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心得感悟最新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抉择——读张秋人烈士故事有感
人生总是要面临接连不断的选择。
选择饱暖自己,还是为他人赴汤蹈火?在和平年代,大多数人优先选择了前者。但在民族危亡时刻,很多仁人志士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
曾在白色恐怖时代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张秋人烈士,就是这样毅然决然做出选择的人。在位于狮虎桥河下2号的浙江省委机关旧址,静静展示着这位革命先烈的荣光。
张秋人出生在农民家庭,但聪明过人的他考入了教会中学。当时教会中学毕业后大多会被推荐到国外留学,但他看到资本家工厂主随意殴打工人,再也无法在安静的校园里读书了,开始走上街头组织工人罢工。结果,他被逐出校门,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是安静地读书出人头地,还是为受苦受难的旧中国呼号斗争?他选择了后者。
1922年在上海大学教书的张秋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大学教师是收入颇高且受人尊敬的职业。
是在大学里成为受人尊敬的教授,还是加入随时可能丢掉脑袋的革命队伍?张秋人一度犹豫苦闷,但他最终在理想抱负和国家责任之间作出了抉择:为同胞争取新中国,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严重,血雨腥风中,张秋人接到了艰巨任务,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在浙江进行地下活动。他的成长地和活动地都在浙江,熟悉他的人多,随时都会暴露。但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担任省委书记的第二天,他就被认出并不幸被捕。狱中的他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毫不畏惧,宁死不屈。他说:我绝不坐以待毙。他选择了苦读不辍,每天安安静静地读书五六个小时。三个月后,张秋人被残忍杀害。
能理性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更优越的地方。有人说选择比能力更重要,但我认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选择,才是人类的最高境界。趋利避害的利己选择,不过是生物本能,其他动物也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计得失的利他选择,才是高不可攀的人类选择高地,很少有动物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张秋人短暂的一生,为理想信念而一次次选择,他的选择是火炬,是旗帜。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一生中也不会始终风平浪静,也会面临各种选择,经受各种考验。
每一次抉择,都将决定我们人生的高度。
一起走向繁华大道
中国是一个经历了万千磨难的千年古国,因有无数仁人志士不屈地奋斗,中国才不会在泱泱的历史长河中被遗忘。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在那茫茫的黑暗中,那些“埋头苦干”的人,那些“拼命硬干”的人,他们就是英雄,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中最明亮的巍巍灯塔。
“我是延年,这是我的弟弟乔年。”
在黑夜中,陈家两兄弟无疑是最闪耀的星星:陈延年,陈乔年,他们的父亲是一生为公,光明磊落的陈独秀先生,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这句话用在这用的十分贴切。
可能是受父亲的教诲,他们明白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脱疑而出,成就大事,这便有后面陈延年经常挂在嘴边的“六不”原则:“不闲游,不看戏,不照相,不下馆子,不讲衣着,不谈恋爱,不做私交。”他确确实实不是纸上谈兵,弄虚做假,心力相逢,世上事未有不成?
但明闪的光总是短暂的,默默的,使人掩面叹息。
陈延年陈乔年自幼聪明好学,喜欢看书,学习成绩优异,他们的童年时代正是中华陷于苦难深渊之时,父亲奔走于革命,在家时间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两兄弟也像当初的陈独秀一样,越来越渴望走出安庆,到外面求学。
1915年,陈独秀返回上海,并开始筹备《新青年》杂志,他得知陈延年兄弟俩的心愿,立即表示赞同,并将他们接到上海,接受更多新思想的熏陶。
各种思潮随着新文化运动兴起而广为传播。无政府主义传播比较早,主张个人绝对自由,不要政府,对一些不满和反抗反动统治的知识分子颇有影响。当时年轻的陈延年,还缺乏识别真理和谬误的能力,认为无政府主义激进最彻底因而参加了无政府主义组织“进化社”。
后来经人介绍,陈延年兄弟于1919年12月赴法勤工俭学,翌年2月3日抵达巴黎,进巴黎大学尉设学校学习。参加了无政府主义组织“工余社”,主编《工余》杂志。在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组成了各种社团,他们积极学习理论,研究、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常常引起争论。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等人活跃在勤工俭学学生中,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陈延年在参加讨论中受到影响,对马克思主义逐步有所了解,最后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
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发动3次重大的斗争。两人在斗争过程中对无政府主义从怀疑到失望,认识起了重大变化。当他看透吴稚晖欺世盗名的面目时,思想剧变,奋然而起,毅然与无政府主义者决裂!
