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扶贫培训心得体会汇总5篇

清华扶贫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

清华扶贫培训心得体会 篇1

为进一步理清扶贫工作思路,扎实高效开展下步精准扶贫工作,6月13至6月15日,全市组织了《乡镇党政干部和市直单位驻村第一书记精准脱贫专题培训班》第一期,请来的授课专家及领导均是各自领域的人士,授课异常精彩。同时,在培训期间学员们也围绕如何认识精准扶贫、如何借助特色优势产业助推精准扶贫及如何当好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等方面相互交流汲取了经验。本人结合近段时间驻村的实际工作,作了几点思考。

一、培训情况及体会

此次培训,组织培训课题上做了精心的准备和安排,分别是河北大学段教授讲的《第三方评估》,市民政局赵主任讲的《社会救助政策》,市扶贫办陈主任讲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考核退出》,市发改委郑主任讲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市卫计委讲的《健康扶贫政策》,市建设局讲的《危房改造政策》,市教育局讲的《教育扶贫政策》以及市人社局相关同志讲的《三重保障政策》和《就业扶贫政策》,授课的同时还安排了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等环节。通过此次学习,使我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既提高了认识,受到了启发,又增强了信心,明晰了思路,同时也掌握了实际工作的要领。

二、对扶贫工作的思考

结合此次培训及驻村工作实际,个人就如何做好扶贫工作进行了些许的思考。

(一)精准扶贫要扶到位。首先驻村工作队要加强与县、乡、两级的联系。扶贫工作不能只靠埋头苦干,驻村干部和村本级的能力是有限的,加强与县、乡的联系,多依赖上级的支持,才能把扶贫工作真正做好;二是要压实县、乡两级干部的责任。县、乡要把推进扶贫攻坚行动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领导干部要始终把扶贫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整合各类项目,重点解决村内道路路、房屋和群众关心关注的就医等问题,大力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不断提高社会扶贫成效,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四是有效整治村容村貌。村容村貌体现的是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而道路通畅、饮水安全、乡村整洁、环境卫生,本身就是群众富裕之后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集中体现。

(二)活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农民的故土情结十分严重,居住环境再恶劣他们也不愿弃之远走,宁可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针对这种情况,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县政府要尽快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细则并做好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建房规划,同时帮扶干部要切实做好入户宣讲政策,做好动员工作,消除农民生产生活顾虑,切实引导他们挪穷窝、拔穷根;二是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牢记习总书记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的指导,安置点选址一定要有前瞻性和可行性,有利于群众今后的长远发展的统筹规划,建筑风格即要凸显当地特色又要有创新元素,能被大众所接受,不能简单以沿街修房的形式搞易地搬迁,产业配套也要同步推进,让群众搬得进来,住得下来,富得起来;三是搬迁政策要因人而异。住房困难是贫困户的共性问题,大部分贫困户自身失去工作能力,住房条件极差,按现有情况他们根本无力承担自付的一部分建房款项,建议对贫困户们的住房,规划建设如廉租房形式的住房提供其居住,房屋产权属国有,可动态管理。

(三)抓住产业扶贫的主心骨。脱贫的关键是要抓好产业扶贫,提升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抓好产业扶贫不能单靠驻村工作队和村本级去研究联系项目,县里要根据本县实际情况规划,按区域的适宜程度划分产业,主打各项大产业配套发展,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核桃之乡、葡萄小镇、黄桃基地”等特色生态产业名片。带动全县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同时,还要守住生态红线,绿了青山、美了大地、鼓了腰包。选好产业是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核心。在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县里要着力在打造优势产业上狠下功夫,不能让乡镇各搞各的项目,效果不好隔年又换,活没少干,钱不少花,结果还一样也没干上路,样样都像才起步。要集中用力,打造龙头,以点带面,夯实产业链,真正实现一项主导产业带动一方经济。

三、如何当好工作队长的看法

要当好工作队长,一是要有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精准扶贫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和步伐,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驻村工作中,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以赴的开展帮扶工作。二是要有扶贫攻坚的务实之策。帮扶对象就是农村最为贫困的群体,面对他们的诉求和愿望,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帮扶措施,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务求实效。三是要有敬畏规矩的律己之心。作为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要带头严明政治纪律,担起帮扶责任,当好模范,做好表率,不负组织的重托,不负人民的期望,向组织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天的培训虽显匆忙,但也收获满满,感谢组织给了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今后,定将把所学用于实际工作中,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将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有效持续推进。

