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先进事迹(优秀5篇)

作为一名山村教师,能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张桂梅靠的是全身心去“立德树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事迹吧!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21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先进事迹(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张桂梅先进事迹 篇1

张桂梅校长又上热搜了,但这一次不是让全网热泪盈眶,而是卷入观点争议,让支持她的人感到心情复杂。她在一档专访节目中表达了对“女性当全职太太”的鲜明反对。她讲道:一个学生领着丈夫和孩子回到华坪女中,准备给母校捐一笔钱,当她得知这名学生已做起全职太太,便直接轰人,“你给我滚出去。家庭那么困难,把你供到现在,反而当起了全职太太?”

当全职太太怎么了?为什么不能尊重别人的意愿呢?说尊重女性独立,为什么不尊重女性成为全职太太这种独立选择呢?有谁比一个女性自身更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能让自己幸福、什么更适合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观和幸福观,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这种偏执以如此强烈排斥的方式强加到学生身上?当全职太太怎么就对不起“教育改变命运”了,贫困生出身怎么就不能当全职太太了?一个个问题像雨点一样飞向昨天被视为“教育天使”的张桂梅,天使的“人设”似乎因为那个“滚”字而黯然失色。幸亏是张桂梅说了这段话,网民能口下留几分情,如果是一般人,早被群殴得鼻青脸肿了。

我觉得当全职太太是一个人的自由,也并不意味着就没有自我和缺乏独立,但我实在不忍去批评张桂梅的观点。当然,会有一定的道义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教育圣雄”般的人物,批判本身似乎有失道义和力度。泰戈尔的那首诗,“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来,当作火把点燃,照着自己向前走吧”——张桂梅就是这样的人,把自己的肋骨拆下来当火把,点燃了很多大山里的女孩前行的路。她为了教育,为了改变那些女孩的命运,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用命换了一代人的命运。说到关心、爱护、心疼、尊重那些大山里的女孩,我们这些蜷缩在都市咖啡厅里、在键盘上敲敲字、热衷于谈论抽象概念的人,怎么比得上她?我们谈论的只是抽象概念,她接引了几千个女孩走出大山,我们没有理由觉得我们比她更“懂”贫困山区女孩教育这个命题。

这么说并不是失去了一个评论员的判断力,好像一个人成为道德典范,身上有了道义光环,就不能被批评了。不是这个意思。道德圣人也会有认知局限,张桂梅用生命在做教育,并不意味着她每句话都是对的。我说的“不忍”更包含着“同情的理解”这个意思,不要把“支持还是反对全职太太”当成一个抽象的命题,当成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专辩论赛供选手抖机灵的辩题,而要进入张桂梅所生活和面对的那种环境中,进入贫困山区女孩教育这个具体语境中理解“反对女性当全职太太”这个命题,看到它的条件性、矛盾性、语境性和问题针对性。

很多人首先是被那个“滚”字刺激了,如果进入语境,就不会把这个字当成激烈对抗中那种粗野、排斥、敌对的意思,而会看到一个教育者又爱又恨、就像父母不满孩子某种行为时那种带着失望意味的“滚”。

好像不近人情,人家过来捐款,你何以这种态度?人家当全职太太,怎么碍着你了?这可能正是张桂梅作为校长的态度,善良是有牙齿的,学校虽然很缺钱,但对钱的接受是有原则的。接受捐款,接受的不仅是钱,而且也有一种认同的价值观。以后跟学生介绍这笔捐款时,怎么介绍呢?我们的毕业生、你们的师姐捐的?她靠什么给学校捐钱?张桂梅可能觉得无法向学生传递一种她一直传递的那种独立价值观。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捐款涉及学校倡导一种何种价值观,所以我理解她的那种坚韧的立场。她就像一只老母鸡一样,张开翅膀,护着下面的那些小鸡,生怕她们被辛苦培育的价值观受到任何一点误导和伤害。

