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生活实践报告(精选3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等院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弥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丰富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促进青年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健康成长的重要课堂,从而优质成才、全面成才。
意义:1、可以引导青年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优势,为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基本需求服务,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奉献精神。
4、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就业做好准备。
二、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三、寒假社会实践内容------农村教育现状调查
通过我的实地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力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力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父母的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成绩好的越来越好,成绩差的父母也会另谋出路,孩子成绩越来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想尽方法帮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帮助孩子学习,很多孩子得以跟上进度,继续学习。然而,农村父母的心态使得很少有父母会逼着孩子上补习班,孩子自己因为贪玩又很少会主动提出来,因此学习一时跟不上的会越落越多,这对很多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再来看看另一类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我们实地走访出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学历大多是小学,很多连小学都没有读,文化水平比留在农村的父母还要低。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一切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些还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实践之前总有听到报道,说很多农村孩子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所以我们对经济状况对学业影响也做了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读小学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钱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还能负担。但是,到了高中大学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开始负债供孩子上学。大多数父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少数向国家贷款。可见,总体上农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我们在教育局询问是否有专款给予贫困孩子帮助时,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对贫困的优等生提供奖学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学金,一些社会团体也会给予一些帮助。但是,很多困难的家庭并没有在补助的范围内,加之农村家长意识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补助的家庭并没有提出申请,这使得真正得到补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访家长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读书,家长无论如何也会供孩子上学。因此,对贫困生补助的不足并没有导致很多的孩子辍学,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我一直觉得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访中我有了新的认识。
我询问如果经济困难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学习时会怎么选择,大多数的父母都表示无论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学,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学习好的那个,表示选择男孩的少之又少。
四、寒假社会实践的感悟
1、实践出真知。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增长了见识,让我对农村教育现状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了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以后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了解基本国情,为将来踏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希望政府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人力、财力的投入,更多的关心关爱农村学子。
3、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努力使留守儿童越来越少。
1.实践背景与目的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专题调研等活动,在实践中树立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进步,与社会齐发展的坚定信念,并且使自己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实践技能,通过实践“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我参加了由“共青团南开大学委员会”开展的XX年学生寒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假期探亲为契机,走访了豫西三门峡市陕县庙上村,重点对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天井窑院”进行走访,并了解了当地的经济概况,提出了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2.小探特色民居——“地坑院”
XX年xx月xx日,我随着大伯一同前往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庙上村的赵伯伯家里探望,公交车经过半个小时到达陕县张村,又经过20分钟的步行到达庙上村赵伯伯家。而赵家的平房正好坐落在一片天井院落群旁边,这片院落由于其典型性而成为正在开发建设中的“天井窑院旅游度假村”。
在热情好客的赵娘娘的带领下,我们对天井窑院进行了参观和了解。
