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读书心得体会最新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边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新课标对“教”与“学”的阐述与陶老的思想一脉相承。
对于教师的“教”,新课标倡导实施“探究式”教学,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教时首先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例如: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在科学内容的学习上要达到什么目标,在能力培养上应突出那些方面,应注意那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渗透等,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例如引入生活实例,设计小实验等,设计认知冲突,使学生带着疑问,充满好奇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中应注意:
(1)探究活动要选择那些便于学生开展活动的内容进行,以便有效地保证探究活动的具体实施。
(2)探究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避免包办代替,简单否定。
(3)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探究活动中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物理结论或规律。
尽管有的结论还是比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但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了物理学习的快乐,能够在动手、动脑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学生的“学”,新课标中强调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就集中体现了新程课理念中的“活动、民主、自由”的主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双边活动”、“双向交流”的内容设计。在学习方法设计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三要加强课堂讨论,这个步骤是消化课本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教师从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增进与学生的感情的过程,这里注意讨论过程不要流于形式,要有实效性,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出学习成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并将对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陶行知先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也是非常深刻的,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示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虽然他研究的是当时的教育问题,但对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斯人已逝,当再次捧读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这位朴实的老人,在为中国的普及教育奔走呼号,仿佛听到他一句句无华的语重心长的话语。而且在阅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后,我们差不多都会赞成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一、“爱满天下”——映照着陶行知人格魅力的光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
干人有益,牛马也做”。在“爱满天下”光辉思想的映照下,我们看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风和亮节。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教师对学生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已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已珍贵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二、“教人求真”——折射着陶行知的人才观念的真谛陶行知说:“千教成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我们今天强调师德育德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对学生产生影响,是为了让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真人”。陶行知围绕做人之“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观点,从总的方面来说,就是:“求真知说真话,追求真理做真人”,而具体地说,“真”又体现在——做有人格的人:做有人格的人就是要求真知,不求假知;要说真话,不说假话;要做真君子,不做假君子,如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做人中人;做创造的人。大而言之,陶行知教育学生言行的标准,应该是我们当今整个社会的共同追求。如今在我们的'社会上,为了自已能得到眼前的利益,有多少人昧着良心说假话,做亏心事,欺上瞒下,我想,我们每一个人若都能做到陶老先生的这两点,那我们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三、“生活即教育”——体现着陶行知教育魅力的艺术“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于工作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通过一个多月的读书,使我大开眼界,精神世界为之更加丰富多彩,生命得于升华,对书籍的看法也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评价。说实在话,在没开展读书活动之前,我没有认认真真地、象模象样地读过一本教育名家的教育专著,偶尔读的都是一些零零星星的教育杂志上的文章,有点兴趣时读一点日常杂用方面的书籍,像现在这样静下心来读一本本名家名著,并且还要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悟与体会,几乎从未有过。书籍确实能安慰我们的心灵,美化我们的心灵,静化我们的心灵。它里面有星光的闪耀,有雨露的润泽,也有花草的芳香,既有黄金屋,也有颜如玉;它既能把人生引入歧途,使你饮恨终生,也能使人生辉煌,无限幸运。以前,书籍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一种痛苦,枯燥无味;现在是一种吸引一种味道,读后心怀豁达,是一条河流,一片天空和大地,心旷神怡,虽然说不上陶醉,但也说得上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与快乐。
读了张平老师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书以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确切地说在开始研读的时候就已经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书的序言部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心灵的教育。所谓“无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无为”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并从教育的细节入手身体力行。书中从四个部分: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关注教育的66个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有位哲人说:“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事与做人。”其实,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实质也就是做人。因此,书中的四个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学生只有具备了做人的各项品质才能更好地学习、做事,也才能与周围的人和谐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传授知识。编者将教师最需关注的66个细节一一阐述,而在阐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论述,在阐述一个品质细节前,编者都引用了两句名人名言来概括该品质的重要意义,紧接着运用一些鲜活的真人实例来具体论述,最后,编者提出培养这些良好品质的方法和建议,使这本理论性很强的书增加了不少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读者的兴趣。
书中讲述的教师最需关注的教育细节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贵的,给我的印象最深。我们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可见身心健康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从小就跟着酷爱体育运动的父亲走村串户,穿林渡水。4岁时,他从父亲那得到一支猎人枪,之后开始独立活动,开始了钓鱼、打猎和探险的生活,而年幼时的这些经历成了《老人与海》的写作素材。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对广大的教师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作为教师我将细细品味书中提及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这些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健全品格的人。而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我愿把自己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大量读书,深入实践,及时总结,积极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向名师学习,学他们的奉献,学他们的敬业,学他们的创业精神,不断完善自己,让课堂扮演好教师演绎人生的舞台,展示挖掘课堂中教育的智慧。
2、 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
“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5、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学会关心,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尊重每一个学生”“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等紧紧围绕一个“爱”字,从每一个细节中洞悉教育之事,感悟教育之真,在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教育中塑造孩子。让教师们都知道,拥有一可爱学生的心是当一个好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不在做陶行知笔下的“糊涂先生”,希望大家领悟爱的真谛,感悟教育的真义。
6、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7、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让读书成为可能,让读书成为习惯。当一名的教师,感悟人生,捕获理想,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理想。阅读它,走进它,让我们放飞理想,走向辉煌!用阅读
滋养心灵,用读书丰厚底蕴,使我们内心开放、鲜活、细腻和温和,从云中漫步到日常教育中的润物无声,从理论延伸到实践,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读书给我们的不只是启迪,更是一种享受。书籍是无价之宝,让我们用心领略、触摸教育的风景,展示读书的收获。
很幸运能看到这本稻盛和夫先生的大作,文章中,稻盛和夫先生的现身说法,通过对他自身工作经历的讲解,想我们表达了他的那种对工作的热爱和渴望,从中让我们懂得了工作与创业中寻找幸福以及途径的重要性,虽然文章中透露的气息并不如小说华丽,但其本身的朴实无华反而更加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如今工作境况的弱处,如年轻者厌恶工作,妄自尊大又妄自菲薄,部分成功人士有些倚老卖老,遵循守旧。为此,我们既然改变不了现状,就应该适应它,并且愉快舒适的适应它。
许多人把工作看做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故而厌恶工作,反感公司,甚至变态地嘲笑积极奋斗的工作者。种种行为致使公司运转缓慢无力,效率低下,因此恶性循环,而稻盛和夫认为人应该幸福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寻找幸福。人,不只是为了工作而活着,工作与生活理应是互补的,工作既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应该以一种积极地心态去面对它,从中双赢,用心干,用心苦,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从一种喜悦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种种不能改变的现实,相信这样的人生会别样的精彩!