回国后,他们积极参与革命运动,仰望星空,寻梦星空,这些青年抬起头看到了月光。这一路上磕磕绊绊,但意义就是为了以后的国富安康。泱泱华夏的一撇一捺都是脊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他们燃烧青春,他们奉献自我,他们挥洒汗水,饱含着热枕的家国情怀!
正在他们举起烛火的时候,在暗中,正有一股黑势力刺向少年。
1927年7月4日晚,陈延年被国民党反动军警押赴刑场。刽子手喝令他跪下,他却高声回应: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几个执刑士兵用暴力将其按下,松手挥刀时,不料陈延年又一跃而起,这一刀未砍着颈项,刽子手也差点吓得摔倒。最后,他竟被凶手们按在地上以乱刀残忍地杀害!
弟弟陈乔年在1928年6月6日留下一句千古佳传“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随后英勇就义,走时坦荡荡,不带一丝懊悔,这坦荡的一生也留下了精彩的谢幕。
两人就义才20余岁,正值大好年华,明明前程似锦,却永远沉沦在历史的长河,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于人民,因为被照耀过,所以不会忘记那两颗星星,他们从风雨中走来,倒在了泥泞中,后来,人们踏着他们走出的路,奔赴黎明。
后来安徽有了延乔路,路的尽头是繁华!
长津湖是今年很火爆的电影,其中有很多细节使我难忘。我想说的是:雷公他不是主角,但他依然散发着永恒的光彩。
快乐与憧憬
已经准备打仗了,他毫不惧色,仍然和战友们谈笑风生,他和伍千里谈到,打完仗后要和他一起盖房子,还总为伍千里出主意,笑得跟孩子一样,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他的那份快乐与憧憬也正式支持她与敌人奋战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关照与舍弃
这次打仗正值冬季,七连每人只有一件单薄的衣服,吃的只有生土豆,大家在一处休息,伍万里咬了一口冻得发黑发紫的土豆,像石头一样硬把牙磕下半颗,这时大家都又冷又饿,雷公也不例外,他正努力地用自己的体温想温暖土豆,把它分给了伍万里和别的饥饿的战友,自己舍不得吃,强忍饥饿,等他将土豆五热给战友时,我很感动,那时他对待战友的关心和照顾,在面对饥饿时舍弃自己,选择了战友,这精神多么宝贵,这时的美军正在享用美味的大餐,烤鸡水果就他们吃的,虽然比我们的好,但他们却没有我们精神上的盛宴。
勇气与永恒
在片末,敌人的标识弹发了过来,雷公为了战友奋不顾身冲上去拔出标识弹,但装上卡车往敌营中心冲去,飞机和炮火不断朝他的方向袭来,他在冲锋时还一直哼唱着沂蒙山的小调,怀念家乡山水倒地后被车子压住,被抬出来后跟战友说,“疼……疼死了,别……别把我,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我的泪水涌了出来,看着他被弹片打得发抖的身体,持续涌出血液逐渐走向牺牲,我看到他的精神却永恒地流了下来,永远地照耀在它的光辉一生。他并不显眼,但他也是真正的英雄!
