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实践报告范文(精选7篇)
三个月说起来那么长,可一眨眼的工夫,在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今天就正式结束了。回想这三个月,在磨砺自己的同时,我对电视新闻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民生新闻又有了新的认识,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我深切意识到,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认识社会,只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而是要步入社会,进行深入地探索。在学校学会更多得书面知识,在实践中好好利用知识进行运作。接触、了解社会,从实践中检验自我。
接电话、打字、复印文件、跟着记者出去采访、写稿子、编片子,这就是我暑假实习期间的工作,充分感受着工作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需要你做工作以外的事,你还得做清洁工作,在学校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或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别忘了一件工作的效率会得到别人的不同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是学习的场所,学生为取得高成绩而努力,而这里的工作场所,每个人都为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我们也应不断地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学习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老师总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学生之间的身份关系要简单的多,而一旦走进新闻单位,接触各种各样的同事、上司、居民等关系复杂,我们就得面对的以前从未面对的一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事做好,而且还要把人做好。
在实习中,我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了解了电视新闻的工作流程后,自己第一次真正地参与到了新闻的采、编、写中。唯一遗憾的就是因为栏目的制度限制,我们实习生不能够出镜采访。但每次记者带着我们出去采访时,总是很照顾我们,给我们采访的机会,回来后,也让我们写稿子、上手编片子,给我们留下了充分锻炼的空间。
在电视新闻中,记者第一步是要找选题,一般有两种途径:热线本是其一,每天热心观众打来电话反映自己的问题,比如求突发现场、好人好事、助人热线,还有就是记者固定的新闻线人提供的选题。确定选题后,必须得和总部报题,选题通过后,方可联系采访对象和摄像师进行采访。联系好后,可进行第二步采访,第三步后期制作编片子。
和记者外出采访已经二十多次了,涉及的内容很广,比如说有好人好事《小区里的银发保安》、《袖珍母亲的精彩人生》、《福利院里的好护工——张爱英》,现场新闻《货车撞断电线杆电缆落地影响交通》、《超速超载漠视交规 三车相撞无伤亡》,法制案件《题目:老父杀女 情何以堪》、《贩卖三女婴 铁警全抓获》,百姓困难《屋顶漏雨近半月 今日有望解决》、《该向谁交的暖气费》,更荣幸的是在内蒙古成立60周年和xx大期间,也和记者一起参与了《祖孙三代携手创作 十米长卷绘就东河新貌》、《大庆祝福语》、《企业机关关注xx大》的采访。在这么多的采访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做一名好记者真的很不容易,每次到相关负责部门,遇到态度好的那就是幸运的了,吃到闭门羹这是常事,没有被骂得狗血淋头就算不错了,在《为25元钱讨说法 这钱该我出吗》的街道主任拒绝采访,记者偷拍才完成了采访,最后还给记者放下一句话,如果把事情曝光恶了,下次来采访绝对不让记者进这个楼,最后由于上面领导的指示,很好的一个片子没有经过审核就被直接毙了。
记者在采访中最担心的是采访对象不善言谈,在《李莹事迹感动包头索女士愿无偿捐角膜》的采访中,刚始李女士显得很紧张、拘谨,话特别少,只是敷衍地回答些问题,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很平常,不需要媒体的宣传,然后记者就不再发问,而是很随意地聊起了李莹的事迹以及自己对无常捐献器官的了解和认识,还询问起了李女士的家人,渐渐地李女士的态度转变了,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话匣子也打开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还在拿出了自己和儿子的献血证,采访的气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采访结束后记者告诉我在每次采访前,都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资料,要对被采访对象进行必要的了解,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因为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成为一条重要的新闻线索。采访不一定要以死板的问答形式进行,调侃聊天式的采访更容易些,通常会获取比你想象中还要丰富的信息。如果采访对象很抵触访问,记者可以先抛开问题,聊些轻松话题,如他的生活趣事、家人状况、记者自己的故事等,这样就可以消除双方的疑虑,拉近双方距离,互相产生信任。应变能力对记者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现在算来,我已经跟着记者出去采访过二十多次了,每次采访中我都会把记者问的问题记下来,回来后自己都会主动写稿子,写完稿子再让记者看看,给我指出不足。以往自己就很少动笔写稿子,现在看到自己第一次写的稿子都想笑,感觉就是干巴巴的,特生硬,口导写的太过生硬,没有起到吸引观众关注的效果,解说词也写得像流水帐,在情感类的片子中,解说词干巴巴的,不够感人,同期写得太罗嗦,不够精炼等等。。从后来的稿子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我从中发现电视新闻的语言是越简单越好,要通俗易懂。同时句子要美,要有一种亲和力,让观众有一种轻松对话的感觉。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难了,就拿李海燕记者的《小毛贼偷钱弃包 好心人苦寻失主》一则新闻来说,这个题目把事情的大意都概括清楚了,简洁、明了,使观众一看到题目就知道了结下去要讲的事情,而且还急切地想知道这个心人最后有没有找到丢包的人。相比之下我写的就有些差劲了《大妈拾包苦寻主 失主得包连言谢》,事情的经过、结果都报包含在标题里,失去了引起观众看下去的好奇心,语言也过于太生硬,念起来拗口,有些像电脑五笔字跟口诀。当然自己也有好的题目被记者采纳的,比如说《车祸酿惨剧 交警伸援手》、《街头污水横流 行人苦不堪言》、《物品存放七个月 房主苦寻旧房客》。
十月一号,走进社区大型活动在锦绣小区进行,居民们踊跃参与现场,现场的气氛相当活跃,。我的工作是负责给活动现场照相,观众、主持人、幕后的工作人员、出境记者、摄像师他们认真工作的样子都被我的照相机搜罗在内,当然还有现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在这次活动中,摄像师在摄像构图、色彩、角度也给予我一定的指导,使我的现场摄像能力有所提高。
针对这次的实习,我总结出几点心的体会,如下:
1沟通。记者这个职业在工作中更是要广泛地接触各种人,这就决定了必须具备很强的交流能力,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把自己的采访目的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相互了解,达成共识,做好新闻。了解社会需要与社会进行交流、沟通,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耳、眼、口、手这些器官的功能了,当然口头表达最为重要,只有把你想法告诉对方,对方才会了解你,双方才能相互交流、沟通,在工作中达成共识。
2自信,即信自,相信自己。在我印象中,李海燕记者身上就有一种特别的自信,曾和她交流过,她给了我来两个理由:喜欢自己从事的新闻这个行业;让其他人感受到你在真诚的向他微笑。的确,即使在新闻工作中也是需要自信的,这种自信是你身上自带的一种威慑力,有了自信做事的成功率就会相应提高,它是你不断努力的援助动力。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那还会有谁真的相信你?
