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叙事优秀10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小学语文教育叙事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篇1

《大江保卫战》这篇文章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

保卫大堤与保护群众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在教学这两部分时,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于是我给了他们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其自读2——6小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画面,此时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绪,是让其在读与思中充分的获得文本信息,这便是文本向“主体”的流动,是用文本去感动学生。

在教学黄晓文这个典型事例时,我也是借助学生已有信息的积累去感受。一根铁钉扎进脚底,问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受伤情况吗?学生摇了摇头,但他们说曾被针扎过,被刺扎过,那么我们如何面对的?首先想到的是把刺儿拔掉。黄晓文扎的是铁钉,可能有生命危险,他怎么做?找出了6个表示他当时动作的词语:咬、拔、扯、捆、扛、爬。再注意这些词:猛地、随即、三下两下、二话没说、转身、又。为什么?情况紧急,时间就是生命,所谓“抢险”是从时间的紧急中救出人民群众的一切啊!这就是“全然不顾”啊!这就是“人民子弟兵”啊!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感情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有难度的,因为“所有的语言此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篇2

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我本着爱学生的心;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较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篇3

这学期开始,我们班每天早上进行了二十分钟经典古诗文诵读,朗朗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记得刚开始的那几天,我们都很不习惯,以往我都是安排学生早上看书阅读。一下子改成读经典古诗文,领读的孩子也老是忘记。经过几次提醒,我们由不习惯变成了习惯。现在每天早上,老师还没进课堂,但教室里领读同学已打开多媒体,出示本周诵读的内容。

对于每日诵读经典,我觉得对传承我们中华文化以及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熟读成诵,是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经验。古人认为阅读不能只用眼睛看,必须大声诵读。这是因为儿童内部言语系统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可以使注意力的稳定,通过朗读把不熟悉的文字符号变成已经熟悉的口头语言,读出声音来自己听到了,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所以,对孩子来说,朗读是理解书面言语的必要手段。

朗读,特别是多读,有助于记忆。现代心理学证明,6—13岁的儿童处于记忆最佳时期,但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相对较弱,正所谓“多记性,少悟性”。这个阶段,让儿童多诵读一些名篇,可以“不求甚解”,有些较深的意义留待阅历的增长去逐步感悟。因此,教师指导儿童阅读,并不需要“讲深讲透”,也不需要“问个不休”。

熟读成诵应当有一定的数量。古人为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写能力,至少要让他们熟读背诵二百来篇文章。而今天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设定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古今中外名篇,作为基本篇目,供教材编写时参考。比如《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了适合1—6年级学生背诵的70首古诗等。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不正好说明多读几遍,自然晓得其中的含义,熟读成诵后,将久远不忘。

我想我们应该将这一习惯坚持下去。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篇4

早上醒来听到学生的读书声,那是人生的一件幸事呀。

听,吕建鑫琅琅的读书声已把我带到了季羡林先生家,看到季羡林正在和张坊同学交流读书、写作、背古诗。仿佛看到小作者的惊讶之情,仿佛又听到季老先生爽朗的笑声:是那么和蔼可亲,又是那么博学多才,精通12国语言,佩服之情油然而生。这都是小小朗读者吕建鑫同学的朗读给我带来的空间想象。与其说我带领大家读书,不如说,是大家的读书声给我带了无限的乐趣与遐想。

听,何多兰同学正在读《走遍天下书为侣》,我仿佛看到她坐在树下的长椅上聚精会神地读书。那声音宛转悠扬、悦耳动听,听上一百遍也能让我回味无穷。从她的读书声中,我能感受到何多兰已把书当成了她的朋友,她倾诉的对象。与书为伴其乐融融。

听,一个个读书的声音上传到班级群里,早上的班级群可真是书声琅琅、你赶我追,热闹非凡啊!薛梦圆、刘国鹏等同学读的《窃读记》让我热泪盈眶。一个这么热爱读书的孩子,却因为经济条件而要提心吊胆地读书,虽然不安但又读的那么快乐。读书读的脚都麻了还感觉浑身轻松。这种读书的精神,这种求知的渴望令我感动。生活在这么富裕的时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呢?

读书,可以让我们跨越时间隧道,去到我们想去的年代;读书,可以让我们跨越空间的桥梁,走进我们想去的地方。跨越空间和时间,同睿智智的对话,向高尚的人学习,这是多么神奇而美妙的事情啊!

