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精选12篇)
是平川中学的一名老师,谈起她很多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这不仅是因为她有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更主要的是她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黄萍的家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夫妻敬业爱岗,事业有成,儿子热情礼貌,健康上进。结婚十余年来,他们夫妻恩爱,孝敬老人,关怀儿子,热心助人,邻里和睦,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赢得周围人们的赞美。
黄萍的丈夫谢宝珠是平川中学的政教处主任,从教,自以来一直担任高三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可谓“桃李满天下”,妻子的默契、理解和来自家庭的和谐与支持,换来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上更加忘我的投入。他年年评为平川中学的优秀教师,XX年以来连续两届被评为赣州市历史骨干教师;XX年被评为兴国县优秀班主任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XX年被评为兴国县优秀共产党员;教育教学硕果累累,每年发表或省市获奖的论文五六篇,其中《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江西省兴国平川中学打造校园文化掠影》荣获首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奖银奖。荣誉的取得既凝聚着谢宝珠多年的心血,更饱含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每当看到丈夫在工作上取得成绩时,黄萍都会对丈夫露出会心的一笑,那笑是欣慰,是赞许,是幸福,透着他们多年夫妻的默契,那笑,虽然平凡,但美丽而真实。夫妻两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爱生如子,每年的中秋节,他们总是把不回家的学生接到家中和他们共渡佳节,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感受老师对他们的爱。付出总有回报,在各种节日里,夫妻两人的桌子上总是摆满了卡片,手机里装满了学生的祝福,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深情。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黄萍家中更是表现得细致入微。黄萍结婚后头几年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婆婆有一次患病住院,丈夫谢宝珠由于政教处事务多,加上又是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工作繁忙,照顾婆婆的.任务就落在黄萍一人身上,白天除了上班,家里做家务,晚上还要到医院护理,有一次因为太累,黄萍趴在婆婆的床头睡着了,同病房的都夸她是好媳妇,她却总说:“这是应该的”。经过10多天的精心服侍,婆婆平安出院,她精心照顾公婆的饮食起居,婆媳关系十分和睦,亲如母女。后来由于谢宝珠弟弟的小孩需要照顾,公公、婆婆回老家住,但她经常打电话去问候他们,每到节假日一有时间,夫妻俩就买了老人喜欢食物和营养品回去看望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晚辈的孝顺。
健康的家庭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才能得以健康的发展和延续。黄萍和丈夫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儿子,但他们用自己无声的行动教育儿子,一方面洁身自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品位,另一方面率先垂范,为儿子做出榜样,感染着儿子,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儿子谢维杰从上学起,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兴国实验小学的“三好学生”,绘画、书法、写作都曾在学校中获奖,品学优良,深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喜欢。“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经和睦,黄萍一家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我们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黄萍一家一定会过的更加幸福!更加美满!
