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陈薇人物事迹(优秀9篇)

陈薇是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女科学家,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的她也被视作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赛跑中的“种子选手”。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人民英雄陈薇人物事迹(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致敬了不起的她陈薇事迹心得体会 篇1

陈薇:坚持科技自主创新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3月7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委员进行大会发言。

习近平主席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出“四个面向”的号召,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科技工作中最集中、最深刻、最现实的体现。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生命健康。这次我们团队能把全世界新冠疫苗第一针打在武汉,能在俄罗斯、巴基斯坦、墨西哥、智利、阿根廷等71个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中取得可喜结果,能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上市和多国应急使用许可,都是长期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果。近年来,我们自力更生构建集靶标发现、分子设计、效力评价、快速制备于一体,上中下游无缝衔接的重大生物安全防御疫苗研发技术体系,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个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和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实现了中国创新疫苗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并获得了中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两条技术路线上形成了核心竞争优势,成果来之不易。

“十四五”规划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同时,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从近年来的科研实践和这次抗疫应急科研攻关,以及参加全国政协“健康中国”、“创新中国”委员读书活动,我感到要推动规划所提出的目标落到实处,在生物科技创新方面还有一些短板,如:顶层设计和科学统筹不足、研究力量分散,长效性支持机制不健全、基础研究不稳定,条件设施不完善、快速响应体系不健全等。

为此,提四点建议:

一、建立国家重大安全科技攻关“白名单”制度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在生命健康、生物安全等重大前沿领域系统性地谋划重大项目布局,建立核心技术团队“白名单”,国家长期稳定投入,实现“项目—基地—人才”有机融合,为保障国家发展利益、解决重大安全风险、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奠定坚实科技基础。

二、建设特需疫苗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科技部已印发《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十四五”期间布局建设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议建设特需疫苗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紧扣国家生物安全防御重大需求,梳理“卡脖子”技术和“长板”技术,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统筹,开展跨军地、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和开放合作,达到“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助力国家生物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持续开展新冠疫情防控科研攻关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新冠疫情得到了全面控制,但从全球来看,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加强防控工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应继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综合运用生物技术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创新手段,进一步厘清病毒起源、动物宿主和致病机制,深入分析病毒变异对现有防控措施的影响,未雨绸缪,开展针对重要变异毒株的疫苗、核酸和抗体检测试剂等预研,必要时及时更新换代。

四、营造潜心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创新生态,在项目攻关、平台建设和人才计划中,加大对长期坐“冷板凳”从事科研和基础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队伍的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大家勇于探索,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实现越来越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鼓励更多的青年才俊淡泊名利、勇于创新,献身科学研究,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发挥科技创新应有的支撑力量!

致敬了不起的她陈薇事迹心得体会 篇2

武侠小说中,最引人入胜的一群人就是那些用毒高手们(脑补《庆余年》中范闲的师傅费介),他们熟知各种毒性,善解各种剧毒,与毒共“舞”的同时,还能救人于危难之中。

今天写的这位【最美“疫”中人】便是现实版的玩毒高手。从SARS到埃博拉再到新冠病毒……她已持续“玩毒”29年,救人无数,既守护了咱们中国人,也走出国门守护了外国人。她叫陈薇,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2015年7月晋升为少将,去年11月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去年2月3日,随着一条微博热搜,#陈薇#这个名字进入到更多人视线。

作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中的 “逆行者”之一,早在2020年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陈薇就已带领团队进驻武汉。到达武汉后,他们开始紧急搭建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2020年1月30日上午,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后,陈薇和她的同事们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实现了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加快了确诊速度,有力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这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取得的一项重要应用成果。

翻看陈薇的简历会发现,这不是她第一次应对病毒疫情,作为“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学术领头人,她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都做出过重要贡献,在埃博拉病毒、炭疽杆菌等多种病毒的治疗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人的一生,总是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关键几步如何选往往决定一生的走向。而陈薇无疑在至关重要的分叉口上,都做出了正确选择。

1966年2月,陈薇出生在浙江省中西部的兰溪市。

初中毕业时,陈薇面临着去师范学校读中专还是继续留在兰溪一中读高中的选择。她的第一选择是读师范,这样就可以早早就业,当位光荣的人民教师。就在她做出选择的节骨眼上,初中物理老师劝她说:“你学习成绩好,我相信你读了高中后,一定能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就是这句话,让陈薇改变了读中专的计划。