在抽象层面争论“有无权利当全职太太”并没有什么价值,只有打成生活的碎片,在水里泡一泡,在风中晾一晾,日晒雨淋一下,才有生活的质感。张桂梅也许正是在这种生活质感中持那种观点的。如果看到山区的贫困,看到很多大山里女孩的命运,她们没读书,一辈子就被绑在山里、绑在丈夫和家庭、绑在几个孩子身上,重复着贫困的命运并承受着生活的重压,也许就能理解张桂梅所说“家庭那么困难,把你供到现在”包含的失望了。读书改变命运,对一般人来说,就是可以有多元的选择:当诗人、出国读书、追求自己的兴趣,甚至就是当一个幸福的全职太太。可在经历了极度贫困,穷怕了,因为缺乏事业缺乏独立而在恶性循环中苦怕了、卑微怕了之后,很容易对那种“本以为读了书可以改变命运却又被家庭绑住没了自己”的选择充满警惕。

作为大山女孩的摆渡人,作为拼着命去让女孩通过读书获得独立能力从而改变命运的人,把“一个女孩读书可以改变一家三代命运”当成信仰,看到自己教出来的孩子读了书却没有自己的“独立事业”,还能给学校捐钱,可想而知她的愤怒,甚至觉得是一种价值观的挑衅。

这就是我不忍批评的原因,如果身处她的位置,我可能也会这样做。

最新消息是,被“滚”当事人感激张桂梅。黄付燕在华坪女高同学群里看到了这则新闻链接,“感觉像是在说我”。当天,她把新闻链接转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并配上了一句转发语——“我们有个性的老大”。

2018年,黄付燕回到母校华坪女子高中捐款,被张桂梅拒绝。那时,孩子不到一岁,黄付燕没有工作,全职带娃。捐款被拒的第二年,黄付燕考上了贵州安顺某小学的特岗教师。10月27日晚,黄付燕接受采访时回应,“张老师话丑理正,她是从我们的立场去说的”。

张桂梅先进事迹 篇2

步履艰难的家访路

头几年,张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访,曾因过度劳累昏睡在路旁。她尝试过自己租车,也骑过马和摩托,肋骨断了两次。后来县里派车帮助她家访,可几乎每一个学生家里都还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过去张老师能风风火火地走路,后来病越来越重,有些难走的路段需要搀扶。今年需要搀扶的时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随张桂梅家访的华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秀丽说。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张桂梅在6天里走遍华坪县荣将镇、石龙坝镇、兴泉镇、船房乡的37个村小组,走访了39个农村学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访六七个学生家庭。最远的家访路是去高三学生罗青青(化名)的家。乘车40多公里到达船房乡华荣村后,张桂梅还要走半个多小时的上山小路到罗青青家。在同事和罗青青的搀扶下,张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几分钟就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气。路过一条浅浅的小溪时,她已无法抬腿跨过,只能拖曳着双脚划过水面。

自2008年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开始,12年来,每届高三、每个农村学生,张桂梅都要利用假期尽量家访一遍。她不是丽江人,却已走遍丽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迹覆盖约1552名学生的家庭,行程11万余公里。

张桂梅把1804个贫困山区女孩送出大山,送进大学。她创办的女子高中历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100%,今年高考又创最好成绩,159个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张桂梅仍不甘心,还没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她仍旧拖着病体去家访,她要去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的情况,去解除每个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再加把劲,明年高考打个漂亮仗。

先进个人事迹简介 篇3

韦思浩,男,1938年出生,浙江省东阳市六石街道康厦村人。韦思浩老先生生前是一名退休教师,退休后生活俭朴,经常出去收捡垃圾,一个月5000多的退休工资舍不得用,经常化名资助寒门学子,结对希望工程等等,而自己却住在没有装修、不通水电的房子里。他还很爱读书学习,退休后每周都要去图书馆三四次,每次借阅前都自觉洗手,为了防止把书弄花。近期,人民日报微博、央视新闻微博、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微博等大量媒体都纷纷报道、转载了这位“拾荒老人”的先进事迹。

