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通用30篇)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通用30篇)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1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张桂梅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扎根贫困地区全身投入教育事业,用生命点滴书写出来的人生故事传说彰显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一辈子。张桂梅同志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是“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榜样。她响应党的号召,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华坪县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党员佩戴党徽上班的单位。张桂梅让党员在群众和师生面前“明身份”,促使党员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20__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她牢记使命,为民奉献一辈子。40多年来,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张桂梅与孩子们之间有很多故事传说,每一个都是催人泪下。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个男生突然发高烧,张桂梅看到这位学生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当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给了这位学生,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费。第二天,当学生家长赶到医院,看到已经守候了整整10个小时的张桂梅脸色苍白,神情憔悴,这位傈僳族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

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2

从20__年入选航天员到现在的成功圆梦“飞天”,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杨洪波历时11年多,这足以看出“飞天”考核之严格。

那么,在中国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航天员?实现“飞天”,航天员需要完成哪些锻炼?

“航天”先“航空”

成为空军飞行员,是成为真正的航天员的第一步。

专职的航天员一般都是从空军飞行员中进行选拔,因为空军飞行员平时的工作状态最为接近航天器的状态,当战斗机飞行员在驾驶战机做某些动作的时候,其身体承受的载荷与航天器中的载荷相接近。

而且,空军飞行员本身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就比较好,十分适合航天工作的要求。

成为预备航天员

正式“飞天”前,先要成为预备航天员。

我国预备航天员的基本条件是:具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160-172厘米;体重55-70公斤,年龄25-35岁;

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600小时以上,大专以上水平,飞行成绩优良,无等级事故,无烟酒瘾,最近3年体检均为甲类。

严格的综合训练

通过第一阶段选拔的预备航天员,只有通过第二阶段的选拔才能成为执行飞行任务的真正航天员。

整个选拔过程宛如过五关斩六将,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淘汰,最终能够成为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只能是最优秀的十几个人。

航天员训练课程包括了理论知识、体质锻炼、心理训练、航天环境适应训练、野外生存训练、人船地合练、人船箭地合练等内容。

体质训练方面,航天员接受的体质训练都是按照运动员标准来进行,包括了田径、球类、体操、肌力、游泳等内容,训练量非常大,而且尤其强调航天员的耐力。

此外,为适应太空环境,他们需要经过常人无法想象的各种极限训练,

如:三维滚环训练、超重训练、幽闭空间训练等等,每一种训练都是挑战航天员的生理极限的。

心理训练也是航天员的必修课。在密闭无人的太空舱中,人容易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所以需要通过心理训练来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航天员的心理训练包括了心理学基础和心理健康教育、放松训练等内容。

航天员到太空需要进行各种任务,面临形形色色的挑战,这不仅是对他们体能的挑战,还对他们的文化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文化理论方面,航天员将接受高等数学、力学基础、电工学、电子学、自动控制、英语、计算机、地理、气象、空气动力学、火箭、飞船设计原理、航天医学等近60门文化基础和航天理论课程的学习。

据了解,每门课程的书本都是16开,几百页厚的。

同时,航天员必须熟记9大本、上百万字的飞行手册,上千条指令、数百项操作,达到闭上眼睛都能精准无误地全流程操作的程度。

文化理论覆盖面广,复杂的课程和繁重的学习任务,无疑高度考验着航天员的观察力、空间力、记忆力、创造力、计算力、推理力和专注力。

可以说,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不仅需要强大的身体素质,还要一个强大的大脑。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3

1.群英荟萃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4

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他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吴大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truth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truth慢慢的展现出来。”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__年10月因病过世。

20__年底至20__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离异)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5

聂海胜1964年出生于湖北枣阳杨垱镇一个小村庄里。儿时贫困的生活常常让父母为区区几元钱的学费犯愁,只好东挪西借,有时代替学费交到老师手中的竟是一只兔子。聂海胜姐弟六人,他排老六。父母靠种田维持生计,家大口阔,生活拮据。小时候,粮食不够吃,印象里最多能搜捡到的就是红薯面做的黑窝子、杂面饼,萝卜干、咸菜、大酱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因此直到现在聂海胜一闻到大酱味就犯恶心。

聂海胜对待学习,自觉而刻苦。尽管没钱买学习资料,但课本上的内容,在哪页哪个位置,他都清清楚楚。读小学时他经常穿着姐姐的旧布衫,打着赤脚,但学习很刻苦,特别是数学成绩好,经常考满分。初中毕业考试,聂海胜考上了县重点高中。那个假期,他搬木材、下地干活,挣出了上高中的学费。整个杨垱镇只有两个学生考上。学校了解到他的家庭困难,为他补助了救济金。每次放假,他还去十几里外的堂兄家帮着搬木材、装茶叶、下地干活,一个假期下来能挣十几块钱。就这样,他靠自己的双手挣出了上高中的学费。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6

为了实现教乡亲们学文化的目标,朱彦夫腾出自家的一间堂屋,用母亲做寿材的木板做成书架,买了200多本书,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图书室。随后,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张家泉村第一所夜校,夜里常常要艰难地走1公里多的山路给村民上课。夜黑路滑,健全的人走起来都费劲,没手没脚的朱彦夫不知在夜间跌倒了多少回。

1957年,朱彦夫被全村的8名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开始带领张家泉村的村民们砌石垒堰、改天换地,在山坡上开出了80多亩“大寨田”,治理了3条大山沟,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

1960年开始,朱彦夫带着乡亲们翻山越岭打了9口水井,并在村里打了3口用于灌溉的大眼井。他自己绘制图纸,带领大家修建起了1500米长的灌溉渠。同时,又成立了村林业队,建起40亩苹果园、10万株的花椒园、2万株的桑树园。如今的村民,单是果树每年就能收入几万元,生活富足,原来贫穷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范村。