不负老师期望,1984年高考时,陈薇如愿考上了著名的浙江大学,读的是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

1988年本科毕业时,老师们看中了陈薇的勤奋用功,便把唯一保送去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读研的机会给了她。

别看现在的陈薇一头干练短发,说话办事雷厉风行,其实学生时代的她是个喜欢文学和舞蹈的文艺女孩。用现在流行的语说,长发飘飘、一脸清纯的她长了一张典型的 “初恋脸”。

在清华大学读研时,陈薇编过刊物,还经常发表一些小美文。她还是清华大学学生咖啡厅的首批女服务员,并在清华搞过舞会,清华女生少,她就跑到别的学校去拉人。

正因此,同学们都很惊讶,她这个最不适合做科研的后来竟然进了研究所!这就不得不说第二个对陈薇的人生方向起到至关重要的选择。

1991年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之际,陈薇收到了深圳一家公司的邀请,如果去那里工作,她将拿到非常诱人的高薪。

就在这时,陈薇受清华大学导师之命,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一份抗体。正是这次经历,让她知道了有这么一家特殊的单位,那里的实验条件比清华大学还要好,并且还是从事生化武器防御方面的研究。出于对科研的爱好,陈薇主动找到军事医学科学院要求从军。同年4月,陈薇特招入伍。

第三个重要选择,则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炭疽、鼠疫、埃博拉……这些致病微生物,在战争时期可能会成为敌人手中的武器,和平时期则可能是导致大规模疫情发生的罪魁祸首。 “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 ——凭着职业敏感和军人的使命,陈薇将抗病毒药物作为主攻方向,并于1998年顺利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

与“毒”共舞这29年来,陈薇和一批军队医学科研工作者一起,冒着生命危险,与各种足以致命的病原体短兵相接。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时,陈薇带头进入一次最多只能待5个小时、待久了就会因缺氧严重头痛的负压实验室研究预防非典的药物。为了和疫情抢时间,每次进实验室前她都会少吃少喝,装备成人尿布,一直待到八、九个小时撑不住为止。最终,她在国内外首先证实他们所研究的干扰素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复制,14000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因为每天都要和高浓度非典病毒近距离接触,当时,陈薇与团队被单独隔离起来,100多天时间里,丈夫和4岁半的儿子只能从电视节目中看到她。这是非典时期,陈薇接受电视采访,儿子在电视机前亲吻电视里的妈妈的动人一幕。陈薇后来看到这张照片时,立刻被击中了泪点。

早在2006年,在大多数国人还不知“埃博拉”为何物时,陈薇就针对这一烈性病原体展开研究,她敏锐觉察出“埃博拉离我们也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2014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后,一时间全世界谈“埃”色变,这时,陈薇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到非洲一线去。

在塞拉利昂工作间隙,陈薇访问了当地一家孤儿院,那里有48个孩子,全部都是因为埃博拉夺去了亲人生命的孤儿。这次探访让陈薇有了奋斗目标——“想把我们的疫苗用在全世界人身上。”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陈薇团队经过夜以继日的科技攻关,研发了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小小一支疫苗,意味着帮助非洲人民防控埃博拉疫情的胜算大增,为疫区的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并且,这也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疫苗第一次走出国门,在境外进行临床试验。

2008年5月13日,陈薇所在的军事医学科学院迅速组建30个人的队伍,于14日赶赴四川灾区。就在同一天,陈薇组织军科院卫生防疫方面的专家连夜编写了《灾区卫生防疫知识手册》。5月15日一大早就用飞机运往灾区,陆续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汶川地震期间,陈薇曾担任国家卫生防疫组长,并赴灾区一线。

北京奥运会期间,陈薇参与“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带队负责各场馆的核、生、化反恐任务。

没有疫情的日子里,实验室就是陈薇最常待的“家”。她曾在大年三十回家看了公婆后又继续回到实验室工作。临产前两天,她仍坚持在实验室,孩子刚满月,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虽然工作总是排第一,但陈薇并没有忽视家庭的重要性。她曾在母校兰溪一中的一次演讲中告诉台下的小师妹们:“女人一定要做到事业与家庭兼顾,成功的女性,首先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而她本人正是嫁给爱情的典型。

1989年4月28日,在一列由北京开往济南的火车上,陈薇和未来的丈夫麻一铭偶遇了。那时,陈薇23岁,正在清华大学读研,受同学之邀去爬泰山;麻一铭35岁,是青岛一家葡萄酒厂的技术员,到北京出完差后返程青岛。

