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诗句意思
2、感悟诗的。情感
3、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
一、背诵导入
(提名学生背诵《游山西村》。)
二、探究学习
(学生分组合作,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⑴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⑵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师: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表现什么?客人是谁?
(提示: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3、师: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
提示: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
师: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
提示: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
师:这个村子美不美?
提示: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延伸拓展
1、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例: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2、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⑴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⑵ 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四、作业
1、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预习下一课。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陆游,理解诗意;背诵本诗。
2、理解主题,学会赏析名句,体味诗词意境。
3、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诗中有这样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1、“游”,出游。“山西村”,是指当时三山附近的一个小村。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乡下做客时,农民殷勤好客的情形,表达了诗人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
2、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
三、细读品味: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四、教师小结: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诗中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农家——丰衣足食;村外——景色优美;村内——民风古朴;希望——随时做客。
————喜庆欢悦、民风淳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陆游的知识及相关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含义;赏析诗歌中蕴含哲理的名句;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朗读、合作探究;读说结合,想象画面,体会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分析诗句,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探究、合作互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各种题材、不同风格的古代诗歌异彩纷呈,芬芳四溢,它们犹如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使人陶醉,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朵清新而又迷人的田园之花吧!板书课题:《游山西村》
知诗人,解诗题: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由于支持张浚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住在山阴镜湖之三山村。“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这首诗作于次年春。
听范读,想画面:
学生活动:认真听,自由朗读;
分组合作,结合注释,想象画面,能准确、流利地描述各诗句的内容。
明确: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味薄,丰收之年他们款待客人菜肴丰足。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释诗句,明诗意:
1、教师板书,总结诗句含义:
首联:热情好客
颔联:山村美景
(对偶)颈联:淳朴民风
(对偶)尾联:抒写愿望
2、引导,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风景美,民俗美,人情更美
喜悦、赞颂、热爱、留恋(情景交融)
入意境,悟哲理: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既生动地写出了江南农村山水环绕、绚丽明媚的自然风光。又在写景中蕴含哲理:身处困境之时,只要你坚定信念,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就会迎来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崭新境界。(景中寓理)
小结:
《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本诗紧扣“游”字,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顺序,生动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达了对古朴淳厚的乡村民俗的留恋和热爱之情。
再拓展,作比较: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注释:
1、过:拜访,探访,看望。
2、故人:老朋友。
3、具:准备。
4、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
5、合:环绕。
6、郭:指村外。
7、斜:(xiá)
8、轩:窗户。
9、场圃:农家的小院。(场:打谷场。圃:菜园。)
10、话桑麻:谈论庄稼。
11、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比较阅读,学生分组探讨学习)
明确:
《过故人庄》以亲切的语言,如话家常,写诗人到农家做客的情景,描绘了恬静秀美的田园风光,歌颂了淳朴诚挚的友情,表达出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比较两首田园诗:
1、相同之处:都是律诗;都先写做客原因,再写路途见闻,最后写重游之愿;都表达了对优美田园风光的热爱。
2、不同之处:《游山西村》中,“拄杖无时夜叩门”,表明诗人重游的时间不确定;而《过故人庄》中,“待到重阳日”,表明重游时间是确定的。
《游山西村》侧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村古朴民风的留恋;《过故人庄》更侧重于表达对深厚友情的赞美。
课堂练习:
1、一般来说,格律诗的联和()联需要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找出《游山西村》一诗的韵脚,标记出来。此诗所押的韵是()。
2、既写景又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3、赞赏农民朋友热情好客的诗句是()
4、表现村民淳朴风俗的诗句是()
5、表明留恋田园风光和古朴民俗的诗句是()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游山西村》。
2、搜集几首田园诗,摘抄下来,积累知识。
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田园四时杂兴》(其一)、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等等。
3、阅读并摘抄陆游的诗,体会他的爱国情怀和创作风格。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七言律诗)
首联:热情好客
颔联:山村美景{对偶}
颈联:淳朴民风{对偶}
尾联:抒写愿望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游山西村》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陆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yóushānxīcūn(lùyóu)
游山西村(陆游)
mòxiàonóngjiālàjiǔhún,fēngniánliúkèzújītún。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shānzhòngshuǐfùyíwúlù,liǔànhuāmíngyòuyīcūn。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xiāogǔzhuīsuíchūnshèjìn,yīguānjiǎnpǔgǔfēngcún。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cóngjīnruòxǔxiánchéngyuè,zhǔzhàngwúshíyèkòumén。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前言】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注释】
⑴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⑵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⑺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⑻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翻译】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鉴赏】
这首一首纪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副编审邓韶玉对此诗作如下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教学目的 :
1. 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体会诗中深刻哲理。
2. 体会诗歌表达的凝练,用词准确,体会陆游诗歌的风格与特色。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诗句,体会古诗韵味。
1、同学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好词佳句,能说说“山”“柳”开头的成语吗?