女 现年53岁 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任xx省通化市东昌区民主街道办事处民强社区主任。 12月,被群众推选为民强社区主任。两年多来,她不计名利、无私奉献,情系社区,深受社区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也得到国家、省、市、区各级领导的认可和好评。 在她的带领下,民强社区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全区社区的前列,被通化市政府确定为示范社区,成为全市社区建设的领头雁。 在事业上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在家庭生活中更是一位颇具中华传统美德式的巾帼女杰。最可贵的是她把事业和家庭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无意之中搭起了一座展示人生丰采的平台。
四世同堂 甘之如饴
家是四世同堂,这在现今社会是极为罕见的。她上有婆婆,已是88岁的高龄,下有孙女,已经8岁。爱人得脑瘤手术现病休在家,儿子在金融部门工作,儿媳下岗打工。她本人为照顾爱人到北京治病(脑瘤手术)和术后护理,提前办了退休。全家六口人,老的老,小的小,还有个重病号,她有多重的负担,谁都可以想象得到。
是坚强的,也是特别能干的。家庭中这么沉重的负担她咬咬牙都坚持下来了,不管当时是在学校工作,还是后来在社区工作怎样忙,她始终都是一位称职又合格的好妻子、好儿媳、好婆婆、好奶奶。
88岁的婆婆是个性格开朗乐观的老人。她老人家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十几岁就跟她母亲学会正骨技术,七十年来经她救治好的患者少说也有上万人,从来是分文不取。遇到有困难的患者,不但留吃留住,临走时还要送给人钱物,这是何等令人敬佩啊!身教胜言教。每当这个时候,均象婆婆那样热情地对待他们。按着老人的吩咐去帮助这些人,毫无怨言。看到婆婆为人看病后累的躺在床上起不来,她就买来可口的食物做给老人吃。尤其到了节假日,她更是把老人伺候的非常周到细致,年年在老人过生日时她都为老人添上新衣物。
20秋天老人患了白内障,双目失明,她和爱人带老人到市医院眼科做了手术。手术后她为老人洗脸,梳头,洗脚,洗衣服。她坚持每隔一小时给上一次眼药。精心服侍了老人整整3个月,终于使老人的眼睛很快恢复了视力。这期间经常和老人唠家常,给老人讲故事、说笑话,逗得老人开怀大笑。老人跟每位到家的人都夸儿媳好,是儿媳让她活的开心,舒心,才有这高寿。说:“不是我有多好,是婆婆身上有太多的美德,学都学不完。”20她曾以婆婆为题材,写了一篇情深意切的散文,发表在通化日报,并被评为三等奖。
和爱人唐建成都是在教育战?呱瞎ぷ髁巳⑺氖甑娜嗣窠淌Α?在全国重点职业高中当老师时,就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深受学校领导的倚重和学生的爱戴,她曾30多次被评为市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市“三八”红旗手。她爱人唐建成曾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是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夫妻在事业上双双出色。他们夫妻在家里也是和谐和睦,相敬如宾,一方工作忙累时,另一方一定会做(买)好可口的饭菜,等候回来一起吃饭。即使在经济条件困难的年月里,夫妻俩也能做出让对方感到温馨和关怀的举动。三十多年来他们一直互敬互爱。亲戚、朋友、同事、邻居们都羡慕这对好夫妻。
一双儿女都已结婚,儿子在金融部门工作,儿媳妇打工,女儿、女婿都是教师。她和爱人教育儿女从小就要努力学习,爱集体,关心帮助别人。现在儿女们长大成人后,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是单位的骨干,也都像奶奶、父母那样热心帮助人,关心集体。
是平川中学的一名老师,谈起她很多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这不仅是因为她有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更主要的是她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黄萍的家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夫妻敬业爱岗,事业有成,儿子热情礼貌,健康上进。结婚十余年来,他们夫妻恩爱,孝敬老人,关怀儿子,热心助人,邻里和睦,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赢得周围人们的赞美。
黄萍的丈夫谢宝珠是平川中学的政教处主任,从教,自以来一直担任高三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可谓“桃李满天下”,妻子的默契、理解和来自家庭的和谐与支持,换来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上更加忘我的投入。他年年评为平川中学的优秀教师,XX年以来连续两届被评为赣州市历史骨干教师;XX年被评为兴国县优秀班主任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XX年被评为兴国县优秀共产党员;教育教学硕果累累,每年发表或省市获奖的论文五六篇,其中《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江西省兴国平川中学打造校园文化掠影》荣获首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奖银奖。荣誉的取得既凝聚着谢宝珠多年的心血,更饱含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每当看到丈夫在工作上取得成绩时,黄萍都会对丈夫露出会心的一笑,那笑是欣慰,是赞许,是幸福,透着他们多年夫妻的默契,那笑,虽然平凡,但美丽而真实。