3克服胆怯。这个也可列在自信栏中,成为反面教材,但为了针对我自己的问题,我决定把它单个列出来,我这个人就是缺少自信,胆小的很,每次接到记者让我做的工作,比如说打电话询问事情,预约采访时间等等,我都会问两三遍,生怕自己出了漏子,而且怀疑自己能做它做好吗,有时自己写的稿子得到了记者的表扬,我就会认为是记者不好意思指出毛病,自己的稿子写的太差劲了。这是我的障碍,我必须克服,重塑自信。
三个月说起来那么长,可一眨眼的工夫,在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今天就正式结束了。回想这三个月,在磨砺自己的同时,我对电视新闻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民生新闻又有了新的认识,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我深切意识到,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认识社会,只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而是要步入社会,进行深入地探索。在学校学会更多得书面知识,在实践中好好利用知识进行运作。接触、了解社会,从实践中检验自我。
接电话、打字、复印文件、跟着记者出去采访、写稿子、编片子,这就是我暑假实习期间的工作,充分感受着工作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需要你做工作以外的事,你还得做清洁工作,在学校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或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别忘了一件工作的效率会得到别人的不同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是学习的场所,学生为取得高成绩而努力,而这里的工作场所,每个人都为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我们也应不断地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学习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老师总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学生之间的身份关系要简单的多,而一旦走进新闻单位,接触各种各样的同事、上司、居民等关系复杂,我们就得面对的以前从未面对的一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事做好,而且还要把人做好。
在实习中,我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了解了电视新闻的工作流程后,自己第一次真正地参与到了新闻的采、编、写中。唯一遗憾的就是因为栏目的制度限制,我们实习生不能够出镜采访。但每次记者带着我们出去采访时,总是很照顾我们,给我们采访的机会,回来后,也让我们写稿子、上手编片子,给我们留下了充分锻炼的空间。
在电视新闻中,记者第一步是要找选题,一般有两种途径:热线本是其一,每天热心观众打来电话反映自己的问题,比如求突发现场、好人好事、助人热线,还有就是记者固定的新闻线人提供的选题。确定选题后,必须得和总部报题,选题通过后,方可联系采访对象和摄像师进行采访。联系好后,可进行第二步采访,第三步后期制作编片子。
和记者外出采访已经二十多次了,涉及的内容很广,比如说有好人好事《小区里的银发保安》、《袖珍母亲的精彩人生》、《福利院里的好护工——张爱英》,现场新闻《货车撞断电线杆电缆落地影响交通》、《超速超载漠视交规 三车相撞无伤亡》,法制案件《题目:老父杀女 情何以堪》、《贩卖三女婴 铁警全抓获》,百姓困难《屋顶漏雨近半月 今日有望解决》、《该向谁交的暖气费》,更荣幸的是在内蒙古成立60周年和xx大期间,也和记者一起参与了《祖孙三代携手创作 十米长卷绘就东河新貌》、《大庆祝福语》、《企业机关关注xx大》的采访。在这么多的采访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做一名好记者真的很不容易,每次到相关负责部门,遇到态度好的那就是幸运的了,吃到闭门羹这是常事,没有被骂得狗血淋头就算不错了,在《为25元钱讨说法 这钱该我出吗》的街道主任拒绝采访,记者偷拍才完成了采访,最后还给记者放下一句话,如果把事情曝光恶了,下次来采访绝对不让记者进这个楼,最后由于上面领导的指示,很好的一个片子没有经过审核就被直接毙了。
记者在采访中最担心的是采访对象不善言谈,在《李莹事迹感动包头索女士愿无偿捐角膜》的采访中,刚始李女士显得很紧张、拘谨,话特别少,只是敷衍地回答些问题,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很平常,不需要媒体的宣传,然后记者就不再发问,而是很随意地聊起了李莹的事迹以及自己对无常捐献器官的了解和认识,还询问起了李女士的家人,渐渐地李女士的态度转变了,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话匣子也打开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还在拿出了自己和儿子的献血证,采访的气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采访结束后记者告诉我在每次采访前,都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资料,要对被采访对象进行必要的了解,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因为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成为一条重要的新闻线索。采访不一定要以死板的问答形式进行,调侃聊天式的采访更容易些,通常会获取比你想象中还要丰富的信息。