雷公的精神,也正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具备的快乐,它带给人身心的放松憧憬,让我们对生活总是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当我们面对人生中所有的困难,挑战和机会时,需要足够的勇气才能帮你越过他们,让我们传承革命精神,让我们传承革命烈士永恒的精神,让红色基因散发光彩。
也是一个清明时节,也是一个缅怀革命先烈的生活。
日常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多么的的幸福快乐与幸福。但是,在我们立在艳丽的五星红旗下,有木有想过,着幸福快乐美好的生活,到底是谁,换来的呢?
很多年前,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多少钱英烈为了新中国的创立,为了更好地幸福的生活而放弃了自身宝贵的生命。赵一曼是一名员,再一次突出重围时生命垂危,被敌人把握住。残暴的敌人对她施加严刑,但赵一曼仍不屈不挠。1936年7月6日,31岁的赵一曼英勇献身。赵尚志,1942年2月21日在围攻鹤立县梧桐树河伪警员分驻所时,被渗入团队的敌特击伤、被战俘,8小时后勇敢放弃。夏明翰死前,应对敌人的严刑拷问,写出了一首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人。
是她们,用自身的血水,用自身的生命,染红了艳丽的五星红旗,换来了大家幸福快乐美好的生活。
俗话说:人与生俱来的死亡,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学生们,做为新一代的继任者,大家应当认真学习,完成奋发图强的杰出重任。行动起来,让中华民族越来越强劲起来,让中华民族越来越幸福!
旺苍县木门会议旧址是清康熙年间古建筑,1933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这里召开了重要的“木门军事会议”,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县人大常委会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要求和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旺苍检察院对木门会议旧址的保护开展了调查,发现木门会议旧址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经层报省检察院批准,拟向旺苍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木门镇人民政府发出检察建议,以推动木门会议旧址保护工作。
近年来,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常态;同时,各地以“红色”为载体的旅游业也快速升温,挖掘“红色”资源,保护“红色”遗址是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像新闻中的“木门会议旧址”,无论对党员干部、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是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为大文旅发展铺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现了“旧址”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论证上报,是充分发挥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的体现,更让“红色”传承不留遗憾。
像“木门会议旧址”这样的红色基地,一般都是清代的古建筑,或是当时的各级“衙门”,或是名人、富豪的住宅,在革命战争年代经改装处理,或成为会议地址,或成为作战指挥部、简易军营等。这些地方从历史意义上来讲确实值得缅怀纪念,从中得到“红色”熏陶。但是,就是这些“古建筑”,包括一些地方保持“原始”状态的各种“古镇”,因为年久失修,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今年洪灾期间,川南某古镇都因坍塌而伤及群众。因此,及时排查,及时检护,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我们将这些“红色”遗址留下来,就是要一代代人不忘历史,砥砺未来。在这些经历过峥嵘岁月洗礼的地方,其精神内涵永远都是那样的博大。后人去参观、缅怀、学习,都是为了将那充满奋斗的“红色”基因传承到自己的骨髓中,将当年革命先辈们的初心使命扛在肩上,从而更好地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在为民路上行稳致远。
“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安全第一,生产第二”……这样的安全生产警示语,把“安全”放到了第一位。的确,“安全”不保,其他的一切工作都是徒劳。最近山西临汾一饭店坍塌致29死事故再次给建筑物的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当作“儿戏”。一方面,对现行的建筑要加强监管,对已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排查;另一方面,加大对各类“遗址”“古镇”的检护力度,及时报备,及时整改,将“隐患”排查、处理于“未然”,确保“红色”不褪色。