1982年,一场大病之后,他与死神又一次擦肩而过,朱彦夫自知年事已高,体力不支,主动辞去干了2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英雄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开始了另一场战斗。

他让儿女买来笔墨纸张、参考书,说:“我是二十六军的战士,我要替连指导员完成他的遗愿,把战斗经历写下来,让后人知道我们是怎样和敌人殊死搏斗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可以想象,朱彦夫写书有多大困难。残疾的身体让他吃尽了苦头:他用嘴衔笔、双臂抱笔、单臂绑笔,三种方法交替使用。写不了几个字,眼睛就疼得难受。他每天只能写几百个字,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纸上。

另一个拦路虎是文化水平不高,为了写成这本书,他舔烂了4本字典。由于日夜煎熬,他的视力持续下降,原来的伤口发炎,心脏病加重。不论医生怎么劝、家人怎么拦,他始终笔耕不辍。

熬过了严冬,熬过了酷暑,经过7年的努力,1996年7月,朱彦夫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出版发行。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人们说朱彦夫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而迟浩田将军则说,朱彦夫就是活着的“钢铁战士”!

《极限人生》一出版,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全国各地纷纷邀请他去作报告,在淄博市的一场报告会上,朱彦夫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当场晕倒在讲台上。经抢救治疗后,虽然保住了生命,右半身却从此瘫痪,没了知觉。英雄永远是英雄,他硬是撑着病体,经过几年的努力,又完成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朱彦夫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用钢铁般的意志书写了自己的“极限人生”。20__年12月12日,朱彦夫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受到书记的亲切接见,朱彦夫说,这种荣耀和幸福,他终生难忘!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7

一个先天没有双手,一个后天失去双脚和右手。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虽然残疾,但是20多年来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每天辛勤劳作,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操持家务,以拼搏改变命运,以汗水追求美好,以常人看来最差的条件奋斗出稳稳的幸福。20__年,在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这是夫妻俩继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之后,获得的又一项殊荣。

走进张顺东、李国秀的家,曾经的老房子已被改造成“顺东杂货店”“顺东云品直播间”和“李国秀刺绣工作室”。在儿子协助下,夫妻俩正忙着直播带货当地特产“东川面条”,小小的杂货店里陈列着当地的许多农副产品、果蔬、预包装食品等。直播结束后,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海江代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省委宣传部,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送上“全国道德模范”“云岭楷模”荣誉证书及慰问金,对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给予高度评价,鼓励他们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顺东说:“感谢党和政府多年来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乐观地生活,特别要在乡村振兴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妻子李国秀则表示,他们会把慰问金作为启动资金,积极发展种植养殖产业,通过产业发展推动生活稳步向好。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8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9

即便到了暮年,朱老倔强的个性一点也没有减弱。老伴心疼他,把笔和纸藏起来,朱老一着急就从床上跳下来找;子女心疼他,想替父亲记录让父亲口述,朱老又认为那样限制了自己的思考空间。

朱彦夫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继续着自己的写作,花了7年时间,用坏500多支笔,在1996年出版了33万字的首部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在出版的当天晚上,朱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书的扉页写满了战友的名字,双眼含泪,以这样特殊的方式祭奠逝去的战友。

1996年底,朱彦夫在一次报告会上突发脑中风倒在了讲台上,从那之后他身体偏瘫,口齿也不再清晰,但他的大脑依然活跃。在病情好转后,朱老又开始了写作,又花了两年时间,他出版了24万字的第二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在社会上引发巨大反响。

朱老的事迹也传到了国外,外界纷纷称他为中国的“当代保尔”,而俄罗斯《真理报》的记者更认为,朱老的精神比起保尔有过之而无不及。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10

10月17日上午,20__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的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多年来,他们凭借“一只手+两条腿”相依为命、自强不息,在战贫斗困中奋发、奋斗、奋进,书写“无脚踏出脱贫路,无手撑起半边天”的感人事迹。

“两个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俩都是一级残疾。丈夫右手和双脚先后截肢,只剩下一只左手;妻子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在常人眼里,他们并不适合组建家庭。

“当初,我到她家提亲时,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两个残疾人在一起无法生活。”张顺东说,他并没有放弃,最终以真诚打动了她,组建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结婚后,他们经历了短暂的甜蜜,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相继而来。家里贫穷、住房破旧,感觉“日子过得像爬大山一样难,两人想死的心都曾有过,觉得自己的命实在是太苦了”。

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李国秀常常流着泪说:“我这一生最大的亏欠,就是不能给孩子一个拥抱。别人家的孩子都是用双手抱大的,而我家的两个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

家中有小是个宝,儿女是全家人的希望。“决不能把贫困传给下一代,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

不论天阴还是下雨,常常是别人还没有起床,夫妻俩就上山找猪草,下地种庄稼。

“靠养牲口、种庄稼增加收入,是我们靠自己努力能够做到的。”张顺东说,妻子虽然没有双手,但她的脚像手一样灵活、有力,煮饭、喂牲口、针线活等家务,她样样能干;除草、收花生、种红薯等农活,她样样在行。

夫妻同心,黄土也能变成金。面对困难,张顺东总鼓励妻子说:“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过不去。”夫妻俩就这样相互扶持着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11

“我喜欢听飞机起飞时,发动机轰鸣的声音,也喜欢开着飞机在云层里钻来钻去,直插云霄的那种感觉。”汤洪波想着早年做飞行员的时候,这样说。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3名航天英雄上了天,汤洪波的父母、好友、同乡的一颗心,也随着他跟到了天上。

神十二起飞的前夜,汤洪波的父母紧张得躺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只好把电视一直开着。第二天早上6点村干部到汤家时,汤洪波的父母都吃完早饭了,母亲伍兰清表示,昨天她跟老伴就睡了两个小时。