如果采访对象很抵触访问,记者可以先抛开问题,聊些轻松话题,如他的生活趣事、家人状况、记者自己的故事等,这样就可以消除双方的疑虑,拉近双方距离,互相产生信任。应变能力对记者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现在算来,我已经跟着记者出去采访过二十多次了,每次采访中我都会把记者问的问题记下来,回来后自己都会主动写稿子,写完稿子再让记者看看,给我指出不足。以往自己就很少动笔写稿子,现在看到自己第一次写的稿子都想笑,感觉就是干巴巴的,特生硬,口导写的太过生硬,没有起到吸引观众关注的效果,解说词也写得像流水帐,在情感类的片子中,解说词干巴巴的,不够感人,同期写得太罗嗦,不够精炼等等。。从后来的稿子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我从中发现电视新闻的语言是越简单越好,要通俗易懂。同时句子要美,要有一种亲和力,让观众有一种轻松对话的感觉。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难了,就拿李海燕记者的《小毛贼偷钱弃包 好心人苦寻失主》一则新闻来说,这个题目把事情的大意都概括清楚了,简洁、明了,使观众一看到题目就知道了结下去要讲的事情,而且还急切地想知道这个心人最后有没有找到丢包的人。相比之下我写的就有些差劲了《大妈拾包苦寻主 失主得包连言谢》,事情的经过、结果都报包含在标题里,失去了引起观众看下去的好奇心,语言也过于太生硬,念起来拗口,有些像电脑五笔字跟口诀。当然自己也有好的题目被记者采纳的,比如说《车祸酿惨剧 交警伸援手》、《街头污水横流 行人苦不堪言》、《物品存放七个月 房主苦寻旧房客》。
十月一号,走进社区大型活动在锦绣小区进行,居民们踊跃参与现场,现场的气氛相当活跃,。我的工作是负责给活动现场照相,观众、主持人、幕后的工作人员、出境记者、摄像师他们认真工作的样子都被我的照相机搜罗在内,当然还有现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在这次活动中,摄像师在摄像构图、色彩、角度也给予我一定的指导,使我的现场摄像能力有所提高。
针对这次的实习,我总结出几点心的体会,如下:
1沟通。记者这个职业在工作中更是要广泛地接触各种人,这就决定了必须具备很强的交流能力,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把自己的采访目的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相互了解,达成共识,做好新闻。了解社会需要与社会进行交流、沟通,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耳、眼、口、手这些器官的功能了,当然口头表达最为重要,只有把你想法告诉对方,对方才会了解你,双方才能相互交流、沟通,在工作中达成共识。
2自信,即信自,相信自己。在我印象中,李海燕记者身上就有一种特别的自信,曾和她交流过,她给了我来两个理由:喜欢自己从事的新闻这个行业;让其他人感受到你在真诚的向他微笑。的确,即使在新闻工作中也是需要自信的,这种自信是你身上自带的一种威慑力,有了自信做事的成功率就会相应提高,它是你不断努力的援助动力。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那还会有谁真的相信你?
3克服胆怯。这个也可列在自信栏中,成为反面教材,但为了针对我自己的问题,我决定把它单个列出来,我这个人就是缺少自信,胆小的很,每次接到记者让我做的工作,比如说打电话询问事情,预约采访时间等等,我都会问两三遍,生怕自己出了漏子,而且怀疑自己能做它做好吗,有时自己写的稿子得到了记者的表扬,我就会认为是记者不好意思指出毛病,自己的稿子写的太差劲了。这是我的障碍,我必须克服,重塑自信。
刚踏进电视台,感觉就像踏进了社会。我周边的环境、周边的人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我对他们不熟悉,也不知道他们的任何信息。每时每刻我都在想着自己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但几天下来,他们给我的感觉很热情。时不时,他们中有人会找我帮忙做事,也有人过来和我聊天。告诉我实习该做什么、自己该得到些什么。那时,心中真的很高兴,他们都是在帮我。最起码知道了我的存在,我也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总之,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
一、就是要学会与人相处,和谐处理人际关系。
刚融入那个陌生的环境总会有些许不适应,所以要想得到别人的支持与认可,就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首先,待人要热情、第一印象不能忽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所以第一次见面不要让人留下坏印象。要让别人觉得你很友好,有想要和你多接触的想法。那就需要你热情友善,不要总阴沉着脸,身边人的情绪是很能带动他人情绪的。即使再心烦,请不要忘记面露微笑,给人很轻松的感觉。上班、下班、打招呼、说再见也是很有必要的。第一天上班时,我很紧张,一路上一直琢磨该说些什么。进了大门,大家都望着我,我不知哪来的勇气,手一挥,欢快的说声: 大家好啊! 他们都朝我笑,我还听见有人小声说,这女孩子性格还挺开朗的啊!那时,心里真的很高兴。我知道,勇气也很重要,那么多人,给他们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其次,还需要勤奋。勤奋,不只是努力工作,也包括生活勤快。前人给我的经验就是多帮大家做些杂活,比如打水、拖地、泡茶等。当然,别忘了首要目的是来学习的,但只有关系相处好,你得到的帮助才会更多,学到他们的工作经验才会更快。第三,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时刻留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经意间,可能就决定实习的成败。从个人的言行透露出的修养问题是搞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的。修养好,当然人人喜欢。同时,多留心他人,留心他们处理事物的方法和技巧,对现在和以后都是难得的财富。