2015年12月13日,东阳市六石街道康厦村77岁的韦思浩因车祸抢救无效死亡。韦思浩老人生前爱读书,捡拾垃圾,住不通水电的房子,而他的身后却留下一叠助学凭证和寒门学子的感谢信

生活俭朴,长年匿名捐资助学

上世纪60年代,韦思浩从老杭大中文系毕业,走上三尺讲台。退休前,他是中学一级教师。在任教期间,有些学生家境贫困,韦思浩就会拿出一些钱来资助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教师每月的工资不高,但他还是经常拿出几百元资助学生。退休后,每月有5600多元退休金,却每天省吃俭用,把钱都用于扶贫助学等公益事业。生前,韦思浩住在杭州天城路的万家花园小区,是教育系统统一分配的房子。房子没有装修,是交付时的毛坯房,除了一张木板床外,没有任何家具。

女儿吴女士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只小包,里面装着身份证和一叠证书、票据、信件,其中有浙江省社会团体收费专用票据(捐款360元,1994年)、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扶贫公益助学金证书……

吴女士说,包中的信件是一些学生写给“魏丁兆”的,虽然时间已久,但字迹依然清晰。直到那一刻,她才知道,这么多年来,父亲一直化名资助寒门学子。这些信中,有的学生表达了收到捐款后的感谢之情,有的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

“父亲从未在我们面前提起过这些事,他为人低调,不喜欢张扬。”吴女士说,她在江西工作,到杭州的机会不多,每次到杭州,也是匆匆回程。当时,有人跟她说,父亲在捡垃圾,她怎么也不相信。这几天,她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墙角堆着可乐瓶等瓶瓶罐罐,这些是父亲从外面捡回来的。父亲平时过得很节俭,他把钱省下来,捐给寒门学子。

热爱学习,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

一根竹竿,一双被泥染黑的白色运动鞋,两个口袋挑于肩后,透过塑料袋,塑料瓶和罐子隐约可见,这就是韦老师生前给大家的印象。直到韦老师离开,身边的人都感叹,退休后,有钱有房,他应该可以过得很好。但是,他的晚年一直过得很清贫。

韦思浩老师特别看重学习。1996年,韦老师还自学获得了浙江大学外贸经济专科学历证书。除此之外,他几乎每周都会在杭州图书馆“泡”上两天。“他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学习,我大姐都退休了,他还要求她继续读书,因为我是自考的本科,他常提醒我说没有三妹的全日制本科硬,提醒我要继续学习。”二女儿吴女士说。

韦思浩老师的三个女儿都生活在外地,女儿们劝了很多次,希望他搬过去跟她们住,但他就是不愿意。单位分的房子,女儿们想给他装修一下,但他说那样太浪费了,就是不肯。因为父亲脾气倔,她们也不能强硬。韦老师退休后,从不使用手机,所以每次女儿们来看他,都是守在门口等着老人回家,隔三差五,小区保安都熟悉了。“他身体一直不错,因为他就是不要我们照顾,我就加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微信,请他们帮忙多多照应一下爸爸,有事马上给我们打电话。”

2014年11月26日,一篇题为《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 拾荒者借阅前自觉洗手》的新闻被多家媒体转发,这名“拾荒老人”就是韦思浩。

女儿吴女士还从父亲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张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上面签名写着“韦思浩”,本人意愿一栏写着:本人十几年前就决定身后捐献遗体及所有可用器官,骨灰撒江河。

张桂梅先进事迹 篇4

“如果我是一条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润一片绿洲。”这句话出自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一位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的乡村教师。从照片看,她身躯瘦小,脸庞沧桑,但目光坚毅而执着。40多年来,她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用持之以恒的无私奉献,帮助乡村女孩走出大山,去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作为时代的“燃灯者”,张桂梅的故事让许多网民热泪盈眶。圣者渡人,40多年来,张桂梅笑对人生风雨坎坷,始终坚守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教师岗位上。从寸寸青丝到头发花白,未曾改变的是对山区学子的爱心,对教育事业的信仰。她帮助一个个孩子改变人生的轨迹,进而帮助一个个家庭改变困难的处境,这是何其崇高的事业啊!