清华扶贫培训心得体会 篇2

省长李锦斌轻车简从,赴金寨县油坊店乡面冲村蹲村住户,走访农户,深入了解革命老区扶贫情况,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要以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准确把握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精准发力突破重点难点,以精准施策促进脱贫致富,确保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扶贫开发攻坚战。

油坊店乡面冲村位于响洪甸水库西岸,属库区一线村,全村605户村民中有100户贫困户,脱贫攻坚任务较重。李锦斌这次走访住在村民卢本英家。77岁的卢本英老人一家四代同堂,子女们靠经营茶园和外出务工勤劳致富。李锦斌与一家人拉起家常,得知老人的子女在外地掌握一技之长,很想回乡创业就业,李锦斌十分高兴,鼓励他们在家乡施展才华,争当致富带头人。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李锦斌对贫困户生活十分关心。在走访的20多户村民中,贫困户占到一半以上。每到一户,李锦斌都详细询问他们的难处,了解保障政策的落实情况。新庄组村民黄尊俊是因为患病、子女就学以及缺乏劳动力等综合因素致贫的农户,李锦斌十分关心他的生活,与他结成了帮扶对子,并与当地干部一起,研究此类因复杂因素致贫对象的帮扶问题。他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奋进征程上,不能让一户贫困户掉队。要统筹运用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就业培训、教育扶贫及社保托底等综合措施,解决好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让他们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

培育龙头企业、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是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李锦斌调研了该村的龙头企业露雨春茶叶公司,鼓励公司创办人黄守山立足特色优势,进一步改良品种、保证品质、打造品牌、提升品位,不断做大做强,带动更多茶农致富。返乡创业带头人马启军创办的金海马服装厂,吸纳本村60多人就业,李锦斌希望他用好“双创”扶持政策,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带动更多乡亲就业增收。茶叶生产大户王国成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李锦斌与他一起修剪茶树,了解合作社经营情况。他要求当地干部群众顺应市场规律,集中资源优势,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依托茶资源,走出一条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发展村级公益事业,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面冲村集体光伏电站每年发电收入可达7万元,为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和扶持贫困户提供了重要经济来源。李锦斌考察了电站运行情况,要求当地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提升贫困户收益的光伏扶贫新模式。李锦斌还调研了面冲村幼儿园、村卫生室、村小学、村文化乐园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强调要积极顺应群众新需求,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广泛调动政府、社会和村民各方力量,不断提升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

走访过程中,李锦斌利用晚上时间与多位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交流,对他们提出的发展生产融资难、村组通道路建设难、饮水安全难保障、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滞后、文化娱乐设施缺乏等问题,一一认真记录,与大家共商解决方案,安排落实措施。他鼓励面冲村干部群众把脱贫致富的信心鼓得更足、把精准扶贫的路子走得更准、把村支部建得更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驻村走访结束后,李锦斌在金寨县召开了扶贫攻坚工作及规划情况调研座谈会。他指出,“十三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进脱贫攻坚工程的决胜阶段。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xx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认清扶贫开发进入了新阶段、面临的新目标、担负着新要求,进一步强化发展、精准、统筹、改革、共享的理念,把目标任务设定好,把方法路径选择准,把政策措施研究透,以硬碰硬的决心、实打实的办法、超常规的努力,把脱贫攻坚工程这一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抓紧抓实抓好。要紧盯扶贫攻坚决胜目标,突出精准扶贫脱贫的着力重点,着力提升产业扶贫精准度、智力扶贫精准度、金融扶贫精准度、基础设施扶贫精准度、保障扶贫精准度、社会扶贫精准度。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保障、项目保障、政策保障、机制保障,确保扶贫开发扎实推进,奋力夺取扶贫攻坚的新胜利。

清华扶贫培训心得体会 篇3

湖北省相对于甘肃省在扶贫开发方面,不论是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上,还是在经济实力、基础设施、贫困程度上,都有着绝对的优势。但要实现到20xx年“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攻坚任务目标,还必须学习甘肃、贵州的经验和作法,在“精”和“准”上做好结合文章