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不让丈夫因家务而分心,黄萍主动承担家中的大事小事,把家庭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在工作中黄萍也不甘落后,身为平川中学的历史教研组长,她平时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丈夫谢宝珠既是生活中的好伴侣又是事业中的好搭挡,他们经常探讨教育教学心得,互相激励、互相竞争,共同提高,夫妻两人共同编定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同步单元练习册》XX年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黄萍XX年荣获赣州市文科多媒体教学比武一等奖;XX年至今一直被评为兴国县历史骨干教师;自调入平川中学,几乎每年都被评为校优秀教师;主持2个市级课题的研究,发表在各级报刊和省市获奖论文十余篇;是学生公认的好老师。
夫妻两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爱生如子,每年的中秋节,他们总是把不回家的学生接到家中和他们共渡佳节,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感受老师对他们的爱。付出总有回报,在各种节日里,夫妻两人的桌子上总是摆满了卡片,手机里装满了学生的祝福,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深情。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黄萍家中更是表现得细致入微。黄萍结婚后头几年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婆婆有一次患病住院,丈夫谢宝珠由于政教处事务多,加上又是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工作繁忙,照顾婆婆的任务就落在黄萍一人身上,白天除了上班,家里做家务,晚上还要到医院护理,有一次因为太累,黄萍趴在婆婆的床头睡着了,同病房的`都夸她是好媳妇,她却总说:“这是应该的”。经过10多天的精心服侍,婆婆平安出院,她精心照顾公婆的饮食起居,婆媳关系十分和睦,亲如母女。后来由于谢宝珠弟弟的小孩需要照顾,公公、婆婆回老家住,但她经常打电话去问候他们,每到节假日一有时间,夫妻俩就买了老人喜欢食物和营养品回去看望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晚辈的孝顺。
健康的家庭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才能得以健康的发展和延续。黄萍和丈夫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儿子,但他们用自己无声的行动教育儿子,一方面洁身自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品位,另一方面率先垂范,为儿子做出榜样,感染着儿子,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儿子谢维杰从上学起,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兴国实验小学的“三好学生”,绘画、书法、写作都曾在学校中获奖,品学优良,深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喜欢。
"校有校规,家规家规'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一问到"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这些问题,同学们就会傻眼了。
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敬重长辈。父母始终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当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牢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做奠定而坚决的基础,踏出坚决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记得在小的时候,我每次去和好伴侣玩儿,都会遗忘爸爸或妈妈规定的时间回家,玩儿的尽兴的'时候就会很晚回去。让大人们很焦急,于是妈妈就对我很仔细地说:"我们是怎么规定的时间,为什么每次都不遵守规定,这么晚才回来。如今我们就规定,同样的错误不行以犯三次,同意吗?'我点了点头,并向妈妈保证下一次肯定遵守规定,按时回家。