二、就是要具备几项基本的能力。
那是工作中取胜的几样法宝,工作也是需要经验的,不是盲目努力工作、顺着自己的性子想做什么做什么。无规矩不成方圆,按步就班的思想虽然老套,但至少比特立独行遭人排挤强的多。那就需要:一,勇气。比如我上班第一天跟大家打招呼也是需要勇气的,还有,那天编辑部缺人手,部长把我叫过去帮他们审几篇稿件,说也是想锻炼锻炼我。进了大门,大家都在讨论一篇稿子。有人说写的可以,有人说写的不好,究竟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总觉得怪怪的。我拿来读了读,觉得长句用的太多,有些难以让人理解,还有些搭配不当,最重要的是没有简明叙述事件的发生、新闻六要素混合不清。于是,我鼓起勇气对部长说: 不如您让我试着改改这篇稿件可以吗? ,大家都惊奇的望着我,我笑着说: 在学校学的新闻都是理论知识,今天想亲身实践试试,理论与实践结合看能不能出效果 ,看大家都点头了,我接过了稿件一遍又一遍的认真修改。后来,我把修改好的稿件拿给他们看,他们都频频点头。当晚,我看了电视,播音员按着我写的一字不差的播出来。我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对自己有了信心。二,耐性。不是人人都有好脾气,也不是人人都像亲朋好友那样关心、照顾你、对你好言好语。有人对你就是坏脾气。稍有不对就会大动肝火,也许他天生就这样,也许你做了什么他的确不满。但有时候,你需要有耐性,需要忍,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不是要你什么都让别人。但有十足的道理,你可以争论,得到自己该得到的,为自己讨个公道。在我实习的几天里,单位新招来了一名工作人员,他很年轻,看起来性格暴躁,都说年轻气盛嘛。负责人让他开始在制作部,负责片子的剪辑。他不会,就在旁边学。但负责人一会叫他做这,一会又叫他做那。我想上去帮忙,但他给我使眼色不让,我也就看在眼里。后来,他火了,大声说:我来这里是工作,不是打杂吧!负责人笑了,你耐性确实够好的,坚持了这么多天。但是,你也别忘记了自己的目的,有理总不会吃亏,我们录用你。听了这话,我感触良多,为负责人的用心良苦而感动,为那年轻人的耐性而赞叹!
短短的社会实践实践并不能让我完全的明白我将来要做的事情,但是实践中总是会有很多的收获,比如前几天我去报社参加社会实践,我就在实践中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虽然没有质的飞跃,但是很多小小的收获已经让我明白了很多。社会就是需要慢慢的适应:
1.和记者的关系
这个问题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我和黄老师、和本报社其他记者的关系;二是出差时和其他报社记者的关系。我感到那真是截然不同的关系啊。和黄老师,我要恭恭敬敬、唯唯诺诺、一声不吭,就像下级对待领导;和报社其他记者程度次之;到了出差和其他报社的记者搭上,那简直是另一番天地,男的可以勾肩搭背有如哥们兄弟,女的有如姐弟同窗(从最优越处论之,非通例)。这话似乎讲得过于夸张,但是如果从心理感觉上去体验对比,这种比喻好象的确无误。
不能排除的因素是,我那复杂的性格。我相信和我的性格迥异的人也许可以做到将上述两种关系“合二为一”,或者将差距拉小。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人恐怕都不能例外。其中的原因我是这样看的:我在黄老师、在报社的其他记者面前,我是实习生,他们是我的指导老师;而在其他报社的记者面前,我不是实习生——我想单凭这一点事实就已经足够造成以上截然不同的心理差距了。
然而,我发现,黄老师和报社的其他记者对我的这种恭恭敬敬、唯唯诺诺的表现并没有感到愉快,或者并不表示欣赏;而从我个人的角度,实话说,我对自己的这种行为也没有愉快之感,却是有一种厌恶,有一种对自己的不满。
2. it、家电类新闻的线索
我的观察结果是:一是来自网上(含新华社),尤其是重大新闻;二是来自企业的邀请。似乎单这两条线索就已经足够让记者跑腿。
记者熟悉了it、家电行业之后,对快捷的网上新闻能比较敏捷地做出分析判断,然后度量出某种视角去采写。(新快报的it新闻似乎总是比网络媒体慢大半拍,有时是几天!)所以黄老师叫我多关注网上新闻,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企业的新闻邀请。黄老师把一些来自企业邀请的出差机会给了我,而他没有去,这说明那次活动在他看来一定不会太重要,如果很重要他一定会亲自出马;我出差回来后写过几篇消息稿,只有很少的短篇发表了,而大部分没有刊发,黄老师也没怎么过问,从这一点也证明企业的邀请不能算作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
此外,报社策划的主题活动更是经济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报社如果不主(20xx年度暑假饭店打工社会实践报告)动这样做,似乎就很难生存下去。在我实习期间,接触到的新闻策划有“客户服务峰会”“金融博览会”“管理沙龙”和各种年度评比活动等。这些主题新闻往往占据那个时段经济新闻的绝大部分版面。
3.克服出差的恐惧
说来惭愧,实习前我有轻度的“出差恐惧症”,尽管我曾走南闯北,无所畏惧。至于和记者、企业人一道出行在外,对我还是第一次。这种恐惧心理多少和我在大学里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有关,此事既无可挽回也就少谈罢。幸运的是我在实习第一天就被派去了珠海,使我得以失去多愁善感的时间,想一想,是男子汉就上;第一次出差我做到了。 往后也就有了树起自信心的“第一桶金”。