书中言语朴实,但针砭时弊一针见血。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看法理应的改变,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工作中并不需要不干事的人,也不需要陈腐守旧的人。现在的许多工作者都有一些错误的心态,而且是偏执的错误依然以之为正确的,而随着文化的交融,这种错误的思想肆无忌惮的泛滥,却还被当做理所当然。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顺着错误执迷不悟,如果这种思想不能有所改观,社会将会一片错乱不堪。
人,要做自燃型人才,《干法》中说人生的工作是最尊贵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日复一日的工作只是磨练了人们对理想的信仰度,而不是磨化人们对工作的那种自燃热情。态度决定成败,目标决定距离。如果说一个人连对自己本职工作的热情也没有,谈何理想,谈何追求?与其说整日不干事地在对以后幻想,倒不如江热情洒在本职工作上来得实在。有目标,有计划,一心扑上去,自然会有相应的收获,自然会有成绩,有掌声与鲜花。从而获得更多的激情,更加热情的去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终会成就人才。
工作者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律己律人,热爱工作,投身事业。稻盛和夫先生说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个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现实中能如此所愿的少之又少:另一种就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与其漫无目的的去寻找,倒不如虚幻现状,而梦想也是从此开始,从此奋斗。
人的工作是一种享受的过程,而不是像当代“愤青”一样,将工作视为服役,将公司视为牢笼,正如开篇所讲“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心灵”。工作并非只有人才能做,机器人亦可以,但完善人的心灵却是一件对于人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事,而工作是工作隐藏了一种巨大的力量,一种改变人一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皆由此形成。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而积极的工作,才能磨练人的意志,完善人的心灵,从而开始享受生活,享受工作,工作中,及其容易出现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一种浅薄情绪反应,取得一点点成功而沾沾自喜,其实是一种谦虚与“居安思危”的精神心态的缺失;而如果在工作中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则容易妄自菲薄,博自信,无信心,无动力,无热情,面对失败的一蹶不振,不也是缺失一种“坐看花开落,闲观云起时”的乐观豁达?正如稻盛先生所说,人生的困境和挫折,正是人生的新起点,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你将锤炼自己不堪一击的心灵,从而实现人格的又一阶层的升华。
善良,心存善念亦是成功的又一大决定因素。只有心存善念,行事之间才不至于出格,违背人伦道德。努力的思考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而心怀大善的去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不管人怎样一心向善,但始终不知自己何时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不能将善念与行动合二为一,但至少可以保证,每当你有那一缕善念终会让你自我反省,从而避免更加邪恶的念头出现。
真心的投入工作,全心全意工作,诚心诚意是在工作中最难做到的。而如论如何才能真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呢?答案就是心态,每天对自己心态的调整将会哦让你获得意想不到收获,比如最基本的全身轻松,身心愉悦的工作,人应该乐观,尤其是在没有鲜血却硝烟四起的商场中,无论什么事,都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去想,当然,这不意味着毫无忧患意识,而是指不把工作当做一件自己讨厌的事,还是那句话,与其找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现有的工作,与其追求幻想,不如爱上眼前的工作,只要是爱上了,就会在工作之中毫无疲惫之感,放大步子,加速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把困难看的太可怕,自己的运气不会太差。
生命需要挑战,挑战他人,挑战自己。挑战是个人向前奔的动力,挑战他人,你将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正可谓取长补短,从而更加全面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挑战自己,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不断挑战自己,克服自己。才能减少自己的软肋。如钢人般活着。
企业在发展需要创新,社会进步需要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读了《干法》之后,我更是佩服日本人那种创新精神,日本原是一小国,却早在近代战争时便让中国有了压迫感,而更加强大的是,二战后,日本各方面都受到了重创,而如今在这短短几十年间,却有屹立于亚洲之巅。正是创新,让日本如此强大,创新让他们的企业走向世界顶尖。
我觉得水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无欲无求,所以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谈定,学会沉淀,浮躁,迷茫,无理想,无目标是现在的许多年轻人的状态,生活消极,厌恶尘世,而我觉得,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我们慢慢是寻找人生的方向,然后努力向人生目标迈进,最终竟才明白,原来缺失目标和理想,我们已经错失了好多机遇,花费了大把的美好时光。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应该把目标具体化,因为=目标设得过于宽泛,不容易实现,从而容易放弃,而将目标具体化后,短期内就能实现短期目标,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之后,生活也就用变得充实了,也就谈定沉静下来。
相信自己,一个人的成功与他的自信力成正比,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在追求理想目标的曲折道路上,不轻易放弃。而创业更是考验人的自信力,只有有信心成功,足够有信心,承受失败的人才有资格创业,正如稻盛先生所说“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来磨练自己的心态”而自信正是心态的精髓所在。固然,一个人成功需要很多优秀的品格,但如果连最基本的自信也没有,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只要自己努力,“神”是可以被感动的,《干法》告诉我们,若我们只把工作当做“饭碗”,那么这只“铁饭碗”迟早会被打破,而我们把工作当做“金饭碗”那么这只‘金饭碗’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神’是可以被感动的,一个人只要拼尽全力,很多奇迹也会发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积极,全身全意是投入工作,笑对人生,自己的付出终会有回报的。劳动是医治百病的良药;工作能够克服人生的磨难,让自己的生命获得转机。
未来留给持之以恒的人,让我们迎着梦想飞吧!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管理书籍,在看到标题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书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基业如何长青?”有意思的是,我学到了一个词,那就是“高瞻远瞩”,正如书中给予的解答“这不是一本描写能力卓越,高瞻远瞩的领导人的书,也与高瞻远瞩的产品概念,高瞻远瞩的产品或高瞻远瞩的市场分析无关,也不谈拥有某种公司展望。本书所谈的问题更为重要、长久和真实。这是一本关于高瞻远瞩公司的书。”一个高瞻远瞩的公司如何能够长青?那么什么才算是高瞻远瞩呢?又如何做到高瞻远瞩?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翻到了书本的开篇。
出人意料,在开篇,作者给我们“纠正”了12个看似很有道理的“迷思”,而这些“迷思”和与之相反的事实却令我更加的迷惑,而不知所措。迷惑往往比清晰更令人着迷,我抱着和作者一样的探究情绪一起开始了对那18家长青基业的研究。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一章“造钟,而不是报时”。作者形象的做了一个比喻,拥有一个伟大的构想,或身为高瞻远瞩的魅力型领袖,好比是"报时";建立一家公司,使公司在任何一位领袖身后很久、经历许多次产品生命周期仍然欣欣向荣,好比是"造钟"。
而这个比喻所揭示的便是,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你是否需要是一个才华横溢拥有无穷个人魅力的领袖呢?一个公司或企业,它的产品,它的管理层人员,从长远来看,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人总会在岁月变迁中老去而更换,它的产品总会随着市场与时代的变更而调整,一个会“报时”的公司可能可以在一个时代里一批管理人员的带领里将一种产品做得很好很出色,但是它并不能长久,所以拥有一个精确的“报时人”并不能保证这个组织能够长青,而一个会“造钟”的公司则不同,无论市场,人员,时代如何变化,它总可以做出调整来适应,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经久不衰,因为所造之钟已经拥有精确的走时规则,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微调甚至可以长久不变。所以,建立一个基业,就应该像造钟一样,不能只想到当前怎么报准时间,还要想着如何把钟做得更完美,试想一下,当钟造好了,还怕报时不准吗?