好景不长,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一次暑假的时候,我的作业完成了,就去找伴侣玩儿,妈妈告知我最晚六点半回家,不要影响别人家吃饭的时间,我同意了。我们玩儿得特别快乐,她的妈妈一再邀请我在她家吃饭,我欣然的接受了。过了一会儿,妈妈打电话要我回家,我只好乖乖的回去了,因为已经超过七点半了。一回到家,就被妈妈狠狠的批判了一顿。我知道自己的错误是没有准时回家,并且在别人家吃饭不光打搅了别人,也给别人带来负担。暗下决心,绝不再犯。
如今我最终明白了"家风、家训、家教'是什么。"家风'是一家子的风气,这家风一旦败坏,这家的思想品德也会跟着坏,这家就再也难以培育优秀的后代了。假如没有"家训',那么就会把后代宠坏,只有让他〔她〕知错就改,然后再渐渐教育〔她〕。我想这就是"家风、家训、家教'吧!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犹如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庭必不行少的一部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我每天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学会了勤俭节省,尊老爱幼,明知事理。
在我十六岁的时候,姥姥突然得病了,而且是在晚上,妈妈得只消息后就立即去看姥姥,当妈妈看到姥姥发病时那苦痛的样子特别可怕焦急。我听妈妈说,她那时都被吓坏了。由于突发得病得病再加上年龄的缘由,使姥姥瘫卧在床,身子不能动,只能躺着,生活不能自理。刚开始的时候,姥姥的子女们对她都很好,可是时间一长,就都没有耐性了。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把姥姥接到了我们家里。
妈妈每天都会给姥姥按摩,因为这样可以使姥姥感到放松,舒适。妈妈多次为姥姥感到难过,我觉得姥姥太不简单了,一辈子为她的儿女操劳,却不报有一丝的回报。一生坎坎坷坷。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会使人感到欢乐。每当有人问妈妈为什么要把姥姥接子为她的.儿女操劳,却不报有一丝的回报。一生坎坎坷坷。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会使人感到欢乐。每当有人问妈妈为什么要把姥姥接到家里来?妈妈得回答是这样的: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否有孝心。孝顺老人的人会得到回报。
我有时会和妈妈一样;给姥姥喂饭,当我看姥姥时,我观察了姥姥眼睛里泛起了红光,我感到了可惜。姥姥当时或许是在向我表达她的苦痛,或许是在感谢我,也是是感动了。 树立和继承端正良好的家风;是"正能量'的传递。有了这些优良的品质,我们的家,我们的社会肯定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这样就是我家的家风,大家也一起来晒晒你们家的家风吧。
家风,在家庭中便是最根本的精神传承,高深得令人摸不着边际。而在我家,却凝成了一壶静心的绿茶,每一滴都滋润着我的心灵,让我在品尝的过程中,使自我也得到了升华。 我家虽不是鉴茶世家,却总爱在闲暇的时刻围在一起,共同在这安静的夜晚下静静、细细地品味那清淳甜香的绿茶,好像总能在那时,得到这一周以来,全部疑问的答案。我也仿佛被这种独特的环境所熏陶,总能在别的人气急败坏地干焦急想坐享其成时,冷静地给出我的分析。
在上周的某一天下午,太阳火辣辣地倾注下它的"一片热情',好像也想让我们跟它一样,精力充足,火力全开。可我们在它"无止尽地倾注'下,反倒是一个个无精打采,头晕目眩。"这该死的太阳,不该出来的时候出来,该出来的时候又像个小孩子似的赖着不愿出来!'很多同学都一边咒骂着太阳,一边愤愤地拿起书,不停地向自己"提供冷气'。其实,这倒是情有可原,谁叫下午要进行大扫除呢。我一边喝着水,一边慵懒地坐在座位上休息。 "这次大扫除,第三组的任务可能会麻烦点。'老师有些担忧地看着我们第三组,似乎是在担忧我们能否完成任务。"啊!不带这样的!'"这不科学!'老师话音刚落,不出我所料,我们组立刻"鬼哭狼嚎'起来。老师倒也不管我们的"怨声',只是一声令下:"大扫除开始!'
看着其它三组潮涌而去的"阵势',再看看我们这组的这几尊"大金佛',还一脸怨天尤人地望着拖把和扫把,坐在位置上不愿动。我开始有些心急了,老师支配我负责我们这一组,要是完成不了任务,可怎么交差呀!我心乱如麻,眼中尽是掩饰不住的焦急。
不行!我不能心急,要是连我都萎靡不振了,还怎么能鼓舞大家。我回想起和家人一起品茶静心的那一幕幕,心中不由得士气大增。对,如今全组的精神状态都不好,我必需冷静地处理分析才能使得我们组顺利地完成任务。想着,我站了起来,有条不紊地指挥起组员进行劳作:"大家提起精神来。小A小B,麻烦你们去先清扫一下地板'说完,我还特地加了一句:"我们组这么多人,还怕完成不了仅仅的三项任务吗?单单扫地就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了,三项任务还不简单?'听了我的安排和分析,整组的'气概"噌噌'的一下就上来了。大家互帮互助,很快就完成了老师指定的任务。看着老师向我们投来赞扬的目光,我想,家风功不行没。它已经牢牢地植根在我的心中,时刻提示着我,心要如止水,安静而冷静,做什么事亦如此,不行操之而过急。 幽幽家风,已经犹如那壶静心的绿茶,润湿喉咙,滋润心田。它时刻警醒着我,让我懂得了冷静处事。我愿当家风的传递者,让它永久地流传下去,造福于全部人。