火车很挤,麻一铭的座位靠近两节车厢的连接处,车快开的时候陈薇才上来。见她挤在车门附近,一手扶着车壁,一手捧着书在看,麻一铭担心她的手指被车厢接缝夹住。三个人的座位,他使劲往里挤了挤,在身边让出了一个十几厘米的空位给了陈薇。之后,他们聊了一路……

下车前,麻一铭问陈薇,能不能要一个电话号码?在此以前,陈薇宿舍刚刚装了一部电话,她随口就告诉了麻一铭。麻一铭说,我过一个星期还要去北京,可不可以去找你?陈薇说,可以。一个星期后,麻一铭果然去了北京。

这段恋情曾遭到过方方面面的反对。三十年过去,事实证明陈薇的选择是正确的,当她风风火火地冲杀在前时,麻一铭承担了大多数的家务,做了她的坚强后盾。一次采访中,当谈到身为女性科学家的体会时,陈薇打趣地说:“女性从事科研工作有很大优势,获得成绩可以很快往前走,遭遇挫折了还能回家。”

陈薇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几乎没有给过她什么压力,这让她一直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长大。当了母亲后,在对待儿子的教育问题上,陈薇有着与其他父母相比少有的宽松。她没有像很多家长那样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她说,最重要的是他快乐。谈到对儿子的期望,她也没有将做科学家的任务强加给儿子,而是希望儿子“能娶他爱的人,能从事他喜欢的工作。”

打得了危险又狡猾的病毒,也能经营细腻又敏感的爱情,向这样智慧而坚韧的女英雄致敬。

学习人民英雄陈薇事迹心得体会 篇3

1月25日大年初一,陈薇院士带领军队专家组驰援武汉,至今仍奋战在武汉救治一线,开展疫情传播流行规律调查研究,为疫情防控提供应对策略和科学依据。

1月30日上午,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后,陈薇和她的同事们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了确诊速度,有力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这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取得的一项重要应用成果。

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康复患者的血浆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最可及的资源。陈薇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大病之后重在休养,过去很多康复者不愿意捐献自己的血浆。”

1月31日,拿着科技部下发的《关于请协助采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血液样本的函》,22名康复患者表示愿意让专家检测血液标本是否符合献浆标准。其中有的人身体依旧十分虚弱,连采血都很困难。感动之余,陈薇表示,应当从立法层面要求康复者在知情同意、符合伦理、身体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捐献宝贵的血浆,用于他人的急救。

“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样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陈薇曾在1月30日在金银潭医院,见到了张定宇院长。张院长本身是一个渐冻症患者,自己的妻子也感染了新冠病毒,但还夜以继日奋战在一线。陈薇对他说:“你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张定宇回答:“彼此彼此。”

3月3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由陈薇领衔的科研团队闻令而动,争分夺秒,集中力量展开科研攻关,在新冠疫苗研制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陈薇说:“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牢记领袖的嘱托,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我们正在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推向临床、推向应用,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她还建议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不追热点,敢坐冷板凳。“别管这个病毒是来了还是走了。

学习人民英雄陈薇事迹心得体会 篇4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37岁的陈薇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展开对SARS的病毒研究。军事医学科学院不仅在国内率先分离出SARS冠状病毒,陈薇领导的团队更是迅速对干扰素ω进行了实验,证明干扰素ω在体内外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增殖,显著减轻机体损伤。事实上,早在SARS爆发之前,陈薇主持的“重组人干扰素ω(IFN-ω)”研制工作已历时三年。这一干扰素被认为具有广谱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并主要用来治疗乙型和丙型肝炎。

为采集非典样本,陈薇与同事赶赴广州,每日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在不能和家人团聚的100多天里,陈薇的丈夫麻一铭和她四岁半的儿子,只能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她。

得知《东方时空》节目中会有妈妈的镜头,陈薇的儿子便一直等在电视机前,妈妈一出来,他便主动亲吻电视屏幕里的妈妈。

最终,陈薇团队发现该干扰素对SARS病毒也有较好的防护作用,从而成功研制出针对SARS病毒的预防用药。包括小汤山医院在内,全国30余所SARS定点医院近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经此一战,陈薇名震学界。

致敬了不起的她陈薇事迹心得体会 篇5

陈薇建议培养生物防御骨干人才,关注后疫情时代国家生物安全

陈薇的提案围绕国家生物安全领域展开,将着重后疫情时代我国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思考,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陈薇今年的提案围绕国家生物安全领域展开,着重后疫情时代我国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思考。

奋战抗击新冠疫情“战场” 创造多个“第一”

2月25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团队领衔与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研发的我国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获批上市!