我经常给同学们说,读书,先从有声的晨读开始。早上醒来,练练嗓子,那就大声朗读,读出气魄,读出感情,读出梦想,读出未来,读出你意想不到的美好成果。

晨读,已成为我班学生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道风景线,我们将会沿着这道风景线,收获很多读书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篇5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在教学中注重教育创新,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发现,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我认为这是对神圣教育事业的负责,对学生一生的负责,我曾经就有过一次深刻的亲身经历,感受到了实行新课程标准教学对学生的改变。让我看到一个学生从讨厌学习到热爱、主动学习的奇迹转变。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记得,一次在接手另一个同事的班级时,同事在对班上学生作介绍时,特别提出了一位男同学的名字对我说:“这位同学情况特殊,很调皮,学习成绩不好,上课爱讲话,还影响别人学习,我曾尝试过找家长、罚作业,晚上家访等方法督促他,期望能提高他的学习成绩,但都无效果,希望你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能有更好的良策”,得到这个消息后,我就特别关注这个学生,经仔细了解,得知该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现在本人由外公照顾,个性倔强,但心肠很热,有较强的影响力,喜欢得到别人的关注,针对这个情况,我特意为他设计了一套学习方案,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对他进行引导。首先,我让他担任班级班长一职,激起他的学习兴趣,发挥他的领导才能,并针对该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我就在平常的教学中设疑,在课堂上巧设疑,唤起他的好奇心,增加学习趣味性,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每次课堂上,我都有意识提出疑问让他回答,让他在课本里自行找答案,并激发他的想像力,同时让班上所有学生讨论,彻底改变原来硬性向学生灌输的传统模式,成为与学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的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觉掌握全文知识要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篇6

崔峦老师讲过:“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纯粹的分析,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陶罐和铁罐两个事物在很成一段时之间,二者之间发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如果单纯地采用分析讲解的方法,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学生的感受。

我在教学中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去,教师的语言和引导的话语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什么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路子。

例如,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我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我作为记者采访学生。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入了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才会引起共鸣。

因此,在《陶罐和铁罐》这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对课文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我还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老师的教学,让学生能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当然这种“看见”

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上一种的感受,

是“仿佛看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要淡化内的分析理解,强调独特的体验。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篇7

作为一位平凡的小学语文教师,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令人称羡的待遇。然而,我却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寻找生命的价值。在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课本即生活的记录。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第15课《落花生》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篇课文,读后问学生学到什么,受到什么启发,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我很喜欢这篇课文,因为课文中里“我”父亲讲了一句话,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父亲接着说:“对,这就我是对你们的希望。”我教学时重点强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说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同学经常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以为自己就很完美,很可爱,这样认为是不对的。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让全班学生知道,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以后要像花生那样不只讲究体面,也要讲内心。而平时的衣着打扮要求整齐清洁就行了,不追求华丽和昂贵。学生时代要讲究勤俭节约,勤奋好学,要把心思花在学习上,而不要花在衣着打扮上,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讲的“人不是美丽才可爱,而是可爱才美丽”。学习《火烧云》让我们明了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苍桑,世态变迁,都能从语文课本里找到历史足迹。可以说,语文课本中的佳作,是富含生活浓汁的蜜,越品越有味,越钻研越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教学即生活的阐释。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要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既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进行阐释,也是对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师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互融。教学《荷花》这篇课文,同样是在欣赏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学生的体验却是千姿百态、见仁见智的。有的说:“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有的说:“荷花,你的美让我陶醉。”有的说:“荷花,我要为你画张画,把你的美永远留下来。”有的说:“荷花,你是美的使者,谢谢你把美带给了我们。”有的说:“荷花,我要赞美你,我要歌唱你。”有的说:“荷花,你出污泥而不染,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有的说:“荷花,你翩翩起舞的姿态真是太迷人了,我一定会梦见你。”这是在融合了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之后和语文的崭新对话。我们完全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想:生活中爱画画的盼望着为荷花画张画,生活中爱唱歌的想到了歌唱荷花,生活中爱跳舞的迷恋于荷花的翩翩舞姿,生活中爱读书的折服于荷花的纯洁不染……

阅读即生活的体验。阅读书本,就是阅读生活。《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当我们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了数遍后,发现这真是一篇精彩极了的文章。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领悟到的东西——爱。我被课文精彩的段落吸引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我们读了这段话,仿佛也领悟了:一个人活着,需要鼓励和赞扬,使自己能鼓起勇气去驾驶生活的小船向前挺进,另外,还需要一种警示的力量,提醒自己小心谨慎,更加努力。缺少前者,可能会失去信心,停滞不前,而缺少后者,则会骄傲自满,误入歧途,后悔一生。当然,课堂中的阅读是极为有限的,必须向生活延伸。大量的课外书籍以及标语、广告、产品说明等,都可以从中读到语文知识,读到生活的经验,读到人生的哲理。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对生活的各种体验。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学生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实写照。写作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当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辞不达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废话连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生活的需要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同样,语文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教师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我会全身心的地爱孩子,用爱撑起一片蓝天,驱逐孩子心头的阴霾,让每张笑脸在阳光下灿烂。——这是我多年的心愿,为了这个心愿我一直努力的,本人将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愿“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篇8