张桂梅让人热泪盈眶,还因为她激发了人们对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群体的感怀。我们相信,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还有无数像张桂梅一样的老师。他们终其一生或许默默无闻,用生命践行使命,用情怀抒写担当,看似普通平凡,却无比崇高。他们持之以恒的坚守和奉献,温暖了每一位学子的心灵。社会不该也不会忘记他们的贡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一位识文断字的读者心中都有一份师恩难忘的情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张桂梅恰似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又何尝不是教师群体的写照呢?致敬张桂梅,就是致敬每一位润育桃李的教师。谢谢你们——让知识传承,让文明赓续,让青春激荡,让学子成长,让梦想飞扬!

致敬张桂梅,同时也表达了党和国家尊师重教的一贯立场。事业发展,人才为先。我们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扎根基层,扎根西部,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培养人才、积聚力量。

先进个人事迹简介 篇5

黄丽丽,女,现是和平中学一名普通的中学一级教师。1994年7月毕业于广西民族师范学校,曾在江州区太平镇宜村小学任教语文老师五年,1999年7月,函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年9月调入和平中学,因学校需要,凭着扎实而精湛的基本功,任职数学教师13年,并成为学校数学教学能手和一线教师,直到20xx年,崇左市将地理科纳入中考科目,学校为了加强地理组中考战斗能力,经多方挑选和物色,将本人列为地理科培养人才和骨干教师,兼上数学和地理,20xx年正式任教地理科兼地理组教研组长,从此地理组如虎添翼,插上超越梦想翅膀,20xx——20xx年,20xx——20xx年连获崇左市中考地理科教学质量二等奖,打破了和平中学地理科教学质量历年无奖记录。现将本人主要事迹总结如下:

一、坚定理想信念

1973年,本人出生于一个偏僻闭塞的边远山村,那时读书无用论,重男轻女封建观念盛行,女孩读书很不容易,大多都读到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已很少,上初中读书更少,因我父亲是一名老师,思想较开放民主,但我也是在无数晚的父母家庭斗争中得以了幸存,但仍避免不了周边人嘲笑。正因为读书机会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读书时光。从小学到中师,一直是父母的骄傲,每科成绩基本在学校名列前茅,减免不少学杂费,父亲经常作为家长代表发言。初中毕业时以优异成绩作为定向生被保送到广西民族师范学校学习,圆了小时做一名教师的梦想,也成为我村第一名通过考试走出山村的女师范生。那时,我就下定决心,把教师当作自己一辈子精心经营的事业,让更多的孩子学到知识,让更多的山村孩子有机会走出大山,用知识和智慧改变愚昧和贫穷。20年过去了,也曾经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到抱怨,甚至失望过,但因为坚守心中当初的理想信念,从没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累了,哭了,痛了,病了,带着镣铐也快乐地跳舞在三尺讲台上,而不是在庸碌无为中老去!成就学生就是成就自己,为国家负责,为民族负责,为无数个家庭负责,更是为自己良知负责!

二、如春一般的教育

1、爱护每一位学生。鲁迅说过:“教育植根于爱。”我也认为无论什么教育,脱离了爱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也坚信爱的教育胜过任何一种教育。很多老师在描述自己对学生的爱护时,都爱用“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细心的照顾。”我感觉自己很难描述这种情感,深切地体会就是离开学生会空虚,分别了会想念,如同自己的孩子般,有困难时援助,有苦恼时开导,有疑惑时一起探讨学习,他们开心自己感到安慰,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