2020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一直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特殊“战场”上,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我国重组新冠疫苗,创造了多个“第一”:

全球第一个进入I期、II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

全球第一个在科学期刊上相继公开发表I、II期临床数据的新冠疫苗;

全球第一个单针接种获批上市的新冠疫苗。

从抗击非典,到援非抗击埃博拉,再到抗击新冠疫情,在生物安全领域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陈薇率领科研团队推出一个个“硬核”的科研成果。

全国政协委员陈薇关注国家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今年两会,陈薇的提案也围绕国家生物安全领域展开,将着重后疫情时代我国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思考。

陈薇说:“我们要反思在整个疫情过程当中还有哪些不足、或者哪些可以进步的,要通过这次抗疫过程有所悟,要冷静、理性地复盘,做更长远的思考,以便以后更好、更坚实地向前走。”

围绕国家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陈薇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整合各层次力量,进一步提升我国生物安全。她认为,还有很多需要培养的人才,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更好。

陈薇和她的科研团队一直扎根于国家生物安全防御这个领域,在她看来,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老一辈革命精神的影响。

陈薇说:“军事医学研究院在抗美援朝的背景下成长起来,已经70余载,我们有老一辈的革命精神的感召。近年来,我们赶上了科技强军的好时代,有较好的科研条件来建设我们的团队。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有能力第一时间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

延伸阅读

全国人大代表于清明:国药集团新冠病毒疫苗今年产能可达10亿剂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董事长于清明3日表示,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已投入规模化生产,今年产能可达到10亿剂以上。通过持续扩充产能,未来年产能有望达到30亿剂。同时,国药集团中生技术研究院基因工程新冠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也取得重大进展,即将开展临床试验。

目前,我国已有4个新冠病毒疫苗经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应急批准5条技术路线共16个疫苗品种开展临床试验,其中6个疫苗品种已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科技部公开发布的信息显示,除灭活疫苗外,我国正在同步推进的其他4条技术路线还包括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

人民英雄陈薇人物事迹大全 篇6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消息 早在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就已带领团队进驻武汉。

至2月2日,已是第8天。

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确诊速度,是陈薇团队此次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的成果之一。

这不是陈薇第一次面对疫情。

这位1991年经特招入伍的女少将,此前已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作出重要贡献。最近的一次,是在2015年,她带领团队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疫苗,使中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

多年以来,陈薇一直在生物安全领域的“无人区”探索,曾经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一成果,让她成为“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

此次出征武汉,因为夜以继日地工作,团队所有人都很疲惫,但陈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大家都做好了“最坏打算”——以最充分方案,做最长期奋战!

此番出征,更让陈薇感到,疫情防控绝对不能等到疫情来了再做。

她建议,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不追热点,敢坐冷板凳。“别管这个病毒是来了还是走了。”

目前,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康复患者的血浆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最可及的资源。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大病之后重在休养,过去很多康复者不愿意捐献自己的血浆。”陈薇说。

1月31日,拿着科技部下发的《关于请协助采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者血液样本的函》,22名康复患者表示愿意让专家检测血液标本是否符合献浆标准。其中有的人身体虚弱,连采血都很困难。

感动之余,长期专注与生物安全领域研究的陈薇说,应当从立法层面要求康复者在知情同意、符合伦理、身体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捐献宝贵的血浆,用于他人的急救。

在她看来,在政府推行免费治疗、医务人员献身拼搏的大环境下,这应该是康复患者和医护人员同心同德,为病友们作出贡献的时刻。

抵达武汉的第5天,陈薇院士在金银潭医院,见到了院长张定宇。

面对这位身患渐冻症、妻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却依然奋战在一线的同行者,陈薇的话很简洁:“你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

她忘不了张定宇更简洁的回复:“彼此彼此。”

人民英雄陈薇人物事迹大全 篇7

有人把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和陈薇四位医生,并称为“抗疫F4”,C位出道,在这次生死时速的搏斗中,像李兰娟和陈薇一样的女性,或是科学家,或是医生、护士,或是义工,她们撑起了这次战役的多半边天。

在“疫情”一线,她们没有年龄,不分性别,忘记家庭,忽略常规,每天仅睡2、3小时,时时奔波。她们是逆行的勇士,家国的英雄。这场战役中的核心女科学家们,采访很难,她们很累,TOP HER 依然试图将她们的故事还原记录下来,在3月8日这一天,让每一位读者在感受这份沉沉的责任与力量背后,认识到她们也是生动的女性。

陈薇是谁?

