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写作心得体会合集3篇

培训写作心得体会(通用3篇)

培训写作心得体会 篇1

郑板桥十岁那年跟随私塾先生外出游玩,走到桥上,老师见河水中有一妙龄女子尸体仰面朝天,头发散乱,在漩涡中打转。老师随口吟诗: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板桥听后反问先生“您认识这位少女?你知道她十六岁?你看见她是风吹落下小桥的?您又怎么看到女孩的三魂七魄的?”老师被问了个哑口无言,便让郑板桥修改一下试试。于是郑板桥便改为: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这是我5月9日在参加集团组织的《山东国资》新闻写作培训中听刘冰老师讲的一个故事,从这一个简单幽默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与严谨的态度。

由于我涉入新闻写作队伍时间短,经验不足,对宣传培训学习有着迫切的需求,所以格外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本次培训通过聆听各位老师的精彩讲解,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在短暂一天有序的培训中,我像每一位学员一样,积极领会老师教授的课程,使我重新领悟了写作和人生。作为刚刚接触新闻写作的我来说,老师的讲课使我深刻了解到正确的新闻写作会直接关系到新闻的效用发挥,很多的工作都需要客观的反应事实真相,需要大量的使用新闻写作方法,因此更要熟练的掌握新闻写作的规范和技巧。

虽然培训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是老师们的课程幽默风趣,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让我学习到了新闻写作如同工作,要明确目标、不能一蹴而就、要不断修改、持之以恒!

培训写作心得体会 篇2

一、应用写作时的"忘我"心态

所谓公文就是办理公务文书,是公务文书的简称,它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使管理职权、处理日常工作时,按规定格式制作的书面材料,一般文体的写作往往都是站在自我的角度,表达自己,或者抒发自己的感想心结,或者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往往是以作者自己的视野理解、所思、所感去说明。听了老师的讲课使我茅塞顿开,首先公文写作要讲究政策性、实用性、可靠性、定向性、时间性、规范性,是要站在某一群体、某一组织的位置上,他所传达的是被代表的单位发处的信息。所以在写作时不要总想着自己,而要多考虑文中所代表的事件的立场,因为表达的是"忘我",而非"自我"。

二、应用写作的"真实"文风

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喜欢文辞华美、韵味隽永的文学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愉悦,但应用写作不太追求辞藻的华丽,它的文风相对来说就要朴实无华一些,基本上很少在词句上粉饰雕琢。应用写作追求一个"实"字,应用文不是供人们把玩鉴赏的艺术品,它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它是一种应用文体,是为了实际工作、实际生活而使用,是传递交流信息、商洽处理问题的一种工具。因此,写应用文时一定要避免那种不合适的文风。切记洗尽铅华、天然雕饰也是一种好的文风。

三、应用写作--"死板"而不乏"灵活"的写作

无论是公文、专用文件、规章制度和日常应用文,人们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一些格式和要求约定俗成,甚至一些公文的格式政府部门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我们应用写作时往往不能乱来,必须遵守规则。这不同于文学创作,个人可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可以打破陈规,不断创新。且不可对规则置若罔闻,否则会造成写作上的失败。

通过这次培训我充分认识到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当然。也意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继续练习。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犯了很多的错误,也从问题中学到了很多。但是现在想想,要想真正掌握,熟练应用文的写作,那些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去练习,去努力。

培训写作心得体会 篇3

6月x日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研工部举办的“首届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负责人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历时一周的学习,收获颇丰,在老师的精彩解中,我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思想上受到了强烈振憾,知识得到了更新,不仅从课堂中学到管理知识,更深刻感受了清华的人文精神。身为这个集体的一员,总结整个学习生活,体会颇多。

寻根“听什么、学什么”