在此,我引用书中的一句话:
请记住:所有的产品、服务和伟大的构想,不论多么高瞻远瞩,终究会过时。但是,一家高瞻远瞩公司却不见得会过时,只要公司在现有的产品生命周期之后有能力继续改变和演进,公司就不会过时。
造钟,而不是报时。做企业是做什么?做产品?做组织结构?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你是否需要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基业长青》通过对比告诉我们,做企业我们需要造钟,而不是报时。钟造好了,还怕时间不准么。拥有核心理念,创造自己的独特风范,并努力践行,企业就会长久的兴盛下去。作者以美国建国为例,证明核心理念才是最后重要的。他这样写道:“最重要的不是谁当总统?谁应该领导我们?谁是我们当中最聪明的人?谁是最好的国王?绝非如此!国家应该如何运作?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指导方针和机制,以便创造我们梦想的国家?”所以,公司领导人重要的不是个人魅力,而是给公司创建一套先进的程序。书中为我们归纳出了“造钟”的骨架,有这么几点:愿景,核心价值与教派文化,以人为本以及永不满足。
第一点,愿景与核心理念,也可以说是目标与核心价值的结合。
书里在“利润之上的追求”这一部分讲了这样的观点。为什么公司的目示不能说只是追求利润,难道不是吗?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确实是大部分公司的目的,没有利润它如何生存,如何长青,如何高瞻远瞩呢?
我一开始以为愿景这东西只是一种外在形象空喊的口号而已,即使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也总不能写成公司愿景招摇过市的吧。后来从这里得到它真正的意义所在。愿景其实更像是对整个组织未来的憧憬,记得在一次管理课上讲师做关于愿景这一讲座的时候谈到,一个公司,如果它的目标它的核心价值仅仅就是追求利润的话,那么,它的管理层人员就会只追求当前的利润,反正他们也只在这样一个公司做上几任,自己能得到越多的利益越好,就算有什么意外的话大不子就走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企业如何能基业长青。此外,这个愿景又不能太过于具体,对于未来的多变性的不确定使得过于具体的愿景变得无法实现,因此,愿景应该规定的是这个组织的大方向,正如一个军队的旗帜,指向何处,将士们就奔往何方!对于此,在现实生活中我深有体会。
第二点,核心价值与教派文化。
什么是企业的核心价值与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通常是指企业必需拥有的终极信念,是企业哲学中其起主导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就是指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需信奉的信条。做一个比喻的话,就像是企业的灵魂与血液一样。它在企业的工作与决策中起一个指导和原则的作用与角色,也可以算是企业在招聘与用人的一个标准,在平时也是企业员工用之来激励自己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所以它是具有不可改变性与不可发展性的。
一个高瞻远瞩的企业,它之所以能够在更新换代中长盛不衰,即使换了管理人员,换了企业的名字,换了企业的产品,它还是那个企业没变,就是因为它始终在传承着的核心价值与文化。只有如此,企业的处事原则,工作方式,员工素质才可以传承不变,从而让企业经久不衰。
这不禁令我想到了曾经所在的社团,在社团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核心价值观,又有详细的六点团队文化,从而来指导着每一位成员来塑造自己的素质,也成为团队工作中的指导与标准。团队始终主动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在团队中开展分享讲座,读书交流会,注意信息的分享,反馈与沟通,守住学习型组织扁平化结构的原则。只要每一届的人都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与核心理念,团队就能始终保持一股向上的强大气场,从而才能够不断努力把工作完成得更出色,经久不衰。
第三点,人才培养与“与人为本”的教派。
一个企业,它的大脑其实就是它的管理团队,一个团队的存在原因,是因为我们在造钟,不是在报时。我们不是为了设计什么项目或“产品”,而是在“设计”这个团队,这个环境。一切的目标都是在打造一个高瞻远瞩的团队,为每一个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自我发展的稳定的环境。一个不管经历多少代不同的负责人都能够长盛不衰的优秀团队。应该将团队塑造成一个具有高度适应能力的组织。这个组织拥有由根深蒂固的核心价值构成的"精神传统"。可以在一代又一代的团队成员之间流传。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企业,一个教派,一个组织,为什么会重视下一代人的培养,以及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了。团队里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与讲座,会让成员或者员工再深造,会在工作中由老成员去指导,其意义便在于此。一个管理团队,它的人员会有改变,不同人员的管理风格可能会不同,但是他们对于团队的核心价值的认同是不会变的。
第四点,永不满足。这是一种刺激进步动力,也是一种创新的意识。
首先一个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就要学会适应时代变化,就像沃尔顿所说的:“你不能只是继续做以前行得通的事情,因为你四周的每样事情都在变化。想要成功,你必须站在变化的前面。”学会变化与革新,这就是创新。另外一点就是要追求进步追求完美,同样的工作或者类似的工作,就要学会在下一次做得更出色,不同的工作,也可以以前车为鉴,从经验教训中得到避免走弯路的启示。所以企业才会有做年鉴的必要,做制度的必要。这两样东西,是用来将工作流程化,规范化,经验化的,有了它们的存在,企业才会将工作的效率提高,在同样的工作中做得更出色更专业。另外就是危机意识,如果企业满足于当前状态,就容易停滞不前。在这一点上,波音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波音采用一种我们称之为"敌人观点"的规划程序,为自己创造不安的感觉。做法是指派经理人,假设他们是替竞争对手工作,以消灭波音为目标发展战略,对手会利用波音的什么弱点?对手会依靠什么优势?什么市场可以轻易地侵占?然后,根据他们得到的答案,波音应如何应对?这就是一个很值得学习的做法。
窥一斑可见全豹,在这篇读书心得中,我仅仅选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心得分享,基业长青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读,不论对于管理思维的启发还是对于管理理念的传播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为了帮助学习《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我开始阅读相关的书籍及期刊。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生物教师实属不易。身为一名大三学生,生物教学实践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沉下心来学习生物学科知识和教学的理论知识,为不远的将来见习、实习提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在胡老师的启示下,我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教与学的关系。这学期接触到的第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是皮连生老师编著的《教与学的心理学》。为了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我又找来崔丽娟老师主编的《心理学是什么》这本入门的心理学知识书籍。