伍兰清既盼着儿子早点飞天,又对第一次上天的他有着诸多担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去往遥远的外太空。相比之下,父亲汤海秋就淡定很多了,17日早上,他特意把儿子留给他的空军衬衣拿出来穿上了。十多年来,每逢什么重要场合,汤海秋都要把这件衣服穿上,像是什么仪式。

火箭点火升空的那一刻,伍兰清激动得跟着火箭一同站起,还将右手高高举起,她的眼神亮亮的,里面装满了对儿子的骄傲。

“汤洪波很有耐心,人也冷静,要是做一件事,能坚持好久。”汤洪波的舅舅这样形容他。不过汤洪波小时候也是个十足的“皮孩子”。汤洪波小时候总到舅舅家去住,有一年舅舅家杀猪,墙上挂了许多猪肉,有人问汤洪波回不回家,这小子说不回,要在舅舅家住着把肉吃完了再回去。

舅舅说,现在侄儿为国争光上天了,虽然祖国给他们备了120多种吃的,但还是希望他有空能回家来,多吃几顿家乡菜。

1975年出生的汤洪波,是家里的老大,他还有一个小三岁的弟弟。5岁时,他就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干活了,等到10多岁,汤洪波已经是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他干起活来也不叫苦不叫累,大人们干完活一回头,就看见他满身都是灰,只能看清两个眼珠子。

27年前,19岁的汤洪波通过了招飞考核,他高兴地从村口买了一挂鞭炮,看着噼里啪啦炸开的爆竹,汤洪波又蹦又跳,说自己以后就要去保卫祖国了。

从那时起,飞栏村就“飞”出了一位飞行员。

村里的老街坊说,洪波这孩子懂事,还在部队那会儿,每次回家都会来看望他们这些长辈,还会去镇上给他爸妈添置好多家用品。去年,汤洪波还托弟弟在家安装了两个摄像头,想家的时候就看看爸爸妈妈。

6月16日,神十二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不久后,汤洪波就给父亲打去了电话。“爸爸,不要担心,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的。”“儿子,多余的话没有,好好干!”父子俩的对话,简单又饱含着满满的期望。

汤洪波的弟媳说,这几天家里都忙坏了,连接个电话的功夫都没有。她们全家都等着大哥凯旋,还计划着要去降落地点接他回家。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12

6月1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宣布,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翻看已确定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3人简历,进行首次飞行的航天员汤洪波系湖南湘潭人,20__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是首位飞向太空的湘潭籍宇航员。

杨洪波,男,汉族,籍贯湖南湘潭,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75年10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大队长,安全飞行1159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__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__年5月,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__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13

1、苏炳添,1989年8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暨南大学20__级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

2、苏炳添,1989年生于广东,从小就表现出了良好的运动天赋。20__年11月,15岁的苏炳添第一次参加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就以11秒72的成绩夺得第一,成为轰动一时的“追风少年”。

3、之后他又被选拔进了省队、国家队,成绩突飞猛进。20__年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他以10秒16夺冠,打破了周伟保持13年之久的全国纪录。之后的两年,苏炳添一直雄踞中国男子百米第一的宝座。而对于这些成绩,苏炳添并没有感到满足,因为他要向国际水平挺进。

4、20__年5月6日,在国际田联世界田径挑战赛日本川崎站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以10秒04夺冠,但因比赛超过了国际田联规定的赛场顺风速上限,成绩不被认可。但此次初试锋芒,让他信心倍增。同年8月4日,在伦敦奥运会男子100米比赛中,苏炳添以10秒19的成绩晋级半决赛,但在8月6日的半决赛中,他却只跑了10秒28,无缘决赛。

5、20__年5月31日凌晨,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夺得季军,开创了黄种人百米短跑成绩的新纪元。

苏炳添没有赢得冠军,输了比赛,但他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永不满足的努力,赢了每个0.01秒的进步。人生犹如赛场,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挑战,也要进行“比赛”,不可能总是赢。但是,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去夺取哪怕是一寸,哪怕是0.01秒的进步,即便输了也无妨,因为有进步的输就是赢。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14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俩都是一级残疾。丈夫右手和双脚先后截肢,只剩下一只左手;妻子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在常人眼里,他们并不适合组建家庭。

“当初,我到她家提亲时,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两个残疾人在一起无法生活。”张顺东说,他并没有放弃,最终以真诚打动了她,组建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结婚后,他们经历了短暂的甜蜜,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相继而来。家里贫穷、住房破旧,感觉“日子过得像爬大山一样难,两人想死的心都曾有过,觉得自己的命实在是太苦了”。

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李国秀常常流着泪说:“我这一生最大的亏欠,就是不能给孩子一个拥抱。别人家的孩子都是用双手抱大的,而我家的两个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15

朱彦夫,1933年7月出生于沂源县张家泉村。14岁参军,16岁入党,经历过上百次战斗,十次英勇负伤,三次荣立战功。在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是特等革命伤残军人。

他放弃荣军休养院特护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并以惊人的毅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他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25年,带领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彻底改变了山乡面貌。

他是活着的“烈士”

朱彦夫在朝鲜战场重伤回国,入院治疗初期,一直是“活死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他所在部队确认他所在连队已经全部阵亡,被确认为“烈士”。

他伤势严重,昏迷不醒,医院采取抢救措施——截肢、剖腹。而且,不止一次地截肢、剖腹。主治医生叹息道:“他如果能够活上三年,就是奇迹!”

截肢手术以后,他各部位伤口深度感染。高烧不退,出现中毒性化脓症状。历经反复抢救,他的病情仍然没有起色。医院将他从“特号床”,转移到了“太平室”。“太平室”专门为危重伤员设立,接近于太平间。唯一不同的是躺在床上的人呼哒着一口热气,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护士专门守护。

他那不足一米长的躯体躺着一动不动,似乎已经油枯灯尽。伤口渗出的脓血浸入被褥,腥味扑鼻。唯有腮下和嘴角微微颤动的神经,证明他没有死去。

志愿军各部队派人到医院查寻本单位伤员,他所在团的查寻人员到“太平室”看到他却根本没有认出来。

进入“太平室”93个日日夜夜之后,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复活了!