, 我校电教组老师,20xx年8月参加工作,一直在电教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工作中,她勤奋学习、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踏实,五年来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实,许多成绩的取得源于她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一、家庭和睦,事业有成
她有一五口之家,丈夫陈晓东也是我校教师,由于丈夫常年做班主任,而且还带毕业班,因此家里就很少照顾了,但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不让丈夫分心,家务几乎是她一个人的事,几年如一日,毫无怨言。正是有着她的支持,丈夫在校工作得非常出色,丈夫经常对她说:军工章有你的一半。有人说:天下的婆媳关系最难处,是一对天生的矛盾无法解决。但她的言行,对此做出了最好的回答。她对待婆婆比对自己的妈妈还要亲,家务活总是抢着去干,只要有时间就抢着把婆婆的衣服洗干净。只要婆婆有哪里不舒服,都是她用电瓶车,带着到医院去,楼上楼下,忙个不停。到家后,该婆婆吃药了,都是她倒好开水,拿给婆婆,结婚几年来从没跟公公、婆婆吵过嘴,红过脸。小孩今年也上幼儿园了,考虑到婆婆上下楼梯不方便,儿子每天的接送都是她一人,到家还得陪孩子,哄孩子,但看到天真可爱的儿子一天天懂事,她说自己虽然辛苦了点,但也觉得生活得有滋有味。
多年来,她们夫妻和睦,对老人孝顺,她们全家人相处融洽,互相帮助,其乐融融。
二、节俭持家,乐善好施
生活中,她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全家人能够省吃俭用,勤俭持家。儿子吃剩的都是她吃,从不肯倒掉,但对外,他们全家非常善良热心,极具同情心。丈夫做班主任,对班上那些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她经常把暂时穿不上的衣服带给他们,而且还经常叫丈夫把那些学生带回家改善改善伙食,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这当中,毕业之后都不忘经常回来看看自己的师娘,用他们的话说:邹老师对我们太好了,我们不能忘本。
三、邻里相帮,发扬风尚
该户与邻居相处十分融洽,几年来,他们搬过两次家,但不管到哪儿,从没有与任何一家邻居吵过架,其家人待人真诚、热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邻居好,赛金宝。 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她的家庭确实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父辈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其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影响着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友爱和谐、温馨和睦......几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经过言传身教,在这个家庭中一代一代的传承着。
一、中华美德、言传身教,代代相传。
父亲多岁时患脑瘤,双目失明,全家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母亲黄祖秀一个人身上。在外劳作维持生计、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脑瘤失明的丈夫和幼小的孩子,从此母亲起早贪黑的身影在刘联庆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母亲的言传身教也影响着刘联庆,尽量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直到刘联庆的外公去世,后来,外婆患上老年痴呆,一些常人认为比较简单的事到老人那,总会乱七八糟,但母亲从不指责外婆,甚至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一有空闲就带着老人出外晒太阳、接触大自然,直到外婆离世。
x年,父亲双目失明,手术时,医生曾断言,父亲最多只有年生命。母亲没有放弃、没有退缩,毅然挑起重担,咬着牙,坚持着。手术至今,已是五十多个春秋,是母亲的坚持和精心的照顾,父亲打破医生年的生命判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现在,刘联庆的父、母亲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身体日益老迈。但母亲却不愿为儿女添麻烦,仍然自己单独住,这成了刘联庆的一块心病,在爱人支持下,一家人坚持做老人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老人,将其接到身边。
想到老人年纪大、牙不好,刘联庆一家改换了饮食习惯,饭菜尽量选纤维少的,切得小小的,烹调得软软的,气候变化时,及时为公婆添置衣物,置办生活必须品,尽力适应老人,以使两老能够颐养天年。刘联庆的两个女儿在这种家庭的氛围和言传身教中,也将这种美德传承,对爷爷奶奶非常孝顺,帮助两老做力所能及的事,怕两老孤单,放学回家总会给两老讲学校发生的故事。