“红色”地址中蕴含的“红色”基因,是革命先辈们用青春、鲜血和生命凝结起来的,需要一代代永续相传。对“红色”教育基地以及古建筑为代表的旅游景点,更应当把安全放在首位。唯有彻底去除安全隐患,在确保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达到接受教育的目的。所以,各级党政部门、检察机关更当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切实检护“红色”遗址以及原始“古镇”等,让传承“红色”不留遗憾,让践行“初心”不留遗憾。
乘风破浪中国船——读《中国有了一条船》有感
早在五千年前,中国便和船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学会了使用独木舟和筏,并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驶向海洋。从秦始皇派徐福扬帆东渡,到汉末“王濬楼船下益州”;再从宋元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南海一号”,到郑和的宝船七下西洋,中国的船一路乘风破浪,敢为世界先。“China”这个词被外国人熟知,就是因为中国的船将瓷器带到欧洲大陆,英文就称瓷器为“China”。因为船,中国从此有了世界的名字,中国瓷器也成为欧洲贵族的最爱。
“但是永乐大帝死后,中国的远洋航海就突然中断,轰轰烈烈的下西洋立即变成了禁海,到了清朝甚至变成了闭关、锁国。”直到400年后,***战争开始,中国进入了一段任人宰割的历史。道光十八年,走私***猛增到四万零两百箱,这时林则徐开始禁烟、销烟,他大声疾呼:“中外臣工,并力一心,誓除此害!”烟是禁了,但是外国人却借故一次次发动侵略战争,腐朽的清王朝一次又一次战败,和列强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不仅要赔大量白银,还要割让国土,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七子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直到一艘红船搭载着民族解放,将中国人从苦海中营救出来。
1921年7月的一天,载入史册的一天,南湖浩渺烟波之上,停泊着一艘画舫,舫中十多位外地青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面对满天风雨阴霾,会议闭幕时他们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国人民……
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列强环伺,丧权辱国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共产党,让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瞧啊,那条红色小船,在静静的南湖,熠熠生辉。
斗转星移,如今,小小的红船忽然摇身一变,变成了体现我国综合实力的航空母舰——辽宁号2012年09月25日入列海军,完全自主研制的山东舰也驶向大海,第三艘更先进的航空母舰也正以“中国速度”在建造。
“船”是引领我们上下五千年的灯塔,更是检验兴衰的标志。现在,中国船不仅在全世界通行无阻,中国宇宙飞船、载人空间站还飞上了太空。
中国这艘巨轮,必将完成伟大复兴的航程。
《狙击手》中班长撑开披风走出地壕的那一刻,像是撑开了天,回首望了战士一眼便引爆自己。当美军狙击手逐一眉心中弹时,他们慌乱起来。最后一名战士抱着仇恨,取得胜利,他举起班长的遗物铁勺。他们也不过二十来岁,却将青春献给祖国。这是他们用青春换来的时代。
四月到了,清明节也到了,处处可见人们忙着扫墓祭拜,这清明节对中国而言可是非常重要的呢!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呢?相信大家都很好奇。有一个传说故事: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子重耳受奸臣陷害,因此与忠臣介之推流亡在国外,介之推一路保护重耳,功不可没。重耳成为国君后,介之推便离开重耳躲进山中,重耳想要让介之推回来,因此放火烧山,想借此逼出介之推,没想到介之推他不肯下山,就被烧死了。后人便在他死去的四月上山祭拜,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祭拜。
清明节有许多习俗上要准备的祭品都有其意义,像吃韭菜(代表长长久久)、吃年糕(代表步步高升)等。另外在祭拜的习俗中有一个最特别的,那就是“挂纸”。大家去扫墓时,一定有看过家中长辈把一张张长方形的五色纸压在墓上,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和汉朝皇帝刘邦有关。在刘邦未当上皇帝之前,他一直在外打仗,因此无法回家乡扫墓,他当上皇帝后,当他要回去扫墓时却找不到父母的墓碑,所以他就把一张纸撕成许多小纸片,撒到空中,想借此找出父母的墓,结果有其中一张落在一座墓碑,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走,他朝着墓碑走近一看,果然是他父母的墓,所以之后每年刘邦扫墓时都会压一张纸片在墓碑上,后来,大家效法皇帝,久而久之,这就演变成一种习俗了。不过,现在的意义逐渐演变成为祖先的居住添加新瓦,与之前大大不同。
每年我们全家人当然也有去扫墓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清明节,我们到了墓地之后* *,才发现没有带扫把,只好拿四周的叶子来扫,打扫的很辛苦;扫好墓要回去时,我还跌到别人的墓上呢!吓了我一大跳,之后我去扫墓时走路都会特别小心。
我觉得对我们中国人意义重大,扫墓则是代表我们对祖先的尊敬。在这天,我们要多说好话,才能把心中的诚意表现出来哟!