他的意识渐渐恢复,看清楚身边的护士,用微弱声音茫然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我在这里干什么?”守候他的护士高兴极了,一边用湿毛巾为他擦拭眼睛,一边趴到他耳边说:“这是在医院的病床上,你主要是太劳累了。你已经睡了很久很久,也该醒来了!”

他的意识继续恢复,感知到伤口的疼痛。他举起两只胳膊,发现手腕以下没有了双手。他动动双腿,发现膝盖以下没有了小腿和双脚。他癫狂了,拼命挣扎,狂撕乱咬包扎胳膊的绑带。

院长和主治医生听到喊声跑过来,看到从上帝手里夺回来的这条生命发出复活的信号,兴奋异常。他愤怒而又绝望地大喊大叫:“为什么把我的手和腿都割掉了?没有腿咋走路?没有手咋扣扳机?你快给我找回来!”

主治医生向他解释:“你伤口的深度和面积都很罕见,如果不截肢,就有生命危险,绝对活不到今天!”他仍然狂喊:“没有了手,没有了腿,我活着还有啥用!”

院长耐心地对他说:“你能够死而复生,就是很大的奇迹。你现在还能够呼喊,这已经很好啦!有什么要求你就说,也可以把心里的憋屈难受释放出来!”

他从“太平室”重新搬回“特号床”,终日郁郁寡欢。他想结束生命解脱自己,又想到指导员高新坡的遗嘱,想到战友杜玉民、万中祥、徐风明等烈士的托付……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中,苦不堪言。

主治医生认真地对他说:“像你这种情况,有勇气活下去才是英雄!轻生是自私,自杀是孬种!”这些话像一把重锤敲击着他的心,使他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他在医院先后经历47次手术——颅脑取弹、面颊植皮、腹内排异、眼部摘取弹片、四肢反复截取……

他以超常的生命力不断地创造着奇迹:坐起来了;会大声说话了;手术部位愈合了……痛楚渐渐远去,大脑日趋清醒……

他一直是在“拼命”

朱彦夫不甘心在荣军休养院“重残所”里面被人照顾着度过一生,他想家乡、想母亲了。他身强体壮的时候保家卫国,伤残退役以后应该陪伴着家乡和母亲。他向组织上提出要求,经组织批准以后回到了张家泉村。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16

在美国尤金举行的20x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比赛,中国飞人苏炳添在男子100米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并列季军。苏炳添成功夺牌让中国人倍受鼓舞。他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亚洲的骄傲。他不到最后一秒不放弃的精神,更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人生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专注执着,正确科学地把握自己,永不言弃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专注精神,不受干扰,是一种智慧。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成功所必须的精神。他,年仅25岁,就获得了获得了神学哲学双学位。如果他愿意,他随时可以成为巴赫音乐最正统的接班人,这就是史怀哲传奇的青年人生。然而,外界的鲜花掌声,舆论的吹捧没有给这个理性的年轻人带来一丝的浮躁。29岁时,他决定从零基础学习医学,拯救非洲难民。从此,他把毕生的精力,都专注地奉献给了非洲医疗事业,在蛮荒丛林中度过余生。被誉为“非洲之父”的他,临终时由衷感慨:“上帝啊!当跑的路我跑过了,尽力了,我一生扎实的活过了!”史怀哲的一生可谓专注地做到了追随奉献的本心,做了最真实的自己。可见,人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要具有专注精神,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努力拼搏,科学追求,是一种能力。“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南开马蹄湖畔的亲笔题诗,正是叶嘉莹先生一生的写照。已九十岁高龄的她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她研究的方法讲究科学,充分利用优势,她大半生漂泊,所到之处,从孩子到成人,传播的方法都是让人喜闻乐见,她也从中得到启发。叶先生曾说,她的`根在祖国,她要为祖国永远留下古典诗歌的财富。于是,人们依旧能在世界各地华人文化圈内,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的一生的努力也终让一代年轻人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她因此成为当今诗坛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一员宿将。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她的科学精神和执着的卓越的内涵,却始终没有改变,精神矍铄,风采依旧,真是“莲实有心”“梦偏痴”。所以,要成就一番事业,执着的精神加上科学的态度,才是成功的双翼。

永不放弃,更是一种高宝贵的品质。在成功的路上,一定会遇到许多许许多多困难,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人才有希望达到顶点。他生来就没有四肢,独特的外表让人铭记。他就是享誉全球的演说家尼克。胡哲。少年时饱受嘲讽,让他闪过轻生念头。但跳进浴缸前他改变了想法,他想要清醒地活着。于是,他苦练演说技巧,到世界各地寻找机会。在被拒绝上百次之后,终于感动了世人。凭着出色的励志演讲,他赢得全球的尊敬。三十出头也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他说:“没手、没脚、没烦恼。”因此,他的乐观与坚忍终于带他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终于驶向成功的彼岸。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17

今年6月17日,46岁的航天员汤洪波,和他的战友聂海胜、刘伯明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火箭的托举下飞向太空。

3个月的太空之旅,他们完成了诸多任务,也领略到太空的深邃和奇妙。

汤洪波于1999年毕业于空军第五飞行学院,曾经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安全飞行1000多小时。20__年,他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航天员,来到了航天员大队,经过11年的刻苦学习与执着坚守,他终于圆了自己的航天梦。

在轨期间,汤洪波和他的战友用了大约一周的时间,建立起了空间站载人环境,完成了大量的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试)验,并且两次空间出舱完成了舱外设备安装任务,在轨飞行的3个月后成功返回地球。