谁叫我多虑多思?这种性格是福也是祸。在第一次出差期间,我逐渐在人际的心理上获得了这样的认识:将心比心,有谁能超然人外?因此对人际的恐惧是毫无必要的,是自寻烦恼的!前面说过受访人往往会为记者的愚蠢提问主动解围,此理于人际关系亦然:每个人都容易为他人的种种举动寻找到合理的解释,即使一时无法解释也会神秘地相信他人是合情合理的,换句话说,每个人在心理上都很容易把别人置于有利的位置,而把自己置于不利的位置——从这个角度说我就没有必要担心别人会恶意猜忌我,相反他们会在心理上很主动地为我“解围”,为我“圆场”,把我置于有利的位置。既然如此,我又何必自寻烦恼呢?相反,一旦我发现别人有把自己置于不利位置的迹象时,而这个迹象竟然可能是由我而起时,似乎自己反倒有责任去为他(她)“解围”了。
所以,我在出差中遇到两件怪事:一是电脑商报的一个记者仅凭我主动说了几句话就认为我是外向型性格;二是南方日报的一个记者恭维我说,“你看起来很像记者耶!”(像记者并不值得高兴吧?)因为那次我主动和他们搭讪,并说他们看起来像在校学生。我每次出差都受到了公司很好的款待,并被其他记者看成是正式记者,除非我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者因为我自卑而自贬身份。终于,出差的恐惧感逐渐得到克服。
再一个就是在现在的时常经济的利诱下,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导致其笔下的文章与事实有所偏差,连最基本的职责都忘记了,在报社我看到了有些不负责任的记者为了小利益而不顾廉耻和尊严,后来才得知,在今天这种工作和生活氛围里想要远离尘埃,不食人间烟火是基本不可能的了!
我知道现在社会环境就是这样的,我不去适应也是没办法,我知道以后的路我也会慢慢的适应社会中的一些很繁杂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是最难适应的东西,我会逐渐的适应。
以后当记者的路也许会很漫长,不过我已经想好了,我会慢慢的适应,做好一个记者,起码要和他们有所区别,这就是我,我会一直正直的走下去!
通过这一个月的实习认知,我对学习和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打算。应该说这整个过程就象海绵吸水一样,是个大量吸收的过程。但是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不可能说学到所有的技术和能力。老师说得对,大二的实习机会最重要的不是说要学怎样的写新闻,而是要看到在资讯发达的社会,作为一个媒体人是怎样做的或者作为,是怎样做新闻的。我觉得很有道理。每一天,我都会记录下自己看到的学到的和自己的感触,因为我觉得记录是一种习惯,一种姿态,可以让自己在停留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做了什么,也因此会有更加明确的方向。
一、心态的蜕变和新的姿态
对于我来说,我并不想诠释一个月的实习生活带给我有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它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心态的蜕变,是一个从茫然到理性,幼稚到成熟,虚幻到现实的变化的过程。坦白地说,刚进实习单位的时候,当我被介绍给各个部门的时候,我是很害怕的。因为我知道我和他们不是在一条起跑线上,我迷茫的是我该做些什么,每天准备些什么。当我看到带有隔档的办公室里常见的那种安静时,我怀疑我该怎么继续来这之前的那一腔热血。但是此刻我把实习理解为一种心理的适应过程。我必须适应,因为我需要带着这份经历和感受在两年后踏上这个舞台。
我接触了电台的很多、,还有dj主持人,在和他们交流的点点滴滴中,我收获很多。以前虽然知道自己有很多的不足和缺点,但是那是感性的,而且经常被自己的一句“我还是个学生”填充了这个“凹洞”。而现在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开始学会思考。虽然是实习,但是我能感受到一种压力。我希冀成为这里的一个女主人,但是我要付出的远没有以前想的那么简单。我开始把我的理想具体化,现实化。我想要的生活也因此有了方向,也更加明确了我的下一步该做什么。我觉得这是我这次实习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二、对理论知识新的认识
我虽然是新闻专业的学生,但是一直以来,我认为学校学习的新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是没有什么用的,甚至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一切只是为了考试去的。但是实习之后,我发现理论和实际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理论知识做基础,那么可能连自己现在在干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实践中,特别体现在指导我们如何去做和采访活动的操作上。只有了解了理论基础,才不会对眼前的活动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是新闻专业的实习生较其他专业的实习生的一个优势,也是我的优势。所以我认为在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巩固,不要埋没自己的优势。
三、勿以事小而不为
我记得刚进单位的时候,xx老师交给我个任务,就是为她早上直播的《早班车》找新闻。因为这个节目的内容不仅仅播的新闻,还需要从各大网站摄取一些“含金量”比较高的实事新闻来填充。但是那个时候我心理很不愿意,我认为自己不是“廉价劳动力”,这些“粗活”不值得我去做。但是后来我发现如此“简单”的活做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犹如大海捞针,哪“根”才是真的“针”呢。第一次我选出来的那些新闻素材对比老师选出来的,还真是“大异小同”。我便认真研究老师的方案。发现老师找的新闻有四个特点:
1、是当天考试吧上的头条或者是红字标题的;
2、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的比例稳定且都是要闻;
3、对受众群关心的房产、股市等动态报道不少;
4、和交通有关的一些新闻(我们是交通频道)。