一架特殊的飞机模型
我的第一架飞机模型,是型号为歼-8II的战斗机。随机附送的,还有一个和这架战斗机有关的故事。
时间久远,送我模型的叔叔给我讲的故事细节已经模糊,但有一句话却至今记忆犹新:“空军叔叔就是驾驶这个型号的战斗机冲向敌人的。”我抱着模型,听得惊心动魄,却又忍不住问:“后来这个空军叔叔死了吗?”他停了一会儿,说:“我们再也没有找到他,不过,他会一直活在大家心中。”我有些懵懂,但也因此记住了空军叔叔的名字——王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搜集到的飞机模型越来越多,他们摆满了我的书架,早就挤占了歼-8II原来的位置。每一架飞机,都有着傲人的历史:有的是曾经在国庆阅兵式上亮过相的机型,有的是第一架国产大飞机的模型;有的款式新,有的是限量版……可是,直到去年有一天,我才发现,依然还是歼-8II战斗机的故事最扣人心弦。
那一天,妈妈带我去参观了中国共产党党史纪念馆。妈妈指着一张“新华社北京电”电头的旧报纸说,这篇报道,是她的同事采写的,讲的是一名空军飞行员为保护祖国领空安全,勇敢迎向侵入中国领空的美国侦察机的故事。“这位英勇的飞行员叫王伟,是我们浙江湖州人。”王伟、飞行员、保卫祖国——这一串熟悉的字眼,在电光火石之间,唤醒了我六岁时的模糊记忆。
那次,我认认真真把王伟叔叔的故事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在飞行学院同期学员中,他第一个放单飞翱翔蓝天;在飞行部队3次装备更新中,他每次都是第一个担负战备值班任务;在同一批飞行员中,他第一个飞满1000小时,成为能飞4种气象的“全天候”绿色作文网飞行员;在同龄飞行员中,他战斗起飞的次数最多,执行重大任务的次数最多……就是这样一位凡事都拔得头筹的优秀飞行员,却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毅然决然地献出了生命: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国EP-3军用侦察机侵入距离海南岛东南仅104公里的中国近海领空。王伟和他的战友紧急驾驶歼—8II战斗机向目标飞去。为了能够将这架不怀好意的侦察机驱离,王伟用根本无法维持的低速,始终保持着与敌机的平飞状态。突然,敌机大动作向王伟驾驶的飞机撞压过来,而王伟却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迎向了敌机。王伟驾驶的飞机垂直尾翼被打成碎片,在一直努力试图挽救失控战机无果的情况下被迫跳伞。坠入南海后,当地军民花了整整14个昼夜搜寻,可王伟还是没能回到大家身边。
我被深深震撼到了。我没有想到,在和平年代,解放军战士在自己家门口,仍然会遇到这样的流血牺牲,我也更不敢想象,明明可以选择躲避,可在面对祖国安全和尊严,与个人的生死存亡时,我们的解放军战士竟然毫不犹疑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回到家中,我从角落中翻出了机身略略泛黄、款式老旧的歼-8II模型,认真擦拭干净后,郑重地摆回了书架最显眼处。
今年,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距离南海撞机、王伟叔叔牺牲,已经过去了整整21年。因为疫情,我没有去杭州安贤陵园扫墓。可我却听说,“海空卫士”王伟烈士的全身铜像前,这些年来摆放的战机模型越来越多:歼—15、歼—20,甚至还有辽宁舰的模型。
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21年前的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王伟这样的革命英烈用生命守护着祖国。