刘联庆现在的家庭关系非常融洽、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帮助,从未发生争吵、打闹情况。当夫妻间意见不一致时,总是按照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心平气和地解决分岐,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媳妇心系婆婆,婆婆理解媳妇,嘘寒问暖。
二、教育是立身之本
让孩子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立身之本。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母亲黄祖秀没有因为困难而让孩子们辍学,更没有重男轻女,母亲深知没知识没、文化的危害,常嘱咐孩子要好好学习。正是母亲的开放思想,在刘联庆姊妹中,培养出三个大学生,五个大专生。
因为传承和现实的需要,刘联庆在孩子的教育上舍得投入,宁愿自己少吃、少穿,也不能少了孩子的教育投入,生活上要粗放,精神上要细腻,成为了刘联庆家庭的又一个生活理念。
大女儿在古筝和英语上有天赋,为了能让孩子有一个较高的接受教育平台,00年,全家东拼西凑四万余元让大女儿到贵阳上学,接受古筝学习及英语培训,多方位提升孩子综合素质。没辜负大家的希望,现在,大女儿古筝已过九级,去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心理健康,快乐的成长。
凭良心,讲道理;多积德,莫害人——在邓尚志家里,挂在墙上的这条祖训格外显眼。这话是母亲教的,如今,他又将这传给了子孙。
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两位老人传给子女的家训远不止这些“不求名利得失,唯求心里踏实”“修身养性多积德,博学求知莫贪权”“轻看权和利,重视民与情;处世法为本,为人德在先”……在老人眼里,德比什么都重要。
与家训相比,以身作则更可贵。
百善孝为先。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资紧缺。有年春节,机关食堂给每人分了一钵蒸肉,龙可英惦记着辛劳了一辈子的公婆,省下来托人送到了乡下婆婆家。公公病故后,她更是把婆婆接来长住,并在儿女面前立下规矩“凡是奶奶没有吃到的东西我们不吃,奶奶没有享受到的我们不能享受。”
“有了‘能吃苦’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喝得下。”教育子孙时,邓尚志总是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吃苦耐劳是立家之本。尽管两位老人年轻时在城里工作,但一有机会就把孩子放到农村去锻炼,三子一女个个会插秧、割稻、砍柴,甚至还学会了破篾、织斗笠。
“屋檐水点点滴滴,滴在现窝里。”如今,邓尚志的儿女个个成才,孝顺父母。儿孙多次邀老人同住,老人却总是婉言谢绝,不愿给儿女添麻烦,住在老房子里,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房子的天花板有些裂缝了,他们就请人用透明胶细细地粘好。
00年和0,夫妻俩先后编著《真情集》《心声》两本书册,收集了一些自传、家信家书以及诗词,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浸润其中,传教与后人。,龙可英又编著《诗画怡情》一书,作为夫妻俩人生最后的纪念。在这本书中,两人毫不避讳地留下了遗嘱,要求树葬,去世后火化,不占国家的地,骨灰葬在老家父母坟前的树下。龙可英还特为此赋诗“生死平常事,骨灰树下埋。花开香十里,白鸟引歌来。”
随着CCTV新闻频道播出的"新春走基层之家风是什么',我就对"家风'这个热门话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促使我每天都要看央视新闻的.有关报道。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气,俗话也叫门风。我们这个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进展,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尤为重要。
古代人把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现代人的家风是什么,众说纷纭。勤俭节省、不铺张浪费,低调做人、为事清廉,孝顺和气、厚道老实。在新闻频道,记者们采访了四川成都火锅店一位顾客说:"我们家有一个传统,这一碗饭,吃着只要剩一粒米,不行。'还采访了面摊老板说:"朴实一点,厚道一点,做人要实在一些,天上不会掉馅饼砸到我头上的。'说得很好很实在。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问爸爸:"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爸爸说:"我们家的家风是不要贪小廉价,要懂得谦让。借别人东西肯定要还给别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家风,你会飘进千家万户的!
大家都来晒晒自己的家风吧!