这本书分为十二章,总的来说,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人们认识心理学的误区有哪些、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心理学的流派、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作为一本入门心理学书籍,深入浅出,真正的把问题说的清晰明了。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作基础,以趣味性见长,但有留有思考的余地,让人有种“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尤其钟爱心理学流派中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流派的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有四个方面:强调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强调个人成长。该学派重视人性中善的一面,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观点不谋而合。学派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提出,在今天非常有实际意义。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智力水平。在该学派看来,非智力因素对个人的自我实现有很大的作用。现今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遗传的限度范围内尽力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如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我联想到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为我们小小改变,将能改变很大的学生群体,往大的方面想,可以为中国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有了这本书作为心理学科阅读的基础,我又找来胡继飞、郑晓蕙老师主编的《生物学教育心理学》进行阅读。在此之前,又重温了大二所学的《教育学》,以作为阅读的铺垫。
在前言中,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涉及了编写意图、本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第二部分说明了生物系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意义与学科建设等问题,第三部分提及生物学教育科研问题,第四部分说明编写过程的人和事的问题。前言的编写,暴露了编者的思维过程。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容易把握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前言还提供一种学习思路,这是一种可迁移的程序性知识。其三,前言还提示了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不同的视角,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积极多方面考虑问题。
阅读完前言,再看了目录,思路一下子就明晰了。章节的编写逻辑顺序,部分借鉴了普通心理学的知识脉络,同时结合教学法的知识脉络,组合成本书的知识框架。
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学生身份)的角度,了解教师活动背后的意义和相关机制,可以帮助我们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在教师指导下把握知识本身。在课后,我们可以根据生物学技能的形成规律、知识的记忆规律,在学科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作为一名师范生,了解心理学在生物学科的应用,可以为我们对于教学设计的编写提供理论基础。对于将来教师的我们,为未来更好把握教与学,提供思考方向。
以下,谈谈我从部分章节的一些收获。
在阅读到第四章——生物学科的思维活动及其教学一章中,让我联想到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我的老师曾经运用过思路教学。利用科学史实,他给我们分析了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讲述一个科学家的故事。上课时,他讲述了他学习生物学科的方法。在这章书中,我对于“活学”的概念,有了新的体会。具体的知识要学,但最终要学会如何思考问题,从知道“是什么”,到知道“怎么样”,再到知道“为什么”三个阶段,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第五章——生物学科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一章中,改变了我对教学模式的认识误区。以前总觉得教学模式等同于教学定式,是十分刻板生硬的,完全把学生当成是产品统一加工,不顾学生认知程度,一味填鸭式灌输知识。现在发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系统、简明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是一个中性词。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用活这些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模式是有发展性的,但是被人用错了,那只好说“遇人不淑”了。而以前的所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错误理解下,错用的模式。理论的东西本身是死的,关键还是要靠教师的理解,然后利用理论来指导教学这种特殊的实践。
第六章——生物学课程设计及其心理学分析一章中,介绍了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及教材的结构和发展(本书出版于20xx年3月),结合20xx年9月出版的《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我们可以看到教材连贯的发展情况和部分知识的更新。了解课程的发展思路,有助于把握教育改革的动向,以更高层面地理解生物学教育,有助于我们开展生物学教学实践活动。
第七章——生物教学设计及其心理学分析一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结合《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来看,本章理论性更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很重要。前面我提到,虽然教学设计学科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和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奥苏贝尔等创立的,但不妨碍人本主义学派理论的介入。人本主义者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他意识不到的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师引导学生的自我觉察,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不管哪一个学派,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但我更看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在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发现学习理论和施瓦布的生物科学探究模式为理论基础的探究与发现的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是我认为真正可以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此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之下,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实操起来“花费时间太多”。为了适应体制,在多种教学模式中选择适合生物学不同章节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如何在体制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两者需求平衡点,还需现在的教师和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去思考。
第八章——关于生物学能力及其培养一章,将生物学能力的培养细化为几种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应该使教学内容和时空开放,不拘于课上或者是课下。能力的培养有连续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让学生真正能在课上学到知识,并且能够带着这些知识在课外探索继续培养他们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能力的培养,前提还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生物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生活。
第九章——现代中学生心理因素与生物学教学一章,我觉得人本主义成分较重。我前面谈到人本主义的观点,非智力因素对自我实现有很大作用。根据这个理论,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教无类得以实现。