当中有两个耳熟能详、千古流传的。成语都出于同一首诗。【板书: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2、在这首诗中,有一座座连绵的山,有一条条交错的河,有密密层层的柳,有明艳的花。这之间,几间农舍若隐若现。【师边用简笔画描述边板画,指出山、水、柳、花四景物】
3、知道这么美的景色在什么地方吗?【板书:山西村】这样美丽的景色被谁发现了?板书:陆游
4、初读诗句,学习生字词。
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齐读。
读准生字:莫 腊 浑 豚 疑 理解:豚
二、了解背景,学习查找资料。
1、查找资料
现在我们和陆游一起游山西村,板书:游山西村
古诗难读难懂,读古诗不论谁都要做一件事:查找资料
如果让你查找,和这首古诗必有关系,必须要查的,你认为要查什么?学生交流
2、关注信息
筛选信息是学习古诗很重要的一步。这个信息告诉你什么?
你捕捉到了什么信息?腊酒味道怎样?
小结:这些信息挺重要的,可能对等下理解、学习、感悟诗歌有帮助。学习古诗特别需要--借助资料
三、读诗入境,赞民风民情。
1、了解诗意。 让我们一起去山西村,走进农庄,走进农家,看看他们在干什么?( 招待客人)
出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想像动词。 大家注意到 “留”这个动词了吗?从刚进村,直到最后挽留,这是个好长的过程,大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这过程中主人和客人之间会有哪些活动?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想象并纷纷走上讲台板书其中的动词:杀、端、举、碰、喝、聊、谈……)
生:杀鸡宰羊 烧菜 扛猪 敲锣打鼓 端酒 ……
就一个“留”字让我们想象到整个接待的过程,如果把这些活动全部记录,岂不更能表现当时热闹的情景?
(生:不行,诗歌是最精炼的,这个“留”字可以代表、包涵这么多的动词。)
师:对呀,诗歌的语言是浓缩的,跳跃的,正因为如此读诗就要善于想象,还原当时的生活情景。
3、【看图】 想象说话:
莫笑 腊酒浑:让你想到什么?
丰年 足鸡豚 :你又会想到什么?
留客:农家人会怎么挽留?
带着想象再读这两句古诗。
4、联系背景,体会陆游收到款待以后的独特心境。
此时,陆游罢官免职在家,面对这样的农家人,他会怎么样?他觉得这群农家人怎样?
他会怎么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读诗句
5、指导朗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热情的接待场面、勤劳的村民、农家的幸福快乐)
四、品词析句,悟人生哲理。
1、将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山清水秀疑无路,柳绿花红又一村。”进行比较,体会诗句的意境及表达的准确。
同学们,这可是美丽的江南啊,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我有点纳闷,诗人怎么不说“山清水秀疑无路”,而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还有这后半句就更想不明白了,按理说,柳是绿的,花是红的,可作者偏不说“柳绿花红又一村”,而却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怎可能暗呢?花为什么以用“明”呢?
2、结合背景资料,体会作者的心情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片断描写,体会心情。
①一座座山重重叠叠,一条条水纵横交错,走着走着,我,我的心里。
②柳荫深深,前路迷茫,穿过柳荫深处,啊,鲜花明丽红艳,眼前忽然一亮,又是一个村庄,我想那村庄(村庄会是什么样的?陆游虽然未见,但已在心中憧憬,描绘。)我的心中。
拿起笔展开想像,写下当中的情景吧
小结:此时,诗人的心情有变化吗?怎么变的?你能读出这样的对比、变化吗?