家风正,则人心正,社风清。家风是以“爱”为底色,以“孝慈”为笔墨绘出的一幅水墨丹青,看起来古朴,却意境深远。在市农机局家属区院子里,年逾八旬的退休干部邓尚志和妻子龙可英,在15年里编撰了3本书册,图文并茂地记录家庭故事,传承良好家风。
老有所学,诗画怡情润晚年
2月16日,走进邓尚志的家,一股墨香迎面扑来。这套已建成30多年的房子里,最多的,是书籍和诗画。邓尚志爱书画,龙可英好作诗。有这些作伴,两位老人的晚年格外惬意。
“1991年退休后,我们先后到老年大学学习诗词、国画,过得很充实。”龙可英有着一头漂亮的银发,面色红润,行动敏捷,不像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在老年大学,她和老伴像初入校门的学生一样,读书、写字、画画,整日忙个不停。“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自己编著的《诗画怡情》一书里,龙可英这样形容那段在老年大学的日子。此后,她的作品频频见诸报端。20xx年,龙可英开始“触电”,不仅学会了打字,还在新浪网开设了博客发表诗词,拥有了众多粉丝。
与老伴的时尚相比,邓尚志更爱与传统的笔墨打交道。他潜心于书画创作,专心听课,反复练习,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的作品曾入编《中华老年书画作品选集》《东方书画艺术家大典》《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书画大展作品集》等数十部图书,并多次在全国性的.大展、大赛中获奖。
老有所为,传承家风正社风
凭良心,讲道理;多积德,莫害人——在邓尚志家里,挂在墙上的这条祖训格外显眼。这话是母亲教的,如今,他又将这传给了子孙。
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两位老人传给子女的家训远不止这些:“不求名利得失,唯求心里踏实”“修身养性多积德,博学求知莫贪权”“轻看权和利,重视民与情;处世法为本,为人德在先”……在老人眼里,德比什么都重要。
与家训相比,以身作则更可贵。
百善孝为先。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资紧缺。有年春节,机关食堂给每人分了一钵蒸肉,龙可英惦记着辛劳了一辈子的公婆,省下来托人送到了乡下婆婆家。公公病故后,她更是把婆婆接来长住,并在儿女面前立下规矩:“凡是奶奶没有吃到的东西我们不吃,奶奶没有享受到的我们不能享受。”
“有了‘能吃苦’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喝得下。”教育子孙时,邓尚志总是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吃苦耐劳是立家之本。尽管两位老人年轻时在城里工作,但一有机会就把孩子放到农村去锻炼,三子一女个个会插秧、割稻、砍柴,甚至还学会了破篾、织斗笠。
“屋檐水点点滴滴,滴在现窝里。”如今,邓尚志的儿女个个成才,孝顺父母。儿孙多次邀老人同住,老人却总是婉言谢绝,不愿给儿女添麻烦,住在老房子里,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房子的天花板有些裂缝了,他们就请人用透明胶细细地粘好。
20xx年和20xx年,夫妻俩先后编著《真情集》《心声》两本书册,收集了一些自传、家信家书以及诗词,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浸润其中,传教与后人。,龙可英又编著《诗画怡情》一书,作为夫妻俩人生最后的纪念。在这本书中,两人毫不避讳地留下了遗嘱,要求树葬,去世后火化,不占国家的地,骨灰葬在老家父母坟前的树下。龙可英还特为此赋诗:“生死平常事,骨灰树下埋。花开香十里,白鸟引歌来。”
"哇,哇,哇'咦,这是哪里来的哭声?我走出房间一看,原来是爸爸在打弟弟。只见爸爸眼里含着泪花,既心疼又无奈。 一旁的妈妈背过脸去,好像不忍看这残忍的画面。奶奶用那生满老茧的手,轻轻地擦拭着眼睛。爷爷坐在奶奶旁边,一声不吭。过了一会儿,淘气的弟弟见四周这么清静,偷偷的从捂住脸的手指缝里瞧爸爸,慢慢停止了哭泣。我悄悄地问爸爸:"发生什么事了?'于是爸爸把事情的经过和我说了一遍。原来是弟弟不敬重爷爷。"孩子从小不管教,长大家风不正,所以从小就要树立良好的.家风,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进展。'爸爸的一席话,把我们引入了深思。
家风是什么?在我的眼里,家风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更爱我的家,更爱我的父母。家风表达在生活当中,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有家风的踪影。为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妈妈倒一杯热水;吃饭时等爷爷奶奶坐下再动筷子;照看年幼的弟弟;关心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些虽然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却都能表达出这个家庭的品质与风气。家风,其实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让家庭全部成员都遵守的准则。它即隐藏在父母平常点点滴滴的教育之中,又浓缩在我们平常的谈吐举止之中。 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他们时时刻刻关心着我们,为我们做着典范。记得小时候,奶奶的胳膊受伤了,生活不能自理。妈妈每天早晨都为奶奶端来热水,给奶奶洗脸,给奶奶擦身;每天晚上,妈妈都会为奶奶端来洗脚水,仔细地搓洗着那生满老茧的脚每当看到这一幕,我的脑海里都会出现一个字,那就是"孝'。妈妈的这一举动,让我明白了爱的真啼,更让我知道了"孝'这个字的真正含义。
好的家风,孕育着好的人才;好的人才,带给社会正能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为了社会的进展,为了祖国的繁华富强,让我们一起培育良好的家风吧。