一是学习甘肃省扶贫攻坚的精神。这次到甘肃参加扶贫开发培训班,所见所闻给我映象最深刻的是“真扶贫、扶真贫”。主要表现在:宣传氛围浓厚,所到之处的公路两旁、政府大院、村部门前、小组湾落均看到各类扶贫工作宣传标语,营造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浓厚氛围;机构设置健全,县、乡、村三级分别设立了扶贫开发指挥部、指挥站和指挥所,将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常态化工作来抓;组织领导到位,各级扶贫开发机构实行主要领导挂帅、县乡干部到贫困村驻点,并且对贫困村状况和基本信息能够“一口清”,充分体现出领导的重视度和干部的参与度;目标措施精准,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在制定扶贫目标措施时,明确了“三不原则”,即不现实的目标不说、不切实的任务不讲、不实际的办法不提,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一村一业、一户一策;信息资料齐全,各级扶贫开发部门均规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贫困村、贫困户信息资料,包括贫困原因、扶贫措施、脱贫目标和计划,同时开发了一套精准扶贫工作网络平台,通过点击某个村某个贫困户,就能直观地看到该户的人口、致贫原因、帮扶需求、脱贫计划和进展等详细信息。虽然甘肃与湖北在贫困程度、贫困面和自然环境、资源优势等方面截然不同,有些方面不能照搬照套,但甘肃省在推进扶贫开发上的信心、决心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是精准产业项目支撑群众脱贫。贵州省海雀村之所以能把风沙四起的荒山变成万亩林海,关键是找到了科学发展、生态富民的精准路子;甘肃省平凉市之所以能在干旱贫脊的土地上发展苹果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就是因为因地制宜找准了扶贫项目。因此,我们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不搞大而化之地大水漫灌,在扶贫对象、产业项目、资金安排和规划措施等方面,要做到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有针对性地精准扶贫之策。

三是从解放思想上实施精准扶贫。一位曾经在甘肃部队工作过15年的朋友讲过这样两个事例,其一:某村支部书记到县里开会回来,自豪地对大伙说,我们今年又把贫困村的资格给争回来了!其二:部队到当地结对村去扶贫,给某户贫困户送去两头优质种羊,鼓励他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再去时发现羊没了,已经被农户宰掉吃了,问及原因,农户理所当然地说道“你们送来就是给我们吃的嘛!”。在我们当前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认为戴上贫困村的帽子,肯定会给村里带来真金白银和项目扶持,宁愿守着这顶帽子不愿摘去;有的群众争着要当贫困户,等着上级领导送来慰问金和物资。这种等人授鱼、等米下锅的思想,严重制约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脱贫计划的实现,必须要在实施精准扶贫措施的基础上,正确引导贫困村和贫困对象转变思想,树立干中求助、积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对建档立卡对象要算好收入账,达到脱贫标准的要予以标识,及时退出贫困之列,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目标。

四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在涉及到土地开发、利用和资源配置上,不能盲目冒进,不能单一地追求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项目,同时还应兼顾环境和土地资源保护,做好科学规划,决不能以脱贫致富为目的而私开乱挖、毁坏地形地貌、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决不能为了当前脱贫摘帽的目标而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确保扶贫攻坚与坚持绿色发展统筹兼顾,既要顺利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又要做到科学、可持续发展。

清华扶贫培训心得体会 篇4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扶贫开发工作是新阶段一项重大“工程”,我觉得要想做好这一重大“工程”,“一把手”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思想上必须要统一,认识上必须要到位,只有“一把手”领导重视了,上级领导才能够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安排的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

二、注重协调,多方用力

其次,要及时做好和相关部门的衔接工作。工作能否做好,衔接固然重要,工作做不好,做不到位,很大程度上也于相关部门衔接有很大原因。从而导致工作滞后,要及时做好扶贫项目的衔接工作。

三、深入基层,了解民意

最后,要深入村社、倾听民意、了解民情,推动工作顺利开展。通过两天的调研,我想我们领导除了平时工作之余,抽时间要更多地深入村社、农户家中,倾听民意、了解民情,知道村社干部的所思所想、农户的所期所盼,真正知道村社干部在想什么,农户在盼什么。只有这样领导才能够掌握到第一手可靠资料,从而使领导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这样,领导干部和老百姓的距离就拉的更近,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才知道的更多,扶贫工作开展起来就更顺利,只有这样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够做得更好,发挥更大地效益。

四、重在行动,贵在落实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是,这种支援必须建立在干实事、干正事、干好事的基础之上,只要我们干的是功在当代、利在于民、造福子孙的大事,就一定会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援助。要想为社会多做点贡献、去帮助那些在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要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在任何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困难,面临各种难以预料的考验,因此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原则性,又要灵活多变,同时又能够破除旧观念,用知识去帮助那些贫困落后的人多学技能,多跟他们交流,让他们走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清华扶贫培训心得体会 篇5

本人从教十五载,担任学校教研员六年,前年开始兼任语文组组长一职。近日,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中小学教研员远程培训班”的学习,自己深深地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应好好珍惜。