开放性阅读教学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封闭性特点提出的,它充分顾及学生在阅读态度上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和阅读方式的探究性。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中应营造开放性的氛围,注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倡导质疑、感悟学习,探索个性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气氛严肃,师生互动缺乏,初中语文教师只是对课文做一些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把“分段”、“概括段意”、这个手段变成了必不可少的训练程式,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想我们当时所受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始终给我们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师的思维方式主宰了我们,师生互动的几率极低,唯一的互动方式就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而且始终局限于课文本身,学生只是知识的单向接收者。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信息的流动方式基本上是单向性的,既师→生,这种封闭的信息系统,导致了信息的淤积,学生的想法得不到表达与交流,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篇9

今天我们学习《雨点儿》一课的生字。其中“飘”和“问”两个字学生记得特别巧妙。我有兴趣记录下来,以便来年再教时借鉴。

当出示生字后,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看谁想的办法好,谁的办法巧。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后,指名在班上交流。说起“飘”字时,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把“漂”的三点水去掉,右边加上“风”字就念“飘”,老师表扬了他能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生字。接着,又有人说,老师,有风吹的时候,操场上的红旗就飘起来,所以,“飘”的右面是风。我又表扬了这个学生能根据“风”,来理解“飘”的意思。老师的表扬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纷纷说起了自己看到的“飘”的情景:风把我的裙子吹得飘起来了;秋天,风把黄叶吹得在空中飘;国庆节,教育局楼上的彩旗随风飘着……这个字的教学,不仅强化了换偏旁的识字方法,还使学生领悟到有些字从它的某一部分就可以知道字的意思,也就是形声字的形旁表义这一知识。为以后形声字的学习打下基础。

当学“问”字时,学生的记法更是巧妙。有一个学生说:“每天上学,一进校门口,我就问老师好。所以门里一个口就念问。”还有一个孩子,说:“有一天在家里做作业,有一道题不会做,就去问邻居家的哥哥。到了哥哥家,我进门就开口问哥哥题怎么做,哥哥就告诉了我。”多好的孩子,他能把“门”、“口”、“问”三个字运用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甚至编一个根本没发生过的小故事巧妙地记忆字形。孩子的想象力远比我们丰富,可别低估了一年级的小孩子。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篇10

参加第一线教育网的教育培训,我来到无锡,趁着一个课不太好听的上午,一人悄悄来到被称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寻访阿炳,聆听二泉映月。

盛夏的惠山倒真是树木葱笼,藤萝摇曳,但山脚下的二泉却颇让人失望。我听不到淙淙的流水声,只看到被栅栏围着的一圆一方两口被圈起来的泉井。隔着栅栏往里看,确实能看到泉水,还比较清澈,但失去了鲜活的生命的流动,这泉的魅力也流失了大半。我不知道,看到这样的泉水,即使月光照水,阿炳的情思还能随着音乐恣肆汪洋吗?到底是阿炳的沧桑情怀成就了这泉,还是这历史上的泉真的美得足以催发阿炳的情。以景生情,情景共生吧。

我在诺大的“天下第二泉”下拍了照,又在泉池周围上上下下的台阶上转了几遍,想象着当年阿炳拉琴的位置,但终未想清楚。恍兮惚兮,阿炳可真曾经来过?此地真是享誉世界的二泉映月的诞生地?

我沿着山路一直向前,终于,找到了阿炳,他长眠于山脚下。阿炳墓设计成舞台的形状,墓碑上刻着民间艺术家华彦钧之墓几个大字,前面的空地犹如一个梯形舞台,舞台上,一个黑铜塑的阿炳弯着腰“痛苦”地拉琴。从没见过如此痛苦扭曲的拉琴姿势。阿炳生前贫病交加,颠沛流离,未曾有过炫目的舞台生涯,但他需要舞台,他应拥有舞台,这震惊世界的“二泉映月”怎么能没有舞台?这墓前的舞台,是后人对他缺憾人生的'弥补?

墓外还有一个“二泉音乐广场”,墓边还有“中国泥人”,让人觉得很滑稽,许是后人希望阿炳和泥人,这无锡的两个宝贝,在广场上同台演出?

当游完寄畅园,走出锡惠公园后,觉得一上午的逃课还是很值,在无锡,阿炳确实曾经来过,阿炳是属于无锡的,二泉映月是属于无锡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