如此“小”的事情却蕴涵着大道理:找新闻要从受众的角度去找,才能赢得的受众。于是我开始顺着老师的思路去找新闻。渐渐的,我找出来的新闻和老师的是“大同小异”。最后,老师放心地将这个方案全部交给我去做。每天我有空就找,这大大提高了我对新闻的敏感性和素养。而且在这个找与筛选的过程中,我的知识面得到了很大的扩充,真是受益匪浅。所以我觉得不管什么事情,勿以事小而不为,它总有它“为”的原因。
四、“准备的时候要充分,操作的时候把要自己放在底线上”
其实这是xx老师(我的播音老师)的一句话,它给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对我的帮助也很大!那是我第一次上直播节目(是xx老师主持的《汽车cd》栏目)。在整个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我有好几次因为过于紧张而卡住,幸亏xx老师及时补救才没有影响直播。在下节目后,xx老师给了我很多建议。其实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尝试第一次的时候总是担心会把事情搞砸,缺乏自信因而退缩。xx老师告诉我,要做一个把自己放在底线上的人。最低底线无非是把事情搞砸了,那又怎么样呢。
通过这个来给自己信心和勇气,但是准备的时候要认真充分。这些话在给我第二次上节目的时候带来很大帮助。我需要这种“最低底线”带给我一种淡定。我个人还觉得这句话不仅在社会实践中适用,它也适用于我们的学校生活。从广义上讲,大学的四年是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相当于进入社会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充分。从狭义上讲,我们具体面临的每一场考试就是一个操作的过程,不能太紧张,要有底线意识,而这一切是以充分的准备为基础的。这是我在实习播音主持中的一点点感悟。
五、外出采访给我的点滴感受
实习前期,我基本上每天都在外面和老师一起“跑新闻”。为了让我有的锻炼机会,电台给我安排了路家兄妹中的3个老师带我。所以那时候除了中午找新闻的时候能在办公室看到我,其他时间基本上都在外面,使我有了很多 “见世面” 的机会。
1、对行内知识要懂,对行外知识要明
因为我是在交通频道实习,大部分时间和交通方面的人打交道。而我发现对于交通方面的知识十分的缺乏,以致于在很多方面显得棘手,采访的深入也会受到限制。我对交通方面的知识是后来在实习期间收获的,这是个教训。我觉得以后应该在接触一个新媒体之前就要对这个行业有关的东西有所了解。而且对行外的知识也要了解几分,因为很多东西是相通的。
2、自信、开朗、真挚
这是我参加采访活动时给自己总结出来的要求。
在我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我就听别人说过,这个职业需要很广的交际圈。这次参加实习以后我真正体会这一点。“人不熟,谁会主动给你提供素材啊?!”是啊,朋友圈广,哪里有事哪里就会主动打电话找你,这样就不用担心丢失了大事件。然而要有这样一个成功的朋友圈需要自信、开朗、真挚为基础。我在采访的时候经常会脸红,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这样容易让采访对象产生紧张,影响采访效果。所以接下来我需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3、访前准备即临时准备不可少
我已经学过《新闻采访教程》,里面有个引用“事先有研究、有准备,是采访深入、效率高的关键”。在实际采访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访前准备的重要性。无论是哪个老师,在出访前必定会通过各种手段了解采访对象。举个例子:8月6号,市唯一一个联合国维和战士何诚刚载誉归来。当时要做这篇稿子的是赵老师。因为接到通知很突然,对他在利比里亚的情况不是很了解的老师立即下载了很多关于他一些资料,了解了他在利比里亚的事迹和生活。我们那次的采访很成功,因为我们在了解他的资料以后,就有了采访的侧重点,避免了无谓的话题。
我们需要在平淡的事实中挖出吸引眼球的部分,不仅仅要靠平时的磨练,更需要对整个事件的“了如指掌”。
六、跟学习编稿的体会
跟周老师学习编稿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写的被采用的稿子基本都是改写新闻的稿子,自己独立写的新闻稿被采用的只有一篇。从我个人观点看,我们学生在不断的观察和学习中,发现一个好的新闻素材不难,难的是笔下的功夫。我在和周老师学习编稿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体会:拿个新闻素材改写是很顺手的。因为我学过《写作教程》,知道消息的写法,加上我们改写的稿子是用来播的,要求没有报社那么高。然而当我出去采访回来要自己独立写稿的时候,就有点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哪些方面是该写进去的重点,哪些方面又是可以舍去的。这是编稿的一个“上手慢”问题。所以我觉得需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七、反思与打算
实习过程中点点滴滴和滴滴点点的真实和刻骨铭心让自己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心路历程。知道自己在社会这个大坐标轴上还在原点的左边,需要加大马力才能真正成为原点右边的一份子。
这个月的实习,我参与了不同的活动,采访、播音、参与策划、编稿等,对领域内的各个岗位都有所了解,目的是为了更加了解媒体人。最重要的是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差距和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通过这次实习,我感受到了压力,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要弥补的东西也不少。我曾经觉得新闻专业没有什么好学的,尤其疏忽理论知识的学习。现在我发现其实我们新闻人每做一步,当中都有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影子。而且知识面也是必要的。因为无论是采访,还是采访前的寒暄,都需要一定的知识面和对该行业知识的了解。虽然临时准备很重要,但是也绝对不能忽视平时准备这样的一个积累的过程。
