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学习新课程标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也使得语文的学习更加具有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了解了完整贯通的体系后使得我更加深入地思考我的教与学行为,并力求在今后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今天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老师关于新课标的解读,感触和收获颇多,印象最深刻的是课标中关于课程内容的变化。
2022年版的课标把课程内容定义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概念上有一个进阶的过程,寓意着学生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并且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目的的达成。作为教师,我们要追求的是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知识的简单获取,而是渗透于生活的实践当中,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也使得学生实现了知识上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022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为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为帮助工作室成员树立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5月6日,徐开伶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成员们共同学习了北师大吴欣歆教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讲座。
本次讲座吴教授对比了2011年版和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这一次的课标修订重点关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呈现。
吴教授解读了新版课标构建语文素养课程目标和培养的核心素养,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核心素养中我们老师重点要关注这样三组名词:语感和经验;意识和能力;内涵和情感。在语文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这样的一种经验,需要学生有自觉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情感,这三组词是理解语言运用的三个重要的方面。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当中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呈现。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是我们国家课程标准历史上首次明确呈现语文课程的内容,这是研究和实践的进步。
吴教授在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性评价、学段衔接三个方面做了详细解读,让老师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评一体化式的学习任务群评价,帮助老师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吴教授的解读使工作室的成员们拨开云雾见月明,听完讲座后,大家讨论了自己的学习体会,陈均老师谈到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引导和帮助老师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也为教学实施和评价提供了依据,不断督促老师如活水般培育新一代。杜利娟老师谈到在以后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关注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的培养,课前备课要扎实,学习任务和学习评价要紧紧围绕语文素养展开。
我们在专家高屋建瓴的指引中以理论学习促进课堂实践,在知行合一的路上不断探索。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发布,给我们带来理念的引领和方向的指导。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方面,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任务群又以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组成,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第一层级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只包含一个内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我们需要根据学段特点,进行学习任务群的有侧重的安排。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基于语文学科,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三个任务群中起到奠定基础的起步作用。
语言积累之重要,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如看到夏日落日美景,可能脱口而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而非“好壮观!”;登上山顶我们更多以吟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替代“真高啊!”;登顶长城,想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非“长城啊,真雄伟!”;遇到好看的人,夸她“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而不是简单的“美女”;当受到挫折时,更多想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而非词穷到“emo了,香菇蓝瘦”;当在学习上开小差,可以用“偷得浮生半日闲”来取代“摸鱼、划水”。
在网络用语被学生屡次应用在课堂上、作文中并引以为傲时,我认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在语文课堂上的突出强调和推行愈加重要。如果没有充分的语言文字积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会更加匮乏,传统文化就会缺失,文化自信就会大打折扣。
回想自己学生时期,总会下意识把读书时的好词好句摘抄到精美的本子上,抄过歌词、诗词、生活感悟心灵鸡汤等,时不时的会翻看,是一种输入,只有好的积累,才能更好地输出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提示也指导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学习情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在教学中根据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需要,从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避免机械训练。新课标里特别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感受、运用语言文字。不仅要知道写法,更多地要灵活运用。
最近教学进入到了复习阶段,教师更要在复习课上,注重语言文字梳理与积累的运用,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词语,而非仅仅会读会写。例如,我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时,《蒹葭》一文的默写,学生总是容易混淆叠词顺序,所以我设置了三个教学任务:
任务一:补写文章易错字
任务二:翻看课本,结合注释,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记忆更换的词语
任务三:提示默写防止出错的方法。
《蒹葭》中,芦苇的颜色由苍青到凄青再到泛白,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伊人越来越远,学生在文意理解与运用中才能写对汉字。
在复习重点实词时,将实词与成语联系起来,比如,“缘溪行”与“缘木求鱼”,“落英缤纷”与“含英咀华”,旨在说明成语中很多词语依然保持古义,在学习和记忆文言词义时,可以关联成语,一举两得。
教师需要乘着新课标的东风,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关注文字,关注表达,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灵动,课堂才会更加高效,学生的素养才得以提升。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学习后的学业成就与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第四学段学业质量标准在语言文字梳理与积累上,要求学生“发现并积累不同语境下具有个性化的词句和段落,能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
学业质量的测评,对教师教学语言文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随文学习落实字词教学,更要在具体语境中让学生深刻感受,运用语言文字。把字词的形与义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学任务,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方面很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学生在随文学习字词后,有必要再进行不断巩固和练习。而机械抄写课后词语、课下注释这些毫无创造性的作业方法,是需要随文进行精心设计的,“双减”背景之下,我们还需适量,形式多样,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字词建构是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的实践途径。通过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积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字词,可以理解字义、词义,并通过这些字词增加对句意、文意的理解,进而在写作中能够自觉运用这些积累的字词写话造句。最终达到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终极目标。
提高初中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是摆在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面前急需研讨的课题,通过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结合课标教学建议和课程学业标准,创设教学任务群,经过课堂实践检验,我们一定会获得更多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的可为之处。
学习了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教授对《义教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让我想起了11年前对2011年版的解读的学习,似曾相识,有颇具新意,深有感触。其中对“课程目标”的“核心素养内涵”的解读印象深刻。
课标明确了核心素养内涵为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增内容,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1。文化自信。2。语言运用。3。思维能力。4。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掌握语文能力的门径之一,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一、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要开拓学生的思路,就必须重视诱发因素的选择和运用。我们知道,不诱不发,诱导得好,就会思绪绵绵,言辞滔滔。诱因范围广泛,一书一画等等,都可以用之诱发引导,打开思路。情景教学是集成“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情景教学,在情景中展开联想的彩翼。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语言、实物、音乐、图画、表演、生活,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景中,激情引趣,启发想象,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二、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