记者会上,汤洪波表示,“航天员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身体失重,心灵永不失重’。我深深地知道,是党培养了我,是人民军队培养了我,让我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学子成长为一名飞行员、一名航天员,是祖国的强大为航天事业作出了有力支撑。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作出更多成绩。”

另据其他航天代表介绍,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同时,中国航天人还要瞄准更远的目标,就是深空探测。中国航天员要不要上月球,现阶段正在开展载人登月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工作,相信到时候一定会有所作为。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18

聂海胜说自己是幸运的,高中毕业时遇上了招飞。当飞行员是聂海胜的梦想,小时候在山坡上放牛躺着睡着的时候,从没见过飞机的他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长出一双大大的翅膀飞上蓝天。有一天,家中来人,说是县武装部搞政审的,他才知道自己真的要去飞翔了。临走时,聂海胜像往常上学一样,只背了一个书包,没有更多的行李。他死活不让母亲出门送自己,是怕母亲难过。

来到航校,聂海胜好似鸟儿上了天。他觉得自己与飞行有缘,要不儿时为何会做那个无缘无故长翅膀的梦?为何摸着操纵杆就熟悉得像老朋友一样操作自如?聂海胜觉得自己是为飞行而生的。当年,作为同行中第一个放单飞的人,教官让他给其他学员讲讲飞行体会,不善言辞的他只说了一句话:“啥也不想,只管飞!”

若预备梯队有机会飞天的话,执行过神舟六号任务、已于20__年晋升少将军衔的聂海胜,将成为首位以将官身份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1964年10月13日出生于湖北枣阳的聂海胜,是唯一一位从「神五」到「神九」四次载人任务的梯队成员。

尽管各国载人航天历史上,对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年龄并无上限,但因为年龄等原因,14名首批航天员中还没有执行过任务的成员,将部分退役或转岗。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19

“陈陆是我很好的兄弟。”

连日来的抗洪抢险,方锐的脸和手臂被晒得黢黑,眼中布满血丝。

方锐说,从7月18日开始,陈陆已经连续4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长期泡水,并在救援艇里屈膝而坐导致陈陆的膝盖已经浮肿。

陈陆的生前战友们在追悼会上举着的横幅合肥市消防支队供图7月22日清晨,几乎一夜未眠的方锐和陈陆来到位于同大镇政府的防汛指挥部了解汛情,随后准备赶往连河村救援被困群众。出发前,方锐找到镇政府对面的小店买来一些牛肉和鸡肉准备在路上吃,补充体力,并再次劝陈陆注意休息。

但陈陆还是出发了,向着最危险的地方前进。

在陈陆同事记忆中,陈陆永远挺在战斗一线。肥西县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吴胜平早在20__年就领教了这位好兄弟、好战友的“拼命”劲儿。

20__年,吴胜平与陈陆同一批加入消防队伍,在后来的15年人生路中,这对兄弟总是彼此陪伴,相互鼓励。

“他意志力太坚强了。”

20__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陈陆与吴胜平一起作为安徽消防总队抗震救灾队的一员,赴汶川参与地震救援。当时行军时间紧迫,大家就躺在马路上休息,但陈陆的腿却被蜱虫叮咬,引发过敏起泡流脓。

陈陆他咬牙坚持,拖着伤腿,背着60 余斤重的破拆设备,连续10天在震区搜寻生命。

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吴胜平回忆道,当时他们接到一个女孩的求助,称自己的父亲被埋在废墟下。然后他们3个人轮流徒手挖,才把女孩遇难的父亲挖了出来。“陈陆见女孩可怜,就把身上带着的400块钱全给了她。”吴胜平说。

吴胜平告诉澎湃新闻,地震过后很多人失去了家园,他们在路上遇到一个农民搭了破棚子、睡在地上,陈陆又把行军携带的棉被给了那位农民。

“说实话,我总感觉到这一切发生的不真实。一个好兄弟突然就没了……昨天我梦到他。他还在,我们还在说话。”吴胜平说道。

男人们之间的那份情谊总是无法感性表达,说完梦到陈陆的话后,吴胜平拿起消防制服帽,奔回了工作岗位。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20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英雄,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我心中的那位英雄,就是被称为“亚洲飞人”的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苏炳添。

苏炳添的成绩举世瞩目:20_年8月26日的雅加达亚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92的成绩打破亚运会纪录;20_年2月21日凌晨举行的20_国际田联室内巡回赛中跑出6秒49的成绩夺得冠军……那赛场上像离弦之箭一样飞奔向前的他也因此获得了“亚洲飞人”的称号。

当我们惊羡苏炳添这些惊人成绩的时候,是否想过:这些成绩的背后浸透了苏炳添奋斗的泪泉,洒遍了苏炳添牺牲的血雨?

苏炳添每天都坚持进行训练。每一次训练时,他总是先慢跑热身,接着做小步跑,踢腿等准备活动。一切都准备就绪后,苏炳添换上了钉鞋,细心地用卷尺进行起跑器的调试,随后蹦跳了几下,深吸几口气,便来到了起跑器的前方,单膝跪地,做好准备。他两只手的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呈八字,紧紧地压在起跑的白线后。大约过了几秒,苏炳添后脚猛地一蹬,顿时像一支离弦的箭般冲了出去,步频越来越快,直到冲过终点才慢慢减速,整个跑步过程令人叹为观止。跑步结束后,苏炳添拿出一个小型摄像头,上面记录着他跑步时的视频,只见他在观看过程中不断叹气,不断摇头,嘴巴还不时嘀咕几句,并且要反反复复看很多遍,训练才结束。

苏炳添专注训练,不受干扰,是一种智慧;努力拼搏,科学追求,是一种能力;永不放弃,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这几点,恰好是我没有的,是我需要的。他永远是我的榜样,也是我心中的英雄。