从实习的开始到实习的深入,再到实习的结束,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有了自己的一个理想定位,一个回校后现实的计划打算。
1、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业外大量扩充知识面,提高自己作为一个准媒体人的素质和涵养;
3、树立信心,抓住机会锻炼自己的胆量;
4、努力学好英语,尽快通过等级考试;
5、注意动手能力的培养,尝试写一些新闻稿子,多思考,多练习;
6、学好标准的普通话,参加等级考试;
7、学会吃苦,不完全依靠亲人的力量;
实习结束了,我会带着这份成果和收获回到学校,做自己该做的事,为自己的将来加大马力。
短短的社会实践实践并不能让我完全的明白我将来要做的事情,但是实践中总是会有很多的收获,比如前几天我去报社参加社会实践,我就在实践中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虽然没有质的飞跃,但是很多小小的收获已经让我明白了很多。社会就是需要慢慢的适应:
1.和记者的关系
这个问题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我和黄老师、和本报社其他记者的关系;二是出差时和其他报社记者的关系。我感到那真是截然不同的关系啊。和黄老师,我要恭恭敬敬、唯唯诺诺、一声不吭,就像下级对待领导;和报社其他记者程度次之;到了出差和其他报社的记者搭上,那简直是另一番天地,男的可以勾肩搭背有如哥们兄弟,女的有如姐弟同窗(从最优越处论之,非通例)。这话似乎讲得过于夸张,但是如果从心理感觉上去体验对比,这种比喻好象的确无误。
不能排除的因素是,我那复杂的性格。我相信和我的性格迥异的人也许可以做到将上述两种关系“合二为一”,或者将差距拉小。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人恐怕都不能例外。其中的原因我是这样看的:我在黄老师、在报社的其他记者面前,我是实习生,他们是我的指导老师;而在其他报社的记者面前,我不是实习生——我想单凭这一点事实就已经足够造成以上截然不同的心理差距了。
然而,我发现,黄老师和报社的其他记者对我的这种恭恭敬敬、唯唯诺诺的表现并没有感到愉快,或者并不表示欣赏;而从我个人的角度,实话说,我对自己的这种行为也没有愉快之感,却是有一种厌恶,有一种对自己的不满。
2. it、家电类新闻的线索
我的观察结果是:一是来自网上(含新华社),尤其是重大新闻;二是来自企业的邀请。似乎单这两条线索就已经足够让记者跑腿。
记者熟悉了it、家电行业之后,对快捷的网上新闻能比较敏捷地做出分析判断,然后度量出某种视角去采写。(新快报的it新闻似乎总是比网络媒体慢大半拍,有时是几天!)所以黄老师叫我多关注网上新闻,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企业的新闻邀请。黄老师把一些来自企业邀请的出差机会给了我,而他没有去,这说明那次活动在他看来一定不会太重要,如果很重要他一定会亲自出马;我出差回来后写过几篇消息稿,只有很少的短篇发表了,而大部分没有刊发,黄老师也没怎么过问,从这一点也证明企业的邀请不能算作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
此外,报社策划的主题活动更是经济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报社如果不主(20xx年度暑假饭店打工社会实践报告)动这样做,似乎就很难生存下去。在我实习期间,接触到的新闻策划有“客户服务峰会”“金融博览会”“管理沙龙”和各种年度评比活动等。这些主题新闻往往占据那个时段经济新闻的绝大部分版面。
3.克服出差的恐惧
说来惭愧,实习前我有轻度的“出差恐惧症”,尽管我曾走南闯北,无所畏惧。至于和记者、企业人一道出行在外,对我还是第一次。这种恐惧心理多少和我在大学里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有关,此事既无可挽回也就少谈罢。幸运的是我在实习第一天就被派去了珠海,使我得以失去多愁善感的时间,想一想,是男子汉就上;第一次出差我做到了。 往后也就有了树起自信心的“第一桶金”。
谁叫我多虑多思?这种性格是福也是祸。在第一次出差期间,我逐渐在人际的心理上获得了这样的认识:将心比心,有谁能超然人外?因此对人际的恐惧是毫无必要的,是自寻烦恼的!前面说过受访人往往会为记者的愚蠢提问主动解围,此理于人际关系亦然:每个人都容易为他人的种种举动寻找到合理的解释,即使一时无法解释也会神秘地相信他人是合情合理的,换句话说,每个人在心理上都很容易把别人置于有利的位置,而把自己置于不利的位置——从这个角度说我就没有必要担心别人会恶意猜忌我,相反他们会在心理上很主动地为我“解围”,为我“圆场”,把我置于有利的位置。既然如此,我又何必自寻烦恼呢?相反,一旦我发现别人有把自己置于不利位置的迹象时,而这个迹象竟然可能是由我而起时,似乎自己反倒有责任去为他(她)“解围”了。
所以,我在出差中遇到两件怪事:一是电脑商报的一个记者仅凭我主动说了几句话就认为我是外向型性格;二是南方日报的一个记者恭维我说,“你看起来很像记者耶!”(像记者并不值得高兴吧?)因为那次我主动和他们搭讪,并说他们看起来像在校学生。我每次出差都受到了公司很好的款待,并被其他记者看成是正式记者,除非我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者因为我自卑而自贬身份。终于,出差的恐惧感逐渐得到克服。
再一个就是在现在的时常经济的利诱下,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导致其笔下的文章与事实有所偏差,连最基本的职责都忘记了,在报社我看到了有些不负责任的记者为了小利益而不顾廉耻和尊严,后来才得知,在今天这种工作和生活氛围里想要远离尘埃,不食人间烟火是基本不可能的了!