读出对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 (不怕失败 坚持到底)
4、联系背景,体会道理。
六、适度拓展,赏诗人情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七、联系实际,升华人生道理。
千百年过去了,这经典名句依然在我们耳边回荡,当我们______的时候,我们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活中谁没有困难,生活中谁没有挫折,谁没有失败,但只要牢牢记住这千古流传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一定能走向希望,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来!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陆游
资料
山重水复疑无路, 想象
柳暗花明又一村。 道理
名师名言:
给孩子上一堂课,想孩子一辈子。――林莘
“留”下你的笑靥如夏花
――听林莘老师《游山西村》所感
林志芳
都说“见过林莘的,决忘不了她的笑”。这次在“千课万人”的讲台上,那笑依然明媚,一如夏花。
这次她带来的是古诗教学《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本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如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可惜进入教材时,编者只截了前两联。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开头似是平淡,细品却意蕴丰富。怎么让学生去体会当时主人盛情留客的热情,怎么让学生去感受农家丰收后欢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脍炙人口的名联,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如何让学生去品味那“有如弹丸脱手”的语言,又如何引导学生去参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呢?且看林莘。
第一联:着一个“留”字,意境全出。
入诗朗读之后,林老师用一句“让我们一起去山西村,走进农庄,走进农家,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自然地引出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接着就抓住一个“留”,借助插图,巧妙引导学生想象。
师:“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大家注意到 “留”这个动词了吗?从刚进村,直到最后挽留,这是个好长的过程,大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这过程中主人和客人之间会有哪些活动?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想象并纷纷走上讲台板书其中的动词:杀、端、举、碰、喝、聊、谈……)
师:就一个“留”字让我们想象到整个接待的过程,如果把这些活动全部记录,岂不更能表现当时热闹的情景?
生:不行,诗歌是最精炼的,这个“留”字可以代表、包涵这么多的动词。
师:对呀,诗歌的语言是浓缩的,跳跃的,正因为如此读诗就要善于想象,还原当时的生活情景。
接下来,林老师又牢牢抓住 “莫笑、腊酒浑”,“丰年、足鸡豚”,“留客” 等关键字词通过角色扮演、师生对话,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了当时热闹的场景。
“留”字的教学就像一个巧妙的支点,由此,课堂变活,诗歌变活。画面还原了,情境再现了。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当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动词。”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要找准这“一个”?
第二联:对比赏词,品悟诗理。
这一联的教学,仍然是从品词入手。
师:同学们,这可是美丽的江南啊,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我有点纳闷,诗人怎么不说“山清水秀疑无路”,而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还有这后半句就更想不明白了,按理说,柳是绿的,花是红的,可作者偏不说“柳绿花红又一村”,而却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怎可能暗呢?花为什么以用“明”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品评之后,是拓展写话,学生在充分的进入情境之后在联系陆游当时的境遇,这才惊喜地发现:原来,这诗中言说的不仅仅是游山西村的经历,记录的不仅仅是宾客言欢的故事,它更含着诗人的心境,蕴着深刻的哲理。
课末的拓展诵读,将杜甫、王维、李白的诗与这一联相比照,既是对诗人情怀的升华解读,又是对这一名句的内化巩固。
两联赏过之后,黑板上除了形象的板画、经典的诗句,还留下了三个关键词:“资料”、“想象”、“道理”。这三个关键词无疑浓缩着目标与方法,是我们探究教者的智慧与理念的路。
先说“资料”,林老师带着学生赏读古诗,始终不忘提醒学生学会查找资料,运用资料,既得传统诗学“知人论世”的精髓,又为古诗的鉴赏注入了现代因素。
再言“想象”,这实在是诗歌鉴赏不二的法则,古诗本就是诗人曾经鲜活的生命呈现,传递的是他们彼时的欢笑或者叹息。只有想象,才能使文字由冰冷的符号还原为鲜活的画面、生动的故事。
至于“道理”。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唐诗多言事抒情而宋诗多以事说理。教者对诗中哲理的解读品悟,应该是对《游山西村》这一文本真正 “秘妙”的自觉皈依。
总之,在《游山西村》一课,“得言”“ 得意”“得味”“得法”,不啻为古诗教学的优秀范例。
曾经很多次看林莘的课,总觉得目不暇及。我也曾经抱着《二十四诗品》,试图想为林莘的课堂教学风格做点概括,却发现那光彩流溢的课堂很难被确切的描述。后来,勉强找到八个字:“纤脓适度,绮丽自然”。大概是这样吧?――不肥不瘦、不偏不倚,绮丽精彩、自然大气。
见到林莘总是慨叹,叹得最多的是她永远神采奕奕,永远笑靥如花。想来,无论《鲸》《为人民服务》还是《凡卡》《东施效颦》再到今天的《游山西村》,她从来不在课品中重复自己,一直在变,一直在走、一直在挑战、一直在创新。若问她那课堂为何如此灿烂、若问她那生命为何如此灿烂,根由就在此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