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这完美地诠释了苏炳添的一生,保持专注、努力拼搏,永不放弃,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三把钥匙,也是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动力与信念!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21

“当初,我到她家提亲时,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两个残疾人在一起无法生活。”张顺东说,他并没有放弃,最终以真诚打动了她,组建了这个特殊的家庭。结婚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相继而来。

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家里日子更难了。李国秀用脚抹把泪:有时一分钱都没有,觉得日子太不如人了,别人能收谷子自己不能收,栽秧的时候找不到人帮忙,两个人急得哭,死的心都有啊!两口子哭完,咬咬牙还得干。李国秀常常流着泪说:“我这一生最大的亏欠,就是不能给孩子一个拥抱。别人家的孩子都是用双手抱大的,而我家的两个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张顺东坚信:儿女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决不能把贫困传给下一代,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20__年,女儿张光琼读高三,日子也到了最难的时候。张顺东夫妇想办法,家里多养了十几头猪。地少了地瓜秧等猪食不够,除了自家七八亩地,两口子还租种几亩地。张光琼说,爸妈晚上干完活回来,再烀好第二天的猪食,常常半夜了。此时张顺东脚跟发炎,原本一张创可贴就能护住的伤口,裂开大口子,脚肿得像榔头。有时候走路,脚印都是沾血的;晚上泡脚,又是一盆血水。家人劝张顺东歇歇,他不肯:“脚闲好了,家就闲垮了”。伤情不断恶化,张顺东左脚到了必须截肢的地步。女儿劝他去做手术,张顺东直摇头:“钱花在了医院,你上大学怎么办?”女儿说:“书我不读了,我要出去打工!”张顺东、李国秀又气又爱,一家人哭作一团。这一年,张顺东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他做了左脚截肢手术,根据有关政策,两万多的手术费,自家只出了八百多元。张光琼永远记得:我读大学,是爸爸用脚换来的!抚养孩子虽然艰辛,但好在一双儿女都已成人成才。如今,大女儿大学毕业已经成婚,在一所小学教书,小儿子在东川也有稳定的工作,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

张顺东夫妇从小就言传身教,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夫妻俩虽然残疾,照顾自己都有困难,但从未因此推卸自己赡养父母的义务,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生活难以自理,这对身体残疾的夫妻把老人照顾得很好,老人经常夸:“老东是个好儿子,国秀更是个好儿媳。”

张顺东哥哥家有两个孩子,前些年张顺东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继去世,之前,张顺东、李国秀夫妻曾承诺过,一定会照顾好孩子们。哥嫂的两个孩子从小就成为了孤儿,由张顺东母亲帮助抚养,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张顺东、李国秀夫妻经常给予无微不至地照顾,后来母亲失去劳动力,孩子们虽长大了,但夫妻俩依旧操心着,大侄女出嫁、小侄女上学一样都没有落下,他们夫妻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22

今年的夏天特别热,但还是热不过苏炳添,亚洲飞人、中国短跑男神……这些称号让苏炳添成为微博、微信上的热词,成为频频刷爆朋友圈的当下红人。这位仅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让国人刮目相看的同时,更让世界侧目———黄种人的“极限速度”是怎么突破的?全球短跑专家纷纷惊叹小个子跑出的“中国速度”。

当苏炳添正被世界瞩目时,他回到了家乡———中山,见到久别的父母,他说,很想念家里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静静休息一下。没有荣归故里的张扬,没有载誉归来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家人的牵挂,对未来体育事业的思索。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为天下先,这是中山先贤留下来的精神特质,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继承,而苏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赛场上将这一精神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让苏炳添一次次创造奇迹。苏炳添说,一开始,他的短跑事业并不顺利,而自己的进步源于起跑技术和前半程跑法的改变,即从以前先出右脚改为先出左脚,并且重点训练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两段途中跑技术,两项技术的改变让他进步飞速……看起来,这里面似乎没有太多秘密,更多的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尝试改变,甚至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是9秒99,而我们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后的汗水与泪水、煎熬与奋斗,苏炳添用成绩证明亚洲人同样能站在百米决赛的跑道上,用成绩展示出“敢为人先、不断超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苏炳添精神”。

“添仔回来了!”家乡人在朋友圈里欢呼、祝福,平静下来,作为苏炳添的家乡——中山需要这种“苏炳添精神”,它带给家乡人骄傲的同时,带来希望,激励着中山各行各业砥砺前行。

中山,曾创造出可喜的成绩,但成绩代表着过去,如今的中山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有机遇同时面临挑战和压力。如何破局,是否能从苏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么,是否能像全球短跑专家研究苏炳添一样来研究学习些什么,“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像苏炳添那样发现问题的同时敢于改变,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从而推动中山新一轮大发展。

我们相信,香山先贤们留下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不仅仅在苏炳添身上传承,同时会在每一个中山人的身上传承,成功没有秘密,成功靠的就是这种在苏炳添身上完美呈现的“敢为人先、不断超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精神。我们希望这种精神不仅是带来9秒99的快感,朋友圈里的雀跃,而是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凝心聚智,将中山推向最美的巅峰,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断刷新的愉悦.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23

他站在起跑线的前沿,沉静自若,信心满满,白云似在他的头顶飘浮,此起彼伏的掌声萦绕在他的耳旁。这是于20__年在夏季举行的亚运会,千万名观众一起翘首而望、神经紧绷的一刹那。

脚踩助跑器,身体前驱,姿势到位,只见苏炳添右脚一蹬助跑器,人就像一匹黑马,“嗖”地向前迈进。一瞬间,他那健壮的身体犹如一只开了弓的箭,一个健步向前奔去,衬着蓝天白云,酷似徐悲鸿笔下的马。