第十一章——现代生物学教师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心理一章,给我一些职业规划上的启示。除了家庭以外,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事业。而在似长不长的人生中,事业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事业上如何实现自我,怎么实现自我,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真正的自我实现应该与社会相联系,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自我实现。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下,二十几岁的我们,该有些想法的。
第十二章——现代建构主义与生物学教育一章,给生物学教育理论学习指明了一个大的方向。语言精简,内容信息含量大,所以要理解深刻的话还是需要看多一些书才行。
看完了每一章节,我又重新将前言看了几遍,感悟又深了一层。接下来应该继续看皮连生老师的《教与学的心理学》了。
我曾在《南方》里看到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传奇学校——黄冈中学的没落。在许多年前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没有改革的情况下,黄冈中学的应试教育做得风生水起,将许多学生送上名牌大学。时代在发展,国家在发展,国家的教育有了突破性的改革,倡导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黄冈中学没能跟上这波改革浪潮,培养的能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渐渐少了。“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盼”的坚持,意义不再像以前那样厚重了。希望黄冈中学能够有所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国未来教育会有怎样的改革?应该是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应该保持随时随地学习,终身学习,切不能固步自封,祸害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闲余在家翻看之前浅读过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安娜卡列宁娜》,《野草集》。我读书很慢,对于经典都需要时间来揣摩,揣摩一缕淡淡抑或一股强烈的思想。在《大学》正步走来时,两千多字却不知耗费多少日夜星辰,显示誊写,感受背后千年流光岁月的力量在笔尖游走。下载朗诵音频,感受古韵犹存。刚开始逐字逐句的翻译推敲,连段成篇,整理整体思想。又分篇成段,提取思想,感受每个小节的独立却又紧紧相依。获得这著作中的琼枝甘露受益一生。浅尝则止,故浅谈此《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短短数千字,却蕴含无限玄机与道趣。古人说:“大学者,大人之学。”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修己治人。 久久传诵的三纲八目,在《大学》中娓娓道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目为修己治人的谛音。至于三纲:明明德,亲民,此为至善,又为其总纲领。反复诵念却只能通晓只言片语。大学之道又不只只碎语可以详尽。
于“明明德”即弘扬光明品德,此以修身为目的,将本身蕴藉的品质加以培养再发扬以至引领周围人一起“明明德”,恰如《论语》中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圣言。即使是自己独立风霜,为何不叠柴成堆,共同燃起春日的温暖。于“亲民”,即使民新,便是让大家时时自我更新,如一日去污,则日日不停地使自己保持洁净身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字焕然一新,将过去积累与心得污邪日日涤除,内心清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的,日日新,便有所得,得到一份宁静,收获一点启迪都比那些浑噩俗世来的意味幽幽。最终回到“止于至善”何谓“止”?停止抑或终止?论及至善。善字相当广泛,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道德或目标的高点。目标每个人都会定制,有高估,有贬低,也有中肯可行,但最重要的是知其所止,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停在什么地方,停在什么程度上。埋头苦干忘乎所有,有错。蜻蜓点水浅尝而止,也将徒劳无功。故恰到好处,此思想可灌注到学习之道上。至于如何应用则自有自身的妙趣。
“停车坐爱枫林晚”,懂得停,才领略胜过二月阳花的枫叶,别操劳在山水墨画中。 三纲之物便轻描淡写概括浅思,按规律办事,从止于至善到明明德再到亲民,扎根于土,枝繁叶茂。八目款款而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方法途径,修养身心的法则,故修身为根本,最终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的,大学之道也可成为君子之道,君王之道。格物致知,熟悉的四个字又会暗含怎样的智慧,专研分辨事物而达到认识态势,此过程需要实践,实践是格物致知的手段,空谈与古人的一纸理论却拘泥得很多,不可动弹的 历史文字,或许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能另辟蹊径。那份属于自己,而不是道听途说并传阅四方,略显愚昧。真诚,正心。真诚,真心诚意。在文中体现为慎独行,立身体,即君子应表里如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独自闲居也应保持好操守,不可放纵自己,对妻子相敬如宾,对来往之人也要尊重慎独行。诚意之后为正心,心为意志真诚易被感情所役使,端正心智来驾驭感情,用理智来修养身性。正心为修己的最后一步,心正故路直,路直才能一往无前,往往路斜了,不是空费光阴,迷失方向,让心点亮一盏灯,正路在前。 修身恰如武侠小说里修仙无般,修身论心,粗俗点便是陶冶情操培养品德,无论结果怎样,在过程中利己利人。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之后的必然结果,孟子之言,家为国,国为家,虽然家法不似国法强制实行,确实一种灵魂的固式,维系传统孝悌的条框,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皆以身作则,如此循环,悉读此中絜矩之道,民心向背,德本财末,仁人可爱憎人,不仅枚数治国之法。于己而言,修己才是最重要的。寥寥数段,粗糙地概括了这所谓经典。经典的方向又何以至此。方向前踏可正过往不堪扭曲。正踏可坚韧前进的思想灵魂。对未来却是一盏小桔灯,指引前进。何谓学之精尖?静心沉思,去浮躁之气。为何青年总哀叹学业不继?似乎把每节课听得锅瓦瓢盆都装满了。可是满的是负担而不是实际有用的。格物致知,剔除水分,只有干粮才能维系前进的能量。量思过往,用先辈的老手艺,去探索过往的自己,从不美好的自己里,找到更好的自己。现在的路,不是一心向前,就会走对方向,就会走出自我,真诚正心。闭上眼,眼睛所及始终为表面。心之所及才是最真的。走在无际的马路上,却不知微妙的坡度,欺骗着你堕落。心正,其更甚微处,我也无法详尽,实在可惜。
在开学之前,国立中山大学就对新生布臵了悦读感,其内容就是这本厚重其内的《大学》,有人叫苦不言,便是草草了事,便不再深入,也有人翻阅揣摩终成些许,收获颇丰。为什么学校让我们阅读《大学》呢?作为现代大学生,确实应该明其本,知其用,然后知其所厚其所薄。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家庭压力与未来就业的压力,在这浮夸的社会中,失去了原有的平静,其性情浮躁,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的人实不在少数。外加外在平凡,内心却纠葛重叠,矛盾激烈。在这物欲横流,文化泛滥的社会状态之下,欧美文化的强势入侵,日韩文化的侵袭与社会中的云云总总的负面,很多人早已忘记了道德修养,只是庸庸碌碌,蜗居与宿舍,对着虚无的屏幕傻笑,对着单调的键盘不住的敲打;贪于享乐,却不珍惜年华盛景,让时间贬值,抑或根本无视时间的存在,离去“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如此,只会愈发的消磨意志,沉沦在自己挖掘的深渊之下。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必须正视的课题,也是必须实践的课题。将此作为终生考试制度,考核的不仅仅是道德,更多的是对道德的坚守。其次作为学生,学习永远是第一任务,为以后的前进加油,该怎么学习?应潜心学习,深入研究,在学习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努力向其他方向发展。毕竟现代社会综合性强又具有多变性,将自己打造成多棱多面,才不至于短板水溢,不要一味空想,沉浸在虚幻之中,而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应当分清主次,既然选择了就有责任去完成初心。