清明节是人们祭祀先祖或亡故亲友的节日。故乡的清明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人们的脸上不像喜庆节日里的样子,脸上挂着的是对故人的思念。
今年的清明节被国家列入了法定的节假日,前一天的晚上,携妻儿往家赶,一进大门,院子里干干净净的,黄黄的土地上一尘不染,星星点点地洒上了清水,屋顶的炊烟正缓缓地飘着,母亲举着两只沾 着面的手从屋里迎了出来,儿子从院心飞进了母亲的怀里,惊的落在房檐下的燕子“腾”地一声窜上了布满红霞的天空。不用问,母亲在蒸祭祀用的供馍和面做的燕子。祭祀用的供馍和燕子是用发酵的 面粉蒸的。供馍像大一点的象棋般大小,出笼后还要在上面用筷子蘸上水红色的颜料,点上一个圆圆的点。一份供馍四个,一个坟墓就要摆上三份,一共十二个。每家都要蒸上几十个,因为哪家也有几 个老祖宗的坟墓。我小的时候,物资匮乏,农民自己种的白面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但每逢清明,母亲总要把攒下来舍不得吃的白面拿出来蒸上祭品供奉先人。
为什么一份不是三个或五个?我在小的时候就多次问过母亲,母亲总是一边捏着供品一边警示我,不要乱问,但她又总是要告诉我,“人三,鬼四,神仙五”,每逢这时,我总不再多问,感觉到这就是 一项很严肃的大事业,因为母亲亲手蒸的馍要供奉给鬼神享用,自然感到有了一种神秘的感觉。而那些用面做下的燕子,则可以说是母亲的工艺品了,你看那燕子的形态各异,或飞或站,或张嘴鸣叫, 或回眸张望,更让人感受到一种亲情的是一只大燕子的背上还背了一只小燕子。母亲说,河里的冰化了,燕儿们从南方回来了,老远呀,小燕子飞累了,妈妈就背上他吧。
这些供品和燕子蒸好后,要有家里的男人们装在一只竹篮子里,连同炒好的各种菜肴和酒,还有各种水果,再把香烛和专供亡人用的冥币装好,扛一把铁锹到坟地里祭供先人。到了坟前先要把祭品摆好 ,点了香烛,敬了酒,焚化了纸钱,然后再用铁锹铲上新土轻轻拢在坟头上面。每到清明,小孩子们就要嚷着跟大人们去上坟,但不过十二的小孩是决不会让去的。至于什么原因,我没有问过父母亲, 估计这中间还有些迷信的色彩吧。我从十二岁那年起,父亲就主动叫上我去上坟,我俨然一副大人的模样,扛上铁锹,提上祭品,不是跟在父亲的后边,和父亲并排相跟着祭祀长眠在坟地里的祖父、祖 母、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
后来参加工作后,若能碰到星期天是清明节的,我一定要回家培着父亲去为祖先们上坟,但长大后的我已经觉得这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虽然母亲的供馍照样蒸,燕子照样做,各种各样的菜肴照样烹炒 ,我也附和着总是在路上买上些花花绿绿的冥币,父亲看见后就笑着说:“若能花上这钱,倒好了,嘿嘿,哄鬼了。”但他们照样一丝不苟地上坟、烧纸。
从坟地回来,父亲总要用铁锹折上一截酸枣树枝,把母亲做的燕子细心地扎上去,举回家中,把它别在窗户上面。一时间,就会感到一种春和景明,燕语呢喃的景象。
晚上,和父母亲睡在暖暖的土炕上,心里有一种别样的踏实,我问他们,那死去的爷爷奶奶真能吃上你们蒸的馍,花上我给他们的钱么?
父母亲相视一笑,很爽朗地笑了道:“哈哈哈……儿子,你是记者,还不知道这?这就是孝心啊!人死如灯灭,就不存在了,但作为儿孙后辈却要记住前人的养育之恩啊!”
夜里,春雨沥沥拉拉地下,我想起儿时母亲对我说的一句话:孝敬大人有饭吃!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祖先用几千年的民俗文化流传给了我们的道理,那就是把“孝”字意义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