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肌体的细胞。只有每一个家庭都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氛围,全社会才能成为和谐社会,国家才能走向国富民强。我们的家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家庭和谐,美满。我的家庭,正从以下几个几方面进步着。
一、在事业上——自强不息
在21世纪,要想成功,不仅要有聪明的头脑,还要有超人的毅力和勤奋。我深切感受到,努力工作和获取知识是同样的重要。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提高综合能力,还要注重学习。
我至从xx年进入教育系统以来, 对工作具有高度的热忱,敬业爱岗,常常都是忘我地工作,自觉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了完成好工作,经常加班加点,不计较个人得失,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在此之间,我还不忘提升自己的素质,坚持参加本科第二学历的自学考试和普通话学习,并经常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能够不断思索、提高工作效率。还努力改进方法来处理工作与家庭、孩子教育之间的关系,做到投入地工作、快乐地生活。事业、家庭都要双丰收。
二、在家庭上——和睦温暖
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才能保证事业的发展。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是育人的天地。在我们这个家庭里,家庭成员的关系比较和谐,家庭气氛比较温馨。我们都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都在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孝敬长辈。我和先生正处在干事业的大好时机,由于先生工作性质特殊,长年在外,落在我肩上的担子较重,公公婆婆年纪较大,身体较差;孩子又太小,顽皮好动。我上班的地方离家远,一般情况下每星期只能回家一次,作为一个女人,要把到生活和事业都兼顾好实在不容易。但是只要有机会尽责任和义务时候我决不推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尽量自己解决,不让他们操心。在孝敬老人上,我和先生特别有共识,而且互相理解和支持,孩子看到我们平时的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作为一个妻子,我主动关心先生的生活和工作,经常和他进行电话沟通,让他感觉到我和公婆的和谐相处,使他能安心的在外工作,我用我的爱和奉献支持他的事业。记得8月,孩子的爷爷、奶奶同时因病住院,恰巧先生外出学习半年,带孩子和照看老人的责任就落在了我的身上。孩子还小,生活不能自理,忙了孩子的生活起居,又得照顾老的。几次我都累得要倒下,但是一想到远在外的先生,我又挺了下来。始终没有让先生操心过一点家里的事情。作为孩子的母亲,我对孩子是“严”和“爱”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先生工作比较忙,无法照顾家庭,更不可能谈及孩子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也有周末才能得到实施,于是,我不得不将教育融入孩子生活的点滴中,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孩子的成长动态,启发并帮助孩子走上健康的成长道路。
三、在生活上——奉献助人
我的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始终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道德,始终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坚持树立环保意识,如:先生不在公共场合抽烟,买菜记得自带包装带。去年,我家对面新搬进来一对年青小夫妇,楼道上也开始堆起了大量的垃圾,我每一次清扫也不忘记将对方存放在过道上的垃圾清倒了,时间长了,对面的小夫妻也自然的爱惜起楼道上的卫生,以前经常存放垃圾的习惯也改了,偶尔还会打扫一下楼道的卫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俗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乐于助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经传承并发扬了数千年,这种美德应当被继承下去。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一直关爱生命,热爱生活,以助人为乐。在大街上经常会遇到一些衣衫褴褛的乞丐,看到他们求助的眼光,我想在他们的无助的背后一定有一些辛酸的故事,每次对他们施舍后,我便有做了善事后的快乐。
总之,我的家庭以崇尚科学、倡导文明、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为本,并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有良好的家庭美德,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融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 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将不断努力,共同建造一个温馨,和谐向上的文明家庭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