2、对学生宽容,严爱相济。经常听到很多老师抱怨,学生懒惰,学生不听课,学生不写作业,不爱学习,没有感情,不懂老师苦心,上课睡觉,搞小动作,讲话等等。其实,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失去了对学生的理解,耐心,信任和宽容导致的。因为没有了耐心,宽容,理解信任,我们变得简单粗暴,失去了爱心更不愿意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把他们出现的问题统统归结到学生身上,视他们为麻烦,怒发冲冠,狠批学生,高高在上,妄加断言,冷嘲热讽,甚至变相体罚,打骂学生。这样的教育让学生累了,麻木了,沉默了,脸皮厚了,厌学了,心灵伤了。其实,学生只是正在不断成长的孩子,我们要给他们改正的机会,更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允许学生个性充分流露,允许学生兴趣爱好自由发展。所以,对学生犯下的小错误要以宽容的心善待学生,并以期待的目光去等待他们进步。这样既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保护学生自尊心,也体现了教师宽大的胸怀。

3、学会从不同角度赏识学生。一年有四季之分,十个手指有长短,世间万物五彩缤纷,各不相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感觉到事物的多样性和不同的'美。很多老师因为应试教育,追求高分,凡是成绩不突出,就觉得这个学生一无是处,看不到学生身上其他优点,导致教育不当,埋没人才,摧毁学生心灵。我曾经表扬过考试地理得5分的一个学生,他受宠若惊,他对我说,来这里一年了,我是第一个表扬他的老师,他听到的话基本是批评,有时被体罚,反正地理成绩一直几分到十几分,无所谓,那是个清瘦高个子男生,我看到他有点心疼。后来,他说为了我一句表扬话,也要改变自己学习地理态度。我告诉他,我乐意帮助他,并和他一起学习。

三、教育勇于进取创新。

1、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不可墨守成规。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呈现出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观等的不断变化,促使广大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围栏,努力去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出适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认识观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绽放出新光芒。课改核心理念有六点:

( 1)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倡导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3)倡导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5)倡导发展性的课程评价。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

为了很好的完成课改,作为教师,我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精神和毅力,不断丰富自己综合学识,技能,提高教师上课艺术,不断改变教育观念,不断加强课堂师生合作学习,互相沟通。

2、教学上注重总结和反思。通常我自己从以下几方面反思和总结:

(1)备课教材上,自己上课的教案除了自己构思,还参考其他资料,更是在网络媒体多方参考反思后确定一节课教学教案

(2)课堂反馈。来自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和老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感受,及时总结反思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

(3)来自同事意见反馈。每个老师对同一节课,教法不一,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4)来自家长反馈。因为自己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使得自己教学踏上超越辉煌过程。

3、整合知识能力强,教学针对性强。从20xx年以来,我一直上地理科毕业班,大多数是半中途接毕业班,有时接一年,有时接一个学期,甚至接一个多月就中考的班级。但是凡是接过来的班级中考成绩都会突飞猛进,远远超过上级规定的中考目标。很多人问我怎么达到这样效果。其实,我只不过做到以下几点:

(1)接过班后,在一周内,通过查阅上学期学习成绩,大概了解,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知识缺漏,以 及碰到何学习困难,制定教学计划

(2)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认知,知识结构不断调整教学进度和计划,有时一周调整几次,直到找到最有效方案,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时间与知识的整合最重要。可以说是决定中考胜败关键所在。每章节知识考点心中有数,突破难点,并做到拓展知识,并在预计时间完成复习和巩固。

(4)通过检测,鼓励,表扬等方式培养和加强学生自信心。

(5)密切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出现各种情况,及时解决。让学生觉得跟着自己很安心,是他们学习的依靠。

4、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活动。至任教研组长以来,每个学期都开展不同教研活动。如说课,听课,评课,地生知识竞赛活动,

如这个学期计划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意在同年级、或跨年级地理教师交流上课,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快速完成地理教师骨干培养,并通过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提高课堂高效。鼓励地理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并积极发表论文,为中国教育进步添砖加瓦。

也许我只是沧海中的一粒沙子,并不像金子般闪闪发光,但是,正是这样无数沙粒构建起中国教育高楼大厦,让中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永不衰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