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县城历史心得体会和感想 参观完太原古县城后感想(最新3篇)

最新太原古县城历史心得体会和感想 篇1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山西省会、历史名城——太原。这里曾经是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北朝霸府、大唐“北京”、九边重镇、晋商故里。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为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作为文明荟萃之地,这里有大唐的气度,晋地的风流。灿烂的名胜古迹让这座城市魅力无限。

地理位置

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的北端,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全市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黄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东汉著作家应邵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所以太原简称“并”, 唐代诗人杜甫也曾称誉“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太原现仍有并州路,并州饭店等。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

建城始源

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497年,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在今天太原市晋源区。所以,20xx年太原迎来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辉煌庆典。随后,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最后建立了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

“龙城”

太原也是龙兴之地,建立北齐政权的高洋父子发迹于太原,称太原为“别都”;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兴唐的李渊父子也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李渊建立唐朝,称太原为“北都”,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今天旅居海外的华人,都以唐人后裔为荣,甚至把大片华人聚集地命名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发祥地就在我们山西太原;五代时,太原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相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这些一个个所谓的“真龙天子”之所以能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实际上因为太原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并且是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历史上这里就有“乱世出英才”、“并州自古多英豪”等说法。

一市三县六区

太原辖一市三县六区,人口约35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0%。

古交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是全国最大的土焦煤生产基地,也是吕梁山东麓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这里可以补充煤、炼焦等内容)

娄烦县最早为西周初年的楼烦国国都所在地,秦朝在此设娄烦郡,唐初在此处设牧马监,为唐北边疆军马主要来源地,时有“楼烦骏马甲天下”之谓。娄烦可谓历史悠久,名声在外。但是很可惜文革时工作人员缺乏相关历史知识和地名标准化意识,在上报文件中误将当地群众所写错别字“娄烦”作为标准地名,以致被国家正式命名。“楼”和“娄”虽半字之差,但对于其县域历史品牌的延续和文化资源的利用都将是无形的损失。

阳曲县地处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境北系山系横亘东西,云中山系纵贯南北,因为并北屏障,号称太原之北大门,为兵农必争之地。

清徐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古典文学大师罗贯中先生的故乡,也是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和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素有“葡萄之乡”和“中国醋都”之称。(此处可以增加老陈醋的相关内容)

迎泽区是太原的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区域内集中了新华社山西分社、山西日报社、山西电视台、山西电台等多家新闻单位;也有省晋剧院、省京剧院、省话剧院等省城主要文艺团体,省图书馆、山西图书大厦、太原工人文化宫、市少年宫、太原影都等文化娱乐场所;也是太原最大的商业步行街所在地,聚集了华宇购物中心、贵都世纪广场、御花园时代广场、天美名店等大批新兴大型商业企业。

太原最大的街道迎泽大街也位于迎泽区,这条大街1955年开建,宽度70米,在当年来说着实让人瞠目结舌,即便现在也是气势磅礴。有人说这条大街的名字起的好,“迎泽、迎泽、欢迎毛泽东和”,而且确有传说这条大街的修建是为了欢迎毛泽东的莅临。不过有一个事实,毛主席一生没有涉足太原,直至他临终。实际上,迎泽大街的得名,是因为当时这条街由原太原城垣的承恩门,即后来的首义门起始,经由迎泽门、直至西南城角达汾河东坝。而这两座故城的城门以迎泽门规模最大,为纪念于斯,从迎泽门引得迎泽大街之名。

尖草坪区位于太原市的最北端,该区有太原钢铁有限公司(简称太钢)是中国最大的特殊钢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有不锈钢、汽车用钢、船板钢、火车轮轴钢、高压锅炉管用钢等。太钢产品应用于秦山核电站和三峡大坝建设、“和谐号”高速列车及“神舟”五号、六号和七号飞船制造等重点工程,新型材料用于“嫦娥一号”探月工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行20xx年版第五套人民币,其中的1角硬币全部选用太钢生产的不锈钢铸造。

