做起了通讯干事,高加林能写,懂得又多,是块材料。
高加林到了县城,春风得意,工作干得又出色,各方面都很优秀,引人瞩目,成了城里的一颗启明星。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在县广播站,经常读高加林的文章,他们二人在学校就谈天说地,聊国家大事,聊文学,很聊得来,当时就互有好感。但高加林毕了业回了农村,黄亚萍不能跟着他一起回农村,便和一直追求她的张克楠一起了。此时,高加林已经来到县城,她对他的感情又重燃了,向高加林表达了爱意。高加林犹豫了,善良美丽的巧珍怎么办呢?他不能做昧良心的事,抛下巧珍不管;但经过内心的一番挣扎,他要为自己的前途考虑,他想去更大的城市发展,黄亚萍是干部子弟,又有文化,这时候,黄亚萍在高加林心里比没文化的巧珍有意思多了。于是黄亚萍离开了张克楠,高加林抛弃了温柔贤惠的巧珍,两人开始了新的恋爱和生活。但这件事对张克楠和巧珍造成了巨大痛苦,巧珍每天以泪洗面,瘦了很多,但她并没有意志消沉,反而很快坚强起来,之前一直上她家提亲的马栓还是愿意娶她,她就一狠心决定开始新生活,嫁给了马栓。
很快,命运的第三次转折又降临这个年轻人头上,黄亚萍要和张克楠分手,张克楠妈妈将高加林的来路调查的一清二楚,随即将刘占胜走后门让高加林在县委工作这件事告发,纪检委严格重视,认真调查,结果是,高加林重新被打回农村。他的叔父此时也支持将他调往农村。高加林又一次受到打击,他第一个想到巧珍,痛苦不已,此时巧珍已经嫁给了别人,他把宝贵的“金子”丢了,也把自己的良心丢了。以前和黄亚萍向往的美好生活也随即向泡沫一样破碎了,他和黄亚萍撇清了关系,独自踏往回乡的路……
最后,德顺老汉开导高加林,不要意志消沉,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还是要努力生活,热爱自己的土地、家乡,他还从德顺老汉嘴里得知,是巧珍求高明楼让他还去当民办教师,听到这些高加林一下子扑到德顺老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作者留下想象空间,高加林有没有当上老师,他和巧珍再见面该如何打破沉默,他们是否都幸福,这些只能留给读者去想象。
读完这篇小说我的内心是唏嘘不已的,为巧珍被抛弃而心痛,为高加林的昧良心而气愤,为人这一生的起起伏伏大起大落而感慨。
同时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以前以血统论英雄的时代,走后门更加普遍,一个高加林,村书记儿子要当民办教师,就把他撤了下来,变身为农民。后来又因为他叔父当了劳动局局长,莫名其妙又被安排到县委工作,最后因被告发又被谴回农村,对于这种社会的黑暗,普通老百姓是无力改变的,仅仅因为关系,就轻而易举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既然我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无法改变,那我们就努力做好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这篇小说还启发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生活原则,不能因利益的诱惑就随意改变自己的志向。如果高加林抵制住了黄亚萍带他一起去南京大城市条件的诱惑,坚持自己的本心,不做昧良心的事,那么他将会和巧珍很幸福地生活,即时没有很光鲜的生活,不能像和黄亚萍那样谈论国家大事,但是有巧珍的善良质朴也足够了!高加林自己不知道珍惜拥有美好品格的巧珍,最后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生活偶尔会和我们开玩笑,无论失意得意,都应该保持一颗谦逊低调的心,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高加林在县城顺风顺水地工作生活时,他有点过分骄傲膨胀,他明明知道他眼前升起的是一道虹,但他却把虹当做桥,桥根本不存在,彩虹是出现了,而且色彩斑斓,但也很快消失了。如果他能认清自己的真实情况,坚守本心,或许小说就是另外一种结局。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点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吧!
有追求是对的,但是要以现实为基础,更要走正道,不能通过歪门邪道去实现,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巨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所以我们应该昂首挺胸走正道,传递正能量。
德顺老汉在小说中是一位老者智者的形象,他虽然是没文化的庄稼人,但淳朴的语言中透着生活的哲理与真知,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的陈道明饰演的老卓角色也有这一特点,他们作为长者智者过来人,能一眼洞穿你的心思,更能一语道破梦中人,指引我们走上归途,走上正道。
以前父母经常教育我:“人生很短暂,不要走弯路,要走正道”,读完这篇小说,我更加明白了,人生是走不起弯路的,尤其是在关键的岔路口上,人生的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要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又想起以前读的现代女作家李筱懿的一篇文章《你真的打算凑乎过完这一生?》里面的一段话和《人生》所表述的道理差不多:“当女人还是女孩的时候,不太明白自己的一生其实只是由几个关键环节组成——亲情、学业、职业、爱情、婚姻、子女、朋友、伙伴,那些貌似漫长的时光,都在为这些要素积聚能量,在不该凑乎的事情上凑乎了,未来也就只能凑乎了;在核心环节认怂了,人生也就真的认怂了。”
希望我们都能认真踏实走好人生每一步,积极阳光,热爱生活,永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