这次学习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适用。包括:领导科学与艺术、公共危机管理、领导者语言表达艺术、政务礼仪与交往艺术等。这次培训,通过接触了大量公共管理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管理经验,我越来越觉得学习对于提高自我和指导工作而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虽然我还未来得及对几天来所得到的学术思想全部消化,但我已经感觉到眼界宽阔了许多,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了一些整合与改进,工作观念、思想意识已经从单一的行政事务中超脱出来,从宏观的、高层次的角度去看问题,工作思路和视野更加开阔。此次培训中,对思考问题方式方法的理解和体会最深,受益最多。通过学习,明晓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更多地考虑事物的背景条件、主客观因素、发展方向和趋势,不能单摆浮搁,不能满地落叶,不见珠联璧合。特别是要学会采取变向、逆向、多维、系统地思维,体现工作的艺术性和灵活性,让实际工作游刃有余,继而实现工作的有效创新。这次学习,校方还特意安排了有关人文、音乐、射击等方面的专题交流和训练。通过了解清华大学的人物、历史和风物,直接感受和领略到清华大学建校以来知名校长及教授的大家风范和人格魅力,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

训、对“严谨、求实、谦和”的清华校风、对“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触碰“清华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年的梁启超先生用这句至理名言激励清华学子,继承中华美德,弘扬真理大义。如果说一个事物的兴盛发达需要有一条主心骨,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定就是承载起清华大学各种精神力量、各种至上美德的主心骨,在清华大学研修班为期一周的学习中,我有幸身临其境地感受着这股最正统的勤勉学风和高尚品行所勃发出的非凡力量。无论从哪个地方,清华大学都体现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且不说教授们在上课时认真严谨、风趣生动,让我们感觉到言之有物,听之有获。就课后的平常交道中,为每一位来清华深造的参杂着各种身份的学生精心准备、周到服务都令人信服。这种品德出自于“清华人”品格的自然彰显,来源于平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厚积薄发。这些感受都会成为我工作中的启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做事先做人”必将指导着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实践,让我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更注重品行的培养。

感谢“过去、现在、未来”

在清华听了闻闸老师《领导者言语表达艺术》的讲座,短短的半天课对我启发很大。当众讲话是领导和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凝聚人心的强有力手段。演讲的目的是要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表明自己的思想和意图,能够让大家认同支持你的观点,并且付诸行动。要做到这点最困难的是胆怯紧张,应对演讲的紧张,只能是多练习,多实践。最好是放声演讲,每天大声朗读15到20分钟报纸。最后,老师总结的即

兴演讲的万能公式也很实用,六个字简单精辟:“过去,现在,未来。”在突发的状况下,我们可以套用此公式,把没有准备的仗尽可能的打得漂亮!听完课,我突然感到讲话也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聆听“快乐在路上”

吴维库老师给我们讲了一堂《阳光心态》,阳光心态是积极、知足、感恩、达观的一种心智模式。吴老师应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案例,和我们分享了有关阳光心态的一些主要思想:事情是中性的;操之在我;重在过程;活在当下;向下比较;砖块理论;谷底原理;创造环境;情感独立;情商树等。具备阳光心态可以使人深刻而不浮躁,谦和而不张扬,自信而又亲和,帮助我们缔造自我内心和谐、家庭和谐以及团队和谐。用阳光心态享受生活,善于发现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要学会欣赏每个瞬间,要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一定会更美好。用阳光心态享受生活,学会放下。该放下的放下,学会谅解、宽容。不原谅别人,等于给了别人持续伤害你的机会。生活在浮躁的社会与人群之中,更需建立一整套健康的、有价值的道德观和幸福观。一个充实的人,必须有明确的、有意义的生活和工作目标,然后采取正义合理的手段,付诸不懈地努力追求。不能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的喜好和意志为转移。人的一生适合做的事情是很少的,把现有的既定的事情干好就已经足够,始终不要忘记责任和本分。

醒悟“效果与成本成正比”

在领导科学与艺术讲座中,教授的“一句话”解决了我工作中一直以来困惑的一个难题。他说,在管理当中,“效果与成本成正比”。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做一件事、一项工作要想达到一定的效果就必须进行人力、物力、智力的投入,投入越大则效果越好,投入越小就效果越差。

而当价值足够大时,要不惜一切代价。在管理当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它并不创造财富,该花的钱一定要花,只有成本投入到位,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需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须进行更大的投入。决策之时,就必须先对成本加以考虑,想达到多好的效果就必须预算多少成本,如此行事,方可成功。于是乎我幡然醒悟,原来是这样——

带着一份思考,一份留恋,告别清华。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和“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去努力,去实践。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