正如:“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凡事先要能定,静下心来,才能有所虑,有所得。倘若鲁莽,草率行事,必将终无所获。更甚者付出性命。况且不是说一时半会之事,古有张飞,虽有些许计谋,却无法阻止他暴戾,草率的性格,处处得罪鞭笞不快之人,最终脑袋搬家也是意料之中。 《大学》之道,在于修身,在于立志,在于奋斗。无道德,无修养,便胸无大志,就不会去奋斗,不奋斗,便终不可“外王”。这样便又堕入到无尽的深渊。要积极反抗,提高自身修养,当入其微,从小事做起,从小志做起,点点滴滴,循序渐进,不积小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是联合国教材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明确指出的。所以小语教学必须摆脱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应试教育的束缚,改革小语教学,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里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要真正发挥导的作用,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记硬背为活学活记,变机械训练为积极实践呢?下面,就来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自主学习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认识主体性,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自主读书的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读书是学生自己的事。《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
1、课堂上注重诵读,少一点对课文内容的讲解。
注重诵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它的多重教育功能是不可低估的。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作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老师切不可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科目地之一是使学生阅读的时候自求了解,了解不会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我在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时,自始至终贯穿了读。在导入课文后,我便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初步感知后,我再叫他们带着几个问题逐段朗读:哪段在写草原的广阔美丽?哪段在写草原的欢腾?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是让学生注意文章中哪些词句精彩,哪些地方能体现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欢腾。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教师引读,或学生自读。学生的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又有分角色读、表演读、比赛读。总之,要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不断提高读的质量。这样,课堂上不断地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课文读得很熟,感情也读出来了,对锡林郭勒大草原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产生了喜爱之情。
2、课堂上注重积累,少一点对语文知识的灌输。
过去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语文,这样知识得不到内化,能力得不到提高。要让学生把语文知识真正地“占为己有”,尤其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其中必然要有积累。《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语文积累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必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欲望,积累才有内驱力。比如:教学时,我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学了《东方之珠》,我问学生:“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挑你喜欢的一段读读背背。”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致盎然地大声读起来,背起来。课文《动物的互惠互助》课后让学生表演出来,这要求学生能熟记课文,如果靠死记硬背来记住课文,学生肯定兴趣不浓。教学时,我紧扣习题,采用读读演演的方法,并且亲自参与到学生中去。学生自由分配角色、自由表演,个个兴趣高涨。课文学完后,大部分学生能挑选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表演。
学生仅仅积累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一~六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教师除了指导家长做好家庭阅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的去搜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进行阅读积累,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鼓励和引导。只有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学生也就逐渐养成了自觉阅读的习惯。
二、充分体现实践性,为学生尽可能广地拓展运用语言的空间。
语文分为“吸收”和“倾吐”两部分,吸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倾吐”。语文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因此,训练“倾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读中迁移,多为学生提供再现课文语言的机会。
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语言,即经常使用的语言;一种是消极语言,即积累了而没被使用的语言。学生读了教材,积累了课文的语言,如果是长期储存,而没有运用的机会,那这些语言就在孩子们的语言仓库中退化为消极语言。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环境,促使学生将积累的消极语言转化为运用的积极语言,让所学的教材语言能经常得到运用。
(1)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叶圣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上课时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平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是集会的主席。”课堂教学中,如果呈现出学生在热烈地讨论,教师在指导订正的热闹场面,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了,同时,学生在讨论中时时去理解教材,运用教材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关键性的词、句、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我让学生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师?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讨论中,我在一旁倾听着,并给予指点。在交流时,我又让学生讨论:怀丙所做的准备工作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运用了语言。
(2)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表演课文。