我知道现在社会环境就是这样的,我不去适应也是没办法,我知道以后的路我也会慢慢的适应社会中的一些很繁杂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是最难适应的东西,我会逐渐的适应。
以后当记者的路也许会很漫长,不过我已经想好了,我会慢慢的适应,做好一个记者,起码要和他们有所区别,这就是我,我会一直正直的走下去!
刚踏进电视台,感觉就像踏进了社会。我周边的环境、周边的人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我对他们不熟悉,也不知道他们的任何信息。每时每刻我都在想着自己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但几天下来,他们给我的感觉很热情。时不时,他们中有人会找我帮忙做事,也有人过来和我聊天。告诉我实习该做什么、自己该得到些什么。那时,心中真的很高兴,他们都是在帮我。最起码知道了我的存在,我也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总之,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
一、就是要学会与人相处,和谐处理人际关系。
刚融入那个陌生的环境总会有些许不适应,所以要想得到别人的支持与认可,就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首先,待人要热情、第一印象不能忽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所以第一次见面不要让人留下坏印象。要让别人觉得你很友好,有想要和你多接触的想法。那就需要你热情友善,不要总阴沉着脸,身边人的情绪是很能带动他人情绪的。即使再心烦,请不要忘记面露微笑,给人很轻松的感觉。上班、下班、打招呼、说再见也是很有必要的。第一天上班时,我很紧张,一路上一直琢磨该说些什么。进了大门,大家都望着我,我不知哪来的勇气,手一挥,欢快的说声: 大家好啊! 他们都朝我笑,我还听见有人小声说,这女孩子性格还挺开朗的啊!那时,心里真的很高兴。我知道,勇气也很重要,那么多人,给他们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其次,还需要勤奋。勤奋,不只是努力工作,也包括生活勤快。前人给我的经验就是多帮大家做些杂活,比如打水、拖地、泡茶等。当然,别忘了首要目的是来学习的,但只有关系相处好,你得到的帮助才会更多,学到他们的工作经验才会更快。第三,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时刻留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经意间,可能就决定实习的成败。从个人的言行透露出的修养问题是搞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的。修养好,当然人人喜欢。同时,多留心他人,留心他们处理事物的方法和技巧,对现在和以后都是难得的财富。
二、就是要具备几项基本的能力。
那是工作中取胜的几样法宝,工作也是需要经验的,不是盲目努力工作、顺着自己的性子想做什么做什么。无规矩不成方圆,按步就班的思想虽然老套,但至少比特立独行遭人排挤强的多。那就需要:一,勇气。比如我上班第一天跟大家打招呼也是需要勇气的,还有,那天编辑部缺人手,部长把我叫过去帮他们审几篇稿件,说也是想锻炼锻炼我。进了大门,大家都在讨论一篇稿子。有人说写的可以,有人说写的不好,究竟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总觉得怪怪的。我拿来读了读,觉得长句用的太多,有些难以让人理解,还有些搭配不当,最重要的是没有简明叙述事件的发生、新闻六要素混合不清。于是,我鼓起勇气对部长说: 不如您让我试着改改这篇稿件可以吗? ,大家都惊奇的望着我,我笑着说: 在学校学的新闻都是理论知识,今天想亲身实践试试,理论与实践结合看能不能出效果 ,看大家都点头了,我接过了稿件一遍又一遍的认真修改。后来,我把修改好的稿件拿给他们看,他们都频频点头。当晚,我看了电视,播音员按着我写的一字不差的播出来。我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对自己有了信心。二,耐性。不是人人都有好脾气,也不是人人都像亲朋好友那样关心、照顾你、对你好言好语。有人对你就是坏脾气。稍有不对就会大动肝火,也许他天生就这样,也许你做了什么他的确不满。但有时候,你需要有耐性,需要忍,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不是要你什么都让别人。但有十足的道理,你可以争论,得到自己该得到的,为自己讨个公道。在我实习的几天里,单位新招来了一名工作人员,他很年轻,看起来性格暴躁,都说年轻气盛嘛。负责人让他开始在制作部,负责片子的剪辑。他不会,就在旁边学。但负责人一会叫他做这,一会又叫他做那。我想上去帮忙,但他给我使眼色不让,我也就看在眼里。后来,他火了,大声说:我来这里是工作,不是打杂吧!负责人笑了,你耐性确实够好的,坚持了这么多天。但是,你也别忘记了自己的目的,有理总不会吃亏,我们录用你。听了这话,我感触良多,为负责人的用心良苦而感动,为那年轻人的耐性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