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读书心得体会推荐6篇

生活与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

生活与读书心得体会 篇1

十年课改,成效斐然,但也存在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问题多多。观今天基础教育现状,悲观地说,路走得越来越窄,似乎要进入死胡同。或者乐观一点说,已面临课改的“瓶颈”。怎样突破?发人深思。

欲寻求突破之法,必须审视教育,了解教育之现状。

教师的知识储备单薄。受多年教师僵化的培养体系的制约,今天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大多为师范专业毕业。在院校学习中,专业划分过细,致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专”而不“博”。即使这个教师非常刻苦,但毕竟院校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能真正拥有广博的知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碗水,甚至是一桶水。”按今天的理解,问“学生”那得清如许?“教师”源头活水来。

学生的学习生活单调。当今,“幸福感”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词语,也有专家分区域、分职业对群众的“幸福指数”进行了调查分析。但往往忽略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社会中,“幸福指数”最低的就是学生。究其原因,学习压力太大,学习生活单调所致。学生的学习生活,“两点一线”,“日不出而作,日落而不息”,整天除了考试,还是考试,接着仍是无休止的考试;每日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接着仍是没完没了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方法单一。曾几何时,教师上课就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根教鞭,学生就是静静的听、认真的记、小心翼翼的问。现在教改了,课堂“活”起来了。教师上课是笔记本一拿、鼠标一点、多媒体一用、问题一抛,学生就是好奇的看、信马由缰的讨论、海阔天空的表达。

当然,以上都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问题也不少,诸如评价体系落后,不注重教育均衡等等。因水平有限,在此不能深入探讨。就对上述问题而言,其症结在于基础教育已经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教师也可以多起来。“教学做合一”,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存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实际上不就是学生全部的生活吗?

教育离不开生活而存在,教育的对象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还教育的本色——回归生活呢?

教师要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丰富知识;学生要回归生活,让生活丰富多彩;学习要回归生活,这样的学习才是根本,才会高效。

生活与读书心得体会 篇2

荒废了个半月的寒假,闲来无事便看了《人生》这本书,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相信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的身边也还是有许许多多的高加林,空有才华抱负却怎么也逃脱不了农村的落后与封建。为爱执着,善良如金子般的巧珍,为她的不幸同情的时候也在佩服着她的勇气。她爱高加林,爱到骨子里却还是没能和高加林在一起。或许有人会说高加林没有良心忘恩负义,但我想可能是因为高加林对巧珍的爱还是抵不住外面的诱惑,还是没有他的飞黄腾达重要。德顺老人是我最敬佩的,他有相爱的人却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在一起终生未娶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平凡的话语中蕴含着大大的哲理。有人会说一个农村老人能说出什么有见识的话,但我会说子非鱼安知鱼之见解。

当时的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走后门的非常反感,而如今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风气。是啊,有关系好办事,没关系只能空有才华无处实施。有的没有关系的人想要出人头地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或者是代价,还有的会把自己的婚姻当成了平步青云发家致富的工具。在这个社会上,我不知道长久下去我们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起码现在看来,还是挺平衡的。但是城市对农村的偏见只是有一小部分得到了改观,骨子里还是有很大的偏见。我不知道他们的优越感是从哪里来的,还是那句话,不了解就不要对任何人和事做出有失偏颇的见解。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在这个世故的社会,知世故而不世故,便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人生的路还是要自己走的,苦痛欢乐都要自己经历。一生之中不管成就如何,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家人,待人真诚就好。既然人生怎么都要好好过,那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要相信,总会有人能理解你陪伴你,给你信心和勇气。所有的词到了最后都变成了家人。是家人不是亲人,亲人太多家人只有那几个,不管在哪,有家人的地方,才有家。

人生下来,就要过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中途可能会遇到一个人然后生人,看着孩子过好自己的一生。酸甜苦辣咸,百种滋味万般姿态,低姿态过好生活。这,才是人生。

生活与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其年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看见《梵高传》,想起这个拿生命换了艺术的人,一生连素描在内一共画了一千七百多幅画,生前却只卖出一幅,大概只卖了几块钱。

不知道几块钱卖出的那幅画现在还在不在。

梵高的画现在值钱了,日本人从伦敦买了一幅梵高的“花瓶向日葵”,花了2250万英磅。梵高倘活着,这2250万英磅不知又可以买多少画布。

梵高那时候的钱也是钱,梵高那时候若也向钱看,今天的人损失可就大了。

这世界似乎总要把养活艺术家的钱变成艺术家遗像前蜂拥的香火。

我不知道梵高的画到底值多少钱,我想那些“炒”梵高的人也未必知道。梵高活着的时候没人关心,甚至还要施以谩骂,梵高死了却拿他炫耀,不知道炫耀的是他的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也难怪中国的张承志面对看梵高画的那些人要投以愤怒的一瞥。