除了课堂中适当地组织讨论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文。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以故事为主,有一定的情节,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学生通过身体语言来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课堂上他们即兴表演,表演时不仅运用了课文语言,还进行了再加工。把卖矛、盾的人和围观的人演得栩栩如生,所说的话有的是课文中没有的。由此可见,学生在这样的活动形式中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并进一步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2、自由表达,多为学生创设自主作文的条件。
写作是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虽然很多学生头脑中积累了好词佳句和精彩片段,但碰到无内容可写,无深切体会时,搔头摸耳,举笔维艰。这是我们长期进行命题作文训练的缘故,其实,它并不是最好的训练形式。语文教育家黎锦熙说:“日记札记,有内容重资源,比之堂上限时作文,偏重语文形式之准确无误者,当然益处更多,效用更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由写作,抒真情,说真话;鼓励学生写日记,多做自由命题的作文,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课余时间,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写作文时有内容可写,有感情可抒。
总之,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在教学中彻底扭转“牵得过牢,导得过细,教得过死”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教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一句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读书是陶冶情操的好方式。我乡踊跃响县读好书流活动,做为党员干部,我选了《干部素养读本》那本书,操纵工做之缺对该书进行了通读,沉点对第二章进行了精读。该书分十章,从政管理论素养、人品品德修养、知识文化素养、身体生理素量、礼节文明素养、依法行政威力、和略决策威力、组织和谐威力、当急管理威力和媒体沟通威力方面通过事例进行论述和点评,那些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说不过乎三个方面,即做官、做事、做人。第二章是人品品德修养,我以为做为带领干部当然要具备相当的政乱素养、知识文化、依法行政、组织和谐、当急管理等一些威力,但我以为关键的是人品品德。品德问题是做回报官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说的就是那个道理。品德是做人的底子。
人品品德修养那一章,主要从为政以德、诚实守信、爱国乱家和廉洁奉公四节进行论述。带领干部能否做到为政以德、诚实守信、爱国乱家和廉洁奉公,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其下属,影响到广大群寡,致使影响到事业的损害成败。其身反不令而行,其身不反虽令不行。带领干部要自觉以昂贵的人格气力影响身边的干部职工,当今社会,人格魅力无壮大的感染感动力和影响力,如果组织赋夺的权利是一类软的影响力,下级不得不平从,那么人格魅力则是一类软的影响力,它是带领者的一类有形资流,能给人以无言的感染力;它也是一类气力,能给人以精力鼓励,它还是一类楷模,能给人以有力的指导。带领者要有效地实现带领,就必须以自己的宇量、人品、性格、学识、智慧和威力,去发挥自己的人格影响力,树立起一壁具无凝聚力、向心力和感染感动力的旗帜。
要成为一名正在人品品德修养上合格乃至劣秀的带领干部,首先要做到苦守公反的原则,平等待人,秉公办事,而不是以个人的利害和爱好来鉴定是非曲曲。正在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外,反派正当是底子。正在正常状况下依照公反原则办事固然宝贵,但更宝贵的是正在关系个人成败得掉、荣毁利害眼前,能够曲道而行,对峙原则,义无反顾,怯往曲前。也就是说,正在一样平常工做外做到反派正本地行事该当相对容难一些,但正在关系到给下属乃至平淡易近百姓进行业绩评价,赏罚赏罚、利害分配之时,反派正当的行事原则就显得更为急切和重要了。公生明,偏生暗,带领干部要做到秉公办事,关键正在于要出于公心地思忖和从事问题,从个人私心出发,就很难做到公反、公平。出于公心就是正在工做外面对公取私、个人取团体、个人取国度的关系时,依照公平、公反、公然的原则去思忖;正在逢到抵牾的时候,秉灭对公负责的态度,以国度、团体和大局利害为沉,和谐好公私利害关系。
其主要真诚待人,而不是用虚伪的态度去对付人;对峙信用至上,说到做到,而不是拖沓懈怠。关于取回报善和真诚待人,孔女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女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百姓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当代社会,对付带领者来说,取回报善就是要无宽广的胸襟取和善的态度,来从事人我关系。取回报善是一类气度、一类雅量,是一类厚道的生理状态。以宽大之心对待别人,多给别人一些温和缓爱心。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出言无状六月寒。人的内心蕴藏灭很大的包涵性,你越是宽大他人,就越容难得到卑沉。正在一个组织、一个团体外,如果人取人之间的关系掉调,那么带领者的组织、计划、控制、和谐等职能就不可能得到发挥。那就必要带领者正在取人打交道的历程外,一曲本灭取回报善的原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做为基础,通过团队精力的塑制,把各方面的踊跃性和创制性同一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分歧行动。
念书学习是带领干部胜任带领工做的一定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古今外外汗青外能够清楚地看到那样的征象:事无所成,必是学无所成;学无所成,必是读无所得。至于念书,我国著论理学者王国维论述过乱学的三类境界。第一类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类境界是衣带渐宽末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类境界是寡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正在灯火衰退处。带领干部念书也当无那三类境界,对峙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无所悟,用无所得,要正在学习和实践外寡里寻他千百度,最末蓦然回首,正在灯火衰退处领悟真理。
最初,要奸于职守,爱岗敬业,明哲保身,克己奉公,而不是轻视职责,得过且过,玩忽职守,以权谋私。所谓品德修养,说到底就是要使自己的精力世界到达一类超越境界。超越自然,创制文化;超越天性,彰显人文;超越平庸,逃求昂贵;超越自我,融入社会;超越功利,提升人格。品德修养是一个坚持不懈实现自我超越的历程,带领干部当成为当今社会的品德楷模,既要奸于职守,爱岗敬业,明哲保身,更要克己。正在物量从义盛行寡多的当代社会,克己就是要克制自己对权、利、名的欲望,使之不贪心,不安分守己。那是一类品德生理,那也能够称为生理和谐。具无那样的品德生理,就能使人的心志到达宁静、淡泊,就能到达见利思义的超越境界。要实现克己而到达自我超越,从体还必要下一系列的工夫。如至心、从敬、改过、慎独等,更重要的是践行,要正在事上磨炼。正在革命和让年代,要经受艰巨困苦、流血捐躯的磨炼;正在昨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的是要正在名利场、权利场外经受磨炼,实现对物量从义侵袭的自我超越。
再次,既树立为国度做孝敬的近大志向,同时也要做到勤俭持家,成为奸孝楷模。带领干部只有树立为国为夷易近做事的近大方针,才能坐得高、看得近,才能气度开阔,超常脱俗,建立不朽功业。要正在学习和工做外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国粹大家季羡林正在论述人生的意思和价值时说:如果人生实有意思取价值的话,其意思取价值就正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权利感。相反,如果目标不高,志向不近,零日为身边的琐事忙繁忙碌,一味沉迷于私情面感,生活正在平庸的氛围外,一定摆脱不了平庸的运气,也愧对人夷易近交给自己的职位和权利。正在家庭生活外,勤奋做到量力而行,勤俭持家。俭朴生活,不但能够使精力高兴,而且能够培养昂贵的量量。正在小事之外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无了劣秀的习惯,就不会做出奢侈浮华的举动,而能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古训云:百善孝为先。孔女曰:孝,德之本也。孝道是外华夷易近族最看沉的美德。奸孝不克不及分身实在不尽然,孝道贵正在心外孝、孝贵实行不正在言。只有孝敬怙恃的人,才是一个无权利心的、昂贵的人。