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所以,就需要我们老师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正好这个学期听了几堂公开课,我得到一点感触,老师要上好一堂课除了熟悉教材、抓住重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课堂问题的设计也是能体现出这堂课上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最近我对《语文课程标准》再次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习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课前预习具体让学生做到: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合作探究学习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堂随堂检测卡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咱们平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习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过学习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于我们有59人的这个大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
近日,通过观摩学习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义务教育课程语文标准》(2022年版)解读培训系列活动,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设计与方法有了深刻的驳辨和新的调整。
王湛部长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在我们常规的语文课堂里,为了省时省力和赶课程进度,教师更多用的是单一的目标导向或问题导向,教学设计以活动完成为目的,或者达到简单的课程内容目标。当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简单的游戏活动、小组合作等教学设计确实实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原学习主体地位,但对于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以及拓展语言运用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课堂也是培根铸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的载体,但一个老师的设计力量是有限的。那么在今后的教研活动、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否可以探索更加合理地合作分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也更注重对学生思维和人格的塑造,和对其思辨能力、文化意识、分析应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科核心素养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已是当前的研究潮流和推行重点,我们如何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着力精选和整合单元学习内容,充分挖掘单元主题的育人价值,真正的将其融合进课堂教学中,而不是为了应对教学要求而生硬地“搬”进课程尾声,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思考和创新。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符合认知逻辑,满足学习需求,也是我们要持之努力的重点和方向。
另外,在倡导多元教学评价这方面,也是我要为之改进的一部分。评价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老师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国家政策规定,一二年级不能有笔试。那么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和评价方式就要有对应的调整了。没有了单元考试、期中期末考试,我们要如何把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呢?其实我们一直都被引导,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关注结果但更关注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深化了课程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功能,逻辑严谨,重点突出,通过新课标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自信;第二个方面是语言运用,运用是四个方面当中的核心内容;第三个方面,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最后一个方面是审美创造。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活学活用,不是纸上谈兵。
二是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是学生情趣,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对比以前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跟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一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汉字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已知的图画,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把识字写字教学由难变易。
三是“整本书阅读”。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在附录2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由原来的明确提出“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改为:要求“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学习目标中提到,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第二学段则是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也是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三个学段都提到整本书阅读,每个学段的要求不同,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本次教研时间,我们按照学校要求集体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体验到教学的乐趣,让我感到豁然开朗。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学到了不少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标》它主要是对教师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作用,还注重教学法的指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体现“新”字。
我认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多样性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已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让学生学会学习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学习,运用,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越发变的活泼、可爱了,更多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在教育教学规律的推动之下,“新课标”的指导之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远离偏、繁、难、向着理解、探究、分析、综合、运用等方面发展。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新版(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旧版的课程标准相比,有了重大的突破,其中“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这两部分就是原旧版课标里没有的部分。
在“课程内容”这一部分,我们看完课标会发现:2022版课标立足语文核心素养,依据语文课程总目标和学段要求,它在课程内容部分从主题、载体形式和组织形态三个方面构建了语文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一开始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主题,并逐一列举了主要载体的形式。读到这儿我们要思考:为什么2022版课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主题呢?
答案是这样的,第一,源于党和国家对于教育的总要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中牢牢扎根,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第二就是从语文课程的学科价值上来看,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2022版课程标准将文化自信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目的就在于强化和彰显语文课程的课程价值,为达成这一课程目标,就必须将中华文化作为重要的主题和载体形式。
新课标引入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组织形态,它设置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三个层面。在这三个层面里又有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这些“任务群”将语言文字与文化、生活编织在一起,使课程内容的组织更合理,更富有灵活性。
以第四学段为例,《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太空一日》、《消息二则》、《最后一次讲演》等等这些文本都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当中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
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学会感受自然与社会。在阅读实践活动中,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壶口瀑布》、《一滴水经过丽江》、《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许多的名篇,这些文本都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他们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在第四学段,学生除了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还接触到了戏剧,例如《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领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着文学创作。
在课程内容这一部分当中,我相信有很多老师会和我一样,一开始也对这部分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产生一些理解上的误区。课标明确了,这可能是因为看到了学习任务群当中的“群”字,很多人就会认为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就是意味着要淡化甚至放弃单篇教学,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我还听过某个老师的讲座,他就误把“学习任务群”解读成“XXX教学”,淡化了单篇文章的教学。
事实上,就阅读教学而言,开展多种文本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学生更为准确深入的理解单篇文本,语文学习任务群强调的是任务的“群”,而不是文本的“群”,况且对于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来说,其中“群”的概念指向的是在整个义务教学阶段,某个语文学习领域所设计的所有任务的集合。某个学习任务群中的一个个学习任务之下设计的学生活动较之以往多了很多活动,才叫“学习任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