在这里还有个现实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太原钢铁公司1934年建厂,解放后收归国有,渣场是钢铁生产企业天天倒废渣的地方。50年的不断沉积,废渣越堆越多,越堆越高。到1983年,太钢渣场已经形成一座占地数平方公里的“大渣山”。这座渣山相当于5个天安门广场大,最高处有7层楼那么高。每当倒渣时,灰尘滚滚、烈焰升腾,不仅威胁着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正常生活,也成为省城太原的一大环境污染源。

1983年,太钢退休职工李双良带领他的治渣队伍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治渣工程,他们进行了挖排废渣、废钢回收、废物利用等一系列的艰辛探索和实践,到20xx年,回收废钢铁129万吨,创造经济效益3.3亿元。并且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防尘护坡,在上面修建了花坛、假山、鱼池、凉亭和长廊,并种花植树7万多株。护坡的修建不仅挡住了渣尘,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还美化了环境。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他列入《保护及改善环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录》,并颁发了“全球500佳”金质奖章

杏花岭区位于太原的东北部,是太原的政治中心,山西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太原市委、市政府等省、市党政军机关均驻在该区。

万柏林区有我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太原重型机器厂,建厂五十年多来,从第一台起重机,第一台挖掘机,第一台管轧机,第一座卫星发射塔架等300多项“中国第一”。创造出了象航天发射塔架成功托起““神舟”号载人飞船,三峡工程世界最大的1200t桥机等这样数百项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标志性产品。

晋源区地处太原市西南,西依龙山,东傍汾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北宋之前的太原城就建在这山清水秀之地。这里建有纪念山西第一位诸侯王的祠庙——晋祠,内有十字型桥梁——鱼沼飞梁,是我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另外晋祠之地水源丰富,历史上称为“太原小江南”,此地所产大米历史上一直作为“贡品”,进奉朝廷。北宋名臣范正淹来到晋祠也感叹的写道:“满目江南乡,千家灌禾田”。

小店区是太原的南大门,这里土地开阔,交通便利,是太原市整体布局“南移西进”的主要扩张区域,目前已建有太原机场,正在修建的有太原新火车站、山西大医院等大型民生工程,据说山西的政府部门也将迁到这里。区域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国家级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坐落在小店区,小店区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科工贸的重要发展基地。所以,目前该区的房价也是全市涨的最快的。

最新太原古县城历史心得体会和感想 篇2

太原供电段《太供之窗》创办一周年总结

转眼之间,《太供之窗》在段、段党委的领导下,在全段职工的积极参与下,共同走过了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沿着创刊初期提出的“宣传形势任务、弘扬企业文化、反映一线动态、展示精神风貌、搭建互动平台、活跃职工生活”的创刊遵旨,贴近生产、贴近职工,办好每一期报纸,为全段形势任务做好宣传,服务职工信息沟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回想一年来创刊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版面栏目丰富,内容广泛

《太供之窗》在内容上紧紧结合全段安全生产,围绕上级精神、全段重点工作、车间工作动态、安全生产警钟、生活常识等适时开辟专栏,编辑和制作小报。

一是划分版面,内容各具特色。根据宣传内容将《太供之窗》划分为4个版面,一版重点以路局及段领导重要会议精神为主,重点传达上级及段重要精神指示。二版以全段科室阶段性和重点性工作为主,重点宣传全段整体工作总体推进情况。三版以沿线车间阶段性和重点性工作为主,突出宣传各车间对阶段性重点工作落实情况。为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给职工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四版重点突出了职工的文

学作品。

二是开辟专栏,内容针对性强。自创新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为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立足岗位创先进、争优秀的作用,《太供之窗》在二版专门开辟创新争优专栏,内容以全段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在生产实践中发挥带头模范、示范引领的典型为主。