是党员学习积极分子,要通过念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圆满自己,经受住各种磨练,对峙正在念书学习外果断抱负信念、提高政乱素养、磨炼品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对峙正在念书学习外驾驭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理、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逃求,勤奋使自己成为一个昂贵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无品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意见意义的人,一个有害于人夷易近的人。
寒假吃饱喝足,每天睡到自然醒,生活如是这般,倒是轻松惬意,但也觉得有些空洞。还好,假期中看了几本育儿书籍,与崽崽嬉笑玩乐亲密无间,也算是放下工作,进一步走近童心。
可以说,最近“童心”一词特别火。其代表作是20xx年的电视《爸爸去哪儿》了,紧跟着20xx年《爸爸去哪儿》的电影接着火了一把。我家小子当时嚷着要大年初一看了电影再回老家,后来勉强同意回去的条件是要早点返长沙,记得我们初六到长沙后直接把车开到范城看完电影再回家的。这就是童心。孩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就总是念念不忘,心直抓的。我很好奇,孩子们喜欢的到底是什么呢?我崽看卫视的春晚,最兴奋的地方,莫过于看到天天与他爸张亮上场。说到底,这部戏,就是5位老爸在陪着5个孩子在玩,玩耍中显露真性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成年人的作用是什么?陪伴者亦或引路人。陪伴着他们慢慢成长。没有陪伴,就谈不上了解;没有了解,就谈不到引路。
由于自家有调皮小子,加之我班上有38名男孩,可算是全校男孩最多的一个班了,所以在图书馆当《养育男孩》一书进入视线时,我马上被吸引住了。封面上写着由《男人的品格》作者、澳大利亚权威教育家经典专著。当今的育儿书扎堆,我更倾向于选择那种有理有据的科学性著作。在人们的印象中,男孩往往比女孩更好动、调皮、
淘气。书中有一章《睾丸激素》中就回答了,为什么男孩喜欢争吵和打架的原因。这一激素使男孩精力旺盛,也会使他们变得狂燥。书中还建议:男孩比女孩晚一年入学。这是因为,与女孩相比,在智力方面,男孩的发育有些缓慢,大约比女孩晚6-12个月,在完成精细动作所需的协调能力方面发育得尤其迟缓。具体来说,这些精细动作的协调能力就是运用手指的能力,包括拿钢笔和拿剪刀的能力。他们仍处在“粗放式发育”阶段,更渴望到处炫耀自己的肌肉,因此他们无法安安分分、老老实实地坐很长时间。曾经自己也为孩子入学的年龄而纠结过,也有朋友劝说过男孩不妨晚一年入学。现在看来早早入学的结果实际上未必有益。3岁前不建议上幼儿园,因为三岁之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时期,这时候更需要父母在身边的细心呵护。一般6岁时上一年级,男孩也许要晚半年到一年,才能和女孩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不区别对待,无形中对男孩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男孩感觉自己是失败者,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而这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大脑结构还没做好准备。这使我想到,班上有名叫刘宇鑫的学生,有很多优点,但一大缺点是:字一直写不好,没有力度。是不是要加强手指的力度,亦或让他先能安静地坐下来?了解孩子,我们才能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通常没有父亲管教的男孩会在学校出现纪律问题。当今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单身母亲也日益增多,近1/3的男孩得不到爸爸的照顾。对于男孩而言,6岁到14岁这个年龄段正是他们需要得到男性的鼓励和男性榜样的时候。小学应引进大量的男教师。现实情况却是,小学男教师廖廖无几。好在学校的体育老师多为男老师。男孩特别喜欢体育运动,让男孩旺盛的精力在体育运动中发散出来吧。让男教师参与到得不到父爱的男孩的生活中去,这些男孩的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班上有些男孩看似对什么都不在乎,而实际上他们非常渴望成功,渴望融入集体生活,只是我们对他们太苛刻了。孩子的成长同样需要指引,不是孤立,而是“如果你急需帮助,我们将满怀热情地帮助你。”
再来说说《窗边的小豆豆》给我的启示吧。这本书我先看了一遍,后来推荐给小儿读。没想到,他十分感兴趣,现在每天晚上成了我们母子俩的睡前餐,每晚临睡前我给他读两篇,他听得津津有味,有时恨不能给他多读几篇。巴学园的趣事有很多:电车教室、光着身子游泳、“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的盒饭、散步、试胆量、温泉旅行等,校长小林宗作先生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既使是今天来看,异国他乡的孩子读来,也觉得校园的生活是那么丰富有趣。读到小豆豆学“落语”(类似我国的单口相声),问崽崽:小孩子为什么能听懂那么难懂的话?他的回答与小豆豆如出一辙,对真正有趣的事情,是绝对能听懂的。有时候,我们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尊重每一个孩子,小林宗作先生第一次见到小豆豆时,听小豆豆一个人说了4个小时的话。即使今天听来,也让我们大吃一惊。整个巴学园才五十多个学生,小豆豆的一年级班上只有9个孩子。连八岁的小孩听到这里时,也懂得,班上人少一些,这样老师讲的会听得更清楚一些。小林宗作先生把达克罗兹先生的韵律操引入小学教育中,让孩子们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由的舞动。有点类似现在人们练习的瑜珈,促进打开心灵。韵律使身体和心灵能够理解节奏,帮助精神和肉体达到和谐,从而唤醒人的想象力,促进人的创造力。音乐对于常规的课堂教学是有帮助的,想起窦桂梅老师所在学校,有一个庞大的乐曲库,供课堂教学时选择。也记得在“丽音”的墙上贴着的一句话:音乐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这也正合了接下来要谈谈的于永正老师所提倡的,建议每个小学生都要习得一门乐器的观点。
有次没赶上于永正老师的课,却购得了他的两本书。一本是他的《教海漫记》,谈心得体会的。他对作文教学的认真、执着,让人佩服。两次看到主任办公室的两盆花,都被他抱回去上了作文课。还有次老婆买了只电动狗礼物,也被他拿去先上作文课了。他的作文训练题材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也皆“文章”。于永正老师多次在书中提到:不遗余力地教学生背古诗、词、学点古文、教他们“三、百、千”,三年级教《三字经》,四年级教《千字文》,五年级教《百家姓》。少布置动笔写的作业,多布置读、背的作业。这也将是我要实践的方向。在我教的两学期,两次期末考试中,前一次考前做了每单元的测试,在四年级上学期考前检查、督促背诵过关,后来发现,背诵的效果更佳。小学六年,我们给学生什么了?于永正在回顾教育时,谈到:六年来,让学生背诵了不少古诗文;六年来,抓读课外书;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三刀个面。”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使学生的气质发生了变化,情操发生了变化,观察力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想象力发生了变化。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六艺”中,他特别看重“诗礼乐”。六年来,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开展了各种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六年来,重视作文教学,重视写字教学。每天20分钟,练字雷打不动。学写字就是学做人。郭沫若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的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类毛病。”写字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它交给中学老师去做。六年来,如果说还有的话,于永正老师谈到,那就是给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他提到,不要轻易请家长到学校来。而宁愿自己去学生家里去家访。有时候,我们在工作中采取的是一种简单、粗犷的方式。深入细节,深入人心,像于永正老师所强调的那样:希望每位老师都带着思考走进教育,崇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