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它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解读高考政治核心素养心得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语文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一年来,我一直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2、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首先 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3、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因为做到了以上几点,所以我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上,效果还是明显的。
二、班主任工作
作为班主任,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在工作中我一直遵循"严要求,高标准"的指导方针。
1、思想教育常抓不懈:利用班会,晨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卫生、纪律、安全等经常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等。
2、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大胆放手使用班干部,通过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各方面做出了严格要求,班内形成了团结向上的优良班风。
3、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各门功课,并掌握学生的课业负担量。
4、关心学生身体健康,注意保护视力,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搞好班级的经常性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5、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等。
通过以上工作,本班学生纪律、学习、生活习惯、日常行为规范等都有了较大转变,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好了基础。
总之,一年来,干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行为习惯还不够规范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
“素养”一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有深刻的社会烙印。早在两千多年前,学生发展评价更多注重“品德”的养成,无论是中国孔子培养健全人格的思想,还是西方亚里士多德提倡“公民德行”的素养,都把“德”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分工明显,职业更趋多样,于是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标准,教育也相应地研究人的能力发展,比如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构建的过程实现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加纳德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等,都体现着对能力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更强调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单一的德行、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催生一个新的词汇——核心素养,于是“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的教育潮流。[1]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对核心素养开始了普遍关注和研究。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核心素养指向终身学习,并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五大支柱,成为一时的潮流。
我国新课改走了十几个年头,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了适应国际发展和我国现阶段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课程改革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目标,这无疑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依赖具体课程的实施,因此,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探求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新话题。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对思想政治学科来说,由于其课程性质是一门德育课程,肩负着党和国家公民教育的职能,不仅具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经过专家学者的商讨,目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基本确定为四个方面: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最开始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上一次课改的三维目标的提出,再到本次核心素养的提出,它们之间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新课改只有不断深化,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前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一)内涵上的继承
所谓“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即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这是两者在内涵上的一致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新性
首先,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更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素养是一种内在的要求,是从内在去培养学生具备的学科品质和社会发展必备品质,更关注的是知识到素养的转化,培养学生在未来不确定性的情境中所需要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和必备素质;三维目标更多体现对学生的外在要求和期望。其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着手,这次课改的重要一点是教材的重新编排,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依据来编排教材,不同于过去三维目标是从教材标准的角度出发,编写教材,要求学生应达到的标准。最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更突出综合性,核心素养并不是不要知识与技能,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与三维目标相比,它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等多元层面,更强调三者的统合,进一步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用,应该说核心素养的角度是更宏观和全面的。
三、培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个方面在内容上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朱明光对这四个要素进行具体的概括,他认为从培养公民的角度出发,对应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和有担当的中国公民。[3]基于此我想谈谈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情境体验中培养国家认同
政治认同主要是指对我国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追随,是一个国家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渠道,而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仅靠简单的思想灌输是低效且无用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主动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现代教学提倡师生平等对话,只有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敢于参与课堂互动,才能激发思维,唤醒学生的能动性;其次,教师应该精心准备教学设计,提出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或问题,高中生是一群思维活跃、想法奇特的孩子,只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情境或者问题,他们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程,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事件,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在问题探究中培养理性精神
高中阶段是理性发展的高峰期,这时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精神得到发展。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使其成为敢于批判的理性公民。思想政治内容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必须从实际问题中辨明思想,让学生经历由不疑到产生疑惑,从有疑到质疑,再从质疑到释疑这一系列过程,这时利用问题探究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在案例分析中培养法治意识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关键就是公民的法治意识,由于受中国传统历史的影响,公民的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思想政治課要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必须要在思想上触动学生,从思想层面去培养法治意识。案例的选择和呈现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方式。首先,精心选择案例,选择热点案例,并且让学生真实可感;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方式分析案例,解构案例,让学生写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交流分享。
(四)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公共参与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服务社会,是政治课的必然要求,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素质。思想政治课程定位是活动型学科课程,从定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活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重要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思想转化。
总之,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实际,联系各门学科的内容,联系社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使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把握正确的成长方向和前进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给予指导,这样才能够给学生的成长带来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内涵
1、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使高中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养成基本的公民素质,提高高中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高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能综合运用政治学科的学习所孕育出来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与观念,在发现问题、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坚持正确三观,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品格。培育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素养。
2、政治核心素养四个维度。
(1)理性精神,注重培养有思辨理性的智性公民。要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要求我们思考问题要全面辩证,避免片面性和狭隘性,在考虑全面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做到深刻而不感性,以彰显理性特质。
(2)法治意识,注重培养有规则制约的守法公民。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它是以公民的法律观、法制观和法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观念,是公民在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和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3)公共参与,注重培养有责任担当的负责公民。主要指的是政府之外的个人或社会组织通过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直接参与到政府公共决策中,它包括公众在公共政策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直接施加影响的各种行为的总和。
(4)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内容上相互交融、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政治认同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共同标识和魂魄。理性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主观要求。
二、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
笔者认为,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提升高中政治教师自身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与高考政策、教材编排以及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不断完善自身学科素养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革新教学方式方法,完备专业知识,深刻把握与灵活驾驭教材,整合教学资源是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这样做不仅可以广泛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崇尚科研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出确定教学关键问题,使学科核心素养也能“接地气”,适应校本情况。
2、突出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常态课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载体,是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突出教学的引领作用,做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深度”,又要注重课堂教学情感的“温度”,知识讲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通过有深度的知识对学生的思维、智慧形成冲击和挑战,丰富并延伸政治课堂,体现学科特色,结合时政述评、时政演讲、时政小论文,设计小小辩论会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通过情感体验升华思想道德品质,养成基本的人文素养,达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层次目标。
3、注重构建活动型政治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设计突破了传统的“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的简单结合模式,而是通过“活动”把“内容目标”与“教学提示”有机整合起来,通过围繞多种多样议题展开的活动,使知识内容依托活动,活动过程提升素养。活动型学科课程是课内议题活动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其实质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引导学生开展学科内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围绕议题,组织课内外活动一体化的设计与探究,使学生逐步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主流价值观内化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明辨是非、端正态度,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4、完善核心素养评价机制。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思想政治课堂建构尚未完成,核心素养教学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因此,学科核心素养评价应该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心理测量、问卷调查等方式,设计相关超越传统知识再现的问题,运用教育统计学和测量学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综合性评价;应在传统的评价基础上,增加学生自我体验式评价,通过学生对学习活动体验的跟踪性、描述性、图文式记录,真实再现自己的心理、情感和价值观的变化过程。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坚信,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认与培育必将水到渠成。
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它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科学精神不仅指自然科学学习中应体现的求真务实思想,也指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等,思想政治学科培养科学精神,就是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是达成其它素养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学科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其他素养的必要前提或必然要求。公共参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思想政治学科培养公共参与,就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履行义务,是其它素养的行为表现。
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看到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其中,“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科学精神”既显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和态度,也显示人自身自由发展的文明程度,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体现当代中国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必备品质,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也是“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公共参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的行为表现把握每个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独特价值,可依次归结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所谓有信仰,是科学理论支撑的信仰,即基于政治认同的理想信念;所谓有思想,是源于科学理论的思想,即科学精神的集中表现;所谓有尊严,是凝结自由、平等、公正价值取向的尊严,唯有法治意识才能使人切实感受到这样的尊严所谓有担当,实质上是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唯有公共参与才能真正体现这种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