但是,研究梵高的文章可是天天都有了。

明代袁小修在他的《东游记》之三十一中写道:“焦山有野意,大胜金山。独《瘗鹤铭》之疑未决,欲亲往勘之。盖此铭诸家若聚讼,以为王右军书者,苏子美也;以为颜鲁公书者,欧阳公也;以为顾况书者,沈存中也;以为陶隐居书者,黄长睿也;以为诸公皆非,而别有隐君子者,董卣也。”

对于一些历史的遗物,人们似乎也爱围观,不仅围观,还爱发一些长长的议论。

这围观,可以使长长的时间充实,而这议论,似乎也就成了功夫、学问。

一部《文心雕龙》,养活了多少后代学者,一个孔子,养活了多少夸他骂他的人。

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诗人写过这样一句话:把鲁迅存入银行,吃利息。

看了这本书,让我们一样,渴望生活,热爱生活。外国作者的传记,前言可以看出,作者很诚恳。有些细节,作者根据环境和梵高的性格推理杜撰了一些,无伤大雅,反而生动许多。

了解了梵高的一生,有点沉重,也有些欣慰。作为一个人,梵高是渴望得到认同的;作为一个人,梵高也拥有了最坚实的后盾,最忠诚?朋友——他的弟弟。

生活与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读书百遍》

最近,我们学校开展了“读书月”活动,大家纷纷带书到学校看。一到中午,大家都陶醉在书的海洋中

以前我看书都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管它三七二十一。一句话只看它三五个字就以为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所以,书中大多意思、前因后果我都不知道,就不了了之,扔在一旁得过且过。而且,我每本书只读一遍。

但是,这次老师要求做笔记,多读几遍。我仔细地照着做了几遍,书的意思渐渐清楚了。以前我没发现的东西我现在都发现了。例如,人物的动作、语言都可以体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令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环境的描写更可以体现出人的欢乐、悲哀、忧愁、喜笑颜开种.种情绪。这一切为什么我以前没发现?难道书读多了,由兴趣,认真,到最后的精品(精细品析)可以找出这一切?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看来是真的。的确,只有书读多了,才能理解意思,开阔视野,不断增加知识。看来,我以前那套读书方法行不通。不过,我又发现了另一种读书方法——多看,仔细。真希望这能陪伴我走得更远、更远。

谢谢大家!

生活与读书心得体会 篇5

新的一期漂流书我拿到了,是《长腿叔叔》。我在学校已经读到36页了,晚上和妈妈一起读书,我不知道“孤儿院”和“父母双亡”是什么意思。妈妈就给我讲了起来,父母双亡是爸爸和妈妈都去世了,不在这个世界上了。由社会上的好心的,善良的,有能力的人提供资金,这样失去父母的孩子可以在这里长大,接受教育,十八岁以后就要离开这里了,要自己出去赚钱养活自己。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我读过的一本书《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了,就因为他的年龄稍微大一些,连孤儿院都不收留他,他只能在社会上流浪,我为失去父母的孩子难过,也为三毛的悲惨命运伤心。妈妈抱着我说,她就喜欢温暖善良的孩子,希望我一直这么温暖善良的长大。

生活与读书心得体会 篇6

细味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

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

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 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

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

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

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

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

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

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

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

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

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其思想就是无论何时,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快乐一天,决不辜负自己的任何时间,即使生病或老去,也要体验痛的快乐,直至我们洞悉了人生,以恬淡的心态,快乐的死去,总算自己没有白活,完美的结束生的旅程。

的确,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

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

可见,快乐无所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真的去体会,认真的去感悟,认真的去惮。

明人金圣叹之三十二不亦快哉,在吾人看来,也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之事,而其却将其以为是一生中最快乐的事,并记录下来,聊以自 慰,而另一个撼人心神的是残疾人海伦的《假如我能眼亮三天》,种种常人所经历的平凡,在她的眼中是多么的遥不可及,可见快乐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而且每人感受到的深浅亦有所不同,也只有调整自己心态,坦然从容,微笑才会永远的浮现于我们的脸庞。

《生活的艺术》给我传授了快乐的秘诀,有助于改变自己的观念,从另一方面观照快乐,从而走出关于快乐的误区,以乐观的态度去战斗,去迎接生活的洗礼。

虽然比较明显《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为外国人写的一本书,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实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也开始趋向于林语堂当初笔下的那些外国人。

人们每天置身于烦嚣社会中,麻木地干着用于维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的意义,也许人们早已忘却。

或许,我们都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边呷着甘醇的奶茶,一边细味一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