紧接着,是向前跨栏,动作快速敏捷,又潇洒自如。很快,苏炳添不费吹灰之力就越过了第一个栏杆。原来与他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七个运动员,现在也只有四个能跟上他的步伐了。同时伴随着如雷贯耳的掌声与加油声,苏炳添在第一个栏杆与第二个的栏杆的间隔处,起先他是助跑,到了离第二个栏杆半米处,只见苏炳添右脚一蹬,右腿一跨,身体就跃了过去,“嗖”的一声就向第三个栏杆跑去。

9秒92的成绩仿佛对他特别慷慨,让他有充分的时间展示自己的努力成果。当在跨最后一个栏杆时,苏炳添顺利超过其他选手,夺下金牌。当跑完赛程后,苏炳添又跑了一段距离,咬紧牙关,轻舒双臂,向上举起,仿佛像一位英雄一样。

“精彩,太精彩了。”一位日本观众说到。苏炳添夺魁是使整个田径场都沸腾了。中国观众及教练纷纷站起,满面春风。

当苏炳添站在百米跨栏的领奖台上时,伴随着中国国旗的升旗,与国歌音乐的弥漫,裁判宣布苏炳添获得亚运会男子百米跨栏金牌。

苏炳添身披国旗,掌声如雷贯耳,他接过奖牌,那一刻,他无比激动,向全国人民展示着他努力的成果,创下了百米跨栏的记录——9秒92。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24

张顺东,男,汉族,1974年6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李国秀,女,汉族,1969年10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二人系夫妻。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2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张顺东右手和双脚先后截肢,只剩下一只左手;李国秀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儿过不去的。”结婚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相继而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难上加难。李国秀靠双脚在地里劳动,还能用脚绣花、写字;张顺东凭借一只手学会驾驶农用三轮车,平时自己力所能及地搞点运输,减轻家庭负担。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鼓励支持下,不等不靠,坚持种田、养殖、赶集、卖货,用残缺的身体支撑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张顺东坚信:儿女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决不能把贫困传给下一代,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现在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儿子初中毕业后参加技能培训,靠勤劳的双手实现了务工增收。

夫妻俩虽然残疾,照顾自己都有困难,但从未因此放弃赡养父母的义务。母亲已经80多岁了,生活难以自理,夫妻俩把老人照顾得很好,老人经常夸:“顺东是个好儿子,国秀更是个好儿媳。”张顺东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继去世,两个孩子成为孤儿,夫妻俩给予他们精心的照顾,使他们健康成长,大侄女出嫁、小侄女上学一样都没有落下。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25

坚持才是王道 飞人也差点中途放弃

终于开始了正规的短跑训练,苏炳添的天赋更是一下子体现出来。 有一次苏炳添家聚会,苏炳添问表哥蔡健发100米的成绩是多少,蔡健发说11秒多。苏炳添就笑话表哥,“这么慢,我能够跑到11秒以内。”表哥蔡健发根本不信,当即和他打赌,如果苏炳添能够跑进11秒,能够答应苏炳添要求,“要什么就奖励什么。”结果,他们就到附近一个学校测了一把,苏炳添跑出了10秒7,这个速度把当时一旁上课的体育老师都震住了。

不过,真正的体育训练并非那么轻松。苏炳添在20__年代表古镇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被当时中山体校的教练发现,并将苏炳添从乡下中学带到了中山市体校。刚到体校的时候,苏炳添对于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训练并不适合。而且,因为刚到市体校,又没有朋友,苏炳添一个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个人3次从体校跑回家。体校教练发现后,就动员杨永强教练再去苏炳添家里做说客,劝说苏炳添回去。

之后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苏炳添在新学校也开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来。20__年,苏炳添代表中山市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比赛,暂露头角。于是,苏炳添成为了广东省田径队的一员,真正进入了专业运动员的行列。

即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险些放弃。在田径队成绩中游,苏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绩瓶颈,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过放弃。后来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协助他坚持渡过瓶颈期。这才有了后来短跑名将袁国强发掘出苏炳添,一路成就中国速度的故事。

苏炳添励志故事

学习体育两不误

苏炳添不但是国家队的中国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本科论文还是‘优’!平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即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真的人,愿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互相推动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苏炳添破十神迹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破十对中国是个里程碑,作为中国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中国“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刘翔的含恨退役,让黄种人在短跑领域出现真空,苏炳添横空出世,即时填补了空缺,这位步频型的小个子英雄,拥有无与伦比的瞬间启动水平。在国内,苏炳添面临 张培萌的竞争;在亚洲,苏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战,即使之前苏炳添生活在张培萌、桐生祥秀的阴影下,但天道酬勤,他凭借划时代的壮举荣膺黄种人第一飞人,注定被写进体育历史教科书。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26

他的人生很“壮美”

朱彦夫有一句名言:“与其腐烂,不如燃烧。”他渴望求生自强,宁要一天的自理,不要永恒的护理!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是英雄,在寻求生活自理这个新战场上,同样不能够当孬种!

失肢者的潜能,只有从嘴巴上开发!他如果想要走向社会,首先要渡过“写字关”。他没有手,没有脚,而且眼睛看不清楚,嘴巴含不住物(兜不住涎水)。

他练习过很多次,终于可以用嘴写字了。只是神经失控,补皮弹性差,张合吃力,需要逐步适应。他用假腿倚住桌棱,躬腰低头,张大嘴巴咬住笔杆,笔尖在舌口的搓托下,在纸上徐徐蠕动。每一笔,每一划,都是两片嘴唇和舌头一翘一收、一伸一缩、一探一动指挥的结果。

写着写着,口涎顺笔而下,流到笔尖,洇在纸上,同落纸未干的墨迹融合,成了一滩滩淡灰色污渍。衔笔久了,口劲小了,写着写着,“呱叽”——笔掉了!那就歇一歇,再衔再写。短短十几分钟内,钢笔滑掉十多次,累得汗流浃背,也就能够写成几个字。写出来的字大得怪异,既不像汉字,又不像外文,只有自己认得出、看得懂。