培训中,我重逢了上期“科研班”的指导老师李晨老师,还有学员李琼老师,且李晨老师恰巧又是这次培训班的班主任;另外,我还结识了许多的“精英”(各校教研员或教研组长)。

此次培训为期六天,时间短,任务重,可谓“苦”中取乐,却于思想有益,受用无穷。

听了雷小莉老师的讲座“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评价”,我懂得了“过程重于结果”,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注重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少教孩子怎么‘算’,多教孩子怎么‘想’”。同时,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雷老师还提到在课堂中多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是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她还说:“学生会的问题还有必要在课堂详述吗?”我很赞成这个观点,学生会的,我们少教,甚至不教,我们要做的是与学生共同探知他(她)们的“未知世界”。因此,我们老师应充分了解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胡兰老师的讲座“听课、评课”如一剂良方,为我们的听课、评课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听、评课的目的是造就优秀教师,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一针见血,有啥说啥”。然而,现实中,我们有些学校的老师生怕“得罪”他人,尽说些恭维话。这样做,上课老师就不能最大程度地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不能起到改进课堂教学的目的,这是一种对同志不负责任的做法,我向来是反对的。

胡老师提出评课时要“用《课标》说话”。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又有多少老师真正用心细读了《新课程标准》呢,烂熟于心的又有几人呢?本学期,我们学校新来了一位特岗教师朱老师,他和我都是教四年级语文,当他问我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时,我把一份《新课标》放在他的桌面,也许这是我能告诉他的最好的方法。

本次学习的内容如果要分为两大部分的话,以上讲的是“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我更关注的是第二部分“教研员(教研组长)的行动研究”。身为教研员的我怎样才能做好自己的“行动研究”,并且带领学校教师团体共同参与到“行动研究”中来,每个人都愿意做“行动研究”,都有属于自己的“行动研究”。

郑新蓉教授好似“及时雨”,她的讲座“教师行动研究”犹如黎明的曝光,给我们希望,引领我们不断前进。“行动研究”不是“纯”研究,有别于“求真”的科学研究。“行动研究”旨在发现问题,采取策略,提高反思能力,改进工作,最大程度地解决问题。简单地说,“问题”即“课题”。

有些学员认为“做研究”、“做课题”那是专家的事,于自身无关。事实上,我们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研究者”、“行动者”,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例如,以前我所教的班级学生上课参与不够,我就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效果较好,这样就有了自己的小课题:“从小组合作入手,解决课堂教学参与度问题的研究”。现在,我所接手的四年级16班,第一单元测试后,我发现第一题“读拼音,写汉字”,学生失分较重。不应该呀,我们全都听写了的。后来,我询问了失分的同学,这才知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会拼音。我又通过抽样调查,发现情况确实如此。这样,我又有了自己新的问题(课题):如何提高中年级的拼读能力?

也有些学员在“叫苦”。马利文教授对他们的心理作了透切的剖析:1.时间不足,负担重,力不从心。2.受“功利”思想的束缚,认为它对自己的“业绩”帮助不大。3.教研氛围不浓厚,没有学术共同体,感觉在孤军奋战。4.领导不重视,有些无奈。5.缺乏专业引领,倍感无助……

其实,事在人为,“心在哪里,哪里就会有奇迹”。一个人活着是要有所追求的,不要成了不折不扣的产业工人,要做自主研究的主人。“研究”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表现,是高层次的需求,也是教师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个有心做教育的教师,一个立志为教育奉献一生的人,他(她)是不会于教育教学问题视而不见,相反,他(她)会积极思考(反思),把“研究”当作自己的知音相伴一生的。

贺林老师则别开生面地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审视教育圈内人的行为。他的语言幽默而不失“科学”,他的观点鲜明而又新颖,论据平凡,却显真知灼见,给人耳目一新的惬意,又如林中响箭,震撼心灵。

此外,王旭老师娓娓动听的演讲令我折服。他那敏锐的洞悉力,不拘一格的思辨能力,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久久不能释怀。对,大胆地展示学生的错误思维过程,有了“错”才有师生的成长,有了“错”才有精彩,宁愿做一个“真”的有“缺陷”的老师,也不做一个“假”的“完美”的“俗师”。

几天下来,学海拾贝的我满载而归,小背篓装的是收获的欣喜、疑惑的沉思、尝试的勇气和蜕变后新的生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为此,我在狂奔,没有终点,一种信念的力量推动着我前进、前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