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抗击非典、埃博拉、炭疽等传染病的杰出科学家,新冠疫情中的“逆行者”。

1966年,陈薇出生在浙江兰溪,被亲切地称为“兰江女儿”。1984年,陈薇从兰溪一中毕业,1988年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1991年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2002年被破格评为教授。2015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9年11月,陈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不少朋友和同事问过陈薇,“怎么总喜欢搞些魔鬼性的课题研究”, 陈薇回答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学习人民英雄陈薇事迹心得体会 篇8

陈薇不仅有着闪耀的军功章,更有着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1989年4月28日,在北京开往济南的列车上,陈薇偶然结识了未来的丈夫麻一铭。那年,陈薇23岁,正在清华大学读研,和同学相约去爬泰山;麻一铭35岁,是青岛一家葡萄酒厂的技术员,在北京出差后正返回青岛。在拥挤的火车上,麻一铭看到被挤在车门边上,正捧着本书看的陈薇。担心她的手指被车厢接缝夹住,麻一铭硬是挤了挤,在身边让出一个十几厘米的空位给陈薇。

两个人在车上聊了一路。下车前,麻一铭问陈薇,能不能留个电话号码?正巧陈薇宿舍刚刚装了一部电话,她便随口告诉了麻一铭。麻一铭说,我下个星期还要去北京,可不可以去找你?陈薇说,可以。一个星期后,麻一铭果然去了北京。

麻一铭放弃了青岛优厚的工作待遇,只身来到北京。最初的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二人()的恋情也屡遭反对,陈薇和麻一铭却共同抵御住了重重压力。

结婚后,麻一铭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为陈薇忙碌的医学研究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不肯让她做家务,认为是对她才华和能力的“浪费”,她做的事情才更有价值。

现在,陈薇的脸上总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正如她所说:“要在工作中尽量忘掉你的性别,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别,干了喜欢干的事情,这样才能做一个幸福女人,这种生活状态,是大家应该追求的。” 一次采访中,当谈到身为女性科学家的体会时,陈薇打趣地说道:“女性从事科研工作有很大优势,获得成绩可以很快往前走,遭遇挫折了还能回家。”

谈到对儿子的期望,她并没有将做科学家的理想强加给儿子,而是希望儿子“能娶他爱的人,能从事他喜欢的工作。”

陈薇的父亲陈李坤曾谈到女儿名字的由来。当初给女儿取名陈薇,一是陈李坤本人喜欢花草,二是在他眼里“蔷薇花虽然普通,但花期很长能开半年,且有一股暗香”。“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写道: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陈李坤说,“说的就是蔷薇,低调不张扬,不管风吹雨打始终能够怒放。”

在入伍后的29年里,陈薇少将终日“与病毒共舞”,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为国家和人民研发“生物盾牌”,为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

学习人民英雄陈薇事迹心得体会 篇9

陈薇被誉为“埃博拉的终结者”,被认为是电影《战狼2》中Dr. Chen的原型。

2004年,埃博拉病毒还不为国人所知,陈薇却已经带领团队开始对致死率最高的病毒的研究,她说:“埃博拉离我们也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 2006年,陈薇团队“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

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致死率高达50%~90%。已经研究了十年的病毒又发生了变异,并迅速向外蔓延,传播到了欧洲和美洲,引起全球恐慌,陈薇毅然决定前往非洲一线。

在塞拉利昂,展开临床试验的陈薇还曾到访一家当地的孤儿院,“当时有48个孩子,全部都是因为埃博拉夺去了亲人生命的孤儿,这让我想把疫苗用在全世界人身上。”

2014年,陈薇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埃博拉疫苗,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2016年1月,因在抗击埃博拉战“疫”中的突出贡献,陈薇荣获CCTV-10“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同时入选的,还有因发现青蒿素而过诺贝尔奖的屠哟哟教授。在颁奖典礼上,陈薇说:“不是我一个人,今天我们穿军装的整个团队都在这里。”

2016年12月,重组埃博拉疫苗(rAd5-EBOV)在塞拉利昂开展的二期500例临床试验取得成功。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布了两篇相关学术论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