他说:“只要活着,只要有信念,就没有啥做不到的。”他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牛虻》。为了教育、激励后人,他用嘴衔笔,用残肢抱笔,历时7年,创作完成两部震撼人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男儿无悔》,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27

说到体育,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一些耳熟能详的运动员,如苏炳添,孙杨,张继科……大家一定是某一位体育明星粉丝吧!我的偶像就是以速度著称,号称“亚洲飞人”的——苏炳添。

苏炳添,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中国国家田径队队员,是中国田径的主力军。男子60米、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号称“亚洲飞人”。20__年2月6日,苏炳添以6秒43夺得国际田联世界室内巡回赛男子60米冠军,并刷新亚洲纪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两大体育盛事吗?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那就是20__年俄罗斯世界杯和雅加达亚运会。

苏炳添在雅加达亚运会中有一张精彩绝伦的比赛——男子100米决赛。

比赛开始了,苏炳添风驰电制,如箭离弦般地冲向终点。他拼尽全力,因为他知道,自已背负着使命,有13亿双眼睛在盯着他,为了金牌,为了自己和国家的荣誉,冲啊!苏炳添,你可以的,你是“亚洲飞人”。果然,苏炳添以9秒92的成绩,获得了雅加达亚运会男子100米冠军,并刷新了亚洲纪录,他是我们国家的骄傲。

自从这场比赛之后,我更彻彻底底地迷上了苏炳添,成了“苏粉”。我爱“亚洲飞人”苏炳添。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这是强者留下的箴言,也是成功的借鉴。专注执着,科学追求,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三把钥匙。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28

妻子希永在世时,曾开玩笑说,朱彦夫身上长了“瘆人毛”,谁见了都怕。

这话一点都不夸张。有一回,邻近村庄的两兄弟动了手,谁也劝不住,只好请来朱彦夫。朱彦夫刚一露面,弟兄俩就偃旗息鼓,握手言和。

无论是妻子儿女,还是父老乡亲,对朱彦夫怕在表面,爱在深处。怕他,不是因为他的残躯,而是因为他为人公道、铁面无私;爱他,是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

百善孝为先。朱彦夫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不愿待在荣军医院,一是不想当“寄生虫”,二是为了侍奉娘。吃饭时,娘不动筷子,他不碰碗。说话时,娘嗓门高起来,他头会低下去。

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翘大拇指的大孝子,却干过两件“大不孝”的事儿。

从荣军医院回村不久,为帮村民扫盲,朱彦夫打算在自家办个图书室。房子腾出来了,买书的钱也凑齐了,可书架却没着落。朱彦夫想来想去,竟然打起了娘的寿材板主意。那时,农村老人哪怕吃不饱、穿不暖,也要早早备好寿材板。这东西,在老人眼里金贵着呢。朱彦夫刚一张口,老人眼泪扑簌簌地掉:“什么都依你,这个不依。”

朱彦夫跟娘斗起心眼,一连几天憋在屋里,不吃不喝,妻子叫他不答,弟弟叫他不理,老娘叫他不应。最后,还是娘让了步。图书室顺利开张,他给娘磕了一个响头。

娘去世时,朱彦夫又干了件不孝的事儿。1975年秋,75岁的老母亲患肝癌晚期。当时,沂源刚开始推行农村殡葬改革。庄稼人祖祖辈辈都是黄土埋身,哪个愿意让一把火给烧了?

老人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把她烧了,要让她入土为安。朱彦夫哭着答应了。

没想到,老人一闭眼,朱彦夫就让老大队长张茂兴去办火化手续。张茂兴不肯去,村里人也说,该让老英雄的母亲土葬。朱彦夫哽咽着蹦出一句话:“咱是公家的人,又是党员,咱不带头谁带头!”

张家泉人都记得,送葬那天,朱彦夫用残臂捧着娘的骨灰盒,声泪俱下:“娘啊,儿子不孝,对不住您。等儿子到了那边,再去伺候您!”

对自己的亲人,朱彦夫“无情”得近乎残忍。他不止一次对家人说:“咱家有特等残废这一个‘特’字就够了,绝不容许再有一个‘特’字——特等公民!”

打从跟了朱彦夫,妻子希永就没享过福。上有老婆婆,下有6个孩子,加上照顾朱彦夫,她天天忙得团团转。朱彦夫当上支书后,希永的活儿更多了,但生产队里她几乎没缺过勤,就是怀孕期间也没落下。

“母亲是日照海边长大的,不会推独轮车,常常连人带车翻到一边。”儿子朱向峰打小就看见,母亲没有闲的时候。“后来才明白,不是父亲不心疼母亲,而是要给乡亲们一个交代,在乡亲们面前说话有底气。”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29

聂海胜高中毕业时顺利通过了空军招飞,1983年6月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

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曾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

20__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__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20__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20__年6月23日10时07分,在聂海胜的精准操控和张晓光、王亚平的密切配合下,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聂海胜成为继刘旺之后,第二个手动驾驶神舟飞船的中国人。

20__年2月,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20__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担任指令长。

20__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宣布,聂海胜担任指令长。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6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于9时30分左右同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天地通话。7月4日,神舟十二号乘组两名航天员成功出舱,聂海胜在舱内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8月20日,航天员聂海胜和刘伯明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在舱内航天员汤洪波的配合支持下开展舱外操作。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1月5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执行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等3人已完成隔离恢复,目前正在休息地疗养恢复。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篇30

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这17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的。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40年以后杨振宁这样写道“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无论如何,父亲与儿子的分别,是人生之中最顺理成章、最令人惆怅,最刻骨铭心的分别。

此一去,三叠阳关,唱到千千遍。23岁的杨振宁也许没有想到,他真的应验了12岁时的戏言,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贝尔奖。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