三是区分重点,内容侧重性明显。为了使重点工作、重点任务、重点工作信息及时地向全段职工宣传,《太供之窗》在过去的一年里围绕创先争优、安全生产大检查、春运暑运、春秋季节阶段工作、太中银新线接管、南同蒲电气化开通进行了集中性宣传。

二、内容不断充实,编排质量不断提升

截止目前,《太供之窗》已经成功创办12期,这是从无到有,再到具有一定的特色一个过程,我们全方位、多视角、多视线、多渠道、各个测面地刊登全段安全生产、故障抢修、事故演练的动态消息,把路局及全段的工作思路、统领精神、总体要求、段重大决策以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及时、全面、客观、公正地加以宣传,在全段职工当中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这是得益于全段通讯员及全体编辑人员的不断努力,现在已经是在内容方面不断充实,编排质量方面也是在不断提升。

(1)一线来稿质量不断充实。一是各车间通讯员能够及时迅速地传递本车间有关安全生产、故障抢险、党团员作

用发挥等方面的信息,时效性也比较强。二是通讯员在撰写稿件时基本上可以体现出形式和内容特色性及代表性来。三是通讯员在撰写稿件时基本上能达到文字工整、清晰,语言通顺、流畅,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的要求。

(2)办报质量不断提升。每一期小报在编辑过程中都要经过稿件收集、稿件筛选,稿件核实、稿件分类、稿件编辑等一系列工序。每一道工序编排人员都尽最大努力做到更好。

一是力求小报可读性。让职工爱读、爱看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所以我们力求贴近职工。针对全段点多线长,班组分散的特点,小报是职工了解全段信息的最大渠道,所以我们力求在新闻内容安排上做到有针对性,在版面安排上又有区别,不断适应职工朋友,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觉悟。二是力求真实性。新闻无大小,真话最重要,我们将稿件筛选出来后,坚持与车间总支书记及相关人员进行核实内容的真实性,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完成采编工作。三是力求创新性。《太供之窗》创办一年来,我们在不断创新,在太中银开通之初我们分4期刊登了太中银全新的供电设备,为大家及时了解太中银提供了一手资料。2011年全段职工文艺汇演结束后,我们及时将全段各类节目以图片形式做了逐一报道,方便了职工了解。四是力求及时发放。每月月底前收集一线通讯员报道后,我们及时组织编印后,在党群办公室为每一个车间设置专门的资料夹,并将小报分发下去及时供职工阅读。

三、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意见

《太供之窗》创办一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通讯员队伍有待进一步健全。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能够适应新形势需求的通讯员队伍,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保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段通讯员队伍还不够健全,基层通讯员投稿不踊跃、稿件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通讯员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太供之窗》创办一年来,我们不断地在融入到职工生活当中,每月的小报已经成了职工了解全段信息的渠道,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通讯员的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进一步提高。《太供之窗》虽然是新开辟的宣传舆论阵地,但它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作为各车间一线的通讯员队伍,我们要自我加压,提高敏感性和自觉性,去做好这项工作。

三是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我段小报自创办以来,通讯员队伍在不断流失,我们分析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通讯员逐渐对撰写稿件失去信心。另一方面是通讯员缺乏集中的沟通学习,没有横向学习交流的机会,感觉协作素材比较少。四是通讯员专业队伍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在创刊初期在太铁职工培训基地举办了一次培训班,随着任务的加大和形势的需要,在专业性方面通讯员队伍基本素质比较差,我们下一步要探索加大和强化通讯员队伍的培养。

随着沿线班组职工对《太供之窗》喜爱,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作为太供之窗的每一位成员,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这件工作,希望大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敬业的态度,有策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小报的编排工作。

最新太原古县城历史心得体会和感想 篇3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晋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翁山下,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追风唐疏虞为汾王,并为大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大的圣母殿,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鱼沼飞梁喂国内所仅见。殿内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清澈见底。祠内贞观宝翰厅有唐太宗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续”。晋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唐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唐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于常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42歌侍女像、圣母像誉为“晋祠三绝”。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