在这里,人们又句话叫“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只见从东到西长达近半里的院落群完全在地面之下,实在使人叹为观止。经介绍,这种民居又叫做“地坑院”,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挖出洞穴作为住宅,这种住宅冬暖夏凉,是老百姓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干旱少雨的情况和土质状况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形式,表现出先民们的智慧。
正当我疑惑如何进入地坑院时,赵娘娘将我们带到地坑院旁的一处通向地下的阶梯斜坡入口处,一时间感觉很有即将进入古墓的感觉,跟随她进入“地下”,而一出通道,整个天井院的整体面貌就呈现在我的面前。站在窑底,向上望去大约距离地面6至7米,天井是一个四方形的深坑,在坑的四壁有8到12孔窑洞居住,有的窑还挖有小拐窑,用于储藏柴草,蔬菜等杂物,以增加使用面积,窑里用土垒成火炕供人休息。在通道一旁有一口水井,供人们饮水。院中栽有高大的树木。窑院除人住外,有单独的窑洞做厨房,鸡舍,和厕所。走进窑洞,真正的感受到这里的冬暖夏凉,而且它的隔音效果极好。窑内安装电视,接受性能良好。经过介绍我们得知这种民居经过几百年的已经在先民们的努力下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系统,尤其在排水等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展现了人民的智慧。这种民居所具有的坚固耐用,节省资金,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等特点使得其深受喜爱,延续至今。
当我们要上到地面以便下到另一个窑院去的时候,赵娘娘却把我们带进了这孔天井的一个门洞去,进去之后才发现原来这是通向另一个院子的通道,一直往前走,我才发现这几十个地下民窑原来是完全相连的,不出地面就可以从最东头走几里的路到达最西头,真是叹为观止,颇有地下宫殿的气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了解,这种独特的民居形式逐渐被开发出来,在当地逐渐开始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庙上村我们所参观的这一组窑院群就是正在建设中的“旅游度假村”,尤其在夏天的时候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
3.由“度假村经济”看当地旅游方兴未艾
在我们所参观的窑院群中已经可以窥见这里的旅游项目的发展进程。我们进入一间为游客准备的房间,里面已经置备了新的家具,沙发,床铺,以及电脑,这样的屋子又有天然的“空调”,堪比旅馆的标准间。在天井院上面露天的地方,整齐的放置着十台崭新太阳能热水器,十分完备。其他的各个屋内也用人偶和照片等多种形式展现当地的民俗和传统,还有高超的剪纸艺术。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的传统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适应建立现代工业体系的需要,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便提上议事日程。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想,1959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所作的《政府报告》中,提出了要实现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在考察江浙沪时他又指出:“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半个世纪以来,虽然我国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仍处于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级,农业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认为,欠发达国家的农业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大与发展,具有提供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四种形式的贡献能力。当前我国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农村实现小康的重要举措。这些举措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方面有重大突破。
首先在完善农村福利制度,对农村孤寡老人和生活无着落的残疾人有了最基本保障。基本解决孤寡老人的饮食、住宿、穿着等问题,乡镇设立福利院收留孤寡老人。其次,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那些因药费贵而医治不起的农民提供医疗保障。例如一个病人要治疗用费1万元,可以在当地医院报销2至3千元的医疗费。国家基本落实专项财政投入,建立新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在农村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在这方面已先行一步。例如,浙江省已经实行了全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需资金由各级政府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解决。广东省从20__年起在全省推行了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保每人月定额缴费10-20元,县财政补助1-2元,乡镇统筹的地方镇政府再补助一部分。目前正在实施之中,已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到20__年12月,就有28。5万农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已建立了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从20__年12月起领取基本养老金,并且该市已对外来农民工实行大病保障,还对特困人员医疗进行补助,修建住房进行帮助,子女入学进行扶助等优惠政策。
第二,农村税费改革的显著进步。
我国正在开展的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采取的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村分配关系的一项重大举措。当前的任务是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为最终统一城乡税制创造条件。从20__年起,国家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如今农业税已取消,而且每亩土地还有粮食补贴,这在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发展上具有重大意义。例如一些农民承包十几亩土地,每年下来可以有几万斤的棉花,按每斤棉花3块钱计算,一年也可有几万的收入,这比起以前可以说成倍的挣。这样只要农民勤快,做新房的愿望就可以变成事实。
以前回乡,看见的都是平房,如今已是楼房幢幢,子女上学的问题已解决了,农民都尝到新农村建设的甜头。
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从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出发,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水利及饮水工程,通县乡村道路、农村电力及电网改造、农村电信及广播电视以及农村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例如现在农村居民也使用上自来水,比起以前打井挑水,既节约时间,又比较轻松、方便。还有农村的道路都铺上了水泥,雨天不用愁出门弄脏了衣服,运输也方便了。
一系列举措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打开方便之门。农民的经济负担减轻,生活水平提高,这一切都归功于新农村建设。
我相信随着时代进步,科技振兴。我国农民终有一天会步入小康的列车。同学们让我们奋勇学习,摒弃坏的习惯,养成好的科学态度,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做出自己应尽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